中職文學常識元散曲教案,散曲文體特點
推薦文章
元曲的文學常識
元曲原本來自所謂的“蕃曲”、“胡樂”,首先在民間流傳,被稱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隨著元滅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廣袤地區(qū)流傳開來。
元曲有嚴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shù)、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雖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押韻上允許平仄通押,與律詩絕句和宋詞相比,有較大的靈活性。
元曲前后期不同特點
一、前期為元雜劇的鼎盛時期,作家主要活動活躍在大都、平陽、東平。代表作家有關漢卿、白樸、馬致遠、王實甫?,F(xiàn)存的元雜劇有80?種屬前期,著名的悲劇名著都產(chǎn)生在前期。
1、前期劇作帶有強烈的時代特色,真實地反映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塑造了一系列勇于反抗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2、語言以北方話和中原地區(qū)口語為基礎,吸收了民間講唱藝術的營養(yǎng),具有質樸、自然、生動、潑辣的特點。
3、和舞臺的結合非常緊密,充分顯示出?藝術的生命力,這就是所謂的當行本色。
二、后期的雜劇創(chuàng)作移向杭州,由北方移向南方的作家有鄭光祖、宮天挺、喬光、秦簡夫,重要作家南移是雜劇創(chuàng)作走向滅亡的原因之一。
1、后期作品缺乏前期創(chuàng)作的現(xiàn)實性,愛情劇、文人事跡劇、神仙道化劇有所發(fā)展,同時藝術上追求工麗華美和情節(jié)的曲折離奇,失去了前期的渾樸、獷悍、平易、親切的韻味。
2)、作家南移后雜劇創(chuàng)作脫離了賴以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土壤。在與南戲的并存中,逐漸產(chǎn)生了變化,雜劇形式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微。
擴展資料
元曲四大家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馬致遠四位元代雜劇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chuàng)作的成就,因此被稱為“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悲劇是:關漢卿的《竇娥冤》,白樸的《梧桐雨》,馬致遠的《漢宮秋》還有紀君祥的《趙氏孤兒》。元曲四大愛情劇:關漢卿的《拜月亭》,王實甫的《西廂記》,白樸的《墻頭馬上》還有鄭光祖的《倩女離魂》。四大南戲是:荊、劉、拜、殺:《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不是關漢卿寫的)和《殺狗記》。
關漢卿的雜劇題材廣闊,內(nèi)容豐富,多揭露社會黑暗勢力的丑惡和腐敗,頌揚民眾、特別是青年婦女的抗爭精神,在現(xiàn)實的深刻描繪中滲透著民主和人道主義的思想光輝。其代表作《竇娥冤》、《望江亭》、《單刀會》等數(shù)百年長演不衰。
白樸的《梧桐雨》取材于白居易的《長恨歌》,描寫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故事,其語言雍雅華貴,絢麗多彩,開雜劇文采派的先河。
馬致遠的《漢宮秋》為中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寫昭君出塞的故事,它大膽地改變史實,塑造了王昭君以民族利益為重的愛國者的形象,抨擊了皇帝左右文臣武將的昏庸和無能。
鄭光祖的作品以描寫男女愛情生活的劇作為主,以文采見長,語言典雅,受王實甫影響頗深。
關于這幾位元曲作家的排列和評價,因人因時而各有不同。元代鐘嗣成的《錄鬼簿》把關漢卿列為雜劇作家之首,賈仲明稱關漢卿是:“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钡鞒踔鞕嗟摹短驼糇V》卻首推馬致運,以為“宜列群英之上”,而以關漢卿為“可上可下之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元曲
元雜劇文學常識
是元雜劇
《趙氏孤兒》的本事見《史記》中《趙世家》、《韓世家》、《晉世家》,在漢代劉向《新序。節(jié)士篇》、《說苑。復思》中有祥載,在《左傳》、《國語》中也有零星片斷。紀君祥創(chuàng)作《趙氏孤兒》,一方面把《左傳》和《史記》記載的晉靈公欲殺趙盾和晉景公時誅趙族這兩個相隔二十余年之久的事件撮合在一起,另一方面按照《史記》中的主要人物和線索,增添并變動了一些情節(jié),塑造出程嬰等幾個為挽救無辜而前赴后繼、舍生取義的人物形象,使之成為一個正氣浩然而又壯闊激烈的大悲劇。
