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中文在线观看,永久939w78w78w乳液,色5月婷婷 亚洲,2021精品国产自在观看

  • <small id="wqkfw"></small>

    <address id="wqkfw"></address>
  • 詩歌鑒賞

    5U文學(xué)網(wǎng) > 詩詞 > 詩歌鑒賞 > 李白詩歌賞析語文老師推薦5篇

    李白詩歌賞析語文老師推薦5篇

    | 敏清

      唐【作者】:李白——《望天門山》【內(nèi)容】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举p析】:天門山,就是安徽當(dāng)涂縣的東梁山(古代又稱博望山)與和縣的西梁山的合稱。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睦畎自姼梃b賞,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

      【年代】:唐

      【作者】: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

      【內(nèi)容】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biāo)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fēng)直到夜郎西。

      【賞析】:

      《新唐書。文藝傳》載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今湖南省黔陽縣)尉(古人尚右,故稱貶官為左遷),是因?yàn)椤安蛔o(hù)細(xì)行”,也就是說,他的得罪貶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問題,而只是由于生活小節(jié)不夠檢點(diǎn)。在《芙蓉樓送辛漸》中,王昌齡也對他的好友說:“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奔囱赜悯U照《白頭吟》中“清如玉壺冰”的比喻,來表明自己的純潔無辜。李白在聽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寫了這一首充滿同情和關(guān)切的詩篇,從遠(yuǎn)道寄給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首句寫景兼點(diǎn)時令,而于景物獨(dú)取漂泊無定的楊花,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guī),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在內(nèi),切合當(dāng)時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于景中見情,所以次句便直敘其事?!奥劦馈?,表示驚惜?!斑^五溪”,見遷謫之荒遠(yuǎn),道路之艱難。(五溪,雄溪、樠溪、酉溪、溪、辰溪之總稱,均在今湖南省西部。)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見。

      后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fēng)飄到龍標(biāo)。這里的夜郎,并不是指位于今貴州省桐梓縣的古夜郎國,而是指位于今湖南省沅陵縣的夜郎縣。沅陵正在黔陽的南方而略偏西。有人由于將夜郎的位置弄錯了,所以定此詩為李白流夜郎時所作,那是不對的。

      這兩句詩所表現(xiàn)的意境,已見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謝莊《月賦》:“美人邁兮音塵缺,隔千里兮共明月。臨風(fēng)嘆兮將焉歇,川路長兮不可越。”曹植《雜詩》:“愿為南流景,馳光見我君?!睆埲籼摗洞航ㄔ乱埂罚骸按藭r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倍寂c之相近。而細(xì)加分析,則兩句之中,又有三層意思,一是說自己心中充滿了愁思,無可告訴,無人理解,只有將這種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說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見她;三是說,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將愁心寄與,別無它法。

      通過詩人豐富的想象,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竟變成了一個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夠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將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帶到遼遠(yuǎn)的夜郎之西,交給那不幸的遷謫者。她,是多么地多情啊!

      這種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維所形成的巨大的特點(diǎn)之一和優(yōu)點(diǎn)之一。當(dāng)詩人們需要表現(xiàn)強(qiáng)烈或深厚的情感時,常常用這樣一種手段來獲得預(yù)期的效果。

      李白——《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

      【年代】:唐

      【作者】:李白——《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

      【內(nèi)容】

      憶昔洛陽董糟丘,為余天津橋南造酒樓。

      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

      海內(nèi)賢豪青云客,就中與君心莫逆。

      回山轉(zhuǎn)海不作難,傾情倒意無所惜。

      我向淮南攀桂枝,君留洛北愁夢思。

      不忍別,還相隨。

      相隨迢迢訪仙城,三十六曲水回縈。

      一溪初入千花明,萬壑度盡松風(fēng)聲。

      銀鞍金絡(luò)到平地,漢東太守來相迎。

      紫陽之真人,邀我吹玉笙。

      餐霞樓上動仙樂,嘈然宛似鸞鳳鳴。

      袖長管催欲輕舉,漢東太守醉起舞。

      手持錦袍覆我身,我醉橫眠枕其股。

      當(dāng)筵意氣凌九霄,星離雨散不終朝,分飛楚關(guān)山水遙。

      余既還山尋故巢,君亦歸家渡渭橋。

      君家嚴(yán)君勇貔虎,作尹并州遏戎虜。

      五月相呼渡太行,摧輪不道羊腸苦。

      行來北京歲月深,感君貴義輕黃金。

      瓊杯綺食青玉案,使我醉飽無歸心。

      時時出向城西曲,晉祠流水如碧玉。

      浮舟弄水簫鼓鳴,微波龍鱗莎草綠。

      興來攜妓恣經(jīng)過,其若楊花似雪何!

