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中文在线观看,永久939w78w78w乳液,色5月婷婷 亚洲,2021精品国产自在观看

  • <small id="wqkfw"></small>

    <address id="wqkfw"></address>
  • 讀后感

    5U文學(xué)網(wǎng) > 作文 > 讀后感 > 文學(xué)作品鑒賞論文2000字木蘭辭,木蘭詩論文

    文學(xué)作品鑒賞論文2000字木蘭辭,木蘭詩論文

    | admin

    花木蘭文學(xué)賞析

    《花木蘭》賞析

    花木蘭的事跡在每一位中國人的心中已經(jīng)超出了歷史傳說的范疇,她是每一位中國人心目中的英雄,是每一位中國人的驕傲。她與民間四大傳說一起成為了我國千古流傳的民間故事。

    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傳說的四大巾幗英雄之一,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

    花木蘭最早出現(xiàn)于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該詩約作于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錄于南朝陳的《古今樂錄》。僧人智匠在《古今樂錄》稱:“木蘭不知名?!遍L300余字,后經(jīng)隋唐文人潤色。

    明代文學(xué)家徐渭將《木蘭詩》改編為《雌木蘭替父從軍》,劇中自稱“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親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弊源耍咎m的父親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蓮,弟弟叫花雄,母親是花袁氏。清代《曲??偰刻嵋ご颇咎m》也說:“木蘭事雖詳載古樂府。按明有韓貞女事,與木蘭相類,渭蓋因此而作也。木蘭不知名,記內(nèi)所稱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p>

    祖沖之《述異記》、李亢《異志》皆提到木蘭姓花。一說為木蘭本姓朱,清康熙年間的《黃陂縣志》曰:“木蘭,本縣朱氏女,生于唐初,……假男子代父從軍,……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焦竑在其《焦氏筆乘》中也說道:“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征。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钡心咎m是姓魏的說法,也有一說為木蘭姓韓。另據(jù)《新唐書》載:“少女木蘭,姓任”。

    木蘭詩對于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啟示: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只要有能力,有信心,堅持不懈,就可以有一番作為。

    拓展資料:

    本篇敘述女英雄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首十六句敘木蘭準(zhǔn)備代父出征。次 十二句敘出發(fā)到戰(zhàn)場。次六句敘經(jīng)歷十年戰(zhàn)士生活后還鄉(xiāng)。次八句敘入朝受賞。

    次十六句敘到家。最后四句是歌者之辭,用比喻贊嘆木蘭喬裝之妙。這故事和這首詩可能產(chǎn)生在后魏,以魏與蠕蠕(即柔然)的戰(zhàn)爭為背景。從木蘭從軍的故事中可以看到勞動人民勇于犧牲的精神和對和平勞動生活的向往。木蘭代父從軍的英雄行為.也是對男尊女卑觀念的沖擊。

    創(chuàng)作背景:《木蘭詩》產(chǎn)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據(jù)其最早著錄于陳釋智匠所撰的《古今樂錄》,可證其產(chǎn)生之時代不晚于陳。詩中稱天子為"可汗",征戰(zhàn)地點皆在北方,則其產(chǎn)生之地域在北朝。詩中有"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語。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去黃河不遠。

    文學(xué)鑒賞:《木蘭詩》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也是一篇樂府詩。它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zhàn)沙場,凱旋回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此詩產(chǎn)生于民間,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經(jīng)后代文人潤色的痕跡,但基本上還是保存了民歌易記易誦的特色。

    你對的評價是什么?

    中國北朝長篇敘事樂府民歌。又稱《木蘭辭》。最早著錄于陳釋智匠《古今樂錄》。后收入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一般認為是北魏與柔然戰(zhàn)爭中民間創(chuàng)作的作品。關(guān)于木蘭其人其事,文獻雖有種種記載,但均屬民間傳說。這首詩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榮立赫赫戰(zhàn)功后重返故鄉(xiāng)的故事。塑造了木蘭樸素善良、驍勇剛強的巾幗英雄的形象,歌頌了她深明大義、勇于獻身的崇高精神和不慕榮利的崇高品德,充滿了濃烈的浪漫主義氣息。全詩緊緊圍繞“木蘭是女郎”這一特點來精心選材,中心突出,繁簡得當(dāng),語言剛健質(zhì)樸,風(fēng)格粗獷豪放,代表了北朝樂府民歌的杰出成就,也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極為罕見的作品之一。直到今天,舞臺銀幕上的木蘭形象仍然激勵人們的愛國情操。

    《木蘭詩》寫了一個光輝的藝術(shù)形象。我們不必把這個故事當(dāng)成真人真事來考證。但有些研究者對這篇作品產(chǎn)生的時代和地點的考證,我們大體是同意的:它即使經(jīng)過唐人的修改,但應(yīng)該是產(chǎn)生于北朝的西魏或較前些的北魏。這一時代的清況,有幾點是可以確定的:

    (一)當(dāng)時的中國是封建社會,無論南朝或北朝,都有整套的束縛勞動人民——尤其是勞動婦女的封建社教;

    (二)當(dāng)時戰(zhàn)爭頻仍,在沙場戰(zhàn)死的,兵慌馬亂時被屠殺、被折磨死的,當(dāng)然都是人民;

    (三)當(dāng)時的賦稅、徭役,特別是軍事徭役,極為苛重,民不聊生。

    總之,這是魯迅所說的“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①在這樣的時代中,有《《木蘭詩》所描寫的木蘭的形象,應(yīng)該說是一個女英雄的形象。為什么呢?

    第一,木蘭是一個經(jīng)?!爱?dāng)戶織”的勞動婦女。在父親年老,小弟年幼,也就是都不能去服兵役,而又被迫不得不去服兵役的情況下,她毅然決定冒著雙重的危險——兵兇戰(zhàn)危和喬裝可能被識破的危險,女扮男裝去代父從軍,這當(dāng)然是英雄行為。征兵征到了老年人,木蘭對這樣的情況是沒有辦法去改變的,于是以自己的充滿著人道主義精神和自我犧牲精神的英雄行為來保全年老的父親和年幼的弟弟。從這一行為可以看到木蘭的舍己為人和勇敢、堅毅的優(yōu)秀品質(zhì)。

    第二,“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朔氣傅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木蘭就在那么緊張的情勢下,萬里行軍,到了苦寒的邊塞,參加了長期的酷烈的戰(zhàn)斗。她終于堅持過來,而且勝利歸來了。這更是木蘭的非常勇敢、非常堅毅的優(yōu)秀品質(zhì)的突出表現(xiàn)。

    第三,木蘭在勝利之后,“不愿尚書郎”,只愿“還故鄉(xiāng)”,這同樣是英雄行為。她充滿著勞動人民的驕傲,完全輕視封建時代很多人所寤寐以求而惟恐不得的東西——做官。作為勞動人民的木蘭的這一見解,是大大高過于很多滿腹詩書的人們的。

    第四,木蘭回家以后,也就是說,她已實現(xiàn)了自己的保全老父幼弟的志愿以后,就像過去勇敢地換上男裝一樣,她也爽快地仍舊換上女裝。她絲毫沒有矯揉造作,也絲毫不覺得自己是了不起的英雄,只認為自己還是一個和過去一樣的普通婦女?!伴_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dāng)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边@一切,她覺得多么熟悉,又多么平常!這都表現(xiàn)了一個勞動人民的英雄人物的表里如一、質(zhì)樸謙遜的本色。

    魯迅說:“戰(zhàn)士的日常生活,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無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關(guān)聯(lián),這才是實際上的戰(zhàn)士?!雹谶@句話,對于理解木蘭這一英雄形象,也是有啟發(fā)作用的。

    我們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木蘭身上有中國古代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的高尚精神品質(zhì)的集中表現(xiàn)。她是英雄人物,是人民理想中的女性的化身。木蘭的形象是中國古代杰出的文學(xué)作品中出色的藝術(shù)形象之一。

    我們必須明白,《木蘭詩》的出現(xiàn),木蘭形象的出現(xiàn),有巨大的歷史社會意義。像木蘭這樣的勞動人民的女英雄形象的出現(xiàn)是史無前例的。在《木蘭詩》以前的中國古代文學(xué)作品中,不是沒有用肯定的、贊美的態(tài)度創(chuàng)造出來的正面的女性形象,但創(chuàng)造出這樣出色的勞動人民的女英雄形象,并當(dāng)成和男人相同甚至超過男人的英雄人物來歌頌,就我們接觸到的資料,還不曾有過。因此,木蘭形象的出現(xiàn),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文學(xué)作品中是第一次顯示了勞動人民樸素的男女平等的觀念。這在客觀上是對男性中心的封建社會的一個抗議。這抗議,即還比較微弱,但它是最先出現(xiàn)的,因而仍然是十分重要,十分可貴的。

    在當(dāng)時,這已經(jīng)是萌芽狀態(tài)的新事物了:木蘭的形象的描寫令人信服地揭示了這樣的生活真理:木蘭是女人,是一個具有崇高的精神品質(zhì)的女人,她沒有任何屬于脆弱者一類的因素;她能夠完成最艱巨的工作——包括百戰(zhàn)沙場那樣的當(dāng)時人們一向認為女人不能夠做的工作;她還是在缺乏一般條件(還得扮男裝)的情況下?lián)芜@項工作的,而且完成得比男人更好。這不是向封建社會的男性中心的思想投出了結(jié)實的一樣嗎?

