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備文學常識古代禮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禮儀制度
推薦文章
五禮文學常識
1.有關五的文學常識
1、春秋五霸指:齊桓公 晉文公 楚莊公 秦穆公 宋襄公2、五等爵位指:公爵 候爵 伯爵 子爵 男爵3、五經(jīng):詩 書 禮 易 春秋4、五行:金 木 水 火 土 /仁 義 禮 智 信5、五常(五倫):君臣 父子 兄弟 夫婦 朋友6、五教:父義 母慈 兄友 弟恭 子孝7、五音:宮 商 角 徵 羽8、五刑:(隋前)墨 劓 刖 宮 大辟(隋后)笞 杖 徒 流 死9、死的五稱:天子-崩 諸候-薨 大夫-卒 士-不祿 平民-死10、唐代五大書法家:柳公權 顏真卿 歐陽洵 褚遂良 張旭11、五大奇書:《三國演義》《水滸傳》《本游記》《紅樓夢》《金瓶梅》12、五谷:稻 麥 黍 菽 麻13、五彩:青 黃 紅 白 黑14、唐代以后的五代指:后梁 后唐 后晉 后漢 后周15、五帝:黃帝 顓頊 帝嚳 唐堯 虞舜16、五毒:蝎 蛇 蜈蚣 壁虎 蟾蜍17、五更與時鐘的對應是:一更(19-21) 二更(21-23) 三更(23-1) 四更(1-3) 五更(3-5)18、五官:耳 目 口 鼻 身19、新中國五位語言大師:郭沫若 茅盾 巴金 老舍 趙樹理20、五葷:(佛語)大蒜 韭菜 薤 蔥 興渠21、五嶺:越城嶺 都龐嶺 萌渚嶺 騎田嶺 大庾嶺22、五味:甜 酸 苦 辣 咸23、五香:花椒 八角 桂皮 丁香花蕾 茴香子24、五臟:心 肝 脾 肺 腎25、五陵:高祖長陵 惠祖安陵 景帝陽陵 武帝茂陵 昭帝平陵26、五湖:洞庭湖 鄱陽湖 太湖 巢湖 洪澤湖以上就是分享給大家的,關于五的國學常識大全,根據(jù)上面分享,孩子們記住這些國學常識吧。
2.《禮記》中的文學常識
《禮記》是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漢族禮儀著作加以記錄,編纂而成,共49篇。為十三經(jīng)之一。是戰(zhàn)國以后及西漢時期社會的變動,包括社會制度、禮儀制度和人們觀念的繼承和變化。
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其中《大學》《中庸》《禮運》等篇有較豐富的漢族哲學思想。
《禮記》全書多以散文撰成,一些篇章饒具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闡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劃,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如:
1、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2、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3、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3.《格列佛游記》文學常識
《格列佛游記》是英國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又譯為江奈生·斯威夫特)創(chuàng)作的一部長篇游記體諷刺小說,首次出版于1726年。
作品以里梅爾·格列佛(又譯為萊繆爾·格列佛)船長的口氣敘述周游四國的經(jīng)歷。通過格列佛在利立浦特、布羅卜丁奈格、飛島國、慧骃國的奇遇,反映了18世紀前半期英國統(tǒng)治階級的腐敗和罪惡。
還以較為完美的藝術形式表達了作者的思想觀念,作者用了豐富的諷刺手法和虛構的幻想寫出了荒誕而離奇的情節(jié),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英國議會中毫無意義的黨派斗爭,統(tǒng)治集團的昏庸腐朽和唯利是圖,對殖民戰(zhàn)爭的殘酷暴戾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時它在一定程度上歌頌了殖民地人民反抗統(tǒng)治者的英勇斗爭。
擴展資料
小說第一卷中所描繪的小人國的情景乃是當時大英帝國的縮影。當時英國國內托利黨和輝格黨常年不息的斗爭和對外的戰(zhàn)爭,實質上只是政客們在一些國計民生毫不相干的小節(jié)上勾心斗角。
小說的第二卷則通過大人國國王對格列佛引以為榮的英國選舉制度、議會制度以及種種政教措施所進行的尖銳的抨擊,對當時英國各種制度及政教措施表示了懷疑和否定。
小說的第三卷,作者把諷刺的鋒芒指向了當時的英國哲學家,脫離實際、沉溺于幻想的科學家,荒誕不經(jīng)的發(fā)明家和顛倒黑白的評論家和史學家等。
小說第四卷,作者利用格列佛回答一連串問題而揭露了戰(zhàn)爭的實質、法律的虛偽和不擇手段以獲得公爵地位的可恥行為等。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格列佛游記
4.文學常識大全
文學常識1. 第一位女詩人是:蔡琰(文姬)2. 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3. 第一部詞典是:爾雅4. 第一部大百科全書是:永樂大典5. 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jīng)6. 第一部文選:昭明文選7. 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8. 第一部神話集:山海經(jīng)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世說新語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說集:搜神記11. 第一部語錄體著作:論語12. 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13. 第一部斷代史:漢書14. 第一部兵書:孫子兵法15. 文章西漢兩司馬:司馬遷。
司馬相如16. 樂府雙璧:木蘭詞 孔雀東南飛,加上《秦婦吟》為。
17. 史學雙璧:史記 資治通鑒18. 二拍:初刻拍案驚奇 二刻拍案驚奇 (凌蒙初)19. 大李杜:李白 杜甫 小李杜:李商隱 杜牧20. 中國現(xiàn)代文壇的雙子星座:魯迅 郭沫若21. 三不朽:立德 立功 立言22. 三代:夏 商 周23. 《春秋》三傳:左傳 公羊傳 谷梁傳24. 三王:夏禹 商湯 周公25. 三山:蓬萊 方丈 瀛洲26. 三教:儒 釋 道27. 三公:周時,司馬 司徒 司空 西漢,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清明,太師 太傅 太保28. 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29. 公安三袁:袁宗道 袁宏道 袁中道30. 江南三大古樓:湖南岳陽樓 武昌黃鶴樓 南昌滕王閣31. 歲寒三友:松 竹 梅32. 三輔:左馮翊 右扶風 京兆尹33. 科考三元:鄉(xiāng)試,會試,殿試和自的第一名(解元,會元,狀元)34. 殿試三鼎甲:狀元 榜眼 探花35. 中國三大國粹:京劇 中醫(yī) 中國畫36. 三言: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馮夢龍)37. 儒家經(jīng)典三禮:周禮 儀禮 禮記38. 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關吏39. 三別:新婚別 垂老別 無家別40. 郭沫若 “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 湘果 棠棣之花41. 茅盾“蝕”三部曲:幻滅 動搖 追求 農村三部曲:春蠶 秋收 殘冬42. 巴金“愛情”三部曲:霧 雨 電 “激流”三部曲:家 春 秋43. 第一部國別史:國語44. 第一部記錄謀臣策士門客言行的專集:國策 戰(zhàn)國策45. 第一部專記個人言行的歷史散文:晏子春秋46. 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47. 第一首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357句,1785字)48. 第一部文學批評專著:《典論?論文》(曹丕)49. 第一位田園詩人:東晉,陶淵明50. 第一部文學理論和評論專著:南北朝梁人劉勰的《文心雕龍》51. 第一部詩歌理論和評論專著:南北朝梁人鐘嶸的《詩品》52. 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筆記體寫成的綜合性學術著作:北宋的沈括的《夢溪筆談》53. 第一部日記體游記: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記》54. 第一位女詞人,亦稱“一代詞宗”:李清照 文學常識大全(2)1. 我國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2. 我國第一部介紹進化論的譯作:嚴復譯的赫胥黎的《天演論》,他是一個由不懂外,卻成了翻譯家的人。
3. 我國第一部個人創(chuàng)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4. 我國新文學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說是:狂人日記5. 第一位開拓“童話園地”的作家是:葉圣陶6. 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神話小說:西游記7. 第一篇報告文學作品是:(夏衍)包身工8. 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老舍 .其作品是; 龍須溝9. 先秦時期的兩大顯學是:儒 墨10. 儒家兩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別被尊至圣和亞圣。11. 唐代開元,天寶年間,有兩大詞派,: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 以王維,孟在為代表的其風格,前者雄渾豪,后者恬淡疏樸12. 常把宋詞分為豪放,婉約兩派。
前者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彥,李清照為代表。13. “五四”新文化運動高舉的兩面大旗:反對舊禮教,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14. 兩篇《狂人日記的作者分別是:俄羅斯的果戈里 我國的魯迅15. 世界文學中有兩大史詩:伊利亞特 奧德賽16. 佛教三寶是:佛(大知大覺的) 法(佛所說的教義)僧(繼承或宣揚教義的人)17. 三從四德中三從:未嫁從父 既嫁從夫 夫死從子 四德:婦德 婦言 婦容 婦功/品德 辭令 儀態(tài) 女工18.初伏,中伏,末伏統(tǒng)稱三伏。
夏至節(jié)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的第一天,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的第一天,立秋節(jié)后的第一個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后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
19.三綱五常:三綱:父為子綱 群為臣綱 夫為妻綱 五常:仁 義 禮 智 信20.三姑六婆:三姑:尼姑 道姑 卦姑 六婆:媒婆 師婆(巫婆) 牙婆 虔婆 藥婆 接生婆21.三皇五帝:三皇:伏羲 燧人 神農 五帝:黃帝 顓瑣 帝嚳 堯 舜22.三教九流:三教:儒 道 釋 九流:儒家 道家 陰陽 法 名 墨 縱橫 雜 農23.三山五岳:東海里的三座仙山:瀛洲、蓬萊、方丈;五岳:東岳泰山 南岳衡山 西岳華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24.三性:祭祀用的牛羊豬(太牢)(無牛為少牢)25.三一律:歐洲古典廣義戲劇理論家所制定的戲劇創(chuàng)作原則,就是地點一致,時間一致,情節(jié)一致。26.佛教三昧:止息雜慮,心專注于一境。
(修行方法之一)27.佛教三藏:總說根本教義為經(jīng),述說戒律為律,闡發(fā)教義為論(通曉三藏的叫三藏法師)28.三省六部:三?。褐袝。Q策)門下省(審議)尚書?。▓?zhí)行) 六部:吏 戶 禮 兵 刑 工29.三蘇:蘇洵 蘇軾 蘇轍 三軍:上中下/左中右/海陸空30.三吳:吳郡 吳興 會稽(丹陽) 三國:魏 蜀 吳31.三秦:雍王(西) 塞王(東) 瞿王(陜西北)32.三楚:港陵-南楚 吳-東楚 彭城-西楚33.三原色:紅。
5.基本的文學常識
這個正中下懷.
天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和地支組合以紀年:如甲子,丙寅,我們熟知的辛丑(1901),辛亥(1911),甲午(1894)等.
天干和地支組合60年為一輪回,也就是常說的60年一甲子.所以,人到60為一花甲,也就是在天干和地支上走了一個輪回.
人們常稱呼30歲的人為而立之年,40歲為不惑,50知天命,60耳順,70古稀,80以上為耄耋.