      紅妝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寫翠娥。

      翠娥嬋娟初月輝,美人更唱舞羅衣。

      清風(fēng)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繞行云飛。

      此時行樂難再遇,西游因獻(xiàn)《長楊賦》。

      北闕青云不可期,東山白首還歸去。

      渭橋南頭一遇君,酂臺之北又離群。

      問余別恨今多少,落花春暮爭紛紛。

      言亦不可盡,情亦不可及。

      呼兒長跪緘此辭,寄君千里遙相憶。

      【賞析】:

      這首“憶舊游”的詩是作者寫寄給好友元演的,演時為亳州(即譙郡,州治在今安徽亳縣)參軍。詩曾收入《河岳英靈集》,其中又提到長安失意之事,故當(dāng)作于天寶三載(744)至十二載(753)間。詩中歷敘與元演四番聚散的經(jīng)過,于入京前游蹤最為詳明,是了解作者生平及思想的重要作品。乍看來,此詩不過寫作者青年時代裘馬輕狂的生活,至涉及縱酒挾妓、與道士交游等內(nèi)容,似乎并無多少積極的思想意義。其實(shí)不然。須知它是寫于作者“曳裾王門不稱情”政治遭遇失意,對于社會現(xiàn)實(shí)與世態(tài)人情均有深入的體驗(yàn)之后。因此,“憶舊游”便不僅有懷舊而且有非今的意味。詩人筆下那恣意行樂的生活,是作為“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污濁官場生活的對立面來寫的;其筆下那脫略形跡的人物,又是作為上層社會虛偽與勢利的對立面來寫的,自有言外之意在。

      詩篇的組織,以與元演的離合為經(jīng)緯,共分四段。前三段依次給讀者展現(xiàn)出許多美好的情事。

      第一段從“憶昔洛陽董糟丘”到“君留洛北愁夢思”,追憶詩人在洛陽時的放誕生活及與元演的第一番聚散。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詩人鮮明的自我形象。從洛陽一酒家(“董糟丘”)說起,這個引子就是李白個性特征的表現(xiàn)?!盀橛嗵旖驑?在洛陽西南之洛水上)南造酒樓”,是一個何等主觀的夸張!在自稱“酒中仙”的詩人面前,簡直就沒有一個配稱能飲酒的人。少年李白生活豪縱,充滿進(jìn)取精神,飲酒是追求一種精神上的解放:“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薄耙蛔怼倍劣凇袄墼隆?,又是一個令人驚訝、令人叫絕的夸張,在這樣的人面前真正是“萬戶侯何足道哉”!至于他的交游,盡是“海內(nèi)賢豪青云客”,而其中最稱“莫逆”之交的又是誰呢?以下自然帶出元參軍。隨即只用簡短兩句形容其交誼:彼此“傾情倒意”到可以為對方犧牲一切(“無所惜”)的地步,以至“回山轉(zhuǎn)?!币菜悴坏檬裁?“不為難”)了。既敘得峻潔,又深蘊(yùn)真情篤意。剛開這樣一個頭,以下就說分手了,那時李白旋赴淮南(“攀桂枝”指隱居訪道事,語出淮南小山《招隱士》,而元“留洛北”。不過這開頭已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二段之間有兩個過渡句?!安蝗虅e”承上“君留洛北愁夢思”,寫二人分手的依依不舍:“還相隨”又引起下文第二番相會。有此二句上下銜接極為自然。

