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是誰,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寫有
推薦文章
北宋著名文學家是誰 北宋名人有哪些
1、北宋著名文學家是蘇軾。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后人稱為蘇東坡。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他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2、北宋名人有哪些
(1)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人,生于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qū)東關)。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政治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
(2)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后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1],由于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3)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涑水鄉(xiāng)(今山西省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后代。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4)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qū)鄧家巷)人。北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在文學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fā)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名人名言大全摘抄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教育家,世稱范文正公。仁宗時,擔任右司諫。景祐五年(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亂中,與韓琦共同擔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針,協(xié)助夏竦平定叛亂。慶歷三年(1043年)富弼、韓琦等人參與慶歷新政。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等十項改革建議。歷時僅一年。后因為遭反對,被貶為地方官,輾轉于鄧州、杭州、青州,晚年知杭州期間,設立義莊,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于徐州,謚文正。著有《范文正公文集》。
范仲淹名人名言大全: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世間榮辱何須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獨上西樓為君久,滿城明月會云銷。
蕭蕭遠韻和于樂,密密清陰意在人。
后人收得休歡喜,還有收人在后頭。
游子未歸春又老,夜來風雨落花多。
春盡桃花無處覓,空余流水到人間。
送君直上青霄去,行看歸乘駟馬車。
世祖功臣三十六,云臺爭似釣臺高。
春山雨后青無限,借與淮南洗眼看。
歸來笑春風,白日登青天。
花前人自樂,桃李豈須言。
密密天上語,忽忽人間有。與君置青山,解冠松桂間。
吾將退而隱,尚得榮其視。
安得如白云,無心兩相忘。
幽蘭在深處,終日自清芬。
紅霞綠竹忘機地,未免天家下詔求。
萬物已齊無一事,獨醒惟笑眾醺醺。
好山深會詩人意,留得夕陽無限時。
好樂當年開口笑,此心無事愧重霄。
功名早晚就,裴度亦書生。
詩人不悔衣沾露,為惜清光豈易親。
莫將富貴移平昔,彼此清心發(fā)半凋。
半生游此道,觀海特茫茫。
莫道官清無歲計,滿山芝術長靈苗。
江山藏拙好,何敢望天閽。
圣明何以報,歿齒愿無邪。
好勵圖南志,翱翔覽四瀛。
況有南窗姬易在,此心那更起纖塵。
萬古功名有天命,浩然攜手上春臺。
少壯由來須努力,篆銘鐘鼎古何人。
渺渺云霞開絳節(jié),雝雝鸞鳳答空歌。幾時身退瓊壇畔,榮利匆匆奈老何。
子孫何事為炮烙,不念嘻吁祝網時。
瓢思顏子心還樂,琴遇鐘君恨即銷。
行行道不孤,明月相隨去。
誰言吾子青春者,意在生民先發(fā)謳。
孔子作旅人,孟軻號迂儒。吾輩不飲酒,笑殺高陽徒。
到日必詩戰(zhàn),重登李杜壇。
萬里江海源,千秋松桂陰。
西都尚有名園處,我欲抽身希白傅。一日天恩放爾歸,相逐栽花洛陽去。
朱樓逼清江,下睨百丈鱗。羨此南魚樂,不忍持鉤輪。
無為落梅調,留寄隴頭人。
更約中秋夕,長津無寸煙。
晴嵐起片云,晚水連初月。
好風從天來,吹落桂樹花。
憔悴澤邊人,獨醒良可惜。
惟抱夷齊心,飲之可無愧。
試問搗衣仙,何如補天女。
未必真龍媒,悠悠在平地。
清夜泛月華,宛是江湖游。他日上云去,茲為黃鶴樓。
安得嘉賓來,當之共披襟。陶景若在仙,千載一相尋。
有聲若江河,有心若金璧。雅為君子材,對之每前席。
不向搖落地,何憂歲崢嶸。勗哉肯構人,處之千萬榮。
一子貴千金,一路重千里。精思入于神,變化胡能擬。
明年桃李開,禹浪如霞高,之子可變化,咫尺登金鰲。
逐爾群鷗樂,群鷗爾勿飛。此心未忘者,天機非殺機。
買臣起白社,賈誼富青春。寶此金轆轤,去去延平津。
千靈無結慍,萬卉不摧榮。庶幾宋玉賦,聊廣楚王情。
天人兩相忘,逍遙何有鄉(xiāng)。吾當飲且歌,不知羲與黃。
月有萬古光,人有萬古心。此心良可歌,憑月為知音。
此樂不尋常,何苦事浮榮。愿師先覺者,遠遠濯吾纓。
坐嘯此亭中,行歌此亭際。逍遙復逍遙,不知千萬歲。
上有堯舜主,下有周召臣。琴瑟愿更張,使我歌良辰。
竭我百家產,崇爾一室居。四海競如此,金碧照萬里。
太平不自存,兇荒亦何及。神農與后稷,有靈應為泣。
昔多松柏心,今皆桃李色。愿言造物者,回此天地力。
