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詩歌對域外漢文學的影響,中國古代詩歌對域外漢文學的影響研究
推薦文章
中國古代詩歌對現(xiàn)代文學的影響
首先,古詩可以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自古以來的思想發(fā)祥,中國人欣賞什么,厭惡什么,都可以從古詩中看到淵源。比如《詩經》中描寫美人所展示的審美傾向,比如《離騷》中對諂媚小人的厭惡。比如看到落花枯葉,會傷春悲秋。這些都是深植于中國人學業(yè)的一種本能傾向。所以現(xiàn)代作家中還是有很多人還是以一種傳統(tǒng)的純粹文人的姿態(tài)在寫作,比如汪曾祺,比如林清玄。
在從寫作的方法上來說。詩歌善用意象,講求虛實結合,在寫作藝術上言有盡而意無窮,會采用一些留白的手法。并且詩歌著重抒情,現(xiàn)代一些散文詩歌在抒情手法上有所借鑒。詩歌多用比擬,通感等修辭手法,現(xiàn)代依然傳習。詩歌講究對仗,現(xiàn)代文中會采用總題之下,幾條線索并立的手法。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是議論文的寫法指導。詩歌的充分想象力的運用,也為后世的寫作打開了門路。
另外,從文學的發(fā)展來看,詩歌是最初的文學形式。最初的詩歌就分為詩經這樣的寫實派,和離騷這樣的浪漫派,之后寫實派還有樂府的輝煌,杜甫的經典,浪漫派還有李白的瀟灑,蘇軾的豪邁。到了近現(xiàn)代還有這主要兩個派別的爭論,是為人生而寫作,還是為藝術而寫作。
這是我個人觀點,你斟酌。 答案補充 多少次南來北歸
熟睹了木棉颯颯
至今首次發(fā)現(xiàn)
公路邊 鐵道旁
綠水畔 青山下
株株木棉清秀婀娜
姿仙氣華
它們肌膚細膩
裊裊娉娉
高高的樹冠
時時含羞垂下
或許獨得南國的溫潤
或許雪霜侵犯不了它
佇立山坳
結游嶺崖
處處雍容華貴
一樣風致瀟灑
流連南國木棉的優(yōu)雅
沒忘欣賞群山起伏
嵐霧繚繞
蔥郁挺拔的松林
一路延綿 漫山遍嶺
它們皮質皸裂
軀體遒勁
在為誰抵御太多的風雨?
我驀然懂得南國木棉的清秀
我開始明白南國松樹的豁達
木棉自如展示它的婀娜
青松默默承擔雨摧風打
這些雨水都澆不滅焰火
這些雨水都無法運走的激情
一畝足可以放牧驚嘆與夢想
一萬畝突然邂逅
撞開了人間的天堂
連時光都走不動了
這些燃燒的寂寞和靈魂
被清晨漫卷而來的山嵐
緊緊包裹緊緊擁撫
并不是每一朵花
都能從朦朧中芳菲進記憶
把杜鵑當作火焰的人
沐在風里享受無拘無束的愛意
我看見一只蝴蝶
在一片葉子的背面睡著了
是一襲花蕾的絲綢睡在身邊
中國古代詩歌對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有何影響
詩歌是文學的一個顯類。世界上不論哪一種民族文學,詩歌總是最早產生的一種文學體裁。它按照一定的音節(jié)、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豐富的想像,高度集中地表現(xiàn)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歌文學源遠流長,歷史上涌現(xiàn)過大量的詩人,為我們留下了數(shù)量浩瀚的瑰麗篇章,成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學遺產的重要部分。中國文學,無疑以詩歌最具代表性,研究詩歌的發(fā)展,可以基本上把握到中國文學的發(fā)展脈絡。
