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重點詞匯500個,高考文言文重點詞匯匯總
推薦文章
高頻文言文
1. 500個常用文言實詞用法
先列舉一部分: 高中教材文言文實詞、虛詞知識系統(tǒng)梳理 第一冊文言文知識梳理 《燭之武退秦師》 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已,通“矣”,語氣詞,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給。 3.夫晉,何厭之有 厭,通“饜”,滿足。
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闕,通“缺”,侵損,削減。 5.秦伯說,與鄭人盟 說,通“悅”,高興。
6.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異義 1.貳于楚也 古:從屬二主,動詞; 今:“二”的大寫,數(shù)詞。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設(shè)宴請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個人; 今:尊稱一般人的妻子。 《勾踐滅吳》 7.南至于句無 句,通“勾”。
8.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 帥,通“率”,率領(lǐng)。 9.令壯者無取老婦 取,通“娶”,娶妻。
10.將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釋其政 政,通“征”,征稅。
12.而摩厲之于義 摩厲,通“磨礪”,切磋。 13.無不鋪也 鋪,通“哺”,給人食物吃。
14.無不歇也 欼,通“啜”,給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數(shù)與零數(shù)之間。
5.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 古:像爪和牙一樣,指幫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壞人的黨羽。 6.將不可改于是矣 古:對這種局面;今:連詞,表示后一事緊接著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黃河中下游地區(qū)。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今:男女兩人結(jié)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鄒忌諷齊王納諫》 16.徐公來,孰視之 孰,通“熟”,仔細(xì)。 9,今齊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圓;今:指某一區(qū)域。
《觸龍說趙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愛。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將伐顓臾》 19.無乃爾是過與 與,通“歟”,句末語氣詞。 《寡人之子國也》 20.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無,通“毋”,不要。
21.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 頒,通“斑”,花白。22.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涂,通“途”,道路。
《勸學(xué)》 23.雖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曬。
24.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異也 生,通“性”,資質(zhì),稟賦。
《秋水》 26。涇流之大 涇,通“徑”,直。
27.不辯牛馬 辯,通“辨”,分辨。 《過秦論》 28.合從締交 從,通“縱”。
合從,六國聯(lián)合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頓,失敗。
30.陳利兵而誰何 何,通“呵”,呵問。 31.始皇既沒 沒,通“歿”,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興起。 33.贏糧而景從 景,通“影”,影子。
《鴻門宴》 34.距關(guān) 距,通“拒”,把守。 35.毋內(nèi)諸侯 內(nèi),通“納”,接納,使進(jìn)來。
36.張良出,要項伯 要,通“邀”,邀請。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違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 39.令將軍與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閡。
40.因擊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不,通“否”,如果不這樣。
《蘭亭集序》 42.雖趣舍萬殊 趣,通“趨”,往,取。 43.亦由今之視昔 由,通“猶”,猶如,如同。
《歸去來兮辭》 44.景翳翳以將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為什么。
古今異義 《燭之武退秦師》 《勾踐滅吳》 《鄒忌諷齊王納諫》 《觸龍說趙太后》 10.太后明謂左右 古:近臣、屬下、侍奉在身邊的人員等;今:左和右兩方 面,或用在數(shù)目字后面表示概數(shù)。 11.年幾何矣 古:多少;今:指數(shù)學(xué)的一門學(xué)科。
12,至于趙之為趙 古:是動詞“至”與介詞“于”的連用,譯為“到,上推到”; 今:表示達(dá)到某種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將伐顓臾》 13.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 古:把……當(dāng)做,讓……做;今:認(rèn)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這,代詞;今 15.丘也聞有國有家者 古:諸侯的封地稱 今:“國”指國家, 《寡人之于國也》 16.河內(nèi)兇 古:谷物收成不好, 17.棄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 古:供養(yǎng)活著的人; 《勸學(xué)》 19.金就礪則利 古:指金屬制的刀劍 20.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 古:驗,檢查;今:探; 21.非蛇鱔之穴無可寄; 古:安置,安身;今: 某人某事物上。 《過秦論》 22.山東豪俊遂并起而 古:崤山以東,即東: 《鴻門宴》 23.約為婚姻 古:結(jié)成親家;今:指 24.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 古……的原因;今: 25.備他盜之出入與非; 古:意外的變故;今: 26.將軍戰(zhàn)河北 古:黃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戰(zhàn)河南 古:黃河以南;今:河南省 28.如今人方為刀俎,我 古:魚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獻(xiàn)大王足下 古:兩次;今:又一次 《蘭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古:旁邊,水邊;今: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過去,從前;今: 有方向、對著、偏袒等意思 《歸去來兮辭》 32.問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常見實詞歸類 《燭之武退秦師》 ①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陳述) 說 ②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 (雜說,一種文體) ③秦伯說,與鄭人盟 (通“悅”,喜歡,高興) ①辭曰:臣之壯。
2. 150個常用文言文字詞意思解析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養(yǎng)(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質(zhì)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備: 1、周全、詳盡.(前人之述備矣《岳陽樓記》) 2、具備.(一時齊發(fā),眾妙畢備《口技》) 3、準(zhǔn)備.(猶得備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響(被于來世) 2、同“披”,穿(皆被綺繡) 5. 鄙:1、邊境(蜀之鄙有二僧《為學(xué)》) 2、鄙陋、目光短淺(肉食者鄙《曹劌論戰(zhàn)》)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 6. 畢:1、盡(畢力平險《愚公移山》) 2、全部(群響畢絕《口技》) 7. ?。?、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陽樓記》) 2、輕視.(不宜妄自菲薄《出師表》) 3、厚度小.(薄如錢唇《活板》) 8.策:1、馬鞭.(執(zhí)策而臨之《馬說》) 2、鞭打、驅(qū)使.(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3、記錄.(策勛十二傳《木蘭詩》) 4、計謀.(成語“束手無策”) 9.長:cháng 1、長度.(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 2、與“短”相對.(北市買長鞭《木蘭詩》) 3、長久,健康.(但愿人長久《明月幾時有》) 4、永遠(yuǎn).(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蘭無長兄(《木蘭詩》) 6、zhǎng,頭領(lǐng).(吳廣皆次當(dāng)行,為屯長《陳涉世家》) 10.稱:1、相當(dāng)、配合(稱其氣之小大/不能稱前時之聞)2、稱贊(先帝稱之曰能) 11. 誠:1、誠心(帝感其誠)2、的確,實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 12. 懲:1、苦于(懲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懲罰 13. 馳:1、騎(愿馳千里足) 2、驅(qū)車(追趕)(公將馳之) 14. 出:1、發(fā)、起(方其出海門) 2、在邊疆打仗(出則方叔、召虎) 3、來到(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兵) 4、產(chǎn)生(計將安出) 15. 辭:1、推辭(蒙辭以軍中多務(wù)) 2、語言(未嘗稍降辭色) 16. 次:1、編次.(吳廣皆次當(dāng)行《陳涉世家》) 2、旅行或行軍在途中停留.(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17. 簞:1、用簞裝著(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2、古代裝飯的圓形竹筐(一簞食,一豆羹) 18. 當(dāng):1、承當(dāng),承受.(當(dāng)之無愧) 2、應(yīng)當(dāng).(當(dāng)獎率三軍《出師表》) 3、將要.(今當(dāng)遠(yuǎn)離) 4、對著,向著.(木蘭當(dāng)戶織《木蘭詩》) 5、值,正在.(當(dāng)時此,諸郡縣苦秦吏者《陳涉世家》) 6、抵擋.(“銳不可當(dāng)”) 19. 道:1、道路.