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李白詩歌精選鑒賞5篇
李白——《東魯門泛舟二首》(其一)【內(nèi)容】日落沙明天倒開,波搖石動水縈回。輕舟泛月尋溪轉(zhuǎn),疑是山陰雪后來。【賞析】:這是作者寓居東魯時的作品。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睦畎自姼梃b賞,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李白——《日出入行》
【年代】:唐
【作者】:李白——《日出入行》
【內(nèi)容】
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
歷天又復入西海,六龍所舍安在哉?
其始與終古不息,人非元氣,安得與之久徘徊?
草不謝榮于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在。
誰揮鞭策驅(qū)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沒于流淫之波?
魯陽何德,駐景揮戈?
逆道違天,矯誣實多。
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
【賞析】:
漢代樂府中也有《日出入》篇,它詠嘆的是太陽出入無窮,而人的生命有限,于是幻想騎上六龍成仙上天。李白的這首擬作一反其意,認為日出日落、四時變化,都是自然規(guī)律的表現(xiàn),而人是不能違背和超脫自然規(guī)律的,只有委順它、適應它,同自然融為一體,這才符合天理人情。這種思想,表現(xiàn)出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光彩。
詩凡三換韻,作者抒情言志也隨著韻腳的變換而逐漸推進、深化。前六句,從太陽的東升西落說起,古代神話講,羲和每日趕了六條龍載上太陽神在天空中從東到西行駛。然而李白卻認為,太陽每天從東升起,“歷天”而西落,這是其本身的規(guī)律而不是什么“神”在指揮、操縱。否則,六條龍又停留在什么地方呢?“六龍安在”,這是反問句式,實際上否認了六龍存在的可能性,當然,羲和驅(qū)日也就荒誕不可信了。太陽運行,終古不息,人非元氣,又怎么能夠與之同升共落?“徘徊”兩字用得極妙,太陽東升西落,猶如人之徘徊,多么形象生動。在這一段中,詩人一連用了“似”、“安在”、“安得”這些不肯定、不確認的語詞,并且連用了兩個問句,這是有意提出問題,借以引起讀者的深省。詩人故意不作正面的闡述而以反詰的方式提問,又使語氣變得更加肯定有力。
中間四句,是說草木的繁榮和凋落,萬物的興盛和衰歇,都是自然規(guī)律的表現(xiàn),它們自榮自落,榮既不用感謝誰,落也不用怨恨誰,因為根本不存在某個超自然的“神”在那里主宰著四時的變化更迭。這四句詩是全篇的點題之處、核心所在。“草不”、“木不”兩句,連用兩個“不”字,加強了肯定的語氣,顯得果斷而有力。“誰揮鞭策驅(qū)四運”這一問,更增強氣勢。這個“誰”字尤其值得思索。是誰在鞭策四時的運轉(zhuǎn)呢?是羲和那樣的神嗎?讀者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到作者的回答上來了:“萬物興歇皆自然”?;卮鹗菙嗳坏?,不是神而是自然。此句質(zhì)樸剛勁,斬釘截鐵,給人以字字千鈞之感。
最后八句中,詩人首先連用了兩個詰問句,對傳說中駕馭太陽的羲和和揮退太陽的大力士魯陽公予以懷疑,投以嘲笑:羲和呵羲和,你怎么會沉埋到浩渺無際的波濤之中去了呢?魯陽公呵魯陽公,你又有什么能耐揮戈叫太陽停下來?這是屈原“天問”式的筆法,這里,李白不僅繼承了屈原浪漫主義的表現(xiàn)手法,而且比屈原更富于探索的精神。李白不單單是提出問題,更重要的是在回答問題。既然宇宙萬物都有自己的規(guī)律,那么硬要違背這種自然規(guī)律(“逆道違天”),就必然是不真實的,不可能的,而且是自欺欺人的了(“矯誣實多”)。照李白看來,正確的態(tài)度應該是:順應自然規(guī)律,同自然(即“元氣”,亦即“溟涬”)融為一體,混而為一,在精神上包羅和占有(“囊括”)天地宇宙(“大塊”)。人如果做到了這一點,就能夠達到與溟涬“齊生死”的境界了。
