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古詩吟誦教學設(shè)計,小學古詩吟誦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
推薦文章
小學古詩閱讀教學設(shè)計
小學古詩閱讀教學設(shè)計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篇課文《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為主題,體會互相關(guān)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guān)心幫助他人。
這首詩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具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guān)切和祝福。
教學這首詩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背誦古詩。2.感悟詩歌的內(nèi)容, 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友誼。3.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培養(yǎng)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準備
1.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了解作者相關(guān)資料并收集有關(guān)送別詩。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揭示課題。
1.復習舊知,談話導入。
(1)你們在課外都積累了哪些古詩? 學生反饋背誦。
(2)由舊知引入送別詩。
2.指導讀詩題,解詩題。
(1)教師板書課題,學生試讀課題。 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自由讀讀課題,想想怎樣讀比較好?
(2)指名讀課題,學生思考:從課題中讀懂了什么?學生反饋。教師提醒:詩題告訴我們是誰送誰到什么地方去?
(3)教師總結(jié),重點強調(diào):
元二:姓元,在弟兄中排行老二,因此稱他為元二。
安西:指安西都護府,在今天的新疆庫車附近,唐朝時設(shè)立在西北邊疆的最高軍政機構(gòu)。
(4)師指導讀課題
3.學生齊讀課題。
【設(shè)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通過學生積累的一系列古詩,引導學生走進美妙的古詩世界,創(chuàng)造學習古詩的'氛圍。讀清、讀懂題目,為后面的理解詩意、品味感悟詩情奠定基礎(chǔ)?!?/p>
(二)初讀古詩,掌握大意。
1.學生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1)現(xiàn)在請同學們把書翻到101頁,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詩,請同學們看大屏幕,誰來讀讀閱讀提示?(提醒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注意兩個生字和幾個多音字的讀音。)
(2)學生自由讀詩,教師巡視,發(fā)現(xiàn)問題。
(3)指名學生讀詩,適時糾正錯誤讀音。
教師相機強調(diào)多音字,區(qū)別不同意義的多音字的讀音,并讓學生組詞。(舍、朝等)。教師指導學生書寫“舍”。要求:這是教材中要求掌握的生字,大家在寫的過程中要注意人字頭的寫法。教師巡視。
(4)學生齊讀古詩。
2.學生默讀古詩,要求結(jié)合注釋,理解詩意。
(1)請大家默讀古詩,聯(lián)系生活實際,思考這首詩講了什么?提醒學生結(jié)合注釋。理解地名時,教師可適時出示從渭城到安西的地圖,引導學生體會渭城至安西的路途遙遠。
(2)同桌之間先試著說一說。
(3)指名學生說全詩大意。老師發(fā)現(xiàn)學生理解的難點,并適時指導理解難理解的詞語。(如朝雨、輕塵、故人等)
(4)指名學生具體生動地概括詩的大意。
(5)出示背景視頻,教師總結(jié)詩意并抒情解說,學生回顧古詩大意,體會古詩中朋友離別時依依不舍的情境。
3.學生同桌互讀,要求讀出感情,注意節(jié)奏。
(1)師配樂范讀古詩。(背景音樂:《陽關(guān)三疊》)
(2)學生多種方式讀詩,教師指導有感情地讀詩。(學生互讀、師生共讀、教師范讀、指名讀)。(背景音樂:《陽關(guān)三疊》)
(3)學生配樂齊讀。
【設(shè)計意圖:通過自讀、指名讀、范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使學生能夠把詩讀得字正腔圓、有板有眼。在讀的基礎(chǔ)上,學生交流已讀懂的內(nèi)容,教師適時點撥,從而梳理出詩的大意,感悟詩情。】
(三)創(chuàng)設(shè)情境,悟酒中情。
1.過渡:從這首詩中,我們體會到了離別時朋友之間的依依不舍,請大家看大屏幕,你們又會有什么感受呢?
出示課件:從渭城到安西一路上地形地貌變化圖片。
2.學生交流、反饋。
3.引導學生感受:渭城距安西路途遙遠,自然環(huán)境惡劣,一路上交通不便,元二孤身前往安西,遠離朋友,舉目無親,作為朋友,王維心中一定充滿牽掛和擔憂。
4.出示后兩句,教師范讀。
此地一別不知何日再相見,因此,在這離別的時刻,王維舉起酒杯,脫口而出:“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p>
5.啟發(fā)學生思考:這一杯杯的酒中包含著什么?師生引讀后兩句。(板書:酒。)
師:離別之際的留戀與不舍,都賦予了臨別時的這一杯酒,讓我們舉起酒杯,送別元二,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師:前路珍重的關(guān)切與牽掛,都凝聚為離別時的瞬間豪爽,讓我們再次舉起酒杯,送別元二,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p>
師:建功立業(yè)的期盼與祝福,都匯成離別時的這杯酒,讓我們再次舉起酒杯,送別元二,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7.摘抄名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p>
(教師巡視指導)
【設(shè)計意圖: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角色體驗,拓展想象空間,帶領(lǐng)學生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通過感情誦讀,師生共唱千古名曲,摘抄千古名句,讓學生體會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的魅力?!?/p>
(四)嘗試背誦,拓展延伸。
1.背誦《送元二使安西》。
同學們,如果有一天,你們來到渭水河畔,看到楊柳依依,你一定會記起兩個人在這里依依惜別的情景,也一定會想起這首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因此也會情不自禁地吟誦起這首詩。
(背景音樂:《陽關(guān)三疊》)
2.古詩中還有許多是寫送別的,請同學們讀一讀你們課外所搜集到的送別詩。
(出示PPT,教師和學生一起對詩。)
(五)布置作業(yè),發(fā)散思維。
1.口語交際:除了飲酒,他們彼此之間還會說些什么?說一說,演一演。
2.小練筆:試著把這首詩改寫成為一篇記敘文。
部編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古詩》教案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沒少看到經(jīng)典的古詩吧,古詩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創(chuàng)作的詩。究竟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部編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三首》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學目標
1.認識“徐、籬”等6個生字,會寫“宿、徐”等14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宿新市徐公店》。
3.結(jié)合注釋,理解詩詞大意,抓住關(guān)鍵語句,想象詩詞描繪的畫面,感受田園生活的美好,體會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新課。
1.創(chuàng)設(shè)情境:以前我們學過哪些描寫春天的古詩?哪位同學能來背一背?(《春曉》《詠柳》……)
2.引出詩題:這些古詩都寫了春天的景致,接下來讓我們再學習一首描寫春天的古詩——《宿新市徐公店》。(板書詩題,齊讀詩題。讀寫“宿”字?!八蕖睍鴮憰r寶蓋頭不能寫得太寬,適當提醒。)
3.解釋詩題:根據(jù)詩題,你覺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師點撥: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縣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開的店。詩題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開的客店里過夜。)再齊讀詩題。
4.導入新課:這首詩的作者是宋代詩人楊萬里。因為他長期居住在鄉(xiāng)村,對鄉(xiāng)村的田園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寫的鄉(xiāng)村自然風光也特別有趣。你想知道這是怎樣有趣的一首詩嗎?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自主交流:小組內(nèi)交流你覺得這首詩中應(yīng)該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學習。在相應(yīng)的字下面做上記號(加點),朗讀時注意。
3.朗讀節(jié)奏。(出示朗讀的節(jié)奏)
籬落/疏疏/一徑深,
樹頭/新綠/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
飛入/菜花/無處尋。
4.自主練習:這次你一定能更有節(jié)奏地朗讀好這首詩了,趕緊自己試試吧。
5.多種形式朗讀整首詩:指名讀、同桌讀、小組比賽讀、集體讀。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讀著讀著,老師仿佛看到了一幅美麗的春天畫面,讓我也來讀一讀,好嗎?