(會天大雨,道不通《陳涉世家》)2、道義.(伐無道,誅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4、說,講.(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20. 得:1、能夠(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獲得(故不為茍得) 3、同“德”,感激(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21. 等:1、同樣(等死,死國可乎/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2、諸位,表多數(shù)(公等遇雨) 22. 敵:1、攻擊(恐前后受其敵《狼》) 2、敵人(蓋以誘敵《狼》) 23. 吊:1、憑吊(為我吊望諸君之墓) 2、慰問(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計、推測(孤不度德量力) 2、渡過、越過(關(guān)山度若飛) 25. 端:1、畫幅的右端(左手執(zhí)卷端) 2、正、端正(其人視端容寂) 26. 惡:1、怎么(惡能無紀(jì)) 2、厭惡(所惡有甚于死者) 27. 發(fā):1、行動、發(fā)動(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fā)) 2、發(fā)射(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發(fā)于畎畝之間) 4、征發(fā)(發(fā)閭左?m戍漁陽九百人) 5、開放(野芳發(fā)而幽香 ) 6、發(fā)出(一時齊發(fā),眾妙畢備) 7、fā,頭發(fā)(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28. 凡:1、凡是(則凡數(shù)州之土壤) 2、總共(凡三往) 29. 方:1、見方(方七百里)2、長方形(方以長)3、當(dāng)……時候(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 30. 分:fēn 1、劃分,分開.(今天下三分《出師表》) 2、分配,分給.(必以分人《曹劌論戰(zhàn)》) 3、長度單位.(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 4、fèn,職分,本分.(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 31. 奉:1、通“俸”侍奉(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難之間) 3、供養(yǎng)(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1、同“不”沒有(尊君在否) 2、惡、壞(陟罰臧否) 33. 夫:1、那(予觀夫巴陵勝狀) 2、fú,句首發(fā)語詞(夫環(huán)而攻之/且夫人之學(xué)) 3、丈夫(夫?J聲起/羅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稱,人(荷擔(dān)者三夫) 34.扶:1、沿,順著(便扶向路《桃花源記》) 2、攙扶(出郭向扶將《木蘭詞》) 35. 拂1、違背、阻礙(行拂亂其所為) 2、同“弼”,輔佐(入則無法家拂士) 3、輕輕擦過(以手拂之) 36. 福:1、賜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為福乎) 37. 富:1、富麗(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許多(家富良馬) 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進(jìn)而(醉則更相枕以臥) 3、互相(更相慶) 4、再、又(更上一層樓) 5、更加(舉杯銷愁愁更愁) 39. 茍:1、如果(茍富貴/茍慕義強仁) 2、茍且(故不為茍得/茍全性命于亂世) 3、且、或許,表希望(茍無饑渴) 40. 固:1、本來(固眾人《傷仲永》) 2、頑固、固執(zhí)(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鞏固(固國不以山溪之險)5、安守,固守(君子固窮……) 41. 故:1、舊的,原來的(溫故而。
3. 【常用文言文實詞與虛詞詞義整理實詞136個虛詞15個】
【實詞】實詞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dāng)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代詞六類.在文言文中,實詞是大量的,掌握較多的文言實詞,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關(guān)鍵.學(xué)習(xí)文言實詞,應(yīng)特別注意它在語法上的三個主要特點:一是一詞多義,二是詞義的古今變化,三是詞性的活用.【虛詞】虛詞沒有實在意義,一般不能充當(dāng)句子成分,不能單獨回答問題.(少數(shù)副詞如“不”、“也許”、“沒有”等可以單獨回答問題),只能配合實詞造句,表示種種語法關(guān)系.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五類.文言虛詞在整個文言詞語中雖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語法作用卻很大.文言文中的許多句式是以虛詞為標(biāo)志的,如判斷句“.者.也”、被動句的“為.所.”等虛詞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頻繁,而且它的解釋也相當(dāng)靈活.主要常用的虛詞有:之、其、于、以、而、則、乃、若、且、者、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雖、雖然、然而、然則、也.矣、乎、哉、焉、耳等.。
4. 高中常用文言文實詞都有哪些
難 ①困難:難去今之縣令者(五)吾見其難為(庖)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五) ②災(zāi)難(nàn):今操芟夷大難(赤) ③反駁:所謂交相問難(問) 愿 ①樂意:臣愿奉璧往使(廉) ②希望:愿結(jié)友(廉)愿將軍量力而處之(赤) 案 ①幾案: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取案上器擊傷夫人(記) ②察看:召有司案圖(通“按”)(廉) 方 ①周圍:今齊地方千里(鄒) ②并排:今操方連船艦(赤) ③正直:方正之不容也(屈) ④方位、方向: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張) 修 ①長、高:鄒忌修八尺有余(鄒)龐然修偉(促)巨身修尾(促) ②學(xué)習(xí),效法:不期修古(五) ③修建:室壞不修(項)乃重修岳陽樓(《岳陽樓記》) ④整治:修守戰(zhàn)之具(過)朝早晨:朝服衣冠(鄒)春江花朝秋月夜(琵) 朝 ①朝廷:動以朝廷為辭(赤) ②上朝:相如每朝時(廉) ③朝見:皆朝于齊(鄒)弱國入朝(過) 私 ①私下:私握臣手(廉)從道旁私語(柳) ②偏愛: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 ③與“公”相對:公私之積猶可哀痛(論) 蔽 ①遮蓋:橫柯上蔽(與)苫蔽成丘(狠) ②蒙蔽:王之蔽甚矣(鄒) 面 ①臉:老婦必唾其面(《觸龍說趙太后》) ②當(dāng)面:能面刺寡人之過者(鄒) 庭 ①院子:垣墻(項) ②通“廷”:拜送書于庭(廉) 語 ①言語,談?wù)摚涸饺苏Z天姥(夢游)從道旁私語(柳) ②告訴:而語女曰(記)不可不語(鴻) 名 ①名字,名稱:有五谷之實而不有其名(芙)蓋當(dāng)時未有雁蕩山之名(夢) ②取名,得名: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而此獨以鐘名(石)皆后人以貫休詩名之也(夢) 曰 ①說:乃謂秦王曰(廉)遽契其舟曰(察) ②叫作,稱作:曰師曰弟子云者(師)曰顏佩韋、楊念如……(五人) 文 ①文字:其文漫滅(游)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記》) ②文章:其文約(屈) 進(jìn) ①前進(jìn):余船以次俱進(jìn)(赤)其進(jìn)愈難(游) ②進(jìn)獻(xiàn):群臣進(jìn)諫(鄒)相如前進(jìn)缶(廉) ③出來做官:進(jìn)亦憂、退亦憂(《岳陽樓記》)奇奇異,罕見:其見愈奇(游)大將軍鄧騭奇其才(張)奇單數(shù):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 好 ①美好:好鳥相鳴(與) ②喜好(hào):寡人竊聞趙王好音(廉)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 出 ①與“入”相對:己而相如出(廉)有怠而欲出者(游) ②產(chǎn)生、發(fā)生:莫知計所出(指) ③出現(xiàn)、顯露:水落而石出(《醉翁亭記》)極盡: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觀 ①看,觀賞: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芙)觀夫巴陵勝狀(《岳陽樓記》)因得觀所謂石鐘者(石) ②觀察: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廉)古人之觀于天地(游) ③宮廷建筑:大王見臣列觀(廉) ④景象:非常之觀(游)岳陽樓之大觀(《岳陽樓記》) 求 ①尋求、需求:求人可使報秦者(廉)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 ②請求:求而不得者也(送) 險 ①地勢不平坦:險以遠(yuǎn),則至者少(游) ②險要,險阻: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也(赤) 云 ①說:昔人云將以有也(指)云有第五郎(孔) ②語氣詞: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云(左)為詩云爾(孔) ③如此,這樣:曰師曰弟子云者(師) ④云(云):天下云集響應(yīng)(過)云霏霏其承宇(涉) 鼓 ①擊鼓:百姓聞王鐘鼓之聲(孟)齊人三鼓(《曹劌論戰(zhàn)》) ②振動:微風(fēng)鼓浪(石) ③鼓(樂器):瞽奏鼓(《書胤征》) ④彈奏:趙王鼓瑟(廉)今王鼓樂于此(孟) ⑤古代夜間計時: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記》) 是 ①正確(與“非”相對):是己而非人,俗之同?。▎枺?②這(虛詞):是以見放(屈)當(dāng)是時(鴻)所在皆是也 遺 ①丟失:得遺金一餅(《樂羊子妻》) ②遺漏、忽略:小學(xué)而大遺(師) ③留下:始訪其遺蹤(石) ④遺(wèi)送、給:先以書遺操(赤)留待作遺施(孔) 得 ①得到,秦城恐不可得(廉)可以得富貴也(譚) ②收獲:往往有得(游) 謂 ①對……說:因笑謂邁日(石)謂秦王曰(廉) ②叫做,稱為:可謂死君乎()有十月熟者謂之晚稻(夢) ③認(rèn)為:眾謂余一行為可以紓禍(指) 至 ①到達(dá)、到:左右引相如至(廉)亦不能至也(游) 察 ①細(xì)看:徐而察之(石) ②考察:子是之不察(《賣柑者言》)。
5. 求高中語文文言文常用詞(全)
文言文常用120個實詞 愛 1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愛護(hù)) 2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喜歡,愛好) 3齊國雖褊小,我何愛一牛(愛惜,吝惜) 4向使三國各愛其地(愛惜,吝惜) 5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慕,欣賞) 6古之遺愛也(恩惠) 7愛而不見,搔首躑躅(隱蔽,躲藏) 安 1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安穩(wěn)) 2何故置某于安閑之地。
