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中文在线观看,永久939w78w78w乳液,色5月婷婷 亚洲,2021精品国产自在观看

  • <small id="wqkfw"></small>

    <address id="wqkfw"></address>
  • 日記

    5U文學網 > 作文 > 日記 > 高中文言文文學常識題目,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識選擇題

    高中文言文文學常識題目,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識選擇題

    | admin

    高中語文的會考 要求哪些文言文是必背的?

    2012年會考高中生必背古詩文

    1. 氓 《詩經》

    2. 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豈余心之可懲) 屈原

    3. 短歌行 曹操

    4. 歸園田居(其一) 陶淵明

    5. 蜀道難 李白

    6. 秋興八首(其一) 杜甫

    7. 詠懷古跡 (其三) 杜甫

    8. 登高 杜甫

    9. 琵琶行 白居易

    10.錦瑟 李商隱

    11.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李煜

    12.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13.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蘇軾

    14.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 李清照

    15.聲聲慢(尋尋覓覓) 李清照

    16.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辛棄疾

    17.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18.寡人之于國也(全文) 《孟子》

    19.勸學(全文) 《荀子》

    20.荊軻刺秦王(易水訣別一段) 《戰(zhàn)國策》

    21.廉頗藺相如列傳(負荊請罪部分) 司馬遷

    22.過秦論(后三段) 賈誼

    23.陳情表(全文) 李密

    24.歸去來兮辭并序(全文) 陶淵明

    25.蘭亭集序(全文) 王羲之

    26.滕王閣序(2-3段) 王勃

    27.游褒禪山記(第三段) 王安石

    28.赤壁賦(全文) 蘇軾

    文學常識文言文的

    1. 文言文文學常識

    測試要求:1、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觀點.2、理解課外淺易文言文的基本內容.3、文言翻譯4、常見實詞5、常見虛詞6、默寫課文或片斷.7、正確朗讀或斷句.文言文翻譯(一) 翻譯文言文的原則.翻譯文言文的三個基本原則是“信”、“達”、“雅”.“信”的要求是忠實于原文的內容和每個句子的含義,用現(xiàn)代漢語字字落實、句句落實直譯出來.“達”的要求是翻譯出的現(xiàn)代文表意要明確,語言要通暢、語氣不走樣.“雅”的要求是用簡明、優(yōu)美、富有文采的現(xiàn)代漢語把原文的內容、形式及風格準確地表達出來.一般做到“信”、“達”即可.(二)文言文翻譯的關鍵是譯準重點字詞.(三)文言文翻譯五字法:1、留 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地名、官名、器具、時間名詞等,可照錄不翻譯.例:“慶歷四年春,騰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2、補 在翻譯文言文時應補出省略成分.3、刪 古文中有的虛詞現(xiàn)在已不用,不譯也不影響表達,可刪.例發(fā)語詞“夫”,相當于頓號的“之”等.4、換 在翻譯時應把古詞換成相應的現(xiàn)代詞.例:“歲賦其二”中“歲”換成“年”.5、調 古漢語的謂語前置、定語后置、賓語前置、介賓結構后置等翻譯時須調整詞序,使之合乎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規(guī)律.。

    2. 初中語文文言文文學常識表

    61-勸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 (勉勵,獎勵) 2時周瑜受使至番陽,肅勸權召瑜還(勸說) 63-卻 1相如因持壁卻立(退,退回) 2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使---退,擊退) 3卻之為不恭(拒絕,推卻) 4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還,再) 5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回頭) 6逢人漸覺鄉(xiāng)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但是、可是) 64-如 1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到 ---去,往) 3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諧,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對---怎么辦) 65-若 1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如,似,像) 2若入前為壽(你,你的,你們) 3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若夫:用在一段話開頭,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6-善 1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為) 2素善留侯張良(友好,親善) 3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擅長,善于) 5先主曰"善" (好,對)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優(yōu)點、長處)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處理好) 9善乃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喜歡、羨慕) 66-少 1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數量小,不多。

    這里為少數人。) 2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不足,缺少) 3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少年,青年;年輕) 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削減、減少) 6顯王左右素習知蘇秦,皆少之(瞧不起、輕視) 67-涉 1楚人有涉江者(渡過) 2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進入,到) 4涉獵:泛覽群書而不一定求其精 68-勝 1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能承受,禁得起,能忍?。?2刑人如恐不勝(盡) 3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勝利,戰(zhàn)勝,取勝) 4一人之智力,不能勝天下欲得之者之眾(勝過,超過) 5予觀夫巴陵勝狀(優(yōu)美的,好的) 69-識 1相逢何必曾相識(懂得,認識) 2鄙夫寡識(知識,見識) 3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記?。?70-使 1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使,讓) 3是時屈平既疏,不復在位,使于齊(出使) 4人皆得以隸使之(使喚)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趙(使者) 6時周瑜受使至番陽(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假使) 71-是 1覺今是而昨非(正確,認為正確) 2是又在六國下矣(這個,這樣,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ū硎究隙ㄅ袛啵?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是以:因此) 72-適 1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到……去) 2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女子出嫁) 3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順從,適合) 4從上觀之適與地平(恰好) 5適為虞人逐(剛才) 6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同“謫”,被流放) 73-書 1乃丹書帛曰"陳勝王"(寫,記下) 3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書信) 4家貧,無以致書以觀(書籍,書) 5拜送書于庭(國書) 74-孰 1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通"熟",仔細)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誰,哪個) 3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孰與:與……比,哪一個更……) 75-屬 1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連接,連綴) 2屬予作文以記之(通"囑"囑托) 6若屬皆且為所虜(等、輩) 7查明屬實,事屬可行(系、是) 76-數 1眾數雖多,甚未足畏(數目,數量) 2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幾,幾個) 3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命運) 4數呂師孟叔侄為逆(列舉) 5范增數目項王(屢次) 6臣宜從,老不能,請數公子行日,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xiāng)自剄,以送公子(計算) 77-率 1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帶領,率領) 2六國互喪,率賂秦耶(全都,一概) 78-說 1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講) 2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言論,說法,主張) 3《師說》《捕蛇者說》(文體的一種) 4范增說項羽曰(勸說,說服) 5秦王不說(通"悅",高興) 79-私 1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與"公"相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愛) 3私見張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傷長者之意(私利、私事) 5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私交、秘密的活動) 80-素 1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白色的生絹) 4素善留侯張良(向來,一向) 6秦伯素服郊次,鄉(xiāng)師而哭(白色的,沒有文采的) 81-湯 1臣請就湯鑊(熱水,開水) 2臣侍湯藥,未曾廢離(湯藥) 3疾在腠里,湯熨之所及也(同"燙",用熱水焐) 5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湯湯:大水急流的樣子) 82-涕 1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淚) 2士皆垂淚涕泣(哭泣) 83-徒 1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同伙,一類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兩人在也(只,不過)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6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門人、弟子) 84-亡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逃亡,逃跑) 2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失去,丟失) 3今劉表新亡(死亡,死) 4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滅亡)。

