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文化常識總結(jié)必修一到必修五,必修一至必修五語文文化常識
推薦文章
高中語文必修五知識點
科學是人類的共同財富,而真正的科學家的任務就是豐富這個令人類都能受益的知識寶庫。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語文必修五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語文必修五知識1
1.《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交頭接耳:彼此在耳朵邊低聲說話。
碎瓊亂玉:比喻潔白而凌亂的雪花。
2.《裝在套子里的人》
六神不安:形容驚惶失措,心神不定。
戰(zhàn)戰(zhàn)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發(fā)抖的樣子。也形容小心謹慎的樣子。
安然無恙:原指人平安沒有疾病,后泛指平平安安、沒有受到任何損傷。
大快人心:指壞人受到懲罰或打擊,使大家非常痛快。
心慌意亂:形容內(nèi)心驚慌,思緒紛亂。
筋疲力盡:形容非常疲勞,一點兒力氣也沒有了。
興高采烈:興致高,情緒熱烈。
正大光明:形容襟懷坦白,行為正派。也說正大光明。
3.《歸去來兮辭(并序)》
欣欣向榮:形容草木茂盛,也形容事業(yè)蓬勃發(fā)展。
迷途知返:迷途:迷失道路;返:回來。迷了路知道回來。比喻發(fā)覺自己犯了錯誤,知道改正。
4.《滕王閣序》
人杰地靈:人物杰出,山川有靈氣。指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過的地方成為名勝之區(qū),也指杰出人物生于靈秀之地。
高朋滿座:高貴的賓客坐滿了席位,形容來賓很多。
鐘鳴鼎食:敲著鐘,列鼎而食,舊時形容富貴人家生活奢侈豪華。
命途多舛(chuǎn):舛:不順,不幸。命運充滿不順。指一生坎坷,屢受挫折。
萍水相逢:比喻向來不認識的人偶然相遇。
老當益壯:年紀雖老,志向更高、勁頭兒更大。
窮且益堅:窮:窮困;益:更加。處境越窮困,意志應當越堅定。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東隅:指日出處,表示早年。桑榆:指日落處,表示晚年。早年的時光消逝,如果珍惜時光,發(fā)憤圖強,晚年并不晚。
5.《陳情表》
煢煢(qiónɡ)孑(jié)立,形影相吊:孤零零一人站在那里。身體和自己的影子相互慰問。形容孤單,無依無靠。
日薄西山:太陽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臨近死亡。
氣息奄奄:呼吸極其微弱,快要斷氣的樣子。比喻情況已到衰頹的地步。
結(jié)草銜環(huán):結(jié)草:把草結(jié)成繩子,搭救恩人;銜環(huán):嘴里銜著玉環(huán)。舊時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6.《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過分地斟酌字句,多用來指死摳字眼兒,也用來指對文字的使用反復推敲,十分講究。
錙銖必較:對很少的錢或很小的事都要計較,原形容辦事非常認真,一絲不茍,現(xiàn)多形容過于吝嗇或氣量小。也說錙銖必爭、錙銖必計。
點鐵成金: 神話 故事 中說仙人用手指頭一點使鐵變成金子,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變成很好的事物。
學富五車:形容讀書多,學問大(五車指五車書)。
才高八斗:形容文才非常高。
深惡痛絕:厭惡、痛恨到極點。
索然無味:沒有意味,沒有興趣的樣子。
變化莫測:變化多端,難以揣測。
粗枝大葉:形容不細致,做事粗心大意。
陳言務去:力去陳舊的言詞,必求創(chuàng)新。
7.《說“木葉”》
不落言筌:筌, 捕魚 的竹器。不在語言運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跡。
熟能生巧:熟練了就能產(chǎn)生巧辦法,或找出竅門。
一言難盡:用一句話難以說清楚,形容事情曲折復雜。
8.《談中國詩》
數(shù)見不鮮:數(shù):屢次;鮮:新殺的禽獸,引伸為新鮮。本指對于常來之客,就不宰殺禽獸招待。后指常常見到,并不新奇。
空中樓閣:指海市屢樓,多用來比喻虛幻的事物或脫離實際的理論、計劃等。
回腸蕩氣:形容 文章 、樂曲等十分動人。也說蕩氣回腸。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輕而易舉,一下子就能完成。
9.《中國建筑的特征》
喜聞樂見:喜歡聽,樂意看。
草草了事:草草:形容草率、馬虎;了:辦完,結(jié)束。草率地把事情結(jié)束了。
10.《作為生物的社會》
天衣無縫:神話 傳說 ,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針線制作,沒有縫兒,形容事物(多指詩文、話語等)嚴密,沒有一點兒破綻。
苦口婆心:勸說不辭煩勞,用心像老太太那樣慈愛,形容懷著好心,再三懇切勸告。
富麗堂皇:形容富偉美麗、氣勢宏偉。
雄心勃勃:形容懷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
11.《宇宙的未來》
萬無一失:絕對不會出差錯。
模棱兩可:對事情不置可否,這樣也行,那樣也行,沒有明確的態(tài)度或意見。
臭名昭著:壞名聲人人都知道。
感恩戴德:對別人所給的恩德表示感激。
高中語文必修五知識2
邊城
基礎知識積累
1、關(guān)于作者:
沈從文(1902-1988) 現(xiàn)代小說家、 散文 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煥,苗族,湖南鳳凰縣人,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qū),1924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抗戰(zhàn)爆發(fā)后到西南聯(lián)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園后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長篇小說《邊城》《長河》是其代表作。
2、生難字注音:
安輯(jī ) 蘸(zhàn) 酒 泅 (qiú)水 儺(nuó)送 僭(jiàn)越 商榷(què )
氽(tǔn)水 蚱zhà)蜢(měng) 踹(chuài)水 碧溪岨(jū) 竹篁(huáng) 甬道(yǒng )
茶峒 (dòng) 埋(mán)怨 鎮(zhèn)筸(gān) 角隅(yú) 歇憩 (qì) 鑼鼓喧闐 (tián)
睨 (nì) 戛(jiá)然而止 糍粑(cíbā) 涎皮(xián) 奇葩(pā) 踹水(chuài)
鞶鼓(pán)
3、重點詞語
伶俐:聰明,靈活。 泅水:鳧水, 游泳 。
喧闐:聲音大而雜,喧鬧。 怏怏:形容不滿意或不高興的樣子。
緩促:快慢。 氽水:氽,漂浮,文中指潛泳的意思。
4、感悟主旨
我們可以用三個詞概括這篇小說的主題:(贊美、批判、呼吁)
主題是:
贊美:邊城生活的質(zhì)樸、純真和人與人之間純潔的愛;
批判:物欲泛濫的現(xiàn)代文明;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xiàn)實;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與人格。
高中語文必修五知識3
歸去來兮辭
一、重點詞解釋:
1、乃瞻衡宇,載欣載奔(一邊…一邊) 2、三徑就荒,松菊猶存(近于)
二、通假字
1、曷不委心任去留(通“何”) 2、景翳翳以將入(通“影”,日光)
三、一詞多義
1、行: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行 走)
感吾生之行休 (將 要)
李白乘舟將欲行 (離 去)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行 為)
2、引: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拉 開)
引壺觴以自酌(端 起)
引以為流觴曲水(退 隱)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疏導,引來)
3、乘: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乘 坐)
聊乘化以歸盡(順 應)
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
(古代四匹馬拉的兵車)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就著)
4、策: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馬 鞭子)
策扶老以游憩(拄 著)
退而論書策(竹 簡)
蒙故業(yè),因遺策(計策,策略)
四、詞類活用
1、策扶老以流憩(拄著,名作動) 2、園日涉以成趣(每天,名作狀)
3、或棹孤舟(劃著,名作動) 4、善萬物之得時(以…為善,意動用法)
5、樂琴書以消憂(以…為樂,意動用法) 6、攜幼入家( 兒童 ,形容詞作名詞)
7、眄庭柯以怡顏(使顏怡,使動用法) 8、倚南窗以寄傲(自足自待的心情,形作名)
9、感吾生之行休(將要,動作狀)
五、古今異義詞
1、于時風波未靜(古義:指戰(zhàn)亂:今義:比喻糾紛和亂子)
2、嘗從人事(古義:治人之事;今義:人的離合、境遇、存亡等或關(guān)于工作人員的錄用變動等)
3、尋程氏妹喪于武昌(古義:不久;今義:尋找,追尋)
4、悅親戚之情話(古義:親屬戚屬 今義: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guān)系或血統(tǒng)關(guān)系家庭的成員)
5、覺今是而昨非(是:古義:正確;今義:判斷詞。非:古義:錯誤;今義:判斷詞,不是)
六、特殊句式
1、 復駕言兮焉求(賓語前置句) 2、胡為乎遑遑欲何之(賓語前置句)
3、樂天天命復奚疑(賓語前置句) 4、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
5、既自以心為形役(被動句) 6、童仆歡迎,稚子候(于)門(省略句)
七、難句翻譯
1、 悟已往之不諫,知道來者之可追
譯:我覺悟到過去做錯的已無法挽回,知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補救
2、 實迷途之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譯:雖然走入迷途但還不是太遠,現(xiàn)在已經(jīng)明白了如今歸田是對的,以前出仕是錯的。
3、 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譯:身體依靠著南面的窗戶寄托自己傲世的情懷,深感簡陋的居室更容易使人安樂滿足。
4、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譯:姑且順著大自然的變化以了結(jié)此生,抱定樂天安命的主意,又有什么可疑慮的呢?