詩歌作品大抵可以分為表現(xiàn)形式和思想內容兩個方面。表現(xiàn)形式指具體表現(xiàn)作品內容的內部結構和表現(xiàn)手段,主要包括語言、結構、表現(xiàn)手法等要素。思想內容通常指反映在文學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和社會生活現(xiàn)象,主要包括題材、主題、人物、感情等要素。我們的思維定勢往往是重內容,輕形式。在此,經過對中國古代詩歌發(fā)展的研究,筆者認為,從成功的具體詩歌作品來說,表現(xiàn)形式和內容應是完美結合的,缺一不可,但對詩歌本身的發(fā)展來說,詩歌表現(xiàn)形式的發(fā)展促進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進步。中國文學是注重表現(xiàn)形式的文學,詩歌的生命正于它的形式美。美國理論家馬克·肖勒認為:“現(xiàn)代批評向我們表明,只談內容本身決不是談論藝術,而是在談論經驗;只有當我們論及完成的內容,也就是形式,也就是藝術品的本身時,我們才是批評家。內容(或經驗)與完成的內容(或藝術)之間的差距便是技巧。”(《技巧的探討》)
從很早的時候開始,中國詩歌就特別注重形式美。相傳作于黃帝時代的《彈歌》:
斷竹。續(xù)竹。飛土。逐宍(古“肉”字)
《周易》引用的上古民歌民謠,如《屯·六二》:
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
《賁·六四》:
中國古代詩歌的國際影響
漢詩,字面上的意思是漢語的詩歌。但這個概念主要是在漢語世界之外使用。中國的一些周邊國家,如朝鮮、日本、越南,因為使用漢字作為書寫文字,自然也深受漢語詩歌的影響。隨著佛教禪宗在這些國家的流傳,漢詩成了禪宗文學的最重要的形式。 在日本,從奈良時代開始,文人因為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而開始仿照漢語的詩的形式來創(chuàng)作日本詩歌。日本漢詩和日本本土的和歌、俳句最明顯的區(qū)別是漢詩一首有四句(絕句)或八句(律詩),每句通常五言或七言,而和歌、俳句則有五、七、五或五、七、五、七、七等多種長短句,更像漢語的詞。
751年,日本最早的漢詩《懷風藻》出版。之后在平安時代達到全盛期,凌云集 、文華秀麗集、經國集等敕傳漢詩集持續(xù)出現(xiàn),風行之盛被人稱作“國風黑暗期”。其后鎌倉時代、室町時代日本的漢詩得到持續(xù)的發(fā)展,譬如一休宗純的《狂云集》中收錄了一休的很多漢詩。江戶時代漢詩的發(fā)展達到高峰。明治維新時期的受過教育的日本人幾乎人人都會作或好或壞的漢詩。明治維新之后日本漢詩的影響開始衰落,迅速衰落則為昭和時期。不過今日初中程度以上的古文教育仍然包含漢詩、漢文的背誦、解釋、以及創(chuàng)作等。為中國之外漢詩文化最為發(fā)達的地區(qū)。 高麗朝時期,漢詩在高麗逐漸普及。高麗詩人如崔沖(985年-1068年)、李奎報(1169年-1241年,號白云居士)、鄭道傳(?-1398年)等都有大量漢詩流傳下來。除此之外,高麗文人還把古老的朝鮮語民歌用漢字紀錄下來,形成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后人稱之為“別曲體”,又稱為“景幾體歌”,大體上采用了334的格式。譬如著名的朝鮮民謠《阿里郎》,或電視連續(xù)劇《大長今》的古風片頭曲《呼喚》。
高麗朝中期開始,具有朝鮮語特點的時調得以發(fā)展,并在李氏朝鮮時期達到頂峰。時調是朝鮮的俚語民歌,但由于是漢詩詩人整理記錄,而且漢詩詩人創(chuàng)作了很多時調,時調在發(fā)展中自然地融入了漢詩的因素。詩人申欽(1566年-1628年)在《放翁詩馀序》中說:中國的歌極具風雅,可載籍流傳,而我國所謂的歌卻只能用于賓筵娛樂,不能豐我載籍。 越南作為中國的一個郡縣(交趾)時漢字即作為官方文字。中國五代十國時越南從南漢的治下獨立,但官方文告和科舉考試仍通用漢文,一般著作也以漢文撰寫。是以作為漢文文化的一種重要形式,漢詩在越南也得到發(fā)展。陳朝末年,著名的漢詩作家有陳藝宗、胡季牦等人。后黎朝時,尤其是黎圣宗(名灝、思誠)時,漢詩達巔峰狀態(tài)。
中國古典詩歌與外國詩歌的異同處?各自的評價及產生的影響.