    3. 中考語文古文文學常識

    中國文學簡介(線索)一、中國古代文學史分期及各時期的主要文學樣式(1)上古時期;神話傳說 (2)先秦時期:散文(歷史散文、諸子散文)(3)兩漢時期:辭賦樂府民歌歷史散文 (4)魏晉南北朝時期:詩歌等(5)唐代時期:詩 (6)宋代時期:詞(7)元代時期:曲 (8)明清時期:小說,二、上古時期的神話傳說(1)所謂神話,是上古時代的人們,對其所接觸的自然現(xiàn)象、社會現(xiàn)象所幻想出來的藝術意味的解釋和描敘的集體口頭創(chuàng)作。

    (2)上古神話的主要內容有:A、解釋自然現(xiàn)象的: 女媧補天、女媧造人、盤古開天B、反映人類同自然斗爭的:鯀禹治水、后羿射日、精衛(wèi)填海C、反映社會斗爭的: 黃帝戰(zhàn)蚩尤(3)記載上古神話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經》、《莊子》等.三、先秦時期:散文(歷史散文、諸子散文、詩歌)A、儒家經典?!拔褰洝敝浮对娊洝?、《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六經”又稱六藝 ,在“五經”后增加(《樂》)?!八臅敝浮墩撜Z》《孟子》《大學》《中庸》。

    B.歷史散文。 《左傳》《戰(zhàn)國策》《國語》。

    “春秋三秋”《左傳》《谷梁傳》《公羊傳》。C.諸子百家散文。

    著名的有:①.老子,李耳, 字聃(dān),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著有《道德經》。②.孔子名丘,字仲尼。

    是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論語》是孔子弟子記載孔子和他的學生言行的書。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

    《墨子》53篇。④.孟子名軻,字子輿。

    儒家學派繼承者?!睹献印肥敲献訉W生記錄孟子言行的書。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莊暴見孟子》《魚我所欲也》。⑤.莊子,名周,戰(zhàn)國道家。

    著《莊子》?!垛叶〗馀!发?荀子, 戰(zhàn)國儒家,著《荀子》32篇.《勸學》⑦.韓非子,法家。

    著《韓非子》?!侗怡o見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鄰》。

    ⑧.《呂氏春秋》又稱《呂覽》,是秦相呂不韋和他的門客的集體創(chuàng)作?!恫旖瘛贰?/p>

    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諫逐客書》。D、先秦詩歌①.《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分風、雅、頌三類.風是民歌,雅是樂歌,頌是祭歌。詩經的表現(xiàn)手法是比、興、賦。

    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賦,直陳其事。

    ②.《楚辭》。西漢學者劉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輯成書,定名為《楚辭》。

    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國偉大愛國主義詩人.曾在楚國任左徒三閭大夫等職。代有作是《離騷》《九歌》《九章》。

    四、兩漢時期:辭賦樂府民歌歷史散文A.兩漢散文①賈誼,世稱賈生。又稱賈長沙,賈太傅。

    著《新書》十卷?!哆^秦論》、《論積貯疏》是他的代表作。

    ②司馬遷,字子長,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著《史記》首創(chuàng)“紀傳體”,分為本紀、世家、列傳、表、書。

    魯迅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③班固的《漢書》 劉向編訂的《戰(zhàn)國策》都名傳史冊。

    B.樂府民歌和賦。樂,民樂;府,官府.樂府原為漢代音樂機關所搜集的詩.《孔雀東南飛》是漢樂府敘事發(fā)展的高峰。

    最早見于南朝徐陵編纂的《玉臺新詠》.賦是我國古代韻文和散文的綜合體。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

    賈誼的《吊屈原賦》都很有名。五.魏晉南北朝文學1.魏晉南北朝的詩歌和散文①“三曹”.“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

    曹操的《觀滄?!?,曹丕的《蒿里行》,曹植的《名都篇》《白馬篇》《洛神賦》都很有名。②“建安七子” 。

    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瑒、劉楨③“竹林七賢”。 阮籍、稽康、山濤、劉伶、王戎、向秀、劉咸④陶淵明,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jié)先生。

    《桃花源記》《歸去來辭》《歸園田居》《飲酒》是傳世之作。⑤此外, 諸葛亮《出師表》、范曄(yè)《后漢書》、陳壽《三國志》、王羲之《蘭亭集序》、劉勰《文心雕龍》、酈道元《水經注》都名垂史冊。

    2.魏晉南北朝的小說。①志怪小說以干寶《搜神記》為代表。

    《干將莫邪》。②軼事小說以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為代表。

    《周處》。六.唐代文學1.唐詩①“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騰王閣序》膾炙人口。②詩仙李白,詩圣杜甫,人民詩人白居易。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李白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名作有《將進酒》、《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秋浦歌》《靜夜詩》《贈汪倫》等.著《李太白集》。

    杜甫,字子美,又稱杜工部,是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名作有“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別”(《無家別》《垂老別》《新婚別》)《北征》《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雙稱白香山,白太傅、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名作《長恨歌》《琵琶行》。③山水詩人王維、孟浩然。

    王維字摩詰,一位大詩人,著名“畫家和音樂家”;人們說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名作有《使至塞上》《山居秋暝》。

    孟浩然是王維密友,名篇有《過故人莊》。④“邊塞詩人”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

    高適《燕歌行》、岑(cén)參(shēn)《白雪歌》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浙》王之。

    4. 文言文,文學常識

    書信

    尺牘,信禮

    第一個書:中書,南朝時候的官員稱謂。

    第二個書:即書信,是文體的一種。

    所以由此我們知道,“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給謝中書的一封信。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但是,中國的應用性文體從來不排斥審美的文學屬性,尤其是書信一體,多記事陳情,中國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書信,書信的實用性和審美性的結合十分完美。漢魏六朝的尺牘重在實用,文人多無意把其寫為審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筆下,尺牘的實用功能明顯淡化,審美性能日益強化,有些尺牘刻意寫成純粹的文學作品(參考《中國尺牘文學史》序,詹福瑞)。尺牘文學功能多種多樣,可以抒情,比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林覺民的《與妻書》;也可以寫景,比如吳均的《與宋元思書》;可以寫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也可以談論文學,如曹丕的《與吳質書》,談論政治,如歐陽修《上杜中丞論舉官書》,還可以進謁顯貴,勉勵后學,如此等等,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書牘文傳統(tǒng)。尺牘和其他文體一樣,也講究謀篇布局、文質俱佳。另外,尺牘不一定都用“書”字標明,如蘇軾的《與子由弟》《答秦太虛》就是。