(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寢(安逸) 4則宜撫安,與結(jié)盟好(安撫,撫慰) 5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安置、安放) 6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哪里) 7衣食所安(養(yǎng)生) 8既來之,則安之(使---安) 被 1禹,湯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表示被動) 3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發(fā)行吟澤畔(通“披”披散) 5一日晝寢帳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shù)州(覆蓋)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違背) 2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鄰以倍鄭(增加) 4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越發(fā)、更加)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莖干) 2蓋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礎(chǔ)) 3本在冀州之南(本來,原來) 4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鈔錄(版本,稿本) 5是無難,別具本間章(臣子給皇帝的奏章或書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詞,書冊的計量單位) 7此之謂失其本心(天賦的善心) 8本未倒置(樹根,樹梢,引申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敗之跡(推究本源、考查)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邊界地方) 2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庸俗,淺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諱。
(鄙人,復(fù)合詞,自稱的謙辭) 4孔子鄙其小器(輕視)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兵器,軍械) 2趙亦盛設(shè)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士兵,軍隊) 3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戰(zhàn)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殺人) 5贏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nèi)(兵符,復(fù)合詞,古代調(diào)兵用的憑證) 病 1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疾病) 2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點) 4范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擔(dān)心,憂慮) 5夫糶,二十病農(nóng),九十病末(損害) 6今人乃以儉相詬病 (責(zé)備、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仔細(xì)看,觀察) 2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詳審) 3雖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潔白的樣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則無魚(精明) 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時,常稱?。ǔ?,朝拜) 3強國請服,弱國入朝(朝見,朝拜) 4于是入朝見威王(朝廷) 5兩朝開濟(jì)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聽朝(朝政) 7坐南朝北(對、向) 曾 1曾不能毀山之一毛(用作加強語氣,有時相當(dāng)于\'連----都----\'或\'竟\'、竟然\') 2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ㄔ?jīng)) 3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竟然) 4是高、曾時為一戶(與自己隔兩代的親屬)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乘chéng 1乘犢車,從吏卒(駕車,坐車,騎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著,憑借) 3自京師乘風(fēng)雪(冒著) 4比至陳,車六七百乘,(shèng量詞,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顧兮(登上) 6以乘韋先,牛二十犒師(shèng四) 誠 1帝感其誠(真心真意) 2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實在,的確) 3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tǒng)兵數(shù)萬(果真,如果) 4帝感其誠(誠心,誠意) 除 1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臺階) 2為漢家除殘去穢(清除,去掉) 3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拜官授職) 6扶輦下除(門屏之間) 辭 1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言詞,言語) 2皆好辭而以賦見稱(文詞,文學(xué)) 3動以朝廷為辭(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推辭) 5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告別,辭別) 6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古代的一種文體) 7大禮不辭小讓(講究,計較) 8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辭令,應(yīng)酬的言辭)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辭謝,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辭伐罪(命令) 從 1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跟隨,隨從) 2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聽從,順從) 3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向---學(xué)習(xí)) 4樊噲從良坐(依傍) 5從此道至吾軍(由,自) 6弟走從軍阿姨死(參與) 7其從如云(隨從的人) 8欲不可從(放縱) 9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zòng次于最親的親屬,堂房親屬) 10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通\'縱\'。東西為橫,南北為縱。
合縱:戰(zhàn)國時期六國聯(lián)合反對秦國策略) 11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從事,官名) 12可以便宜從事,何必稟我(辦事) 13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從容,舒緩,不急迫) 殆 1知彼知已,百戰(zhàn)不殆(危險) 2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近于,幾乎) 3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大概,恐怕) 4思而不學(xué)則殆(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當(dāng) 1木蘭當(dāng)戶織(對著,面對) 2募有能捕之者,當(dāng)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當(dāng)中流(阻擋,抵擋) 4北邀當(dāng)國者相見(執(zhí)掌,主持) 5念竇娥葫蘆提當(dāng)罪愆(承擔(dān)) 6臣知欺大王之罪當(dāng)誅(應(yīng)當(dāng),應(yīng)該) 。
6. 總結(jié)下高考文言文常用的實詞
文言文常用實詞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通假字
1.同音替代 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反通返) 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案通按)
2.音近替代 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內(nèi)與納聲母相同) 舉酒屬客。(屬與囑韻母都是u)
3.形近替代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被與“披”因同一個形旁“皮”而通)
通假字的理解和句意關(guān)系甚大,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碰到實詞字面意思理解不通的時候可以考慮是否出現(xiàn)通假現(xiàn)象。但是需要注意不要胡亂代替,望文生義,因為通假字往往是約定俗成的,要注重積累。
二、偏義副詞
所謂偏義副詞,就是一個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gòu)成,其中一個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語素不表示意義,只作暗襯。
1.兩個語素意義相近的。“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存亡”只有“亡”的意義,“存”為襯字。
2兩個語素意義相近的。例:今有一個入園圃,竊其桃李(《墨子·非攻》),園,是種樹的地方,圃,是種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園”這個語素表示意義,“圃”只作暗襯。
需要注意的是,兩個語素意義相近的偏義副詞和同義詞的重疊使用要區(qū)別開來。例:伶俜縈苦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其中“伶俜”是合成詞,不能單獨解釋某個詞素?!霸雇笔峭x詞連用,都是怨恨的意思。“死生”指死亡和活著,不偏指。
三、古今異義詞
所謂“古今異義”,主要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義用法已經(jīng)不同的詞,尤其是差別細(xì)微、容易別忽略的詞??梢苑譃橐韵聨追N情況:
1.詞義擴大:“江”“河”二字,古代特指長江與黃河,現(xiàn)在泛指一切較大的河流?!昂谩?,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現(xiàn)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質(zhì)。
