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陌生化效果的文學語言,文學語言的陌生化特點
推薦文章
文藝理論當中的“文學語言的陌生化”是什么意思
文學語言的陌生化主要是打破語言規(guī)范,并對日常語言進行扭曲、變形,更好地表現(xiàn)作家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非理性成分的情感活動,從而增強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一般來說,文學語言的陌生化問題可以從語言、語義、語法等三個方面來考察.
把熟悉的東西變成不熟悉的東西。陌生化:非指稱性的語言。陌生化與自動化相對,自動化:大家熟悉的語言,非自動化。摻入陌生化的語言。如張賢亮的《綠化樹》把性的過程非性化,摻入陌生化論。曹雪芹寫劉姥姥看掛鐘,都是此類。
陌生化主要是從讀者的閱讀效果來說的,指文學語言組織的新奇或反常特性。語言的陌生化并不只是為著新奇,而是通過新奇使人對生活的漠然或麻木狀態(tài)中驚醒起來,感奮起來,“恢復對生活的感覺”所以,語言的“陌生化”是為著使讀者產(chǎn)生新鮮的體驗。
陌生化文學創(chuàng)作理論
“陌生化”這一概念是由俄國形式主義大師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他在《作為手法的藝術》一文中,通過對詩歌語言與散文語言的比較,指出散文是普通的語言,是一種“普通的、節(jié)約的、易懂的、正確的言語”,而詩歌卻是“一種障礙重重的、扭曲的言語”。這很容易讓人誤認為“陌生化”強調(diào)的就是打破語言常規(guī),就是指語言的“扭曲形式”,比如說顛倒詞序、改變詞性以及詞語的超常搭配等等。以此來顯示文學語言與普通日常語言的差異,文學語言唯有如此,才具有審美價值。其實,這種理解僅僅看到了“陌生化”的一個次要方面。什克洛夫斯基提出 “陌生化”理論,目的在于對抗、反撥日常語言所造成的人的感受的“自動化”。他在《作為手法的藝術》中說:“如果我們對感受的一般規(guī)律作一分析,那么,我們就可以看到,動作一旦成為習慣性的,便變得不由自主了。例如,我們所有熟悉的動作都進入了無意識的、自動的領域。 如果有誰回憶起他第一次手握鋼筆或第一次講外語時的感覺,并把這種感覺同他經(jīng)上千次重復后所體驗的感覺做比較,他便會同意我們的意見”。 在他看來,日常語言使人的感受退化到“無意識的自動化領域”。使人對事物失去了新鮮的感受,往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生活就這樣化為烏有”,被“自動化吞沒”,而藝術的目的就在于使人恢復對于事物的感受能力,“陌生化”理論就是在這一意義上提出的。
文學語言具有一種陌生化特征,陌生化一詞是什么?
陌生化一詞,是形式主義文論的一個重要概念。陌生化一詞,是俄國形式主義文論的一個重要概念。
從形式安排角度看,文學語言具有一種陌生化特征。
第一,文學語言是對普通語言的改造和違背。
所謂陌生化語言是和自動化語言相對而言的。日常生活中的語言由于經(jīng)常按照大家習以為常的方式來使用,不再有新鮮感也無法激起人們對它所描繪事件的強烈感受,人們對這種語言的反應也成了一種自動化的反應。
文學語言總是要改造或違背已經(jīng)定型的種種話語,呈現(xiàn)出一種與普通語言迥然不同的形態(tài)。通過語言的處理造成讀者的新鮮感受。
第二,文學語言是生命體驗的獨特形式。
文學語言是一種強化感受的語言形式,陌生化在于通過語言形式創(chuàng)生不同于習慣感受的經(jīng)驗,也就是說,文學語言的陌生化是一種獨特的生命體驗形式。文學語言的陌生化特點也就體現(xiàn)為文學語言總是這樣一種體驗和語言相互融合的獨特存在。
文學陌生化:文學理論術語俄國形式主義文論的核心概念。
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指的是不用習見的“稱謂”,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見過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如實地描寫它,結果消解了“套板反應”,進而使讀者產(chǎn)生新奇感。具體如陌生化的語言及敘述的跳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