西方的文藝理論家在談到積極浪漫主義的時候,常常喜歡用三個“大”來概括其特點:口氣大、力氣大、才氣大。這種特點在李白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李白詩中曾反復出現(xiàn)過關(guān)于大鵬、關(guān)于天馬、關(guān)于長江黃河和名山大嶺的巨大而宏偉的形象。如果把李白的全部詩作比作交響樂的話,那么這些宏大形象就是這支交響樂中主導的旋律,就是這支交響樂中非常突出的、經(jīng)常再現(xiàn)的主題樂章。在這些宏大的形象中,始終跳躍著一個鮮活的靈魂,這,就是詩人自己的個性。詩人寫大鵬:“燀赫乎宇宙,憑陵乎昆侖,一鼓一舞,煙朦沙昏,五岳為之震蕩,百川為之崩奔”(《大鵬賦》);詩人寫天馬:“嘶青云,振綠發(fā)”,“騰昆侖,歷西極”,“口噴紅光汗溝朱”,“曾陪時龍躍天衢”(《天馬歌》)。詩人所寫的山是:“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guān)。愿乘泠風去,直出浮云間”(《登太白峰》);詩人所寫的水是:“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瀉入胸懷間”(《贈裴十四》)。為什么李白總愛寫宏偉巨大、不同凡響的自然形象,而在這些形象中又流露出這樣大的口氣,煥發(fā)著這樣大的力氣和才氣呢?讀了《日出入行》,我們總算找到了理解詩人的鑰匙──“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這是詩人“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自我形象。這個能與“溟涬同科”的“自我”,是李白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的思想基礎(chǔ)。
有人認為,《日出入行》“似為求仙者發(fā)”(《唐宋詩醇》),可能有一定的道理。李白受老莊影響頗深,也很崇奉道教。一度曾潛心學道,夢想羽化登仙,享受長生之樂。但從這首詩看,他對這種“逆道違天”的思想和行動,是懷疑和否定的。他實際上用自己的詩篇否定了自己的行動。這正反映出詩人的矛盾心理。
這首詩,在表現(xiàn)手法上,把述事、抒情和說理結(jié)合起來,既跳開了空泛的抒情,又規(guī)避了抽象的說理,而是情中見理,理中寓情,情理相互生發(fā)。詩中頻頻出現(xiàn)神話傳說,洋溢著濃郁而熱烈的浪漫主義色彩,而詩人則在對神話傳說中人事的辯駁、揶揄和否定的抒寫中,把“天道自然”的思想輕輕點出,顯得十分自如、貼切,情和理契合無間。詩篇采用了雜言句式,從二字句到九字句都有,不拘一格,靈活自如。其中又或問或答,波瀾起伏,表達了深刻的哲理,而且那樣具有論辯性和說服力。整首詩讀來輕快、活潑而又不失凝重。
李白——《北風行》
【年代】:唐
【作者】:李白——《北風行》
【內(nèi)容】
燭龍棲寒門,光耀猶旦開。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風號怒天上來。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摧。
倚門望行人,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
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文金鞞靫.中有一又白羽箭,蜘蛛結(jié)網(wǎng)生塵埃。
箭空在,人今戰(zhàn)死不復回。
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
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賞析】:
這是一首樂府詩。王琦注:“鮑照有《北風行》,傷北風雨雪,行人不歸,李白擬之而作。”(《李太白全集》)李白的樂府詩,不滿足因襲模仿,而能大膽創(chuàng)造,別出新意,被譽為“擅奇古今”(胡應麟《詩藪》)。他的近一百五十首樂府詩,或“不與本辭為異”(胡震亨《李詩通》),但在藝術(shù)上高出前人;或?qū)υ魈釤?、深化,熔鑄出新的、寓意深刻的主題?!侗憋L行》就屬于這后一類。它從一個“傷北風雨雪,行人不歸”的一般題材中,出神入化,點鐵成金,開掘出控訴戰(zhàn)爭罪惡,同情人民痛苦的新主題,從而賦予比原作深刻得多的思想意義。
這詩一起先照應題目,從北方苦寒著筆。這正是古樂府通常使用的手法,這樣的開頭有時甚至與主題無關(guān),只是作為起興。但這首《北風行》還略有不同,它對北風雨雪的著力渲染,倒不只為了起興,也有著借景抒情,烘托主題的作用。