意思是這樣的,30歲以上的人,應該有自己的事業(yè),并且成家,取立業(yè)的意思
40歲的人已經(jīng)對世界認識的比較清楚了,對所有問題都不會有疑惑.
50歲的人更精明,甚至已經(jīng)知道上天對于世界的安排,從而知道自己應該怎么做了.
60歲的人進入老年,但是對問題還很明白,至少耳朵還很靈敏,不糊涂.
活到70歲的人自古就不多,孔子活了73歲,孟子也就活了84歲,所以說人到70古來稀
80歲的人稱為耄耋老人,也就是行將就木了.
詩,書,禮,易,春秋,稱為五經(jīng),意義深遠,詩經(jīng)是始于周代的詩詞文集,記錄了當時流傳的很多詩歌,其中以四言的為主體.詩經(jīng)的六義為:風,雅,頌,賦,比,興.
其中前三個為文體,后三個為寫作手法
易經(jīng)起源于周代周厲公時期,最早作為占卜算命的工具,其伏曦六十四卦,含義幽深,環(huán)環(huán)相扣.
后來易經(jīng)還成為了中醫(yī)的理論依據(jù),堪稱中國文化瑰寶.
6.有關于《勸學》的所有文學常識
1、文學常識:
荀子,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它發(fā)展了古代的唯物主義思想。他反對天命、鬼神的迷信之說,提出了“性惡”的思想,強 *** 育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
2、固定詞語:
無以至千里/無以成江海。
無以,表示“沒有用來……的(辦法)”。有以。有……的(辦法)。
3、判斷句:
(1)、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斷。
(2)、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斷。
(3)、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斷。
4、通假字:
(1)、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輮,通“煣”,使彎曲。
(2)、雖有槁暴,不復挺者:有,通“又”;暴,“曝”,曬。
(3)、知明而行無過矣: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異也:生,通“性”,資質、稟賦 。
5、詞類活用:
(1)、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輮:使動用法,使……彎曲。
(2)、其曲中規(guī):形容詞做名詞,彎曲的程度,弧度。
(3)、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形容詞做動詞,變直;變鋒利。
(4)、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詞作狀語,每天。
(5)、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上:名詞作狀語,往上;下,名詞。
擴展資料:
《勸學》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tài)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
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旁征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xiàn)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勸學》在寫作上的再一個特點是大量運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對比。文章一開始就是一組比:“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這樣的排比句式在文中舉不勝舉,既富于論辯色彩,又富有文學韻味,甚或有一種音樂的節(jié)奏感流動在其中。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勸學
7.10條文學常識小學五年級
五年級文學常識
1、《草原》作者老舍,原名舒慶春,滿族人,代表作《駱駝祥子》。
2、絲綢之路是古代橫貫亞歐的通道。它東起我國的漢唐古都__長安___(今陜西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___羅馬____。在通過這條漫漫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以產(chǎn)自我國的__絲綢___最具代表性,“絲綢之路_”因此得名。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_商貿大道_,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__友誼之路。歷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張騫,投筆從戎的班超__,西天取經(jīng)的_玄奘____,他們的一些故事都與這條道路有關。
3、《白楊》作者袁鷹。本文的寫作手法是借物喻人。
4、《牧童》的作者是唐朝的呂巖。《舟過安仁》的作者是宋朝的楊萬里?!肚迤綐贰ご寰印肥且皇自~,清平樂是詞牌名。作者是宋朝的辛棄疾。
5、《冬陽.童年.駱駝隊》是小說《城南舊事》的序言。這是一部__自傳體__小說,它以樸實、純真的筆調描繪了20世紀20年代,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經(jīng)歷的童年往事,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一段上個世紀初北京人的生活。小說作者林海音_,小名_英子__。
6、《祖父的園子》選自蕭紅的《呼蘭河傳》
7、《童年的發(fā)現(xiàn)》作者是俄國的費奧多羅夫
8、《楊氏之子》是文言文,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
9、《晏子使楚》根據(jù)《晏子春秋》改寫。故事發(fā)生在春秋末期。
10、《半截蠟燭》是劇本,主要通過人物對話或唱詞來推進情節(jié),刻畫人物。故事發(fā)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法國。
11、《打電話》選自馬季、郭啟儒合說的相聲。相聲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語言表演藝術。
12、《橋》的作者是談歌。
13、“程門立雪”這個成語故事的主人公是楊時。這個成語后來多用來稱贊尊師重道的精神。
14、《將相和》是根據(jù)《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改編?!妒酚洝肥怯胈為人物寫傳__的形式來反映歷史,成功描寫了眾多有血有肉、性格鮮明的人物。如,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__大禹__,偉大詩人__屈原__,西楚霸王_項羽__。它既是一部很有價值的_歷史著作__,又是一部杰出的_文學著作_,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作者是_漢_代的_司馬遷_。
15、《草船借箭》是根據(jù)我國著名長篇歷史小說《_三國演義_》第__四十六_回改編。這部小說寫的是三國時期_魏_、__蜀__、_吳_的故事,書中塑造的_曹操_、_孫權_、_劉備__、__諸葛亮__、__關羽__、__張飛__等人物形象,家喻戶曉。書中的許多故事,如,“桃園三結義”、“ 三顧茅廬”、“火燒赤壁”、“ __空城記_”,廣為流傳。作者是__元末明初___(朝代)的羅貫中。
16、景陽岡選自我國著名古代長篇小說《 水滸傳 》,寫的是北宋末年以__宋江___為首的_一百零八人在___水泊梁山__起義的故事,形象地描繪了農民起義從_發(fā)生_、發(fā)展_到失敗_的全過程。作者是_元末明初的施耐庵_。你知道這部小說的人物有及時雨宋江、豹子頭林沖、智多星吳用、黑旋風李逵、浪里白條張順。
17、《西游記》是一部體現(xiàn)中華民族豐富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古代神話小說。講述了唐僧師徒四人歷經(jīng)千辛萬苦,經(jīng)過九九八十一難,到西天取回真經(jīng)的故事。塑造了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等個性鮮明的神話人物形象。作者是明朝的吳承恩。
18、小嘎子是作家_徐光耀_的兒童小說《_小兵張嘎_》中的主人公。
19、嚴監(jiān)生是我國古典_諷刺小說小說《_儒林外史_》中的一個人物。
20、“鳳辣子”就是王熙鳳,她是古典文學名著《__紅樓夢_》中的一個主要人物。作家_曹雪芹嘔心瀝血,用了十年時間寫成了這部長篇小說。書中以_賈寶玉_和_林黛玉__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展現(xiàn)了封建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歷史,刻畫了眾多性格鮮明的人物。
21、《金錢的魔力》選自_美_國著名作家_馬克·吐溫_的寫的短篇小說_《百萬英鎊》__。本冊課文中《威尼斯的小艇》也是他寫的。
22、成語故事《入木三分》主人公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叭肽救帧痹切稳輹üP力強勁的,后來也比喻見解、議論十分深刻。
23、《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作者是季羨林,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滿意望采納
8.《齊恒晉文公之事》的文學常識
齊桓公(?—前643年)春秋時齊國國君(前685—前643在位),姜姓,名小白。僖公三子,襄公之弟,齊國第十六代君主。任用管仲改革,選賢任能,加強武備,發(fā)展生產(chǎn)。號召“尊王攘夷”,助燕敗北戎,援救邢、衛(wèi),阻止狄族進攻中原,國力強盛。聯(lián)合中原各國攻楚之盟國蔡,與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北)會盟。又安定周朝王室內亂,多次會盟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周莊王十二年(前685年)即位為君,率軍擊敗助公子糾爭奪君位的魯軍于乾時(今山東桓臺南),穩(wěn)固了統(tǒng)治地位。納大夫鮑叔牙之諫,釋怨于政敵管仲,以其賢能重用為主政大夫。次年,不聽管仲之勸,過高估計齊國軍事實力,發(fā)兵攻魯,被魯軍擊敗于長勺(今曲阜北,一說今萊蕪東北)。繼又聯(lián)合宋國攻魯,亦無**而還。遂采納管仲提出的先內后外,富國強兵,以實力求霸的方略,推行經(jīng)濟、政治、軍事改革,增強戰(zhàn)爭潛力。同時,出兵攻滅近鄰小國,多次與諸侯會盟,用“輕其幣而重其禮”(《國語·齊語》)的外交手段控制諸侯,至周僖王三年(前679),霸業(yè)始成。鑒于“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公羊傳·僖公四年》)的形勢,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于周惠王十四年(前663)率軍大破山戎,解燕國之危,進擊令支、孤竹,獲勝而還。此后出兵擊敗狄人,救邢于危難,助衛(wèi)復國。 二十一年,率八國之師擊破蔡軍,進而伐楚,因見楚抵抗決心甚堅, 齊桓公
乃于召陵(今河南郾城東)之會中,按兵修禮,假周王之命責楚,與楚妥協(xié)。后與諸侯平定王室內亂,多次抗擊戎人擾周。周襄王二年(前651),與周王卿士及諸侯會盟于葵丘,將霸業(yè)推向鼎盛。齊桓公在位四十三年,糾合諸侯凡二十六次。晚年信任豎貂、易牙、開方等佞臣,管仲病重時,曾警告桓公,說他死后一定要驅逐豎貂等3人出宮,不然3人必然為亂。管仲死后,齊桓公聽從管仲之言逐3人出宮。但離開小人,桓公食不甘味,于是桓公復召3人回宮。其時,齊桓公年事已高,已面臨立儲之事。豎貂、易牙、開方極力主張立長子。后來齊桓公生病,豎貂、易牙他們?yōu)榱顺C托王命把王宮用高墻圍起,只留一個小洞,桓公飲食,全靠小太監(jiān)從洞里送入。并很快連飯也不送了,桓公在饑渴中悲慘死去。桓公死后,眾公子忙于爭奪王位,直到67日后才在老臣的建議下發(fā)喪,其時,桓公之尸已腐爛不堪,蟲蛆爬出戶外,惡臭難聞。齊國霸業(yè)隨之衰落。
晉文公(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重的發(fā)音:chóng),謚號曰“文”,侯爵,稱“晉侯重耳”,簡稱“晉重耳”(先秦男子用氏,故不作姬重耳),史稱晉文公。春秋中前期晉國國君,晉獻公之子,晉惠公之兄,政治家、外交家,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春秋時代第一強國的締造者,開創(chuàng)了晉國長達一個多世紀的中原霸權。
獻公初娶賈氏為妻,無子。繼娶齊姜,生秦穆公夫人及太子申生。后再娶二女于戎,重耳、夷吾。在討伐驪戎的戰(zhàn)爭中獲驪姬,生奚齊。獻公寵愛驪姬,常聽其讒言,先逼死太子申生,又欲加害公子重耳和夷吾,以達到讓奚齊繼位的目的。獻公在位二十六年。獻公歿后,因其生前昏庸無道,暴戾成癖,不列入祭典,以示彰善彈惡。獻公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晉文公墓在絳縣衛(wèi)莊下村。文公系春秋諸侯,晉獻公次子,太子申生之弟,名重耳。獻公寵愛驪姬,殺太子申生,重耳逃奔到狄(翟)國,在外流亡19年。后借助秦穆公的軍隊返晉復國,誅王子帶,納周襄王,救宋破楚,繼齊桓公為盟主。其在位9年,謚號文。晉文公在位之時,國都在絳(今山西絳縣)。死后葬于絳縣衛(wèi)莊下村西嶺。
2015高考語文文學常識
1.語文文化常識
一、名詞解釋:(一)文史典籍: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易記》、《春秋》 “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 “四庫”:經(jīng)、史、子、集《詩經(jīng)》六義:鳳、雅、頌、賦、比、興 六藝:也稱六經(jīng),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二)朝代傳說:“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傳說之一是“伏羲、女媧、神農” “五帝”:據(jù)《史記》載為: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三)地理:“三山”:相傳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萊、方丈、瀛洲。