      第二段從“相隨迢迢訪仙城”到“君亦歸家渡渭橋”,追憶偕元演同游漢東郡即隨州(州治在今湖北隨縣),與漢東太守及道士胡紫陽游樂情事。先寫二人訪仙城山,泛舟賞景,后換馬陸行來到漢東?!跋嚯S”六句寫風(fēng)光,寫行程,簡潔入妙,路“迢迢”、“水回縈”、“初入”、“度盡”,使人應(yīng)接不暇。然后,與遠(yuǎn)道出迎的漢東太守見面了。漢東太守的形象在此段中最生動可愛,他沒有半點(diǎn)專城而居的官架子。他與紫陽真人固然是老朋友,對李白也是傾蓋如故。這幾位忘形之交在隨州苦竹院──“餐霞樓”飲酒作樂,道士與詩人一同伴奏,漢東太守則起舞弄影。沒有尊卑,毫無拘束,本來就灑脫的詩人舉措更隨便了,不但喝得爛醉,甚而忘形到“我醉橫眠枕其股”了。然而太守對此則不以為忤,還脫下錦袍給他蓋上。這一幕“解衣衣我”的場面寫來感人肺腑。此段環(huán)境氛圍描寫亦妙,與道院相稱?!安拖肌钡臉敲?,如“鳳鳴”的仙樂,都造成一種飄飄然非人世間的感覺。歡會如此高興(“當(dāng)筵意氣凌九霄”),而分手又顯得多么容易啊(“星離雨散不終朝”)。詩人與元演又作勞燕分飛,“余既還山尋故巢,君亦歸家渡渭橋”,真是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至此,詩情出現(xiàn)一個跳躍,直接進(jìn)入第三段從“君家嚴(yán)君勇貔虎”到“歌曲自繞行云飛”,追憶詩人在并州受元演及其父親熱情款待的情況。從“五月相呼”句看,詩人是應(yīng)元演的盛意邀請,離開安陸,同經(jīng)太行山到太原府(并州)去的。曹操詩云:“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苦寒行》)然而詩人興致很高,時令也很好,所以“摧輪不道羊腸苦”。這一段寫人,以元參軍為主。先從其“嚴(yán)君”(父親)寫起,不僅引進(jìn)一個陪襯人物,同時也在于顯示元演將家子的身分。李白在元演那里真是愜意爽心極了:“行來北京(太原)歲月深,感君貴義輕黃金。瓊杯綺食青玉案,使我醉飽無歸心?!彼麄冞€時常光顧城西的名勝古跡晉祠。晉水從這兒發(fā)源,風(fēng)光極美。浮舟弄水,擊鼓吹簫,真是快樂。以下六句專寫欣賞女伎的歌舞,“其若楊花似雪何”一句大有“行樂須及春”(《月下獨(dú)酌》)之慨。玩樂直到傍晚,他們還不想歸去?!靶比铡钡募t光與歌女們的紅妝醉顏相亂,特別迷人;美人的倩影倒映清清的潭水中,風(fēng)光綺麗。這時新月初上,美人的面容象月色般皎潔,她們輪番歌唱、起舞;歌聲悠揚(yáng),隨風(fēng)遠(yuǎn)去,追逐行云……。這里,“黃金白璧買歌笑”已化為生動鮮明的圖景,可謂盡態(tài)極妍了。

      第四段從“此時行樂難再遇”到篇末。一句收束前文,然后寫到長安失意時與元又一度相逢。與前三段都不同,這里沒有情事的追憶,只用“渭橋南頭一遇君,酂臺(在譙郡)之北又離群”一筆帶過,是說關(guān)中一面,元即赴譙郡,似乎是握手已違。大約那時詩人身不自由,心亦不自在吧!關(guān)于詩人在長安的境遇,也只有含蓄的兩句話:“北闕青云不可期,東山白首還歸去?!比欢嗌偃耸赂锌?。一向曠達(dá)的詩人,竟也發(fā)出了“問余別恨今多少”的感喟,而暮春落花景象更增添了這種別恨。這種心境是“言亦不可盡,情亦不可及”,詩人只有通過懷舊(“遙相憶”)的方式來排遣了。當(dāng)其“呼兒長跪緘此辭”擬以寄遠(yuǎn)時,心頭該是怎樣一種滋味!

