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中文在线观看,永久939w78w78w乳液,色5月婷婷 亚洲,2021精品国产自在观看

  • <small id="wqkfw"></small>

    <address id="wqkfw"></address>
  • 高中作文

    5U文學網(wǎng) > 作文 > 高中作文 > 古詩文的文學常識,語文關于古詩的詩人文學常識

    古詩文的文學常識,語文關于古詩的詩人文學常識

    | admin

    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古詩十九首》,組詩名,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志。為南朝蕭統(tǒng)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昭明文選》而成?!豆旁娛攀住飞羁痰卦佻F(xiàn)了文人在漢末社會思想大轉變時期,追求的幻滅與沉淪,心靈的覺醒與痛苦。藝術上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動真切,具有天然渾成的藝術風格。同時,《古詩十九首》所抒發(fā)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幾種情感和思緒,令古往今來的讀者常讀常新。

    古代詩詞文學常識用典

    1.古代寫詩詞用典是查閱的書籍

    詩歌典故的出處與由來

    詩歌中用典,講究“言必有據(jù)”,必須有出處與由來,決不可信口雌黃。綜觀中國古典詩歌的典故,大多數(shù)來自以下三個方面:

    1、典故來自先秦諸子著作。如陶淵明的《飲酒》尾聯(lián):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原詩共二十首,此詩句出自第五首,是最廣為傳誦的名篇。陶淵明棄官還柴桑,輾轉遷移后定居南里南村。此詩作于他五十三歲時,寫隱居后醉酒采菊的樂趣。

    尾聯(lián)寫詩人被眼前的景物、哲理、情趣和諧統(tǒng)一的情境所陶醉,悟出返樸歸真,任隨自然的哲理。他感到很難用言語來形容,于是巧妙而風趣地用典“欲辨已忘言”作結。此典出《莊子·齊物論》:“夫大道不稱,大辨不言?!焙汀肚f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p>

    又如孟浩然的《過故人莊》首聯(lián):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寫老朋友準備了一頓實惠的美味:雞肉和黃米飯,請我到他家去作客。這種簡單樸素的“雞黍宴”,具有濃厚的鄉(xiāng)村風味,簡直是難以抵抗的誘惑!其中“雞黍”典出《論語·微子》:“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焙笕思从弥员硎巨r家待客飯菜的豐盛。

    2、典故來自歷史典籍。詩人懷古、詠史之類的詩詞,多從史書典籍中援引史實典故入詩。

    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里: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此中“周郎”來自《三國志·吳志·周瑜傳》,記載周瑜二十四歲就被任為建威中郎將,吳中皆稱他周郎。赤壁因吳國都督周瑜火燒曹軍得名,故稱周郎赤壁。

    又如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里: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此中“燕然未勒”,詠嘆強敵未破,功業(yè)未立?!把嗳弧睘樯矫唇衩晒湃嗣窆埠蛧硟鹊暮紣凵?。典出《后漢書·竇憲傳》,記載后漢永元元年,竇憲大破匈奴北單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里,刻石勒功”而返。作者化用典故,表明戰(zhàn)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xiāng)之計無從談起。情調蒼涼悲壯,感情沉郁。

    3、典故來自文學作品。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三、四句: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末句“一片冰心在玉壺”用典來自鮑照的《白頭吟》:“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喻做人品格高潔,做官清白。

    又如王維《山居秋暝》的尾聯(lián):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典出《楚辭· 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边@里反用其意,說春天的芳華雖已消歇,秋景也佳,王孫自可留在山中。詩人仿佛找到一個世外桃源,含蓄地將自己留戀山林的心情表達出來。

    4、典故來自神話寓言、民間傳說,逸聞故事、民謠歌謠等。如李商隱的《無題》尾聯(lián):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典出神話傳說“八仙過海”?!芭钌健敝负I舷缮?,女方居處;“青鳥”是仙鳥,是西王母的傳信使者。

    還如李商隱的《馬嵬》頸聯(lián):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尾句“七夕笑牽牛”用典,出自民間“牛郎織女”的故事 。指天寶十載七月七日,唐玄宗和楊貴妃在長生殿相約世世為夫婦之時,曾對天上牛郎織女一年一度鵲橋相會加以取笑??稍隈R嵬坡,“六軍同駐馬”要求誅殺誤國的楊貴妃時,唐玄宗竟然賜楊貴妃自縊!詩人別出新意,在詩中流露出唐玄宗背盟,沒有保護好楊貴妃而聽任“六軍”擺布,至使愛情浪漫史以悲劇劃上句號,留給后世扼惋。

    再如杜甫的《大麥行》:“問誰腰鐮胡與羌”一句中,自具問答 ,典出漢代民謠《小麥童謠》。

    如何才能掌握這典故方面的知識?只有博覽群書!假設不讀書,不讀史,就難于“蘊藉”!