《趙氏孤兒》五折一楔子。楔子中通過屠岸賈自述,交代了他陰謀迫害趙盾及其全家的過程。即使是晉公主生下的遺腹子——趙氏孤兒,屠也要趕盡殺絕,斬草除根。故事由此開始,慘烈的悲劇氣氛籠罩著全劇展開情節(jié)。趙氏孤兒的生死存亡成為總的懸念,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關注著他的命運。以后情節(jié)的展開,全部圍繞趙氏孤兒進行。
雖然原題為《趙氏孤兒大報仇》,復仇的戲劇故事與藝術有著很深的淵源。在西方的很多作品都以復仇作為敘述的母題,有莎士比亞的名劇《哈姆雷特》為例。一般來說,在諸如此類的作品中,主人公肯定是沖突的對立的兩極,比如哈姆雷特與殺死他父親的兇手——他的親叔叔克勞狄斯,整個情節(jié)在兩者之間與哈姆雷特自身的內(nèi)心掙扎中激蕩地碰撞。而在《趙》中,主人公趙氏孤兒與真正的仇人屠岸賈之間針鋒相對的較量與正面沖突在前四折中根本沒有出現(xiàn),前三折中的趙氏孤兒只是襁褓中不懂事剛滿月的嬰兒,其實他根本不具備成為正面沖突的主人公的條件,他缺乏自我選擇與自我行動的能力。所以,題目中的趙氏孤兒只是作為一個引子,來牽涉出正義與邪惡兩方面力量互相斗爭的情節(jié),反襯出善與惡、忠與奸、義與利的價值觀的較量,最終正義戰(zhàn)勝邪惡的理想化主題,極力張揚出屬于道德范疇的那種為正義而獻身的大無畏精神。因而,從這個層面上來說,這部劇作實質上是通過趙氏孤兒的遭遇觀照了劇中人的靈魂,塑造出韓厥、公孫杵臼、程嬰等幾個理想人格的化身,尤其是程嬰,他貫穿始終,從一定意義上講,他是該劇的主人公,在他身上,作者傾注的筆墨最多,人物形象塑造地血肉豐滿。而程嬰的形象是在一次次面臨緊急的情勢時昭然若揭的。這也是該劇作造勢技巧運用得當?shù)哪康呐c效果。
楔子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背景,接下來的四折中,情節(jié)步步進行。由楔子中的趙氏孤兒作為引子,引出了故事情節(jié)的中心事件,劇中的每一折都與這件事有關。那就是:一方面邪惡的一方,以屠岸賈為代表千方百計地搜孤,另一方面以程嬰為代表前赴后繼地救孤。搜孤救孤形成了全劇的核心事件。隨著中心事件的波瀾橫生,事件中的人物一個個行動起來。在人物所采取的行動中由動作來反映其人物性格。而且,當人物只有在壓力之下作出選擇時采取行動時,人物真實的性格才能揭示——壓力越大,揭示的就越深,他當時所處情境中的選擇便越真實地表達了人物的本性。把人物逼入絕境,讓人物時刻處于風口浪尖的情勢之上,實際上就是要尋找危機的情勢。所謂造勢也就是劇作者要竭盡所能使筆下的人物不斷的危機,然后在不斷的危機中,人物沖破阻力作出在危急的情境中的選擇,達到自己的最終的動作意向。在《趙》劇中,劇中的人物安排很鮮明,屠岸賈要陷害忠良殘殺無辜,程嬰等人要護衛(wèi)忠良保全性命,這是一場“害忠殺孤”與“衛(wèi)忠護孤”的沖突,是一場邪惡與正義的沖突。兩派人物的動作意向與動作指向是很明確的。這些有著明確目的、集中而又迅速發(fā)展的動作,把他們之間的沖突及發(fā)展進程具體、直觀地再現(xiàn),通過處于危機時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采取的行動揭示了人物的性格。
形成危機的情勢由幾個元素構成:沖突、情境。情境具體到事件、人物關系、動作的客觀環(huán)境等。程嬰的性格就是在不斷的危機情勢中呈現(xiàn)的。
在第一折中,權臣屠岸賈要搜出趙氏遺孤,派人“把住府門,不搜進去的,只搜出來的?!薄暗纫辉聺M足,殺這小廝。。。。。。”孤兒的性命危在旦夕,氣氛緊張,扣人心弦。晉公主在危急中求救于草澤醫(yī)生程嬰。出于曾受駙馬趙朔“與常人不同”的“十分優(yōu)待”,他對眼前的孤兒寡母照顧有加心生同情,“每日傳茶送飯。聞的公主呼喚,想是產(chǎn)后要什么湯藥,須索走一遭去,可早來到府門首也?!钡麎焊蜎]想到趙氏孤兒能逃過死劫,“等他長達成人,與父母報仇雪冤,只怕出不得屠賊之手,也是枉然。”程嬰從一個跟此事毫無瓜葛的外人,突然被動地卷入了針鋒相對的沖突的雙方之間。他對當時所面臨的客觀局勢,一方面是殺紅了眼的當朝大臣,一方面是毫無反抗之力的孤兒寡母,力量孰輕孰弱,看的非常清楚明白。所以,他顧慮重重,“公主,你還不知道:屠岸賈賊臣聞知你產(chǎn)下趙氏孤兒,四城門張掛榜文,但有掩藏孤兒的,全家處斬,九族不留。我怎么掩藏的他出去?”這句話比較符合人之常情,也反映出此時的程嬰對自己的生命以及自家人的性命安??吹挠葹橹匾?,在他人與自己之間,傾向于首先保全自己的性命自家人的性命。就在他猶豫為難之際,公主的一跪,由原來受人之恩的主仆到受主人跪拜,在程嬰心里產(chǎn)生了極大的震動,他答應了公主的請求,做出這個決定的他是異常勇敢的,實質上在做出選擇的一瞬間他已經(jīng)將生死置之度外。隨后,公主自縊而死的舉動,更堅定了他救孤的決心。本來與整個的矛盾沒有一絲一毫聯(lián)系的一名生活安然家庭美滿幸福的醫(yī)生程嬰,冒著有極大可能犧牲全家人性命的風險,并且對立的一方勢力可以說一手遮天,勝算的幾率極小的危機情境下,只因為與趙家與公主的有情有義的人物關系,在這樣的情勢之下,選擇了救孤的程嬰彰顯出其熱情、機智、有情重義的性格。