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常常借助于神話傳說。“燭龍棲寒門,光耀猶旦開”,就是引用《淮南子。墬形訓》中的故事:“燭龍在雁門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見日,其神人面龍身而無足?!备哒T注:“龍銜燭以照太陰,蓋長千里,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燭龍棲息在極北的地方,那里終年不見陽光,只以燭龍的視瞑呼吸區(qū)分晝夜和四季,代替太陽的不過是燭龍銜燭發(fā)出的微光。怪誕離奇的神話雖不足憑信,但它所展現(xiàn)的幽冷嚴寒的境界卻借助于讀者的聯(lián)想成為真實可感的藝術(shù)形象。在此基礎(chǔ)上,作者又進一步描寫足以顯示北方冬季特征的景象:“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風號怒天上來。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這幾句意境十分壯闊,氣象極其雄渾。日月不臨既承接了開頭兩句,又同“唯有北風”互相襯托,強調(diào)了氣候的寒冷?!疤柵睂戯L聲,“天上來”寫風勢,此句極盡北風凜冽之形容。對雪的描寫更是大氣包舉,想象飛騰,精彩絕妙,不愧是千古傳誦的名句。詩歌的藝術(shù)形象是詩人主觀感情和客觀事物的統(tǒng)一,李白有著豐富的想象,熱烈的情感,自由豪放的個性,所以尋常的事物到了他的筆下往往會出人意表,超越常情。這正是他詩歌浪漫主義的一個特征。這兩句詩還好在它不單寫景,而且寓情于景。李白另有兩句詩:“瑤臺雪花數(shù)千點,片片吹落春風香”,二者同樣寫雪,同樣使用了夸張,連句式也相同,在讀者心中引起的感受卻全然不同。一個喚起了濃郁的春意,一個渲染了嚴冬的淫威。不同的藝術(shù)效果皆因作者的情思不同。這兩句詩點出“燕山”和“軒轅臺”,就由開頭泛指廣大北方具體到幽燕地區(qū),引出下面的“幽州思婦”。
作者用“停歌”、“罷笑”、“雙蛾摧”、“倚門望行人”等一連串的動作來刻畫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塑造了一個憂心忡忡、愁腸百結(jié)的思婦的形象。這位思婦正是由眼前過往的行人,想到遠行未歸的丈夫;由此時此地的苦寒景象,引起對遠在長城的丈夫的擔心。這里沒有對長城作具體描寫,但“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一句可以使人想到,定是長城比幽州更苦寒,才使得思婦格外憂慮不安。而幽州苦寒已被作者寫到極致,則長城的寒冷、征人的困境便不言自明。前面的寫景為這里的敘事抒情作了伏筆,作者的剪裁功夫也于此可見。
“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文金鞞靫”,“鞞靫”是裝箭的袋子。這兩句是寫思婦憂念丈夫,但路途迢遠,無由得見,只得用丈夫留下的飾有虎紋的箭袋寄托情思,排遣愁懷。這里僅用“提劍”一詞,就刻畫了丈夫為國慷慨從戎的英武形象,使人對他后來不幸戰(zhàn)死更生同情。因丈夫離家日久,白羽箭上已蛛網(wǎng)塵結(jié)。睹物思人,已是黯然神傷,更那堪“箭空在,人今戰(zhàn)死不復回”,物在人亡,倍覺傷情?!安蝗桃姶宋铮僦殉苫摇币还P,入木三分地刻畫了思婦將種種離愁別恨、憂思懸想統(tǒng)統(tǒng)化為極端痛苦的絕望心情。詩到此似乎可以結(jié)束了,但詩人并不止筆,他用驚心動魄的詩句傾瀉出滿腔的悲憤:“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包S河捧土”是用典,見于《后漢書。朱浮傳》:“此猶河濱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見其不知量也”,是說黃河邊孟津渡口不可塞,那么,“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滔滔黃河當更不可塞。這里卻說即使黃河捧土可塞,思婦之恨也難裁,這就極其鮮明地反襯出思婦愁恨的深廣和她悲憤得不能自已的強烈感情。北風號怒,飛雪漫天,滿目凄涼的景象更加濃重地烘托出悲劇的氣氛,它不僅又一次照應了題目,使首尾呼應,結(jié)構(gòu)更趨完整;更重要的是使景與情極為和諧地交融在一起,使人幾乎分辨不清哪是寫景,哪是抒情。思婦的愁怨多么象那無盡無休的北風雨雪,真是“此恨綿綿無絕期”!結(jié)尾這兩句詩恰似火山噴射著巖漿,又象江河沖破堤防,產(chǎn)生了強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這首詩成功地運用了夸張的手法。魯迅在《漫談“漫畫”》一文中說:“‘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張,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著一點誠實在里面,使我們立刻知道燕山原來有這么冷。如果說‘廣州雪花大如席’,那就變成笑話了?!敝挥性谡鎸嵒A(chǔ)上的夸張才有生命力。葉燮的《原詩》又說,夸張是“決不能有其事,實為情至之語”。詩中“燕山雪花大如席”和“黃河捧土尚可塞”,說的都是生活中決不可能發(fā)生的事,但讀者從中感到的是作者強烈真實的感情,其事雖“決不能有”,卻變得真實而可以理解,并且收到比寫實強烈得多的藝術(shù)效果。此詩信筆揮灑,時有妙語驚人;自然流暢,不露斧鑿痕跡。無怪乎胡應麟說李白的樂府詩是“出鬼入神,惝恍莫測”(《詩藪》)。