      此詩提到“北闕青云不可期”,顯然是含著牢騷的。但它在寫法上與《行路難》、《答王十二寒夜獨(dú)酌有懷》、《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等等直抒旨意、嘻笑怒罵的長篇不同。它對現(xiàn)實(shí)的憤懣幾乎沒有正面的敘寫,而對往日舊夢重溫卻寫得恣肆快暢、筆酣墨飽。通過對故人往事的理想化、浪漫化,突出了現(xiàn)實(shí)的缺恨。因此它既有李白歌行通常所有的縱橫奔放的優(yōu)點(diǎn),又兼有深沉含蓄的特點(diǎn)。這是此詩藝術(shù)上的優(yōu)長之一。

      關(guān)于此詩的結(jié)構(gòu),《唐宋詩醇》說得好:“此篇最有紀(jì)律可循。歷數(shù)舊游,純用敘事之法。以離合為經(jīng)緯,以轉(zhuǎn)折為節(jié)奏。結(jié)構(gòu)極嚴(yán)而神氣自暢。至于奇情勝致,使覽者應(yīng)接不暇,又其才之獨(dú)擅者耳?!边@是說,此詩與李白七古通常那種“縱逸”的、無法而法的作風(fēng)不同,而是按實(shí)有的經(jīng)歷如實(shí)寫出,娓娓道來,層次分明,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寫法卻又極富變化,頗多淋漓興會之筆。通篇以七言句為主,間出三、五、九字句,且偶而出現(xiàn)奇數(shù)句(如“當(dāng)筵意氣”以下三句成一意群),于整飭中見參差,終能“神氣自暢”。這是此詩藝術(shù)上另一個優(yōu)長。

      李白——《寄東魯二稚子》

      【年代】:唐

      【作者】:李白——《寄東魯二稚子》

      【內(nèi)容】

      吳地桑葉綠,吳蠶已三眠。

      我家寄東魯,誰種龜陰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復(fù)茫然。

      南風(fēng)吹歸心,飛墮酒樓前。

      樓東一株桃,枝葉拂青煙。

      此樹我所種,別來向三年。

      桃今與樓齊,我行尚未旋。

      嬌女字平陽,折花倚桃邊。

      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

      小兒名伯禽,與姊亦齊肩。

      雙行桃樹下,撫背復(fù)誰憐?

      念此失次第,肝腸日憂煎。

      裂素寫遠(yuǎn)意,因之汶陽川。

      【賞析】:

      天寶三載(744),李白因在朝中受權(quán)貴排擠,懷著抑郁不平之氣離開長安,開始了生平第二次漫游時期,歷時十一年。這一時期,他以梁園(今河南開封)、東魯為中心,廣泛地游覽了大江南北的許多地方。這首詩,就是他在游覽金陵(今南京)期間寫的,可能是作于天寶七載。

      這是一首情深意切的寄懷詩,詩人以生動真切的筆觸,抒發(fā)了思念兒女的骨肉深情。詩以景發(fā)端,在我們面前展示了“吳地桑葉綠,吳蠶已三眠”的江南春色,把自己所在的“吳地”(這里指南京)桑葉一片碧綠,春蠶快要結(jié)繭的情景,描繪得清新如畫。接著,即景生情,想到東魯家中春天的農(nóng)事,感到自己浪跡江湖,茫無定止,那龜山北面的田園由誰來耕種呢?思念及此,不禁心憂如煎,焦慮萬分。詩人對離別了將近三年的遠(yuǎn)在山東的家庭,田地,酒樓,桃樹,兒女,等等一切,無不一往情深,尤其是對自己的兒女更傾注了最深摯的感情?!半p行桃樹下,撫背復(fù)誰憐?”他想象到了自己一雙小兒女在桃樹下玩耍的情景,他們失去了母親(李白的第一個妻子許氏此時已經(jīng)去世),現(xiàn)在有誰來撫摩其背,愛憐他們呢?想到這里,又不由得心煩意亂,肝腸憂煎。怎么辦呢?那就取出一塊潔白的絹素,寫上自己無盡的懷念,寄給遠(yuǎn)在汶陽川(今山東泰安西南一帶)的家人吧!詩篇洋溢著一個慈父對兒女所特有的撫愛、思念之情。