詩歌被譽為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和最高體現(xiàn),同時詩歌也是時代、歷史文化沉淀的結果。中西方詩歌迥然不同,分別體現(xiàn)了中西方的文化、藝術、美學、文論的綜合成就。對中西詩歌進行比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觀必要,也是研究和發(fā)展我國詩歌的主觀要求。
中國的詩歌歷來受到世界的關注,精煉的語言、優(yōu)美的意境是其標志特征,西方的詩歌同樣的耀眼奪目,我們可以從數(shù)量浩大的詩作中發(fā)現(xiàn)許多不朽的傳世之作。中西的詩歌在體式、內容、結構等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處,但也不難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存在的千絲萬縷的內在聯(lián)系。
(一)前論
西方一些比較文學的研究者曾經指出:不同民族的文學在平行發(fā)展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殊途同歸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在文學作品中的確有所反映,中西的詩歌雖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蘊,但我們從中還是可以尋找到彼此的影子。中國的詩歌長期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西方的詩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國詩歌的影響。中外、古今之間雖自成體系,但依然存在著一定的關聯(lián),并非(也沒有可能)完全隔絕。
我們從中國古典詩歌和英美現(xiàn)代詩歌說起,因為中國古典詩歌對西方的影響從漢詩英譯開始。
從埃茲拉·龐德翻譯的《中國》和一些英美譯者的翻譯作品來看,中國詩的意境逐漸滲入他們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中國詩歌文字簡潔,意義深刻的特點逐漸為他們所接受,而且也逐漸為他們所學習。美國著名意象派詩人龐德曾經說過,在中國文學中發(fā)現(xiàn)一個“新希臘”,從而發(fā)動了一場新的“文藝復興”。中國的古典詩詞不僅影響他們的創(chuàng)作,還影響著他們的詩歌創(chuàng)作理論。
由于古漢語是一種沒有詞尾變化的語言,它不像英語那樣有明顯的人稱、數(shù)和時態(tài)變化,表達上不如西方語言那么精確,因此漢語更具有模糊性,更加含蓄。艾米·洛威爾曾經說過:“含蓄是我們從東方學來的東西之一?!敝袊诺湓娫~的顯著特點就顯現(xiàn)在簡潔具體。這要求詩人必須具有行文簡潔和表達含蓄的才能。另一方面,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大特點生動的意象和詩中有畫也融入了他們的創(chuàng)作中。這種借鑒的結果就是“漢風詩”的出現(xiàn)。英美譯者翻譯最多的是我國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李商隱、李賀的詩和李清照、柳永、李煜的詞,他們的創(chuàng)作手法對英美現(xiàn)代詩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我國流傳的佛老思想、逃避現(xiàn)實、完善自身的思想也深入他們詩歌的創(chuàng)作中。勃萊一首名為《想到隱居》的詩,就是受白居易的啟發(fā)而寫的。他的朋友賴特走得更遠,他曾經給自己的一首詩加上這樣的一個標題:“讀了一卷壞詩,心情抑郁,于是走向一處閑置的草場,央昆蟲來作伴?!边@種白描方法明顯是受到中國唐詩的影響。
(二)相似之處
中國古典詩詞用詞凝練,意境含蓄,詩畫合一,形象生動的特點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現(xiàn)代詩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我們先來比較下面的兩首詩:
飲酒
(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茵納斯弗利島
(愛爾蘭)威廉·巴勒斯·葉芝
我就要動身去了,去茵納斯弗利島;
搭起一個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幾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
獨個兒住著,蔭陰下聽蜂群歌唱。
我就會得到安寧,它徐徐下降,
從朝霧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閃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處飛舞著紅雀的翅膀。
我就要動身去了,因為我聽到,
那水聲日日夜夜輕拍著湖濱;
不管我站在車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靈深處聽見這聲音。①
從上面的兩首詩我們可以看出,兩者的意境和用詞是非常相似的,“結廬”與“造屋”如出一轍,“采菊”與“種豆、養(yǎng)蜂”異曲同工,“山氣”與后一首的中間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補充。兩位詩人所要表達的意思都是要離開這個充滿痛苦的紅塵世界,去過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現(xiàn)了寧靜致遠的思想和遠離塵囂的真意。從寫作手法上看,兩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藝術手法,沒有加入主觀色彩,客觀真實地描寫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這至少可以證明中西方文化之間是有共通性的。