李白——《關(guān)山月》
【年代】:唐
【作者】:李白——《關(guān)山月》
【內(nèi)容】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guān)。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賞析】:
“關(guān)山月”是樂府舊題?!稑犯蓬}要解》:“‘關(guān)山月’,傷離別也?!崩畎椎倪@首詩,在內(nèi)容上繼承了古樂府,但又有極大的提高。
開頭四句,可以說是一幅包含著關(guān)、山、月三種因素在內(nèi)的遼闊的邊塞圖景。我們在一般文學作品里,常??吹健霸鲁鰱|?!被颉霸鲁鰱|山”一類描寫,而天山在我國西部,似乎應該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說“明月出天山”呢?原來這是就征人角度說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東望,所看到的是明月從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雖然不靠海,但橫亙在山上的云海則是有的。詩人把似乎是在人們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見的云月蒼茫的景象,與雄渾磅礴的天山組合到一起,顯得新鮮而壯觀。這樣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詩人面前,也許難乎為繼,但李白有的是筆力。接下去“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guān)”,范圍比前兩句更為廣闊。宋代的楊齊賢,好象唯恐“幾萬里”出問題,說是:“天山至玉門關(guān)不為太遠,而曰幾萬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與玉門關(guān)的距離來解釋“幾萬里”,看起來似乎穩(wěn)妥了,但李白是講“長風”之長,并未說到明月與地球的距離。其實,這兩句仍然是從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們身在西北邊疆,月光下佇立遙望故園時,但覺長風浩浩,似掠過幾萬里中原國土,橫度玉門關(guān)而來。如果聯(lián)系李白《子夜吳歌》中“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來進行理解,詩的意蘊就更清楚了。這樣,連同上面的描寫,便以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guān)為特征,構(gòu)成一幅萬里邊塞圖。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寫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設身處地體會這是征人東望所見,那種懷念鄉(xiāng)土的情緒就很容易感覺到了。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边@是在前四句廣闊的邊塞自然圖景上,迭印出征戰(zhàn)的景象。下,指出兵。漢高祖劉邦領(lǐng)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圍困了七天。而青海灣一帶,則是唐軍與吐蕃連年征戰(zhàn)之地。這種歷代無休止的戰(zhàn)爭,使得從來出征的戰(zhàn)士,幾乎見不到有人生還故鄉(xiāng)。這四句在結(jié)構(gòu)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描寫的對象由邊塞過渡到戰(zhàn)爭,由戰(zhàn)爭過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睉?zhàn)士們望著邊地的景象,思念家鄉(xiāng),臉上多現(xiàn)出愁苦的顏色,他們推想自家高樓上的妻子,在此蒼茫月夜,嘆息之聲當是不會停止的。“望邊色”三個字在李白筆下似乎只是漫不經(jīng)心地寫出,但卻把以上那幅萬里邊塞圖和征戰(zhàn)的景象,跟“戍客”緊緊連系起來了。所見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廣闊而渺遠。戰(zhàn)士們想象中的高樓思婦的情思和他們的嘆息,在那樣一個廣闊背景的襯托下,也就顯得格外深沉了。