高中語文必修五知識4
《滕王閣序》
一、掌握下列重點詞語
1、枕:臺隍枕夷夏之交(動詞,倚,據(jù)) 2、維:時維九月(介詞,在)
3、序:序?qū)偃?名詞,時序) 4、上:儼驂騑于上路(形容詞,高)
5、披、闥:披繡闥(開,小門) 6、曠:山原曠其盈視(形容詞,遠)
7、浦:聲斷衡陽之浦(名詞,水濱) 8、甫:遙襟甫暢(副詞,剛,頓時)
9、遄:逸興遄飛(副詞,迅速) 10、凌:氣凌彭澤之樽(動詞,超過)
11、迥:天高地迥(形容詞,遠) 12、數(shù):識盈虛之有數(shù)(名詞,定數(shù))
13、舛:命途多舛(形容詞,乖違,不順) 14、疏、引:恭疏短引(書寫,撰寫;序)
15、賦:一言均賦(動詞,鋪陳)
二、一詞多義
1、故:①豫章故郡,洪者新府(形容詞,舊) ②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連詞,所以)
③桓侯故使人問之(副詞,特意) ④既克,公問其故(名詞,原因)
2、盡:①賓主盡東南之美(副詞,全,都) ②潦水盡而寒潭清(動詞,沒,干涸)
③則智者盡其謀(動詞,全部用出) ④聊乘化以歸盡(動詞,完,盡頭)
3、屬:①時維九月,序?qū)偃?動詞,是,屬于)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名詞,類)
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屬(動詞,在,掌管)
4、即:①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動詞,依附) ②胡天八月即飛雪(副詞,就)
③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連詞,則,就)
5、引:①控蠻荊而引甌越(動詞,連接) ②恭疏短引(名詞,序)
③司馬懿引二十萬軍(動詞,帶領)
④初一交戰(zhàn),操軍不利,引次江北(動詞,后退,退卻)
6、窮:①窮島嶼之縈回(動詞,窮盡) ②窮且益堅(名詞,困厄,處境困難)
③日暮途窮(動詞,阻塞不通) ④不忍窮竟其事(動詞,窮究,追究到底)
7、數(shù):A、shù ①識盈虛之有數(shù)(名詞,定數(shù))②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名詞,數(shù)量)
③今夫弈之為數(shù),小數(shù)也(名詞,技術(shù))
B、shǔ 數(shù)呂師孟叔侄為逆(動詞,數(shù)落,列舉罪狀)
C、shuò 而公子親數(shù)存之(副詞,屢次)
8、趨:①他日趨庭(動詞,快走) ②入而徐趨(動詞,小步快走,表示尊敬)
③今背本而趨末(動詞,趨向,奔向) ④使者馳傳督趨(動詞,通“促”,催促)
⑤趨令銷印(副詞,通“促”,趕快)
9、且:①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連詞,可是)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詞,將近)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副詞,姑且,暫且)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哉(連詞,尚且) ⑤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副詞,將要)
10、矣:①蘭亭已矣,梓澤丘墟(語氣詞,相當于“了”)
②前人之述備矣(語氣詞,相當于“了”)
③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語氣詞,表示疑問)
三、詞類活用
1、襟、帶:襟三江而帶五湖(意動用法,以……為襟,以……為帶)
2、下:徐孺下陳蕃之榻(使動用法,使……放下來)
3、騰、起:騰蛟起鳳(使動用法,使……騰空,使……起舞)
4、屈:屈賈誼于長沙(使動用法,使……受委屈)
5、竄:竄梁鴻于海曲(使動用法,使……出走)
6、星:雄州霧列,俊采星馳(名作狀,像流星一樣)
7、目: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于云間(名作動,看,望)
8、盡:賓主盡東南之美(副作動,都包括)
9、美:賓主盡東南之美(形作名,才俊)
四、句式
1、物(有)華天(有)寶(省略句) 2、十旬休假,勝友如云(聚集)(省略句)
3、漁舟唱(于)晚,響窮彭蠡之濱(省略句)
4、所賴君子安(于)貧(省略句) 5、童子何知(賓語前置)
6、纖歌凝而白云遏(被動句) 7、懷帝閽而不見(被動句)
8、儼驂騑于上路,訪風景于崇阿(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9、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于云間(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
五、 成語
漁舟唱晚 雁陣驚寒 萍水相逢 興盡悲來 高朋滿座
命運多舛 達人知命 天高地迥 人杰地靈 老當益壯
高中語文必修五知識5
《逍遙游》
一、掌握下列重點詞語
1、怒:奮發(fā)。 2、摶:環(huán)旋著往上飛。扶搖:旋風。
3、夭閼(è):阻塞。 4、奚以……為:表反問,哪里用得著……呢?
5、晦:陰歷每月最后一日。朔:陰歷每月的第一日。 6、絕:超越。
二、通假字
1、北冥有魚(通“溟”,大海) 2、三餐而反(通“返”,返回)
3、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4、此小大之辯也(通“辨”,區(qū)別)
5、而(nài)征一國者(通“耐”,能力) 6、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返”)
7、而御六氣之辯(通“變”,變化)
三、一詞多義
1、之:①鵬之徙于南冥也(主謂之間,取消 句子 獨立性)
②之二蟲又何知!(代詞,這) ③窮發(fā)之北(助詞,的)
2、息:①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詞,氣息,這里指風)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詞,氣息)
3、其:①則其負大翼也無力(代詞,代鵬) ②其自視也,亦若此矣(代詞,他們)
③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連詞,表選擇)
4、以:①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詞,憑借)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詞,用)
③以八千歲為春(介詞,把) ④奚以知其然也(介詞,憑)
⑤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介詞,因為)
四、詞類活用
1、怪:《齊諧》者,志怪者也(形作名,怪異之事物)
2、南: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名作動,南行)
3、致:彼于致福者(使動,使……到來)
五、古今異義的詞
1、雖然:①古義:雖然這樣。 ②今義:表轉(zhuǎn)折的連詞。
2、果然:①古義:充實之狀,此處為食飽之狀。
②今義:副詞,表示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
3、眾人:①古義:一般人。 ②今義:多數(shù)人。
六、句式
1、《齊諧》者,志怪者也。(判斷句) 2、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判斷句)
3、翱翔(于)蓬蒿之間。(省略句) 4、奚以知其然也?(賓語前置句,=以奚知其然也)
5、莫之夭閼(è)者(賓語前置,=莫夭閼之) 6、彼且奚適也(賓語前置,=彼且適奚也)
7、之二蟲又何知(賓語前置,=之二蟲又知何)
8、彼且惡(wū)乎待哉(賓語前置,=彼且待惡乎哉)
9、覆杯水于坳(āo)堂之上(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于坳堂之上覆杯水)
10、翱翔蓬蒿之間(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于蓬蒿之間翱翔)
七、難句翻譯
1、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譯:哪用高飛九萬里往南去呢?
