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學名著論文2000字,外國文學名著欣賞論文2000字
推薦文章
【高分】外國名著論文(書評),詳細要求見內(nèi)
反抗與平衡---一個敢于挑戰(zhàn)的理想女性形象
本文結合敘述學、女性主義闡述英國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從作家身份,女主人公話語的角度切入,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試圖證明這部作品的敘述既具有一定的叛逆性,又體現(xiàn)出對維多利亞時代的某些思想觀念的認同,在叛逆中體現(xiàn)平衡,平衡中又透露出叛逆,即作品本身存在兩面性。
本文從四個方面論述《簡·愛》敘述的兩面性。首先是作品采用第一人稱敘述,這在歷史語境中具有一定的叛逆性,而作者采用匿名的方式把自己隱藏在柯勒·貝爾這樣的中性符號背后,避免直面讀者的評判,而且“敘述自我”冷靜客觀的分析性的語言也有助于隱藏作者的女性身份。
其次,對書信體小說的反叛與回歸。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女性作家如果想獲得作品公開發(fā)表的權力,不得不向社會權威和既定的傳統(tǒng)妥協(xié)。當時女性寫作的主導的書信體文本,用私下向一位受述者講述個人故事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減弱了“言論自由”動搖男權社會的能量,《簡·愛》沒有采用這種文體,但文本中“讀者”這個稱呼又與書信體小說中的稱呼非常相似。勃朗特用這種方式實現(xiàn)了對既定的社會權威的妥協(xié)與平衡。
第三,對家庭女教師類型的敘述的超越與平衡。勃朗特之前的家庭女教師故事的敘述者用回顧性的視角拉開了與小說中人物的距離,敘述者對主人公采用道德訓誡的口吻;而《簡·愛》的敘述者與主人公在道德觀念上沒有分歧。人物的言辭在某些場合下較為激進,但是從小說的整體來看,人物也有沉默和漸趨平靜的敘述,這兩點體現(xiàn)出對維多利亞時代的某些思想觀念的認同。
最后,嚴肅小說與通俗小說之間獲得平衡。作為一個入世不深但思想豐富的女性,勃朗特有個人需要表達的思考和本能的欲望;但時代的局限和個人在時代的影響下無法選擇的思想狀況和經(jīng)濟狀況,都迫使她自覺或不自覺地體現(xiàn)出與一定歷史環(huán)境的協(xié)調(diào)與平衡。
第一章回顧國內(nèi)外有關簡愛的評論文章,并從中找出了重新閱讀此小說的理由。其一
,簡愛是否顛覆當時傳統(tǒng)的女性角色一直備受討論但是尚無定論;其二,至今有關小說中
性別是透過什么樣的文化機制形塑而成,且簡愛如何反抗性別主體的過程尚未有健全的討
論。因此,本論文采用Weedon和Jordan的性別文化政治及Foucault的權利觀念來探討小說
中性別形塑的問題,及簡愛對維多利亞性別主體的反動。
第二章再現(xiàn)維多利亞女性理想意象,以便與夏綠蒂對簡愛的描繪做一比較。簡愛這一角
色的描繪可說是與當時女性理想形象背道而馳,因此夏綠蒂與簡愛受到相當多人的批評。
批評者控訴他們顛覆維多利亞的社會價值觀及女性理想形象;無可否認,這些控訴正證明
簡愛顛覆了當時傳統(tǒng)的女性角色。
第三章舉例說明家庭、學校,及宗教這三個文化機制如何透過論述實踐、紀律、與懲罰
來形塑簡愛成為一個性別主體。此外,這一章節(jié)也展現(xiàn)簡愛如何反抗這些形塑力量。
第四章主要論述簡愛如何抵抗Rochester 及St. John的誘惑,而不至于成為Rochester
的情婦及St. John有名無實的妻子,并闡述簡愛如何尋找到自我,成為自己的主人而
非Rochester及St. John的他者。此外,這一章將Bertha詮釋為維多利亞時代性壓迫下一個
被壓制的主體;但這并不表示Bertha就毫無權力可言,她透過暴力來展現(xiàn)對父權的反抗。
第五章摘要了前幾章的重點,并指出這本小說尚可探討的空間。本論文只著重性別議題
的討論,而忽略階級及種族的議題?;赪eedon及Jordan的觀點,性別、階級及種族都是
文化建構的產(chǎn)品,他們促成了不同與不平。因此,這本小說中階級及種族議題也可從文化
政治的角度來加以探討。
在文學史上,有許多的經(jīng)典名著將要永垂不朽,但能夠像《簡愛》這樣深深地進入人們的靈魂,它以一種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讀者,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甚至對某些人來講,影響了他們一生的作品并不很多。
《簡愛》是一部帶有自轉(zhuǎn)色彩的長篇小說,它闡釋了這樣一個主題:人的價值=尊嚴+愛。
