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的文學家,中國近代的文學家有哪些人
推薦文章
中國近代歷史文學名人有哪些??、
1、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后改名為周樹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yī)科專門校(現(xiàn)東北大學)。
“魯迅”是他1918年發(fā)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zhàn)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
2、郁達夫
郁達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達夫,幼名阿鳳,浙江富陽人,中國現(xiàn)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學日本,畢業(yè)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現(xiàn)名古屋大學)和東京帝國大學(現(xiàn)東京大學)。
3、沈從文
沈從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男,原名沈岳煥,乳名茂林,字崇文,筆名休蕓蕓、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鳳凰人,中國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者。
4、郭沫若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沫若、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樂山沙灣,畢業(yè)于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現(xiàn)代文學家。
5、茅盾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xiāng)市人。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茅盾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郭沫若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沈從文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郁達夫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魯迅
中國近代的文學家有那些??
李素麗,袁隆平,雷鋒,焦裕祿,巴金、老舍、茅盾、冰心、孫犁、周作人、胡適、郭沫若、周瘦鵑、葉圣陶、徐志摩、郁達夫、朱自清、聞一多、夏衍、沙汀、臧克家、趙樹理、周立波、曹禺、楊朔、何其芳、魏巍、賀敬之、王蒙、三毛、周國平、余秋雨、路瑤、劉心武、舒婷、王朔、海子、殷夫等等.
焦裕祿
焦裕祿是山東省淄博市北崮山村人,1922年8月16日出生于貧農家庭,1946年1月在本村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本縣區(qū)武裝部工作。解放戰(zhàn)爭后期,焦裕祿隨軍離開山東,到河南尉氏縣工作。1953年到1962年,焦裕祿在洛陽礦山機器制造廠擔任車間主任、科長。1962年12月,焦裕祿被調到蘭考縣先后任縣委第二書記、書記。他上任之后帶領全縣人民進行封沙、治水、改地的斗爭。焦裕祿身先士卒,以身作則;風沙最大的時候,他帶頭去查風口,探流沙;大雨瓢潑的時候,他帶頭踏著齊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勢;風雪鋪天蓋地的時候,他率領干部訪貧問苦,登門為群眾送救濟糧款。他經(jīng)常鉆進農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他把群眾同自然災害斗爭的寶貴經(jīng)驗,一點一滴地集中起來,成為全縣人民的共同財富,成為全縣人民戰(zhàn)勝災害的有力武器。
焦裕祿對同志對人民滿腔熱情。他常說,共產黨員應該在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出現(xiàn)在群眾的面前;在群眾最需要幫助時候,去關心群眾、幫助群眾。他的心里裝著全縣的干部群眾,唯獨沒有他自己。他經(jīng)常肝區(qū)痛得直不起腰、騎不了車,即使這樣,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頂住肝部,堅持工作、下鄉(xiāng),直至被縣委強行送進醫(yī)院。
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被肝癌奪去了生命,年僅42歲。他臨終前對組織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
同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號召全省干部學習焦裕祿忠心耿耿地為黨為人民工作的革命精神。1966年2月7日,《人民日報》發(fā)表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 》,全面介紹了焦裕祿的感人事跡,同時還刊登了《向毛澤東同志的好學生——焦裕祿同志學習》的社論。隨后,全國各種報刊先后刊登了數(shù)十篇文章通訊,在全國掀起了一個學習焦裕祿的熱潮。焦裕祿是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學習的榜樣。
鄭培民
鄭培民同志1943年7月23日出生于吉林省海龍縣,1962年考入吉林大學物理系學習。196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8年至1970年初,鄭培民同志到遼寧省3275部隊鍛煉。1970年3月分配到湖南省湘潭電機廠工作。
1983年至1992年,鄭培民同志先后擔任湘潭市委副書記、書記,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書記。1992年10月至1995年10月,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1995年10月,任湖南省委副書記。2001年1月,鄭培民同志當選為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同年11月起主持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工作。