兩首詩所表達的飄逸、灑脫的意境在古典詩詞和英美現(xiàn)代詩歌都是屢見不鮮的,從李白“笑而不答心自閑”到杜甫“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保€有更多的例子舉不勝舉,而英美現(xiàn)代詩歌中不乏其例,如T·S·艾略特著名詩歌《荒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充分表現(xiàn)了這樣的意境。
在藝術表現(xiàn)手法上,兩者也有許多共同點。中國古典詩詞最大的特點是含蓄,生動凝練。氣氛只用寥寥數(shù)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語就可表達。英美現(xiàn)代詩歌的創(chuàng)作顯現(xiàn)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情的特點跟他們的詩歌理論受中國的影響有很大的關系 ,甚至一些表達方式也基本相同。埃茲拉·龐德的名震西方詩壇的兩句短詩《在地鐵車站》含蓄、凝練,令人回味無窮:
這些面龐在人群中涌現(xiàn)
濕漉漉的黑樹干上花朵瓣瓣
這與中國古典的“人面桃花相映紅” 、“楊柳青絲” 、“梨花帶雨”的意境是大致相同的,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結果。但筆者個人認為,西方的詩歌這些比喻所表達出來的意境沒有中國的那么美,那么讓人富于想象。詩歌很形象地再現(xiàn)了那些漂亮的面龐在人流中涌現(xiàn)的情景,但缺乏了一個讓人思緒飛揚的空間,語言上也欠缺了美感。這與中西方的思維形式不同有關,本文將在后面論述。
(三)不同之處
比較可以看出共性,也可以看出個性。中西詩歌雖然在淵源上能找到一定的源頭或能證明兩者之間的關聯(lián)與影響,但在比較之中我們還是不難地發(fā)現(xiàn)兩者的差異。存在這種巨大的差異是由其本質不同、思維形式不同帶來的。
中國詩詞善于寫景抒情,以寫景烘托氣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詩歌則注重描寫景物在人們心里喚起的反應,從此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意識。這是由兩者不同的思維模式造成的差異。中國人注重表現(xiàn),西方人注重再現(xiàn),這種思維模式指揮下發(fā)展而來的詩歌文學理論和詩歌創(chuàng)作自然大不相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形成了意境說、教化說,西方則形成了典型說,因此中國的詩詞更注重的是一種意境的創(chuàng)造,追求言已盡而意未盡的效果,讓人有無限的遐想空間,這種詩歌的出現(xiàn)是因為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是感悟式直覺思維方式。即使到了現(xiàn)在,中國人寫詩歌依然追求意境的營造,如果說得太白了,就沒有意思了,當然當代一些新新人類作家的作品追求一種直白,則是另外一回事,并不能一概而論,畢竟這些人并不代表中國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流。
中國詩詞講究含蓄,以淡為美,而英美詩歌則比較奔放,以感情激越為勝。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對待愛情方面,中西方的詩歌特點在此能得到完全的體現(xiàn)。中國詩人描寫愛情“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始終不把那種愛表達出來,而西方詩人會高喊“你是我的太陽,愛情之火燒得我渾身焦灼?!边@種直言不諱中國人是很難接受的,產生差異的實質在于彼此的審美取向不同。
另外,中國詩詞多以歌頌為主,而英美現(xiàn)代詩歌多以揭露為主。中國詩詞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永遠把詩人的情感埋藏于詩詞之中,只有通過“感悟”才可能感覺出其美,最突出的例子莫過于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他幾乎沒有用一個表達感情的詞語,只是把“枯藤” 、“老樹” 、“昏鴉”簡單地排列在一起,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一幅凄涼寂寥的景象,后面兩句把七種靜物列在一處,卻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寂寞、慘淡的氣氛,“夕陽西下”更是給整幅畫面涂上了一層昏黃的顏色,最后一筆帶出“斷腸人在天涯” ,感覺上前后好像并無直接聯(lián)系,但感情是連貫的,思路也是連貫的,讀者一口氣讀下來,仿佛自己就是詩人所描繪的畫中的游子,引起強烈的共鳴。然而十種靜物的并列,雖然沒有任何的主觀感情,卻比再多的語言都要強烈地表達了一種孤寂凄清的感情,這正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魅力所在。相比之下,英美現(xiàn)代詩歌強調寫資本主義社會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較直率地把詩人的所要表達的意思表現(xiàn)出來,直抒胸臆,而毫無造作,言盡而意亦盡,回味的空間相對縮小了,但這樣比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思維特征。
(四)相異的分析
上文中曾經提及中西的思維形式不同造成文化的相異,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思維的相異,這是一個連科學家都在研究的問題,筆者實在無法回答,只能從表面分析思維差異的表現(xiàn)。