《簡愛》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呼嘯山莊》的作者艾米莉是姐妹。雖然兩人生活在同一社會,家庭環(huán)境中,性格卻大不相同,夏洛蒂.勃朗特顯得更加的溫柔,更加的清純,更加的喜歡追求一些美好的東西,盡管她家境貧窮,從小失去了母愛,父愛也很少,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美,但也許就是這樣一種靈魂深處的很深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種非常敏感的自尊,以自尊作為她內(nèi)心深處的自卑的補償。她描寫的簡。愛也是一個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著極其強烈的自尊心。她堅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種光明的,圣潔的,美好的生活。
簡.愛生存在一個父母雙亡,寄人籬下的環(huán)境,從小就承受著與同齡人不一樣的待遇,姨媽的嫌棄,表姐的蔑視,表哥的侮辱和毒打......這是對一個孩子的尊嚴的無情踐踏,但也許正是因為這一切,換回了簡.愛無限的信心和堅強不屈的精神,一種可戰(zhàn)勝的內(nèi)在人格力量.
在羅切斯特的面前,她從不因為自己是一個地位低賤的家庭教師而感到自卑,反而認為他們是平等的.不應該因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也正因為她的正直,高尚,純潔,心靈沒有受到世俗社會的污染,使得羅切斯特為之震撼,并把她看做了一個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談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愛上了她。他的真心,讓她感動,她接受了他.而當他們結婚的那一天,簡.愛知道了羅切斯特已有妻子時,她覺得自己必須要離開,她這樣講,“我要遵從上帝頒發(fā)世人認可的法律,我要堅守住我在清醒時而不是像現(xiàn)在這樣瘋狂時所接受的原則”,“我要牢牢守住這個立場”。這是簡愛告訴羅切斯特她必須離開的理由,但是從內(nèi)心講,更深一層的東西是簡愛意識到自己受到了欺騙,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戲弄,因為她深愛著羅切斯特,試問哪個女人能夠承受得住被自己最信任,最親密的人所欺騙呢?簡愛承受住了,而且還做出了一個非常理性的決定.在這樣一種非常強大的愛情力量包圍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誘惑之下,她依然要堅持自己作為個人的尊嚴,這是簡愛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說設計了一個很光明的結尾--雖然羅切斯特的莊園毀了,他自己也成了一個殘廢,但我們看到,正是這樣一個條件,使簡愛不再在尊嚴與愛之間矛盾,而同時獲得滿足--她在和羅切斯特結婚的時候是有尊嚴的,同時也是有愛的。
小說告訴我們,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嚴加愛,小說的結局給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這樣一種生活。雖然我覺得這樣的結局過于完美,甚至這種圓滿本身標志著浮淺,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對這種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嚴加愛,畢竟在當今社會,要將人的價值=尊嚴+愛這道公式付之實現(xiàn)常常離不開金錢的幫助。人們都瘋狂地似乎為了金錢和地位而淹沒愛情。在窮與富之間選擇富,在愛與不愛之間選擇不愛。很少有人會像簡這樣為愛情為人格拋棄所有,而且義無反顧?!逗啇邸匪宫F(xiàn)給我們的正是一種化繁為簡,是一種返樸歸真,是一種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覺,是一種不計得失的簡化的感情,它猶如一杯冰水,凈化每一個讀者的心靈,同時引起讀者,特別是女性讀者的共鳴。
外國文學史論文范文
外國文學史的編著是外國文學學科史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對一代學人的外國文學史研究的成就和經(jīng)驗的一種總結方式。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外國文學史論文,供大家參考。