    人民創(chuàng)造了木蘭的形象,也是把她當(dāng)作勞動人民的代表的。那時的勞動人民(包括男人和女人)都是被壓迫被剝削的。木蘭的形象顯示了勞動人民對社會,對時代的愿望和要求,也表示了他們對社會、對時代的抗議。木蘭形象的創(chuàng)造帶有浪漫主義的傅奇色彩,但思想情感是健康的,這樣的創(chuàng)作方法基本上是現(xiàn)實主義的。從木蘭形象中顯示出來的勞動人民的愿望、要求和抗議,是深深地生根于現(xiàn)實的。木蘭,她要求勞動,她回到家里,即刻恢復(fù)了原來的面目,這表明她對原來的勞動生活的熱愛;完全可以想到,她又將不倦地“當(dāng)戶織”了。木蘭,她要求過和平生活,她希望父母兄弟姐妹團聚;在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她什么都不要,只求有“千里足”很快地送她“還故鄉(xiāng)”;她愛家鄉(xiāng),她愛家鄉(xiāng)的親人,她愛家鄉(xiāng)的和平生活。木蘭,她從軍是為了代替年老的父親,為了爭取和平勞動的生活。在詩的開頭,從她對戰(zhàn)爭所帶給人民、帶給她一家的災(zāi)害的憂慮中,也表現(xiàn)了勞動人民對戰(zhàn)爭的抗議??梢哉f,人民的作者創(chuàng)造了木蘭,正寄托了在當(dāng)時可能有的合理的生活理想。高爾基說:“雖然民謠底作者們生活得很艱苦,他們的苦痛的奴隸勞動曾經(jīng)被剝削者奪去了意義,以及他們個人的生活是無權(quán)利和無保障的。但是不管這一切,這個集團可以說是特別意識到自己的不朽并且深信他們能戰(zhàn)勝一切仇視他們的力量的?!雹苓@也符合中國民歌——特別是像《木蘭詩》這樣的民歌的情況。

    《木蘭詩》也像一切民歌一樣,充滿著樂觀主義精神。它是明朗的、愉快的、健康的。民歌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木蘭詩》中得到很集中的體現(xiàn)??梢哉f,《木蘭詩》是勞動人民生活理想勝利的喜劇?!赌咎m詩》的開頭幾句確是寫木蘭的憂慮,但這是真實地揭示了木蘭那種“腸一日而九回”的精神狀態(tài),使人更深刻地體會到她的代父從軍行為的難能可貴的正義性?!暗┺o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宿黑水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從這里,我們體會到的是那種類似“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的慷慨悲壯的意境和氛圍;而這些,顯然地正和那些“朔氣傅金柝,寒光照鐵衣”的描寫一樣,都是為了襯托木蘭的慨然離家、戰(zhàn)勝酷寒、“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那樣的英雄氣概的。正是這些描寫使我們特別鮮明地感受到木蘭那種慷慨、悲壯、勇敢、堅毅的精神狀態(tài)。至于描寫木蘭回家時的快樂、熱鬧的場面,更不用說了。高爾基說:“民謠是與悲觀主義完全絕緣的?!雹隰斞敢舱f,民間文學(xué)是“剛健清新③”的。這些意見,對于《木蘭詩》來說,也是恰當(dāng)?shù)摹?

    ①《燈下漫筆》,見《墳》。

    ②《(這也是生活)……》,見《且介亭雜文末編》。

    ①、②《蘇聯(lián)的文學(xué)》曹葆華澤。

    ③《門外文談》,見《且介亭雜文》。

    一、唧唧復(fù)唧唧

    1.嘆息聲

    “唧唧”是可以作為蟲聲的,然而這一句除非依照《古文苑》作“促織何唧唧”才行?,F(xiàn)在通行各本卻都作“唧唧復(fù)唧唧”,因此蟲聲的說法在本詩里就無根。

    以“唧唧”為機杼聲,前人從來沒有這種說法。機杼聲該作“軋軋”或“札札”。《五燈會元》“婦搖機軋軋”和《古詩十九首》的“札札弄機杼”是其證。

    以“唧唧”為嘆聲,在古人作品里是可以找到不少例證的,如白居易《琵琶行》:“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張祜《捉搦歌》:“窗中女子聲唧唧。”孫樵《興元新路記》:“朝廷有竊竊之議,道路有唧唧之嘆?!钡腥擞X得,“唧唧”不象嘆息聲。這是一種不必要的懷疑。古漢語的嘆詞在聲理上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噫”、“猗”、“嘻”、“嘻”、“嗚呼”、“于乎”、“吁”、“唉”、“嚇”諸詞,聲音都比較高;另一類是“咨”、“嗞”、“赍咨”、“嗟”、“嗟嗟”、“嘖嘖”、“唧唧”諸詞,聲音都比較低。后一類的字都是一聲之轉(zhuǎn),而“唧”和“咨”古音尤其相近。我們對于“咨”“嗟”是嘆息聲從無疑問,那末對于“唧唧”作嘆息聲也就用不著懷疑了。

    也有人認為第四句才說到嘆息,而第一句就先說嘆息的象聲詞“唧唧”,似乎文理不大順。實際上,先寫“唧唧”的聲音,而后敘述事實,加以說明,不但沒有文理不順之嫌,而且委婉曲折,意境極佳;也只有這樣,才能把嘆息聲突出,才能創(chuàng)造高度的憂愁沉悶的氣氛。這就比解作機杼聲的先說木蘭織布很響,后來才停下機聲,發(fā)出嘆息,這樣平鋪直敘的寫法高明得多。以“不聞”與“惟聞”對照,“不聞”是根本聽不到,不是忽然停了;“惟聞”底下才是所聽到的唯一的聲音。所以“唧唧”不但不應(yīng)解作明說了“不聞”的機杼聲,就是解作蟲聲,也是跟“惟”字抵觸的。

    “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跟下面的“不聞爹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聲濺濺”、“不聞爹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句法大致相同?!安宦劇钡紫率且饽钪械穆曇?,“惟聞”“但聞”底下才是實際上的聲音。實際上的聲音才用“唧唧”、“濺濺”、“啾啾”去形容它。意念中的聲音,是實際所“不聞”,就沒有加以形容的必要了。至于“濺濺”、“啾啾”,放在“黃河流水聲”、“燕山胡騎聲”下面,“唧唧”卻放在“女嘆息”前頭,而且是隔了兩句的前頭,這就是前面說過的是有意把它突出,來創(chuàng)造氣氛的。

    --鮑幼文《談木蘭詩的“唧唧復(fù)唧唧”》,載《語文教學(xué)》1957年2月號

    宋李昉等編的《文苑英華》中的《木蘭詩》,這一句寫作“唧唧何力力”。按“力力”二字,歷來作“嘆息”解,例如晉明帝太寧年間童謠:“惻惻力力,放馬南山。”北朝樂府民歌《地驅(qū)樂歌辭》:“惻惻力力,念君無極?!币院蟆豆盼脑贰分械摹赌咎m詩》這一句,編者將“唧唧”誤以為促織叫聲,改為“促織何唧唧”,是無根據(jù)的。