“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行政區(qū)劃,后成為中國的別稱。
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 海內: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huán)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四海:指天下、全國。 “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江河:古代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 三國:指東漢后分裂成魏、蜀、吳。
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qū)。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陽。
古代別稱:南京(建康、金陵、江寧、白下) (四)其它: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2.五谷:上古對糧食作物的統(tǒng)稱。(即稷、黍、麥、菽、稻)3.五味:指酸、咸、甜、苦、辣4.六畜:六種家畜:馬、牛、羊、豬、狗、雞5.文房四寶:筆、墨、紙、硯6.文人四友:琴、棋、書畫7. 花中四 君子:梅、蘭、竹、菊8.歲寒三友:松、竹、梅9.六書:象形、會意、指事、形事、轉注、假借10.連中“三元”:凡在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中連續(xù)獲得第一名的即連中解元、會元、狀元。
11.五聲:五個音級。也稱“五音”,即我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zhi)、羽。
12.四大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牛郎織女》、《白蛇傳》、《孟姜女》13.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鄉(xiāng)官。14.及第:指科舉考試中選,應試未中叫落第、下第。
15.童生試:也叫“童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
院試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16.科舉試:正式的科舉考試分三級:鄉(xiāng)試、會試、殿試。
鄉(xiāng)試:(稱秋闈或大比)每三年在省舉行一次,秀才才有資格參加考中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
會試:在鄉(xiāng)試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禮部舉行(稱春闈或禮闈)參加者必須是舉人,考中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由皇帝主持,貢士有資格參加,考中稱進士。第一是狀元,第二名是稱榜眼,第三名是稱探花。
合稱三甲鼎。 光緒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學校教育,科舉制度被廢止。
17.《爾雅》:我國最早的釋詞專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體系的詞典。18.“風雅”,指《詩經(jīng)》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常用作代指文學才華。
19.《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按音樂性質分“鳳、雅、頌”三大類20.頓首:古代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
21.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大禮。
22.跪:古代兩膝著地,聳身挺腰、臀不沾腳跟。23.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次序。
24.五更:我國古代把夜晚分在為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也稱“五鼓”或稱五夜。一更19—21點,二更21—23點,三更23—1點,五更3點—5點。
25.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正、二、三月為春季分別稱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四、五、六為夏季分別稱作孟夏、仲夏、季夏(三夏)秋季、冬季以此類推。
26.星宿(xiu):古代把星座稱為星宿。27.玉常金馬:指翰林院。
28.《說文解字》:東漢許慎編的最有影響的一部古代辭書。29.“三教九流”:“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舊指宗教或學術界的各種流派,也指社會上各行各噗的人?!叭叹帕鳌倍嗪H義。
30.無事不登三寶殿:俗話。即沒有重要的事不敢來麻煩的意思。
“三寶”,拂教名詞,指拂、法、僧。31.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
古代習慣把社稷作為國家的象征。32.溢號:是大臣死后朝廷按其生平事跡行為給他評定一個稱號,以示褒貶善惡。
如范仲淹謚號為文正公。33.“岳陽樓”四絕:滕子京修岳陽樓,范仲淹作記,蘇舜欽書寫,邵(sù)篆額(用篆字書寫的匾額)一時傳為四絕。
(五)古代別稱:1.桑梓:家鄉(xiāng) 2.巾幗:婦女 3.須眉:男子 4.鴻雁:書信 5.社稷:國家 6.汗青:史冊 7.軒轅:祖國 8.“三尺”:法律9.謙稱:①自稱:愚、鄙、敞、卑、竊、臣、仆 ②帝王自稱:孤、寡、不谷 ③讀書人自稱:小生、晚生、晚學 ④其它:在下、小可、老朽、妾、老納等10.敬稱:①稱帝王:萬歲、圣上、圣駕、天子、陛下等 ②稱天子:殿下 ③稱將軍:麾下 ④稱對方或對方親屬:有令、尊、賢、仁。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稱呼對方的親屬。
如令尊(對方的父親),令堂(對方的母親),令閫(kǔn)(對方的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
2.語文文學常識和一些經(jīng)典名著的簡要介紹名著多一點我初三為了中考
六、作家作品并稱 1、文章西漢兩司馬:司馬相如、司馬遷。
2、史界兩司馬:司馬遷、司馬光。 3、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4、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5、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6、三蘇:蘇洵、蘇軾、蘇轍。 7、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
8、歐美三大短篇小說家:莫泊桑、契訶夫、歐·亨利。 9、 *** :《詩經(jīng)》和《楚辭》。
10、樂府雙璧:《木蘭詩》和《孔雀東南飛》。 11、三吏三別:《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和《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12、中國小說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 13、莎士比亞四大悲?。骸豆防滋亍?、《李爾王》、《麥克白》、《奧賽羅》。
14、六藝:六種經(jīng)書,即《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種技能: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 15、世界名著中四大吝嗇鬼:《歐也妮·葛朗臺》中的葛朗臺、《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死魂靈》中的潑留希金、《慳吝人》中的阿巴貢。
七、文學常識補充 1、[初唐四杰]唐代初年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并稱。均能詩善文,對改變齊梁以來的浮靡詩風起了很大的作用。
2、[山水田園詩派]唐開元、天寶年間形成的詩歌流派。 詩作以寄情山水、歌詠田園生活為特征,代表作家有王維、孟浩然等。
3、[邊塞詩派]唐開元、天寶年間形成的詩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等,因有邊塞生活經(jīng)歷,故詩作多寫邊塞奇異風光和將士征戍生活,風格豪放,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4、[李杜]唐代詩人李白和杜甫的并稱。李白號稱“詩仙”,其詩洋溢著積極浪漫主義精神;杜甫號稱“詩圣”,其詩充滿了強烈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
5、[唐宋八大家]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八位散文家的并稱(因明代茅坤編輯《唐宋八大家文鈔》收錄其作品而得名)。 6、[豪放派]宋詞一大流派。
由北宋蘇軾開創(chuàng),經(jīng)南宋辛棄疾而達到高峰。豪放派詞作題材廣泛,氣勢雄渾,境界開闊,豪邁奔放。
7、[婉約派]宋詞一大流派。代表作家有周邦彥、柳永、秦觀、李清照等。
婉約派詞作題材較狹窄,多為男女戀情和個人遭遇,情思曲折,含蓄蘊藉,語言婉轉綺麗。 8、[元曲四大家]元代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位著名劇作家的并稱。
9、《聊齋志異》我國古代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清代蒲松齡著。 全書491篇。
10、《三國演義》不僅是我國章回小說的開山作;而且也是我國最有成就的長篇歷史小說;它全稱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它是羅貫中根據(jù)陳壽的《三國志》和傳說資料編寫而成的。
它與《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被合稱為“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 羅貫中,號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杰出的小說家。
《三國演義》共24卷,240則。它描寫了東漢末年和整個三國時代封建政治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
情節(jié)如“關羽溫酒斬華雄,劉備“三顧茅廬”,“赤壁之戰(zhàn)”,“空城計”等,成功地塑造了以曹操、諸葛亮、關羽、張飛、劉備為代表的性格鮮明的典型形象。 11、《水滸傳》是我國小說史上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的長篇小說。
由元末明初人施耐庵加工整理、再創(chuàng)作而成。 水滸中的一百單八將傳說是三十六個天罡星和七十二個地煞星轉世。
其中有林沖、魯智深、李逵、武松、宋江、吳用、楊志、燕青、石秀等主要人物。 12、《西游記》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神怪小說,作者吳承恩是明代著名小說家。
《西游記》共一百回。主要情節(jié)有孫悟空的出世,遠游求道,闖龍宮,攪冥府,大鬧天宮等內容,孫悟空被迫皈依佛門,保護唐僧取經(jīng),在八戒、沙僧協(xié)助下,一路斬妖除邪,經(jīng)歷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化險為夷,到西天取回了真經(jīng),成了修信的“正果”。
《西游記》以唐僧取經(jīng)故事為線索,主人公是神猴孫悟空,另有唐僧、八戒、沙僧等。 13、《紅樓夢》我國最優(yōu)秀的古典長篇章回小說。
全書共120回,前80回是清代曹雪芹作,后40回一般認為是高鶚續(xù)寫。 這部小說描寫了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以及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衰落過程,反映了封建社會殘酷的階級壓迫,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和腐朽,顯示了它必然崩潰的歷史趨勢。
它在批判封建社會的同時,對封建制度的叛逆者進行了熱情的歌頌。 賈寶玉和林黛玉是兩個具有叛逆精神的典型。
其中的主要人物如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等已成為不朽的藝術典型。全書以寶、黛愛情和賈府由盛而衰為線索。
10、《夢溪筆談》是我國第一部用筆記文體寫成的綜合性學術專著,作者是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 11、《聊齋志異》是我國第一部優(yōu)秀的文言短篇小說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
12、《儒林外史》是我國第一部優(yōu)秀的長篇諷刺小說,作者是清代偉大的小說家吳敬梓。 13、《紅樓夢》是我國藝術成就最高的早期白話小說,作者是清代偉大的小說家曹雪芹。
14、屈原是我國第一個偉大的詩人,作品收在《楚辭》里。 15、李清照是我國第一個女詞人,作品收在《。
3.2016年高考語文必背文學常識精簡版匯總,高考必考的文學常識有哪些