2002年3月11日,鄭培民同志因突發(fā)心肌梗塞,在北京逝世,享年59歲。
雷鋒
一九六零年初夏的一個星期天,雷鋒肚子疼得很厲害,他來到團部衛(wèi)生連開了些藥回來,見一個建筑工地上正熱火朝天地進行施工,原來是給本溪路小學蓋大樓,雷鋒情不自禁地推起一輛小車,加入到運磚的行列中去,直到中午休息,雷鋒被一群工人圍住了,面對大家他說:"我們都是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我和大家一樣,只要盡了自己的一點義務,也算是有一份光發(fā)一份光吧!"這天下午,打聽到雷鋒名字及部隊駐地的市二建公司組織工人敲鑼打鼓送來感謝信,大家才知道病中的雷鋒做了一件好事,過了個特殊的星期天
五月的一天,雷鋒冒雨要去沈陽,他為了趕早車,早晨5點多就起來,帶了幾個饅頭就披上雨衣上路了,路上,看見一位婦女背著一個小孩,手還領著一個小女孩也正艱難地向車站走去。雷鋒脫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他們一起來到車站,上車后,雷鋒見小女孩冷得發(fā)顫,又把自己的貼身線衣脫下來給她穿上,雷鋒估計她早上也沒吃飯,就把自己帶的饅頭給她們吃。火車到了沈陽,天還在下雨,雷鋒又一直把她們送到家里.那位婦女感激地說:“同志,我可怎么感謝你呀!“ 過年的時候,戰(zhàn)友們愉快地在一起搞些各種文娛活動.雷鋒和大家在俱樂部打了一陣乒乓球,就想到每逢年節(jié),服務和運輸部門是最忙的時候,這些地方是多么需要人幫忙啊。他放下球拍,叫上同班的幾個同志,一起請假后直奔附近的瓢兒屯車站,這個幫著打掃候車室,那個給旅客倒水,雷鋒把全班都帶動起來了.
中國近代文學家簡介...
近代文學家有納蘭性德、厲鶚、蒲松齡、曹雪芹、吳敬梓、紀曉嵐、龔自珍等。
1、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jiān),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滴跏辏?673年)因病錯過殿試。
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于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jīng)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后發(fā)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
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zhèn)魃?,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2、厲鶚
厲鶚(1692年—1752年),字太鴻,又字雄飛,號樊榭、南湖花隱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詩人、學者,浙西詞派中堅人物。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李紱在浙江主持鄉(xiāng)試時,看到厲鶚的試卷,大為欣賞。厲鶚于該年考中舉人。進京以后,以詩為湯右曾所賞識,但未能考中進士。
乾隆元年(1736年),為浙江巡撫程元章推薦,參加“博學鴻詞”考試。由于考試過程中,誤將《論》置于《詩》前,以不合程式再次名落孫山。此后,終身未仕。
著有《樊榭山房集》、《宋詩紀事》、《遼史拾遺》、《東城雜記》、《南宋雜事詩》等書。其中《南宋雜事詩》一書,采諸書為之注,征引浩博,為考史事者所重。
3、蒲松齡
蒲松齡(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F(xiàn)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洪山鎮(zhèn)蒲家莊人。
蒲松齡出生于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
補博士弟子員。以后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shù)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康熙三十八年(1709年)方撤帳歸家。
他畢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卷、491篇,約40余萬字。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被譽為中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4、曹雪芹
曹雪芹(約1715年5月28日-約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作者,祖籍遼寧鐵嶺,生于江寧(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曹_之子。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寧織造府親歷了一段錦衣紈绔、富貴風流的生活。曾祖父曹璽任江寧織造;曾祖母孫氏做過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過康熙帝的伴讀和御前侍衛(wèi),后任江寧織造,兼任兩淮巡鹽監(jiān)察御使,極受康熙寵信。
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虧空獲罪被抄家,曹雪芹隨家人遷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賣字畫和朋友救濟為生。曹家從此一蹶不振,日漸衰微。
經(jīng)歷了生活中的重大轉折,曹雪芹深感世態(tài)炎涼,對封建社會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認識。他蔑視權貴,遠離官場,過著貧困如洗的艱難日子。
曹雪芹素性放達,愛好廣泛,對金石、詩書、繪畫、園林、中醫(yī)、織補、工藝、飲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歷經(jīng)多年艱辛,終于創(chuàng)作出極具思想性、藝術性的偉大作品——《紅樓夢》。
5、吳敬梓
吳敬梓(1701—1754年12月11日),字敏軒,一字文木,號粒民,清朝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漢族,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稱“文木老人”。
著有《文木山房詩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詩說》七卷(今存四十三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