      這首詩一個最引人注目的藝術(shù)特色,就是充滿了奇警華贍的想象。

      “南風(fēng)吹歸心,飛墮酒樓前”,詩人的心一下子飛到了千里之外的虛幻境界,想象出一連串生動的景象,猶如運(yùn)用電影鏡頭,在我們眼前依次展現(xiàn)出一組優(yōu)美、生動的畫面:山東任城的酒樓;酒樓東邊一棵枝葉蔥蘢的桃樹;女兒平陽在桃樹下折花;折花時忽然想念起父親,淚如泉涌;小兒子伯禽,和姐姐平陽一起在桃樹下玩耍。

      詩人把所要表現(xiàn)的事物的形象和神態(tài)都想象得細(xì)致入微,栩栩如生?!罢刍ㄒ刑疫叀?,小女嬌嬈嫻雅的神態(tài)維妙維肖:“淚下如流泉”,女兒思父傷感的情狀活現(xiàn)眼前:“與姊亦齊肩”,竟連小兒子的身長也未忽略:“雙行桃樹下,撫背復(fù)誰憐?”一片思念之情,自然流瀉。其中最妙的是“折花不見我”一句,詩人不僅想象到兒女的體態(tài)、容貌、動作、神情,甚至連女兒的心理活動都一一想到,一一摹寫,可見想象之細(xì)密,思念之深切。

      緊接下來,詩人又從幻境回到了現(xiàn)實(shí)。于是,在藝術(shù)畫面上我們又重新看到詩人自己的形象,看到他“肝腸日憂煎”的模樣和“裂素寫遠(yuǎn)意”的動作。誠摯而急切的懷鄉(xiāng)土之心、思兒女之情躍然紙上,凄楚動人。

      毋庸置疑,詩人情景并茂的奇麗想象,是這首詩神韻飛動、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過去有人說:“想象必須是熱的”(艾迪生《旁觀者》),意思大概是說,藝術(shù)想象必須含有熾熱的感情。我們重溫這一連串生動逼真、情韻盎然的想象,就不難體會到其中充溢著怎樣熾熱的感情了。如果說,“真正的創(chuàng)造就是藝術(shù)想象的活動”(黑格爾語),那么,李白這首充滿奇妙想象的作品,是無愧于真正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

      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年代】:唐

      【作者】: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內(nèi)容】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

      五岳尋仙不辭遠(yuǎn),一生好入名山游。

      廬山秀出南斗旁,屏風(fēng)九疊云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

      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云萬里動風(fēng)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fā)。

      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

      遙見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盧敖游太清。

      【賞析】:

      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于上元元年(760)從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潯陽(今江西九江)游廬山時作了這首詩。盧虛舟,字幼真,范陽(今北京大興縣)人,肅宗時任殿中侍御史,相傳“操持有清廉之譽(yù)”(見清王琦注引李華《三賢論》),曾與李白同游廬山。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逼鹁浼从玫?,開宗明義表達(dá)胸襟:我本來就象楚狂接輿,高唱鳳歌嘲笑孔丘??鬃釉コ握f楚王。接輿在他車旁唱道:“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嘲笑孔子迷于做官。李白以楚狂自比,表示了對政治前途的失望,暗示出要象楚狂那樣游諸名山去過隱居生活?!傍P歌”一典,用語精警,內(nèi)容深刻,飽含身世之感。接著詩人寫他離開武昌到廬山:“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岳尋仙不辭遠(yuǎn),一生好入名山游”。詩人以充滿神話傳說的色彩表述他的行程:拿著仙人所用的嵌有綠玉的手杖,于晨曦中離開黃鶴樓。為什么到廬山來呢?是因?yàn)椤昂萌朊接?。”后兩句詩,既可說是李白一生游蹤的形象寫照,同時也透露出詩人尋仙訪道的隱逸之心。