一、作者作品: - 1、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 2、并稱“韓柳”的是韓愈和柳宗元,他們是唐朝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 3、一門父子三詞客:蘇洵(老蘇)、蘇軾(大蘇)、蘇轍(小蘇)。 - 4、豪放派詞人:蘇軾、辛棄疾,并稱“蘇辛”; 婉約派詞人:李清照(女詞人) - 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 6、屈原:我國最早的偉大詩人,他創(chuàng)造了“楚辭”這一新詩體,開創(chuàng)了我國詩歌浪漫主義風格。
-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他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稱為“孔圣人”,孟子被稱為“亞圣”,兩人并稱為“孔孟”。 - 8、蘇軾稱贊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p>
- 9、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其詩廣泛深刻的反映社會現(xiàn)實,被稱為“詩史”,杜甫也因此被尊為“詩圣”,有著名的“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 10、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史記》(又稱《太史公書》),作者是漢朝的司馬遷,魯迅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12本紀、30世家、70列傳、10表、8書,共130篇。
- 11、“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 - 12、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
- 13、《聊齋志異》是我國第一部優(yōu)秀文言短篇小說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傲凝S”是他的書屋名,“志”是記敘,“異”是奇怪的事情。
- 14、書法四大家: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趙孟(fǔ) - 15、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主要流派及代表: -1儒家:孔子 孟子 -2法家:韓非子 -3道家:莊子、列子 -4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陸游、楊萬里、范成大、尤袤 - 17、邊塞詩人:高適、岑參、王昌齡 - 18、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19、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是東晉的陶淵明(陶潛), “不為五斗米折腰”。
- 20、世界文學作品中四大吝嗇鬼:葛朗臺、夏洛克、潑溜希金、阿巴貢。 - 21、中國吝嗇鬼的典型:嚴監(jiān)生。
- 二、中國文學之最: - 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jīng)》; - 最早的愛國詩人是屈原; - 最早的田園詩人是東晉的陶淵明; - 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邊塞詩人是盛唐的高適和岑參; - 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詞人是北宋的蘇軾; - 古代最杰出的女詞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 古代最著名的愛國詞人是南宋的辛棄疾; - 古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是唐代的李白; - 古代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是唐代的杜甫; - 古代寫詩最多的愛國詩人是南宋的陸游; - 古代最著名的長篇神話小說是明代吳承恩的《西游記》; - 古代最著名的長篇歷史小說是明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 古代最早寫農民起義的長篇小說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滸傳》; - 古代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長篇小說是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 - 古代最杰出的長篇諷刺小說是清代吳敬梓的《儒林外史》; - 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是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 古代最早的語錄體散文是《論語》;- 古代最早的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是《左傳》; - 古代最早的紀傳體通史是《史記》; - 古代最杰出的銘文是唐代劉禹錫的《陋室銘》; - 現(xiàn)代最偉大的文學家是魯迅; - 現(xiàn)代最杰出的長篇小說是茅盾的《子夜》; - 現(xiàn)代最有影響的短篇小說集是魯迅的《吶喊》。 - 三、詩句與人: - ① 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諸葛亮 - ②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T葛亮 - ③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諸葛亮 - ④ 已知天下三分鼎,猶竭人謀就出師?!T葛亮 - ⑤ 剛正不阿,留得正氣沖霄漢;幽愁發(fā)憤,著成信史照塵寰。
——司馬遷 - ⑥ 酌酒花間磨針石上,倚劍天弓扶桑?!畎?- ⑦ 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蓮居士謫仙人。
——李白 - ⑧ 翁去八百年,醉鄉(xiāng)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歐陽修 - ⑨ 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辛棄疾 - ⑩ 世上蒼痍,詩中圣哲;人間疾苦,筆底波瀾?!鸥?- 猶留正氣參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文天祥 - 深思高舉潔白清忠,汩羅江上萬古悲風?!?- 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在心頭。
——范仲淹 - 大河百代,眾浪齊奔淘盡萬古英雄漢;詞苑千載,群芳競秀盛開一枝女兒花?!钋逭?- 譯著尚未成書,驚聞隕星,中國何人領吶喊?先生已經(jīng)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
——魯迅 - *** 稱朱自清:“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 列寧贊高爾基:“無產(chǎn)階級藝術的最杰出的代表?!?/p>
- 芭蕾舞的化身:烏蘭諾娃。 - 關漢卿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4.急
部(布)署已定 拼拼湊湊(揍) 奮(憤)發(fā)圖強 和藹(靄)可親 令人恐怖(布) 唉(哀)聲嘆氣 出類拔萃(粹) 破釜(斧)沉舟 慘(殘)無人道 鞠躬盡瘁(粹) 原子輻(幅)射 安(按)裝機器 殘(慘)酷無情 入不敷(付)出 黯(暗)然銷魂 披星戴(帶)月 認識膚(?。\ 酒中摻(滲)水 以逸待(代)勞 感人肺腑(府) 揚長(常)而去 殫(憚)精竭慮 言簡意賅(該) 縱橫捭(俾)闔 稗(裨)官野史 天崩地坼(折) 稍事耽(擔)擱 清澈(徹)見底 卑躬(恭)屈膝 班(搬)門弄斧 投機倒(搗)把 貢(供)獻巨大 稱(趁)心如意 這倒(到)不錯 自暴(曝)自棄 灌(貫)輸知識 墨守成(陳)規(guī) 中流砥(抵)柱 羽扇綸(倫)巾 英雄輩(倍)出 馳騁(聘)疆場 并行不悖(背) 玷(沾)污清白 發(fā)揚光(廣)大 一張一弛(馳) 性格粗獷(曠) 民生凋敝(蔽) 橫渡(度)長江 一籌(愁)莫展 歡度(渡)春節(jié) 步人正軌(規(guī)) 大有裨(稗)益 相形見絀(拙) 墮(墜)落腐化 陰謀詭(鬼)計 剛愎(腹)自用 咄咄(拙)逼人 明辨(辯)是非 川(穿)流不息 辯(辨)證法 三番(翻)兩次 隨聲附和(合) 簽字蓋戳(戮) 反(翻)復無常 和(合)盤托出 脈搏(膊)微弱 戳(戮)穿陰謀 翻(反)云覆雨 曲高和(合)寡 赤膊(博)上陣 義不容辭(詞) 浪費(廢)金錢 萬事亨(享)通 飛揚跋(拔)扈 虎視眈眈(耽) 英雄氣概(慨) 寬宏(洪)大量 戮(戳)力同心 聲音洪(宏)亮 絕(決)對服從 哄(轟)堂大笑 庸庸碌碌(錄) 為國捐軀(驅) 卑躬屈(曲)膝 千鈞(釣)一發(fā) 侯(候)門如海 工程竣(峻)工 語無倫(侖)次 怙惡不悛(俊) 入場券(卷) 精神渙(煥)散 熱炕(坑)頭 脈絡(胳)分明 慘絕人寰(環(huán)) 不卑不亢(抗) 尚待商榷(確) 漫(滿)山遍野 卻(缺)之不恭 病人膏肓(盲) 刻(克)苦耐勞 無禮謾(漫)罵 富麗堂皇(黃) 當仁(人)不讓 張皇(慌)失措 坑(吭)害好人 風靡(糜)一時 望風披靡(糜) 人參鹿茸(葺) 心灰(恢)意懶 空(恐)前絕后 言談詼(恢)諧 漠(莫)不關心 矯揉(柔)造作 風雨如晦(誨) 膾(燴)炙人口 墨(默)守成規(guī) 觀摩(磨)教學 孺(儒)子可教 心狠手辣(棘) 金甌(毆)無缺 渾(混)身是膽 功虧一簣(匱) 碑帖臨?。Γ?耳濡(儒)目染 含辛茹(如)苦 迫不及(急)待 臘(蠟)梅盛開 嘔(漚)心瀝血 既(即)然如此 味同嚼蠟(臘) 打架斗毆(歐) 歃(插)血為盟 杯盤狼藉(籍) 無獨有偶(隅) 贍(瞻)養(yǎng)父母 豐功偉績(跡) 陳詞濫(爛)調 模范事跡(績) *** 讕(濫)言 堅如磐(盤)石 禮尚(上)往來 不計(記)其數(shù) 可做藍(籃)本 籃(藍)球健將 如法炮(泡)制 喜上眉梢(捎) 嘉(佳)賓滿座 稍(少)縱即逝 書聲瑯瑯(朗) 蓬(篷)蓽生輝 緘(箴)口不言 身體羸(嬴)弱 挑撥是(事)非 艱(堅)難困苦 大多雷(類)同 披(批)沙揀金 草菅(管)人命 嗜酒成癖(僻) 首(手)屈一指 利(厲)害得失 紕(批)漏百出 授(受)與獎章 直截(接)了當 變本加厲(利) 再接再厲(勵) 艱苦樸(撲)素 軍事部署(暑) 情不自禁(盡) 厲(勵)行節(jié)約 前仆(撲)后繼 不辨菽(黍)麥 火中取栗(粟) 風塵仆仆(撲) 事過境(景)遷 肆(肄)無忌憚 兢兢(競)業(yè)業(yè) 勞動鍛煉(練) 星羅棋(旗)布 辰巳(己)午未 即(既)使如此 不脛(頸)而走 軍事訓練(煉) 修葺(茸)一新 到處傳誦(頌) 針灸(炙)療法 一枕黃粱(梁) 感情融洽(?。?毛骨悚(聳)然 赳赳(糾)武夫 恰(洽)如其分 寥寥(廖)無兒 鬼鬼祟祟(崇) 前倨(踞)后恭 書寫潦(了)草 喬(巧)裝打扮 龍盤虎踞(據(jù)) 相距(矩)不遠 瀏(流)覽一遍 提綱挈(攜)領 ?(淌)水過去 規(guī)規(guī)矩矩(距) 手榴(溜)彈 狙(阻)擊敵人 頃(傾)刻之間 列出提(題)綱 面面俱(具)到 慘遭屠戮(戳) 罄(磐)竹難書 恬(括)不知恥 不屑(宵)一顧 大學肄(肆)業(yè) 改弦易張(章) 鋌(挺)而走險 睡眼惺(醒)松 綠樹成蔭(陰) 通貨膨脹(漲) 綠草如茵(蔭) 如火如荼(茶) 學識修(休)養(yǎng) 一望無垠(銀) 動輒(轍)得咎 深為惋(婉)惜 氣喘吁吁(噓) 化學反應(映) 計劃縝(慎)密 申酉戌(戍)亥 反映(應)意見 舉世震(振)驚 癡心妄(忘)想 一切就緒(序) 式樣新穎(潁) 枉(妄)費心機 栩栩(詡)如生 仗義執(zhí)(直)言 優(yōu)(憂)柔寡斷 出奇制(致)勝 互相推諉(委) 寒暄(喧)客套 良莠(秀)不齊 擲(拋)地有聲 冒天下之大不韙(諱) 喧(宣)賓奪主 記憶猶(尤)新 怨天尤(由)人 莫衷(中)一是 從中斡(干)旋 徇(殉)私舞弊 運籌帷幄(握) 循(尋)序漸進 手頭寬裕(余) 滿臉皺(縐)紋 濫竽(芋)充數(shù) 戊(戍)戌政變 揠(偃)苗助長 向隅(偶)而泣 招搖撞(裝)騙 定期會晤(悟) 始終不渝(遇) 梳妝(裝)打扮 偃(揠)旗息鼓 逾(渝)期作廢 雨聲淅(浙)瀝 舉行宴(晏)會 惴惴(揣)不安 月明星稀(希) 湮(淹)沒不聞 元(原)氣大傷 綴(掇)句成文 條分縷析(拆) 此系贗(膺)品 世外桃源(園) 呱呱墜(墮)地 全家遷徙(徒) 敷衍(演)塞責 斷壁頹垣(桓) 緣(沿)木求。
5.語文文學問題
小說以外科醫(yī)生格列佛的四次出海航行冒險的經(jīng)歷為線索,一共由四部分組成。
第一卷:利立浦特(小人國)游記。敘述格列佛在小人國的游歷見聞。
這里的人,身長不滿六英寸,他置身其中,就象巍巍的大山一般。小朝廷里充斥陰謀詭計、傾軋紛爭。
穿高跟鞋的一派與穿低跟鞋的一派互相攻擊,勢不兩立。 第二卷:布羅卜丁奈格(大人國)游記。
格列佛在利立浦特人的心目中是個寵然大物,但一到布羅卜丁奈格,他就象田間的鼬鼠一般小了。格列佛被當作小玩藝裝入手提箱里,帶到各城鎮(zhèn)表演展覽。
后來,國王召見他,他慷慨陳辭,夸耀自己的祖國的偉大,政治的賢明,法律的公正,然而均一一遭到國王的抨擊與駁斥。 第三卷:勒皮他、巴爾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錐、日本游記。
主要描述格列佛在勒皮他(飛島)和格勒大錐(巫人島)的游歷。飛島上的人長得畸形怪狀,整天擔憂天體會發(fā)生突變,地球會被彗星撞擊得粉碎,因而惶惶不可終日。
在科學院里,設計家們正在從事研究如何從黃瓜中提取陽光取暖,把糞便還原為食物,繁殖無毛的綿羊,軟化大理石等課題。 在巫人島上,島主精通巫術,擅長招魂,他們博覽古今,發(fā)現(xiàn)歷史真相被權貴歪曲,娼妓般的作家在哄騙人世。
第四卷:慧?國游記。敘述格列佛在智馬國的游歷。
在這個國度里,居主宰地位的是有理性的公正而誠實的智馬,供智馬驅使的是一種類似人形的畜類耶胡,后者生性 *** 、貪婪、好斗。 。
文言文古代常識題
1. 兩道古文常識題
一、
謙稱:寡人、臣、不才、妾、下、孤、老婦(全是自稱);
敬稱:陛下、夫子、足下、公、子、上、君、丈人(全是稱對方);
賤稱:獨夫(即暴君)、豎子(指童仆,“豎”是豎裁的意思,就是通裁的上衣。古時童仆都是穿這種衣服,所以稱為“豎子”)。