    2.文學常識、語法、古詩詞.

    文學常識 1. 第一位女詩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3. 第一部詞典是:爾雅 4. 第一部大百科全書是:永樂大典 5. 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jīng) 6. 第一部文選:昭明文選 7. 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話集:山海經(jīng)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世說新語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說集:搜神記 11. 第一部語錄體著作:論語 12. 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 13. 第一部斷代史:漢書 14. 第一部兵書:孫子兵法 15. 文章西漢兩司馬:司馬遷.司馬相如 16. 樂府雙璧:木蘭詞 孔雀東南飛,加上《秦婦吟》為。

    17. 史學雙璧:史記 資治通鑒 18. 二拍:初刻拍案驚奇 二刻拍案驚奇 (凌蒙初) 19. 大李杜:李白 杜甫 小李杜:李商隱 杜牧 20. 中國現(xiàn)代文壇的雙子星座:魯迅 郭沫若 21. 三不朽:立德 立功 立言 22. 三代:夏 商 周 23. 《春秋》三傳:左傳 公羊傳 谷梁傳 24. 三王:夏禹 商湯 周公 25. 三山:蓬萊 方丈 瀛洲 26. 三教:儒 釋 道 27. 三公:周時,司馬 司徒 司空 西漢,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清明,太師 太傅 太保 28. 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 29. 公安三袁:袁宗道 袁宏道 袁中道 30. 江南三大古樓:湖南岳陽樓 武昌黃鶴樓 南昌滕王閣 31. 歲寒三友:松 竹 梅 32. 三輔:左馮翊 右扶風 京兆尹 33. 科考三元:鄉(xiāng)試,會試,殿試和自的第一名(解元,會元,狀元) 34. 殿試三鼎甲:狀元 榜眼 探花 35. 中國三大國粹:京劇 中醫(yī) 中國畫 36. 三言: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馮夢龍) 37. 儒家經(jīng)典三禮:周禮 儀禮 禮記 38. 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關吏 39. 三別:新婚別 垂老別 無家別 40. 郭沫若 “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 湘果 棠棣之花 41. 茅盾“蝕”三部曲:幻滅 動搖 追求 農村三部曲:春蠶 秋收 殘冬 42. 巴金“愛情”三部曲:霧 雨 電 “激流”三部曲:家 春 秋 43. 第一部國別史:國語 44. 第一部記錄謀臣策士門客言行的專集:國策 戰(zhàn)國策 45. 第一部專記個人言行的歷史散文:晏子春秋 46. 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47. 第一首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357句,1785字) 48. 第一部文學批評專著:《典論?論文》(曹丕) 49. 第一位田園詩人:東晉,陶淵明 50. 第一部文學理論和評論專著:南北朝梁人劉勰的《文心雕龍》 51. 第一部詩歌理論和評論專著:南北朝梁人鐘嶸的《詩品》 52. 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筆記體寫成的綜合性學術著作:北宋的沈括的《夢溪筆談》 53. 第一部日記體游記: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記》 54. 第一位女詞人,亦稱“一代詞宗”:李清照文學常識大全(2) 1. 我國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 2. 我國第一部介紹進化論的譯作:嚴復譯的赫胥黎的《天演論》,他是一個由不懂外,卻成了翻譯家的人. 3. 我國第一部個人創(chuàng)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4. 我國新文學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說是:狂人日記 5. 第一位開拓“童話園地”的作家是:葉圣陶 6. 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神話小說:西游記 7. 第一篇報告文學作品是:(夏衍)包身工 8. 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老舍 .其作品是; 龍須溝 9. 先秦時期的兩大顯學是:儒 墨 10. 儒家兩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別被尊至圣和亞圣. 11. 唐代開元,天寶年間,有兩大詞派,: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 以王維,孟在為代表的其風格,前者雄渾豪,后者恬淡疏樸 12. 常把宋詞分為豪放,婉約兩派.前者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彥,李清照為代表. 13. “五四”新文化運動高舉的兩面大旗:反對舊禮教,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 14. 兩篇《狂人日記的作者分別是:俄羅斯的果戈里 我國的魯迅 15. 世界文學中有兩大史詩:伊利亞特 奧德賽 16. 佛教三寶是:佛(大知大覺的) 法(佛所說的教義)僧(繼承或宣揚教義的人) 17. 三從四德中三從:未嫁從父 既嫁從夫 夫死從子 四德:婦德 婦言 婦容 婦功/品德 辭令 儀態(tài) 女工 18.初伏,中伏,末伏統(tǒng)稱三伏.夏至節(jié)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的第一天,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的第一天,立秋節(jié)后的第一個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后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 19.三綱五常:三綱:父為子綱 群為臣綱 夫為妻綱 五常:仁 義 禮 智 信 20.三姑六婆:三姑:尼姑 道姑 卦姑 六婆:媒婆 師婆(巫婆) 牙婆 虔婆 藥婆 接生婆 21.三皇五帝:三皇:伏羲 燧人 神農 五帝:黃帝 顓瑣 帝嚳 堯 舜 22.三教九流:三教:儒 道 釋 九流:儒家 道家 陰陽 法 名 墨 縱橫 雜 農 23.三山五岳:東海里的三座仙山:瀛洲、蓬萊、方丈; 五岳:東岳泰山 南岳衡山 西岳華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24.三性:祭祀用的牛羊豬(太牢)(無牛為少牢) 25.三一律:歐洲古典廣義戲劇理論家所制定的戲劇創(chuàng)作原則,就是地點一致,時間一致,情節(jié)一致. 26.佛教三昧:止息雜慮,心專注于一境.(修行方法之一) 27.佛教三藏:總說根本教義為經(jīng),述說戒律為律,闡發(fā)教義為論(通曉三藏的叫三藏法師) 28.三省六部:三省:中書?。Q策)門下?。▽徸h)尚書省(執(zhí)行) 六部:吏 戶 禮 兵 刑 工 29.三蘇:蘇洵 蘇軾 蘇轍 三軍:上中下/左中右/海陸空 30.三吳:吳郡 吳興 會稽(丹陽) 三國:魏 蜀 吳 31.三秦:雍王(西) 塞王(東) 瞿王(陜西北) 32.三楚:港陵-南楚 吳-。