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譯:所以那些才智能勝任一官之職,善行能聯(lián)合一鄉(xiāng)的人,品德可使一國君主滿意,能力使一國的人信任的人,他們看待自己,也就像斥鴳(yàn)一樣所見甚小啊。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wū)乎待哉?
譯:至于那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把握六氣的變化,而在無窮無盡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們還憑借什么呢?
4、故曰:圣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譯:所以說:修養(yǎng)極高的人能忘掉自我,修養(yǎng)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神人無意于求功,修養(yǎng)最高的人無意于求取名聲。
高中必修1~必修5語文文學常識(時間,坐次,官職,科舉制…)
一) 中國古代作家作品
1.先秦作家作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代魯國陬(z 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思想核心是“仁”?,F(xiàn)存《論語》20 篇,是他的弟子記錄他與弟子們言行的語錄體專集。“論”,讀l ún ,擇也,選擇摘錄之意。
墨子,名翟(d í),春秋時代魯國人,墨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節(jié)用”。著有《墨子》一書,今存53 篇。
孫子,名武,字長卿,春秋后期齊國人,軍事理論家,著有《孫子》,一名《孫子兵法》,13 篇,古代稱為“兵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軍事著作。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山東)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師。其中心思想是“仁義”,主張實行仁政,強調(diào)“民貴君輕”,重視民心向背。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著有《孟子》一書。
莊子,名周,戰(zhàn)國時宋國蒙(河南)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F(xiàn)存《莊子》一書,33 篇,又名《南華經(jīng)》。代表作是《逍遙游》。
荀子,名況,尊號“卿”,漢時避宣帝劉洵諱,改稱“孫卿”,戰(zhàn)國時趙(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他針對孟子“性善論”提出“性惡論”,針對儒家“天命論”提出“天行有?!钡臉闼匚ㄎ镎摵汀爸铺烀弥钡摹叭硕▌偬臁彼枷?。著有《荀子》32 篇,代表作有《勸學》、《天論》等。
韓非,戰(zhàn)國末韓國人,荀況弟子,法家學派代表人物。在政治上提出重賞、重罰、重農(nóng)、重戰(zhàn)者諸項政策,主張君主集權(quán),反對貴族操縱政治?,F(xiàn)存《韓非子》55 篇,代表作有《五蠹》、《智子疑鄰》、《扁鵲見蔡桓公》。
呂不韋,戰(zhàn)國末期韓國大商人,曾為秦國的相國。他集合門客編寫了《呂氏春秋》。
列子,名御寇,戰(zhàn)國時鄭(河南)人,被道家尊為前輩,主和貴“虛”,即虛靜、無為。著有《列子》8 篇。
屈原,名平,字原,號靈均,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他開創(chuàng)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zhuǎn)變?yōu)閭€人獨立創(chuàng)作的新紀元,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傳統(tǒng)的奠基人,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蘭哥白尼、英國莎士比亞、意大利但丁)。他用楚辭形式寫了我國第一首長篇政治抒情詩《離騷》(即遭遇憂愁,“離”通“罹”),還有《九歌》、《九章》、《天問》等?!渡娼肥恰毒耪隆分械囊黄?。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羅江自沉的紀念日。
2.漢代作家作品
賈誼,世稱賈生,或賈長沙、賈太傅,洛陽(河南)人,西漢政治家、文學家。主要文學成就是政論文,有“疏”7 篇,《新書》10 卷58 篇;代表作有《吊屈原賦》、《鵬鳥賦》。明朝人輯有《賈長沙集》,是以他曾做過長沙王太傅命名的。
劉安,沛郡(江蘇)人,西漢思想家、文學家,漢高祖孫,襲父爵封為淮南王。集體編著《淮南鴻烈》,也叫《淮南子》。
司馬遷,字子長,夏陽(陜西)人,太史令司馬談之子。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歷盡艱辛撰成《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劉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漢經(jīng)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撰有《說苑》、《新序》,還整理修訂了《戰(zhàn)國策》、《楚辭》。
班固,字孟堅,扶風(陜西)人,東漢史學家、文學家,歷盡二十余年修成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開創(chuàng)了“包舉一代”的斷代史體例。辭賦方面以《兩都賦》最著名。
3.魏晉南北朝作家作品
曹操,字孟德,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漢獻帝時官到丞相,后被封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代漢建魏,追尊曹操為魏武帝。有抒情詩《觀滄海》、《龜雖壽》、《蒿里行》等樂府歌辭。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代政治家、軍事家。官至蜀漢丞相,詩歌以《梁父吟》最著名,《出師表》是千古傳誦的名篇。
曹丕,字子恒,曹操次子,魏文帝。三國文學家,代表作《燕歌行》,他的《典論 論文》是我國第一部文學批評專著。
陳壽,字承祚(zu ò),西晉史學家。著有國別體史書《三國志》。
陶淵明,名潛,字淵明,世號靖節(jié)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東晉詩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散文有《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詩歌有《歸園田居》、《飲酒》。
4.唐代作家作品
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唐代文學家,有抒情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閣序》。著有《王子安集》。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哆^故人莊》(五律)描繪了綠水青山的田園風光和“把酒話桑麻”的農(nóng)家情趣,體現(xiàn)了詩人與村民的真切感情?!洞簳浴罚ㄎ褰^)寫春曉之景及早春之情,成為流傳千古的好詩。
王昌齡,字少伯,唐代詩人,擅長七絕,多寫當時邊塞軍旅生活,氣勢雄渾,格調(diào)高昂,《從軍行》七首、《芙蓉樓送辛漸》和《出塞》兩首都很有名。
王維,字摩詰,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名篇有《鳥鳴澗》(五絕)、《送元二使安西》(七絕)、《觀獵》(五律)。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 二中的文學常識
高中語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學常識匯編
第一冊
1、毛澤東,
2、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原名戴夢鷗。中國現(xiàn)代派詩人?!队晗铩肥瞧涑擅鳎⒂纱双@“雨巷詩人”的稱號。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現(xiàn)代詩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公開反對革命和無產(chǎn)階級文學運動。作品有《志摩的詩》《猛虎集》《云游集》。代表作《再別康橋》。
3、艾青,
4、《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歷史散文。原名《左氏春秋》,又稱《春秋左氏傳》。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記事起于魯隱公元年(前722)止于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后記敘了春秋時期(東周前期)240多年的史事。
5、《戰(zhàn)國策》,西漢末年劉向編訂的一部國別體史書,共33篇。記事上起于周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主要記載戰(zhàn)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斗爭和有關(guān)的謀議或辭說。標志著我國古代散文發(fā)展到一個新高度。劉向,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人。西漢經(jīng)學家、目錄學家和文學家。
6、司馬遷,約前145-前90,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字子長,別稱太史公,簡稱史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西南靠近龍門,所以司馬遷自稱"遷生龍門"《太史公自序》龍門,龍門山,很有名氣。傳說大禹曾在龍門開山治水)。與司司馬光并稱為“史界兩司馬”,與班固并稱“班馬”。司馬遷撰有《史記》《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jīng)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 )。
7、《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歷史散文,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公元前91年完成,開創(chuàng)本紀、世家、列傳、表、書、五種體例。被譽為“實錄、信史”, 魯迅曾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學“雙璧”(《史記》《資治通鑒》)之一,前“三史”、“四史”之首。記載了自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三千多年間的歷史,共一百三十篇,分十表、八書、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其人物傳記開我國史傳文學先河,對后世史學影響深遠。
8、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我國現(xiàn)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魯迅”為筆名發(fā)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1921年發(fā)表《阿Q正傳》成功地塑造了阿Q之一典型形象,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不朽名著。1923年寫成小說集《吶喊》,為現(xiàn)實主義小說奠定了基礎。
作品:小說集:《吶喊》《彷徨》
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
散文詩集:《野草》
雜文集:《熱風》《墳》《華蓋集》《華蓋集續(xù)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diào)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末編》《集外集》《集外集拾遺》
自 嘲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他冬夏與春秋。
自題小像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9、 巴金,
10、梁實秋,
11、夏衍,
第二冊