外國文學史論文范文一:論認知詩學下外國文學教學研究
摘要:當下很多高校都將認知詩學引入外國文學教學中,而這種創(chuàng)新式的方法可以較好地輔助教學,同時也對學生文學能力的提升有著較大的幫助。本文將著重研究認知詩學對當下高校閱讀的影響,根據(jù)當下高校的文學教學現(xiàn)狀對其課程設計提出幾點關于認知詩學教學的建議,以求能對高校研讀外國文學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關鍵詞:閱讀教學;外國文學;詩學;理論
引言
“認知詩學”是文學教學領域的一種應用理論,它指代對現(xiàn)有的文學作品做出相應的文本解讀,并且將現(xiàn)實能力與文學造詣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認知詩學對當下的文學教學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將認知詩學充分地融入到教學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外國名著的閱讀理解能力,同時也與當下教育部倡導的教育改革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1]當今很多高校過分注重文學理論課程的安排而忽視了外國文學的重要作用。這種做法顯然是對外國著作博大精深的文學內(nèi)涵的極大忽略。引導學生進行外國名著的閱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開拓其文學視野,并且可以極大地提升學生對人文思想的領悟力和文學素養(yǎng)。很多高校在外國文學課程的安排上僅僅保留六十個左右的課時,這對于充分領略外國名著的深刻內(nèi)涵是遠遠不夠的。在這么短的時間里老師很難將外文精讀的方法完整地傳授給學生,在外文名著的閱讀上很難做到詳盡細致。結合我國當下文學教育的現(xiàn)狀,很多文學家教育家都對外文課程改革提出了較多建設性的意見。很多學者對高校文學教學做出了一些新的理論探索和實踐。例如,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讀者反應批評理論等,這些都可以引進外國文學教學之中去。本文將結合對文學理論的研究,探究認知詩學對我國外文教學的啟發(fā)性和建設性作用。
一、外國文學教學現(xiàn)狀分析
當今社會對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文學教學更是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在文學教程領域,認知詩學是較為重要的一部分,它重在對文學內(nèi)涵提供文本解析的依據(jù),能夠?qū)€人的現(xiàn)實經(jīng)歷與文學主旨聯(lián)系在一起。對各個專業(yè)的學生而言,文學課也是提升專業(yè)技能的必修課之一。它對培養(yǎng)學生們的語言語感、寫作及理解能力有著重要作用。但是就我國當下的教學狀況來看,外文課的作用卻日漸消退。[2]
(一)重視程度下降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人類已經(jīng)逐步邁入了高速信息化的時代,人們可以通過多種媒介快速地獲取想要的信息。但是由于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使得人們接受到的信息質(zhì)量得不到較好的保證。同樣在外國文學的教學開展中也遇到了一些阻礙。雖然教師與學生都了解外國文學的內(nèi)涵價值,但是最終學生對外國文學的掌握程度卻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
(二)教學方式單一
目前,從我國高校對待外國文學課程的態(tài)度來看,除了對其重視程度不夠外,還存在教學方法上的不足。在進行外國文學著作解讀時教師的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化,無法將著作中的精髓和特點較好地傳達給學生。學生在理解作品內(nèi)容和自我感悟提升時就無法獲得較好的效果。
(三)知識教學與實際應用脫節(jié)
造成高校對外國文學教學極大忽略這一問題的原因并非是單方面形成的,而是多種原因共同導致的。老師在進行教學時對方法的選擇不夠與時俱進,學生對外國著作理解較差,因而興趣較弱。開設外國文學這一課程的最初目的是為了讓各個專業(yè)的學生通過對外國名著的解讀來提升專業(yè)能力和文學素養(yǎng),因而在教學中開展的各種方法和活動都要回歸到課程開設的最初目標中。但從我國目前的教學現(xiàn)狀來看,學生們對作品的解讀并沒有突破文學理論的禁錮,很少能夠深入到作品的中心思想、語言分析及寫作內(nèi)涵中去,因而也沒有達到提升學生專業(yè)能力的目標。