    5. 一般考什么課外題(例如:名著知識,文學常識,課外文言文,閱讀

    前面有占一部分是課內的題(課內填空、課內文言文閱讀回答或解釋、古詩默寫或填空等).還有基礎的選擇題(這個只有兩道左右).課內的題占的分值不算多,但也不少.基本上要背的記的都熟了沒什么太大問題.然后就是閱讀,這個占的分最多,失分也最容易.平時多練點閱讀題可能會比較好.另外就是要多看點課外書,增加閱讀量(比如說讀者之類的雜志,我那時考試就出了一篇那里摘的文章)然后就是作文,作文一般占30分左右,具體的就不多講了.還有就是最后的課外文言文,這個一般都是附加題,如果分數不到滿分,這個是可以補上去的,一般都是10分左右.(題目也都是解釋和道理的理解)大概就這樣,打了好久才打出來的.。

    6. 求15個古文文學常識,要作者字號,生平經歷,作品風格,代表作及代

    1、李白,字太白,唐代著名詩人,號青蓮居士,有“詩仙”之稱,藝術上具有浪漫主義風格,有《李太白全集》,《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將進酒》《越中覽古》《蘇臺覽古》等選入高中課本。

    2、《長恨歌》——抒 *** 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古體詩——樂府詩——白居易——唐代。 3、《琵琶行》——抒 *** 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古體詩——樂府詩——白居易——唐代。

    4、《長恨歌傳》——唐傳奇小說——陳鴻——中唐。 5、《離騷》的作者是屈原,屈原,名平,字原。

    戰(zhàn)國時期楚國人,曾任左徒,三閭大夫。屈原是我國第一個愛國主義詩人,也是我國浪漫主義詩人的鼻祖。

    《楚辭》收集戰(zhàn)國時代楚國屈原、宋玉和漢代賈誼等人的詩歌,(主要收錄屈原的詩)西漢劉向編輯,東漢王逸作章句(對古書的分析解釋)。這些詩歌運用楚地的詩歌形式、方言聲韻,描寫楚地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辭”。

    后世因此稱這種詩體為“楚辭體”或“騷體”。“楚辭”是戰(zhàn)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

    《楚辭》是繼《詩經》之后我國的又一部詩歌集,它是我國第一部由文人獨立創(chuàng)作的詩歌總集。《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

    《離騷》抒寫理想,抒發(fā)愛國 *** ,富于浪漫氣息?!峨x騷》開創(chuàng)了我國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浪漫主義的優(yōu)秀傳統(tǒng)。

    6、《湘夫人》《國殤》——《楚辭》——屈原——戰(zhàn)國時期楚國人——古體詩。 7、鮑照——南北朝——《擬行路難》(其四)——古體詩——樂府詩。

    8、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詩人,曾任工部員外郎,人稱杜工部。自號“少陵野老”。

    有“詩圣”之稱,詩作有“詩史”美稱,其詩具有現(xiàn)實主義風格,有《杜工部集》,名篇“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堕w夜》《登高》《蜀相》《旅夜書懷》《登岳陽樓》等詩篇,我們都欣賞過。

    9、《蜀相》《登高》《閣夜》——杜甫——近體詩——七言律詩;《登岳陽樓》《旅夜書懷》——杜甫——近體詩——五言律詩。 10、陸游,南宋時期著名愛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人稱“小李白”。

    主要作品有《示兒》《書憤》《臨安春雨初霽》《游山西村》《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釵頭鳳》《卜算子 詠梅》等,結集為《劍南詩稿》《渭南文集》,他是中國古代最高產的詩人,有詩有九千多首,是南宋詩壇當之無愧的盟主。 11、《書憤》《臨安春雨初霽》——陸游——南宋——近體詩——七言律詩。

    12、柳宗元,字子厚,世稱柳河東,也稱柳柳州,中唐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韓愈一起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選入初、高中課本的有散文《小石潭記》《捕蛇者說》《種樹郭橐駝傳》;七言律詩《登柳州城樓寄漳汀連四州》。 13、陶淵明,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jié)先生,東晉著名詩人,我國第一個田園詩人。

    主要作品有散文《桃花源記》,詩歌《歸園田居》《飲酒》《雜詩十二首》(其二)等。 14、《歸園田居》《飲酒》《雜詩十二首》(其二)——詩歌————古體詩——陶淵明——東晉 15、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中唐著名詩人。

    他的詩歌通俗易懂、流暢自然,著名的《新樂府》《秦中吟》等作品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揭露了社會黑暗,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 16、《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將進酒》——古體詩——樂府詩;《越中覽古》《蘇臺覽古》——七言絕句。

    17、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開豪放詞派之風,有《東坡全集》。《新城道中》(其一)——蘇軾——北宋——七律。

    18、《李憑箜篌引》——李賀——中唐——古體詩——樂府詩 19、溫庭筠——晚唐——花間詞人之鼻祖——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菩薩蠻》——詞。 20、《燕歌行》——高適——古體詩——樂府詩——邊塞詩人——盛唐。

    21、“曲”,又稱“詞余”,以元代成就最高。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包括小令(一段曲子)和套數(多段曲子)。

    22、般涉調 哨遍 高祖還鄉(xiāng)——睢景臣——元代——元曲——散曲——套數。 23、周邦彥——北宋——《蘇幕遮》——詞——“詞家之冠”,“詞中老杜”。

    24、《虞美人》——詞——李煜——史稱南唐后主。 25、姜夔,字堯章,號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

    他的代表作是詞《楊州慢》。 26、王維——字摩詰——唐代山水田園詩的代表——《積雨輞川莊作》——近體詩——七律。

    27、韋莊——晚唐——《菩薩蠻》(其二)——詞——在詞壇上與溫庭筠齊名,并稱“溫韋”,是“花間派“詞人的代表作家。 28、《夜歸鹿門歌》——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園詩的代表—— 29、《春江花月夜》——張若虛——唐代——古體詩——樂府詩——“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p>