1、朱自清,1898-1948,中國現(xiàn)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zhàn)士、愛國知識分子。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人,原籍浙江紹興。學生時代即創(chuàng)作新詩,1920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1922年發(fā)表長詩《毀滅》(當時被稱為一流的作品,是一部足以令詩壇安慰的作品)。詩集《蹤跡》、散文集《歐游雜記》《背影》,散文名篇:《背影》《綠》《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生命的價格——七毛錢》等。其散文被稱為“至情之文”,“至美之文”。1948年8月拒絕接受美國的救濟糧,因貧病在北平逝世。毛澤東稱他“表現(xiàn)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2、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達夫,浙江富陽人,中國現(xiàn)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1921年6月,與郭沫若、成仿吾、張資平等人醞釀成立了新文學團體創(chuàng)造社。7月,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沉淪》問世。另有小說《春風沉醉的晚上》《遲桂花》《薄奠》,文藝論著《小說淪》、《戲劇論》。1928年加入太陽社。1930年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成立,為發(fā)起人之一。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憲兵隊殺害于蘇門答臘。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認他為革命烈士。
3、陸蠡,
4、《詩經(jīng)》,我國古代最早的詩歌總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中期約五百年間的詩歌,共305篇。先秦統(tǒng)稱為“《詩三百》”“《詩》”,西漢時成為官定儒家經(jīng)典之一,故稱《詩經(jīng)》。一般認為是孔子刪定的。分為“風、雅、頌”三大類。開創(chuàng)了我國文學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風”又叫“國風”,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間歌謠,這是《詩經(jīng)》的精華;“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內(nèi)容主要是歌功頌德的;“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共40篇,多是祭祀用的樂歌舞曲。詩歌的形式以四言為主,多數(shù)為隔句用韻,普遍運用“賦、比、興”的手法。
5、 “詩經(jīng)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6、“楚辭體”,興起于戰(zhàn)國,以屈原為代表所創(chuàng)作的詩歌樣式,具有楚國的地方特色,是繼《詩經(jīng)》以后出現(xiàn)的一種新詩體。因楚辭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離騷》,故后人也稱“楚辭體”為“騷體”。
7、《楚辭》,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開創(chuàng)了我國詩歌浪漫主義傳統(tǒng)。西漢劉向?qū)⑶?、宋玉等人的作品和漢代人仿寫的作品匯編成集,為《楚辭》,故“楚辭”又成為作品集名。其中《離騷》是其代表作,共三百七十多句,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政治抒情詩。種《詩經(jīng)》中的國風并稱“風騷”,成為“文學”的代名詞。
8、屈原,約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名平,字原,號靈均,出身貴族,曾任左徒、三閭大夫。我國第一個愛國主義、浪漫主義詩人,開創(chuàng)楚辭體,開創(chuàng)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zhuǎn)變?yōu)閭€人獨立創(chuàng)作的新紀元。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蘭的哥白尼、英國的莎士比亞、意大利的但?。?。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他投汩羅江自沉的紀念日。
9、“樂府”,原是西漢的一個官署的名稱,職責是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詩歌,后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包括文人樂府和樂府民歌兩部分)。其特點是繼承了《詩經(jīng)》的寫實傳統(tǒng),敘事成分增加,在形式上突破了四言體和騷體,形成了在我國詩壇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雜言詩和五言詩。
10、《玉臺新詠》,總集名,南朝陳代徐陵(507-583)編,共10卷,書成于梁代,是《詩經(jīng)》《楚辭》之后一部很有影響的古詩總集。代表篇目有《孔雀東南飛》。
11、《孔雀東南飛》原題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是保存下來的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古樂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與北朝的《木蘭詩》并稱為“樂府雙璧”。
12、文化常識:五更
夜間時辰 五夜 五更 時間
黃昏 甲夜 一更 19-21
人定 乙夜 二更 21-23
夜半 丙夜 三更 23-1
雞鳴 丁夜 四更 1-3
平旦 戊夜 五更 3-5
13、《古詩十九首》,南朝梁明太子蕭統(tǒng)在《文選》中所輯十九首“古詩”,題為《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末年一批文人詩作的選輯,主要抒寫游子矢志無成和思婦離別相思之情,真實反映了東漢后期動蕩黑暗的社會生活,抒發(fā)了對命運、人生的悲哀之情。
14、建安文學,建安(196-220),漢獻帝的年號,建安時期,政治、思想和文學諸方面都產(chǎn)生急劇變化,呈現(xiàn)出新的面貌。特別是詩歌,打破了西漢辭賦獨盛和文人詩沉寂的局面,“三曹”“七子”蔡琰等人創(chuàng)作出一大批作品,形成了我國古代文學史上第一個文人詩的創(chuàng)作高潮。成為魏晉南北朝文學的開端。
15、建安風骨:(1)風,指思想上反映當時社會的離亂和人民疾苦,表達詩人建功立業(yè)的要求。(2)骨,指藝術(shù)上意境宏大,筆調(diào)明朗,抒情直接,形成一種悲涼慷慨、剛健有力的風格。
16、“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17、“七子”:孔融、王粲、劉楨、陳琳、阮瑀,應玚、徐干
18、曹操,155-220,小名阿瞞,字孟德,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漢獻帝時官至丞相,后被封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代漢建魏,追尊為魏武帝。有抒情詩《觀滄?!贰洱旊m壽》《蒿里行》《短歌行》等篇。
19、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謚靖節(jié),因此世號靖節(jié)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潯陽柴桑(江西九江)人。我國第一位杰出的四園詩人。散文有《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詩歌有《歸園田居》《飲酒》。
20、王羲之, 303-361,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瑯琊臨沂(今屬山東),后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世稱“王右軍”、“王會稽”,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后人尊為“書圣”。與他的兒子王獻之并稱為"二王"。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jīng)》、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序》等。
21、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文學家。與其父蘇洵、弟蘇轍同為唐宋八大家,后人稱之為“三蘇”。散文、詩詞、書法,都獨具風格,自成一家。詩詞開豪放一派。與韓愈并譽為“韓潮蘇?!?。生前以功業(yè)節(jié)操獲封“魯郡開國公”,身后被追封為“司徒”,謚號“文忠”,世稱“顏魯公”。宋嘉佑二年(1057年)進士,曾官禮部尚書,翰林學士等職。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貶官放逐。他在宋神宗時曾受重用,然因新舊黨爭,屢遭貶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詩“訕謗朝政”(烏臺詩案),被人構(gòu)陷入獄。出獄后貶黃州。此后幾經(jīng)起落,再貶惠州、瓊州,一直遠放到儋州(今海南儋縣),從此隨緣自適,過著讀書作畫的晚年生活。他的書畫同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著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
22、唐宋散文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
23、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人(現(xiàn)為撫州東鄉(xiāng)縣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后,隱居,病死于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謚文。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改革家”。 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詩歌,大致可以罷相(1076年左右)劃界而分為前、后期,前期的詩歌長于說理,傾向性十分鮮明,涉及許多重大而尖銳的社會,問題注意到下層人民的痛苦,替他們發(fā)出了不平之聲,后期隱居,流連、陶醉于山水田園中,題材內(nèi)容比較狹窄,大量的寫景詩、詠物詩取代了前期政治詩的位置,抒發(fā)一種閑恬的情趣。》)。《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通過描寫金陵(今江蘇南京市)壯景及懷古,揭露六朝統(tǒng)治階級“繁華競逐”的腐朽生活,豪縱沉郁,被贊為詠古絕唱。它同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一詞,開了蘇東坡豪放的先聲,給后來詞壇以良好的影響。
24、蔡元培,
25、馬丁?路德?金,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到五文言文知識點
1.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所有文言文列表
必修一 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鴻門宴 必修二 離騷、孔雀東南飛 并序、蘭亭集序、赤壁賦、游褒禪山記 必修三 蜀道難、琵琶行 并序、寡人之于國也、勸學、過秦論、師說 必修四 廉頗藺相如列傳、蘇武傳、張衡傳 必修五 歸去來兮辭 并序、滕王閣序、逍遙游、陳情表 擴展資料 現(xiàn)今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言。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用于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fā)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 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離、行文簡練。 文言的特點,是相對白話(包括口語和書面語)而言的,主要表現(xiàn)在語法與詞匯兩方面。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高中語文。
2.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所有文言文列表
必修一
