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語言具有一種陌生化特征陌生化一詞是俄國,簡析文學語言的陌生化特征
推薦文章
提出"陌生化"理論的是以下哪一位俄國文學理論家
“陌生化” 原本是一個著名的文學理論,最早出現(xiàn)在文學中尤其是詩歌語言中,它由俄國形式主義評論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是20世紀20年代俄國形式主義一個核心問題,同時這一理論也是西方“陌生化”詩學發(fā)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西方“陌生化”詩學成熟的標志。在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詩學理論大約20多年后,德國戲劇理論家布萊希特從戲劇理論方面又一次對“陌生化”(又譯為“間離法”或“間離效果”)理論進行了闡述,進而“陌生化”理論又被逐步應用到戲劇等其它藝術領域,發(fā)揮了奇特的效果。什克洛夫斯基認為:“藝術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使人恢復對生活的感覺,就是為了使人感受事物……藝術的目的是要人感覺到事物,而不僅僅是知道事物。藝術的技巧就是使對象陌生,使形式變得困難,增加感覺的難度和時間的長度,因為感覺過程本身就是審美目的,必須設法延長。”理論上他強調在內容與形式上違反人們習見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時在藝術上超越常境。而詩歌就是對受日常感覺方式支持的習慣化起反作用。詩歌的目的就是要顛倒習慣化的過程,使人們對如此熟悉的東西“陌生化”。例如,查爾斯·西米克的詩《關于我的鄰居,赫梯人》;“了不起的是那些赫梯人.。/他們的耳朵里有老鼠而且老鼠有洞穴。/他們的狗埋掉自己留下骨頭/來看守家園……
文學陌生化理論的解釋是什么?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理論是西方文論中比較重要的理論資源,來源于俄國形式主義文論,其基本觀點是:文學的本質最終還是要落在它有形的文本上,也就是組織語言的特殊方式上,包括語言的聲音、節(jié)奏、句法、音步、押韻、敘述技法等,它通過將日常語言強化、濃縮、顛倒、重復、延長等方法來造成一種“陌生感”,增加閱讀的困難,使人從陷于語言的陳規(guī)和慣例的麻痹狀態(tài)中驚醒過來,從而產(chǎn)生奇特而深刻的印象。其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說:“我們就可以給詩歌下個定義,這是一種困難的、扭曲的話語”,“詩歌語言是難懂的、晦澀的語言,充滿障礙的語言”,而“各詩歌流派的全部活動不過是積累和發(fā)現(xiàn)新的手法,以便安排和設計語言材料”。(什克洛夫斯基:《藝術作為手法》)形式主義文論給予文學的物質媒介以高度重視,確認了語言形式對于文學的本真意義,這是功不可沒的。但是它也據(jù)此否認了文學的生活本源,否認了文學的形象思維方式,即否認了文學作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作為審美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方面,這又是偏頗的。
陌生化文學創(chuàng)作理論
“陌生化”這一概念是由俄國形式主義大師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他在《作為手法的藝術》一文中,通過對詩歌語言與散文語言的比較,指出散文是普通的語言,是一種“普通的、節(jié)約的、易懂的、正確的言語”,而詩歌卻是“一種障礙重重的、扭曲的言語”。這很容易讓人誤認為“陌生化”強調的就是打破語言常規(guī),就是指語言的“扭曲形式”,比如說顛倒詞序、改變詞性以及詞語的超常搭配等等。以此來顯示文學語言與普通日常語言的差異,文學語言唯有如此,才具有審美價值。其實,這種理解僅僅看到了“陌生化”的一個次要方面。什克洛夫斯基提出 “陌生化”理論,目的在于對抗、反撥日常語言所造成的人的感受的“自動化”。他在《作為手法的藝術》中說:“如果我們對感受的一般規(guī)律作一分析,那么,我們就可以看到,動作一旦成為習慣性的,便變得不由自主了。例如,我們所有熟悉的動作都進入了無意識的、自動的領域。 如果有誰回憶起他第一次手握鋼筆或第一次講外語時的感覺,并把這種感覺同他經(jīng)上千次重復后所體驗的感覺做比較,他便會同意我們的意見”。 在他看來,日常語言使人的感受退化到“無意識的自動化領域”。使人對事物失去了新鮮的感受,往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生活就這樣化為烏有”,被“自動化吞沒”,而藝術的目的就在于使人恢復對于事物的感受能力,“陌生化”理論就是在這一意義上提出的。
什么是陌生化理論?
? ?" 陌生化"原本是一個著名的文學理論,理論源于藝術創(chuàng)作,是俄國形式主義的核心概念。是由俄國文藝理論家維克多·鮑里索維奇·什克洛夫斯基提出。
? ? 什克洛夫斯基說:“藝術永遠是獨立于生活的,它的顏色從不反映飄揚在城堡上空的旗幟的顏色?!本褪钦f,文藝不是對外部生活的模仿和反映,文藝有其自身的本質和內部規(guī)律。
? ?故所謂“陌生化”,實質在于不斷更新我們對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陳舊感覺,把人們從狹隘的日常關系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擺脫習以為常的慣?;闹萍s,不再采用自動化、機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創(chuàng)造性的獨特方式,使人們面對熟視無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從而感受到對象事物的異乎尋常及非同一般。
名詞解釋(文學概論):陌生化
“陌生化”原本是一個著名的文學理論,它由俄國形式主義評論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是西方“陌生化”詩學發(fā)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西方“陌生化”詩學的成熟標志。“陌生化”是俄國形式主義的核心概念,也是形式主義者最關心的問題。
這個理論強調的是在內容與形式上違反人們習見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時在藝術上超越常境。陌生化的基本構成原則是表面互不相關而內里存在聯(lián)系的諸種因素的對立和沖突,正是這種對立和沖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給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動。
擴展資料:
陌生化的基礎是新奇的語言感受。俄國形式主義學者什克洛夫斯基在論及陌生化問題時強調:“藝術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使人恢復對生活的感覺,就是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頭顯出石頭的質感。藝術的目的是要人感覺到事物,而不是僅僅知道事物。藝術的技巧就是使對象陌生,使形式變得困難,增加感覺的難度和時間長度,因為感覺過程本身就是審美目的,必須設法延長。藝術是體驗對象的藝術構成的一種方式,而對象本身并不重要。”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陌生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文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