三、再讀課文,品讀感知。
1.師配樂范讀,說說老師讀得好在哪里。
(朗讀時注意前兩句語調(diào)平穩(wěn)、柔和一些,渲染一種寧靜、柔美的鄉(xiāng)村環(huán)境氛圍;第三句用歡快、跳躍的節(jié)奏,表現(xiàn)兒童追逐黃蝴蝶時的喜悅心情;第四句“無處尋”讀得慢而穩(wěn)一點,表現(xiàn)出失望的心情和深遠的意境。)
2.學學老師,自己再讀讀詩歌。
3.講詩歌,讀詩歌。
(1)“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新綠未成陰”描寫了什么?(籬:籬笆。疏疏:稀疏。徑:小路。陰:樹蔭。描寫景象:稀疏的籬笆旁有一條小路一直伸向遠方,樹枝上新生出的綠葉還沒有形成樹蔭。)
你能通過朗讀來表現(xiàn)景物的特點嗎?
男生一起來讀一讀。
(2)“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描寫了什么?(描寫景象:兒童奔跑著追逐黃色的蝴蝶,那蝴蝶飛入金黃的油菜花叢中,再也找不到了。)
女生帶著剛才的感受再來讀這兩句。
你們讀了以后有什么感覺?
(感覺非常有趣)
4.思考一下,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兒童的喜愛之情,對鄉(xiāng)村美景和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
5.集體朗誦,讀出古詩的趣味。
6.誰愿意把整首詩背給大家聽?
(1)1分鐘背誦記憶古詩。
(2)填空式背誦。
(3)全詩背誦,背誦比賽。
7.默寫《宿新市徐公店》。
四、關(guān)注細節(jié),拓展延伸。
1.回想整首詩,小朋友在干什么?(捉蝴蝶)
你愿意來表演一下小朋友捉蝴蝶的情景嗎?大家仔細看,評一評誰是“最佳小演員”。
2.依次請幾位學生表演“捉蝴蝶”。(預設(shè):分別表演“走”著追蝴蝶和“跑”著追蝴蝶。)
3.我們再來看詩句中寫的是“急走追黃蝶”,表演時到底是應(yīng)該“走”著追還是“跑”著追?(學生討論)我們來看看古代漢語詞典中“走”的意思。(走:跑,疾行。)
4.現(xiàn)在,你覺得剛才哪位同學可以被評為“最佳小演員”呢?說說你的理由。
5.美讀:詩中不僅有美麗宜人的景色,還有活潑可愛的兒童在追逐翩翩飛舞的黃蝴蝶,簡直太有趣了,讓我們再美美地讀一讀。
五、延伸故事,感悟詩境。
1.動動手,畫一畫。
讀了這首詩,你覺得圖上該畫出哪些景物呢?(籬笆、小路、樹、兒童、黃蝴蝶、油菜花。)趕緊動手畫一畫這美麗的景色吧。(提醒學生可以把自己的畫和課文中的插圖作做比,辨別不同之處,適當進行修改。)
2.這是一首詩,是一幅畫,也是一個小故事,請你回家先把詩背給父母聽一聽,再依照自己的畫把詩歌編成故事說一說。
板書設(shè)計
-第二課時-
一、復習故知,導入新課。
1.以題目導入:齊讀《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
2.看到“田園”二字,你想到什么?哪位同學能分享一下?
3.回顧學過的有關(guān)鄉(xiāng)村的古詩有哪些。(《村居》《所見》……)
4.簡介作者。
(1)你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誰來說說你對這位詩人的了解?
(2)介紹作者:播放課件資料“范成大的簡介”。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初讀正音。
注意生字,要讀得字正腔圓、準確流利、有板有眼。
指名認讀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讀通詩文。(注重糾正字音)
2.注意節(jié)奏。
(1)聽范讀。(出示課文朗讀)
(2)自主練習朗讀。(朗讀詩歌,要求準確、流利,讀出詩的節(jié)奏。)
(3)指名試讀,評議。
(4)教師示范指導。
三、再讀課文,品讀感知。
1.再讀課文,想象作者描繪的鄉(xiāng)村場景。(讀注釋)
2.交流感想。
透過文字與畫面你還能看到什么場景?請同學們結(jié)合生活體驗分享一下。(農(nóng)家忙)
3.朗讀節(jié)奏。(出示朗讀的節(jié)奏)
梅子/金黃/杏子肥,
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
惟有/蜻蜓/蛺蝶飛。
4.理解詩意。
自由讀文,借助注釋或工具書查閱自己不明白的詞語,理解詩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小組討論,集體交流。
(譯文:梅子已經(jīng)變成金黃色,杏子果實肥碩;蕎麥揚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顯得稀稀落落。天長了,籬笆前沒有人經(jīng)過,只有蜻蜓和蝴蝶繞著籬笆飛來飛去。)
你最喜歡詩中哪一句?讀出你的喜愛與贊揚之情,并評價。指名說。(加強對詩意的理解)
在美麗的田園里,果子快要成熟了,蕎麥花雪白成片,油菜花金黃稀疏,蜻蜓蝴蝶飛舞,寄托著收獲的希望,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呀!齊讀本詩。
其實很多詩人都喜歡田園風光的美麗和農(nóng)村生活的恬靜,他們寫下了大量的田園詩篇。請看南宋翁卷的《鄉(xiāng)村四月》。(體會又忙又樂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讀《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
四、總結(jié)全文,拓展延伸。
1.再讀古詩,感受自然之美。
2.全班齊誦,感受大家在田間忙碌勞作之美。
3.引導學生說說學習古詩的感受。
4.有感情地背誦給父母聽。
板書設(shè)計
-第三課時-
一、直接導入,明確詩題。
1.導入: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的一首詞——《清平樂·村居》。
2.板書詩題,齊讀詩題。
3.解題:看到“村居”這個詞,你想到了什么?