那個13是不是“愚”?。縇Z確定沒打錯?如果是“愚”的話就是謙稱。
“魚取生”從來沒聽說過……不懂……抱歉、
二、
經(jīng):伐檀(出自《詩經(jīng)》);
史:荊軻刺秦王(出自《戰(zhàn)國策》)、屈原列傳(出自《史記》)、崤之戰(zhàn)[出自《左傳》(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張衡傳(出自《后漢書》)、廉頗藺相如列傳(出自《史記》);
子:察今[出自《呂氏春秋》(又名《呂覽》)]、季氏將伐顓臾(出自《論語》)、魚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庖丁解牛(出自《莊子》)、勸學(出自《荀子》)、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湯問》);
集:愛蓮說(出自《周元公集》)、促織(出自《聊齋志異》、項脊軒志、捕蛇者說(出自《柳河東集》)、六國論(出自《嘉佑集·權書》。
《采草藥》不知道……貌似很少人知道額……
2. 【好答案會+分】文言文 古文 的古代文化風俗常識
你在百度文庫 搜古漢語常識,里面有很多同類文章,挨個看一下古 代 漢 語 文 化 常 識 一、年齡稱謂 01、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02、孩提:指2——3歲的兒童 03、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 04、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05、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06、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07、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08、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09、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歲 11、古稀之年:指七十歲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 13、期頤之年:一百歲 二、明清科舉考試(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緒31年廢止) (1)等級:院試(又叫“童試”,縣級考試 ,童生參加,考上為“生員”,即“秀才”。)
鄉(xiāng)試(又叫“秋闈”,省級考試,生員參加,考上為“舉人”。) 會試(又叫“春闈”,國家級考試,舉人參加,考上為“貢士”。)
殿試(國家級考試,皇帝主考,貢士參加,考上為“進士”。其中,第一名叫“狀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內容:四書五經(jīng)等,規(guī)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 三、古代主要節(jié)日 (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開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03)上元:正月十五,張燈為戲,又叫“燈節(jié)” (0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禱農事。
(05)寒食:清明前兩日,禁火三日(吳子胥) (06)清明:四月初,掃墓、祭祀。 (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劃龍(屈原) (08)七夕:七月初七,婦女乞巧(牛郎織女) (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節(jié)” (10)中秋:八月十五,賞月,思鄉(xiāng) (11)重陽: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災 (12)冬至:又叫“至日”,節(jié)氣的起點。
(13)臘日:臘月初八,喝“臘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舊迎新 四、古代的刑罰 (01)黥刑:又叫“墨刑”,額頰上刺字涂墨。 (02)劓刑:割鼻子(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04)刖刑:將腳砍掉(和氏璧) (05)宮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馬遷) (06)臏刑:剔去膝蓋骨(孫臏) (07)大辟:砍頭 (08)炮烙:將人燒烤死 (09)車裂:又叫“五馬分尸”(商鞅) (10)湯鑊:將人煮死 (11)腰斬:從腰部斬籪 (12)凌遲:又叫“千刀萬剮” (13)棄市:暴尸街頭 五、有關官職的問題 1、詞語 (1)授官:除 拜 (2)升官:遷 擢 (3)降官:謫 左遷 (4)免官:罷 黜 (5)招聘:征 辟 (6)京官調任地方官:出 徙 (7)大臣辭職:乞骸骨 2、六部: (1)吏部(官職任免升調等)(2)戶部(土地稅收戶口等)(3)禮部(典禮科舉學校等) (4)刑部(司法刑獄案件等)(5)兵部(軍事軍隊邊防等) (6)工部(工程營造水利等) “六部”是漢以后的中央官職,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六、古代時間、長幼特殊名稱1、陰歷十五為望,陰歷十六為既望或繼望;每月底為晦(大月是三十,小月為二十九,初晦即指正月月底);陰歷每月初一為朔日。
2、老大為伯,老二為仲, 老三一直到倒數(shù)第二都稱為叔, 最小的叫做季。
3. 有關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測試題及答案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測試題1.稱杜甫為杜工部, 稱左光斗為左忠毅公,稱陸游為陸放翁 ,分別是以 、、來稱呼人。
2."卑己尊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古人在稱別人的父親時,敬詞有令父、等;稱自己的母親時,謙詞有家母、等。
3.古代男子年20行" ",女子年15行" ",以示成年,這時才能取" "。4."花甲重逢,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還多一度春秋。
"這是一幅寫給 歲老人的壽聯(lián)。5.古代兄弟之間用" "表示排行。
" "表示最大," "表示最小。6.我國古代對人的稱謂有一些特殊的標志,如"從"表示 關系,"先"表示 。
7.我國古代的紀年法有三種: 、、。"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 。
8.我國古代把農歷每月初一叫" ",十五叫" ",月末一天叫" "。9.古人說"點卯"的"卯"相當于現(xiàn)在上午 時到 時。
10.農歷清明前的四個節(jié)氣依次為 、、、。11.1998年是農歷戊寅年,按傳統(tǒng)說法是屬虎人的本命年;據(jù)此推算,2000年是農歷 年,是屬 人的本命年。
12.古人把從黃昏到第二天拂曉分為 更。其中"三更"大致相當于地支紀時法的 時,也就是現(xiàn)在的 時到 時。
13.我國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指的是 、、、、五種物質。14.中國隋唐以后的官職實行 "三省六部制", "六部"是指: 部、部、部、部、部、部,各部的長官均為 。
"六部"中主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的是 。15.古代授官叫 、,降官貶官叫 、。
16.漢代郡的長官稱 ,隋唐州的長官稱 ,宋代州的長官稱 ,明代府的長官稱 。17.古代中國曾分置九州,居于九州之首的是 州," "是今河北省的簡稱。
18.按東、西、南、北、中的順序,寫出"五岳"的名稱: 、、、、。19."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一句中的"白下"指的是: 。
20.河南省的洛陽位于洛河之 ,湖北省的漢陽位于漢水之 ,陜西省的華陰位于 之北。21.成語"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 、、。
22.傳說中的開天辟地、煉石補天、銜石填海的神話人物依次是: 、、。23.我國古代禮儀,宴席的四面座位,以 為最尊,其次是 ,再次是 ,最下位是 。
24.我國古代造字有"六書"之說,"六書"是指 、、、、、。25.古代有"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的說法,句中的"四庫"指的是 、、、。
26.古代的節(jié)日大多伴有一些民俗活動,如元宵節(jié) ,清明節(jié) ,重陽節(jié) 。27.舊時文人的四大雅趣是 、、、。
28."歲寒三友"指的是 、、。29.我國古代五聲音階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 、、、、。
30."入則孝,出則悌。""孝"指善事 ,"悌"指善事 。
31.我國古代的十大古曲是: 、、、、、、、、、。古代文化常識測驗題參考答案1.官職 謚號 號 2.令尊 家慈 3.冠禮 笄禮 字 4.141 5.伯仲叔季 伯 季 6.堂房親屬 已去世 7.王公年次記年法 帝王年號記年法 干支記年法 年號干支合用記年法 8.朔 望 晦 9.五 七 10.立春 雨水 驚蜇春風 11.庚辰 龍 12.五 子 前天晚上11點 第二天凌晨1點 13.金 木水 火 土 14.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尚書 吏部 15.拜 除 謫 左遷16.太守 刺史 知州 知府 17.冀 冀 18.泰山 華山 衡山 恒山 嵩山19.南京 20.北 北 華山 21.儒教 佛教 道教 22.盤古 女媧 精衛(wèi) 23.坐西朝東 坐北朝南 坐南朝北 坐東朝西 24.象形 指事 會意 形聲 轉注假借 25.經(jīng) 史 子 集 26.觀燈 踏青掃墓 登高賞菊 27.琴棋書畫 28.松竹梅 29.宮 商 角 徵 羽 30.父母 兄長 31.高山流水 廣陵散 平沙落雁 梅花三弄 十面埋伏 夕陽簫鼓 漁樵問答 胡茄十八拍 漢宮秋月 陽春白雪。
4.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題
13.D 14 B 15.C 16.(1)話傳到外面,掌權的人指控他狂妄輕率,貶潘良貴為監(jiān)信州吶口排岸。
(得分點:徹、當、黜,各1分,句意2分);(2)宰相掌管一代人才的任免、升降,認為賢良的,自然應當提拔任用,怎么能先表達私人恩情。(得分點:進退、耀、示,各1分,句意2分) 【解析】 13.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理解文言斷句的能力。
解答此題,可根據(jù)對句意的整體感知與理解,從整體上將能斷開的先斷開,然后再根據(jù)主謂或動賓關系及人物的動作斷句,也可以根據(jù)文言標志性詞語斷句。例如此題可根據(jù)人名“高宗顧良貴”及文言標志性詞語“曰”等斷句。
D項原文標點:子湮欲退,高宗顧良貴日:“是聯(lián)問之?!庇种I子湮且款語。
子湮復語,久不止,良貴叱之退者再。高宗色變,于是二人俱待罪。
所以選D。 【考點定位】能為文言文斷句。
能力層級為運用E級。 【技巧點撥】斷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讀幾遍,以便對全文內容有整體的感知,把能斷開的先斷開,然后逐步縮小范圍,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憑借和語境(上下文)的關系,作出相應調整,然后再注意常見的句末語氣詞“者、也、矣、乎、歟”和句首語氣詞“故、夫、蓋、惟”,同時還需注意陳述主語的變化和事件的切分。
例如本題的“曰”“之”“高宗”等。 14.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識和篩選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題,可根據(jù)平時的積累,將表述錯誤的選項找出即可。B項,“借用為對帝王、王后的尊稱”理解錯誤,不包括“王后”。
所以選B。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
能力層級為識記A 【易錯警示】文學常識的識記能力是近幾年高考的一個??键c,命題人往往將此考點和篩選信息的能力放在文言文閱讀命題中進行考查,解答此類題,考生往往會有一個方向上的誤區(qū),即考生誤認為從文本中即可找到答案,而實際上,考查的內容主要依靠考生平時對文學常識的積累與不斷的復習鞏固。選項中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往往會在朝代、管理部門、人物等方面偷偷的改換其它的內容,迷惑考生,思考時,一定要細心辨別。
例如本題選項B則是考查古代對帝王等稱謂的文學常識。 15.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著選項回到原文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C項,“被皇帝罷官”與原文不符,應是潘良貴自己請求離去。
所以選C。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常見的設誤角度有:曲解詞義、夸大其詞、以偏概全、張冠李戴、顛倒是非、因果混淆、時序錯位(時間順序顛倒)、無中生有、添枝加葉。其中一個錯誤項的錯誤設置有隱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體正確的前提下設置一些與原文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內容、詞語。
做題時要仔細推敲,認真比對。例如選項C就屬于張冠李戴的錯誤。
16.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翻譯句子的理解能力。翻譯時,應將待譯句子放回語境去理解,也應注意盡可能直譯,將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落實,補出省略成分,將特殊句式按現(xiàn)代漢語習慣譯出。