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鴻門宴
必修二
離騷、孔雀東南飛 并序、蘭亭集序、赤壁賦、游褒禪山記
必修三
蜀道難、琵琶行 并序、寡人之于國也、勸學、過秦論、師說
必修四
廉頗藺相如列傳、蘇武傳、張衡傳
必修五
歸去來兮辭 并序、滕王閣序、逍遙游、陳情表
擴展資料
現(xiàn)今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言。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用于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fā)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
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離、行文簡練。
文言的特點,是相對白話(包括口語和書面語)而言的,主要表現(xiàn)在語法與詞匯兩方面。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高中語文
3. 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1~5文言文及古詩文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
必修一(第一冊)
5、蘭亭集序?王羲之
6、赤壁賦?蘇軾
7、*山中與裴秀才迪書?王維
8、*游褒禪山記?王安石
必修二(第二冊)
5、《詩經(jīng)》兩首
氓
采薇
6、離騷?屈原
7、《孔雀東南飛》(并序)
8、*詩三首
涉江采芙蓉《古詩十九首》
短歌行?曹操
歸園田居(其一)?陶淵明
9、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10、荊軻刺秦王?《戰(zhàn)國策》
11、鴻門宴?司馬遷
12、*召公諫厲王弭謗?《國語》
必修三(第三冊)
5、蜀道難?李白
6、杜甫詩三首
秋興八首(其一)
詠懷古跡(其三)
登高
7、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8、*李商隱詩兩首
錦瑟
馬嵬(其二)
9、寡人之于國也?《孟子》
10、勸學?《荀子》
11、*過秦論?賈誼
12、*師說?韓愈
必修四(第四冊)
5、柳永詞兩首
望海潮(東南形勝)
雨霖鈴(寒蟬凄切)
6、蘇軾詞兩首
念奴嬌?赤壁懷古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7、辛棄疾詞兩首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8、*李清照詞兩首
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
聲聲慢(尋尋覓覓)
13、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
14、蘇武傳?班固
15、張衡傳?范曄
16、*李賀小傳?李商隱
必修五(第五冊)
5.歸去來兮辭(并序)?陶淵明
6、滕王閣序?王勃
7、*逍遙游?莊周
8、*陳情表?李密
4. 求高中語文必修1到5要求要背的文言文的名句和所有文言文的重點翻譯
高考名句默寫訓練(人教版高三必修) 1、故木受繩則直, ,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荀子《勸學》) 2、騏驥一躍, ; ,功在不舍。(荀子《勸學》) 3、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 。
(荀子《勸學》) 4、,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荀子《勸學》) 5、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荀子《勸學》) 6、令初下,群臣進諫, 。(《戰(zhàn)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7、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 。
其志潔,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屈原列傳》) 8、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人之滋垢, 。
推此志者, 。(司馬遷《屈原列傳》) 9、落霞與孤鶩齊飛, 。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 。(王勃《滕》) 10、潦水盡而寒潭清 。
(王勃《滕王閣序》) 11、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 , 。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
(王勃)12、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 , 。(荀子《勸學》) 13、北海雖賒,扶搖可接; , 。
(王勃《滕王閣序》) 14、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 。(韓愈《師說》) 15、吾師道也,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 。
(韓愈《師說》) 16、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韓愈《師》) 17、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 。
(韓愈《師說》) 1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 ,如是而已。(韓愈《師說》) 19、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 。(杜牧《阿房宮賦》) 20、廊腰縵回,檐牙高啄; , 。
(杜牧《阿房宮賦》) 21、長橋臥波,未云何龍? , ?(杜牧《阿房宮賦》) 22、, ;舞殿冷袖,風雨凄凄。(杜牧《阿房宮賦》) 23、鼎鐺玉石, , ,秦人觀之,亦不甚惜。
(杜牧《阿房宮賦》) 24、嗟夫! , ;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杜牧《阿房宮賦》) 25、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 。(杜牧《阿房宮賦》) 26、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 。
(蘇洵《六國論》) 27、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 。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蘇洵《六國論》) 28、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 , 。
(蘇洵《六國論》) 29、茍以天下之大, ,是又在六國下矣。(蘇洵《六國論》) 30、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31、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 。(王安石《游》) 32、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 。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赤) 33、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蘇軾《赤壁賦》) 34、舉酒屬客, , 。
(蘇軾《赤壁賦》) 35、其聲鳴鳴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 。(蘇軾《赤壁賦》) 36、寄蜉蝣于天地, 。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蘇軾《赤壁賦》) 37、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 。
(蘇軾《赤壁賦》) 38、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離騷》) 39、制芰荷以為衣兮, 。
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屈原《離騷》) 40、高余冠之岌岌兮, 。
芳與澤之雜糅兮,唯昭質(zhì)其猶未虧。(屈原《離騷》) 41、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
,豈余心之可懲?(屈原《離騷》) 42、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 。(《古詩十九首》) 4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 。(曹操《短歌行》) 44、, 。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短歌行》) 45、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 。
(曹操《龜雖壽》) 46、天姥連大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一萬八千丈, 。
(李白《夢》) 47、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 。
(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48、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使我不得開心顏?。ɡ畎住秹簟罚?49、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顛。
,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李白《蜀》) 50、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枯松倒掛倚絕壁。
(李白《蜀》) 51、劍閣崢嶸而崔嵬, , 。(李白《蜀道難》) 52、問君西游何時還? 。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李白《蜀道難》) 53、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將進酒》) 54、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杜甫《蜀相》) 55、,兩朝開濟老臣心。
,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 56、去時里正與裹頭, 。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杜甫《兵車行》) 57、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 。(杜甫《兵車行》) 58、花徑不曾緣客掃, 。
(杜甫《客至》) 59、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 。
(杜甫《登岳陽樓》) 60、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 。
(王維《山居秋暝》) 61、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此畺|邊舊時月, 。
(劉禹錫《石頭城》) 62、,猶抱琵琶半遮面。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
(白居易《琵琶行》) 63、大弦嘈嘈如急雨, 。嘈嘈切切錯雜彈。
5. 今年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到5要求背的古詩詞、文言文有哪些
必修一:《沁園春長沙》《燭之舞退秦師》《鴻門宴》《荊柯刺秦》必修二:《詩經(jīng)氓》《詩經(jīng)采薇》《離騷》《孔雀東南飛》《涉江采芙蓉》《短歌行》《歸園田居》《蘭亭集序》《赤壁賦》《游褒禪山記》必修三:《蜀道難》《秋興八首其一》《詠懷古跡其三》《登高》《琵琶行》《錦瑟》《馬嵬》《書憤》《寡人之于國也》《勸學》《過秦論》《師說》必修四:《望海潮》《雨霖鈴》《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水龍吟楚天千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醉花陰》《聲聲慢》《廉頗藺相如列傳》《長亭送別》《虞美人》《浪淘沙》《揚州慢》。
必修五:《歸去來兮辭》《滕王閣序》《逍遙游》《陳情表》。
6. 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5必背古詩詞所有必背古詩文,.