大家的想象力都很豐富。教師指著板書“清平樂(yuè)”,請再齊讀一遍“清平樂”,讀了這個詞,你有什么樣的感覺呢?(給人一種寧靜、閑適的感覺。)
4.師簡單介紹:“清平樂”是詞牌名,“清平樂”是一首曲子,是用來演奏的。用它作詞牌的詞一般給人一種寧靜、平和、舒適的感覺。
5.那就帶著這種感覺一起來讀《清平樂·村居》。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要把課文讀得準確流利,富于感情。
2.學生自讀:誰先來讀給大家聽?(教師正音)
3.指導書寫“鋤豆”的“鋤”。
4.指名學生朗讀。
5.齊讀全詞,讀的同時請注意觀察,這首詞與前面的兩首詩有什么不同?
(這首詞的特點:有長短句,有詞牌名,分上下兩片。)
6.請同學們默讀這首詞,看看有哪個字、哪個詞語、哪個句子不理解。
學生自主學習,還可以共同討論交流。
7.討論交流。
我們先來交流一下,經(jīng)過討論解決了哪些問題?
(1)你們是怎么理解“翁媼”的?
(“翁”是什么?請大家看這個字的上面,是一個“公”字,“翁”指老公公?!皨嫛弊筮吺且粋€“女”字,是指老婆婆、老奶奶。所以“翁媼”就是指老翁、老婦。)
(2)“鋤豆”這個詞的意思是什么?
(“鋤豆”這個詞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需要聯(lián)系上下文。聯(lián)系上下文,你們能猜出這個詞語的意思嗎?“鋤豆”就是鋤豆田里的雜草。)
三、再讀課文,感受韻律。
1.我們理解了詞語的意思之后,再來讀一讀這首詞,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2.聽到你們讀,老師也特別想讀一讀。教師入情入境地范讀。
3.教師朗讀,學生注意老師朗讀的方法。
教師簡單介紹:請讀這三個字,“小”“草”“媼”(課件閃爍),發(fā)現(xiàn)了什么?(這三個字最末有相同的韻母,都有“ao”。)韻母相同或相近,這就是押韻。古人寫詩、寫詞講究押韻,所以詩詞讀起來朗朗上口。
大家讀讀詞的上片,感受一下。(生練習讀)
看看詞里面還有哪些字押韻?(“東”“籠”“蓬”)讀一讀,再次感受一下。
我們再一起讀一讀。
四、品讀詩詞,展開想象。
1.品讀鄉(xiāng)村美景。
好詞需要細細品,下面用我們的想象去品出詞中的圖畫。我們首先來欣賞一下這家的居住環(huán)境。誰來讀詞的一、二兩句?你從這兩句中體會到了什么?
美麗的風景不僅要用眼睛去欣賞,還要學會用耳朵去聆聽!(課件播放潺潺的溪流聲)讓我們美美地讀一讀吧。
其實“茅檐”透露的是用泥巴壘的墻,茅草蓋的房,又矮又小,很簡陋,為什么還能帶給我們美的感覺呢?(老師簡介:很多詩人都有“茅檐”情結(jié),“茅檐”這個詞在詩人的筆下頻頻出現(xiàn)。)
一個“茅檐”,一下子就把我們帶到了一個充滿鄉(xiāng)土氣息的、寧靜的、詩意的小鄉(xiāng)村里去。讓我們把這種美好的感覺讀出來。生一齊朗讀。
想象畫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
(畫面:一所茅屋又低又小,緊靠著一條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草。聽見茅屋里有人操著柔媚的當?shù)胤窖?帶著醉意在互相逗趣、取樂,那滿頭白發(fā)的老人是誰家的老翁、老婦?)
2.品讀人物畫面。
在這樣美的環(huán)境里住著怎樣的一家人呢?請接著讀下片。
這一家你最喜歡誰?為什么?(預設(shè):我最喜歡小兒,因為他很可愛。)
從哪里可以看出小兒可愛呢?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那作者為什么說小兒“亡賴”呢?(“亡賴”同“無賴”,實際上是說小兒頑皮、淘氣。)
哪個字最能看出小兒可愛呢?(從“臥”字可以看出小兒可愛。)
想象“臥”是什么樣的姿態(tài)?“臥剝蓮蓬”的樣子你能想象出來嗎?
(學生想象:小兒很專注,很認真,還會哼著歌,還可能仰著,高興了就打個滾,搖頭晃腦,晃動著小腳,側(cè)著身子,用手托著頭……)
師小結(jié)提升:是的,小兒臥的姿勢可多了,他愿意仰著就仰著,愿意側(cè)著就側(cè)著,愿意趴著就趴著……他是多么快活、自由自在、幸福、愜意……難怪冰心奶奶說,“除了宇宙,最可愛的只有孩子”,通過你們的聲音來表現(xiàn)出這種愜意吧。
想象畫面: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畫面:茅屋外,老夫婦的大兒子在小溪東邊的豆田里鋤草,二兒子正忙著編織雞籠??蓯壅{(diào)皮的小兒子最討人喜歡,他正趴在溪邊剝著剛剛摘下的蓮蓬。)
師講解:詩中的翁媼雖然青春不再,容顏已老,可是他們的童心未泯。人們常說老小孩兒,其實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樣可愛。同學們來仔細看圖,兩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親熱地聊天,這就是——“相媚好”。
五、多層朗讀,品讀詩詞。
1.帶著感情來朗讀。
(1)學生自己練習朗讀。
(2)在小組內(nèi)展示朗讀。
(3)選代表全班展示朗讀。
2.師生合作引讀。
喜歡老人們,這么親密地、甜蜜地說著話,聊著家常,讀出他們的——“相媚好”。
喜歡大兒,讀出他的`——勤勞。
喜歡中兒,讀出他的——心靈手巧。
六、展開想象,拓展延伸。
1.展開想象的翅膀,如果此時大兒、中兒、小兒聽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們又會說些什么呢?
同學們,你們覺得這一家人生活得怎么樣?(溫馨幸福、美好)
你們看,他們每個人都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干自己喜歡干的活,真是各得其樂。讓我們帶著這種快樂來讀一下吧:
師引讀——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僅僅是“翁”和“媼”醉了嗎?還有誰醉了?(詩人、我們)
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放音樂,配樂朗讀)
讓我們閉上眼睛,吟誦這首詞。
聽了同學們的吟誦,老師仿佛看到了一幅畫,仿佛聽到了一個娓娓道來的故事。讓我們再來美美地吟誦一遍!