本題重點詞語:徹、當、黜、進退、耀、示。 【考點定位】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能力層級為理解B。 【易錯警示】翻譯文言首先要有語境意識,結合上下文大體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關鍵字、辨識該句句式,然后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某些特殊詞語,如官職名、地名、年號名等可不譯),注意字句的落實。
翻譯時還要注意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達到詞達句順。例如本題應將“徹、當、黜、進退、耀、示”等關鍵詞翻譯準確。
【參考譯文】 潘良貴,字子賤,婆州金華人。憑著上舍生的身份開始做官,擔任辟雍博士,升任秘書郎。
當時宰相蔡京正用官爵和體祿籠絡出名的士人,潘良貴操守、意志堅定不可動搖,親戚朋友多次替蔡京表達愿意交往的心愿,潘良貴嚴肅拒絕。靖康元年,欽宗問誰可以勝任宰相,潘良貴極力進言:“何、唐等四人不可以任用,以后他們肯定誤國。
陛下如果想要扶危持顛的宰相,不廣泛詢問下面官吏的意見,使地位卑微的人都知道,不能如意?!痹拏鞯酵饷妫茩嗟娜酥缚厮裢p率,貶潘良貴為監(jiān)信州泊口排岸。
高宗繼承皇位,召入朝廷擔任左司諫。拜見皇帝后,請求剿滅奸黨,讓叛徒在國門處決,敵人就不敢輕視宋朝。
又請求封賢良的宗室到山東、河北,來使國家強大,皇帝巡視維揚,培養(yǎng)兵威來圖謀恢復國家。黃潛善、汪伯彥厭惡他的話,改任工部。
潘良貴因進言沒有實行,請求離職。 授任考功郎,升任左司。
宰相呂頤浩從容對潘良貴說:“(您)早晚將引入兩省任職?!迸肆假F嚴肅回答說:“父母年老正想請求到地方任職,兩省的官不是我能做的。”
潘良貴退下對人說:“宰相掌管一代人才的任免、升降,認為賢良的,自然應當提拔任用,怎么能先表達私人恩情。如果士大夫接受他的籠絡,又憑什么在朝廷立身?!?/p>
憑著直龍圖閣的身份擔任嚴州知州。到任兩月,請求擔任祠祿官。
起用為中書舍人。 恰好戶部侍郎向子湮入宮拜見皇帝,說話繁冗蕪雜,潘良貴以前與向子湮交好,這天潘良貴暫代起居官,站在殿上,徑直走到榻前嚴厲地說:“向子湮。
5.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題
9.B 10.D 11.B 12.B 13.(1)單父人呂公與沛縣的長官要好,為躲避仇人投奔到縣令這里來作客,于是就在沛縣安了家。
(2)酒宴快散的時候,呂公就給高祖使眼色,堅持要留下高祖。 【解析】 9.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文言實詞在文中含義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類題要靠平時對課文知識的積累,在課外文言文閱讀當中,辨析重要詞語的含義正確與否,有時就需要結合具體的語境,根據(jù)上下文推斷出其詞義,B輕視。從句子的上下文看,并沒有交換官吏的一些事情或做法。
從上文的語境看,高祖做亭長,平時就看不起那些縣里的官吏。易,除了有“交換”義外,還可講成“輕視,看不起”。
所以根據(jù)上下的具體語境,應講成“輕視,看不起”。所以選B。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文言實詞的解釋,要重視那些在所學課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詞語,那些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中已有較大差異的詞語,以及一詞多義的詞語。文言實詞應該用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語詞語予以解釋,并且要根據(jù)該詞在某句子中的切實意義給予恰當?shù)慕忉專允咕渥忧昂笳Z氣通暢、意義明白正確為標準。
具體分析時,還要結合著具體語境分析。 10.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理解文言斷句的能力。
解答此題,可根據(jù)對句意的整體感知與理解,從整體上將能斷開的先斷開,然后再根據(jù)主謂或動賓關系及人物的動作斷句,也可以根據(jù)文言標志性詞語斷句。原文的標點為: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斬蛇。
蛇分為兩,道開。行數(shù)里,醉困臥。
后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 【考點定位】能為文言文斷句。
能力層級為運用E級。 【技巧點撥】斷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讀幾遍,以便對全文內容有整體的感知,把能斷開的先斷開,然后逐步縮小范圍,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憑借和語境(上下文)的關系,作出相應調整,然后再注意常見的句末語氣詞“者、也、矣、乎、歟”和句首語氣詞“故、夫、蓋、惟”,同時還需注意陳述主語的變化和事件的切分。
11.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文學常識的識記能力和篩選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題,可根據(jù)平時的積累,將表述錯誤的選項找出即可。
D項,“上坐”是指受尊敬的席位。所以選D。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技巧點撥】文學常識的識記能力是近幾年高考的一個??键c,命題人往往將此考點和篩選信息的能力放在文言文閱讀命題中進行考查,解答此類題,考生往往會有一個方向上的誤區(qū),即考生誤認為從文本中即可找到答案,而實際上,考查的內容主要依靠考生平時對文學常識的積累與不斷的復習鞏固。
選項中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往往會在朝代、管理部門、人物等方面偷偷的改換其它的內容,迷惑考生,思考時,一定要細心辨別。例如本題選項D就屬于古代席位的文學常識。
12.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分析和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筛鶕?jù)對文章內容的感知,仔細辨識選項與原文的細微差別,B項說“為奉承縣令的貴客”,不準確, 實為奉承縣令; “高祖向來瞧不起這種做法,所以一個錢也沒帶”也錯誤,高祖瞧不起那些官吏,不帶一錢,是對那些官吏的一種戲侮。
所以選B。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常見的設誤角度有:曲解詞義、夸大其詞、以偏概全、張冠李戴、顛倒是非、因果混淆、時序錯位(時間順序顛倒)、無中生有、添枝加葉。
其中一個錯誤項的錯誤設置有隱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體正確的前提下設置一些與原文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內容、詞語。做題時要仔細推敲,認真比對。
例如本題選項B就屬于張冠李戴的錯誤。 13.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翻譯問句的能力。
譯文時,應將待譯句子放回語境去理解,也應注意盡可能直譯,將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落實,補出省略成分,將特殊句式按現(xiàn)代漢語習慣譯出。例如,(1)采分點“善”“辟”“客”“家”“焉”一處1分。
(2)采分點“闌”“目”“固”“竟”“后”。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
能力層級為理解B 【易錯警示】翻譯文言首先要有語境意識,結合上下文大體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關鍵字、辨識該句句式,然后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某些特殊詞語,如官職名、地名、年號名等可不譯),注意字句的落實。翻譯時還要注意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達到詞達句順。
例如第一題的“家”就屬于名詞用作動詞,翻譯時,要翻譯準確。 【參考譯文】 漢高祖(劉邦),是沛縣豐邑中陽里(邑和里都是當時的行政單位,邑屬于縣,里屬于邑)的人,姓劉。
高祖這個人,胸襟開闊,氣量寬宏。不愿干一般人從事的生產(chǎn)勞動。
到了壯年,被試用做小吏,當了泗上亭的亭長。高祖曾經(jīng)去咸陽服徭役,有機會觀看秦始皇出行,他大為感嘆地說:“唉!大丈夫就應該這樣啊!” 單父(今山東單縣)人呂公,跟沛縣縣令要好,為了躲避仇家,到縣令這里客居,于是在沛縣安了家。
沛縣的豪紳和官吏們聽說縣令家里有貴客,都去送禮祝賀。當時蕭何是縣里的主吏(也稱主吏掾,是協(xié)助縣令管理人事考核的官職),主管收納賀禮,他告知各位貴賓說:“禮錢不足一千錢的,請坐。
高中最常考的文學常識
高中文化常識(一)
1、官職制度
三省六部: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zhí)行。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門下省長官稱侍中,尚書省長官稱尚書令。
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職稱侍郎。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xù)到清末。
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調動等,長官為吏部尚書。
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宜。
禮部:教育、外交、科舉考試、禮儀風俗;
吏部:對各地、各部的官員進行委派、考核、調配;
兵部:軍隊的募集與訓練、邊境的守衛(wèi)、對外戰(zhàn)爭;
刑部:最高司法機關;
戶部:農業(yè)生產(chǎn)、稅收、國家財政、倉儲、撥款、供應;
工部:建筑、水利、道路、制造、織造、
“三省六部”制出現(xiàn)以后,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詞語:(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2)除。拜官授職。(3)擢。提升官職。(4)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為易于區(qū)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后調復原職叫遷復。(5)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qū)。(6)黜?!镑怼迸c“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7)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于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
2、官位職能: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我國古代常取爵名封賜大臣,分別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三公:始于周朝,或以司徒、司馬、司空為三公,或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秦漢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唐宋沿用此稱。明清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但已無實際職權,只用作大臣的最高榮譽。
秦代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位最高,尊稱為相國,通稱為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輔佐朝政;太尉掌管全國軍事;御史大夫負責監(jiān)察并幫助丞相處理事務。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與當今某些國家內閣或政府首腦的含義并不相同。
太師:西周始置,原為高級武官,軍隊的最高統(tǒng)帥。春秋時晉楚沿用,戰(zhàn)國后廢,漢又設置,位在太傅之上。
司徒:春秋時負責掌管國家的土地和人民,制定貢賦。漢時,主管教化。
中書令:漢武帝始置,西漢后期改為中謁者令,魏晉為中書省的長官之一。南北朝時期,中書令多為有文學名望的人。至唐代,非有特殊資望者不授此官。宋制略同。元代中書令權位尤重,明代廢除。
御史:本為史官,西漢時建立了獨立的監(jiān)察機構——御史府,后改稱御史臺。歷代御史臺的長官稱御史大夫或御史中丞等。明代把御史臺改為都察院,長官為左右都御史,清代沿襲。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后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后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后逐漸成為虛銜。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后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后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
……
鞠躬古代文學常識
1.古代文學常識