自然天下文,不復迷宗師。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與千金,問白發(fā)、如何回避。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攲,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
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兩兩鳧雁侶,依依江海瀕。晚光倒晚影,一川無一塵。悠悠乘畫舸,坦坦解朝紳。綠陰承作蓋,芳草就為茵。
焰焰眾卉明,袞袞新泉流。簫鼓動地喧,羅綺傾城游。
窈窕玉女窗,想像玉女粧。皎皎月為鑒,飄飄霓作裳。
英雄惜此地,百萬曾相距。近代無戰(zhàn)爭,常人自來去。
君子不獨樂,我朋來遠方。言蘭一相接,豈特十步香。
清風何處來,先此高高臺。蘭叢國香起,桂枝天籟回。
嘗聞自天意,天意豈如此。何為治亂間,多言歷數爾。
何當換金骨,五云朝玉京。有客淳且狂,少小愛功名。
昔多松柏心,今皆桃李色。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紛紛墮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花如練,長是人千里。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教易為善,善而人正,國之所以治
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教易為善,善而人正,國之所以治。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家貧志不移,貪讀如饑渴。
國家之患,莫大于乏人。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北宋政治家司馬光名人名言大全短句摘抄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xiāng)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
司馬光名人名言:
政以得賢為本,治以去穢為務。
寬厚清慎,犯而不挍。
口有蜜腹有劍。
幣厚言甘,人之所畏也。
舉才不出氏族,用法不硬權貴,是以方不濟務,奸無所懲。
忍小忿而存大信。
前事不遠,吾屬之師。
驕奢生于富貴,禍亂生于疏忽。
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
君子寡欲則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jié)用,遠罪豐家。
聞其過者,過日消而福臻;聞其譽者,謄日損而禍至。
上以制下,寡以統(tǒng)眾,而綱紀定矣。
鷹擊天風壯,鵬飛海浪春。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用兵之道,撫士貴誠,制敵貴詐。
英雄無用武之地。
用人如器,各取所長。
學者貴于行之,而不貴于知之。
人不可以求備,必舍其短,取其所長。
天地之功不可倉卒,艱難之業(yè)當累日月。
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平而后清,清而后明。
與其得小人,不如交愚人。
凡百事之成也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
正心以為本,修身以為基。
不素養(yǎng)士而欲求賢,譬猶不琢玉而求文采也。
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念慕富貴,枉道速禍。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生無益于時,死無聞于后,是自棄也。
善治財者,養(yǎng)其所自來,而收其所有余,故用之不竭,而上下交足也。
上以制下,寡以統(tǒng)眾,而綱紀定矣。
不寶金玉,而忠信為寶。
讀重要之書,不可不背誦。
天地之功不可倉卒,艱難之業(yè)當累日月。
學者貴于行之,而不貴于知之。
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
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樸為美。
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在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與其得小人,不如交愚人。
經師易遇,人師難遇。
為官擇人,唯才是與。茍或不才,雖親不用。
不受非分之賜,則廉恥立。
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
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惹得愚人。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夫賢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頓綱振紀,其明足以燭微慮遠,其強足以結仁固義。大則利天下,小則利一國。
楚不用吳起而削亂,秦用商君法而富強。
大者為綱,小者為紀,所以張理上下,整齊人道也。
德勝于才,謂之君子;才勝于德,謂之小人。
凡人之情,窮則思變。
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
蓋聰明疏通者戒于無斷,湛靜安舒者戒于后時,廣心浩大者戒于遺忘。
儉約,所以彰其美也。
盡小者大,慎微者著。
舉賢為國,非為私人也。
凡取人之術,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遺于德。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顛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故為國為家者茍能審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面從后言,古人所戒。
人臣之誼,宜直言正論,非茍阿意順指。
人若無足,既得隴,復望蜀邪!