2.詞義縮小:“臭”,古代表示好壞氣味均可,現(xiàn)在只表示壞的氣味。“同心之言,其臭如蘭”,“臭”必須解釋為“氣味”。
3.詞義轉(zhuǎn)移:“涕”古代指眼淚,現(xiàn)在指鼻涕。“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只能解釋為“眼淚”
4.詞義感 *** 彩的變化:即褒貶意義的轉(zhuǎn)化。 “卑鄙”古代表示出身低微,見識淺陋,是一個表謙虛的中性詞,今卻指品行惡劣。其中“卑”為身份低下,“鄙”為見識淺陋。
5.名稱說法改變:“目”該稱眼睛,“寡”現(xiàn)已換用為“少”,“足”換用為“腳”。
四、一詞多義,即一個字或詞有多個意思。
主要是掌握好課本上古詩詞及文言文的注解部分,注重積累。并且要與文言虛詞、文言句式、詞類活用等綜合起來,才能把一篇陌生的文言文讀懂!文言實詞太多了,此處不贅述。有什么疑問請追問或給我留言,希望對你有幫助。
500個常用文言實詞用法
先列舉一部分:
高中教材文言文實詞、虛詞知識系統(tǒng)梳理
第一冊文言文知識梳理
《燭之武退秦師》
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已,通“矣”,語氣詞,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給。
3.夫晉,何厭之有
厭,通“饜”,滿足。
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闕,通“缺”,侵損,削減。
5.秦伯說,與鄭人盟
說,通“悅”,高興。
6.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異義
1.貳于楚也
古:從屬二主,動詞;
今:“二”的大寫,數(shù)詞。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設(shè)宴請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個人;
今:尊稱一般人的妻子。
《勾踐滅吳》
7.南至于句無 句,通“勾”。
8.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 帥,通“率”,率領(lǐng)。
9.令壯者無取老婦 取,通“娶”,娶妻。
10.將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釋其政 政,通“征”,征稅。
12.而摩厲之于義 摩厲,通“磨礪”,切磋。
13.無不鋪也 鋪,通“哺”,給人食物吃。
14.無不歇也 欼,通“啜”,給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數(shù)與零數(shù)之間。
5.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
古:像爪和牙一樣,指幫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壞人的黨羽。
6.將不可改于是矣 古:對這種局面;今:連詞,表示后一事緊接著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黃河中下游地區(qū)。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今:男女兩人結(jié)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鄒忌諷齊王納諫》
16.徐公來,孰視之 孰,通“熟”,仔細(xì)。
9,今齊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圓;今:指某一區(qū)域。
《觸龍說趙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愛。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將伐顓臾》
19.無乃爾是過與 與,通“歟”,句末語氣詞。
《寡人之子國也》
20.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無,通“毋”,不要。
21.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 頒,通“斑”,花白。22.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涂,通“途”,道路。
《勸學(xué)》
23.雖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曬。
24.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異也 生,通“性”,資質(zhì),稟賦。
《秋水》
26。涇流之大 涇,通“徑”,直。
27.不辯牛馬 辯,通“辨”,分辨。
《過秦論》
28.合從締交
從,通“縱”。合從,六國聯(lián)合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頓,失敗。
30.陳利兵而誰何 何,通“呵”,呵問。
31.始皇既沒 沒,通“歿”,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興起。
33.贏糧而景從 景,通“影”,影子。
《鴻門宴》
34.距關(guān) 距,通“拒”,把守。
35.毋內(nèi)諸侯 內(nèi),通“納”,接納,使進(jìn)來。
36.張良出,要項伯 要,通“邀”,邀請。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違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
39.令將軍與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閡。
40.因擊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不,通“否”,如果不這樣。
《蘭亭集序》
42.雖趣舍萬殊 趣,通“趨”,往,取。
43.亦由今之視昔 由,通“猶”,猶如,如同。
《歸去來兮辭》
44.景翳翳以將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為什么。
古今異義
《燭之武退秦師》
《勾踐滅吳》
《鄒忌諷齊王納諫》
《觸龍說趙太后》
10.太后明謂左右
古:近臣、屬下、侍奉在身邊的人員等;今:左和右兩方
面,或用在數(shù)目字后面表示概數(shù)。
11.年幾何矣
古:多少;今:指數(shù)學(xué)的一門學(xué)科。
12,至于趙之為趙
古:是動詞“至”與介詞“于”的連用,譯為“到,上推到”;
今:表示達(dá)到某種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將伐顓臾》
13.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
古:把……當(dāng)做,讓……做;今:認(rèn)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這,代詞;今
15.丘也聞有國有家者 古:諸侯的封地稱 今:“國”指國家,
《寡人之于國也》
16.河內(nèi)兇 古:谷物收成不好,
17.棄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 古:供養(yǎng)活著的人;
《勸學(xué)》
19.金就礪則利
古:指金屬制的刀劍 20.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 古:驗,檢查;今:探;
21.非蛇鱔之穴無可寄; 古:安置,安身;今: 某人某事物上。
《過秦論》
22.山東豪俊遂并起而 古:崤山以東,即東:
《鴻門宴》
23.約為婚姻 古:結(jié)成親家;今:指
24.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 古……的原因;今:
25.備他盜之出入與非; 古:意外的變故;今:
26.將軍戰(zhàn)河北 古:黃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戰(zhàn)河南 古:黃河以南;今:河南省
28.如今人方為刀俎,我 古:魚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獻(xiàn)大王足下 古:兩次;今:又一次
《蘭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古:旁邊,水邊;今: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過去,從前;今: 有方向、對著、偏袒等意思
《歸去來兮辭》
32.問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常見實詞歸類
《燭之武退秦師》
①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陳述)
說 ②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 (雜說,一種文體)
③秦伯說,與鄭人盟 (通“悅”,喜歡,高興)
①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推辭)
辭{②停數(shù)日,辭去 (告別)
③不辭勞苦 (推托)
①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邊遠(yuǎn)的地方)
鄙②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 (邊邑)
③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 (淺陋)
①則名微而眾寡 (細(xì)小,輕微)
②微聞有鼠作作索索 (暗暗地)
③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稍微,略微)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沒有,如果不是)
《勾踐滅吳》
①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知道)
②如寡人者,安與知恥 (感到,懂得)
③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主持,管理)
④孰為汝多知乎 (通“智”)
復(fù) ①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繁復(fù))
②其有敢不盡力者乎?請復(fù)戰(zhàn) (再)
③未若復(fù)吾賦不幸之甚也 (恢復(fù))
①果行,國人皆勸 (勸勉)
②勸君更盡一杯酒 (勸說)
①自殺未遂 (成功) ,
遂{②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于是,就)
③遂使之行成于吳 (終于)
①當(dāng)室者死,三年釋其政 (掌管)
②唧唧復(fù)唧唧,木蘭當(dāng)戶織 (面對)
當(dāng)③好雨知時節(jié),當(dāng)春乃發(fā)生 (介詞,表示在某個時候)
④—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 (阻擋,把守)
⑤當(dāng)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必定)
⑥今當(dāng)遠(yuǎn)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將)
《鄒忌諷齊王納諫》
①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 (朝拜)
10.朝{②于是人朝見威王 (朝廷)
③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 (讀zhao,早晨)