一、人的稱謂 二、古代職官 三、天文歷法 四、古代地理 五、科舉制度 六、風俗禮儀 七、飲食器用 八、音樂文娛 九、文史典籍 十、目錄辭書 十一、古代軍制 1、人的稱謂 古代時人的稱謂 ·常見稱謂 ·特殊稱謂 ·中國古代姓氏 2、古代職官 古代職官一覽,以及解說 ·古代官職的一覽, 詳細解說 ·官職的任免升降 ·古代授官稱謂 ·古代兼代官職的稱謂 3、天文歷法 天文歷法 ·星宿名稱 ·歷法 ·二十八星宿 4、古代地理 古代地理,稱謂 ·古代地理,稱謂 5、科舉制度 古代科舉的詳細解說 ·科舉制度一覽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發(fā)展 6、風俗禮儀 我國傳統(tǒng)習俗 ·風俗禮儀,傳統(tǒng)節(jié)日,稱謂等 7、飲食器用 古代飲食器用 ·古代的飲食與器用 8、音樂文娛 【五聲】也稱“五音”,即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zhi)、羽五個音級。
五聲與古代的所謂陰陽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樸素的理論形式一樣,是我國早期整體化的美學觀,被西方人看作是整個東方音樂的基本形態(tài)。
·古代音樂文娛 9、文史典籍 【四書】 【五經(jīng)】 【六經(jīng)】 【十三經(jīng)】 【三字經(jīng)】 【千字文】 【千家詩】 【唐詩三百首】 【文選】 【古文觀止】 【古文辭類纂】 【二十四史】 【史記】 【資治通鑒】 【太平廣記】 【詩文集的命名方式】 【史書編寫方式】 ·文史典籍 10、目錄辭書 辭書介紹 ·目錄辭書 11、古代軍制 古代軍制一覽 ·古代軍制 常見稱謂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
(2)用于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
(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
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司馬光為司馬君實,蘇軾為蘇子瞻,蘇轍為蘇子由等。 【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
名、字與號的根本區(qū)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fā)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
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商隱號玉溪生,賀知章晚年自號四明狂客,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號半山,蘇軾號東坡居士,陸游號放翁,文天祥號文山,辛棄疾號稼軒,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楊萬里號誠齋,羅貫中號湖海散人,關漢卿號已齋叟,吳承恩號射陽山人,方苞號望溪,吳趼人號我佛山人,袁枚號隨園老人,劉鶚號洪都百煉生。 【稱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
如稱陶淵明為靖節(jié)征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范仲淹為范文正公,王翱為王忠肅公,左光斗為左忠毅公,史可法為史忠烈公,林則徐為林文忠公。而稱奸臣秦檜為繆丑則是一種“惡謚”。
【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譚嗣同為譚壯飛(其齋名為壯飛樓)。 【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故而人稱柳河東;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被稱為湯臨川(江西臨川人);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昆山亭林鎮(zhèn)人,被稱為顧亭林;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被稱為袁項城(河南項城人)。
清末有一副飽含譏刺的名聯(lián):“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上聯(lián)“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下聯(lián)“常熟”即指出生江蘇常熟的翁同解。
【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再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時自己戲稱“趙郡蘇軾”、“蘇趙郡”,就因為蘇氏是趙郡的望族。
【稱官名】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睹坊◣X記》有“經(jīng)略從北來”、“謂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句,“經(jīng)略”是洪承疇的官職,“太師”是顏真卿官職“太子太師”的省稱,“少?!眲t是文天祥的官職。
《與妻書》:“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薄八抉R”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馬。
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如稱賈誼為賈太傅;“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至今人們還稱其王右軍;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遺,故而被稱為杜拾遺,又因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被稱為杜工部;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被稱為劉賓客;柳永曾任屯田員。
2.中國古代文學常識
B隋文帝楊堅取代北周稱帝,于開皇元年( 581 )恢復了尚書省 ,并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最高行政機構。
唐沿隋制,曾改稱文昌臺、都臺、中臺,不久復舊稱。
尚書省都堂居中,左右分司,都堂之東有吏部、戶部、禮部三行,每行四司,以左司統(tǒng)之;都堂之西有兵部、刑部、工部三行,每行四司,以右司統(tǒng)之。
尚書省與中書省、門下省合稱三省,而尚書省事無不總,是全國行政的總匯機構,長官稱尚書令。
C錯的。中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四種:即干支紀年法、王公即位年次年紀年法、帝王年號紀年法和年號干支兼用法。
例子:趙文王十六年屬于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淳化二年屬于年號紀年法。甲午年屬于干支紀年法
3.古代文學常識大全
一、建安文學基礎: 1、建安文學新局面的開創(chuàng)者是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杰出的詩人曹操。
他詩歌創(chuàng)作 代表作品有描寫漢末戰(zhàn)亂和人民苦難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是《蒿里行》中的名句。表現(xiàn)統(tǒng)一天下雄心壯志、充滿積極進取精神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現(xiàn)了他博大的胸懷;《觀滄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描寫了大海孕大含深的氣派。
《短歌行》中的“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表現(xiàn)了作者對賢才的渴慕,《龜雖壽》中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表現(xiàn)了曹操積極進取精神。 2、曹操是建文學新局面的開創(chuàng)者,開用樂府舊題寫時事的先河。
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詩也不少優(yōu)秀之作,他學習漢樂府,但又有自己的風格。 3、現(xiàn)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詩是曹丕的《燕歌行》;他的《典論·論文》是現(xiàn)存最早了文學專論,他提倡文學,對建安文學的繁榮起了推動作用。
4、曹植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可以分為前后兩個時期,以公元220年曹丕稱帝為界線, 5、曹植詩歌創(chuàng)作的代表作有描寫游俠少年的高超武藝和愛國精神的《白馬篇》,其中“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集中表現(xiàn)了少年的愛國精神;鼓勵朋友建功立業(yè)的《贈徐干》;在思婦身上寄托自己的失意和苦悶的《七哀》;描寫一個少年斬斷羅網(wǎng),拯救一只黃雀的故事的《野田黃雀行》;描寫海邊人民貧困生活的《泰山梁甫吟》;以美女盛年未嫁的苦惱寄托自己懷才不遇之感慨的《美女篇》等。鐘嶸稱他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
6、建安時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詩人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之稱見于曹丕的《典論·論文》,指孔融、陳琳、王粲、阮瑀、應瑒、劉楨七人,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7、“七子”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反映社會動亂和人民苦難的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詩》其一,其中“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表現(xiàn)了戰(zhàn)亂給人民帶不的苦難。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阮瑀的《駕出北郭門行》等;抒寫個人的抱負和遭遇的代表作是劉楨的《贈從弟》三首等。
8、現(xiàn)存題為蔡琰的作品有五言《悲憤詩》,騷體《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最可信的是蔡琰所作的是五言《悲憤詩》。
第二、正始西晉文學基礎 1、正始文學泛指魏代末年的文學,此時期的代表作家是嵇康和阮籍。 2、嵇康的散文代表是《與山巨源絕交書》,詩歌的代表作是《贈秀才入軍》十八首;阮籍主要的詩歌創(chuàng)作是八十二首《詠懷詩》,最著名的散文是《大人先生傳》。
3、阮籍的《詠懷傳》在運用王言詩抒情和諷諭方面有較高的成就,其一中“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表現(xiàn)了自己的孤獨苦悶,給處于黑暗統(tǒng)治下的進步作家開拓了一條寫作政治抒情詩的道路,《詩品》的“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概括的就是阮籍的詩風。陶淵明的《飲酒》,庾信的《擬詠懷》。
4、晉武帝太康前后的“三張、二陸、兩潘、一左”指導的是張華、張協(xié)、陸機、潘尼、潘岳、左思,他們是太康時期著名的詩人。 5、太康文學創(chuàng)作有兩種不好的傾向:一是模擬古人的風氣大盛;二是追求詞藻華美和對偶工整。
劉勰所說“采縟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指的就是太康文學。 6、太康時代最著名的作家是陸機,與之齊名的作家是潘岳,還有張華張協(xié)等。
7、陸機的代表作有模仿《古詩十九首》的《擬古詩》十二首,描寫行旅生活的《赴洛道中作》;潘岳的名作是《悼亡詩》三首。 8、左思是西晉最有成就的詩人,他的詩直接繼承了建安風骨有“左思風力”之稱。
9、左思的代表作有《詠史》八首,作品采用了典故,運用了對比等手法,如“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即是對比,“澗底松”和“山上苗”即是比喻寒門知識分子和士族子弟,又是用對比反映寒門知識分子與世族門閥的矛盾。此外,《招隱》《嬌女詩》《三都賦》都是他的名作。
10、劉琨的代表作是《扶風歌》,他是著我的愛國詩人。郭璞的代表作是《洲仙詩》十四首,他是一位玄言詩人,《詩品序》中“理過其辭,淡乎寡味”即是對玄言詩的批評。
第三、陶淵明基礎: 1、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人,謚號“靖節(jié)征士”,因其曾作過彭澤令,所以后人又稱他為陶彭澤,他辭去彭澤令后,過著“晨興埋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躬耕生活。 2、陶淵明的詩可以分成兩類:田園詩和詠懷、詠史詩。
他的散文辭的名篇是《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感士不遇賦》等。 3、陶淵明的田園詩歌按其內容可以分為三方面:一部分表現(xiàn)農村的恬美靜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代表作有《歸田園居》其一(“少無適俗韻”),《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等;另一部分以極大的熱情歌詠了農業(yè)勞動,以及在勞動中與農民建立的友誼,如《歸田園居》其三(種豆南山下),《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人生歸有道)等;還有一小部分反映了農村凋蔽和自己的窮困生活,如《歸田園居》其四(久去山澤游)、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等。
晚年所作的《桃花源詩并記》是他田園詩的一個新發(fā)展。 4、陶淵明的詠懷、詠史詩。
4.古代文學常識
史記簡介:《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笆?