【文言文】 必修五: 《陳情表》 ?si=4 《蘭亭集序》?wtp=tt 【詩詞】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5)必背課文 衛(wèi)風·氓(背誦全文) 《詩 經(jīng)》 氓之蚩蚩,抱布貿(mào)絲.匪來貿(mào)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guān).不見復關(guān),泣涕漣漣.既見復關(guān),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涉江采芙蓉(背誦全文) 古詩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秋興八首(其一)(背誦全文) 杜 甫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詠懷古跡(其三)(背誦全文) 杜 甫 群山萬壑赴荊棘,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登高(背誦全文) 杜 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錦瑟(背誦全文) 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馬嵬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蜀道難(背誦全文)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guī)p.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zhuǎn)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cè)身西望長咨嗟! 歸園田居(背誦全文) 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短歌行(背誦全文) 曹 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琵琶行(背誦全文) 白居易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鈿頭銀篦擊節(jié)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7. 求人教版語文必修一至必修五的教學重點難點
高中各年級課件教案習題匯總語文數(shù)學英語物理化學
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群臣驚愕(è),卒(cù)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諸郎中執(zhí)兵,皆陣殿下,非有詔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時,侍醫(y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dǐ) 軻。秦王方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復擊軻,被八創(chuàng)(chuāng)。
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jī)踞(jù)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左右既前,斬荊軻。秦王目眩良久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說見臣 說,通“悅”,yuè,高興。 2.日以盡矣 以,通“已”,已經(jīng)。 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4. 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5.荊軻奉樊於期頭函 奉,通“捧”,捧著。 6.圖窮而匕首見 見,通“現(xiàn)”,出現(xiàn)。 7.秦王還柱而走 還,通“環(huán)”,繞。
8.卒起不意 卒惶急無以擊軻 卒,通“猝”,倉促,突然。 二、古今異義
1.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古義:走投無路,陷于困境。今義:生活貧困,經(jīng)濟困難。 2.仰天太息流涕 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古義: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將軍。今義:年長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 古義:可以用它來……。今義:表可能、能夠、許可。 5.持千金之幣物 古義:禮物 今義:錢幣。 6.秦王方還柱走 古義:跑 今義:步行。
7.諸郎中執(zhí)兵 古義:宮廷侍衛(wèi) 今義:指中醫(yī)。
8.左右既前,斬荊軻 古義:周圍侍從。今義:表方向或大約。
三、詞類活用現(xiàn)象:
名詞作狀語 1.進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3.函封之 4.發(fā)盡上指冠 名詞作動詞
1.樊於期乃前曰 又前而為歌曰 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 左右既前,斬荊軻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設九賓 使動用法
1.使使以聞大王 2.使畢使于前 3.自引而起,絕袖 意動用法 1.太子遲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斷句
1.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購之 ( 以 ) 金千斤 2.欲與 ( 之 ) 俱
3.見燕使者(于)咸陽宮
4. 而(群臣)卒惶急無以擊軻 被動句
1.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2.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介賓短語后置
1、常痛于骨髓 ( 介賓短語后置 )
2、嘉為先言于秦王 ( 介賓短語后置 ) 3、燕王拜送于庭 ( 介賓短語后置 ) 4、使畢使于前 ( 介賓短語后置 ) 定語后置
1.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五、重點實虛詞 1、發(fā)
軻既取圖奉之,發(fā)圖 打開 頃之未發(fā),太子遲之 出發(fā) 發(fā)盡上指冠 頭發(fā) 2、顧
顧計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過 荊軻顧笑武陽 回頭 3.為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被 為之奈何 對付,處理 乃為裝遣荊軻 準備 乃令秦武陽為副 做為
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 因為 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 發(fā)出 4.而
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 并且,表遞進 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 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卻,表轉(zhuǎn)折
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 就,或不譯,表承接
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 相當于“地”或不譯,表修飾
六、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報太子 ( “有以”,意為:有用來……的辦法 ) 2.然則將軍之仇報 (既然這樣,那么) 3. 荊軻有所待( 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復音虛詞“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譯為:……的原因。) 5.而卒惶急無以擊軻 ( “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 6.以故荊軻逐秦王 (因此)
高一文言文資料
1. 高中文言文都有哪些
新課標高中語文必修(1-5)規(guī)定背誦篇目總集
總目錄:
新課標高中人教版必修(1)
1、《沁園春?長沙》2、《雨巷》3、《再別康橋》4、《燭之武退秦師》
5、《荊軻刺秦王》(第8段)6、《記念劉和珍君》(第2、4節(jié))
新課標高中人教版必修(2)
1、《詩經(jīng)?氓》*2、《離騷》(節(jié)選)
3、詩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歸園田居》(其一))
4、《蘭亭集序》5、《赤壁賦》6、《游褒禪山記》(第2、3段)
*7、《荷塘月色》(第4、5、6段)*8、《孔雀東南飛》(開頭到“千萬不復全”)
新課標高中人教版必修(3)
1、《蜀道難》2、《秋興八首》(其一)3、《詠懷古跡》(其三)4、《登高》
*5、《琵琶行》(并序)6、《寡人之于國也》7、《勸學》8、《過秦論》(第3、4、5段)
*9、《錦瑟》*10、《馬嵬》(其二)*11、《師說》
新課標高中人教版必修(4)
1、《念奴嬌?赤壁懷古》2、《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3、《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4、《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5、《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6、《聲聲慢?尋尋覓覓》
7、《廉頗藺相如列傳》(后5段)
*8、《長亭送別?碧云天》*9、《望海潮?東南形勝》*10、《雨霖鈴?寒蟬凄切》
新課標高中人教版必修(5)
1、《歸去來兮辭》(并序)2、《滕王閣序》(第2、3段)3、《陳情表》
*4、《逍遙游》(誦讀)
蘇教版高中文言文(必修一——必修五)全錄
必修一
(一)勸學(荀子)
(二)師說(韓愈)
(三)赤壁賦(蘇軾)
(四)始得西山宴游記(柳宗元)
必修二
(五)六國論(蘇洵)
(六)阿房宮賦(杜牧)
必修三
(七)指南錄后序(文天祥)
(八)五人墓碑記(張溥)
(九)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十)諫太宗十思疏(魏徵)
(十一)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
(十二)鴻門宴(司馬遷)
(十三)秋水(莊子)
(十四)非攻(墨子)
必修四
(十五)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十六)寡人之于國也《孟子》
(十七)滕王閣序并詩(王勃)
(十八)秋聲賦(歐陽修)
(十九)陳情表(李密)
(二十)項脊軒志(歸有光)
(二十一)報任安書(司馬遷)
(二十二)漁父《楚辭》
(二十三)逍遙游(莊子)
(二十四)蘭亭集序(王羲之)
參考資料
百度知道:/q/1483994268727738?src=140
2. 求高一必修一古文復習資料
文學常識: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謚文忠,是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吉州(今江西吉安)人。
歐陽修是北宋文壇領袖,“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曾鞏、王安石)之一。北宋論文革新運動的倡導人。
他的《醉翁亭記》、《樂亭記》、《瀧岡阡表》、《與高司諫書》、《朋黨論》、《新五代史?伶官傳序》都是傳世佳作。他獨撰《新五代史》、與宋祁合修《新唐書》、著《集左錄跋尾》十卷,再創(chuàng)金石學的風氣。
有《歐陽文忠公集》。 文言知識: 一、重點字音 黃芍(sháo)藥 緋(fēi)桃 磅(páng)礴(bó) 癭(yǐng)木 美惡(è)隔并 旌(jīng)其所異者 潛(qián)溪緋(fēi) 鶴翎(líng)紅 蓮花萼(è) 魏相仁溥(pǔ)家 樵(qiáo)者 十數(shù)緡(mín) 鬻(yù)其園 荊(jīng)棘(jí) 游遨(áo) 衙(yá)校(xiào) 花蒂(dì) 畦塍(chéng) 斫(zhuó) 二、重點實詞 才得備?眾花之一種 充當 列第不出三已下 位次 不能獨立與洛花敵 匹敵 不見齒 提及,重視。
亦不敢自譽 稱贊,贊美 皆不減它出者 不及 謂之果子花 把……稱作 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 借 昔周公以尺寸考日出沒 考察 測知寒暑風雨乖與順于此 不順 有常之氣 普遍的,一般的 其推于物也 推及 花之鐘其美 積聚 斫以賣魏氏 砍 鬻其園 賣 牡丹初不載文字 記載 然于花中不為高第 等級 土人皆取以為薪 柴火 牡丹初不載文字 文章 計有若今之異者 猜測,推想 彼必形于篇詠 表現(xiàn) 士庶競為游遨 爭相 往往于古寺廢宅有池臺處為市井 形成 以菜葉實竹籠子藉覆之 藉,以物墊襯。覆,蓋。
三、重點虛詞 皆彼土之尤杰者 全,都 不見齒 被(被動句標志) 然雖越人 即使 果天下之第一也 果然,果真 但云“一叢千萬朵”而已 只,僅 城中無貴賤皆插花 不分,不論 四、一詞多義 者: 1.代詞。用在其他的詞或短語后,構(gòu)成名詞性短語。
“的,的人” 例:高者抑之,下者舉之。 2。