程嬰帶孤遇韓厥。將軍韓厥一向同情趙家,憎惡屠賊,他來把守府門,程嬰大喜,因為是趙盾提拔的韓厥,本來在程嬰看來是可以順利脫險的??墒乔閯萃蝗晃C起來。韓厥指著程嬰的藥箱,冷峻盤查。而且仔細審視程嬰的神態(tài),反復詰問,最后當面揭破:“你道是桔梗、甘草、薄荷,我可搜出人參來也!”程嬰一時難以判斷:是韓厥口是心非,違反初衷?還是故作驚人之態(tài),借以掩飾真相?只能慌張下跪,見韓厥可憐趙氏孤兒,機智地將原由說與韓厥,最后韓厥放走程嬰。按照常理,費盡周折逃脫虎口應立刻離開,哪知他公然不慌不忙,反問一句“將軍若果報與屠岸賈知道,差人把我拿走,孤兒豈有活理?罷,罷,罷,倒不如將軍現(xiàn)在把我拿去請賞,讓我和孤兒一起身亡!”這個質問,表明程嬰在極度緊張的處境中,臨變不驚,膽氣縱橫。本來面對故交韓厥將軍應該一切順利的程嬰在突然爆發(fā)的事故與人物關系面前的行動彰顯其人物性格。
第二折中,公主與韓厥兩條人命換得孤兒脫離險境,“救孤”行動取得階段性成果。經(jīng)歷里一波三折,劇情似乎松弛了下來。卻不料,一波剛平,一波又起。屠岸賈見走了趙氏孤兒,便下令:“著晉國之內(nèi),但是半歲之下,一月以上新添的小廝,都拘刷到我?guī)浉?,盡行誅戮?!泵看瓮腊顿Z的出場都將所有人物帶入新的情境中,都使情勢危機起來,讓程嬰等人陷入生死的緊急關頭。情勢、客觀環(huán)境又將剛剛放松的程嬰陷入了絕境之中,程嬰將趙食孤兒托付給與趙盾曾經(jīng)同朝為官,相交甚篤的公孫杵臼,并且為了拯救趙氏孤兒與全國小兒的性命,他義無返顧地決定交出自己的親生兒子,這時他的思想境界,已經(jīng)由報答知己升華為拯救千百萬無辜的生命。表現(xiàn)了他勇于自我犧牲的精神。
第三折是全劇戲劇性最強的地方,也是戲劇沖突組織得最精彩的地方,同時也是戲劇情勢內(nèi)在的張力最危機的地方。本來,程嬰與公孫巧妙安排,“救孤”的辦法合情合理,天衣無縫,屠賊似乎只有毫無顧慮的步入圈套。但他們遇到的是一個高明的對手,此人老謀深算、狡詐精細。他面對首告的程嬰,不僅怒喜形于色,反而冷峻地審問:“你是怎生知道的?”“你和公孫往日無仇,近日無冤,你因何告他藏著趙氏孤兒?”屠對程的盤問,表明了他不僅要消滅趙氏孤兒,而且要將趙氏余黨斬盡殺絕。此刻劇情突然一緊,程如果稍有猶豫和閃失,將前功盡棄、全軍覆滅。但程臨危不亂,安詳?shù)卣f出一番至理。屠賊覺得在理,但并不意味著屠會深信不疑。于是,作者又緊鑼密鼓地造勢,當下就發(fā)兵前往公孫家中搜捕公孫杵臼和趙氏孤兒。遭到嚴刑逼問時,公孫一邊矢口否認“藏孤”之事,一邊反問:“是哪個埋情出告?”當屠回答:“現(xiàn)有程首告你哩
“時,公孫立刻罵道:“原來這程舌是斬身刀!”這一罵是在做戲,其用意在于打消屠賊的懷疑,掩蓋二人合謀“救孤”的真相。但是,狡猾的屠并沒有消除疑慮。他命程棒打公孫,不打不行,用細棍子打,屠不許。他狠了狠心拿起大棍子打,不如讓老人一死了事,又被屠制止。屠命令他用不粗不細的棍子打,他從命了,內(nèi)心卻充滿了痛苦。他違心地打著自己的共謀者,而老人本與這事無關,是他把這皮肉之苦帶給老人的。他又擔心老人忍受不了,招認下來怎么辦。公孫果然連說:“我招我招?!背堂φf:“你快招罷,省得打殺你。”程慌得是公孫老人果然中招,他的話外音是:你不是說:“我從來一諾千金重,便將我送上刀山與劍鋒,斷不做有始無終么?”為何現(xiàn)在這樣怕死?作者通過程的動作與語言,將程的內(nèi)心沖突刻畫的淋漓盡致。同時將他推向了千鈞一發(fā)的危機關頭。隨后,屠派人搜出了孤兒,程見搜出了孤兒,心情卻極端復雜:有了“孤兒”,消除了屠對自己的懷疑。趙氏孤兒得救了,全國的嬰孩也得救了。但是,這被搜出的孩子,正是自己的骨肉,眼看親生兒子慘遭殺戮,他不能不心驚肉跳,悲痛萬分,“做驚疼狀”,“掩淚科”,又惟恐讓屠看出破綻。這種復雜的心理活動,只有同是合謀的公孫最清楚,他唱道:“見程心似熱油澆,淚珠兒不敢對人拋,背地里溫了,沒來由割舍的親生骨肉吃三刀。在”救孤“的最后關頭,程經(jīng)受了感情上強烈的震動和精神上巨大的創(chuàng)痛與折磨,從而突出了他自我犧牲的高貴品質。也是在這一折中,面對著被自己牽連的老公孫與自己的親骨肉這樣復雜的人物關系與對立的一方屠的步步進逼,程的選擇與行動最有力、最全面地表現(xiàn)出了他勇敢、堅定、沉著、頑強以及偉大的自我犧牲精神,劍剁嬰兒時,他強烈的內(nèi)心沖突,把他的性格升華到了極致,完成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人格的塑造。
元雜劇《趙氏孤兒》巧妙的造勢技巧,讓人物不斷地處于危機的情勢與復雜的人物關系中去采取行動,作出選擇,從而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
詩歌小說 元曲 相關文學常識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 雜劇,宋代以滑稽調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fā)展成戲曲形式,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帶。明清兩代也有雜劇,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沒有賓白的曲子形式。內(nèi)容以抒情為主,有小令和散套兩種。