①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誰)
11.孰{②孰視之,自以為不如 (通“熟”,仔細(xì))
③是可忍,孰不可忍 (什么)
①心之不虛,由好學(xué)之不誠也 (真心,誠意)
12.誠{②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確實,實在)
③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 (果真,表示假設(shè))
13.方①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方圓,縱橫)
②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 (地方)
③方欲行,轉(zhuǎn)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 (才,剛剛)
14.①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 (善良,善事)
②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好,美好)
③京中右善口技者 (擅長)
④王曰:“善?!?(表示同意的應(yīng)答詞)
15. ①奉命于危難之間 (時候,期間)
②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jìn) (間或,斷斷續(xù)續(xù))
間③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參與)
④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fēng)聲,百千齊作
(夾雜,攙雜)
《觸龍說趙太后》
16.質(zhì)①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 (質(zhì)地,底子)
②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zhì)于齊 (作抵押,作人質(zhì))
③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 (詢問)
17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到)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趁著)
③凡我父兄及國子姓(表示并列的連詞,和,以及)
④徐公何能及君也(b《比得上,趕得上》
18.①不若長安君之甚 (厲害)
②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嚴(yán)重)
③目似瞑,意暇甚 (相當(dāng),很)
④好讀書不求甚解 (仔細(xì))
19.少①少時,一狼徑去 (表示時間很短)
②太后之色少解 (稍微,略微)
③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 (讀shoo,年齡小)
20.異 ①何異斷斯織乎 (不同)
②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 (特別的,特殊的)
③太后笑曰:婦人異甚 (特別)
④漁人甚異之 (以……為異,對……感到詫異)
⑤曰“姑俟異日觀”云爾 (別的,另外的)
《季氏將伐顓臾》
21.是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這)
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判斷詞,是)
③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 (正確,與“非”相對)
22.疾 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病)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厭惡,憎恨)
③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快,急速)
13.止 ①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停止)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阻止)
③一屠晚歸,擔(dān)中肉盡,止有剩骨 (僅僅,只)
24 見 ①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看見)
②曹劌請見 (召見) ,
③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 (拜見)
④天蒼蒼,野茫茫,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 (,出現(xiàn))
25、過 ①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 (走過,經(jīng)過)
②過猶不及 (超過)
③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過分)
④是誰之過與 (過失)
⑤無乃爾是過與 (責(zé)備)
⑥故嘗與過宋將軍 (訪,探望)
《寡人之于國也》
26.數(shù) ①愿令得補黑衣之?dāng)?shù) (數(shù)目)
②數(shù)口之豕,可以無饑矣(shuò,
③數(shù)罟不入灣池 (讀cù,密)
27、發(fā) ①百發(fā)百中 (發(fā)射)
②發(fā)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 (派遣)
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打開)
④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花開)
28.直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不彎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過)
③系向牛頭充炭直 (通“值”,價錢)
兵①非我也,兵也 (兵器)
②窮早黷武 (戰(zhàn)爭) 。
③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 (軍隊)
④草木皆兵 (兵士)
30.勝 ①驢不勝怒,蹄之 (能承受)
②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 (盡)
③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勝利)
④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 (超過)
⑤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優(yōu)美的)
《勸學(xué)》 ,
31.絕①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 (終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隔斷)
③以為妙絕 (到了極點)
④佛印絕類彌勒 (非常)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橫渡)
32、強 ①挽弓當(dāng)挽強,用箭當(dāng)用長 (有力的弓)
②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強大,強健)
③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 (有余)
④乃自強步,日三四里 (讀qiang,竭力,勉強)
33、假 ①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借)
②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憑借、借助)
③假有人焉,舉我言復(fù)于我,亦必疑其逛 (假如,如果)
④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與“真”相對,不真,假裝)
34、望①吾嘗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向遠(yuǎn)處看)
②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 (盼望、希望)
③先達(dá)德隆望尊 (名望)
④適冬之望日前后 (月圓之時,農(nóng)歷每月十五日)
35.聞①順風(fēng)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聽見)
②博聞強志 (見聞、知識)
③不能稱前時之聞 (聲譽、名聲)
《過秦論》
36、制 ①……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統(tǒng)率、指揮)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控制、制服)
③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規(guī)模)
④—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制作)
37、亡 ①追亡逐匕,伏尸百萬(逃跑的士兵)
②秦?zé)o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丟失)
③吞二周而亡諸侯(滅亡)
④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無,沒有)
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好處)
38.利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有利的形勢)
③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鋒利)
39、固 ①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 (險固的地勢)
②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鞏固)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固執(zhí))
④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既,已)
40·遺 ①秦?zé)o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失、丟失)
②遺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遺失之物)
③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給予)
41.度①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 (規(guī)章制度)
②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絮大 (讀duo,計算)
③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 (越過)
④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 (讀du6,揣度)
《鴻門宴》
42.如①萬事如意 (順、隨)
②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好像)
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保ū鹊蒙希?