    (聞一多) 30、李清照,南宋著名女詞人,號易安居士,婉約派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漱玉詞》。

    《一剪梅》《聲聲慢》是其代表作。 31、阮籍——西晉——《詠懷八十二首》(其一)——古體詩——五言詩——“竹林七賢”之一。

    32、黃遵憲——近代——《。

    7. 高中文言文文學常識

    1、從中國上古到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公元前221年)期間的文學,叫先秦文學。

    2、神話產生在文字發(fā)明以前。神話中充滿了豐富的想象,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

    3、在中國流傳最廣的神話是“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精衛(wèi)填?!薄ⅰ版隙鸨荚隆钡?。

    4、《尚書》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總集,相傳曾經由孔子編選。

    5、《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廟樂章共305首。

    6、《楚辭》為西漢劉向所輯,收有屈原、宋玉寫的賦,因具楚地方聲,故稱《楚辭》,對后代文學創(chuàng)作有深遠影響。

    7、屈原是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屈原《離騷》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為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兩類。《左傳》和《戰(zhàn)國策》是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墩撜Z》、《孟子》、《墨子》、《莊子》是先秦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歷史著作,在歷史、文學和語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學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學生寫成。這部儒家經典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朋友從遠方來是值得高興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應該讓別人去做),這是孔子《論語》里的名言。

    詳情見:/link?url=vFBR9KHGRycr1U382f_ckEyjBhohjhNCQmz34kpUtLTw_5ZU3pTtfa6DekQpTTszjmOvF3mjCHctcgHaV9WAfiR9Lia7VHuL2WoJHgWD3V_

    高考必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1. 求高考文言文常識總結

    文學常識不得記混記雜,要時刻注意辨析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識,如記清一些不同流派的文學主張和代表人物等等;名句名篇的背誦最終要通過默寫落實在卷面上,在復習中,一定要背默結合,默寫時還要細心,不要出現(xiàn)錯字、漏字、前后顛倒等錯誤,此外,還應注意標點和語氣。

    【考點達標】⒈."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這副對聯(lián),說的是( ) A.賈誼 B.諸葛亮 C.屈原 D.文天祥 答案:C(對聯(lián)中嵌有屈原詩歌《招魂》《九歌》名,屈原的詩中以芳草自喻品質的高潔。屈原被放逐在湘江、沅江。

    從內容上看,與屈原事相合;從感情上看,表達了惋惜、同情的心意。)⒉下列作品、作家、國別(或朝代)對應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西游記》-吳承恩-明代 《神曲》-但丁-德國 B.《鏡花緣》-李汝珍-明代 《湯姆?索亞歷險記》-馬克?吐溫-美國 C.《西廂記》-王實甫-元代 《唐璜》-拜倫-英國 D.《桃花扇》-孔尚任-清代 《紅與黑》-莫泊桑-法國 答案:C(A.《神曲》的作者但丁是意大利人,不是德國人;B.《鏡花緣》的作者李汝珍是清代人,不是明代人;D.《紅與黑》的作者是法國的司湯達,不是莫泊桑。

    ) ⒊"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這首詩中的"三父子"的是( ) A.曹操、曹丕、曹植 B.蘇洵、蘇軾、蘇轍 C.班彪、班固、班超 D.杜甫、杜牧、杜荀鶴 答案:B(題干中的一首詩是朱德同志為四川三蘇祠而題的,正確答案應該是B項。

    A項中,曹操、曹丕、曹植雖是三父子,也都是大文豪,而且也都有詩賦流傳于今,但他們不符合詩中“峨眉共比高”這一內容。C項中,班彪、班固、班超雖為三父子,其中班彪、班固均以史學著稱,而班超有是名將,所以與詩中“都是大文豪”內容不符。

    D項中杜甫、杜牧、杜荀鶴不是父子關系,因此更不符合詩意了。)。

    2. 高中文言文知識點

    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文言文知識點是高中學習語文時期的主要知識點之一,主要包括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篩選文言文中的信息、歸納文言文的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古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等,以下是各具體知識點總結的理解和分析。

    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實詞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虛詞 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特殊句式 詞類活用 通假字 古今異義字 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文言文翻譯 篩選文言文中的信息:篩選信息 歸納文言文的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歸納概括 典故 分析概括作者在古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觀點態(tài)度。

    3. 全國高考語文2019必背的古文有哪些

    解釋如下目前考綱并無變化:高中課標必背14篇 1勸學 2逍遙游 3師說 4阿房宮賦 5赤壁賦 6氓 7離騷 8蜀道難 9登高 10琵琶行 11錦瑟 12虞美人 13念奴嬌·赤壁懷古 14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初中課標必背50篇 1《論語》十則 2魚我所欲也 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4曹劌論戰(zhàn) 5鄒忌諷齊王納諫 6出師表 7桃花源記 8三峽 9馬說 10陋室銘 11小石潭記 12岳陽樓記 13醉翁亭記 14愛蓮說 15記承天寺夜游 16送東陽馬生序 17關雎 18蒹葭 19觀滄海 20飲酒(其五)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2次北固山下 23使至塞上 24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25行路難(其一) 26望岳 27春望 28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9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30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31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32觀刈麥 33錢塘湖春行 34雁門太守行 35赤壁 36泊秦淮 37夜雨寄北 38無題 39相見歡 40漁家傲·秋思 41浣溪沙 42登飛來峰 43江城子·密州出獵 44水調歌頭 45游山西村 46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47過零丁洋 48天凈沙·秋思 49山坡羊·潼關懷古 50己亥雜詩。

    4. 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

    原發(fā)布者:李鳳琴

    基礎課程教學資料

    《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

    一、一詞多義

    “之”

    1、公從之(代佚之狐的建議) 2、許之(人稱代詞,鄭文公) 3、將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詞)

    4、子犯請擊之(秦國,代詞) 5、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鄰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以”“而”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過也(連詞,表承接) 2、敢以煩執(zhí)事(介詞,拿) 3、越國以鄙遠(連詞,表承接) 4、因人之力而敝之(連詞,表轉折) 5、以亂易整,不武(介詞,拿、用) “焉”

    1、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

    2、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何)

    3、朝濟而夕設版焉(兼詞,“于之”,在那里)

    4、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里)

    “其”

    1、以其無禮于晉(代詞,鄭國)

    2、君知其難也(代詞,這件事)

    3、吾其還也(表商量或希望語氣) 注:思考練習三中“若、說、辭、鄙、微”自己整理到積累本上。

    二、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通“供”,供給) 3、秦伯說(同“悅”) 4三、詞類活用 1372414二、通假字:蟹六跪而二螯222意動43