詩歌來源于古代人們的勞動號子和民歌,原是詩詞和歌曲的總稱。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jīng)》。它是一種大的文學樣式,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飽含著豐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語言精煉而形象性強,并具有一定的節(jié)奏韻律,一般分行排列,它在各種文學體裁中出現(xiàn)最早。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常使用的傳統(tǒng)手法有絕句、詞、曲。詩歌按照有無故事情節(jié)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按照語言有無格律分為格律詩和自由詩,按照有無押韻分為有韻詩和無韻詩。
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jié)和環(huán)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是小說三要素。情節(jié)一般包括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聲。環(huán)境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說。按照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可分為科幻、公安、傳奇、武俠、言情等。按照體制可分為章回體小說、日記體小說、書信體小說、自傳體小說。按照語言形式可分為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
元曲基本知識
元曲的定義
元曲又稱詞余、樂府,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成就上都體現(xiàn)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鼎足并舉。元曲雖有固定格格式,但并不生硬死板,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押韻上允許平仄通押,與律詩絕句和宋詞相比,有較大的靈活性。所以,同一首“曲牌”的兩首有時字數(shù)不一樣,就是這個緣故(同一曲牌中,字數(shù)最少的一首為標準定格)。
元曲的產(chǎn)生
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序》中說:“凡一代有一代指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正所謂“時運交移,質文代變”,“文變?nèi)竞跏狼?,興廢系乎時序”。文隨著時代變化,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元曲的種類
元曲,根據(jù)近代諸多學者的研究,應該分為散曲和雜劇兩大類。
1,散曲分為小令和套數(shù)兩種。“小令”源于詞的小令,但是到了元代,它的義有了變化。元燕南芝庵在《唱論》中說:“成文章者曰樂府,有尾聲名套數(shù),時令小令喚葉兒...,街市小令,唱尖歌清意?!边@里的“小令”,指民間市井俚歌。直到元末,“小令”不再專指俚歌,而明確成為與套數(shù)相區(qū)別的散曲體裁。“小令”有“只曲體”,指一支曲子一韻到底;有“重頭連章體”,指同一曲調重復若干首;有“帶過曲體”,是一個曲調兼帶另一或兩個音律相互銜接的曲調,最多能用三支曲調相連接的一種體式;有“異調間列問答體”,即用幾支不同曲調交錯表現(xiàn)某一事件,并用代言體一問一答的體式。套數(shù),是將同屬一個宮調的若干支零散曲子連接成為一套曲。它是以“套”計數(shù)的曲子,不同于以“支”計數(shù)的一支曲的“小令”,故稱為“套數(shù)”?!疤讛?shù)”又稱套曲、散套、大令,是從宋大曲、宋曲諸宮調發(fā)展而來的。套數(shù)特點有三大特點:1、 是由同一宮調的若干首曲牌連綴而成。2、各曲同押一韻,但是必須一韻到底,是曲中襯字不拘平仄,多以方言俚語充之。3、通常在結尾部分還有尾一般有“首曲”,中間有若干曲子作為“過曲”,結尾有“尾聲”。