    --竇忠文《木蘭詩教學(xué)中的若干問題》,載山西師院《語文教學(xué)通訊》1978年第4、5期

    2.是起興手法

    北朝民歌《折楊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當(dāng)窗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開頭六句用的就是《折楊柳》這六句。古代民歌往往用同樣的起興、比喻,有的詞句相近甚至相同(《詩經(jīng)》中民歌就不乏其例),因為口耳相傳,詞句相同,容易記憶。這不是抄襲,因為題材、內(nèi)容可以完全不同?!赌咎m詩》的開頭,很可能也是“敕敕何力力”,經(jīng)后人改為“唧唧復(fù)唧唧”的。“敕敕何力力”沒有什么具體意義,象“呀呵嗨”、“呀唯子喲”一樣,是表聲的字。

    --石聲淮《關(guān)于木蘭詩》,載華中師院《語文教學(xué)與研究》1979年第1期

    編者按:我們傾向第二說?!斑筮髲?fù)唧唧”同“敕敕何力力”一樣,是民歌中常用的一種起興手法,有時除為了押韻之類原因外,同下文并沒有什么意思上的關(guān)聯(lián)。如《詩經(jīng)·唐風(fēng)·山有樞》:“山有樞,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婁;子有車馬,弗馳弗驅(qū)。宛其死矣,他人是愉。”《詩經(jīng)·小雅·鴛鴦》:“鴛鴦于飛,戢其左翼;君子萬年,宜其遐福?!苯允恰,F(xiàn)代民歌仍有類似情況,如陜北《信天游》:“打碗碗花開就地紅,為啥他富咱們窮?”李季《王貴與李香香》:“百靈子雀雀百靈子蛋,崔二爺家住死羊灣?!钡鹊取5鉃閲@息聲或蟲聲也能言之成理,很難斷言孰是孰非。

    二、“可汗”與“天子”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對君主的稱呼,“天子”是封建社會漢族對君主的稱呼??墒窃谶@首詩中“可汗”卻成了“天子”的同義詞,不能再按照《廣韻》中所謂“蕃王稱”的本義了。這只能看作在《木蘭詩》時代漢語里已有了外來語的成分。否則木蘭去時是應(yīng)“可汗”之征,而歸來卻受“天子”之賞,那不 是前后矛盾了嗎?

    --康蘇《從教學(xué)角度談木蘭詩的一些問題》,載《山東師院學(xué)報》1978年第6期

    三、“十二”是虛數(shù)

    “軍書十二卷”、“策勛十二轉(zhuǎn)”、“同行十二年”與“壯士十年歸”--這四句中的三個“十二”與一個“十”字都是虛數(shù)。習(xí)慣上這類數(shù)字都表示多的意思?!巴惺辍迸c“壯士十年歸”兩句中的“十二年”與“十年”都是說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實數(shù)理解,前后便矛盾不可解了?!败姇恚砭碛袪斆敝荚趶娬{(diào)木蘭的父親這次非出征不可;“策勛十二轉(zhuǎn)”只是言木蘭記功次數(shù)之多,也不能理解為木蘭被提升了十二次。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釋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虛數(shù)的用法法則,把前人有關(guān)數(shù)字問題的考證與爭論都搞清楚了。

    --同上

    四、阿爺無大兒

    “阿爺”一作“阿耶”,“耶”即“爺”字的省略,從“耶”聲?!鞍ⅰ?,今天解釋為親熱的稱呼,唐以前則多為對長者的尊稱,例如南齊郁林王蕭昭業(yè)稱他的叔祖母庚氏為“阿婆”(《南齊書·郁林王紀(jì)》)。

    --竇蟲文《木蘭詩教學(xué)中的若干問題》,載山西師院《語文教學(xué)通訊》1978年第4、5期

    五、愿為市鞍馬

    有些詞語系受習(xí)慣支配,在有的地方就不能照其本義來解釋。“愿為市鞍馬”中的“愿為”只是“愿”的意思,“為”只不過是一個習(xí)慣上的襯字。如強把“愿為”解釋作“愿意這樣做”反而顯得累贅。如杜甫《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憶見寄》詩中“若為看去亂鄉(xiāng)愁”的“若為”,就只是“若”的意思。

    --康蘇《從教學(xué)角度談木蘭詩的一些問題》,載《山東師院學(xué)報》1978年第6期

    編者按:所引杜詩中的“若為”應(yīng)作“怎堪”解。“為市”二字聯(lián)讀,作“市”解,似更佳。

    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古漢語中不但有“虛數(shù)”,還有“虛位”?!皷|市買駿馬”等句中的“東、南、西、北”便都是虛位而非實指。這里只是夸張地來形容木蘭出發(fā)前做準(zhǔn)備的緊迫情況,照實來講反而不合情理。下文的“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的“東”和“西”也是虛位,照實來講就不通了。古漢語中這種用法是常見的,如《捕蛇者說》中的“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的“東、西、南、北”,《孔雀東南飛》中的“左手持刀尺,右手執(zhí)綾羅”的“左、右”等,這些方位詞便都是“虛位”。這些方位詞的連用,很多是為了造成某種氣氛,而非實指。這種“虛位”也和上面所談的“虛數(shù)”一樣,是古漢語中的一項習(xí)慣上的法則。

    --同上

    七、“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旦辭黃河去,暮宿黑水頭”(也有的本子作“黑山頭”)與“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

    這里的兩個“旦辭”和“暮宿”,若照實算來,木蘭辭鄉(xiāng)別親到達前線只不過兩天的時間,這就與后文中“萬里赴戎機”的“萬里”矛盾了,兩天怎么能行萬里遠呢?其實這些都是夸張。前者是形容從征之緊迫,后者是形容征途之遙遠,均不得落實了去算帳。

    --同上

    八、策勛十二轉(zhuǎn)

    課本的注釋是:“記功很多次。策勛,記 功。轉(zhuǎn),次的意思。”這里把“勛”解釋為“功”,“轉(zhuǎn)”解釋為“次”,是不對的。

    那么,“勛”和“轉(zhuǎn)”在產(chǎn)生《木蘭辭》的那個時代是指的什么呢?《舊唐書·職官志》指出:“勛官者,出于周、齊交戰(zhàn)之際。本以酬戰(zhàn)士,其后漸及朝流?!笔智宄皠住痹诒背┢谑潜硎緫?zhàn)功等級的專用術(shù)語,在北朝末期和隋朝都是只具有戰(zhàn)功才能獲得勛級的賞賜,這就是所謂“本以酬戰(zhàn)士”的意思?!捌浜鬂u及朝流”則是指到了唐以后才以勛級賞賜文官。隋在吏部分別設(shè)有“司勛侍郎”和“考功侍郎”,唐在吏部亦分別設(shè)有“司勛郎中”和“考功郎中”。所謂“考功侍郎”的職守不是考核戰(zhàn)功,而是對平時工作的審定。據(jù)《通典》載,隋朝“考功侍郎”“考課之法有四:一曰德義有聞;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稱;四曰恪勤匪懈”,另外還有“二十七最……”所有這些都不涉及戰(zhàn)爭。而《新唐書·百官志》里對獲得某一勛級需要在戰(zhàn)爭中作出何種努力都規(guī)定得十分詳細??梢?,“勛”和“功”在當(dāng)時都是各自有它特殊含義的。

    據(jù)此可知,“勛”只有解釋為“戰(zhàn)功”或者“軍功”才是準(zhǔn)確的。

    課本把“轉(zhuǎn)”解釋為“次”那就錯得更遠了。我們先比較一下和產(chǎn)生《木蘭辭》時代相同的人的一段話。北周宇文邕在滅北齊以后,俘獲了曾使他在河陰受挫的傅伏時有一段對話:周主“又問曰:‘前救河陰得何賞?’對曰:‘蒙一轉(zhuǎn),授特進、永昌郡公?!保ā顿Y治通鑒》卷173)宋末元初的胡三省對“轉(zhuǎn)”加的注是:“勛級曰轉(zhuǎn)”。所以,所謂“蒙一轉(zhuǎn)”就是受到提高一級勛級的獎勵。非常清楚,“轉(zhuǎn)”就是戰(zhàn)功的等級。當(dāng)時每一勛級都有它的名稱,比如北周就有“上開府儀同三司”等十一種勛級名稱。所以根據(jù)戰(zhàn)功大小,一次不僅可以加一“轉(zhuǎn)”(勛級一級),也可以加若干“轉(zhuǎn)”,也就是一次提升若干級?!侗笔贰だ钅聜鳌肪陀小耙阅聞谕凄挸堑谝粍祝尤D(zhuǎn)”的記載。因此,“策勛十二轉(zhuǎn)”并不是一次就對木蘭記很多次功,而是確定木蘭戰(zhàn)功的勛級時,一下就提升很多級。象這樣講,就和下一句“賞賜百千強“貫通一氣了。因為北朝確定戰(zhàn)功時,往往伴隨著實物和貨幣獎勵,所以,提升了木蘭的勛級,接著就給她物質(zhì)獎勵,然后才又升遷她的職務(wù)。在南北朝那種踵得踵失時期,戰(zhàn)爭、武力是獲取權(quán)力和財富的重要手段,所以戰(zhàn)功成為物質(zhì)利益和政治地位的重要條件,那就成了理所當(dāng)然的事情了。詩中“策勛”以下四句可以說如實地反映了當(dāng)時賞賜的實際程序。