    5. 高中語文常考的一百三十個文言實詞

    120個 需要的話,給你發(fā)過去高考120個文言實詞詞義及課文例句整理1、愛1、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愛護)2、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喜歡,愛好)3、齊國雖褊小我何愛一牛(愛惜,吝惜)4、向使三國各愛其地(愛惜,吝惜)5、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愛慕,欣賞)6、古之遺愛也(恩惠)7、愛而不見,搔首躑躅(隱蔽,躲藏)2、安1、風雨不動安如山?(安穩(wěn))2、何故置某于安閑之地。

    (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寢(安逸)4、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安撫,撫慰)5、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安置、安放)6、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哪里)7、衣食所安(養(yǎng)生)8、既來之,則安之(使---安)3、被1、禹,湯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表示被動)3、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發(fā)行吟澤畔(通“披”散開)5、一日晝寢帳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覆蓋)4、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違背)2、焉用亡鄰以倍鄭(增加)3、五則攻之,倍則分之(一倍,加倍)4、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越發(fā)、更加)5、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莖干)2、蓋亦反其本矣(根本?;A)3、此之謂失其本心(本來,原來)4、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鈔錄(版本,稿本)5、是無難,別具本間章(臣子給皇帝的奏章或書信)6、若止印三二本(量詞,書冊的計量單位)7、此之謂失其本心(天賦的善心)8、本未倒置(樹根,樹梢,引申為主次,先后等)9、抑本其成敗之跡(推究本源、考查)6、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邊界地方)2、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庸俗,淺陋,鄙俗)3、鄙人?自稱的謙詞4孔子鄙其小器(輕視)7、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兵器,軍械)2、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士兵,軍隊)3、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戰(zhàn)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殺人)5、兵符:古代派兵用的憑證8、病1、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疾?。?、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困苦,困乏)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點)4、范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擔心,憂慮)5、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損害)6、今人乃以儉相詬?。ㄘ焸?、羞辱)9、察1、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仔細看,觀察)2、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考慮)3、雖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潔白的樣子)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6、人至察則無魚(精明)10、朝chao1、朝服衣冠(zhao早晨)2、相如每朝時,常稱?。ǔ?,朝拜)3、強國請服,弱國入朝(朝見,朝拜)4、于是入朝見威王(朝庭)5、兩朝開濟老臣心(朝代)6、期年不聽朝(朝政)7坐南向北(對、向)11、曾1、曾不能毀山之一毛(用作加強語氣,有時相當于“連----都----”或“竟”、竟然“)2、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ㄔ洠?、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竟然)4、是高、曾時為一倍(與自己隔兩代的親屬)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12、乘cheng1、乘犢車,從吏卒(駕車,坐車,騎馬)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著,憑借)3、自京師乘風雪(趁,冒著)4、以乘韋先,牛二十犒師(四)5、比至陳,車六七百乘,(sheng量詞,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6、乘鄂渚而反顧兮(登上)13、誠1、帝感其誠(真心真意)2、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實在,的確)3、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tǒng)兵數萬(果真,如果)4、帝感其誠(誠心,誠意)14、除1、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臺階)2、為漢家除殘去穢(清除,去掉)3、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清除,去掉)4、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5、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拜官授職)6、不徐不疾(遲緩)7、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慢慢地,緩緩地)15、辭1、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言詞,言語)2、皆好辭而以賦見稱(文詞,文學)3、動以朝廷為辭(藉口)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推辭)5、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告別,辭別)6、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古代的一種文體)7、大禮不辭小讓(講究,計教)8、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辭令:應酬的言辭)9、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辭謝,婉言道歉)10、近者奉辭伐罪企(命令)16、從1、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跟隨,隨從)2、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聽從,順從)3、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向---學習)4、樊噲從良坐(依傍)5、從此道至吾軍(由,自)6、弟走從軍阿姨死(參與)7、其從如云(隨從的人)8、欲不可從(放縱)9、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zong次于最親的親屬)10、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通“縱”。

    東西為橫,南北為縱。合縱:戰(zhàn)國時期六國聯(lián)合反對秦國的策略)11、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從事,官名)12、可以便宜從事,向必稟我(辦事)13、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從容,舒緩,不急迫)17、殆1、知彼知已,百戰(zhàn)不殆(危險)2、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近于,幾乎)3、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大。

    6. 2017高考語文必背74篇目錄

    新課標高考大綱語文背誦篇目(共74篇)高中14篇:荀子《勸學》、莊子《逍遙游》、韓愈《師說》、杜牧《阿房宮賦》、蘇軾《赤壁賦》、《詩經?衛(wèi)風?氓》、《離騷》、李白《蜀道難》、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李商隱《錦瑟》、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辛棄疾《永遇樂》(千古江山)。

    初中60篇:《論語》12章,《孟子三章》(《魚我所欲也》、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莊子》一則,《禮記》一則(雖有佳肴),《列子》一則(伯牙善鼓琴),《左傳?曹劌論戰(zhàn)》、《戰(zhàn)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諸葛亮《出師表》、陶潛《桃花源記》、《答謝中書書》((南朝)陶弘景),《木蘭辭》,《湖心亭看雪》,《河中石獸》,《十五從軍征》,《登幽州臺歌》,酈道元《三峽》、韓愈《雜說(四)》、劉禹錫《陋室銘》、柳宗元《小石潭記》、范仲淹《岳陽樓記》、歐陽修《醉翁亭記》、周敦頤《愛蓮說》、蘇軾《記承天寺夜游》、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節(jié)選)》、《詩經?關雎》、《詩經?蒹葭》、曹操《觀滄?!?、陶潛《飲酒》、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灣《次北固山下》、王維《使至塞上》、《黃鶴樓》(崔顥),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行路難》、杜甫《望岳》、杜甫《春望》、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賣炭翁》,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白居易《觀刈麥》、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李賀《雁門太守行》、杜牧《赤壁》、杜牧《泊秦淮》、李商隱《夜雨寄北》、李商隱《無題》、李煜《相見歡》、范仲淹《漁家傲》、晏殊《浣溪沙》、王安石《登飛來峰》、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水調歌頭》、陸游《游山西村》、辛棄疾《破陣子》、文天祥《過零丁洋》、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張養(yǎng)浩《山坡羊?潼關懷古》、《南鄉(xiāng)子》(何處望神州),龔自珍《己亥雜詩》,《滿江紅》(秋瑾)。