2,雜劇,金末元初的蒙古時期產(chǎn)生于中國北方的一個新生劇種。它是以北曲演唱為基礎的戲曲形式,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基礎上廣泛吸收了多種詞曲和技藝發(fā)展而成的。劇本體裁一般是:每本分四折,每折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必要時另加“楔子”。角色有正末、正旦、主唱等。一雜劇基本由正末或正旦一種角色唱到底。正末主唱的稱為“末本”,正旦主唱的稱為“旦本”。創(chuàng)作和演出先以大都(今北京)為中心,后轉移到杭州并流傳到各地。從金末元初的元雜劇作家有128人左右,著名的有關漢卿、王實甫等等。
天凈沙秋思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天凈沙秋思教案3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天凈沙秋思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詩歌有關知識。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并熟練地背誦。
4、領會詩歌中蘊含的節(jié)奏美,提高詩歌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難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領會詩人在詩歌中所表達的感情,誦讀并背誦。
教學方法:
誦讀法、探究法、想像法。
學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級是一個成績比較差的班級,學習詩歌,對他們來說,也許除了朗讀以外
可能就沒有別的印象了。所以,在課前我讓學生收集一些有關鄉(xiāng)愁的詩歌,教學中我盡量在教學中采用讓學生朗讀的方式去領會這首小令跟我們呈現(xiàn)出來的節(jié)奏美,讓學生還原詩歌中的畫面來領會詩中展現(xiàn)的圖畫美,領會詩人表現(xiàn)的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xiāng)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
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懷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huán)境達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坳地表現(xiàn)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的悲哀。
二、解題
“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于元代,又稱散曲。馬致遠,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熱衷于功名,卻屢不得志,經(jīng)歷了漂泊生涯20余載,本曲是這種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和淚寫成的,是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之為“秋思之祖”。
三、朗讀詩歌
1、師配樂范讀
2、學生齊讀
3、學生給詩歌劃分節(jié)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4、學生配樂朗讀
四、學生合作探究
1、學生閉目,隨著教師的描繪想像這幅畫面,感悟內(nèi)容,體會思鄉(xiāng)之情__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才樹,看到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小橋流水人家”,炊煙縷縷,是
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太陽就要下同了,太陽也要回家了還沒有找到抽空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令人心碎腸斷,更添悲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2、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學生的思鄉(xiāng)情。學生根據(jù)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筆畫,加深思考。
3、四人為一組,討論以下問題:
(1)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哪九種景物?你認為這樣做有何好處?
(2)體會篇末所寫的:“斷腸人”應是怎樣的人?
(3)說說這首小令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點是怎樣在文中得到體現(xiàn)的?