    到了宋、元以后,“轉(zhuǎn)”字的含義逐漸發(fā)生了變化,從專指戰(zhàn)功勛級的遷升引申為一般官職的提升和調(diào)動?!斑w轉(zhuǎn)”之說,宋以后就大量出現(xiàn)了。這種 詞義的轉(zhuǎn)移和北朝時期作為專門術(shù)語的含義之間是有著清晰可尋的演變痕跡的。

    北大編寫的《魏晉南北朝文學(xué)史參考資料》對“策勛”句的解釋雖然比較正確,但它認為“軍功加一等官爵也隨升一等,謂之一轉(zhuǎn)”的說法也是過于籠統(tǒng)和不夠準(zhǔn)確的。據(jù)《新唐書·百官志序》載:唐的官制“大體皆沿隋故……其辨貴賤、敘勞能,則有品、有爵、有勛、有階……”。而隋又從周制,根據(jù)《通典》的敘述來看,從北周到隋、唐是因襲一貫的。因而唐代的“品”、“爵”、“勛”、“階”顯然是分屬不同的范疇,它們之間當(dāng)然存在著一定聯(lián)系?!短屏洹份d:“凡勛十有二等,十二轉(zhuǎn)為上柱國,比正二品;十一轉(zhuǎn)為柱國,比從二品……”。這里“上柱國”是勛級,“正二品”是“品”的級?!捌贰笔请S著“勛”的升降而浮動的,但是,爵位卻不是每個獲得勛級的人都具有的。因此,“勛”和“官(職守)爵(爵位)”之間存在著比較復(fù)雜的關(guān)系。如果象《參考資料》的注釋說得那樣絕對,就不太妥當(dāng)了。假使不給該句附加“官爵”這一層意思,而只是簡明扼要地指出:“勛”就是戰(zhàn)功,“轉(zhuǎn)”就是戰(zhàn)功的等級,這樣反倒更加一目了然、明白易懂些。

    --陳宜民《關(guān)于木蘭辭的“勛”“轉(zhuǎn)”辨疑》,載《山西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1979年第3期

    九、明駝

    前人解釋“明駝”為駱駝(《酉陽雜俎》),此說不妥。

    按《說文》段注:“按驲為尊者之傳,用車;則遽為卑者之傳,用騎?!薄皢悟T”為“驛”、“驛”謂“馬”,所謂“置驛”,“俗用駱驛”。

    由“駱驛”之俗稱,相傳至唐,“驛置有明駝使”,專作軍機傳遞之用,所使牲口,并非駱駝,而是快馬。

    木蘭不受官職,自謂卑者,所以只求天子之“驛置”,以單騎送她回故鄉(xiāng)。在這里,“明駝”即指“俗用駱驛”,或經(jīng)唐人潤色而據(jù)“明駝使”所改易。總之,木蘭所要借的,是驛站的快馬,而不是駱駝。

    如果以“明駝”為一種千里馬的名稱,那就可能是“明題”(白額)的音轉(zhuǎn),因而謂之“旳顙”亦可。

    --張忠松《中學(xué)古文疑義試析》,載武漢師院《中學(xué)語文》1978年第3期

    對“明駝”二字,舊注多沿用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的解釋:“駝臥腹不貼地,屈足漏明,則行千里?!边@說法不能解決問題。另有兩說可以參考:一說“明駝”是唐驛使名?!疤浦?,驛置有明駝使,非邊塞軍機,不得擅發(fā)。”(明楊慎《丹鉛總錄》卷三十)傳唐楊貴妃為安祿山送荔枝,曾違制擅發(fā)明駝。另一說據(jù)內(nèi)蒙人民傳稱,古有專用于喜慶佳節(jié)的駱駝,軀體精壯,平時善為飼養(yǎng),用時盛飾珠彩,稱之為“明駝”(參見《魏晉南北朝文學(xué)史參考資料》)。

    --竇忠文《木蘭詩教學(xué)中的若干問題》,載山西師院《語文教學(xué)通訊》1978年第4、5期

    “明駝”即“名駝”

    1.“明”、“名”古音相同,是古音通假。例如:一、“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說(悅);天下之士說,則天下之明譽興。”(《大戴禮·王言》)二、“臣愿陛下興太學(xué),置明師,以養(yǎng)天下之士。”(《漢書·董仲舒?zhèn)鳌?,?biāo)點本2512頁)以上“明譽“即“名譽“,“明師”即“名師”。“明”、“名”古通用。

    2.史書上提及駿馬與名駝時,總是并列成文,概念非常明確。例如:一、“大王誠能用臣之愚計,則韓、魏、齊、燕、趙、衛(wèi)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宮,燕、代橐駝良馬必實外廄?!保ā妒酚洝ぬK秦列傳》)二、“龜茲國遣使獻大馬、名駝、珍寶甚眾?!保ā段簳肪砥呱希┤ⅰ褒斊潎I名駝龍馬珍寶甚眾。”(《北史》以上“ 橐駝”與“良馬”并列,“名駝”或與“大馬”(即駿馬)并列,或與“龍馬”(亦為駿馬)并列。足證“明駝”即“名駝”。

    3.元代詩人袁桷《播州宣撫楊資德》詩有“細氈侔密纊,善馬敵名駝?!边@里“名駝”與“善馬”互為匹敵。再就《木蘭詩》本身看,前有“東市買駿馬”,后有“愿借明駝千里足”,“駿馬”與“明駝”對舉。

    4.從“明”、“名”二字的本義來看。馬敘倫認為“名明實一字也?!保ā墩f文解字六書疏證》卷之三第五九頁)

    5.《木蘭詩》前用“駿馬”后用“明駝”,不僅詞面有所變換,而且各自具有確定的意義,不容前后倒置。論奔馳疾走,駝不如馬。所以木蘭在“軍書十二卷”的緊急“點兵”的情勢下。“東市買駿馬”代父出征,是非常合理的。論負重,則馬不如駝。木蘭在戰(zhàn)爭勝利后,不要高官厚祿,以布衣之身隨同“火伴”還鄉(xiāng)。他們離開了隊伍,曉行夜宿,還要攜帶途中用的糧食和衣物。所以,木蘭只向“可汗”提出借用“明駝”而不借“駿馬”。從這里也可見出 作者用詞非常準(zhǔn)確。

    --鄭光禮《詞語考釋二題》,載《華南師院學(xué)報》1980年第2期

    編者按:“名駝”之說似較勝。據(jù)所引材料,“駝”、“馬”往往對舉,《木蘭詩》中前用“駿馬”,后用“明駝”,也可證明明駝不是快馬。(現(xiàn)行中學(xué)語文課本,根據(jù)另一版本,將此句換為“愿借千里足”。)