詩人放眼于古來邊塞上的漫無休止的民族沖突,揭示了戰(zhàn)爭所造成的巨大犧牲和給無數(shù)征人及其家屬所帶來的痛苦,但對戰(zhàn)爭并沒有作單純的譴責或歌頌,詩人象是沉思著一代代人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價!在這樣的矛盾面前,詩人,征人,乃至讀者,很容易激起一種渴望。這種渴望,詩中沒有直接說出,但類似“乃知兵者是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戰(zhàn)城南》)的想法,是讀者在讀這篇作品時很容易產(chǎn)生的。
離人思婦之情,在一般詩人筆下,往往寫得纖弱和過于愁苦,與之相應,境界也往往狹窄。但李白卻用“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guān)”的萬里邊塞圖景來引發(fā)這種感情。這只有胸襟如李白這樣浩渺的人,才會如此下筆。明代胡應麟評論說:“渾雄之中,多少閑雅?!比绻选伴e雅”理解為不局促于一時一事,是帶著一種更為廣遠、沉靜的思索,那么,他的評語是很恰當?shù)?。用廣闊的空間和時間做背景,并在這樣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鄉(xiāng)離別之情融合進去,從而展開更深遠的意境,這是其他一些詩人所難以企及的。
李白——《長干行》
【年代】:唐
【作者】:李白——《長干行》
【內(nèi)容】
妾發(fā)初復額,折花門前劇。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
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塵與灰。
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
十六君遠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
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
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
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
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
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
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
【賞析】:
這是一首以商婦的愛情和離別為題材的詩。它以女子自述的口吻,抒寫對遠出經(jīng)商的丈夫的懷念。詩用年齡序數(shù)法和四季相思的格調(diào),巧妙地把一些生活片斷(或女主人公擬想中的生活情景)聯(lián)綴成完整的藝術(shù)整體。
詩一開始四句,女子回憶童年時與丈夫一起長大,彼此“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情景?!笆臑榫龐D”四句,以極細膩的筆觸寫初婚時的情景。盡管對方是童年的伙伴,但出嫁時仍然羞澀不堪?!笆迨颊姑肌彼木洌銓懛驄D間婚后發(fā)展起來的熾烈愛戀?!肚f子。盜跖》云:“尾生與女子期(約會)于梁(橋)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小夫妻但愿同生共死,常日懷著尾生抱柱的信念,哪里曾想到有上望夫臺的今日呢?“十六君遠行”四句,遙思丈夫遠行經(jīng)商,而所去的方向又是長江三峽那條險途,想到那哀猿長嘯的環(huán)境,想到高浪急流下的暗礁滟滪堆,不由得為之擔驚受怕。“門前遲行跡”以下八句,觸景生情,刻骨的相思在煎熬著少婦的心。門前佇立等待時留下的足跡已長滿了青苔,蓋上了落葉,再加上西園雙飛的蝴蝶,格外叫人傷感,因為憂愁的煎熬,自己的容貌也不覺憔悴了。最后四句,寄語遠方親人:您不論什么時候回來,預先都要給家里捎封信,我好去迎您,即使到七百里外的長風沙去迎候,也不會嫌遠。