以上問題由學生討論,師適當點撥,共同明確:
(1)這首小令共寫了藤、書、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并不簡陋,九種景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xiàn)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個景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tǒng)一體,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獨在荒涼的古道上,頂著西風,騎著瘦馬前行,太陽下山了,傷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皵嗄c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本句揭示
“秋思”的含義,至于游子為什么漂泊到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這些言外之意,盡可聽憑讀者去想象。
(3)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難于表達,作者運用傳統(tǒng)的寄情于物的寫法,把這種凄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xiàn)無形,使人感到具體生動。
4、齊聲朗讀并背誦詩歌。
五、拓展延伸
讓學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詩歌,可展開朗誦比賽,以提高朗讀水平。各小組展開競賽,看誰背誦的詩歌多。
六、總結
這首小令僅用28個字就是道德表現(xiàn)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語,而字字卻是扣著“情”來寫,古人說:“凡景物,皆情語”,《天凈沙?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杰作。人們說起“鄉(xiāng)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
七、作業(yè)
展開想像,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
天凈沙秋思教案 篇2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馬致遠的一首小令《天凈沙 秋思?!废旅嫖覐慕虒W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對這節(jié)課進行說明。
一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有感情地朗讀,直至背誦;通過對比,體味詩句,揣摩作者的感情,體會作品的意境。
2 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練習的學習方法。
3 審美教育:領悟詩中蘊含的節(jié)奏美,提高對古代詩歌作品的鑒賞力。培養(yǎng)學生愛故土,愛親人的感情。
二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背誦詩歌;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意境;通過表達某方面的情感。
2 難點:運用審美觀點,領悟詩中蘊含的節(jié)奏美,提高對古代詩歌的鑒賞力。
三 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古時候,交通不便,通訊不發(fā)達,因而“秋思”成了一個永恒的主題。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中,去體味詩人怎樣表達游子的思念之情的。
2 解題:“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興于元代,又稱散曲。 馬致遠,元代著名散曲家,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并稱為元曲四大家。早年,馬致遠熱衷于功名,不得志,漂泊20余年,本曲就是他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和淚寫成的,是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之為“秋思之祖”。
3 比較理解:
結合多媒體畫面,配以音樂(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流浪------),老師做同步解說:
游子騎著一匹瘦馬在荒涼的古道上踽踽獨行,西北風呼呼地刮著,卷起陣陣塵土,迎面撲來,使人頓生寒意。他放眼望去:近處,幾棵古老的大樹上纏著一些枯藤,幾只歸巢的烏鴉在上面“呱呱”地叫著,聽后使人毛骨悚然。遠處,一條小溪蜿蜒向遠方流去;小溪上有一座橋,橋上坐落著幾戶人家;人家屋頂上升起縷縷炊煙。此刻。游子耳畔又想起了那熟悉的歌聲:(老師唱)
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親愛的媽媽;流浪的腳步走遍天涯,沒有一個家。冬天的風啊夾著雪花,把我的淚吹下。走啊走啊走啊走,走過了多少年華。春天的小草正在發(fā)芽,又是一個春夏------
他暗暗在心里問自己:家鄉(xiāng)最近怎樣?親人最近怎樣?一切的一切,他都不知道。在這鳥兒歸巢、人兒準備晚餐、自己卻居無定處之時,他怎能不肝腸寸斷呢?看著遠方的暮色,他牽著那匹疲憊的馬,艱難地向前走去,走去,走去------
按節(jié)奏和重音朗讀詩歌,思考詩歌與多媒體畫面有哪些不同?(師范讀,生齊聲朗讀)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在學生合作、探究的基礎上,老師點撥:
原詩為了突出荒涼、悲哀的畫面,把本來互不相干的九種景物: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一字一景,精要修飾,僅28字,處處寫景,處處烘托—處處飽含著悲涼、凄苦之情。(提示:煉字;烏鴉有一個家?小橋流水炊煙—溫馨的家?游子呢?)此時此刻,游子怎能不肝腸寸斷?最后一句,集中表達了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圖示)
凡 景 語 皆 情 語
黃昏 悲哀
秋景 烘托
圖 思念
多媒體畫面,同樣是為了表達“秋思”的主題,只是表現(xiàn)手法有差異。為了突出人物,游子首先出場,他自然會看到、聽到、想到------一個“又”字,不禁使人想到游子過去的生活。所聽之歌是現(xiàn)代人唱的,老師穿越時空信手拈來,顯得恰到好處。從中可以看出,想象在說話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可以使所說所寫的事更曲折生動,使所說所寫的人物形象更豐滿。
4 朗讀、背誦、回味。
5 :
老師以前做過統(tǒng)計,很多同學喜歡秋天。是的,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jié)。秋天有許多動人的故事,有許多生動的場面,,有許多景物可描寫------針對你感受最深的某一個或幾個方面,以“秋天的思念”為題,寫一文章。要求:500字左右;在寫清一兩個方面的前提下,可寫對人、事、景的思考,也可寫對人、事、景的思念之情。
6 作業(yè):課外背誦,抄文。