    3.詩詞中的用典有什么作用

    用典是用詞問題。

    在組詞成句來表達思想感情的時候,有時不是直接使用詞,而是使用古書中記載過的古人的事跡或語言,使讀者由于這些材料的啟示發(fā)生聯(lián)想,因而體會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就是用典。

    在古書中使用典故是經(jīng)常有的,在現(xiàn)代散文中一般中不再使用這種辦法。但是詩詞是一種特殊的文體。

    在現(xiàn)代詩人寫的舊體詩詞中,有時還出現(xiàn)這種表達的方式,因為在詩詞中適當?shù)赜玫?,有時還很有必要。 在詩詞這種特殊文體中用典的好處。

    1、詩詞的語言是最精煉的,要用最少的字表達最豐富的思想感情。使用一般的詞,說少了可能不達意;說多了,可能羅唆。

    況且詩詞的字數(shù)有限,不容多說。如果用典,可以利用大家熟知的材料,使讀者聯(lián)想,就可以節(jié)省語言做到精煉。

    2、詩詞“不能如散文那樣直說,”要含蓄,要“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好的用典能做到這樣。

    3、詩詞的語言要說得具體,要用形象,少用抽象概念。典故多數(shù)是古人的事跡,往往是具體的人或事物,可以避免抽象概念。

    下邊通過一些具體的詩詞,進一步談談用典的好處。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毛主席《七律·人民 *** 占領南京》) 第二句是說:切不可滿足于已有的成績,在勝利的面前止步不前,同敵人講“義氣”,把行將滅亡的敵人放走,使他得到喘息的機會,有朝一日卷土重來,使革命遭到失敗。如果不用典故,把這樣復雜的內容裝在七個字里,是非常困難的。

    何況還要押韻,還要對仗,還要講平仄,還要形象具體不抽象,更增加了難度。但是毛主席用了楚霸王的故事,使讀者立刻想起了楚漢爭霸的時候,當年項羽在鴻門宴上,只顧“仁義”的虛名而輕易放走劉邦,后來劉邦又養(yǎng)精蓄銳,卷土重來,使項羽身敗名裂,遺恨千古。

    再同當前的形勢對比,對毛主席的觀點就不能不心悅誠服,五體投地。這樣只用了七個字,不但內容上說服力強,并且語言自然,平仄、對仗、押韻都處理得恰到好處。

    這就是用典的功效。 在古人的詩詞中善于用典例子非常多,如上次講到的胡世將《酹江月》首句“神州沉陸,問誰是、一范一韓人物。”

    眼看中原淪于敵手,哪里有范仲淹、韓琦式的人物,當年范仲淹、韓琦曾主持陜西邊防,西夏不敢騷擾。當時《邊上謠》曰“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p>

    再看“三秦往事,只數(shù)漢家三杰”的典故,告訴人們歷史上收復陜西一帶有漢初三杰:張良、蕭何、韓信。“試看百二山河,奈君門萬里,六師不發(fā)。”