二、外國文學教學要突出認知詩學作用
在文學研究中不同的理論會對閱讀產(chǎn)生不一樣的作用。認知詩學是近年來新興的一個研究方向。通過眾多文學大家的二十幾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認知詩學已經(jīng)逐漸成長發(fā)展起來。認知詩學重在將文本內(nèi)容進行解讀之后與現(xiàn)實事實進行聯(lián)系。將認知詩學引入到外國文學的課堂中,可以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外國著作中的內(nèi)容含義以及作者的寫作思想。[3]對學生深刻理解著作中的精神內(nèi)涵具有較好的輔助作用,幫助學生更好地體驗作品的美學價值并極大地提升文學素養(yǎng)和精神境界。當今高校對外國文學的日常教學并沒有嚴格的限定,因而教學活動的開展形式就擁有極大的自由空間。對當下高校的教學情況進行觀察研究發(fā)現(xiàn),很多學校的課程設置大多以平鋪直敘的講授為主,在教學中應更多地站在認知詩學的視角對外國文學作品進行相應的研讀。目前外國文學教學的開展遇到了一系列的阻礙,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目標的把握不夠到位,同時也沒有將外國文學對我國學生的學習作用進行合適的定位。而認知詩學的觀點就是要做到對閱讀、語言和寫作能力進行同時培養(yǎng),共同提升學生的綜合實力。讓學生在閱讀作品時加入自己的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外國文學作品的深刻內(nèi)涵,同時又可以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而將閱讀與寫作同時培養(yǎng)的方法,對學生的辯證性邏輯思維具有較好的提升作用。[4]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盡管有著獨立的思考理解能力,但是卻無法較為系統(tǒng)清晰的表達。而要想改變這一情況,就必須引導學生進行更多的外國著作的品鑒,開闊視野。認知詩學提出文學閱讀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升自我。通過對經(jīng)典名著的閱讀可以使人們獲得思想層面的感悟與提升,同時促進人們對生活和理想的思考??偠灾?,閱讀名著對人們的身心發(fā)展有著莫大的益處。
三、外國文學教學中理解與應用
認知詩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進行外國文學教學時往往采用傳統(tǒng)的講授方式,更多地為同學們講述文學史的知識內(nèi)容。很多時候教師都忽略了對作品內(nèi)容的精讀,或者用較少的時間來開展此部分的內(nèi)容教學。而將更多的時間放在講述作品的作者介紹、寫作背景和故事概述上。而認知詩學所偏重的正是學生在研讀著作時的理解和感悟等心理活動。這種觀點也正逐漸被很多的教育家所采用,我們只有把認知詩學充分地應用到外國文學課堂中,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同時也要做好從傳統(tǒng)教學方式到認知詩學引領下的課堂的轉(zhuǎn)變工作。
(一)教材編寫的有效性與合理性
認知詩學的引入使得學生對外國文學的閱讀邁上了一個新的階梯,然而要想充分地發(fā)揮認知詩學對教學過程的提升作用,就要層次漸進地開展一系列課堂改革活動。我國現(xiàn)存的教材更多地沿用編年體的形式來進行排版,這種固定的模式將背景及作者放在首要位置,而把教學重點放在后面。按照學生的興趣維持時間來看,這對學生的學習是極為不利的。因此,我們首先要做的便是對傳統(tǒng)的教材進行模式的改變,將最重要的作品內(nèi)容部分放在開頭或重點推薦。[5]這樣就可以更好地提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將學生的關注度最大限度地引發(fā),從而循序漸進地進行其他內(nèi)容的補充教學。
(二)運用認知詩學提高外國文學閱讀興趣