    十、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這兩句有三點需要說明:第一,“爺娘聞女來”以下六句,總的在寫聽到木蘭回來的消息之后全家人的喜悅。這種喜悅,作者巧妙而準(zhǔn)確地采用了完全合乎人物(爺娘、阿姊、小弟)身分的獨特行動。“理妝”、“殺豬“、“出迎”把它生動具體地表現(xiàn)出來。第二,在這里“扶將”是同義合成詞,“將”也是“扶”的意思。有人認為在這里“將”是動詞““扶”的詞尾,其作用是把及物動詞“扶”變成了不及物的。這種理解是不對的。“將”用在動詞后帶有詞尾性的情況是有的,如《顏氏家訓(xùn)·書證》:“命取將來”,白居易詩《長恨歌》:“鈿合金釵寄將去”。但這個“將”字是必須與其后的“去”“來”結(jié)合在一起用的,大體相當(dāng)現(xiàn)代漢語中的“了”字,“取將來”就是“取了來”,“寄將去”就是“寄了去”,這種用法在《水滸傳》中是不乏其例的。如果這種“將”字后邊去掉“去”、“來”便不成話。所以“出郭相扶將”的“將”不能認為是“扶”的詞尾,而應(yīng)把“扶將”作同義合成詞來理解。第三,“出郭相扶將”是誰和誰“相扶將”?有人認為是說爺娘與木蘭相扶將,這樣理解且不說與情理不合,在時間上也是不對頭的。如與木蘭相扶將,那只能在回來時才能做到,出郭時只有爺娘,而木蘭尚在郭外,爺娘怎能與之相扶將呢?其實這句話是受了詩的形式要求上的限制(字數(shù)和協(xié)韻的限制)而顛倒了次序的,用散文的語言來說就應(yīng)該是“爺娘互相扶將出郭去迎木蘭”。

    --康蘇《從教學(xué)角度談木蘭詩的一些問題》,載《山東師院學(xué)報》1978年第6期

    十一、阿姊聞妹來,當(dāng)戶理紅妝

    這里用“戶”,后邊“當(dāng)窗理云鬢“又用“窗”。難道姐妹倆先后梳妝打扮時要分別找兩個不同的向光的地方?而且閨女當(dāng)著戶梳妝打扮,對于一個有“東閣”“西閣”的家庭來說,也是不合情理的。

    我們認為,這首民歌中的“戶”就是“窗”。開頭的“木蘭當(dāng)戶織”也如 此。且看同是北朝民歌的《折楊柳枝歌》卻是:“敕敕何力力,女子臨窗織。不聞機杼聲,只聞女嘆息?!边B唐代張祜的《捉搦歌》,且不管他對“唧唧”的理解如何,他說唧唧聲在“窗中”。(張詩的有關(guān)詩句是:“門上關(guān),墻上棘,窗中女子聲唧唧?!保?/p>

    木蘭辭的賞析,急需!!!

    木蘭辭賞析

    唧唧復(fù)唧唧,木蘭當(dāng)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

    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dāng)戶理紅妝。

    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dāng)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賞析】

    樂府《鼓角橫吹曲》名。北朝樂府民歌。又稱《木蘭辭》。約作于北魏遷都洛陽以后,中經(jīng)隋唐文人潤色。最初錄于南朝陳僧智匠《古今樂錄》,長300余字。它是我國古代民間文學(xué)中的一篇優(yōu)秀敘事詩。寫的是女英雄木蘭喬扮男裝替父從軍,最后光榮還鄉(xiāng)的故事。在藝術(shù)上突破了漢代雜言體民歌的狹小篇幅,形成了自己的長篇巨制體式,對唐代七言歌行的發(fā)展起了示范性的推動作用。布局嚴(yán)謹,繁簡得當(dāng),描寫生動,語言豐富,浪漫主義色彩濃厚,對后世文學(xué)有較大影響。

    木蘭辭賞析

    《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也是一篇樂府詩。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zhàn)沙場,凱旋回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關(guān)于《木蘭辭》的賞析,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第一段,寫木蘭決定代父從軍。詩以“唧唧復(fù)唧唧”的織機聲開篇,展現(xiàn)“木蘭當(dāng)戶織”的情景。然后寫木蘭停機嘆息,無心織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問一答,道出木蘭的心事。木蘭之所以“嘆息”,不是因為兒女的心事,而是因為天子征兵,父親在被征之列,父親既已年老,家中又無長男,于是決定代父從軍。

    第二段,寫木蘭準(zhǔn)備出征和奔赴戰(zhàn)場?!皷|市買駿馬……”四句排比,寫木蘭緊張地購買戰(zhàn)馬和乘馬用具,表示對此事的極度重視,愿為父親分擔(dān)壓力;“旦辭爺娘去……”八句以重復(fù)的句式,寫木蘭踏上征途,馬不停蹄,日行夜宿,離家越遠思親越切。這里寫木蘭從家中出發(fā)經(jīng)黃河到達戰(zhàn)地,只用了兩天就走完了,夸張地表現(xiàn)了木蘭行進的神速、軍情的緊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緊張的戰(zhàn)爭氛圍。其中寫“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之聲,還襯托了木蘭的思親之情。

    第三段,概寫木蘭十來年的征戰(zhàn)生活?!叭f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概括上文“旦辭……”八句的內(nèi)容,夸張地描寫了木蘭身跨戰(zhàn)馬,萬里迢迢,奔往戰(zhàn)場,飛越一道道關(guān)口,一座座高山?!八窔鈧鹘痂?,寒光照鐵衣”,描寫木蘭在邊塞軍營的艱苦戰(zhàn)斗生活的一個畫面:在夜晚,凜冽的朔風(fēng)傳送著刁斗的打更聲,寒光映照著身上冰冷的鎧甲?!皩④姲賾?zhàn)死,壯士十年歸”,概述戰(zhàn)爭曠日持久,戰(zhàn)斗激烈悲壯。將士們十年征戰(zhàn),歷經(jīng)一次次殘酷的戰(zhàn)斗,有的戰(zhàn)死,有的歸來。而英勇善戰(zhàn)的木蘭,則是有幸生存、勝利歸來的將士中的一個。

    第四段,寫木蘭還朝辭官。先寫木蘭朝見天子,然后寫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再說到木蘭辭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木蘭不用尚書郎”而愿“還故鄉(xiāng)”,固然是她對家園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兒身。天子不知底里,木蘭不便明言,頗有戲劇意味。

    第五段,寫木蘭還鄉(xiāng)與親人團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別、年齡的舉動,描寫家中的歡樂氣氛,展現(xiàn)濃郁的親情;再以木蘭一連串的行動,寫她對故居的親切感受和對女兒妝的喜愛,一副天然的女兒情態(tài),表現(xiàn)她歸來后情不自禁的喜悅;最后作為故事的結(jié)局和全詩的高潮,是恢復(fù)女兒裝束的木蘭與伙伴相見的喜劇場面。

    第六段,用比喻作結(jié)。以雙兔在一起奔跑,難辨雌雄的隱喻,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多年未被發(fā)現(xiàn)的奧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橫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詩中幾件事的描繪詳略得當(dāng),一,二,三,六,七段詳寫木蘭女兒情懷,四,五段略寫戰(zhàn)場上的英雄氣概。從內(nèi)容上突出兒女情懷,豐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實感人。結(jié)構(gòu)上使全詩顯得簡潔,緊湊。

    這首詩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zhì)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一千多年來,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

    這首詩具有濃郁的民歌特色。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gòu)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簡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zhàn)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tài),富有生活氣息。詩中以人物問答來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致;以眾多的鋪陳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tài),神氣躍然;以風(fēng)趣的比喻來收束全詩,令人回味。這就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

    【評論】

    詩歌

    木蘭抱杼嗟,借問復(fù)為誰。欲聞所慽慽,感激強其顏。老父隸兵籍,氣力日衰耗。豈足萬里行,有子復(fù)尚少。胡沙沒馬足,朔風(fēng)裂人膚。老父舊羸病,何以強自扶。木蘭代父去,秣馬備戎行。易卻紈綺裳,洗卻鉛粉妝。馳馬赴軍幕,慷慨?dāng)y干將。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夜襲燕支虜。更攜于闐羌。將軍得勝歸,士卒還故鄉(xiāng)。父母見木蘭,喜極成悲傷。木蘭能承父母顏,卻卸巾鞲理絲簧。昔為烈士雄,今復(fù)嬌子容。親戚持酒賀,父母始知生女與男同。門前舊軍都,十年共崎嶇,本結(jié)兄弟交,死戰(zhàn)誓不渝。今也見木蘭,言聲雖是顏貌殊。驚愕不敢前,嘆重徒嘻吁。世有臣子心,能如木蘭節(jié)。忠孝兩不渝,千古之名焉可滅!