人之患,在于不讀史。
人主自威,則眾謀不進。
仁以厚下,儉以足用。
任賢必治,任不屑必亂,必然之道也。
善治財者,養(yǎng)其所自來,而收其所有余,故用之不竭,而上下交足也。
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分離,以至于敗。
大禹圣者,乃惜寸陰;至于眾人,當惜分陰,豈能生無益于時,死無聞于后,是自棄也。
圣人之官人,猶匠之用材也,取其所長,用其所短。
天之生人,各有偏長。國家之用人,備有眾長。然而投之所向,輒不濟事者,所用非所長,所長非所用也。
為官擇人,唯才是與。茍或不才,雖親不用。
吾無過人者,但生平行為,無不可對人言耳。
銷惡于未萌,彌禍于未形。
小人多欲則求妄周敗家喪生。
小事不糊涂之謂能,大事不糊涂之謂才。
信者,人君之大寶也。
養(yǎng)子不教父之過,訓導不嚴師之惰。
有賢不能和,與無賢亦同。
責其所難,則其易者不勞而正;補其所短,則其長者不功而遂。
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
正心以為本,修身以為基。
西周政治家姜子牙名人名言大全摘抄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別號飛熊,商朝末年人。
姜子牙名人名言大全摘抄: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
無故無新,如天如地。
不須兵器,可以守國。耒耜是其弓~弩,杷是其矛戟,簦笠是其兜鍪,鐮斧是其攻具。
伏羲、神農,教而不誅。
勝負之徵,精神先見。明將察之,其效在人。
敵人驚動則聽之。聞鼓之音者,角也。見火光者,徵也。聞金鐵矛戟之音者,商也。聞人嘯呼之音者,羽也。寂寞無聲者,宮也。此五音,聲色之符也。
微妙之音,皆在外候。
其法以天清凈,無陰云風雨,夜半遣輕騎,往至敵人之壘,去九百步外,遍持律管當耳,大呼驚之。有聲應管,其來甚微;角聲應管,當以白虎;徵聲應管,當以玄武;商聲應管,當以朱雀;羽聲應管,當以勾陳;五管聲盡不應者,宮也,當以青龍(原注其聲應乎角音之管,是敵陳木神用事矣。當以白虎方位,日時勝之。蓋角聲屬木,白虎屬金,以金能克木也。余仿此。
夫律管十二,其要有五音:宮、商、角、徵、羽,此真正聲也,萬代不易。五行之神,道之常也。金、木、水、火、土,各以其勝攻也。古者,三皇之世,虛無之情,以制剛強。無有文字,皆由五行。五行之道,天地自然。六甲之分,微妙之神。
兵勝之術,密察敵人之機,而速乘其利,復疾擊其不意。
外亂而內整。示饑而實飽,內精而外鈍。一合一離,一聚一散。陰其謀,密其機,高其壘,伏其銳士。寂若無聲,敵不知我所備。欲其西,襲其東。
任賢使能,而官有材,而賢者歸之矣。故賞在於成民之生,罰在於使人無罪,是以賞罰施民,而天下化矣。
夫民之所利,譬之如冬日之陽,夏日之陰。冬日之從陽,夏日之從陰,不召自來。故生民之道,先定其所利,而民自至。
凡興師、動眾、陳兵,天必見其云氣,示之以安危,故勝敗可逆知也。
主以禮使將,將以忠受命。
知天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先謀后事者昌,先事后謀者亡,且天與不取,反受其咎。
不慎所與也?君有六守、三寶。六守者:仁、義、忠、信、勇、謀。三寶者:農、工、商。六守長則君安,三寶完則國昌。
按賢察名,選才考能,名實俱得之也。
因其所為,且興其化。上知天道,中知人事,下知 地理,乃可以有國焉。
夫天下,非常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國,非常一人之國也。莫常有之,惟有道者取之。
黃帝云予在民上,搖搖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緘其口,慎言語也。
為將者,受命忘家;當敵忘身。
勢因於敵家之動,變生於兩陳之間,奇正發(fā)於無窮之源。
凡兵之道,莫過乎一。一者,能獨往獨來。
為之不密,密而不富者,盜在其室。
天下有粟,賢者食之;天下有民,賢者收之。屈一人下,伸萬人上,惟圣人能行之。
將不仁,則三軍不親;將不勇,則三軍不為動。
作將,冬日不服裘,夏日不操扇,天雨不張蓋幔,出隘塞、過泥涂,將先下步。
舉而不用,是有求賢之名,而無用賢之實也。
知與眾同者,非人師也。大知似狂。不癡不狂,其名不彰;不狂不癡,不能成事。
令行禁止,王者之師也。
故必死,必死不如樂死,樂死不如甘死,甘死不如義死,義死不如視死如歸,此之謂也。故一人必死,十人弗能待也;十人必死,百人弗能待也;百人必死,千人弗能待也;千人必死,萬人弗能待也;萬人必死,橫行乎天下。
致慈愛之心,立威武之戰(zhàn),以卑其眾,練其精銳,砥礪其節(jié),以高其氣,分為五選。異其旗章,勿使冒亂。堅其行陣,連其什伍,以禁淫非。壘陣之次,車騎之處,勒兵之勢,軍之法令,賞罰之數,使士赴火蹈刃,陷陳取將,死不旋踵者,多異於之將者也。
民不失務則利之,農不失時則成之,省刑罰則生之,薄賦斂則與之,儉宮室臺榭則樂之,吏清不苛擾則喜之。民失其務則害之,農失其時則敗之,無罪而罰則殺之,重賦斂則奪之,多營宮室臺榭以疲民力則苦之,吏濁苛擾則怒之。故善為國者,馭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愛弟,見其饑寒則為之憂,見其勞苦則為之悲,賞罰如加于身,賦斂如取已物。此愛民之道也。
萬民富樂而無饑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親其君如父母。
君不肖,則國危而民亂;君賢圣,則國安而民治。禍福在君,不在天時。
國不可從外治,軍不可從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應敵。
全勝不斗,大兵無創(chuàng)。
民之所欲,天必從之。
將以誅大為威,以賞小為明;以罰審為禁止而令行。故殺一人而三軍震者,殺之;賞一人而萬人說者,賞之。殺貴大,賞貴小,殺及當路貴重之臣,是刑上極也;賞及牛豎馬洗廄養(yǎng)之徒,是賞下通也。刑上極,賞下通,是將威之所行也。
凡舉兵帥師,以將為命。命在通達,不守一術。因能授職,各取所和工,隨時變化,以為紀鋼。故將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以應天道。備數如法,審知命理,殊能異技,萬事畢矣。