與西方商業(yè)性、開放性社會所形成的重視概念、范疇內涵的明確性,分析、歸納的邏輯性,和抽象性強的思維方式不同,中國早在先秦已經形成感悟式直覺思維方式。前者持“天人相分”的哲學觀,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故努力明確事物內在聯(lián)系與邏輯關系;后者持“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偏重于統(tǒng)一,偏重整體、直觀的把握,而忽視了精密和抽象的邏輯分析、歸納,是一種典型的“以物觀物”的方式,明顯不同于西方的“以我觀物” 的方式。這樣一來造成了語義含糊,難以進行分析研究,只能靠感悟來理解其中的意思,沒有精確的尺度去衡量其中的含義。例如《老子》開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直以來“道”的含義備受爭議,在翻譯中更找不出合適的能表達其意思的詞,只好用“dao”來表示,這是直覺思維下的典型產物。這種直覺式的思維上升為理性后,仍不離感性。當它運用于文學,特別是詩歌創(chuàng)作時就會產生一系列的特有的概念,如風骨、風雅、陽剛等等。也就不像西方那樣先對概念作明確的界定,經過推理過程,然后才建構理論體系。它起源于感性體驗,經過感悟,后又約定俗成,在前后沿用中逐步發(fā)展完善,具有具體與抽象、體驗與概括結合的特點。②
中國在長期的認識活動中,又形成了運用樸素的辯證法觀察事物的傳統(tǒng),以及相應的辯證思維方式,體現(xiàn)在文學上就是既重視并揭示文學與社會的內在聯(lián)系,也能夠揭示文學自身的規(guī)律。
在這種思維的影響之下,中國的詩歌創(chuàng)作特別強調一個“悟”字,“頓悟”成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最高境界,“悟”往往帶來神來一筆,它不一定與上文有直接邏輯的聯(lián)系,但感情上具有連貫性,這種寫作方式是直覺思維方式的產物,它鑄造了中國詩歌特有的美麗。杜甫有一首詩很能突出這個特點。
舟月對驛近寺
(唐)杜甫
更深不假燭,月郎白明船。金剎青楓外,朱樓白水邊。城烏啼眇眇,野鷺宿娟娟。皓首江湖客,鉤簾獨未眠。
雖然全詩只有最后兩句表達詩人的感情,但前面的景物為后面感情的連貫做好了鋪墊,渲染了氣氛,使詩人的感情的流露在詩歌有一氣呵成,不會產生唐突之感。在中國古代詩歌中,這些作品比比皆是,是中國詩歌的一大特色。而反觀西方詩歌則很少采用這種方式,究其原因是中西的思維模式不同引起的。
(五)后論
美國著名科學哲學家?guī)於骱唾M伊阿本德提出了一條不可通約性(incommensurability)原則,認為科學史上的各個鏈條之間不可通約,即幾乎不存在約數(shù)。這個原則用于現(xiàn)代人類文化研究中得出這樣的結論: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面對的是不同的世界,看到的是不同的東西,具有不同的經驗,提出和解決的又是不同的問題。③我們從中得到了啟發(fā):不同文化土壤,不同的民族文化沉淀中產生的文學作品、文學理論在比較中不應確立一個所謂的中立標準去判斷其社會價值和美學價值。文化比較的目的是為了清楚認識問題和提高完善自己,而不是為了推倒一方、否定一方。
交流中還存在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地位的問題。
中西審美習性及傾向不同產生很大的差異,這些與各民族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圍以及民族思維有關。任何一種其他民族的東西在進入一個陌生的民族內部時,不可能完全不發(fā)生變異,這種變異既是其融入其他民族文化的必要條件,也是自身發(fā)展吸收的結果。而這種變異的結果有兩種:一是消滅其他文化,特別是落后民族的文化,一是兩者的結合,最后融為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中國古代前一種現(xiàn)象經常發(fā)生,而到了近現(xiàn)代,由于每個民族的文化沉淀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后一種情況司空見慣,而且世界文化交流的趨勢客觀上也要求異文化之間的融合。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文化融合是不以消滅一方文化為代價的,畢竟每個民族的發(fā)展都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消滅文化的現(xiàn)象是不可能發(fā)生的,文化一體化的論點是不可能成立的,因為文化存在的不可通約性決定了文化的個性。偏激一點,我們不妨提出這樣的一個論點:文化一體化等于沒文化,消滅文化。我們實在很難想象全世界所有的民族只共同擁有一種文化那是怎么樣的一種情景,每一種文化的產生發(fā)展甚至滅亡都有客觀規(guī)律的支配,如果以非客觀手段強行消滅一種文化必然會受到懲罰。在中外歷史上這種教訓不是不深刻。因此我們并不能提出單純的融合要求,中西的交流不能以消滅一種文化為目的,否則后悔的必然是我們自己,我們的民族。
通過中西詩歌的比較,我們不可能得出誰好誰不好的結論,每個民族、每個地域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點,文化只存在差異,不存在優(yōu)劣。我們的詩歌在很長時期內有令我們甚至子孫后代驕傲的地方,但詩歌的發(fā)展不以人為的意志轉移,值得驕傲并不代表可以固步自封,只有不斷完善、發(fā)展,我們的詩歌,我們的文學才可能向更好的方向發(fā)展。
最后,以一首大家耳熟能詳?shù)脑姼杞Y束本文,這也寄托筆者對世界文學的展望——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詩經對后世文學有哪些深遠的影響?