補充說明 教學過程包括:新課引入,上課的主要內(nèi)容,課堂提問的問題,解決重點和難點的過程;課堂活動的設計和安排(包括分組討論等),對學生思考和回答問題的估計;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的使用,板書安排;課堂練習,課堂,布置作業(yè),等環(huán)節(jié)。計劃按照備課的要求完成教案,空位不夠可以自行增加。
天凈沙秋思教案 篇3
一.教學內(nèi)容
語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第25課《天凈沙秋思》
二.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⑴識記有關作者的文學常識,掌握“散曲”的文體知識。
⑵正確朗讀、背誦全曲,能準確把握這首曲表現(xiàn)出的思想內(nèi)容和思想感情。
⑶學習分析詩歌的方法,感知詩中的藝術形象,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目標
⑴了解詩歌的朗讀技巧,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
⑵通過品味詩歌的語言,體會詩歌的情味,領悟詩歌的意境,培養(yǎng)想象力,陶冶情操。
⑶知人論世,通過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把握詩歌主旨。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目標
⑴學習作者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態(tài)度。
⑵體味詩歌中的意境,感受作者抒發(fā)的思想感情,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⑴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曲的內(nèi)容,品味曲中情趣。
⑵背誦、默寫全曲。
2.教學難點
⑴通過誦讀,發(fā)展語感。
⑵從語言角度賞析詩歌,領悟曲中情趣,提高文學修養(yǎng)。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互動設計
(一)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導入課文,簡介散曲。
我國古代詩歌的發(fā)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體式,如唐詩、宋詞、元曲。《天凈沙秋思》就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元曲是繼唐詩宋詞后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是一種新的詩體,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數(shù)。小令在元代又名“葉兒”,每首能獨立,相當于一首詩或一闋詞;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調;每個曲調都有一個名稱,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譜式,規(guī)定著不同的字數(shù)、句數(shù)、平仄、韻腳。曲牌表示曲調,另有題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個,即一首小令一個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凈沙秋思》屬于散曲中的小令。
2.作者及寫作歷史背景簡介。
馬致遠(1250~1321)號東籬,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前期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是一位“姓名香貫滿梨園”的作家,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被譽為“元曲四大家”。馬致遠生活的'“元朝是蒙古貴族統(tǒng)治中國的時代,民族矛盾十分尖銳,人民受到沉重的壓迫,知識分子被降到與娼妓、乞丐相近的地位”?!耙恍┳呱鲜送镜奈娜?,因受統(tǒng)治者的歧視,思想仍多苦悶,正如明胡侍所說:‘中州人每每沉郁下僚,志不獲展……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聲歌之末,以舒其佛郁感慨之懷,蓋所謂不得其平而鳴焉者也’”。馬致遠年輕時迷戀功名,曾做過地方小官,五十歲左右脫離官場,過著“酒中仙,塵外客,林中友”的生活,沉溺于山水之間,寄情詩酒,成了一個嘯傲風月、玩世不恭的詩人,其內(nèi)心仍然充滿了一股牢騷不平之氣。他最著名的劇目是《漢宮秋》;一生寫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稱“嘆世”之作中的代表。今天我們就來品味這首被譽為“秋思之祖”的《天凈沙秋思》。
(二) 與文本對話,感知文本。
1.學生活動:學生聽錄音范讀,聽準字音、節(jié)奏,再自己朗讀。注意找出文中你認為易讀錯的字,難理解的詞。
字音:涯( yá ) 瘦( shòu )
詞義:昏:黃昏,傍晚。 枯藤:干枯的枝蔓。 斷腸人:多指漂泊在外、思念家鄉(xiāng)或親人的人。
節(jié)奏: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
抽生敘述課文所寫的內(nèi)容:一個秋日的黃昏,騎著一匹瘦馬的游子正在蒼涼的古道緩緩前行。在小橋流水人家的院旁,枯藤纏繞的老樹上,昏鴉正在歸巢。游子不竟悲從中來。
3.學生再讀課文,從內(nèi)容、思想感情、藝術特色等方面進行質疑探討,分小組討論、交流,然后師生共同總結。
⑴曲的前三句描繪了怎樣的畫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用詞上有何特點?
詩的前三句描繪了一幅蕭瑟荒涼怡靜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三句詩用了九個名詞,一字一詞,一詞一景。各個事物名詞前冠以表現(xiàn)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事物又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還使本來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深秋的暮色中構成了一個統(tǒng)一整體,構成一幅形象生動的深秋晚景圖,在簡約中更見細深。像這種把幾個彼此相關的典型景物巧妙而有機地排列組合在一起,構成一幅群體的、生動的畫面,用以烘托氣氛,深化意境的語言現(xiàn)象,人們稱之為列錦手法。這種手法使詩句語句凝練、文辭簡潔。
但我們在閱讀中只要少加留意,就會感覺到九種事物的名詞并列,節(jié)奏 基本上是兩個音節(jié)一個節(jié)拍,顯得非常單調而遲緩,如同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拄著拐杖,句僂 著身子,顫顫巍巍地行進。這種節(jié)奏與詩歌內(nèi)容的基調是一致的,正適合表達作者心中那種凄涼、無助,甚至有點呆滯的感受。這種節(jié)奏讀起來一詞一頓,這種多次的停頓,給人一種呆板、枯燥、乏味之感。加之第一句中的“枯”“老”“昏”,第三句中的“古”“西”“瘦”等詞蘊涵著無限凄涼悲苦的感情,又點染出一種讓人生愁、生悶的“哀景”,這就讓讀者很容易感知到作者當時那種孤獨凄苦之狀。
⑵詩的最后兩句各自寫的是什么?