2.延伸補充。
老師有一個問題:作者為什么會對這樣一個普通農(nóng)家人的生活如此向往呢?請同學們讀一讀下面的資料吧。
(補充資料:辛棄疾出生在風雨飄搖的南宋王朝,那時宋朝的大部分江山已被金人占領(lǐng),辛棄疾從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復河山。但是軟弱無能的南宋朝廷卻一味地向金人求和。由于主和派的排擠、打壓,辛棄疾被發(fā)配到江西上饒等偏僻的小鄉(xiāng)村。在小鄉(xiāng)村,辛棄疾一待就是二十年。然而,在這二十年里,中原百姓每天都在金人鐵蹄的踐踏下生活,辛棄疾很想救民于水火,卻無法施展抱負。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一位六十八歲的老人僵臥病榻,高呼:“殺賊!殺賊!”然后憤然離世。)
3.讓我們再次背誦這首《清平樂·村居》。
板書設(shè)計
教學反思
1.《宿新市徐公店》第一、二句都是景物的靜態(tài)描寫;第三句是人物的動態(tài)描寫,第四句是景物動靜結(jié)合的描寫:油菜花是黃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飛入這黃色的海洋里,自然是無處尋了。學習古詩過程中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使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在朗讀中表演,把兒童們東張西望、四處搜尋的焦急狀態(tài),以及搜尋不著的失望情緒等畫面顯現(xiàn)出來,使學生更能感受到兒童的天真和稚氣。
2.《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這首詩寫初夏農(nóng)村的自然景色。詩中用梅子黃、杏子肥、麥花白、菜花稀,寫出了初夏江南農(nóng)村景物的特點,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詩的第三句,從側(cè)面寫出了農(nóng)民勞動的情況:初夏農(nóng)事正忙,農(nóng)民早出晚歸,所以白天很少見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蛺蝶飛”來襯托村中的寂靜,靜中有動,顯得更靜。在教學時,讓學生充分讀詩,談感受,以此來喚起學生的想象。古詩重在朗讀,不同形式的朗讀使得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詩的意境。
3.《清平樂·村居》是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一首田園詞。它通過對鄉(xiāng)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huán)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的形象刻畫,抒發(fā)了詞人喜愛鄉(xiāng)村安寧、平靜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鄉(xiāng)村風俗畫,勾出“茅檐”“溪上”“青草”,翁媼“醉里吳音相媚好”,以及三個兒子的日常生活。詞人尤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等詞句形象地刻畫出兒童無憂無慮、天真活潑的神態(tài)。這首詞處處洋溢著濃郁的鄉(xiāng)村生活氣息,洋溢著作者對鄉(xiāng)村生活的喜愛之情。課堂上運用想象形成畫面:鄉(xiāng)村美景圖、翁媼對話圖、大兒鋤豆圖、中兒編織圖、小兒臥剝圖等。通過不同形式的引讀,補充課文的相關(guān)資料等方式,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教案
《古詩詞三首》A、B案
學習目標
①學會詩詞中出現(xiàn)的生字,能結(jié)合注釋理解詞義。
②能結(jié)合插圖,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
③背誦這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
④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課前準備
教學掛圖。
A案
第一課時 獨坐敬亭山
●激趣導入
①導語:我們先進行課外知識搶答,唐朝是我國古詩創(chuàng)作最旺盛的時期,在眾多詩人中有兩個最有名的詩人,他們是誰?
(根據(jù)學生課堂反應(yīng),教師提示:一個稱詩仙,一個稱詩圣)
②揭題。誰來背背李白的詩,會幾首就背幾首。
(生在可能會背要學習的這首,應(yīng)該表揚,且可順勢揭題)
●釋題,簡介背景
①讀題,看注釋,結(jié)合插圖,教師介紹背景。
②引語: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學生自學,初步理解
①要求學生圍繞問題,自由讀詩,并根據(jù)注釋,結(jié)合插圖,逐句說說詩意。
(盡:完。獨去閑:可以交換詞序解釋,悠閑地獨自離去了)
②指名回答,評議交流。
●吟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①自由吟讀。
②討論:詩句表明了詩人怎樣的心境?你最欣賞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詩題
出示教學掛圖。你知道洞庭湖嗎?誰來介紹一下?我們來欣賞詩人劉禹錫是怎么描寫的。(板書詩題)
●自由吟讀
①學生邊讀邊參閱課文注解,試著理解詩句意思,不懂的隨時發(fā)問。
②教師根據(jù)學生提出問題的普遍性與否,或個別講解或引導集體理解。
●指名朗讀,同桌間逐句說說意思
①點撥理解兩相和,可以讓學生結(jié)合看圖吟誦體會。
②在交流體會描寫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誦讀,體會比喻的巧妙。
(用鏡子比喻水面的明凈光亮,似乎并沒有奇特之處,同學的作文中也常常這樣描寫,這里讓人感到新穎的是用未磨的鏡子來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帶水霧,在月光映照下,呈現(xiàn)一種別有情致的朦朧的'美,所以詩人不說它像明鏡,而說它像未磨的鏡,真是別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壯闊的山水,只因是遙看,所以才像白銀盤里一青螺。這個比喻用得非常妙,單從一只白銀盤里安放一顆青螺來看,就是一件設(shè)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藝術(shù)品了,再用它來比喻洞庭湖中屹立著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設(shè)的大自然景象縮小成陳設(shè)在幾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導賞析
你覺得哪一句詩寫得好,在交流中進一步體會詩人的心情。
與上一首比較,體會不同的景致及古詩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誦《獨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課外積累
①說說你知道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②布置課外作業(yè),繼續(xù)去搜集。
③下節(jié)課(或者語文活動課)上進行交流。
●練習
任選一首,想象景致,根據(jù)自己的理解作畫,并配上詩句。
第二課時 憶江南
●復習導入
背誦前兩首以及課外搜集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稇浗稀肥且皇自~,又描寫了怎樣的景致,怎樣的心情呢?
●讀課文,理解內(nèi)容
①帶著上面的問題自由讀,邊讀邊看圖,理解意思。
②指名讀,讀準生字,結(jié)合注釋理解意思。
③指名看圖說出意思。誦讀領(lǐng)悟詞義,教師做如下點撥:
憶江南是詞牌名,詞都有一個牌名。詞的內(nèi)容也是回憶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經(jīng)當過杭州刺史。詞中回憶的,就是美麗的江南風光。
舊:從前。曾:曾經(jīng)。諳:熟悉。勝:超過,勝過。
④根據(jù)提供的詞語解釋,讓學生自己說說詞句的意思,然后連起來說整首詞的意思。
●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
●教師小結(jié)
詩一開頭,詩人先說:河南好,這是詩人對江南春天的贊美。那么,說江南好,是聽別人說,還是自己親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經(jīng),我對江南的風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風景好在哪里?可先讓學生來回答。教師最后歸納:春回大地的時候,百花盛開,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普照,遍地開放的鮮花更加艷麗,春暖水碧,綠波粼粼。由于紅日的映照,紅花更紅,像燃燒的火焰;由于江花紅,所以更顯出江水碧綠。藍字形容春水深碧。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詩人的記憶里,所以詞的結(jié)尾說──江南風景這樣好,能不讓人回憶嗎?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朗讀的感情基調(diào):飽含深情的回憶之情。
語調(diào)處理:一、二句要有昂揚的激情,再轉(zhuǎn)入舒緩回憶,日出句聲調(diào)高昂,春來句聲調(diào)柔和平緩,最后一句聲調(diào)稍抬高,仿佛是自問,又像是問他人,能不語氣要果斷、堅定。
在熟讀基礎(chǔ)上讓學生練習背誦。
●抄寫或默寫
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古詩》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shè)計
【教學目標】
1、認識枯等7個生字,會寫未等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感受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想象兒童在花叢中捕蝶的快樂,體會詩人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的情感。
3、培養(yǎng)背誦古詩的興趣。
【課前準備】
相應(yīng)的樂曲、彩筆和畫紙、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勵引入
1、回顧已經(jīng)學過的古詩背誦。
2、引入學習第一首古詩《草》。
二、范讀激趣
1、老師范讀古詩。
2、學生自己嘗試朗讀。
3、同桌互相交流朗讀。
4、個別展示讀。
三、感情朗讀,體會情感
學生自己吟誦體會。
四、啟發(fā)想象,感悟大意
讀了這首詩,老師眼前浮現(xiàn)出這樣的景象:
原野上長滿了茂盛的野草,他每年都要枯萎一次,繁茂一次,不管烈火怎樣無情的焚燒,只要春風一錘,原野上有會長出青青的野草。野草的生命力多強呀。
1、學生自由讀,一邊讀一邊想眼前出現(xiàn)了那些景象。
2、四人小組合作畫畫。
五、誦讀全詩
六、學習生字
1、出示生字:
枯、榮。
認識這兩個生字嗎?大聲地說說它們的名字。
2、指導寫字:
重點指導燒。
七、自己讀我知道
寫好字,背背古詩,讀讀我知道中的內(nèi)容,不懂的地方問問同學、老師。
第二課時
一、賞圖引入
1、圖畫上畫的.是什么,猜猜畫的是什么季節(jié)。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畫:新綠初綻的樹枝、柵欄、花叢掩映的小徑 )
當學生說出圖畫上的小男孩在追蝴蝶的時候,追問:蝴蝶在哪兒呢?