      以上是第一段,可謂序曲。然后轉(zhuǎn)入第二段,詩人以濃墨重彩,正面描繪廬山和長江的雄奇風(fēng)光。先寫山景鳥瞰:“廬山秀出南斗旁,屏風(fēng)九疊云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惫湃苏J(rèn)為天上星宿指配地上州域,廬山一帶正是南斗的分野。屏風(fēng)九疊,指廬山五老峰東北的九疊云屏。三句意謂:廬山秀麗挺拔,高聳入云;樹木青翠,山花爛熳,九疊云屏象錦繡云霞般展開;湖光山影,相互映照,烘托得分外明媚綺麗。以上是粗繪,寫出廬山的雄奇瑰麗;下面,則是細(xì)描:“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苯痍I、三石梁、香爐、瀑布,都是廬山絕景。這四句是從仰視的角度來描寫:金闕巖前矗立著兩座高峰,三石梁瀑布有如銀河倒掛,飛瀉而下,和香爐峰瀑布遙遙相對,那里峻崖環(huán)繞,峰巒重疊,上凌蒼天。接著,筆姿忽又宕起,總攝全景:“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毙袢粘跎?,滿天紅霞與蒼翠山色相輝映;山勢峻高,連鳥也飛不到;站在峰頂東望吳天,真是寥廓無際。詩人用筆錯綜變化,迂回別致,層層寫來,把山的瑰瑋和秀麗,寫得淋漓盡致,引人入勝。

      然后,詩人登高遠(yuǎn)眺,以如椽大筆,彩繪長江雄偉氣勢:“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云萬里動風(fēng)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本诺溃胖^長江流至潯陽分為九條支流。雪山,形容白波洶涌,堆疊如山。這幾句意謂:登臨廬山高峰,放眼縱觀,只見長江浩浩蕩蕩,直瀉東海,一去不返;萬里黃云飄浮,天色瞬息變幻;茫茫九派,白波洶涌奔流,浪高如雪山。詩人豪情滿懷,筆墨酣暢,將長江景色寫得境界高遠(yuǎn),氣象萬千。何等雄偉,何等壯美!大自然之美激發(fā)了大詩人的無限詩情:“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fā)。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外蒼苔沒?!笔R,傳說在廬山東面有一圓石懸?guī)r,明凈能照人形。謝公,南朝宋謝靈運(yùn),嘗入彭蠡湖口,登廬山,有“攀崖照石鏡”詩句(《謝康樂集。入彭蠡湖口》)。李白經(jīng)過永王璘事件的挫折后,重登廬山,不禁感慨萬千。這四句意思是:愛作廬山歌謠,詩興因廬山而激發(fā)。從容自得地照照石鏡,心情為之清爽,謝靈運(yùn)走過的地方,如今已為青苔所覆蓋。人生無常,盛事難再。李白不禁油然產(chǎn)生尋仙訪道思想,希望超脫現(xiàn)實(shí),以求解決內(nèi)心的矛盾。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边€丹,道家所謂服后能“白日升天”的仙丹。琴心三疊,指道家修煉的功夫很深,達(dá)到心和神悅的境界。這兩句表明詩人想象著自己有一天能早服仙丹,修煉升仙,以擺脫世俗之情,到那虛幻的神仙世界:“遙見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庇窬?,道教謂元始天尊居處。詩人仿佛遠(yuǎn)遠(yuǎn)望見神仙在彩云里,手拿著蓮花飛向玉京。詩人多么向往這樣自由自在的世界:“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盧敖游太清。”《淮南子。道應(yīng)訓(xùn)》載,盧敖游北海,遇見一怪仙,想同他做朋友而同游,怪仙笑道:“吾與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駐?!薄八烊朐浦??!焙孤庵^不可知,這里比喻神。九垓,九天。太清,最高的天空。李白在這詩里反用其意,以怪仙自比,盧敖借指盧虛舟,邀盧共作神仙之游。兩句意謂:我李白已預(yù)先和不可知之神在九天之外約會,并愿接待盧敖共游仙境。詩人浮想聯(lián)翩,仿佛隨仙人飄飄然凌空而去。全詩戛然而止,余韻悠然。