在課堂中開展外文閱讀對學生來說其實是一個較為枯燥的講解過程,只有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才能將課堂效率達到最大化。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學生的自主思考。學生面對大量枯燥乏味的知識失去學習和閱讀的興趣,這也成為外國文學教學中較大的難題。認知詩學注重學生閱讀過程中的心理活動,對讀者與作品之間的情感與思想交流做了大量的研究,能夠有效地將文學閱讀與現(xiàn)實日常聯(lián)系在一起。將認知詩學的結論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改善閱讀障礙的問題,使得學生將生活與作品密切地結合在一起,從而提升閱讀的積極性。
(三)運用認知詩學提高學生的文學創(chuàng)造能力與文學審美
文學創(chuàng)造力主要表現(xiàn)在讀者進行閱讀時自我思考、提升和創(chuàng)新的思維能力。即讀者將自身的認知經(jīng)驗和思考方式融入到閱讀里,從矛盾到融合,從迷惑不解到豁然開朗,從而在觀念的摩擦中產(chǎn)生新的想法和觀點。認知詩學理論就曾經(jīng)提到,在進行開放式的閱讀過程中讀者也加入到了作者的文學創(chuàng)作之中,甚至能夠想象出超越原作的內(nèi)涵情境。我們也不妨將此類理論引入到外國文學課堂中,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到作者的寫作情境中,深入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理念,并激發(fā)學生與切身實際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的通道。幫助學生以認知詩學的方式領略著作的內(nèi)涵,并提升自我精神境界。很多高校的學者在進行課程設計時偏向于注重實用性的知識傳授,而忽略了對學生素質(zhì)的培養(yǎng)方面。更有很多人高舉文學無用論,將文學閱讀視為選修課。但是認知詩學理論認為,文學閱讀可以達到成長教育和娛樂身心的目的,同時也能夠鍛煉學生的認知思維能力。讀者通過置身于文學海洋來逃離現(xiàn)實世界的束縛,通過文學載體與作者進行精神層面的溝通。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適當?shù)仃P注學生在閱讀外國文學時的內(nèi)心感受,進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在認知層面建立文學意識,提升學生自我思考和認知感悟的能力,通過新的課程教學理念體驗文學的美學價值。
四、結語
認知詩學是文學教學領域的一種應用理論,主張對現(xiàn)有的文學作品做出相應的文本解讀,并且將現(xiàn)實能力與文學造詣聯(lián)系在一起。認知詩學對當下的文學教學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將認知詩學充分地融入到教學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外國名著的閱讀理解能力,同時也與當下教育部倡導的教育改革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6]我們首先要做的便是對傳統(tǒng)的教材進行模式的改變,將最重要的作品內(nèi)容品讀部分放在開頭,充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只有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在思想上產(chǎn)生共鳴,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的深刻內(nèi)涵。除此之外教師在課程評估方面應打破傳統(tǒng)的應試模式,采用開放式的途徑對學生的學習和理解進行全方位的考察,從而更加真實有效地將學習結果反饋給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將認知詩學切實應用到外國文學的教學課堂之中,有力地推進新課程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賈彥德.中西文化差異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2]賈瓊.從語義指向分析看現(xiàn)代語法句法結構[J].語文建設,2013(29).
[3]胡敏.基于交流語境的寫作教學研究[J].語文建設,2014(31).
[4]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5]李海林.致力于語用教育實踐探索是當務之要[J].語文建設,2014(34).
[6]李濤.文本形式分析與閱讀教學[J].語文建設,2016(01).