    “百二山河”也是在用典,語出《史記·高祖本紀》,關中形容關中形勢險要,二人扼守,可敵百人。還用了“拜將臺”“懷賢閣”的典故,以“臺欹”、“閣杳”這些歷史實物的破壞,表達了對當時朝廷輕視和糟蹋人材憤怒。

    陸游的《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 “覓封侯”用班超投筆從戎、立功異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寫自己報效祖國,收拾舊河山的壯志。 以上談了一些在詩詞中使用典故的積極意義。

    但必須指出典故不能濫用,要用得適當。一般說有以下兩種濫用的情況 1、可以用作者自己的話而一定要用典故,以致這些典故不起積極作用,反而使詩意晦澀。

    讀者只看到這些典故在對仗和色彩上的工整和美觀,而不能通過這些典故很好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古代一些詩人因為古書讀得多,材料記得熟,下筆時信手拈來,毫不費力,因此容易產生濫用典故的毛病,一些名家也往往難免。

    例如李商隱的詩,毛主席和魯迅先生都很喜歡。魯迅先生說“玉豁生清詞麗句,何敢比肩。

    但也同時指出他“用典太多,則為我所不滿?!崩绱蠹宜熘摹跺\瑟》一首: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中間兩聯(lián)全用典故,這些典故本身并不難理解,但是通過這些典故所表達的事實和思想感情是什么,古今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有人說是戀愛詩,有人說是詠物,有人說是悼亡等等。有的人對這首詩贊賞,也有的人把這首詩說得一無是處。

    例如黃子云說“‘莊生曉夢’二語,更又不知何所指。原其意亦不自解,……欲以欺后世之人?!?/p>

    這些攻擊的話不免過火,但是《錦瑟》這首詩用典太多,以致使讀者不得要領,這是導致意見分歧的主要原因。這也是李商隱詩的一大缺點。

    現(xiàn)在人寫詩絕不應該學習這樣用典。 2、用典生僻,使讀者不懂或誤解。

    古代有些詩人,對歷史典故的知識面廣。在他寫詩詞的時候有時只考慮格律的需要和文字的華美,卻忽略了讀者的接受能力。

    例如蘇軾的詩詞用典較多,其中有的是比較生僻的,如:凍合玉樓寒起粟,光搖銀海眩生花。其中“玉樓”和“銀?!睂φ坦ふ?,字面美觀。

    但這兩個詞是什么意思?如果沒有注解,不翻詞書,即使知識面較廣,對古典文學有一定修養(yǎng)的人,也不一定能理解。原來“玉樓”是肩項骨,“銀?!笔茄劬?,出于道家的書和醫(yī)書,一般人是不會翻閱這些書的。

    這樣的用典未免和讀者為難?,F(xiàn)在不應該這樣做。

    再如辛棄疾的詞,以憂國、熱情、豪邁、新穎見稱,但好用典是他的缺點。尤其有時用僻典,對理解。

    古詩文學常識是什么意思

    1.詩歌文學常識是什么

    中國古代詩歌文學常識 一、詩歌常識 (一)古詩的分類 古典詩歌有古體詩(又名古詩、古風)、近體詩(又名今體詩、格律詩)、詞(又名詩余、長短句、曲詞、曲子詞)、曲等幾種不同形式。

    古體詩就是古代的自由詩,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數(shù)不定(指雜言),不講對仗,押韻自由等。它有四言古詩(最早出現(xiàn)于《詩經(jīng)》)、五言古詩(成熟于漢,如《古詩十九首》)、七言古詩(成熟于唐代,如《長恨歌》)、樂府詩(標題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稱,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體詩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韻有定位。它有絕句和律詩兩種類型,絕句分五言絕句(五絕)、七言絕句(七絕)兩種,律詩分五言律詩(五律)、七言律詩(七律)、排律三種。

    詞鼎盛于宋代,按字數(shù)多少,分為小令(58字內)、中調(59—90字內)和長調(91字以上)三種形式。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shù),字有定聲,韻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雜劇兩種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數(shù)(又名“套曲”)兩種形式。

    (二)詩、詞、曲的有關知識 ①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二者的主要區(qū)別是:近體詩是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數(shù)、聲韻、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規(guī)定的格律詩,古體詩則不講格律,唐代以前的詩歌都是古體詩。

    ②律詩和絕句(又叫截句) 律詩和絕句的區(qū)別主要在句數(shù)上。絕句只有四句,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

    律詩共八句,一二兩句為首聯(lián),三四兩句為頷聯(lián),五六兩句為頸聯(lián),七八兩句為尾聯(lián)。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可對仗,可不對仗,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必須對仗;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平仄聲的要求。