“夕陽西下”點明了特定的時間,也照應了前文的“昏”字,屬于寫景鋪墊?!皵嗄c人在天涯”點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悲,屬于卒章顯志。此句為全篇的主旨。
⑶詩的第二句與第一、三句有何不同?對全詩主旨的表達有何作用?
第一句寫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蒼老的樹木,烏鴉哀鳴,“枯藤”、“老樹”、“昏雅”,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的畫面是一片灰黑色,給人的感覺是毫無生氣、暮氣沉沉,就如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這渲染出一種蕭瑟荒涼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無家可歸之意。第三句寫古道荒涼,西風驟起,馬也因長途跋涉而累瘦了,再次凸現(xiàn)了無家可歸的哀怨與迷惘;從側面反映出游子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一個“古”字,把游子的個人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讀者的豐富聯(lián)想和共鳴。第二句描繪出一幅溫情脈脈、幽雅恬靜的畫面。“小橋”是溝通障礙的建筑物,在情感上也意味著溝通;“流水”是清澈純凈的 ,蘊含著豐富的 活力;“人家”是溫馨的場所,是產(chǎn)生歡歌笑語的地方。這里寫他人有家而我獨無,更添一份思鄉(xiāng)之情;與一、三句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引發(fā)游子的戀家思親之情。倘若詩的其他幾句是正面寫游子之思之悲,那么第二句則是從反面來寫,更添悲愁,可算是“以樂景寫哀情”,“一倍增其哀”了!
總之,曲的前面幾句寫景都是為后面的人物出場營造環(huán)境和氣氛的。斷腸人出現(xiàn)在那些撩人心情的意境中,可以說那景也是斷腸人的“斷腸景”了。
⑷同學們再細讀這首小令,看看寫法上有何特點?
①靜景與動景相應。在這首小令中,作者將九種相對獨立的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諧地納入一個畫面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如寫環(huán)境的幽靜用“流水”的動態(tài)與“小橋”“家”的靜態(tài)相映;寫蒼涼的道路則用“西風”“古道”相映;“小橋流水人家”的安適、靜雅與“斷腸人在天涯”的淪落異鄉(xiāng)相映,使“斷腸人”更添悲愁。
② 景色與情思相融。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作者運用傳統(tǒng)的寄情于景的寫法,把本來抽象的、難以表達的悲苦之情借助景物畫面刻畫得淋漓盡致。在現(xiàn)實生活中,自然景物本是沒有感情的,但作者把這些客觀事物納入審美的認識和感受中時,這些事物便被賦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感情融為一體了?!靶颉薄ⅰ傲魉?、“人家”本是極常見的普通景象,但當它與“斷腸人在天涯”同處于一個圖景之時,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為“斷腸人”心碎斷腸之觸發(fā)物,使圖景帶上了悲涼的氣氛?!扒橐蚓岸@,景因情而生”即是此理。
⑸通過我們對這首曲的閱讀、討論和分析,你對這首曲表達的主旨有何看法?
從對全詩的閱讀欣賞中,我們知道了浪跡天涯的游子此時的心情是:看到傍晚歸巢的烏鴉,溪邊橋旁的小院,不禁頓生思鄉(xiāng)念親之情。這便是詩人在詩中流露出的思親戀鄉(xiāng)之愁。作為游子的詩人,“夕陽西下”時,仍“斷腸”“古道”,此時,連馬都已瘦,可見人又何堪呢?即使如此,也還得如古往今來的游子一樣,從那里來、要到那里去、沒有人知道,他們只是這樣默默行走著,漂流天涯。這就進一步流露出詩人的漂泊羈旅之愁。詩人為何會產(chǎn)生那些羈旅之愁、思鄉(xiāng)之愁呢?我們從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和生活的時代來看,主要是詩人一生不得志,漂泊于外,或許正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吧?這就更進一步流露出詩人的人生失意之愁??傊娙嗽谠娖兴髀冻龅乃加H戀鄉(xiāng)之愁、漂泊羈旅之愁、人生失意之愁,充分說明了作者的秋思實乃秋愁也!詩篇細致生動地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抒發(fā)了那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xiāng)、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3.板書設計
秋思(散曲) 寫景 枯藤老樹昏鴉(寫景觸情 秋野黃昏 悲涼
寓情于景
羈旅之思
小橋流水人家(孤獨思鄉(xiāng)) 悲涼之景
古道西風瘦馬(游子慘狀) 惆悵之情
抒情 夕陽西下(特定的時間環(huán)境) 寫景鋪墊 哀愁
斷腸人在/天涯(點明主旨) 游子之悲
三能力訓練,學習反饋
3.學生自讀課文,用散文的語言將曲中描繪的意境寫出來。
例: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4.學生默讀、背誦、并默寫全曲。
5.完成課后第3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