    一千多年來,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

    著作

    《詩藪》:木蘭歌是晉人擬古樂府,故高者上逼漢魏,平者下兆齊、梁。如“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尚協(xié)東京遺響;至“當(dāng)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齊梁艷語宛然。又“出門看火伴”等句,雖甚樸野,實自六朝聲口,非兩漢也。

    謝榛《四溟詩話》:《木蘭詩》云“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北市買長鞭。”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經(jīng)意者,其古樸自然,繁而不亂。若一言了問答,一市買鞍馬,則簡而無味,殆非樂府家數(shù)。“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等絕似李白五言近體,但少結(jié)句耳 ?!靶弁媚_撲朔……”此結(jié)最著題,又出奇語,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諸公補之,未必能道此。

    【賞析】

    木蘭詩(曹道衡)

    北朝長篇敘事民歌。它的產(chǎn)生年代及作者,從宋代起,就有不同記載和爭議。始見于《文苑英華》,題為《木蘭歌》,以為唐代韋元甫所作。《古文苑》題為《木蘭詩》,以為“唐人詩”。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據(jù)詩中“可汗大點兵”語,認為木蘭“生世非隋即唐”;而南宋嚴(yán)羽《滄浪詩話》則認為“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之類,“已似太白,必非漢魏人詩”。此后,歷代都有人持“隋、唐人作”之說,但宋代黃庭堅已指出此詩并非韋元甫所作,而是韋“得于民間”(《題樂府〈木蘭詩〉后》)?!稑犯娂妨腥搿读汗慕菣M吹曲》,亦題《木蘭詩》,云是“古辭”,并引陳釋智匠《古今樂錄》說:“木蘭,不知名?!卑础杜f唐書·韋元甫傳》載,韋曾任浙西觀察使、淮南節(jié)度使等職(黃庭堅謂韋任朔方節(jié)度使,誤)。又據(jù)《舊唐書·音樂志》所載,可知梁代和北朝樂府歌曲中都存有“燕、魏之際鮮卑歌”,且多“可汗之辭”。因此,《木蘭詩》原先也可能是一首鮮卑歌。流傳江南,譯為漢語,曾入梁代樂府,后又散落民間,而到唐代為韋元甫重新發(fā)現(xiàn),并擬作《木蘭歌》一首(《文苑英華》)。至于“朔氣”二句這樣的對偶詩句,齊、梁詩中已經(jīng)習(xí)見,自是文人加工痕跡。所以現(xiàn)代學(xué)者大多認為《木蘭詩》產(chǎn)生于北魏,創(chuàng)作于民間。

    《木蘭詩》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戰(zhàn)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團聚的故事。詩中熱情贊揚了這位奇女子勤勞善良的品質(zhì),保家衛(wèi)國的熱情,英勇戰(zhàn)斗的精神,以及端莊從容的風(fēng)姿。它不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風(fēng)氣,更主要的是表現(xiàn)了北方人民憎惡長期割據(jù)戰(zhàn)亂,渴望過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它對木蘭的謳歌,顯然也沖擊了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偏見。它“事奇詩奇”(沈德潛《古詩源》),富有浪漫色彩,風(fēng)格也比較剛健古樸,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詩中用擬問作答來刻畫心理活動,細致深刻;用鋪張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tài),神氣躍然;而運用精練的口語,不僅道出一個女子口吻,也增強了敘事的氣氛,更顯民歌的本色。它代表了北朝樂府民歌杰出的成就。

    《木蘭詩》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技巧,對后世都有深遠影響。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載,黃州黃岡縣(今湖北黃岡)有木蘭山、木蘭鄉(xiāng)、木蘭廟,并引杜牧《木蘭廟》為證。其后,據(jù)地方志所載,在今安徽亳州、河南商丘、河北完縣等地,都曾立廟奉祀木蘭,反映出《木蘭詩》的深刻影響。直到今天,舞臺銀幕上的木蘭形象仍然激勵人們的愛國情操。同時,早在韋元甫擬作之前,杜甫《草堂》詩抒寫遷居草堂的歡欣情景,已明顯汲取了《木蘭詩》描述全家歡迎木蘭歸來的表現(xiàn)手法。至于元稹《估客樂》“出門求火伴,入戶辭父兄”,以及白居易《戲題木蘭花》“怪得獨饒脂粉態(tài),木蘭曾作女郎來”,都可見出《木蘭詩》在中唐已膾炙人口。

    《木蘭詩》的思想傾向(王淑珍)

    《木蘭詩》是我國古典詩歌中一首膾炙人口的優(yōu)秀詩篇。它以濃摯的感情和鋪敘、對照、渲染的表現(xiàn)手法,集中地描繪了一個平凡的女子──木蘭代父從軍和她解甲還鄉(xiāng)的不平凡的經(jīng)歷。木蘭不一定實有其人,可是,女扮男裝卻實有其事。木蘭不過是這些女子中的一個代表而已。木蘭的悲歡離合,是富有戲劇性的。因此,千百年來,她的感人的事跡在群眾中流傳不息。《木蘭詩》究竟表現(xiàn)了一種什么思想傾向呢?

    這首詩一開頭,它就把讀者吸引到它所描寫的場面中了。木蘭平日織布時發(fā)出的“機杼聲”,已經(jīng)被她的聲聲嘆息所代替。原因是可汗“沙場秋點兵”,老父名在軍籍,家中沒有長男,怎能不使木蘭焦慮、愁悶?但她終于做出“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的勇敢的抉擇。

    木蘭從軍,是迫不得已的,也是不合法的。當(dāng)她一旦做出“從軍”的抉擇,她的態(tài)度則是積極的,這從她四處購置行裝的繁忙情景就形象地表現(xiàn)出她的主動性和堅決性。木蘭初次遠離家園,異鄉(xiāng)的`山山水水,都會觸動她的思親之情。詩中對此的描寫是真摯的,也是非常感人的。從軍,使木蘭得到同男子一樣可以施展智慧和才能的良機,十年的戰(zhàn)火考驗,使她從一個善良、熱情、能干的閨中少女,成為一名建立戰(zhàn)功的“壯士”,這是一個多么巨大的變化啊!

    戰(zhàn)爭,贏得了勝利,也贏得了和平。環(huán)境變了,木蘭何去何從?她有不可明言的苦衷,在論功行賞的大典禮中,由于她是一個女子,不配得到自己應(yīng)有的榮譽。她只有辭受封爵,走上解甲還鄉(xiāng)的惟一道路。無名氏作者認為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所以用歡快的筆調(diào)描寫木蘭骨肉團聚的歡樂,讓她在“當(dāng)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之后,以女子的面目出現(xiàn)在同伴的面前。作者可貴的是,最后用兔子跑在一起,難辨雌雄的隱喻,說明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負的機會,她們的智慧、膽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遜色。

    這樣描寫木蘭的從軍與還鄉(xiāng),表現(xiàn)了作者的進步的思想傾向。問題在于我們?nèi)绾握_地去分析作者所反映出來的這種社會現(xiàn)象。有人認為,木蘭還鄉(xiāng)是她不慕功名富貴,是反映了勞動人民熱愛勞動的本色。我認為,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女子作男兒”,除了木蘭,還有一個黃崇嘏。謝枋得在《碧湖雜記》中把她倆的事跡當(dāng)做奇聞逸事加以記敘。木蘭是在戰(zhàn)場上殺出來的女英雄,她“不受封爵而歸”;黃崇嘏是五代時期蜀國的女子,她女扮男裝,在蜀相周庠的府中做掾?qū)?。因她“吏事明敏,胥吏畏服”,而被周庠看中,“欲妻以女”。弄得黃崇嘏啼笑皆非,只好講明自己是個女子,一走了之。

    女扮男裝,在封建制度下被人視為反常的現(xiàn)象?!澳兄魏跬?,女治乎內(nèi)”是封建禮法的一條戒律。木蘭可以在非常時期秘密代父從軍,并發(fā)揮出她那潛在的智謀和才能。然而,她卻不能隨著戰(zhàn)爭轉(zhuǎn)入和平,繼續(xù)留在朝廷為治理國政而做出新的貢獻。不然的話,所謂“牝雞司晨”的惡名就會落在她的身上。木蘭和《木蘭詩》的作者都無法改變這種命運。

    封建禮法加在婦女身上的鐐銬是難以解脫的。清代的女詞人王筠在《鷓鴣天》中痛感自己不能像木蘭、崇嘏那樣一顯身手(“木蘭崇嘏事無緣”),只好在她的彈詞《繁華夢》里讓女主人公登上藝術(shù)舞臺(“好將心事付夢詮”),來抒發(fā)她那埋藏在胸中的人生理想。

    由此可見,木蘭的還鄉(xiāng),決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貴的問題,也不是什么熱愛勞動的問題,而是封建社會壓迫、歧視婦女的必然結(jié)局。