《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奠定了我國詩歌的
優(yōu)良傳統(tǒng),哺
育了一代又一代詩人,我國詩歌藝術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
《詩經》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從《詩經》開始,我國詩歌沿著《詩經》開辟的抒情言
志的
道路前進,抒情詩成為我國詩歌的主要形式。
二、
《詩經》表現(xiàn)出的關注現(xiàn)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真誠積極的人
生態(tài)度,被
后人概括為
“
風雅
”
精神,直接影響了后世詩人的創(chuàng)作。屈原《離騷》
、漢樂府詩、建安詩人
都是這種精神的直接繼承。后世詩人往往倡導
“
風雅
”
精神,來進行文學革新。如陳子昂、杜
甫、白居易和新樂府諸家,都是
“
風雅
”
精神的體現(xiàn)。
三、比興在藝術表現(xiàn)手法上為后代作家提供了學習的典范。
《詩經》中觸物動情,運用形象
思維的比興,塑造鮮明的藝
術形象,構成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對我國詩歌的發(fā)展具有重
大的意義。漢樂府民歌、古詩十九首,明顯是對《詩經》起興手法的繼承。比興的運用,形
成了我國古代詩
歌含蓄蘊藉、韻味無窮的藝術特點。
四、
《詩經》對我國后世詩歌體裁結構、語言藝術等方面,也有深廣的影響。曹
操、嵇康、
陶淵明等人的四言詩創(chuàng)作直接繼承《詩經》的四言句式。后世箴、銘、誦、贊等
文體的四
方言句和辭賦、駢文以四六句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詩經》
???/p>
之,
《詩經》牢籠千
載,衣被后世,不愧為中國古代詩歌的光輝起點。
屈賦的藝術成就對后世也有著巨大的影響。魯迅說屈原的作品
“
逸響偉辭,卓絕一世
”
,楚辭
對中國文學史產生了極其深遠而廣泛的影響。
《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奠定了我國詩歌的
優(yōu)良傳統(tǒng),哺
育了一代又一代詩人,我國詩歌藝術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
《詩經》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從《詩經》開始,我國詩歌沿著《詩經》開辟的抒情言
志的
道路前進,抒情詩成為我國詩歌的主要形式。
二、
《詩經》表現(xiàn)出的關注現(xiàn)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真誠積極的人
生態(tài)度,被
后人概括為
“
風雅
”
精神,直接影響了后世詩人的創(chuàng)作。屈原《離騷》
、漢樂府詩、建安詩人
都是這種精神的直接繼承。后世詩人往往倡導
“
風雅
”
精神,來進行文學革新。如陳子昂、杜
甫、白居易和新樂府諸家,都是
“
風雅
”
精神的體現(xiàn)。
三、比興在藝術表現(xiàn)手法上為后代作家提供了學習的典范。
《詩經》中觸物動情,運用形象
思維的比興,塑造鮮明的藝
術形象,構成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對我國詩歌的發(fā)展具有重
大的意義。漢樂府民歌、古詩十九首,明顯是對《詩經》起興手法的繼承。比興的運用,形
成了我國古代詩
歌含蓄蘊藉、韻味無窮的藝術特點。
四、
《詩經》對我國后世詩歌體裁結構、語言藝術等方面,也有深廣的影響。曹
操、嵇康、
陶淵明等人的四言詩創(chuàng)作直接繼承《詩經》的四言句式。后世箴、銘、誦、贊等
文體的四
方言句和辭賦、駢文以四六句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詩經》
???/p>
之,
《詩經》牢籠千
載,衣被后世,不愧為中國古代詩歌的光輝起點。
屈賦的藝術成就對后世也有著巨大的影響。魯迅說屈原的作品
“
逸響偉辭,卓絕一世
”
,楚辭
對中國文學史產生了極其深遠而廣泛的影響。
《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奠定了我國詩歌的
優(yōu)良傳統(tǒng),哺
育了一代又一代詩人,我國詩歌藝術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