外國文學史論文范文二:高校外國文學教學實踐與改革
【摘要】在高校教學中,外國文學是一門重要的學科,是與我國文學進行對比的有效途徑。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應該予以高度的重視。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顯然已經(jīng)不能滿足當前教學的需要了,所以應該進行改革,促進外國文學朝著更加現(xiàn)代化的方向發(fā)展。本文重點對改革后的教學實踐加以闡述,并且分析了主要的改革思路,希望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可以促進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關鍵詞】外國文學;高校教學;實踐;改革
一、外國文學的教學現(xiàn)狀
在進行傳統(tǒng)外國文學教學的過程中,主要是從文學史的發(fā)展歷程談起,進而進行綜合性的描述,重點研究了西方的文學史。教學內(nèi)容則主要來源于書本,因此學生很難在學習的過程中將主觀能動性發(fā)揮出來。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不能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外國文學的學習主要是以鍛煉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以及培養(yǎng)理論知識為主,所以充分了解文學的發(fā)展史固然重要,但是缺失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會造成學生無法將所學的內(nèi)容應用于實踐之中。無法對外國文學作品進行鑒賞。另外,外國文學的學習時間明顯不足,有些院校甚至將其與文藝理論相合并。教師能夠獲取新鮮信息以及進行交流的機會也逐漸減少,這樣就會造成學生無法掌握最新的知識。高校圖書館中的文學資源越來越少,而學校擴大招生人數(shù)后,圖書館的資源已經(jīng)達到飽和狀態(tài),眾所周知,學習文學就要閱讀大量的文學作品,體會其中的人物情感以及寫作特色,如果缺少了閱讀的書籍,必然是會對教學效果產(chǎn)生影響的。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然就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向?qū)W生介紹作品的內(nèi)容,造成研究文學作品的時間縮短。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也就無法充分地發(fā)揮出來。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當前外國文學的教學現(xiàn)狀,這是適應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二、外國文學在高校教學中的改革
在當前的教學工作中,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外國文學的教學現(xiàn)狀進行改革。首先是對信息技術進行充分的運用。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fā)展,信息技術令教學的內(nèi)容得以進一步拓寬,所以教師可以運用的教學手段以及方法變得更加寬泛了。在這種情況下,信息技術可以作為提高教學水平的一種有效途徑。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相比,是一項明顯的改革內(nèi)容。具體來說,在應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重視起對網(wǎng)絡課件的應用,將其展現(xiàn)給學生,這樣就可以有效的解決過去教學手段單一的問題,并且學生的主動性也能得到有效地提高。多媒體課件的應用不僅具有學術性的特色,同時也具有一定的觀賞性。另外,在信息技術的作用下開展教學,教學效果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影視資料也是一種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可以更多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當前,很多外國文學都被翻拍成影視作品,尤其是一些名著,通過觀賞這些影視作品,學生可以更加便捷的理解外國作品發(fā)生的背景以及所具有的文學價值,更重要的是可以將原著與翻拍的作品相對比,這種聲情并茂的展現(xiàn)方式更加容易被學生所接受,促進教學效果的進步,學生也會對外國文學擁有重新的認識。其次,教師素養(yǎng)的建設是高校外國文學改革過程中的重點內(nèi)容。因為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信息膨脹的社會,學生可以通過各種途徑獲取信息,這對于教師來說是一項極大的挑戰(zhàn),因為如果教師無法與時代的發(fā)展相適應,那么就無法令學生信服,所以教師必須要從自身的能力入手,加強素質(zhì)方面的建設?!芭c時俱進”是教師素質(zhì)建設的基本目標。外國文學同一般的文學學習有所不同,這是一門時間跨度大,內(nèi)容深厚的學科,所以對于教師的文學素養(yǎng)具有更高的要求,如果這方面的能力都不能得到滿足,那么就無法達到學生的期望值。同時,在學生主動性方面的培養(yǎng)也是考驗教師功底的內(nèi)容之一,要明確學生的興趣在哪里,如何才能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加強學生對外國文學的欣賞能力,能夠令他們在課堂上主動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是課程改革中的重點要求。第三,注重學生批判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批判思維是一種綜合的思維能力。外國文學的教材背景與內(nèi)容,是應該讓學生接受這種與創(chuàng)新意識直接聯(lián)系的批判思維的,而強化這種理解起到促進作用。在外國文學教學中,教師可以聯(lián)系西方文化、文學的背景,結合探索型的文學形象的評析和文學評論家對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造性批評,有意識地讓學生認識到培養(yǎng)批判思維能力與提高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是直接相關的。從某種程度上講,培養(yǎng)批判精神就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開發(fā)學生的批判思維就是在開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從高校外國文學的教學現(xiàn)狀、存在的問題和改革思路來看,提高外國文學教學,提高教學質(zhì)量,文學教學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強師資力量和教學資源等方面的建設,更重要的是應該開拓學生的視野,加強對學生自身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自身及人文素質(zhì)全方面都得以提高。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今后的高校外國文學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遵循改革的要求,在教學手段、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以及教師素養(yǎng)建設的方面多下功夫,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創(chuàng)新教學,達到更加理想的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陳夢.論信息技術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與職業(yè),20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