(引導學生進一步觀察花和蝴蝶的色彩 )
2、古時候有個詩人叫楊萬里,他也覺得這個小孩捕捉蝴蝶的情景非常有趣,就寫下了一首詩。
3、老師朗讀全詩,在畫中找找詩歌描寫的景色。
二、初讀全詩,識記生字
1、自己大聲朗讀,讀準字音。
2、展示讀,全班交流,糾正讀音。
3、聯(lián)系朗讀故事,要讀出感情,讀出節(jié)奏。
三、詩話結(jié)合,感悟詩意
1、學生吟誦古詩。
2、學生看圖,將自己的感受說給大家聽:
稀疏的籬笆掩映著一條幽深的小徑,枝頭的春花已經(jīng)凋落,綠葉初長,還沒成陰,天真的兒童在捕捉一直黃色的蝴蝶,蝴蝶飛金黃燦燦的菜花叢中,孩子再也找不到那只蝴蝶了。
3、把詩中的情景變成一個故事,說給大家聽。
四、有感情朗讀,練習背誦
1、自由練習朗讀。
2、讀給小朋友聽,互相評議。
3、練習背誦。
五、學習生字
1、出示生字認讀:
宿舍 徐 籬笆 稀疏 未來
2、自己讀讀記記,交流識字的好方法。
3、指導書寫:
重點指導未、追、宿、菜。
4、學生書寫。
【教學后記】
古詩教學重在對詩的內(nèi)容的整體把握,啟發(fā)學生通過想象詩的意境來理解詩的內(nèi)容。在學習《草》這首古詩時,學生對一歲一枯榮中的歲字理解有困難,我讓學生通過調(diào)動自己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先理解草的生長規(guī)律,再來確定歲字的意思,學生就明白了。在學習《宿新市徐公店》重在讓學生想象后兩句詩的情景,讓學生自編故事,學生很感興趣。
四年級第一課的教案古詩詞三首
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第一課《古詩詞三首》的教學設(shè)計
一、設(shè)計思想
古詩詞教學應(yīng)該提倡“三要”:詩句要反復誦讀;詩意要大致了解;詩篇需熟練背誦。首先,古詩的音韻美、節(jié)奏美、語言美,只有出聲誦讀才能領(lǐng)略到其中的妙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現(xiàn)”,誦讀還有利于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其次,要閱歷膚淺的現(xiàn)代兒童去深刻理解古代詩人在特定情境中表達的情感志趣,實在是勉為其難,所以了解大概詩意更加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guī)律;再次,教材中選編的古詩都是古詩中的精品,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具有經(jīng)典性。不僅需要熟練背誦,而且應(yīng)該在以后任何時候都能脫口而出?;谝陨稀叭?,在古詩教學中,我把誦讀貫穿始終,并且層層推進,第一個層次要求“會讀”,第二個層次要求“讀懂”第三個層次要求“吟誦”。在誦讀中讀熟詩句,在誦讀中理解詩意,在誦讀中體會詩韻,在誦讀中感悟詩境。
二、教材分析
《獨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絕句?!办o”是全詩的血脈,“獨”是全詩的詩眼。詩中寫了許多鳥高高地飛走了,單獨漂浮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閑的越飛越遠。我靜靜地凝視著山,覺得山也在看著我,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總是看不夠。此時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整首詩中流露出了詩人孤寂的心聲。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要夸這首詩是“傳‘獨坐’之神”了。
《望洞庭》,是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詩篇。詩人以奇特的想象、確切的比喻,描繪了洞庭湖寧靜的山水風貌。詩句充滿了語言美和韻律美。但是對學生來說,詩中有些字詞難免有些深奧,如“相和”、“白銀盤”、“青螺”,對于一個閱歷尚淺的小學生來講,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如何讓學生通過朗讀理解詩句描寫的意境、領(lǐng)悟詩句的語言美和韻律美,就成了教學中的難點。
《憶江南》是古詩詞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詩人選取了“日出江花紅勝火”和“春來江水綠如藍”兩個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春天的絢麗景色,最后用一個反問句真切有力地表達了對江南的思念眷戀之情。然而,江南之春,無所不在,美不勝收。“江南好”,“好”在哪兒呢?并不是“紅勝火的江花”和“綠如藍的江水”所能概括的。詞中的一個“好”字,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遐想,也只有真正理解了這個“好”字,才能欣賞到真正的江南之春。
三、學情分析
根據(jù)四年級的學生的知識結(jié)構(gòu)及課程標準對古詩教學的要求,應(yīng)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多讀,通過讀去感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字,理解詞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并與同學交流、討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合作能力。根據(jù)詩的描述進行想象,在腦海里浮現(xiàn)畫面。在這些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可能對古詩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師點撥,因為詩人寫詩的心境生無法理解,這需要師適當介紹詩人當時的背景,朗讀方面可能沒真正把詩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時有的學困生被冷落,教師重要的是要生通過反復讀,想像畫面,體會意境。
四、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學會生字“亭”“庭”“螺”“諳”“潭”等五個生字。,理解詩中詞語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誦讀并背誦古詩。