      此詩思想內(nèi)容比較復(fù)雜,既有對儒家孔子的嘲弄,也有對道家的崇信;一面希望擺脫世情,追求神仙生活,一面又留戀現(xiàn)實(shí),熱愛人間風(fēng)物。詩的感情豪邁開朗,磅礴著一種震撼山岳的氣概。想象豐富,境界開闊,給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詩的韻律隨詩情變化而顯得跌宕多姿。開頭一段抒懷述志,用尤侯韻,自由舒展,音調(diào)平穩(wěn)徐緩。第二段描寫廬山風(fēng)景,轉(zhuǎn)唐陽韻,音韻較前提高,昂揚(yáng)而圓潤。寫長江壯景則又換刪山韻,音響慷慨高亢。隨后,調(diào)子陡然降低,變?yōu)槿肼曉聸]韻,表達(dá)歸隱求仙的閑情逸致,聲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調(diào)子恰好構(gòu)成鮮明的對比,極富抑揚(yáng)頓挫之妙。最后一段表現(xiàn)美麗的神仙世界,轉(zhuǎn)換庚清韻,音調(diào)又升高,悠長而舒暢,余音裊裊,令人神往。前人對這首詩的藝術(shù)性評價頗高:“太白天仙之詞,語多率然而成者,故樂府歌詞咸善?!裼^其……《廬山謠》等作,長篇短韻,驅(qū)駕氣勢,殆與南山秋氣并高可也。”(見《唐詩品匯》七言古詩敘目第三卷《正宗》)

      李白——《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bǔ)闕范侍御》

      【年代】:唐

      【作者】:李白——《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bǔ)闕范侍御》

      【內(nèi)容】

      我覺秋興逸,誰云秋興悲?

      山將落日去,水與睛空宜。

      魯酒白玉壺,送行駐金羈。

      歇鞍憩古木,解帶掛橫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飆吹。

      云歸碧海夕,雁沒青天時。

      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宴送的杜補(bǔ)闕、范侍御均為李白友人。

      詩一開頭緊扣題中“秋日”,抒發(fā)時令感受。自宋玉在《九辯》中以“悲哉秋之為氣也”句開篇,后來的文人墨客都是一片悲秋之聲,李白卻偏說“我覺秋興逸”,格調(diào)高昂,不同凡響?!拔矣X”、“誰云”都帶有強(qiáng)烈的主觀抒情色彩,富有李白的藝術(shù)個性;兩名對照鮮明,反襯出詩人的豪情逸致。一、二句定下基調(diào),別宴的帷幕便徐徐拉開。

      三、四兩句寫別宴的具體時間和場景:傍晚,綿延的群山帶走了落日;堯祠亭上下,清澈的水流同萬里晴空相映成趣。詩人抓住群山、落日、水流、晴空等景物,賦予自己的想象,用“將”、“與”二字把它們連成一體,既使這些自然景色獲得了個性和活力,為首句的“秋興逸”作注腳,又進(jìn)一步烘托了詩人歡樂的心情。接著,正面描寫別宴:席上已擺好玉壺美酒,主賓們已止步下馬,有的正在安置馬匹休息,有的解下衣帶掛在橫生的樹枝上,大家開懷暢飲,并且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歡快的樂曲聲疾風(fēng)似地飄蕩在堯祠亭的四周,響徹云霄。詩人的感情同各種富有特征的物件、動作和音響效果等交融在一起,氣氛一句比一句濃烈,感情一層比一層推進(jìn),表現(xiàn)出詩人和友人們異乎尋常的樂觀、曠達(dá),一掃一般送別詩那種常見的哀婉、悲切之情,而顯得熱烈、奔放。

      宴席到這時,顯然已是高潮。時近黃昏,白云飄向碧海,大雁從晴空飛逝。這兩句既同“山將落日去,水與晴空宜”相照應(yīng),又隱隱襯托出詩人和友人們臨別之際相依相戀的深厚情宜。宴席從高潮自然過渡到尾聲。最后,全詩以“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作結(jié),酒酣席散,各奔一方,留下的是無盡的離情別緒。

      李白這首詩,既是送別,又是抒情。把主觀的情感融注到被描寫的各種對象之中,語言自然而夸張,層次分明而有節(jié)奏,增強(qiáng)了全詩的藝術(shù)感染力量。尤其可貴的是,詩的格調(diào)高昂、明快、豪放,讀來令人神思飛越,心胸開闊。


    10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