    7. 高考必備古詩文有哪些

    勸學 荀子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逍遙游 莊子 師 說 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骸叭诵?,則必有我?guī)煛!?/p>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阿房宮賦 杜牧 前赤壁賦 蘇軾 離騷 屈原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茝;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紂之猖披兮,夫唯捷徑以窘步;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饞而齌怒;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初既與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

    蜀道難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guī)p。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琵琶行 白居易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

    文言文古代常識題

    1. 兩道古文常識題

    一、

    謙稱:寡人、臣、不才、妾、下、孤、老婦(全是自稱);

    敬稱:陛下、夫子、足下、公、子、上、君、丈人(全是稱對方);

    賤稱:獨夫(即暴君)、豎子(指童仆,“豎”是豎裁的意思,就是通裁的上衣。古時童仆都是穿這種衣服,所以稱為“豎子”)。

    那個13是不是“愚”?。縇Z確定沒打錯?如果是“愚”的話就是謙稱。

    “魚取生”從來沒聽說過……不懂……抱歉、

    二、

    經:伐檀(出自《詩經》);

    史:荊軻刺秦王(出自《戰(zhàn)國策》)、屈原列傳(出自《史記》)、崤之戰(zhàn)[出自《左傳》(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張衡傳(出自《后漢書》)、廉頗藺相如列傳(出自《史記》);

    子:察今[出自《呂氏春秋》(又名《呂覽》)]、季氏將伐顓臾(出自《論語》)、魚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庖丁解牛(出自《莊子》)、勸學(出自《荀子》)、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湯問》);

    集:愛蓮說(出自《周元公集》)、促織(出自《聊齋志異》、項脊軒志、捕蛇者說(出自《柳河東集》)、六國論(出自《嘉佑集·權書》。

    《采草藥》不知道……貌似很少人知道額……

    2. 【好答案會+分】文言文 古文 的古代文化風俗常識

    你在百度文庫 搜古漢語常識,里面有很多同類文章,挨個看一下古 代 漢 語 文 化 常 識 一、年齡稱謂 01、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02、孩提:指2——3歲的兒童 03、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 04、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05、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06、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07、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08、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09、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歲 11、古稀之年:指七十歲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 13、期頤之年:一百歲 二、明清科舉考試(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緒31年廢止) (1)等級:院試(又叫“童試”,縣級考試 ,童生參加,考上為“生員”,即“秀才”。)

    鄉(xiāng)試(又叫“秋闈”,省級考試,生員參加,考上為“舉人”。) 會試(又叫“春闈”,國家級考試,舉人參加,考上為“貢士”。)

    殿試(國家級考試,皇帝主考,貢士參加,考上為“進士”。其中,第一名叫“狀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內容:四書五經等,規(guī)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 三、古代主要節(jié)日 (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開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03)上元:正月十五,張燈為戲,又叫“燈節(jié)” (0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禱農事。

    (05)寒食:清明前兩日,禁火三日(吳子胥) (06)清明:四月初,掃墓、祭祀。 (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劃龍(屈原) (08)七夕:七月初七,婦女乞巧(牛郎織女) (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節(jié)” (10)中秋:八月十五,賞月,思鄉(xiāng) (11)重陽: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災 (12)冬至:又叫“至日”,節(jié)氣的起點。

    (13)臘日:臘月初八,喝“臘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舊迎新 四、古代的刑罰 (01)黥刑:又叫“墨刑”,額頰上刺字涂墨。 (02)劓刑:割鼻子(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04)刖刑:將腳砍掉(和氏璧) (05)宮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馬遷) (06)臏刑:剔去膝蓋骨(孫臏) (07)大辟:砍頭 (08)炮烙:將人燒烤死 (09)車裂:又叫“五馬分尸”(商鞅) (10)湯鑊:將人煮死 (11)腰斬:從腰部斬籪 (12)凌遲:又叫“千刀萬剮” (13)棄市:暴尸街頭 五、有關官職的問題 1、詞語 (1)授官:除 拜 (2)升官:遷 擢 (3)降官:謫 左遷 (4)免官:罷 黜 (5)招聘:征 辟 (6)京官調任地方官:出 徙 (7)大臣辭職:乞骸骨 2、六部: (1)吏部(官職任免升調等)(2)戶部(土地稅收戶口等)(3)禮部(典禮科舉學校等) (4)刑部(司法刑獄案件等)(5)兵部(軍事軍隊邊防等) (6)工部(工程營造水利等) “六部”是漢以后的中央官職,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六、古代時間、長幼特殊名稱1、陰歷十五為望,陰歷十六為既望或繼望;每月底為晦(大月是三十,小月為二十九,初晦即指正月月底);陰歷每月初一為朔日。

    2、老大為伯,老二為仲, 老三一直到倒數第二都稱為叔, 最小的叫做季。

    3. 有關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測試題及答案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測試題1.稱杜甫為杜工部, 稱左光斗為左忠毅公,稱陸游為陸放翁 ,分別是以 、、來稱呼人。

    2."卑己尊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古人在稱別人的父親時,敬詞有令父、等;稱自己的母親時,謙詞有家母、等。

    3.古代男子年20行" ",女子年15行" ",以示成年,這時才能取" "。4."花甲重逢,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還多一度春秋。

    "這是一幅寫給 歲老人的壽聯(lián)。5.古代兄弟之間用" "表示排行。

    " "表示最大," "表示最小。6.我國古代對人的稱謂有一些特殊的標志,如"從"表示 關系,"先"表示 。

    7.我國古代的紀年法有三種: 、、。"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 。

    8.我國古代把農歷每月初一叫" ",十五叫" ",月末一天叫" "。9.古人說"點卯"的"卯"相當于現(xiàn)在上午 時到 時。

    10.農歷清明前的四個節(jié)氣依次為 、、、。11.1998年是農歷戊寅年,按傳統(tǒng)說法是屬虎人的本命年;據此推算,2000年是農歷 年,是屬 人的本命年。

    12.古人把從黃昏到第二天拂曉分為 更。其中"三更"大致相當于地支紀時法的 時,也就是現(xiàn)在的 時到 時。

    13.我國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指的是 、、、、五種物質。14.中國隋唐以后的官職實行 "三省六部制", "六部"是指: 部、部、部、部、部、部,各部的長官均為 。

    "六部"中主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的是 。15.古代授官叫 、,降官貶官叫 、。

    16.漢代郡的長官稱 ,隋唐州的長官稱 ,宋代州的長官稱 ,明代府的長官稱 。17.古代中國曾分置九州,居于九州之首的是 州," "是今河北省的簡稱。

    18.按東、西、南、北、中的順序,寫出"五岳"的名稱: 、、、、。19."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一句中的"白下"指的是: 。