2、過程與方法目標:能憑借課文插圖或通過理解古詩大意,能通過想象和朗讀,了解古詩意思。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能感悟古詩內(nèi)容,意境,體會詩人感情。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五、重點難點
重點:能通過想象和朗讀理解古詩大意。
難點:感悟古詩意境和詩人的感情,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六、教學策略和手段
古詩的教學最重要的是領(lǐng)悟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課中應(yīng)給學生充分的自主的學習時間,感悟理解詩的內(nèi)容,體會詩的情感。然后在此基礎(chǔ)上伙伴討論、交流,最后大家將自讀自悟及討論的結(jié)果在全班交流,引導學生把自己置身于古詩的意境當中,并把自己體會到的情感通過交流表現(xiàn)出來,同時受到語言藝術(shù)的熏陶。
七、課前準備
1、事先布置學生收集有關(guān)古詩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
八、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 導入
師:同學們知道李白嗎?(知道)那你能給我們來介紹一下李白嗎?(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我國唐代的偉大詩人。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音律和諧多變。開創(chuàng)了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被稱為“詩仙”,與杜甫并稱“李杜”。)
師:李白的詩我們已經(jīng)學過不少了,誰來背一首?根據(jù)學生的背誦相機點撥。《望廬山瀑布》——寄情山水的詩人。《靜夜思》——鄉(xiāng)愁滿懷的李白?!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重情誼、珍友誼的李白
評析:[上課伊始,教師通過和學生聊李白,背誦李白的詩歌,讓學生認識了一個豐富的,豐滿的李白,同時也為學好新課打下了基礎(chǔ)。]
二、 會讀
師:今天我們要學的這首詩是古詩百花園中一朵清新、雅致的小花。誰來讀一讀題目?(生讀)
1、學寫“亭”字
師:這個“亭”字是我們今天要求寫的字。看到過亭子嗎?跟我們的這個字有沒有聯(lián)系呢?(生答)
師邊簡筆畫亭,邊說“亭”字的一點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飛起的角象禿寶蓋,所以寫寬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請同學們在生字表下照著寫一遍(生寫)
評析:[“亭”字是本課中唯一要求要寫的字,這個字學生雖早已認識,但不一定了解該字的字理,教師采用字理識字法,既讓學生牢牢地記住了該字,又讓學生感受到了漢字的表意作用。中高年級的語文課堂同樣不能少了語文基本功訓練的時間。]
2、介紹敬亭山
師:知道敬亭山在哪兒嗎?(生答)
師:我們通過預習已經(jīng)知道了。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州市郊。大詩人李白一生七次到過宣州,多次登臨過敬亭山。在李白之后,白居易、杜牧、蘇東坡等等這些大詩人也都先后去過,并且在那里留下了大量的詩文,所以敬亭山后來被稱為“江南詩山”。好,誰再來讀題目?注意敬亭山前面還有“獨坐”兩個字。(生讀)
3、學讀詩題
師:知道題目的意思嗎?這又會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呢?(課件出示課文畫面)這座山就是有“江南詩山”之稱的敬亭山,山邊的這個人肯定就是大詩人李白了。詩人如此觀望著敬亭山。看著這幅畫,請你再讀一讀課題
(1)(生讀,讀得比較輕)教師可以說:“老師聽出來了,你似乎已經(jīng)感受到了詩歌帶給你的那份靜寂。”
(2)(一生讀,讀得比較慢)教師可以說:“你把后面幾個字拉地比較長,仿佛李白一個人在那兒已經(jīng)坐了很久很久!”
(3)齊讀
4、學讀詩句
(1)師范讀古詩
多好??!咱們眼前似乎浮現(xiàn)出了一座敬亭山!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詩。(課件出示)古詩我們一定要吟誦,這不同于一般的讀,先聽老師吟一吟(師范讀)
(2)生讀古詩
同學們自己也輕聲地吟誦兩三遍,把它念到自己的心里去。(學生試讀古詩)
師:讀得很流利!如果你能理解、體會詩的意境,那樣你會讀得更好。(再請一位學生讀)
師:靜幽幽的,讓這首詩聽起來別有一番風味!(繼續(xù)請一生讀)
師:聽出來了,你已經(jīng)對這首詩有了自己真實的體會?,F(xiàn)在讓我們把自己看作詩人,試著用這樣的語氣一起吟一吟!(師生齊讀)
評析:[剛才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以讀貫穿,要求學生“會讀”全詩。教師范讀以后,先是學生自己“輕輕地吟,要念到自己的心里,念上兩三遍”;然后是指名學生誦讀;最后是全班一起誦讀。這一組誦讀設(shè)計,時間不長,但學生連聽帶讀有10遍之多,學生對這首古詩從陌生到熟悉,從不會讀到會讀,有效性應(yīng)該是很高的。]
三、 讀懂
1、這首詩一共20個字,古詩下面還有注解。借助注解,請同桌之間交流一下,聽聽你的同桌對這首詩是怎么理解的?你說給他聽,他說給你聽。(生同桌交流)
2、老師提幾個問題好不好?如果都能回答出來,證明你真讀懂了!第一個問題:“獨坐”是什么意思?
3、第二個問題:四句詩里面哪幾個詞也能看出李白他只有一個人?拿起筆,認真地一句一句地讀,圈出能證明他只有一個人的詞。(生邊讀邊畫)
(1)從“眾鳥高飛盡”中可以看出當時李白是一個人的。
師:這句話你怎么理解?
生:很多的鳥都已經(jīng)飛走了(板書:鳥飛盡)
(2)從“孤云獨去閑”這句話中看出來
師:“孤云”是什么意思?(“一朵云”)“閑”呢?(悠閑)這句話連起來是什么意思呢?
生:一朵白云飄地很悠閑。
師:在解釋這句話時我們應(yīng)該調(diào)換一下語序,可以說成“一朵白云很悠閑地飄去?!保ò鍟涸迫ラe“)
4、山里的鳥群越飛越高,越飛越遠,連影子都看不到了,萬里碧空沒有一朵云彩,那該是怎樣的景象?(安靜的,寂寞的)
帶著這種靜寂的感覺,誰來讀一讀這兩句?(2生讀)
師:讀得很寂靜,我們大家一起來讀一讀?。ㄉR讀)
5、第三個問題“相看”是互相看的意思,就是你看著我,我也看著你。那么李白明明只有一個人了,他和誰在看呢?
生:李白和敬亭山互相看著
師:我們在解釋這一句的時候可以說成:“李白靜靜地看著敬亭山,敬亭山也靜靜地看著李白。”“厭”我們知道是“滿足”的意思,那“不厭”是什么意思呢?
生:“不厭”是不滿足。
師:“兩不厭”可以說成是“彼此總是看不夠”?!跋嗫磧刹粎挕蔽覀冞B起來可以怎么說?