    《木蘭詩》的作者不可能明確地認識到這一點。但是,他從木蘭所走過的和平──戰(zhàn)爭──和平的曲折的生活道路,不自覺地反映了木蘭在特殊條件下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并熱情地歌頌了它。這正是作者忠于現(xiàn)實生活的表現(xiàn),也是和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相通的。

    《木蘭詩》的思想傾向是什么?用一句話來表述,就是它對于普通女子所稟賦的智慧和才能表示了肯定和贊賞的態(tài)度。而且也要看到,這種態(tài)度是寓于烘托(“火伴皆驚忙”)、隱喻(“雙兔傍地走”)等描寫中自然流露的。直到明朝末年,人們才能用“海內(nèi)靈秀或不鐘男子而鐘女人”這類明確的語言把它說出來。但是,在《木蘭詩》中,卻沒有明朝人那種明顯的尊女卑男、矯枉過正的傾向。而明朝人對于婦女潛在的智慧、才能和力量做出那樣大膽的估計,除了當(dāng)時的社會生活條件外,從歷史思想源流來看,《木蘭詩》是有啟蒙作用的。

    《木蘭詩》的語言特點(楊生枝)

    《木蘭詩》具有樂府民歌的獨特風(fēng)格。開篇采用的一問一答,是民歌中常見的?!赌咎m詩》語言生動質(zhì)樸,極少雕飾斧鑿:“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流傳千百年來,至今仍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口語;除了“萬里赴戎機”六句文字比較典雅外,其余都保留著民歌的形式和風(fēng)格,連鎖、問答、排比、重疊等形式的運用,都與民歌大致相同。而且語言豐富多彩,有樸素自然的口語,有姿致諧適的排比,也有新奇幽默的比喻,這都是當(dāng)時文人的擬作中所沒有的?!热弧赌咎m詩》是北方民歌,篇幅頗長,又多長短句,是否被樂府機關(guān)被之管弦?在我看來,此歌是能夠入樂演唱的。單就原韻來說,篇幅較長的樂府詩歌大都是隔幾句換一個韻,很少一韻到底,這樣才能使演唱的歌曲音節(jié)復(fù)雜而有變化?!赌咎m詩》一共換了七個韻,也可以說是七種曲子:“唧唧復(fù)唧唧……女亦無所憶”;“西市買鞍韉……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暮宿黑山頭……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萬里赴戎機……壯士十年歸”;“天子坐明堂……不知木蘭是女郎”;“雌兔眼迷離……安能辨我是雄雌?”這就相當(dāng)于一個題下七首曲子。所不同者,這里則是一個完整的歌子。好多民歌每韻的句數(shù)比較整齊,而《木蘭詩》的句數(shù)卻比較參差。正因為它曾為樂人所演唱,所以古往今來都被收入樂府歌中,而且直到現(xiàn)在,仍有評彈藝人在演唱《木蘭詩》。

    《木蘭詩》的語言繁簡(蔡厚示)

    文學(xué)作品的語言要繁簡得當(dāng),既不可貪多務(wù)得,也不能一味求簡。我們細讀《木蘭詩》,便可以悟出這個道理。

    《木蘭詩》緊緊圍繞著木蘭的形象著墨。它有時“惜墨似金”,寫得極簡;有時又“潑墨如水”,盡力鋪排。如“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只六句三十字,便概括了木蘭十幾年出生入死、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斗生涯,顯得何等簡練!其中兩句寫朔風(fēng)凜冽,刁斗聲聲;月光映雪,木蘭未眠。它通過環(huán)境、景物、氛圍的描寫,渲染出木蘭思家的復(fù)雜心情和嚴(yán)守崗位的戰(zhàn)士氣質(zhì)。盡管邊地生活是艱苦的,周圍寂靜得只聽見忽斷忽續(xù)的刁斗聲,木蘭和伙伴們卻仍然穿著甲胄,隨時準(zhǔn)備為保衛(wèi)祖國而戰(zhàn)。此情此景,寫得有聲(北風(fēng)聲、刁斗聲)、有色(月色、雪色和鐵的反光),多么耐人尋味!真可謂字字千金,一字減它不得。而“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四句凡二十字,僅復(fù)述了上文“市鞍馬”三字的內(nèi)容,驟看覺得何等呆板和累贅!但仔細品味一番,又覺得它十分靈活和簡潔。因為這么一渲染,木蘭及其一家緊張而又周密地準(zhǔn)備戎裝的氣氛便完全烘托出來。正如劉大白在《舊詩新話》中所說:“整整的四排句,看去是很板的,其實其間層次分明。因為有駿馬而無鞍韉,不可以騎坐,所以還得買鞍韉;有鞍韉而無轡頭,不可以控御,所以還得買轡頭;有轡頭而無長鞭,不可以驅(qū)策,所以還得買長鞭?!边@種東、西、南、北循序鋪排的手法,在民歌中固屬常見,但是《木蘭詩》中用得尤多且活。如“旦辭爺娘去”以下八句,“爺娘聞女來”以下六句,“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兩句,或依時間(旦、暮),或依輩分(父母、姊、弟),或依性別(雄、雌),都采用循序鋪排的方式。正是在這種很容易流于程式化的鋪敘中,《木蘭詩》卻寫得風(fēng)趣橫生,興味淋漓,使情事如見,景物若畫。從這方面說,它又像是“潑墨如水”了。

    全詩著力寫木蘭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后的心理活動,而很少寫她在戰(zhàn)斗中的英雄業(yè)績。從表面上看,似乎刻畫兒女之情多,而描繪英雄之氣少。但從實際效果看,詩中所刻畫的種種兒女情狀,正多方面地豐富了木蘭的英雄性格,使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實動人。如“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一幅少女思親圖,真是呼之欲出。木蘭以一女兒身,在多年艱苦的征戰(zhàn)生活中,能喬扮男裝而不被察覺,已顯得異常聰明和機警;在萬里關(guān)山的殊死爭奪中,又能屢建戰(zhàn)功而奏凱歸來,更顯出無比英勇和豪健。在這里,兒女情與英雄氣不是相得益彰了嗎?

    《木蘭詩》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木蘭詩》是一首長篇敘事詩歌,代表了北朝樂府民歌杰出的成就。它的產(chǎn)生年代及作者不詳,一般認為,它產(chǎn)生于北魏,創(chuàng)作于民間。

    《木蘭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戰(zhàn)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團聚的故事。詩中熱情贊揚了這位奇女子勤勞善良的品質(zhì),保家衛(wèi)國的熱情,英勇戰(zhàn)斗的精神,以及端莊從容的風(fēng)姿。它不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風(fēng)氣,更主要的是表現(xiàn)了北方人民憎惡長期割據(jù)戰(zhàn)亂,渴望過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它對木蘭的謳歌,也沖擊了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偏見。它“事奇詩奇”(沈德潛語),富有浪漫色彩,風(fēng)格也比較剛健古樸,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

    在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技巧方面,《木蘭詩》很有特點,對后世也有深遠影響。詩中用擬問作答來刻畫心理活動,細致深刻;用鋪張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tài),神氣躍然;而運用精練的口語,不僅道出一個女子口吻,也增強了敘事的氣氛,更顯民歌的本色。唐代大詩人杜甫《草堂》詩抒寫遷居草堂的歡欣情景,明顯汲取了《木蘭詩》描述全家歡迎木蘭歸來的表現(xiàn)手法。至于元稹《估客樂》“出門求火伴,入戶辭父兄”,以及白居易《戲題木蘭花》“怪得獨饒脂粉態(tài),木蘭曾作女郎來”,可以看出《木蘭詩》在中唐已經(jīng)膾炙人口。

    木蘭的故事深入人心,廣為傳頌。據(jù)《太平寰宇記》載,黃州黃岡縣(今湖北黃岡)有木蘭山、木蘭鄉(xiāng)、木蘭廟。據(jù)地方志所載,在今安徽亳縣、河南商丘、河北完縣等地,都曾立廟奉祀木蘭。直到今天,舞臺銀幕上的木蘭形象仍然激勵人們的愛國情操。

    《木蘭詩》中木蘭的形象

    木蘭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華民族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和淳樸的優(yōu)秀品質(zhì),是一個深深扎根在中國北方廣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里尤為可貴。