④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到,往)
43.舉①舉所佩玉塊以示之者三 (舉起)
②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發(fā)動)
③孫叔敖舉于海 (推舉)
④南取漢中,西舉巴蜀 (攻下,占領(lǐng))
⑤殺人如不能舉 (全,殺盡)
44. 謝 ①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感謝)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道歉)
③乃令張良留謝。(辭別)
④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 (告訴)
45.意①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意圖)
②然不自意能先人關(guān)破秦 (意料,料想)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神情,神態(tài))
《蘭亭集序》
46.修 ①此地有祟山峻嶺,茂林修竹(修長,高而直)
②修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長,修短,文中指壽命的長短)
③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修建)
④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整治、治辦)
47.期 ①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必,必定到達(dá))
②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jìn)者(周。期年,一周年)
③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約定)
48.致 ①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情趣、情致)
②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達(dá)到)
③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土 (招致)
49.臨 ①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面對,這里引申為閱讀)
②把酒臨風(fēng),其喜洋洋者矣 (面對。臨風(fēng),迎著風(fēng))
③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面對)
④先帝知臣謹(jǐn)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將要)
50.次 ①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處所、地方,這里指曲水之旁)
②太不上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③陳勝吳廣皆次當(dāng)行(次序、按次序,這里引申為輪到)
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行軍途中的駐地)
《歸去來兮辭》
51、行 ①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行走)
②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將要)
③李白乘舟將欲行(離去)
④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行為)
52、引①林暗草驚風(fēng),將軍夜引弓 (拉開弓)
②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 (端起)
③引以為流觴曲水 (引來,引導(dǎo))
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稱引,引用)
53.乘①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 (乘車,坐上戰(zhàn)車)
②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fù)奚疑 (順應(yīng))
③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 (古代四匹馬拉的兵車)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趁,就著)
54、若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似乎,好像)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假如)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你)
55、之①子犯請擊之 (他們,指秦軍)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它,指知識和道理)
③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它,即棄擲的珍寶)
文言文高頻
1. 500個常用文言實詞用法
先列舉一部分: 高中教材文言文實詞、虛詞知識系統(tǒng)梳理 第一冊文言文知識梳理 《燭之武退秦師》 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已,通“矣”,語氣詞,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給。 3.夫晉,何厭之有 厭,通“饜”,滿足。
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闕,通“缺”,侵損,削減。 5.秦伯說,與鄭人盟 說,通“悅”,高興。
6.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異義 1.貳于楚也 古:從屬二主,動詞; 今:“二”的大寫,數(shù)詞。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設(shè)宴請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個人; 今:尊稱一般人的妻子。 《勾踐滅吳》 7.南至于句無 句,通“勾”。
8.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 帥,通“率”,率領(lǐng)。 9.令壯者無取老婦 取,通“娶”,娶妻。
10.將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釋其政 政,通“征”,征稅。
12.而摩厲之于義 摩厲,通“磨礪”,切磋。 13.無不鋪也 鋪,通“哺”,給人食物吃。
14.無不歇也 欼,通“啜”,給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數(shù)與零數(shù)之間。
5.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 古:像爪和牙一樣,指幫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壞人的黨羽。 6.將不可改于是矣 古:對這種局面;今:連詞,表示后一事緊接著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黃河中下游地區(qū)。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今:男女兩人結(jié)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鄒忌諷齊王納諫》 16.徐公來,孰視之 孰,通“熟”,仔細(xì)。 9,今齊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圓;今:指某一區(qū)域。
《觸龍說趙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愛。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將伐顓臾》 19.無乃爾是過與 與,通“歟”,句末語氣詞。 《寡人之子國也》 20.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無,通“毋”,不要。
21.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 頒,通“斑”,花白。22.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涂,通“途”,道路。
《勸學(xué)》 23.雖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曬。
24.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異也 生,通“性”,資質(zhì),稟賦。
《秋水》 26。涇流之大 涇,通“徑”,直。
27.不辯牛馬 辯,通“辨”,分辨。 《過秦論》 28.合從締交 從,通“縱”。
合從,六國聯(lián)合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頓,失敗。
30.陳利兵而誰何 何,通“呵”,呵問。 31.始皇既沒 沒,通“歿”,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興起。 33.贏糧而景從 景,通“影”,影子。
《鴻門宴》 34.距關(guān) 距,通“拒”,把守。 35.毋內(nèi)諸侯 內(nèi),通“納”,接納,使進(jìn)來。
36.張良出,要項伯 要,通“邀”,邀請。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違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 39.令將軍與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閡。
40.因擊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不,通“否”,如果不這樣。
《蘭亭集序》 42.雖趣舍萬殊 趣,通“趨”,往,取。 43.亦由今之視昔 由,通“猶”,猶如,如同。
《歸去來兮辭》 44.景翳翳以將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為什么。
古今異義 《燭之武退秦師》 《勾踐滅吳》 《鄒忌諷齊王納諫》 《觸龍說趙太后》 10.太后明謂左右 古:近臣、屬下、侍奉在身邊的人員等;今:左和右兩方 面,或用在數(shù)目字后面表示概數(shù)。 11.年幾何矣 古:多少;今:指數(shù)學(xué)的一門學(xué)科。
12,至于趙之為趙 古:是動詞“至”與介詞“于”的連用,譯為“到,上推到”; 今:表示達(dá)到某種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將伐顓臾》 13.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 古:把……當(dāng)做,讓……做;今:認(rèn)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這,代詞;今 15.丘也聞有國有家者 古:諸侯的封地稱 今:“國”指國家, 《寡人之于國也》 16.河內(nèi)兇 古:谷物收成不好, 17.棄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 古:供養(yǎng)活著的人; 《勸學(xué)》 19.金就礪則利 古:指金屬制的刀劍 20.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 古:驗,檢查;今:探; 21.非蛇鱔之穴無可寄; 古:安置,安身;今: 某人某事物上。 《過秦論》 22.山東豪俊遂并起而 古:崤山以東,即東: 《鴻門宴》 23.約為婚姻 古:結(jié)成親家;今:指 24.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 古……的原因;今: 25.備他盜之出入與非; 古:意外的變故;今: 26.將軍戰(zhàn)河北 古:黃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戰(zhàn)河南 古:黃河以南;今:河南省 28.如今人方為刀俎,我 古:魚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獻(xiàn)大王足下 古:兩次;今:又一次 《蘭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古:旁邊,水邊;今: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過去,從前;今: 有方向、對著、偏袒等意思 《歸去來兮辭》 32.問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常見實詞歸類 《燭之武退秦師》 ①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陳述) 說 ②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 (雜說,一種文體) ③秦伯說,與鄭人盟 (通“悅”,喜歡,高興) ①辭曰:臣之壯。
2. 求高考120個文言文常用實詞和18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高考文言虛詞18 一、而 二、何 三、乎 四、乃 五、其 六、且 七、若 八、所 九、為 十、焉 十一、也 十二、以 十三、因 十四、于 十五、與 十六、則 十七、者 十八、之 一、【而】 1、連詞:可連結(jié)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guān)系。
(1)、表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譯作 “和”或“及”或“又”。
如: 聞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尚同》)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于老馬與蟻。
(《韓非子?說林》) 劍閣崢嶸而崔嵬。(《蜀道難》) 蟹六跪而二螯。
(《勸學(xué)》)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2)、表遞進(jìn)關(guān)系。