生:李白看著敬亭山,敬亭山也看著李白,彼此總是看不夠
6、第四個問題:“看”原本是人的動作,這里詩人想象成敬亭山也在看著詩人是運用了什么手法呢?(擬人)
師:是啊,此時此刻的敬亭山已經(jīng)不再是一座山,而變成了詩人的一位……
生:(好朋友)板書:(以山為伴)
師:李白在敬亭山上靜靜地坐著,你看著我,我看著你,怎么看也看不厭,就帶著這樣的感覺讀一讀。誰來讀三四句?(2生讀)李白看著敬亭山,敬亭山也在看著李白,人山相望,人山融合在一起。請再讀?。?生讀)
四、誦讀
1、好一個“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李白呀,你一生游歷了那么多名山大川,一座小小的敬亭山你也多次地去過,為什么現(xiàn)在要久久地坐著,為什么這么深情地看著敬亭山呢?
他把敬亭山當作是自己的朋友,向他來傾訴自己心中的……
2、說得好。你又從哪些詩句感受到了李白的孤獨呢?(板書:孤獨)
生:從“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中感受到的。
師:在李白的眼里,那只無情的鳥兒飛了,棄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些高傲的白云也……(離他而去)
師:多么孤獨的李白呀!來,再讀前兩句。(生讀)
師:鳥兒飛了,云兒去了,只有敬亭山。老師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當時的背景?!丢氉赐ど健愤@首詩寫在公元753年,那時離李白被罷官逐出京城長安已整整10年的時間了,在10年期間,李白一直過著流離失所、顛簸不定的生活,他嘗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于是,某一天當他獨自一人登上敬亭山時,心中就涌上了無盡的孤獨和寂寞。誰再來讀讀前兩句?(生讀)
師:請大家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那該是一個怎樣的情景呢?人看著山,山看著人,人陪伴著山,山陪伴著人,“相看兩不厭”——
生:(齊)只有敬亭山。
五、體驗
1、李白就這么久久地坐著,靜靜地看著,他是不是想對敬亭山說些什么呀?敬亭山呀敬亭山,你這樣久久地、靜靜地陪伴著李白,是不是有些話想對李白說呢?拿出你的筆,把自己心中想說的寫下來。
課件出示:李白深情地看著敬亭山,輕輕地對他說……
敬亭山深情地看著李白,輕輕地對他說……
(生寫感受,師巡視)
2、李白呀李白,連鳥兒都飛走了,你怎么還不走???不用問,不用答,一切都在“相看——”
師生:(齊)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3、敬亭山啊敬亭山,連云兒都飄走了,你怎么還在陪這李白???不用問,不用答,一切都在“相看——”
六、積累
1、《獨坐敬亭山》這首詩,李白他向我們委婉地道出了心中無可奈何的孤寂心聲,現(xiàn)在我們再來補充一首,這首詩是《獨坐敬亭山》的姊妹篇。這次我要求你們:我寫完這首詩,你們就背下來,行不行?(師板書古詩,生背誦。)
望木瓜山
早起見日出,暮見棲鳥還。
客心自酸楚,況對木瓜山。
2、從這首詩中,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李白呢?誰能來讀一讀?
3、剛才我們學的兩首詩中,我們都能夠感受到李白的孤獨與哀愁,同學們你想安慰他嗎?你想怎么對他說?
3、背誦《靜夜思》,李白你不要孤愁,你時刻想著家鄉(xiāng)的親人,家鄉(xiāng)的親人此時也正想著你。
▲背誦《贈汪淪》李白,不要孤愁,因為你擁有,你不忘故人,你的好朋友汪倫同樣也念叨著你呢。
▲背誦《望廬山瀑布》李白,不要孤愁,因為你擁有,你一生游歷了名山大川,此時廬山的瀑布也正想著你呀!
▲李白啊,李白,你永不孤愁,因為你擁有,時隔千載的今天我們?nèi)栽趥鞒?,仍在大聲誦讀你那不朽的詩篇。背誦《獨坐敬亭山》
(第二課時)《望洞庭》
(一)整體讀,感知美。
1、導入: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勝收。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將追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足跡,到湖南岳陽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書:望洞庭
2、指名說了解的劉禹錫和洞庭湖。
(劉禹錫,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字夢得。洛陽人。劉禹錫工詩能文,兼擅書法。所著有《劉賓客集》。洞庭湖,我國第二大淡水湖,綿延八百里,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3、播放朗讀錄音,學生邊看插圖邊聽讀,整體感知美。
4、自己練讀,達到正確、流利。
5、同桌互查讀,力爭人人過關(guān)。
(注:介紹劉禹錫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學生課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發(fā)學生讀詩的欲望。正所謂“不積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讀古詩,人人過關(guān),是下步教學的良好開端。)
(二)理解讀,洞察美。
1、導入:學習古詩,意在讀出它的韻味,它的意境,讀好古詩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呢?
2、學生各抒己見。
3、學生讀詩,先說說能夠理解的詞語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組內(nèi)研討。
(3)全班交流。
(相:相互 和:和諧 鏡:銅鏡,比喻洞庭湖水面
鏡未磨:未被磨拭過的銅鏡 遙望:遠望 )
重點研討(1)作者在什么時候望洞庭?(2)劉禹錫是在哪兒望洞庭呢?(3)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經(jīng)磨拭的銅鏡呢?