    20.河南省的洛陽位于洛河之 ,湖北省的漢陽位于漢水之 ,陜西省的華陰位于 之北。21.成語"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 、、。

    22.傳說中的開天辟地、煉石補天、銜石填海的神話人物依次是: 、、。23.我國古代禮儀,宴席的四面座位,以 為最尊,其次是 ,再次是 ,最下位是 。

    24.我國古代造字有"六書"之說,"六書"是指 、、、、、。25.古代有"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的說法,句中的"四庫"指的是 、、、。

    26.古代的節(jié)日大多伴有一些民俗活動,如元宵節(jié) ,清明節(jié) ,重陽節(jié) 。27.舊時文人的四大雅趣是 、、、。

    28."歲寒三友"指的是 、、。29.我國古代五聲音階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 、、、、。

    30."入則孝,出則悌。""孝"指善事 ,"悌"指善事 。

    31.我國古代的十大古曲是: 、、、、、、、、、。古代文化常識測驗題參考答案1.官職 謚號 號 2.令尊 家慈 3.冠禮 笄禮 字 4.141 5.伯仲叔季 伯 季 6.堂房親屬 已去世 7.王公年次記年法 帝王年號記年法 干支記年法 年號干支合用記年法 8.朔 望 晦 9.五 七 10.立春 雨水 驚蜇春風 11.庚辰 龍 12.五 子 前天晚上11點 第二天凌晨1點 13.金 木水 火 土 14.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尚書 吏部 15.拜 除 謫 左遷16.太守 刺史 知州 知府 17.冀 冀 18.泰山 華山 衡山 恒山 嵩山19.南京 20.北 北 華山 21.儒教 佛教 道教 22.盤古 女媧 精衛(wèi) 23.坐西朝東 坐北朝南 坐南朝北 坐東朝西 24.象形 指事 會意 形聲 轉注假借 25.經 史 子 集 26.觀燈 踏青掃墓 登高賞菊 27.琴棋書畫 28.松竹梅 29.宮 商 角 徵 羽 30.父母 兄長 31.高山流水 廣陵散 平沙落雁 梅花三弄 十面埋伏 夕陽簫鼓 漁樵問答 胡茄十八拍 漢宮秋月 陽春白雪。

    4.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題

    13.D 14 B 15.C 16.(1)話傳到外面,掌權的人指控他狂妄輕率,貶潘良貴為監(jiān)信州吶口排岸。

    (得分點:徹、當、黜,各1分,句意2分);(2)宰相掌管一代人才的任免、升降,認為賢良的,自然應當提拔任用,怎么能先表達私人恩情。(得分點:進退、耀、示,各1分,句意2分) 【解析】 13.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理解文言斷句的能力。

    解答此題,可根據對句意的整體感知與理解,從整體上將能斷開的先斷開,然后再根據主謂或動賓關系及人物的動作斷句,也可以根據文言標志性詞語斷句。例如此題可根據人名“高宗顧良貴”及文言標志性詞語“曰”等斷句。

    D項原文標點:子湮欲退,高宗顧良貴日:“是聯(lián)問之?!庇种I子湮且款語。

    子湮復語,久不止,良貴叱之退者再。高宗色變,于是二人俱待罪。

    所以選D。 【考點定位】能為文言文斷句。

    能力層級為運用E級。 【技巧點撥】斷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讀幾遍,以便對全文內容有整體的感知,把能斷開的先斷開,然后逐步縮小范圍,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憑借和語境(上下文)的關系,作出相應調整,然后再注意常見的句末語氣詞“者、也、矣、乎、歟”和句首語氣詞“故、夫、蓋、惟”,同時還需注意陳述主語的變化和事件的切分。

    例如本題的“曰”“之”“高宗”等。 14.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識和篩選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題,可根據平時的積累,將表述錯誤的選項找出即可。B項,“借用為對帝王、王后的尊稱”理解錯誤,不包括“王后”。

    所以選B。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

    能力層級為識記A 【易錯警示】文學常識的識記能力是近幾年高考的一個??键c,命題人往往將此考點和篩選信息的能力放在文言文閱讀命題中進行考查,解答此類題,考生往往會有一個方向上的誤區(qū),即考生誤認為從文本中即可找到答案,而實際上,考查的內容主要依靠考生平時對文學常識的積累與不斷的復習鞏固。選項中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往往會在朝代、管理部門、人物等方面偷偷的改換其它的內容,迷惑考生,思考時,一定要細心辨別。

    例如本題選項B則是考查古代對帝王等稱謂的文學常識。 15.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著選項回到原文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C項,“被皇帝罷官”與原文不符,應是潘良貴自己請求離去。

    所以選C。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常見的設誤角度有:曲解詞義、夸大其詞、以偏概全、張冠李戴、顛倒是非、因果混淆、時序錯位(時間順序顛倒)、無中生有、添枝加葉。其中一個錯誤項的錯誤設置有隱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體正確的前提下設置一些與原文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內容、詞語。

    做題時要仔細推敲,認真比對。例如選項C就屬于張冠李戴的錯誤。

    16.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翻譯句子的理解能力。翻譯時,應將待譯句子放回語境去理解,也應注意盡可能直譯,將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落實,補出省略成分,將特殊句式按現(xiàn)代漢語習慣譯出。

    本題重點詞語:徹、當、黜、進退、耀、示。 【考點定位】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能力層級為理解B。 【易錯警示】翻譯文言首先要有語境意識,結合上下文大體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關鍵字、辨識該句句式,然后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某些特殊詞語,如官職名、地名、年號名等可不譯),注意字句的落實。

    翻譯時還要注意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達到詞達句順。例如本題應將“徹、當、黜、進退、耀、示”等關鍵詞翻譯準確。

    【參考譯文】 潘良貴,字子賤,婆州金華人。憑著上舍生的身份開始做官,擔任辟雍博士,升任秘書郎。

    當時宰相蔡京正用官爵和體祿籠絡出名的士人,潘良貴操守、意志堅定不可動搖,親戚朋友多次替蔡京表達愿意交往的心愿,潘良貴嚴肅拒絕。靖康元年,欽宗問誰可以勝任宰相,潘良貴極力進言:“何、唐等四人不可以任用,以后他們肯定誤國。

    陛下如果想要扶危持顛的宰相,不廣泛詢問下面官吏的意見,使地位卑微的人都知道,不能如意?!痹拏鞯酵饷?,掌權的人指控他狂妄輕率,貶潘良貴為監(jiān)信州泊口排岸。