這首詩寫南方女子溫柔細膩的感情,纏綿婉轉(zhuǎn),步步深入。配合著舒徐和諧的音節(jié),形象化的語言,在生活圖景刻畫,環(huán)境氣氛渲染,人物性格描寫上,顯示了完整性、創(chuàng)造性。《唐宋詩醇》贊揚說:“兒女子情事,直從胸臆中流出??M回曲折,一往情深?!痹u價是很高的。這首詩通過一連串具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片斷和心理活動的描寫,幾乎展示了女主人公的一部性格發(fā)展史。并且,隨著人物的成長,寫出了一對商人家庭的兒女帶有解放色彩的婚姻和愛情。詩中的長干,是一個特殊的生活環(huán)境,其地在今南京市,本古金陵里巷,居民多從事商業(yè)。古代,在商人、市民中間,封建禮教的控制力量是比較弱的。這位長干女子,似乎從小就遠離了封建禮教的監(jiān)護,而處于一個比較開放的生活環(huán)境,那種青梅竹馬式的童年生活,對于心靈的健康發(fā)展是有利的。她新婚時的“羞顏未嘗開,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沒有某些女子因受封建婚姻迫害的愁苦,而是通過羞澀情態(tài)表現(xiàn)了她對于愛情的矜持和性格中淳厚的素質(zhì)。她婚后“愿同塵與灰”、“常存抱柱信”,以及與丈夫離別后的深刻思念,都鮮明生動地表現(xiàn)了真誠平等的相愛和對愛情幸福的熱烈追求和向往。這種愛情多少帶有一點脫離封建禮教的解放色彩。
八世紀上半葉,大唐帝國經(jīng)濟繁榮,工商業(yè)和城市有進一步的發(fā)展。出生在商人家庭的李白,和市民一直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是唐代詩人中最敢于大膽蔑視封建秩序的人物。可以說他和長干兒女,最早呼吸到一點由市民圈子中產(chǎn)生出來的新鮮空氣。李白的《長干行》比白居易《琵琶行》要早半個多世紀。而到《琵琶行》問世前后,在詩歌和傳奇中寫商婦或妓女等類人物,則幾乎成為一種風尚。與此同時,市民文學也隨著萌生和發(fā)展。因此,李白此篇可以說最早在封建正統(tǒng)文學中透露了一些市民氣息,是《琵琶行》等一類作品的前驅(qū)。
李白——《楊叛兒》
【年代】:唐
【作者】:李白——《楊叛兒》
【內(nèi)容】
君歌《楊叛兒》,妾勸新豐酒。
何許最關(guān)人?烏啼白門柳。
烏啼隱楊花,君醉留妾家。
博山爐中沉香火,雙煙一氣凌紫霞。
【賞析】:
《楊叛兒》本北齊時童謠,后來成為樂府詩題。李白此詩與《楊叛兒》童謠的本事無關(guān),而與樂府《楊叛兒》關(guān)系十分密切。開頭一句中的《楊叛兒》,即指以這篇樂府為代表的情歌。“君歌《楊叛兒》,妾勸新豐酒?!币粚η嗄昴信环匠?,一方勸酒。顯出男女雙方感情非常融洽。
“何許最關(guān)人?烏啼白門柳?!卑组T,本劉宋都城建康(今南京)城門。因為南朝民間情歌常常提到白門,所以成了男女歡會之地的代稱?!白铌P(guān)人”,猶言最牽動人心。是何事物最牽動人心呢?──“烏啼白門柳”。五個字不僅點出了環(huán)境、地點,還暗示了時間。烏啼,應是接近日暮的時候。其時、其地、其景,不用說是最關(guān)情的了。
“烏啼隱楊花,君醉留妾家。”烏鴉歸巢之后漸漸停止啼鳴,在柳葉楊花之間甜蜜地憩息了。這里既是寫景,又充滿著比興意味,情趣盎然。這里的“醉”,當然不排斥酒醉,同時還包括男女之間柔情密意的陶醉。
“博山爐中沉香火,雙煙一氣凌紫霞?!背料悖疵F的沉水香。博山爐是一種爐蓋作重迭山形的薰爐。這兩句承“君醉留妾家”把詩推向高潮,進一步寫男女歡會。對方的醉留,正象沉香投入爐中,愛情的火焰立刻燃燒起來,情意融洽,精神升華,則象香火化成煙,雙雙一氣,凌入云霞。
這首詩,形象豐滿,生活氣息濃厚,顯得非常新鮮、活潑,但它卻不同于一般直接歌唱現(xiàn)實生活的作品,而是李白根據(jù)古樂府《楊叛兒》進行的藝術(shù)再創(chuàng)造。古詞只四句:“暫出白門前,楊柳可藏烏。君作沉水香,儂作博山爐?!惫旁~和李白的新作,神貌頗為相近,但藝術(shù)感染力有很大差距。李詩一開頭,“君歌《楊叛兒》,妾勸新豐酒”就是原樂府中所無。而缺少這兩句,全詩就看不到場面,失去了一開頭就籠罩全篇的男女慕悅的氣氛。第三句“何許最關(guān)人”,這是較原詩多出的一句設問,使詩意顯出了變化,表現(xiàn)了雙方在“烏啼白門柳”那種特定的環(huán)境下濃烈的感情。五句“烏啼隱楊花”,從原詩中“藏烏”一語引出,但意境更美。接著,“群醉留妾家”則寫出醉留,意義更顯豁,有助于表現(xiàn)愛情的熾烈和如魚得水的情趣。特別是最后既用“博山爐中沉香火”七字隱括原詩的后半:“君作沉水香,儂作博山爐?!庇稚l(fā)出了“雙煙一氣凌紫霞”的絕妙形容。這一句由前面的比興,發(fā)展到帶有較多的象征意味,使全詩的精神和意趣得到完美的體現(xiàn)。
李白《楊叛兒》中一男一女由唱歌勸酒到醉留。這在封建禮教面前是帶有解放色彩的。較之古《楊叛兒》,情感更熾烈,生活的調(diào)子更加歡快和浪漫。這與唐代經(jīng)濟繁榮,社會風氣比較解放,顯然有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