可譯為“并且”或“而且”。如: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
(《廉頗藺相如列傳》)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勸學(xué)》) (3)、表承接關(guān)系。
一般不譯,有時譯作 “就”“才”“接著”。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
(《石鐘山記》) (4)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可譯作“但是”“卻”。
如: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原列傳》)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
(《勸學(xué)》)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5)表假設(shè)關(guān)系,可譯作“如果”、“假如”。如: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馮婉貞》) 子產(chǎn)而死,誰其嗣之?(《左傳?襄公三十年》) (6)表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可不譯,有時譯作“地”。如: 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說》)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xué)》) (7)表示因果關(guān)系,譯作“因而”“所以”如: 表惡其能而不用也。
(《赤壁之戰(zhàn)》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8)表示目的關(guān)系,一般譯作“來”,或不譯。
如: 縵立遠(yuǎn)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9)為下文提出更甚的事情作襯托,譯作“還” “尚且”常與“何況”“而況”相呼應(yīng),表遞進(jìn)。如: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況于人乎?(《淮南子?人間》) 夫禽獸之愚,而不可妄致也,而況于火食之民乎?(尸子《明堂》) 2、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通“爾”,一般作定語,譯作“你的”,也可作主語,譯作“你”。
如: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耳。(《促織》)②若欲死而父, 即前斗。
《書博雞者事》③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④余知而無罪也。
(《左傳?昭公二十年》) 3、通“如”:好像,如同。如:軍驚而壞都舍。
(《察今》) [而已]罷了。復(fù)音虛詞,表示“限止”,語氣助詞。
例: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 尺而已。
(《口技》) [而后]才,方才。例:①三月而后成。
②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出師表》)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jìn)一層的意思。
例: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ā妒娚接洝罚诩冀?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庖丁解?!罚?二、【何】 1、疑問代詞 (1)單獨用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帶有語氣助詞 “哉”“也”。
譯作“為什么” “什么原因”。如: 何者?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2)用作前置的賓語,問處所或事物,譯作“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如: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3)用作定語。
譯作“什么”“哪”。如: 然則何時而樂耶? (《岳陽樓記》) 其間旦暮聞何物?(《琵琶行》) (4)用作狀語,常表示反問。
譯作“為什么”“怎么”。如: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副詞: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詞前。
譯作“怎么”“多么”“怎么這樣”。如: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ɡ畎住豆棚L(fēng)十九首?其三》) 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ā读婀賯餍颉罚?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 3、構(gòu)成復(fù)音虛詞“何如”“何以”。
(1)“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問句中,表疑問。譯作“怎么樣”“什么樣”。
如: 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 (2)“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譯作“拿什么”“憑什么”。
如: 何以哉?(《曹劌論戰(zhàn)》)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3)“奈何”,常用于疑問句中作謂語或狀語。譯作“怎么辦”“為什么”。
如: 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 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 三、【乎】 1、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譯作“嗎”“呢”。
如: 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zhàn)》) (2)表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呢”。
如: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 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zhàn)》) (3)表猜度語氣。譯作“吧”。
如: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師勞力竭,遠(yuǎn)主備之,無乃不可。
3. 高中語文古文常用詞積累
然 ⑴用在詞后,作詞尾表示狀態(tài)。
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
的樣子”。例:①虎見之,龐然大物也。
②康肅忿然曰。③雜然相許,其妻疑曰。
④夫子喟然嘆曰。⑤而當(dāng)日之情形憬然赴目。
⑵然而,但是。例:①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
②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③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④然君之職分難明。
⑤然群不自意能先入關(guān)破秦。⑥然是說也,余尤疑之。
⑦然睹促織,隱中胸懷。⑧袁人大憤,然未有以報也。
⑨觀袁守雖得民,然自喜輕上。 ⑶是的,對的。
例:①然之。命李忠義帥突將三千為前驅(qū)。
(然之:以之為然)②植然其言及圣門,門吏阻住。③吳廣以為然。
乃行卜。④成然之。
早出暮歸,提竹筒絲籠。⑤然,誠有百姓者。
⑷如此,這樣。例:①遂開門納眾,及里城,亦然。
②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③子墨子曰:“然,胡不己乎?”④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
⑤惟博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之信然。⑥后這為人君者不然。
⑦ 使之然也。⑧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
⑨其去則然,其來則不然。⑩此亦不然矣。
⑸用在句末,“像。
一樣”。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然后」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例:⑴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⑵然后導(dǎo)以取保,出居于外。⑶否則三縊加別械,然后得死。
⑷然后皇上與康先生之意始能稍通。⑸然后得一夕安寢。
⑹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⑺然后以六合為家。
⑻然后渡揚子江。⑼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⑽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gòu)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11)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 「然則」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既然這樣,那么。
”,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例:⑴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⑵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⑶然則成于下之得。
⑷然則諸侯之地有限。⑸然則廢釁鐘與?⑹然則一羽之不舉,不為用力焉。
⑺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⑻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
「然而」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雖然)這樣,可是?!?/p>
表示轉(zhuǎn)折。
例:⑴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也。⑵然而隱忍以行。
⑶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者】 (一)助詞。
1.指人、物、事、時、地等。“……的”,“……的(人、東西、事情)”。
①有復(fù)言令長安君為質(zhì)者,老婦必唾其面?。ā队|龍說趙太后》) ②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在數(shù)詞后面,譯為“……個方面”“……樣?xùn)|西”“……件事情”。 ①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
(《赤壁之戰(zhàn)》) ②或異于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3.用作“若”“似”“如”的賓語,譯為“……的樣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 ②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黔之驢》) 4.放在后置的定語后面,相當(dāng)于“的”。
①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頃之,煙炎張?zhí)欤笋R燒溺死者甚眾(《赤壁之戰(zhàn)》) 5.放在主語后面,引出判斷,不必譯出。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師說》) 6.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后面,不必譯出。 ①近者奉辭伐罪。
(《赤壁之戰(zhàn)》) ②古者以天下為主,汀? ③遠(yuǎn)者數(shù)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赤壁之戰(zhàn)》) ②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語氣詞。
1.放在疑問句的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 ①何者?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所 ⑴處所,地方。
例:①持童抵主人所。②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③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④樂土樂土,爰得我所?、莩煞磸?fù)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⑥某所,而母立于茲。
⑦此何所也? ⑵用在動詞或者“介詞+動詞”之前,組成名詞性詞組,相當(dāng)于“。
的事、物”? “。
的地方”、“。
的人”等。例:①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②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③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④荊柯有所待,欲與俱。⑤此疾之所由生也。
(所由生:產(chǎn)生的緣由。) 「所以」 ⑴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
方法或依據(jù),相當(dāng)于"用來。
的方法""是用來。
的"等。例:①吾知所以人距子矣,吾不言。
②故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 ⑵表示原因。
相當(dāng)于“。
的原因(緣故)”。例:①親賢臣,遠(yuǎn)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