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作者司馬
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人。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大約卒于漢武帝征和三年左右。司馬遷的父親司
馬談在漢中央 *** 做太史令,負責管理皇家圖書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歷法。司馬談打算編寫一部通
史,愿望沒有實現(xiàn)就死去了。臨死的時侯,囑咐司馬遷完成他未竟的事業(yè)。司馬遷幼年時就很刻苦,
十歲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后來跟著董仲舒、孔安國學過《公羊春秋》、《古文尚書》。漢武帝元朔
三年,司馬遷二十歲,滿懷求知的欲望,漫游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到處考察古跡,采集傳說。通過對
歷史遺跡和西漢建國前后的史實的實地調查,司馬遷開闊了胸襟,增長了知識,為后來編寫《史記》
作了很好的準備。司馬談死后,司馬遷承襲父職,做了太史令,有條件看到大量的圖書文獻和國家檔
案,這對司馬遷編寫《史記》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 漢武帝太初元年,司馬遷開始編寫《史記》。
天漢二年,李陵率兵隨李廣利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向司馬遷詢問對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馬
遷說,李陵投降,是因為眾寡不敵,又沒有救兵,責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有意替李
陵回護開脫,貶責漢武帝的愛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于是,把司馬遷投進監(jiān)獄,處以腐刑。三年后
他被赦出獄,更加發(fā)奮寫作《史記》。大約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編撰工作。司馬遷死后許多年,
他的外孫楊惲才把這部五十二萬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諸于世。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我國
三千年左右的歷史。據(jù)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
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景
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
《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后人大多數(shù)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是確
鑿無疑的。今本《史記》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數(shù)篇章顯然不是司馬遷的手筆,漢元帝、成帝時的博
士褚少孫補寫過《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作。
《史記》取材相當廣泛。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國策》、《秦記》、《楚漢
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
重要材料來源。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搜集的材料做了認真地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
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采用闕疑的態(tài)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于取材廣泛,修史態(tài)
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
5.一個古代的文學常識
是鐘無鹽春秋時期的無鹽,本名鐘離春,長得奇丑,臼頭深目,長指大節(jié),皮膚如漆,聲如夜梟,因此年過40還流離失所。
但,別小看她。這個其貌不揚、發(fā)展平凡的女孩子,看似無野心,然而,最能花精力、時間去思考。
當別的民間女子開始花枝招展、涂脂抹粉的時候,她閑著;當別的女子勤奉箕帚侍奉公婆的時候,她閑著;當別的女子圍著孩子轉、跑、跳的時候,她閑著。人家有捕獲男人、打點家族的大工程在手,她沒有。
可是,這個女孩不弱啊,她有些私人工程在進行中,鋼鐵就是這樣煉成的。 這天,無鹽鼓足勇氣,前往臨淄求見齊宣王,大言不慚地說:“傾慕大王美德,愿執(zhí)箕帚,聽從差遣?!?/p>
事實上,如果無鹽是一個美女的話,她就死定了。春秋各國,什么都不怕,就怕特工。
那時人員流動自由,三天兩頭都會有了不得的人才千里投奔:不要怕苦惱;要了怕睡不著。這里頭,有1/3是誠意投靠,1/3是間諜,另外1/3是雙重間諜。
其中,以美女間諜最危險,一旦中計,就等著被敵國熬成藥渣吧。所以,齊宣王見美女自薦,就懷疑人家沒安好心,通常一斬了事。
但無鹽長得實在是太丑了,不可能是做間諜的料。 齊宣王見了無鹽,禁不住哈哈大笑。
無鹽一本正經(jīng)地說:“大王,你太危險了,太危險了?!饼R宣王令她說說。
無鹽抬眼四顧,咬牙切齒,揮手撫膝。大家都愣了,不解何意。
無鹽才賣著關子說:“抬眼是看四周烽火;咬牙切齒是代王張口納言,不絕諫阻之路;揮手是代王去除奸佞;撫膝是代王拆除奢靡的漸臺……” 齊宣王經(jīng)不起這種連哄帶騙,只好娶了無鹽,并把她立為王后。在無鹽的指教之下,齊國成為實力最強的“千乘之國”,臨淄成了戰(zhàn)國時期的文化中心。
無鹽是著名的無貌而有德之婦,像黃帝、許允、諸葛亮、梁鴻也都娶了這樣的女人,可是從來沒聽說過有男人羨慕他們。 想必無鹽們并不真正快樂。
她是齊國的標識、符號、象征,也是齊宣王的賢內助、老師、臣子,獨獨不會是情人。諸葛亮鞠躬盡瘁為了國,但沒有家;梁鴻孟光一輩子舉案齊眉相敬如賓,沉悶至死———嫁了他們也不見得幸福。
但是,如果先天不足,已不能巴望得到男歡女愛,也只能靠后天的智慧來贏得歸宿,實現(xiàn)抱負吧。
6.古代文學常識
先秦文學有兩源,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
《詩經(jīng)》分為風雅頌,反映現(xiàn)實300篇 手法牢記賦比興,名篇《碩鼠》與《伐檀》。 浪漫主義是《楚辭》,《離騷》作者為屈原。
先秦散文有兩派,“諸子”、史書要記全。 儒墨道法屬諸子,各有著作傳世間; 儒家《論語》和《孟子》, 墨家《墨子》見一斑; 道家《老子》和《莊子》,法家韓非著名篇。
歷史散文有兩體,分為“國別”和“編年” 前者《國語》《戰(zhàn)國策》, 后者《春秋》與《左傳》。 2、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 兩漢魏晉南北朝詩歌成就比較高; “樂府雙璧” 人稱贊, 建安文學推“三曹”; 田園鼻祖是陶潛,“采菊”遺風見節(jié)操。
《史記》首開紀傳體,號稱“無韻之離騷”; 班固承續(xù)司馬意,《漢書》斷代創(chuàng)新招; 賈誼雄文《過秦論》,氣勢酣暢沖云霄; “出師”二表名后世,《桃花源記》樂逍遙。 辭賦盛行多空洞,張衡《二京》似驚濤。
文學批評也興起,《文心雕龍》真高超。 駢文追求形式美,小說初起尚粗糙。
3、唐代文學 唐代鼎盛累如山,“初唐四杰”不平凡; 王楊盧駱創(chuàng)格律,律詩、絕句要記全。 浪漫詩人推李白,一路高歌《蜀道難》。
現(xiàn)實主義有杜甫,“三吏”、“三別”不一般。 樂天倡導新樂府,“琵琶”、“長恨”留名篇。
田園詩派有王孟,高、岑詩歌唱邊塞。 中唐李賀多奇麗,賈島“推敲”傳世間。
晚唐崛起“小李杜”;此后衰敗如塵煙。 韓柳古文創(chuàng)新體,《阿房宮賦》唱千年。
唐代傳奇已成熟,代表作推《柳毅傳》。 4、宋代文學 宋代文學詞泱泱,分成婉約與豪放。
柳永秦觀李清照,風花雪月多感傷。 蘇軾首開豪放派,“大江東去”氣昂昂; 愛國詩人辛棄疾,“金戈鐵馬”勢高揚。
三蘇、王曾、歐陽修,繼承韓柳寫文章; 范公作品雖不多,《岳陽樓記》放光芒。 南宋詩人陸放翁,《示兒》猶念復家邦; 人生自古誰無死?后世感懷文天祥。
編年通史第一部,《資治通鑒》司馬光。 《夢溪筆談》小百科,作者沈括美名揚。
5、元明清文學 元代散曲分兩種,小令、套數(shù)各不同。 雜劇代表四大家,成就首推關漢卿; 竇娥悲劇傳千古,人物形象最鮮明; 其余三家鄭馬白,還有《西廂》留美名。
明清戲劇精品多,《桃花扇》及《牡丹亭》 長篇都是章回體,“四大名著”是高峰。 《儒林外史》不能忘,《聊齋志異》多流行 尚有短篇擬話體,編訂“三言”馮夢龍。
方苞開創(chuàng)姚鼐繼,散文流派叫桐城。 清末大家龔自珍,《己亥雜詩》勸天公。
7.古代文學的知識
1、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詩經(jīng)王風黍離) 2、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詩經(jīng)風相鼠) 3、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詩經(jīng)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jīng)小雅鶴鳴) 5、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詩經(jīng)大雅抑) 6、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尚書) 7、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大禹謨) 8、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國語) 9、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10、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左傳) 11、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14、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1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顏淵)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wèi)靈公) 1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述而) 20、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論語子罕) 2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22、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子罕) 23、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論語) 2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 2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 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子路) 27、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簱衿渖贫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p>
(論語述而) 28、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禮記禮運) 29、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禮記中庸) 30、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禮記學記) 3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學記) 32、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楚辭卜居) 34、盡信書,不如無書。 (孟子盡心下) 35、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告子下) 3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孫丑) 37、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上) 38、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盡心上) 39、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 40、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41、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勸學) 4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養(yǎng)生主) 4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莊子) 44、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中庸) 45、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wǎng)。
(淮南子說林訓) 46、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戰(zhàn)國策荊軻刺秦王) 4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記李將軍傳) 48、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史記陳涉世家) 49、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史記高祖本紀) 50、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 (史記留侯世家) 5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史記報任少卿書) 52、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 列傳) 53、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漢書枚乘傳) 54、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漢枚乘上書諫吳王) 5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漢樂府長歌行) 56、疾風知勁草,歲寒見后凋。 (后漢書王霸傳) 57、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后漢書馮異傳) 58、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后漢書廣陵思王荊傳) 59、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漢書宋弘傳) 60、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 (后漢書) 61、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三國曹操龜雖壽) 62、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三國曹操短歌行) 63、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三國諸葛亮誡子書) 64、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三國諸葛亮誡子書) 65、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劉備) 66、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西晉陳壽三國志) 67、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東晉陶淵明雜詩) 68、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東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69、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
(南朝蕭鐸) 70、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北齊書元景安傳) 71、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新唐書元行沖傳) 72、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唐太宗贈蕭禹) 73、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74、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唐王之渙登鸛雀樓) 75、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唐王昌齡從軍行) 7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唐李白論詩) 77、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唐李白上李邕) 78、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唐李白宣州謝餞別校書叔云) 79、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唐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 80、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唐李白將進酒) 81、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唐李白行路難) 82、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海。 (唐李白江上吟) 83、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唐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84、讀書破萬。
高考??嘉幕WR
古代文化常識是指古代稱謂習慣、歷法、節(jié)氣、職官定位、地理、禮儀、古代音律、科舉制度、宗法等文化內容的統(tǒng)稱。
高考??嘉幕WR為:
1、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2、三國:魏、蜀、吳。
3、四大古典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西游記》。
4、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白蛇傳》。
5、世界四大短篇小說巨匠:契訶夫、莫泊桑、馬克吐溫、歐亨利。
6、蘇軾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
7、馬致遠的散曲代表作《天凈沙秋思》,被譽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創(chuàng)作了我國古典小說中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紅樓夢》(又稱《石頭記》),它問世后就廣為流傳,深受人們喜愛,還出現(xiàn)了專門研究該書的一門學問紅學,紅學現(xiàn)已成為世界文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
9、魯迅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陳毅被稱為元帥詩人;
臧克家因詩作多為農村題材,有泥土詩人之稱;
田間被聞一多譽為時代的鼓手(擂鼓詩人)。
中國文學之最:
1、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jīng)》;
2、最早的愛國詩人是屈原;
3、最早的田園詩人是東晉的陶淵明;
4、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邊塞詩人是盛唐的高適和岑參;
5、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詞人是北宋的蘇軾;
6、古代最杰出的女詞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7、古代最著名的愛國詞人是南宋的辛棄疾;
8、古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是唐代的李白;
9、古代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是唐代的杜甫;
10、古代寫詩最多的愛國詩人是南宋的陸游;
11、古代最著名的長篇神話小說是明代吳承恩的《西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