    八句以上的律詩為排律。 ③歌、行、引 古代詩歌體裁,三者無嚴格區(qū)別。

    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琵琶行》《李憑箜篌引》。 ④樂府和新樂府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名稱,后來成為詩體的名稱。

    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采集和創(chuàng)作的樂歌,簡稱為樂府。新樂府創(chuàng)于初唐。

    初唐詩人寫樂府詩,除沿用漢魏六朝樂府舊題外,有少數(shù)詩人另立新題,已與原聲韻不同,故稱新樂府,到白居易確定了新樂府的名稱。 ⑤題目和詞牌 題目和詞牌的區(qū)別:詞的標題是詞的內容的體現(xiàn),詞牌是一首詞的曲調名稱。

    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念奴嬌”是詞牌,“赤壁懷古”是題目,揭示該詞是一首抒懷詞,地點是“赤壁”。詞必須有詞牌,但不一定有題目。

    分成兩段的詞上段稱為“上闕”(或“上片”),下段稱為“下闕”(或“下片”)(“闕”是樂曲終了的意思)。 ⑥散曲 散曲是宋元時代興起的,由詞蛻化出來的一種和樂演奏的歌曲。

    體式和詞相近而比詞自由,可以在字數(shù)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數(shù)兩種形式。

    小令只含一支曲子,而套數(shù)是合一個曲調中多支曲子為一套,是戲曲或散曲中連貫成套的曲子,一套中曲子數(shù)不定,少則兩曲,多則不限;每一套數(shù)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全套曲牌名;全套曲必須同一宮調,有首有尾,一韻到底;結尾處多用“煞”,用多少遍沒有規(guī)定。 ⑦元雜劇 雜劇是宋金時期在諸宮調等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文學樣式,是一種把歌曲、賓白、舞蹈、表演等結合起來的戲曲藝術形式。

    在結構上一般每本為四折(也有五折六折的),必要時加“楔子”,每折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雜劇可分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兩種,如《竇娥冤》就是旦本,其中第三折用的是“正宮”調。元雜劇劇本由科、唱、白組成,“科”是劇本中對主要動作、表情和舞臺效果作出的規(guī)定;“唱”就是唱詞;“白”是賓白,賓白分為對白(人物對話)、獨白(人物自敘)、旁白(背著別的人物自敘心理)、帶白(唱詞中的插話)。

    元雜劇的主要角色是:旦(女角色),扮演女主角的叫正旦,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末(男角色),扮演男主角的叫正末,配角有副末、外末、小末等;外(外末),扮老年男子;凈,俗稱大花臉,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異之點的人物(如張飛、李逵);丑,俗稱小花臉,大都扮演男性次要人物;扮演老年婦女的稱卜兒。 二、中國古代詩歌流派 1.山水田園詩派。

    以描寫恬靜悠然的自然風光為主,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歌詠,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緒,或表現(xiàn)隱逸避世的消極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晉代的陶淵明、謝靈運和唐代的王維、孟浩然等。

    2.邊塞詩派。以邊塞生活、戰(zhàn)爭為題材。

    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適、岑參,還有王昌齡、王之渙、王翰、崔顥等。 3.豪放派。

    宋代詞壇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氣勢豪放,意境雄渾,詞中充滿豪情壯志,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代表詞人以蘇軾、辛棄疾為主,代表作品為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4.婉約派。宋代詞壇上的一大流派,其作品語言清麗、含蓄,詞中抒發(fā)的感情婉轉纏綿,情調或輕松活潑,或深沉幽怨,題材較狹窄,往往多是寫個人遭遇、男女戀情,也有寫山水,融情于景的。

    代表詞人有柳永、秦觀、李清照、姜夔等。 三、中國古代。

    2.古詩文學常識

    詩圣: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月夜憶舍弟》

    女詞人:李清照“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

    豪放派領袖:蘇軾“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江城子》

    婉約派泰斗:柳永“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雨霖鈴》

    南唐后主:李煜“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

    香山居士:白居易“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憶江南》

    摩詰先生:王維“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愛國詩人:陸游“夜闌臥聽風和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邊塞詩人:岑參“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逢入京使》

    3.古詩文學常識

    ①思念使詩人嘆故鄉(xiāng)明月;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保ɑ蚶畎?;“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②思念使女詞人瘦過黃花;李清照;“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p>

    ③思念使豪放派鼻祖幽夢還鄉(xiāng)相顧無言淚千行;蘇軾;“夢到故園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p>

    ④思念使摩詰先生每逢佳節(jié)走入“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心境;王維;“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⑤思念使邊塞詩人老態(tài)龍鐘望故園;岑參;“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p>

    ⑥思念使愛國詩人鐵馬冰河入夢;陸游,“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4.古詩文學常識, 例如:詩仙是 詩圣是