    高宗繼承皇位,召入朝廷擔任左司諫。拜見皇帝后,請求剿滅奸黨,讓叛徒在國門處決,敵人就不敢輕視宋朝。

    又請求封賢良的宗室到山東、河北,來使國家強大,皇帝巡視維揚,培養(yǎng)兵威來圖謀恢復國家。黃潛善、汪伯彥厭惡他的話,改任工部。

    潘良貴因進言沒有實行,請求離職。 授任考功郎,升任左司。

    宰相呂頤浩從容對潘良貴說:“(您)早晚將引入兩省任職?!迸肆假F嚴肅回答說:“父母年老正想請求到地方任職,兩省的官不是我能做的。”

    潘良貴退下對人說:“宰相掌管一代人才的任免、升降,認為賢良的,自然應當提拔任用,怎么能先表達私人恩情。如果士大夫接受他的籠絡,又憑什么在朝廷立身?!?/p>

    憑著直龍圖閣的身份擔任嚴州知州。到任兩月,請求擔任祠祿官。

    起用為中書舍人。 恰好戶部侍郎向子湮入宮拜見皇帝,說話繁冗蕪雜,潘良貴以前與向子湮交好,這天潘良貴暫代起居官,站在殿上,徑直走到榻前嚴厲地說:“向子湮。

    5.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題

    9.B 10.D 11.B 12.B 13.(1)單父人呂公與沛縣的長官要好,為躲避仇人投奔到縣令這里來作客,于是就在沛縣安了家。

    (2)酒宴快散的時候,呂公就給高祖使眼色,堅持要留下高祖。 【解析】 9.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文言實詞在文中含義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類題要靠平時對課文知識的積累,在課外文言文閱讀當中,辨析重要詞語的含義正確與否,有時就需要結合具體的語境,根據上下文推斷出其詞義,B輕視。從句子的上下文看,并沒有交換官吏的一些事情或做法。

    從上文的語境看,高祖做亭長,平時就看不起那些縣里的官吏。易,除了有“交換”義外,還可講成“輕視,看不起”。

    所以根據上下的具體語境,應講成“輕視,看不起”。所以選B。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文言實詞的解釋,要重視那些在所學課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詞語,那些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中已有較大差異的詞語,以及一詞多義的詞語。文言實詞應該用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語詞語予以解釋,并且要根據該詞在某句子中的切實意義給予恰當的解釋,以使句子前后語氣通暢、意義明白正確為標準。

    具體分析時,還要結合著具體語境分析。 10.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理解文言斷句的能力。

    解答此題,可根據對句意的整體感知與理解,從整體上將能斷開的先斷開,然后再根據主謂或動賓關系及人物的動作斷句,也可以根據文言標志性詞語斷句。原文的標點為: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斬蛇。

    蛇分為兩,道開。行數里,醉困臥。

    后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 【考點定位】能為文言文斷句。

    能力層級為運用E級。 【技巧點撥】斷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讀幾遍,以便對全文內容有整體的感知,把能斷開的先斷開,然后逐步縮小范圍,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憑借和語境(上下文)的關系,作出相應調整,然后再注意常見的句末語氣詞“者、也、矣、乎、歟”和句首語氣詞“故、夫、蓋、惟”,同時還需注意陳述主語的變化和事件的切分。

    11.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文學常識的識記能力和篩選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題,可根據平時的積累,將表述錯誤的選項找出即可。

    D項,“上坐”是指受尊敬的席位。所以選D。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技巧點撥】文學常識的識記能力是近幾年高考的一個??键c,命題人往往將此考點和篩選信息的能力放在文言文閱讀命題中進行考查,解答此類題,考生往往會有一個方向上的誤區(qū),即考生誤認為從文本中即可找到答案,而實際上,考查的內容主要依靠考生平時對文學常識的積累與不斷的復習鞏固。

    選項中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往往會在朝代、管理部門、人物等方面偷偷的改換其它的內容,迷惑考生,思考時,一定要細心辨別。例如本題選項D就屬于古代席位的文學常識。

    12.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分析和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筛鶕ξ恼聝热莸母兄?,仔細辨識選項與原文的細微差別,B項說“為奉承縣令的貴客”,不準確, 實為奉承縣令; “高祖向來瞧不起這種做法,所以一個錢也沒帶”也錯誤,高祖瞧不起那些官吏,不帶一錢,是對那些官吏的一種戲侮。

    所以選B。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常見的設誤角度有:曲解詞義、夸大其詞、以偏概全、張冠李戴、顛倒是非、因果混淆、時序錯位(時間順序顛倒)、無中生有、添枝加葉。

    其中一個錯誤項的錯誤設置有隱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體正確的前提下設置一些與原文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內容、詞語。做題時要仔細推敲,認真比對。

    例如本題選項B就屬于張冠李戴的錯誤。 13.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翻譯問句的能力。

    譯文時,應將待譯句子放回語境去理解,也應注意盡可能直譯,將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落實,補出省略成分,將特殊句式按現(xiàn)代漢語習慣譯出。例如,(1)采分點“善”“辟”“客”“家”“焉”一處1分。

    (2)采分點“闌”“目”“固”“竟”“后”。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

    能力層級為理解B 【易錯警示】翻譯文言首先要有語境意識,結合上下文大體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關鍵字、辨識該句句式,然后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某些特殊詞語,如官職名、地名、年號名等可不譯),注意字句的落實。翻譯時還要注意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達到詞達句順。

    例如第一題的“家”就屬于名詞用作動詞,翻譯時,要翻譯準確。 【參考譯文】 漢高祖(劉邦),是沛縣豐邑中陽里(邑和里都是當時的行政單位,邑屬于縣,里屬于邑)的人,姓劉。

    高祖這個人,胸襟開闊,氣量寬宏。不愿干一般人從事的生產勞動。

    到了壯年,被試用做小吏,當了泗上亭的亭長。高祖曾經去咸陽服徭役,有機會觀看秦始皇出行,他大為感嘆地說:“唉!大丈夫就應該這樣??!” 單父(今山東單縣)人呂公,跟沛縣縣令要好,為了躲避仇家,到縣令這里客居,于是在沛縣安了家。

    沛縣的豪紳和官吏們聽說縣令家里有貴客,都去送禮祝賀。當時蕭何是縣里的主吏(也稱主吏掾,是協(xié)助縣令管理人事考核的官職),主管收納賀禮,他告知各位貴賓說:“禮錢不足一千錢的,請坐。

    22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