引導學生想象:作者觀察時恰逢晚間,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經(jīng)磨拭過的銅鏡應(yīng)該就是一種模糊的感覺。
4、憑借課文插圖,敘說古詩大意。
(1)指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發(fā)揮想象,大膽述說古詩意思。
(2)小組內(nèi)練說,讓平時不愛發(fā)言的同學先說,其余同學做好補充。
(3)指名到臺前看投影上的插圖解說。
重點指導理解“白銀盤里一青螺”:
教師演示:一個大白盤子里放著一顆青螺。
讓學生談看到的感受。
質(zhì)疑:詩中的“白銀盤”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詩中這樣寫是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呢?(比喻)
再與課文插圖對照,洞察藝術(shù)之美。
(古詩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經(jīng)磨拭的銅鏡一樣。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望如同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5、練讀,讀出詩的韻味,感受詩的意境。
(1)自由練讀,想象畫面。
(2)同位賽讀,欣賞插圖。
(3)展示評讀,美化詩境。
6、背誦古詩,水到渠成。
(注:詩中有畫,讀詩要想象重現(xiàn)詩中的畫面;畫中有詩,讀詩要欣賞詩中精妙語言對畫面的描述。如詩如畫,品詩賞畫,古詩詞文字精簡,給讀者留下了非常廣闊的想象空間。通過啟發(fā)學生想象,填補了詩句的含蓄和跳躍,豐富了詩句的語言和畫面。學生邊讀詩,邊想象,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三、總結(jié):
洞庭湖是我國的名勝,觀光旅游的人很多,你們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陽市邊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陽樓,好好地領(lǐng)略一下祖國的錦繡風光。
(第三課時)《憶江南》
一、調(diào)起來
1、 一說到春天,你的腦海中會浮現(xiàn)出怎樣的畫面?閉上眼睛想象一下,然后用一兩個詞語來描繪。
在音樂中回味、想象春天后,交流詞語: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春光明媚、春花爛漫、百花盛開、百鳥爭鳴、桃紅柳綠、鳥語花香、春意盎然……
春天真是太美了!此時此刻,你還想起了哪些有關(guān)春天的詩詞?生吟誦春天的詩詞:《詠柳》、《春夜喜雨》、《春曉》、《江南春》……
[評析]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是語文教學藝術(shù)的一個特點。教例中,教師善于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進入作者描述的意境之中,讓學生回憶對春天的感受,并用詞語、語句來描述,既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感知,同時也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發(fā)了他們對春天的興趣,調(diào)動了他們感受春天的欲望,學生的求知欲也就自然而然地調(diào)起來了。
2、初步認識詞這種文學體裁。
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家喻戶曉的名篇《憶江南》,同時認識一種新的文學體裁──詞。(板書課題)通過你們的預習或搜集的資料,你對詞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說)
教師小結(jié)。(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音樂的。從配音樂這一點上說,它和樂府是同一類的文學體裁,也同樣是來自民間文學詞牌名它與音樂曲譜有關(guān),而與詞的內(nèi)容一般沒有什么關(guān)系,作者只是以譜填詞。而白居易的這首詞,內(nèi)容恰與詞牌相吻合。此時他身在洛陽,寫的又是自己對江南春色的記憶,也許這正是作者選此詞牌來抒發(fā)自己江南情結(jié)的用意所在。)
3、師生交流詩人創(chuàng)作的背景(課前查閱的資料):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曾在蘇杭為官,江南的旖旎風光給他留下了終生難忘的記憶?;氐铰尻柖嗄暌院螅麑弦廊换隊繅衾@,六十七歲那年,寫下這首絕唱《憶江南》。
4、教師范讀錄音機播放古箏曲。
【意圖:古詩詞有其背景且古詩詞的文字優(yōu)美,語言精練,具有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古詩詞教學要引領(lǐng)學生入情入境。優(yōu)美的導言和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將使學生在心中蕩漾起一種淡淡的愉悅之情,把學生帶入一種對江南的向往之中,進而有一中渴望要了解這首詞的心情,達成“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
二、沉下去
1、 學生 自由練讀、讀準字音,把詞句讀通順、流暢。
2、 指名讀,指正讀音。
3、 全班齊讀。
【意圖:讀是感悟的基礎(chǔ),讀得流利,讀得有情有趣,感悟才能深入?!?/p>
4、指導學法?;仡?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交流:借助工具書,查閱資料,伙伴討論交流,借助書中的注釋等方法去了解詩的意思、詩的意境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等。)下面就請同學們用學習古詩的這種方法來學習這首詞,在學習和交流中去領(lǐng)略詞中的景,感悟詞中的情。
5、學生自讀自悟,理解詞意。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教師多關(guān)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6、分句理解詩句
師:在剛才的學習中你領(lǐng)略到了什么樣的意境,能描述下嗎。(這首詞寫得是江南清晨日出時的美景。初升的太陽很紅,把江南的花映襯得更紅艷,紅得勝過了火,而江水綠得如藍草染過一般,我怎能不懷念江南呢?)
師:詩人白居易一開口就用這個通俗的“好”字來贊頌江南,這個“好”讓你體會到了什么,能說說你的看法嗎?
“舊曾諳”是什么意思?一個“舊曾諳”讓你體會到了什么?
(1)我認為“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边@句寫得非常好。(這句用火焰與江南的紅花作比較,寫出了江花的紅艷,用藍草的藍來形容江水的綠。太陽很紅,原來花就是紅的,在陽光的照射下,所以紅花就更紅了,勝過火。)
師:江水又怎能綠如藍啊?這個“藍”字讓你感受到了什么?
(這個“藍”字感受到了這不是平常的綠,綠的很純凈,很美。)
師:這“綠”在“紅”的映襯下……你來說
(由于江花是紅的,太陽是紅的,在紅色的映襯下,江水就顯得更綠了,如同藍草染過一般。)
師:于是就出現(xiàn)了─
生:(讀)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師:這是何等的一種境界???誰能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
生:春天百花盛開,太陽出來了,使鮮艷的紅花更紅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綠,而紅艷艷的陽光灑滿了江岸,更顯得綠波粼粼。這紅與綠相互映襯,于是紅的更紅,“紅勝火”;綠者更綠,“綠如藍”。
師:好一個紅得更紅,綠得更綠??!請你讀出花紅勝火,水綠如藍的美!帶著這樣的感受我們一起來讀這兩句。
8、回歸整體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進一步感受詞中所描繪的優(yōu)美景色,感受作者寫法之妙。
9、播放《憶江南》歌曲。(學生自由發(fā)揮,盡情抒情,展示自身獨特的體會,和詩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師生沉浸在憶江南的美好境界之中。)吟讀成誦。
【意圖:古詩的教學最重要的是領(lǐng)悟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課中應(yīng)給學生充分的自主的學習時間,感悟理解詩的內(nèi)容,體會詩的情感。然后在此基礎(chǔ)上伙伴討論、交流,最后大家將自讀自悟及討論的結(jié)果在全班交流,引導學生把自己置身于古詩的意境當中,在音樂和畫面的伴隨下讓學生體會到詩的意境,并把自己體會到的情感通過交流表現(xiàn)出來,同時受到語言藝術(shù)的熏陶?!?/p>
三、放出去
1、白居易一共寫了三首《憶江南》,賞讀其它兩首。再次深刻的感受詩人對江南無限的贊嘆和思念。自學、感悟、誦讀。
《憶江南》之二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再重游?
《憶江南》之三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意圖:課程標準建議小學階段學生要背會古今優(yōu)秀詩文160篇,除推薦的120篇外,其余可有教師補充推薦。一節(jié)課只讀一首詞這是不夠的,要用一篇帶多篇,增加學生古詩詞的積累。在優(yōu)美抒情的旋律中結(jié)束這節(jié)課。留下意猶未盡的詩意美!】
九、板書設(shè)計
獨坐敬亭山 望洞庭 憶江南
鳥飛盡 湖光秋月兩相和, 江南好,
云去閑 潭面無風鏡未磨。 風景舊曾諳。
相看兩不厭, 遙望洞庭山水翠, 日出江花紅勝火,
只有敬亭山。 白銀盤里一青螺。 春來江水綠如藍。
十、作業(yè)設(shè)計 能不憶江南?
(一)《獨坐敬亭山》作業(yè)
1、抄寫學過的古詩詞一次,并默寫一次。
(二)《望洞庭》作業(yè)
1、想象《望洞庭》所描繪的景色,用幾句話寫下來。
2、詞語積累
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蒙蒙、蒙蒙朧朧、寧靜和諧
3、背誦并默寫這首古詩。
(三)《憶江南》作業(yè)
1、背誦《憶江南》,并能想象所描繪的景色。
2、了解并嘗試背誦白居易的另外兩首《憶江南》。
[問題研討]
1、 古詩詞教學中,古詩的意思是否需要學生完整的背誦?
2、 古詩教學中引領(lǐng)學生體會意境是否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