    詩仙 李白,詩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渾奔放,色彩絢麗,語言清新自然,被譽為“詩仙”。

    詩骨 陳子昂,其詩詞意激昂,風格高峻,大有“漢魏風骨”,被譽為“詩骨”。

    詩杰 王勃,其詩流利婉暢,宏放渾厚,獨具一格,人稱“詩杰”

    詩狂 賀知章,秉性放達,自號“四明狂客”。因其詩豪放曠放,人稱“詩狂”。

    詩家天子 王昌齡,其七絕寫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舉為“詩家天子”。

    詩圣 杜甫,其詩緊密結合時事,思想深厚。境界廣闊,人稱為“詩圣”。

    詩囚 孟郊,作詩苦心孤詣,慘淡經(jīng)營,無好問,曾稱之為“詩囚”。

    詩奴 賈島,一生以作詩為命,好刻意苦吟,人稱其為“詩奴”。

    詩豪 劉禹錫,其詩沉穩(wěn)凝重,格調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贈他“詩豪”的美譽。

    五言長城 劉長卿 ,擅長五言詩,他的五言詩作是全部詩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稱其為“五 言長城”。

    詩鬼 李賀的詩善于熔鑄詞采, 馳騁想象,運用神話傳說創(chuàng)造出璀璨多彩的鮮明形象,故稱其為“詩鬼”。

    杜紫薇 杜牧,曾寫過《紫薇花》詠物抒情,借花自譽,人稱其為“杜紫薇”。

    溫八叉 溫庭筠才思敏捷,每次入試,八叉手即成八韻,人稱他為“溫八叉”。

    鄭鷓鴣 鄭谷以《鷓鴣詩》而聞名,故有“鄭鷓鴣”之稱。

    崔鴛鴦 崔玨,賦《鴛鴦詩》,別具一格,人稱“崔鴛鴦”。

    5.文學常識是指什么

    文學常識顧名思義就是指關于文學方面的一些常識。

    文學常識的范圍

    1.作家作品。包括:中國古代作家姓名、字、號、溢號、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體例;中國現(xiàn)代當代作家姓名、籍貫、時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對作者及作品的評價;外國作家的姓名、國籍、時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學流派、對作者及作品的評價。

    2.古代文化常識。如天文歷法、地理、官職、科舉禮儀、稱謂名號等。

    3.文體知識與類別。包括古代文體知識及類別和現(xiàn)代文體知識及類別,如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詩歌、散文、小說等。

    4.有關作品內容的知識。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節(jié)安排、環(huán)境描寫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語、典故、名句的出處;詩、詞、曲的名句;等等。

    6.古詩的基本常識是什么

    “古詩”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詩。

    約在魏末晉初,流傳著一批魏、晉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詩,既無題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詩,具有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和藝術風格,被統(tǒng)稱為“古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

    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xiāng),死生新故之感?;蛟⒀?,或顯言,或反復言。

    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保ā墩f詩□語》)晉、宋時,這批“古詩”被奉為五言詩的一種典范。

    西晉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東晉陶淵明、宋代鮑照等,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

    到了梁代,劉勰《文心雕龍》、鐘嶸《詩品》更從理論上總結評論了“古詩”的藝術特點和價值,探索了它們的作者、時代及源流,并大體確定它們是漢代作品。同時,蕭統(tǒng)《文選》,以及陳代徐陵《玉臺新詠》又從詩歌分類上確定了“古詩”的范圍:凡無明確題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稱“雜詩”,無名氏者為“古詩”。

    因此,梁、陳以后,“古詩”已形成一個具有特定涵義的專類名稱。它與兩漢樂府歌辭并稱,專指漢代無名氏所作的五言詩,并且發(fā)展為泛指具有“古詩”藝術特點的一種詩體。

    而《古詩十九首》便在文學史上占有“古詩”代表作的地位,這一標題也就成為一個專題名稱。

    7.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編輯本段]【《古詩十九首》簡介】 〖題目〗 《古詩十九首》,組詩名,最早見于《文選》,為南朝梁蕭統(tǒng)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編者把這些亡失主名的五言詩匯集起來,冠以此名,列在“雜詩”類之首,后世遂作為組詩看待。

    《古詩十九首》習慣上以句首標題,依次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會》、《西北有高樓》、《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樹》、《迢迢牽牛星》、《回車駕言邁》、《東城高且長》、《驅車上東門》、《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滿百》、《凜凜歲云暮》、《孟冬寒氣至》、《客從遠方來》、《明月何皎皎》。 〖作者和寫作年代〗 關于《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和時代有多種說法,《昭明文選·雜詩·古詩一十九首》題下注曾釋之甚明:“并云古詩,蓋不知作者”。