代詞。放在數(shù)詞后面。
“個,樣” 例:此數(shù)四者,用兵之患也。 3.代詞。
用在判斷句主語后邊,起停頓作用,引出判斷。 例: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4.代詞。放在“今”、“昔”等時間詞后面,“……的時候” 例:夫顓臾者,昔者先王以為東盟主,且在邦域之中。
5.代詞。放在主語后面,引出原因。
“……的原因”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6.詞尾,相當于“然”。
例:言之,貌若甚威者。 7。
表示定語后置,有時與“之”搭配。 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而出洛陽者今為天下第一 洛陽所謂丹州花、延州紅、青州紅者 是洛陽者,果天下之第一也 皆不減它出者 夫中與和者,有常之氣。 物之常者,不甚美亦不甚惡。
故物有極美與極惡者,皆得于氣之偏也 或旌其所異者而志之 皆志其異者 姚黃者,千葉黃花 魏家花者,千葉肉紅花 姓樵者于壽安山中見之 人有欲閱者 人有數(shù)其葉者 然未聞有以名著者 計有若今之異者 雖負擔者亦然 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樹者,蓋其不接則不佳。 接花工尤著者,謂之門園子 有權(quán)貴求其接頭者,或以湯中蘸殺與之。
其: (一)代詞 1.第三人稱物主代詞:他(它\她)的 2.第三人稱代詞:他(它\她)們 3.第一人稱代詞:我,自己 4.指示代詞:那,那個(些);這,這種 5.指示代詞:其中的 (二)語氣副詞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問、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翻譯為“大概”、“或許”、“難道”、“還是”、“可要”、“一定” 等,或省去。 (三)連詞 1.放在句首,表假設,解釋為“如果”。
2.放在句首,表選擇,解釋為“是……還是……?” 其意謂天下真花獨牡丹,其名之著,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 其愛重之如此。 不宜限其中以自私。
花之鐘其美, 或旌其所異者而志之 皆志其異者。 其地屬河陽 其后破亡,鬻其園 今普明寺后林池,乃其地 人有數(shù)其葉者, 亦不云其美且異也。
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樹者,蓋其不接則不佳。 有權(quán)貴求其接頭者 至春見花乃歸其直 乃得登舟渡池至花所 乃數(shù)日不落 然 然雖越人,亦不敢自譽 然而,但是 予甚以為不然 對,正確 雖負擔者亦然 這樣 五、詞類活用 (一)名詞活用作動詞 至牡丹則不名 稱名 或旌其所異者而志之 表明,顯示 皆志其異者 標志 人稅十數(shù)錢 交稅,交錢 (二)名詞活用作狀語 東出青州 向東 魏氏日收十數(shù)緡 每天 歲遣衙校一員 每年 (三)其他 以菜葉實竹籠子藉覆之(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使……滿,充實 六、古今異議 在天地昆侖磅礴之間 使馬上不動搖 不能獨立與洛花敵 不宜限其中以自私 七、特殊句式 而出洛陽者,今為天下第一。
(判斷句) 而越之花以遠罕識,不見齒 (被動句) 是洛陽者,果天下之第一也。 (判斷句) 測知寒暑風雨乖與順于此 (介詞短語后置) 四方入貢道里均,乃九州之中 (判斷句) 夫中與和者,有常之氣。
(判斷句) 物之常者 (定語后置) 姚黃者,千葉黃花 (判斷句) 魏家花者,千葉肉紅花 (判斷句) 姚氏居(于)白司馬坡 (省略句) 人有欲閱者 (定語后置) 人有數(shù)其葉者 (定語后置) 牡丹初不載(于)文字,唯以藥載(于)《本草》(省略句) 土人皆?。ㄖ┮裕ㄖ樾?(省略句) 彼必形于。
3.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所有文言文列表
必修一
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鴻門宴
必修二
離騷、孔雀東南飛 并序、蘭亭集序、赤壁賦、游褒禪山記
必修三
蜀道難、琵琶行 并序、寡人之于國也、勸學、過秦論、師說
必修四
廉頗藺相如列傳、蘇武傳、張衡傳
必修五
歸去來兮辭 并序、滕王閣序、逍遙游、陳情表
擴展資料
現(xiàn)今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言。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用于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fā)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
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離、行文簡練。
文言的特點,是相對白話(包括口語和書面語)而言的,主要表現(xiàn)在語法與詞匯兩方面。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高中語文
4. 高一的古文有哪些
最佳答案檢舉 燭之武退秦師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晉軍函陵,秦軍泛南。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p>
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吾其還也?!币嗳ブ酵豕篡`棲于會稽之上,乃號令于三軍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p>
大夫種進對曰:“臣聞之: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
譬如蓑笠,時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曰:“茍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執(zhí)其手而與之謀。
夫差將欲聽,與之成。子胥諫曰:“不可!夫吳之與越也,仇讎敵戰(zhàn)之國也;三江環(huán)之,民無所移。
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將不可改于是矣!員聞之:陸人居陸,水人居水,夫上黨之國,我攻而勝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車;夫越國,吾攻而勝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滅之!失此利也,雖悔之,必無及已?!?/p>
越人飾美女八人,納之太宰嚭,曰:“子茍赦越國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將進之?!碧讎褐G曰:“嚭聞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與之成而去之。
勾踐說于國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zhí)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于是葬死者,問傷者,養(yǎng)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行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
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吳,其身親為夫差前馬。 勾踐之地,南至于句無,北至于御兒,東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廣運百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寡人聞古之賢君,四方之民歸之,若水歸下也。
今寡人不能,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令壯者無取老婦,令老者無取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將免者以告,公令醫(yī)守之。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子,公與之餼。
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支子死,三月釋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官其子;其達士,絜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厲之于義。
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勾踐載稻與脂于舟以行。
國之孺子之游者,無不哺也,無不歠也,必問其名。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不衣。
十年不收于國,民俱有三年之食。 國之父兄請曰:“昔者夫差恥吾君于諸侯之國,今越國亦節(jié)矣,請報之!”勾踐辭曰:“昔者之戰(zhàn)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
如寡人者,安與知恥?請姑無庸戰(zhàn)!”父兄又請曰:“越四封之內(nèi),親吾君也,猶父母也。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其有敢不盡力者乎?請復戰(zhàn)!”勾踐既許之,乃致其眾而誓之,曰:“寡人聞古之賢君,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恥也,而患其眾之不足也。今寡人將助天滅之。
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也。進則思賞,退則思刑;如此,則有常賞。
進不用命,退則 *** ;如此,則有常刑。” 果行,國人皆勸。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是故敗吳于囿,又敗之沒,又郊敗之。 遂滅吳。
[注釋] 1.囿: (yòu) 2.稽: (jī) 3.讎: (shóu) 4.嚭: (pǐ) 5.絜: (jié) 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p>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p>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
5. 高一下語文期末復習提綱主要是文言選修和必修3的內(nèi)容,如果我滿
高一下語文期末復習?你們應該要升高二了吧……建議如下,僅供參考:1文言文 文言文復習主要要注意實詞和虛詞的復習.等你上高三會知道,這些都是要在平時積累的.建議你把學過的必修一和必修二、必修三拿出來,將其中的文言文反復看看,找出其中的一詞多義,然后最好是記在筆記本上,方便閱讀,沒事干的時候就翻一翻.另外注意一些特殊句式,比如說倒裝句,倒裝句很重要,尤其是在翻譯的時候,所以你要搞懂定語后置,賓語前置還有狀語后置等等一些句子.2基礎知識 我感覺你們現(xiàn)在應該為高三打基礎了,所以要注意語文的基礎知識.比如錯別字、成語熟語還有注音、標點等.這些你到高三就會明白是非常關(guān)鍵的.所以平時注意積累,學會總結(jié).3作文 作文也是比較關(guān)鍵的,分數(shù)占得也比較多.建議平時讀一些美文欣賞之類的書籍,培養(yǎng)一些語感,對寫作文是有一定幫助的.另外寫作文的時候注意寫好作文的開頭與結(jié)尾.如果你文學功底扎實的話,可以引用一些詩句或是名言.。
6. 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
原發(fā)布者:李鳳琴
基礎課程教學資料
《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
一、一詞多義
“之”
1、公從之(代佚之狐的建議) 2、許之(人稱代詞,鄭文公) 3、將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詞)
4、子犯請擊之(秦國,代詞) 5、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鄰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以”“而”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過也(連詞,表承接) 2、敢以煩執(zhí)事(介詞,拿) 3、越國以鄙遠(連詞,表承接) 4、因人之力而敝之(連詞,表轉(zhuǎn)折) 5、以亂易整,不武(介詞,拿、用) “焉”
1、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
2、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何)
3、朝濟而夕設版焉(兼詞,“于之”,在那里)
4、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里)
“其”
1、以其無禮于晉(代詞,鄭國)
2、君知其難也(代詞,這件事)
3、吾其還也(表商量或希望語氣) 注:思考練習三中“若、說、辭、鄙、微”自己整理到積累本上。
二、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通“供”,供給) 3、秦伯說(同“悅”) 4三、詞類活用 1372414二、通假字:蟹六跪而二螯222意動43
7. 高中語文必背文言文篇目
高中語文必背文言文篇目有:
聲聲慢(尋尋覓覓)、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永遇樂(千古江山)、揚州慢并序、長亭送別(節(jié)選)、逍遙游(節(jié)選)、勸學(節(jié)選)、屈原列傳(節(jié)選)、陳情表、滕王閣序(節(jié)選)、師說、阿房宮賦、六國論。
游褒禪山記、前赤壁賦氓、離騷(節(jié)選)、迢迢牽牛星、短歌行(對酒當歌)、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山居秋暝、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兵車行、蜀相、客至、登高、登岳陽樓、石頭城、琵琶行序、李憑箜篌引。
過華清官(長安回望繡成堆)、錦瑟、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雨霖鈴(寒蟬凄切)、桂枝香(登臨送目)、念奴嬌(大江東去)、鵲橋仙(纖云弄巧)。
擴展資料:
我國的古典詩文包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美德與情操,是融匯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學等諸多知識的結(jié)晶,兼容了德育、智育、美育等功能。
同時,經(jīng)典古詩文又是中國文化的最好載體。大量閱讀古詩文,必將受到民族精神的感召。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必將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必將幫助我們完善自身人格修養(yǎng)、提高文化品位,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資料:
搜狗百科-高中生必背文言文40篇
8. 高一語文必背文言文(全部)
背誦篇目建議
2.蘭亭集序 ——王羲之 P19
3.赤壁賦 ——蘇軾 P22
1.氓 ——《詩經(jīng)》 P21
2.離騷 ——屈原 P24
5.歸園田居(其一) ——陶淵明 P34
6.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P36
7.荊軻刺秦王(“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終已不顧”) ——《戰(zhàn)國策》 P38
必修(三)
7.寡人之于國也 ——《孟子》 P55
8.勸學 ——《荀子》 P57
9.過秦論(“及至始皇,…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賈宜 P59
9.廉頗藺相如列傳(“既罷,…為刎頸之交) ——司馬遷 P69
必修(五)
1.歸去來兮辭(并序) ——陶淵明 P25
2.滕王閣序(“時維九月,…聲斷衡陽之浦”) ——王勃 P29
3.陳情表 ——李密 P36
9. 求 高中必背文言文 要內(nèi)容
1、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經(jīng)?周南?關(guān)雎) 2、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詩經(jīng)?小雅?采薇) 3、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詩經(jīng)?王風?黍離)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詩經(jīng)?衛(wèi)風?淇奧) 5、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詩經(jīng)?王風?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詩經(jīng)?鄭風?子衿) 7、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經(jīng)?秦風?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詩經(jīng)?衛(wèi)風?碩人) 9、手如柔荑,膚如凝脂。 (詩經(jīng)?衛(wèi)風?碩人) 10、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詩經(jīng)?鄘風?相鼠) 11、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詩經(jīng)?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詩經(jīng)?小雅?車轄)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詩經(jīng)?小雅) 14、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詩經(jīng)?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jīng)?小雅?鶴鳴) 16、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詩經(jīng)?大雅?蕩) 17、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詩經(jīng)?大雅?抑) 18、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尚書) 19、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大禹謨) 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國語?周語) 21、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國語) 22、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23、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左傳) 24、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左傳) 25、欲加之罪,何患辭。 (左傳) 26、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左傳) 27、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左傳) 28、外舉不棄仇,內(nèi)舉不失親。
(左傳) 29、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左傳) 30、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31、曲則全,枉則直。 (老子) 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35、將欲取之,必先之。 (老子) 36、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老子) 38、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老子) 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41、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 42、既來之,則安之。
(論語?季氏) 43、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 44、是可忍,孰不可忍。
(論語?八佾) 45、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論語?述而) 4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 4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顏淵) 48、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論語?子罕) 49、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述而) 50、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衛(wèi)靈公) 51、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論語?學而) 5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wèi)靈公) 53、往者不可諫,來著猶可追。 (論語?微子) 54、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述而) 55、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論語?子罕) 5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57、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子罕) 5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論語?子罕) 59、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論語) 6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 6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 6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子路) 63、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簱衿渖贫鴱闹洳簧普叨闹?(論語?述而) 64、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禮記?雜記) 65、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禮記?禮運) 66、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禮記?中庸) 67、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禮記?學記) 68、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禮記?雜記) 6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學記) 70、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
(禮記?禮運) 71、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易經(jīng)?乾) 72、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易經(jīng)?系辭上) 73、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易經(jīng)?系辭上) 74、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75、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離騷) 76、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屈原?離騷) 77、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屈原?漁父) 78、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
(屈原?涉江) 79、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 (屈原?涉江) 80、茍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 (屈原?涉江) 81、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楚辭?卜居) 82、黃鐘毀棄,瓦釜雷鳴。 (楚辭?卜居) 83、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宋玉?對楚王問) 84、盡信書,不如無書。 (孟子?盡心下) 85、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告子下) 8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孫丑) 87、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上) 88、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孟子?離婁下) 89、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盡心上) 90、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 91、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盡心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