國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將。將者,國之輔,先王之所重也。
故善為國者,馭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愛弟,見其饑瘳則為之憂,見其勞苦則為之悲,賞罰如加于身,賦斂如取于己。此愛民之道也。
夫魚食其餌,乃牽于緡,人食其祿,乃服于君。故以餌取魚,魚可殺。以祿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國,國可拔。以國取天下,天下可畢。
地薄者大木不產,水淺者大魚不游。
負命者上鉤來。
敬其眾,合其親。敬其眾則合,合其親則喜,是謂仁義之紀。無使人奪汝威,因其明,順其常。順者任之以德,逆者絕之以力。敬之無疑,天下和服。
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
貴法。令之必行,必行則治道通,通則民大利。
人君必從事于富,不富無以為仁。
凡用賞者貴信,用罰者貴必。
全勝不斗,大兵無創(chuàng),與鬼神通。
利而勿害,成而勿敗,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秦朝丞相李斯名人名言大全摘抄
李斯(約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戰(zhàn)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李斯名人名言:
人生在世,卑賤是最大的恥辱,窮困是莫大的悲哀。一個人總處于卑賤窮困的地位,那是會令人譏笑的。
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昔者穆公制霸,終不東并六國者,何也?諸侯尚眾,周德未衰,故五伯迭興,更尊周室。
夫物不產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于秦,而愿忠者眾。
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者士勇。
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之無危,不可得也。
宋朝著名的詩人有哪些
中興四大詩人,又稱南宋四大家,中國南宋前期尤袤、楊萬里、范成大、陸游4位詩人的合稱。當時楊、陸的聲名尤著。尤袤流傳下來的作品很少;楊、范雖比不上陸游,但各有特色。楊萬里一反江西詩派的生硬槎椏,創(chuàng)立了活潑自然的誠齋體。楊萬里、陸游流傳下來的作品,數量之多是驚人的。中興四大詩人代表了宋代詩歌第二個最繁榮的時期。楊萬里有《誠齋集》,范成大有《范石湖集》,陸游有《陸放翁集》傳世。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下面是我?guī)痛蠹艺淼乃纬脑娙擞心男M蠹蚁矚g。
王安石: (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仁宗慶歷進士。
嘉佑三年(1058)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強化統(tǒng)治力量,以防止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鞏固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對西夏作戰(zhàn)的形勢。因保守派反對,新法遭到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還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舒國公,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謚文。
周邦彥: (1056-1121)北宋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歷官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兆跁r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創(chuàng)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典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后來格律派詞人所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已佚。
歐陽修: (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
天圣進士。x館閣??保蛑毖哉撌沦H知夷陵。慶歷中任諫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誣貶知滁州。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時,對青苗法有所批評。謚文忠。
吳文英: (約1212-1272)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屬浙江)人。一生未仕,但交游甚廣,作詞較多。是一位重要詞人。今傳有《夢窗集》。
范成大: (1126~1193)南宋詩人。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平江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中進士。任徽州司戶參軍,累遷禮部員外郎。后出知處州,減輕賦稅,興修水利,頗有政績。乾道六年(1170),他以起居郎、假資政殿大學x官銜,充祈國信使,出使金國,為改變接納金國詔書禮儀和索取河南"陵寢"地事,范成大在金國"詞氣慷慨",相機折沖,維護了宋廷的威信,全節(jié)而歸,并寫成使金日記《攬轡錄》。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后擢起居舍人。紹圣初,新黨謂其修史"多誣",貶涪州別駕,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羈管宜州卒。工詩文,早年受知于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并稱"蘇門四學士"。