    曾有說法認為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創(chuàng)作,例如其中八首《玉臺新詠》題為漢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確。今人綜合考察《古詩十九首》所表現(xiàn)的情感傾向、所折射的社會生活情狀以及它純熟的藝術技巧,一般認為它并不是一時一人之作,它所產生的年代應當在東漢順帝末到獻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間。

    〖意義〗 《古詩十九首》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志。漢末文人對個體生存價值的關注,使他們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建立起更為廣泛而深刻的情感聯(lián)系。

    過去與外在事功相關聯(lián)的,諸如帝王、諸侯的宗廟祭祀、文治武功、畋獵游樂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踞文學的題材領域,現(xiàn)在讓位于與詩人的現(xiàn)實生活、精神生活患患相關的進退出處、友誼愛情乃至街衢田疇、物候節(jié)氣,文學的題材、風格、技巧,因之發(fā)生巨大的變化。 《古詩十九首》在五言詩的發(fā)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國詩史上也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它的題材內容和表現(xiàn)手法為后人師法,幾至形成模式。

    它的藝術風格,也影響到后世詩歌的創(chuàng)作與批評。就古代詩歌發(fā)展的實際情況而言,稱它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過分的。

    詩史上認為《古詩十九首》為五言古詩之權輿的評論例如,明王世貞稱“(十九首)談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詞婉旨,碎足并駕,是千古五言之祖”。陸時庸則云“(十九首)謂之風余,謂之詩母”。

    【《古詩十九首》評價】 “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舜?,而清音獨遠,悲夫!”——鐘嶸《詩品》 “觀其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p>

    ——劉勰《文心雕龍·明詩》 “興象玲瓏,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動天地”——胡應麟《詩藪》 “《十九首》所以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幾?雖處富貴,慊慊猶有不足,況貧賤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誰不感慨?人情于所愛,莫不欲終身相守,然誰不有別離?以我之懷思,猜彼之見棄,亦其常也。

    失終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復不知其樂,咋一別離,則此愁難已。逐臣棄妻與朋友闊絕,皆同此旨。

    故《十九首》雖此二意,而低回反人人讀之皆若傷我心者,此詩所以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則人人本自有詩也。

    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盡,故特推《十九首》以為至極?!薄迦岁愳衩鳌恫奢奶霉旁娺x》 [編輯本段]古詩十九首全文和譯文 《行行重行行》之一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越鳥朝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反。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譯文】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這樣活生生分開了你我. 你與我兩人相距千萬里遠,我在天這頭你就在天那頭. 路途那樣艱險又那樣遙遠,要見面那知道是什麼時候 北馬南來仍然依戀著北風,南鳥北飛筑巢還在南枝頭. 彼此分離的時間越長越久,衣服越發(fā)寬大人越發(fā)消瘦. 飄蕩蕩的游云遮住了太陽,他鄉(xiāng)的游子不想再次返回. 只因為想你使我都變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關. 還有許多心里話都不說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饑寒. 《青青河畔草》之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 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 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 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 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譯文】 河畔萋萋的芳草啊,,園中蔥蔥的高柳. 在樓上那位儀態(tài)優(yōu)美的女子站在窗前, 潔白的肌膚可比明月. 打扮得漂漂亮亮, 伸出纖細的手指.從前她曾是歌 *** (*漢時倡家女和后世所謂青樓女子是不一樣的), 而今成了喜歡在外游蕩的游俠妻子. 在外游蕩的丈夫還沒回來,在這空蕩蕩的屋子里,實在是難以獨自忍受一個人的寂寞,怎堪獨守! 《青青陵上柏》之三 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斗酒相娛樂,聊厚不為薄. 驅車策駑馬,游戲宛與洛. 洛中何郁郁,冠帶自相索. 長衢羅夾巷,王侯多第宅. 兩宮遙相望,雙闕百余尺. 極宴娛心意,戚戚何所迫 【譯文】 陵墓上長得青翠的柏樹,溪流里堆聚成堆的石頭. 人生長存活在天地之間。

    詩詞的知識

    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有關詩歌的文學常識,歡迎大家查看。

    一、名詞解釋

    《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集自西周初年(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前6世紀)大約五百多年間的詩歌305篇?!对娊?jīng)》中的詩歌在春秋時已流傳于世,當時稱為“詩”或“詩三百”。到了漢代,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因孔子與詩三百的關系密切,才有“詩經(jīng)”之稱。

    二、六藝

    《詩經(jīng)》中的作品,按照音樂的不同,分編為“風”、“雅”、“頌”三類。

    “風”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也稱“國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wèi)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bīn)風,共十五國風,160篇。是詩的精華。