    詳略得當(dāng):忠孝兩全,深明大義。

    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zhì)樸又機敏活潑,熱愛家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表現(xiàn)出淳樸和高潔的情操。

    《木蘭辭》賞析

    導(dǎo)語:《木蘭辭》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zhàn)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關(guān)于《木蘭辭》的原文及翻譯,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木蘭詩 / 木蘭辭

    朝代:南北朝

    作者:佚名

    原文:

    唧唧復(fù)唧唧,木蘭當(dāng)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惟聞 通: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惟聞 通:唯)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一作:愿借明駝千里足)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dāng)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dāng)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貼 通:帖;驚忙 一作:惶;惶 火伴 通:伙)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譯文

    嘆息聲一聲接著一聲傳出,木蘭對著房門織布。聽不見織布機織布的聲音,只聽見木蘭在嘆息。問木蘭在想什么?問木蘭在惦記什么?(木蘭答道)我也沒有在想什么,也沒有在惦記什么。昨天晚上看見征兵文書,知道君主在大規(guī)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冊,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我)沒有兄長,木蘭愿意為此到集市上去買馬鞍和馬匹,就開始替代父親去征戰(zhàn)。

    在集市各處購買馬具。第二天早晨離開父母,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水流水聲。第二天早晨離開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zhàn)馬的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萬里奔赴戰(zhàn)場,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飛起來那樣迅速。北方的寒氣中傳來打更聲,月光映照著戰(zhàn)士們的鎧甲。將士們身經(jīng)百戰(zhàn),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zhuǎn)戰(zhàn)多年勝利歸來。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論功行賞)。給木蘭記很大的功勛,得到的賞賜有千百金還有余。天子問木蘭有什么要求,木蘭說不愿做尚書郎,希望騎上千里馬,回到故鄉(xiāng)。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每間房都打開了門進去看看,脫去打仗時穿的戰(zhàn)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dāng)著窗子、對著鏡子整理漂亮的頭發(fā),對著鏡子在面部貼上裝飾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們很吃驚,(都說我們)同行數(shù)年之久,竟然不知木蘭是女孩。

    (提著兔子耳朵懸在半空中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分辨。雄雌兩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注釋

    唧唧(jī jī):紡織機的聲音。一說為嘆息聲,意思是木蘭無心織布,停機嘆息。

    當(dāng)戶(dāng hù):對著門。

    機杼(zhù)聲:織布機發(fā)出的聲音。機:指織布機。杼:織布梭(suō)子。

    惟:只。

    何:什么。

    憶:思念,惦記

    軍帖(tiě):征兵的文書。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區(qū)民族對君主的稱呼

    軍書十二卷:征兵的名冊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確指。下文的“十二轉(zhuǎn)”、“十二年”,用法與此相同。

    爺:和下文的“阿爺”一樣,都指父親。

    愿為市鞍(ān)馬:為,為此。市,買。鞍馬,泛指馬和馬具。

    韉(jiān):馬鞍下的墊子。

    轡(pèi)頭:駕馭牲口用的嚼子、籠頭和韁繩。

    辭:離開,辭行。

    濺濺(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聲音。

    旦:早晨。

    但聞:只聽見

    胡騎(jì):胡人的戰(zhàn)馬。胡,古代對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稱呼。

    啾啾(jiū jiū):馬叫的聲音。

    天子:即前面所說的“可汗”。

    萬里赴戎機:不遠萬里,奔赴戰(zhàn)場。戎機:指戰(zhàn)爭。

    關(guān)山度若飛: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guān),越過一座座的山。度,越過。

    朔(shuò)氣傳金柝: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軍中用的一種鐵鍋,白天用來做飯,晚上用來報更。

    寒光照鐵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將士們的鎧甲上。

    明堂:明亮的的廳堂,此處指宮殿

    策勛十二轉(zhuǎn)(zhuǎn):記很大的功。策勛,記功。轉(zhuǎn),勛級每升一級叫一轉(zhuǎn),十二轉(zhuǎn)為最高的勛級。十二轉(zhuǎn):不是確數(shù),形容功勞極高。

    賞賜百千強(qiáng):賞賜很多的財物。百千:形容數(shù)量多。強,有余。

    問所欲:問(木蘭)想要什么。

    不用:不愿意做。

    尚書郎:尚書省的官。尚書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國家政事的機關(guān)。

    愿馳千里足:希望騎上千里馬。

    郭:外城。

    扶:扶持。將:助詞,不譯。

    姊(zǐ):姐姐。

    理:梳理。

    紅妝(zhuāng):指女子的艷麗裝束。

    霍霍(huò huò):模擬磨刀的聲音。

    著(zhuó):通假字 通“著”,穿。

    云鬢(bìn):像云那樣的鬢發(fā),形容好看的頭發(fā)。

    帖(tiē)花黃:帖”通假字 通“貼”?;S,古代婦女的一種面部裝飾物。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據(jù)說,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辨認。撲朔,爬搔。迷離,瞇著眼。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兩只兔子貼著地面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42. “火”:通“伙”。古時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個鍋吃飯,后意譯為同行的人。

    行:讀háng。

    傍(bàng)地走:貼著地面并排跑。

    賞析

    《木蘭詩》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也是一篇樂府詩。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zhàn)沙場,凱旋回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

    第一段,寫木蘭決定代父從軍。詩以“唧唧復(fù)唧唧”的織機聲開篇,展現(xiàn)“木蘭當(dāng)戶織”的情景。然后寫木蘭停機嘆息,無心織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問一答,道出木蘭的心事。木蘭之所以“嘆息”,不是因為兒女的心事,而是因為天子征兵,父親在被征之列,父親既已年老,家中又無長男,于是決定代父從軍。

    第二段,寫木蘭準(zhǔn)備出征和奔赴戰(zhàn)場。“東市買駿馬……”四句排比,寫木蘭緊張地購買戰(zhàn)馬和乘馬用具,表示對此事的極度重視,只用了兩天就走完了,夸張地表現(xiàn)了木蘭行進的神速、軍情的緊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緊張的戰(zhàn)爭氛圍。其中寫“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之聲,還襯托了木蘭的思親之情。

    第三段,概寫木蘭十來年的征戰(zhàn)生活。“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概括上文“旦辭……”八句的內(nèi)容,夸張地描寫了木蘭身跨戰(zhàn)馬,萬里迢迢,奔往戰(zhàn)場,飛越一道道關(guān)口,一座座高山。寒光映照著身上冰冷的鎧甲?!皩④姲賾?zhàn)死,壯士十年歸”,概述戰(zhàn)爭曠日持久,戰(zhàn)斗激烈悲壯。將士們十年征戰(zhàn),歷經(jīng)一次次殘酷的戰(zhàn)斗,有的戰(zhàn)死,有的歸來。而英勇善戰(zhàn)的木蘭,則是有幸生存、勝利歸來的將士中的一個。

    第四段,寫木蘭還朝辭官。先寫木蘭朝見天子,然后寫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再說到木蘭辭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木蘭不用尚書郎”而愿“還故鄉(xiāng)”,固然是她對家園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兒身。天子不知底里,木蘭不便明言,頗有戲劇意味。

    第五段,寫木蘭還鄉(xiāng)與親人團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別、年齡的舉動,描寫家中的歡樂氣氛,展現(xiàn)濃郁的親情;再以木蘭一連串的行動,寫她對故居的親切感受和對女兒妝的喜愛,一副天然的女兒情態(tài),表現(xiàn)她歸來后情不自禁的喜悅;最后作為故事的結(jié)局和全詩的高潮,是恢復(fù)女兒裝束的木蘭與伙伴相見的喜劇場面。

    第六段,用比喻作結(jié)。以雙兔在一起奔跑,難辨雌雄的隱喻,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多年未被發(fā)現(xiàn)的奧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橫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詩中幾件事的描繪詳略得當(dāng),一,二,三,六,七段詳寫木蘭女兒情懷,四,五段略寫戰(zhàn)場上的英雄氣概。從內(nèi)容上突出兒女情懷,豐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實感人。結(jié)構(gòu)上使全詩顯得簡潔,緊湊。

    這首詩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zhì)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

    這首詩具有濃郁的民歌特色。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gòu)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簡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zhàn)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tài),富有生活氣息。詩中以人物問答來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致;以眾多的鋪陳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tài),神氣躍然;以風(fēng)趣的比喻來收束全詩,令人回味。這就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

    21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