劉克莊: (1187--1269)字潛夫,號后村,莆田城廂人,生于宋朝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卒于公元1269年,享年83歲。是南宋一位著名的愛國詩詞家,創(chuàng)作了大量悲壯激昂的愛國詩詞。傳世著作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共196卷(其中包含5000余首詩,200余闕詞,4卷詩話和多篇散文)。他的詩既吸收了唐代名家的風采,也繼承了南宋前期的愛國詩人陸游的.風格,反映現實,雄偉豪放;與蘇軾、辛棄疾等人形成了一個風格雄健,影響廣泛的豪放派。他繼承了辛棄疾的革新精神,同時又發(fā)展了詞的散文化、議論化的特點。同時還是南宋后期的一位賢臣。他愛國愛民,為人正直,為當時的學者所敬仰,為后人所傳頌。
辛棄疾:( 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采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x隊,獎勵耕戰(zhàn),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
李清照: (1084-約1151)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yōu)裕,與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xié)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并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晏幾道 :(1030?-1106?),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晏殊第七子,能文善詞,與其父齊名。其詞受五代艷詞影響而又兼"花間"之長,多抒寫人生失意之苦與男女悲歡離合之情,以小令見長,工于言情,語言清新,曲折輕婉。晚年家境中落,其詞多感傷情調。有《小山詞》。
元好問:( 1190--1257)字欲之,忻州人,金時杰出的文學家。元好問年輕時,正值蒙古軍南侵,山西各地兵荒馬亂,他帶著母親,逃到河南。殘酷的生活現實和顛沛流離的遭遇,給元好問以深刻的影響。他初步了解了社會和人民,開始創(chuàng)作一些反映現實,詛咒戰(zhàn)爭的詩歌。同時,寫下了《論詩絕句》30首,對魏晉以來的詩歌作了系統(tǒng)的批評,在文學批評上享有很高的地位。金亡后,元好問避居家鄉(xiāng),專事著述。他痛感國破家亡的痛苦,滿懷悲憤寫下了大量優(yōu)秀的現實主義詩篇。另外,他還著有《中州集》、《壬辰雜編》等史書。元人撰寫金史,多取材于此。
王沂孫: (約1230~約1291),字圣與,號碧山,又號中仙,家住玉笥山,亦號玉笥山人,南宋會稽人。善文詞,廣交游,同代周密稱其"結客千金,醉春雙玉"(《踏莎行.題中仙詞卷》)。
史達祖: (1163?-1220?)字邦卿,號梅溪,汴(今河南開封)人。尤其善于詠物,刻劃精工,形神兼?zhèn)?,在當時極負感名。姜夔稱其詞"奇秀清逸,有李長吉之韻。蓋能融情景于一家,會句意于兩得。"(《花庵詞選》引)有"梅溪詞"。
蘇軾: (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佑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陸游: (1125-1210)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陸游始終堅持抗金,陸游在仕途上不斷受到當權派的排斥打擊。陸游中年入蜀抗金,軍事生活豐富了他的文學內容,作品吐露出萬丈光芒,成為杰出詩人。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愛國主義精神,"氣吞殘?zhí)?。
北宋代政治家文學家詩歌被稱為半刀體的作家是誰?
“應該是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也被稱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為“唐宋八大家 之一。”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qū))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為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鐘山,享年六十六歲。累贈為太傅、舒王,謚號“文”,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創(chuàng)“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在哲學上,他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在文學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fā)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有《臨川集》等著作存世。
北宋時期的著名文學家及政治家有哪些?
文學家:馬致遠、柳永、李清照、蘇軾、蘇轍、蘇洵、王安石、范仲淹……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