    “雅”是周王朝直接統(tǒng)治地區(qū)的音樂,即“王畿”之樂。雅詩共105篇,又按音樂的不同,分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用于諸侯朝會;“小雅”74篇,用于貴族宴享。

    “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绊灐奔垂糯摹叭荨弊郑硌莸囊馑??!俄灐钒ā吨茼灐?31篇),《魯頌》(4篇),和《商頌》(5篇),共40篇,皆出自社會上層人物之手,都是些歌功頌德之作。

    “賦”是直接描繪、抒情和鋪敘的意思,即直敘其情事,白描其物象。

    “比”是比方、譬喻,“或喻于聲,或方于貌,或擬于心,或譬于事”(《文心雕龍*比興》),使形象更鮮明。

    興與比的區(qū)別在于,比是以另一物打比方來說明此物,二者之間必須有類似點;興只是以他物做引子,以引出所詠之物,二者之間不求性質的相類,只是有若隱若現(xiàn)、若有若無的關聯(lián)。

    三、類型

    《詩經(jīng)》按照內容劃分為祭祀詩、頌贊詩、怨刺詩、婚戀詩、征役詩。

    《國風》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政治批評和道德批評的詩。這些詩有些是針對特定的人物事件的,有的則帶有普遍意義??傮w上說,這些詩較多反映了社會中下層民眾對上層統(tǒng)治者的`不滿。如著名的《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這首詩,以前很多人都解釋為勞動者對剝削者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責問,這恐怕不太確切。應該指出,在《詩經(jīng)》的時代,所謂“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左傳》),“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孟子》),在社會的一般認識中,原是名正言順,天經(jīng)地義。在物質上、精神上都受到嚴重奴役的奴隸們,能否清醒地否定當時社會所公認的這一種原則,本身是個問題;即使有人認識到并表現(xiàn)出來了,這樣的詩也不可能被諸侯和周王朝的樂宮照樣容納,成為貴族子弟日常誦詠學習的對象?!睹娦颉方獯嗽姡^“刺貪也。在位貪鄙,無功而食祿”,應該是正確的。也就是說,詩人還是從社會公認的原則出發(fā),認為“君子”居其位當謀其事,“無功而食祿”就成了無恥的“素餐”——白吃飯。末句“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諷刺的筆法。事實上,“君子”們尸位素餐,倒是普遍的現(xiàn)象。以他們聲稱的原則諷刺他們的行為,這首詩已經(jīng)很深刻,不必再加以拔高,以至脫離了原意。

    “禮儀”是統(tǒng)治者自身制訂的行為規(guī)范,而統(tǒng)治階層的成員,沉湎于荒淫作樂的生活,又往往破壞了這種規(guī)范,于是詩人對他們發(fā)出尖銳的詛咒。但同時也要看到,這首詩之所以寫得如此尖銳而激烈,乃是因為作者不管是真心還是假意,首先站在維護“禮儀”的立場,這也是社會所承認的“正確”的出發(fā)點。再如《碩鼠》,也是相當深刻的政治諷刺詩。詩中把統(tǒng)治者比作貪得無厭的大老鼠,感到忍受不了這幫家伙的沉重壓榨,想要逃到一塊“樂土”中去。從詩中“無食我黍”等句來看,作者是擁有自己的土地財產的,其身份可能是下層貴族或其他自由民吧。這種反對過度剝削的意見,也是明智的統(tǒng)治者所愿意認可,并認為值得警戒的。

    《小雅》中一部分詩歌與《國風》類似,其中最突出的,是關于戰(zhàn)爭和勞役的作品。我們就把這類詩同《國風》中同樣主題的詩放在一起介紹。《小雅》中的《采薇》、《杕杜》、《何草不黃》,《豳風》中的《破斧》、《東山》,《邶風》中的《擊鼓》,《衛(wèi)風》中的《伯兮》等,都是這方面的名作。與敘述武功的史詩不同,這些詩歌大都從普通士兵的角度來表現(xiàn)他們的遭遇和想法,著重歌唱對于戰(zhàn)爭的厭倦和對于家鄉(xiāng)的思念,讀來倍感親切。

    詩歌的文學常識

    關于古詩詞的文學常識

    1、李白,字太白,唐代著名詩人,號青蓮居士,有“詩仙”之稱,藝術上具有浪漫主義風格,有《李太白全集》,《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將進酒》《越中覽古》《蘇臺覽古》等選入高中課本。

    2、《長恨歌》——抒情色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古體詩——樂府詩——白居易——唐代。

    3、《琵琶行》——抒情色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古體詩——樂府詩——白居易——唐代。

    4、《長恨歌傳》——唐傳奇小說——陳鴻——中唐。

    221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