②荊人尚猶循表而導(dǎo)之,此其所以敗也。③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④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所謂」所說的。
例:⑴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⑵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⑶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⑷漢高祖所謂“某業(yè)所就,孰與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覺溢之于辭矣。
「所在」 ⑴到處。例:石之鏗然有聲音者,所在皆是也。
⑵所在之處,處所。例:①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②急趨之,折過墻隅,迷其所在。③宮闕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
何 ⑴什么。例:①。
4. 高中文言文常用詞的意思.然、者、所、何、乃.分別舉出各種用法極其
然 ⑴用在詞后,作詞尾表示狀態(tài).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樣子”.例:①虎見之,龐然大物也.②康肅忿然曰.③雜然相許,其妻疑曰.④夫子喟然嘆曰.⑤而當(dāng)日之情形憬然赴目. ⑵然而,但是.例:①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②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③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④然君之職分難明.⑤然群不自意能先入關(guān)破秦.⑥然是說也,余尤疑之.⑦然睹促織,隱中胸懷.⑧袁人大憤,然未有以報也.⑨觀袁守雖得民,然自喜輕上. ⑶是的,對的.例:①然之.命李忠義帥突將三千為前驅(qū).(然之:以之為然)②植然其言及圣門,門吏阻住.③吳廣以為然.乃行卜.④成然之.早出暮歸,提竹筒絲籠.⑤然,誠有百姓者. ⑷如此,這樣.例:①遂開門納眾,及里城,亦然.②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③子墨子曰:“然,胡不己乎?”④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⑤惟博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之信然.⑥后這為人君者不然.⑦ 使之然也.⑧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⑨其去則然,其來則不然.⑩此亦不然矣. ⑸用在句末,“像.一樣”.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然后」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例:⑴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⑵然后導(dǎo)以取保,出居于外.⑶否則三縊加別械,然后得死.⑷然后皇上與康先生之意始能稍通.⑸然后得一夕安寢.⑹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⑺然后以六合為家.⑻然后渡揚子江.⑼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⑽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gòu)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11)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 「然則」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既然這樣,那么.”,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例:⑴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⑵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⑶然則成于下之得.⑷然則諸侯之地有限.⑸然則廢釁鐘與?⑹然則一羽之不舉,不為用力焉.⑺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⑻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 「然而」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雖然)這樣,可是.”.表示轉(zhuǎn)折.例:⑴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也.⑵然而隱忍以行.⑶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者】 (一)助詞. 1.指人、物、事、時、地等.“……的”,“……的(人、東西、事情)”. ①有復(fù)言令長安君為質(zhì)者,老婦必唾其面?。ā队|龍說趙太后》) ②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在數(shù)詞后面,譯為“……個方面”“……樣?xùn)|西”“……件事情”. ①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zhàn)》) ②或異于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3.用作“若”“似”“如”的賓語,譯為“……的樣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 ②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黔之驢》) 4.放在后置的定語后面,相當(dāng)于“的”. ①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頃之,煙炎張?zhí)欤笋R燒溺死者甚眾(《赤壁之戰(zhàn)》) 5.放在主語后面,引出判斷,不必譯出.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6.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后面,不必譯出. ①近者奉辭伐罪.(《赤壁之戰(zhàn)》) ②古者以天下為主,?汀? ③遠(yuǎn)者數(shù)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赤壁之戰(zhàn)》) ②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語氣詞. 1.放在疑問句的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 ①何者?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所 ⑴處所,地方.例:①持童抵主人所.②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③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④樂土樂土,爰得我所?、莩煞磸?fù)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⑥某所,而母立于茲.⑦此何所也? ⑵用在動詞或者“介詞+動詞”之前,組成名詞性詞組,相當(dāng)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例:①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②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③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④荊柯有所待,欲與俱.⑤此疾之所由生也.(所由生:產(chǎn)生的緣由.) 「所以」 ⑴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jù),相當(dāng)于"用來.的方法""是用來.的"等.例:①吾知所以人距子矣,吾不言.②故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 ⑵表示原因.相當(dāng)于“.的原因(緣故)”.例:①親賢臣,遠(yuǎn)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②荊人尚猶循表而導(dǎo)之,此其所以敗也.③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④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所謂」所說的.例:⑴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⑵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⑶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⑷漢高祖所謂“某業(yè)所就,孰與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覺溢之于辭矣. 「所在」 ⑴到處.例:石之鏗然有聲音者,所在皆是也. ⑵所在之處,處所.例:①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②急趨之,折過墻隅,迷其所在.③宮闕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 何 ⑴什么.例:①子何而往?(何:憑什么.)②大鐵椎,不知何許人.③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 ⑵怎么樣.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②卻看妻子悉何在.③。
文言文重點詞匯500個是什么?
1、詣:到,去。
2、勸:鼓勵,獎勵;受到鼓勵、獎勵。
3、課:考核、督促、征收。
4、風(fēng)、化:教育感化教化。
5、按、案:巡視,巡行;考察,核實,查明。
6、游:游玩,游覽;旅行,外出求學(xué)或求官;交際,交往。
7、趣、趨:小步走,跑;又引申為趕快,迅速;通“促”,催促。
8、劾:舉報,檢舉,揭發(fā)。
9、白:告訴,報告。常用于官吏之間。
10、短:進(jìn)讒言,說壞話。
11、害:嫉妒。
12、聞:聽說,聽見;使知道,報告給……知道。
13、折:指斥,指責(zé),駁斥。
14、讓:責(zé)備,責(zé)怪;謙讓,辭讓。
15、黨:偏袒,伙同,包庇。
16、矯:假托,假傳。
17、質(zhì):作人質(zhì);抵押。
18、次:臨時駐扎(用于軍隊);住宿,停留(用于個人)。
19、輸:繳納(貢品或賦稅)――由“輸送、運輸”引申。
20、當(dāng):判刑,判罪。后多帶表示懲罰意義的`詞語。
高考文言文游記類常考詞匯有哪些
一、之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②指示代詞,表近指??勺g為“這”,通常作復(fù)指性定語。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①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的標(biāo)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②結(jié)構(gòu)助詞,補語的標(biāo)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
③結(jié)構(gòu)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yīng)省去。
④結(jié)構(gòu)助詞。當(dāng)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
⑤音節(jié)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義,譯時應(yīng)省去。
二、而
1、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guān)系。
①表示并列,相當(dāng)于“和”“與”;愛了而樂衷,皆喪心也。
②表示順承,相當(dāng)于“就”“才”;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③表示轉(zhuǎn)折,相當(dāng)于“卻”“但是”;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
④表示因果,相當(dāng)于“因為...所以...”。
⑤表示修飾(方式、狀態(tài))
⑥表示假設(shè),相當(dāng)于“如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⑦表示遞進(jìn)關(guān)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學(xué)二而日參省乎己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3、復(fù)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dāng)于“罷了”。
4、【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5、【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jìn)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6、【既而】不久,一會兒。
三、其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①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詞之前,作領(lǐng)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fù)數(shù))。
②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修飾語)應(yīng)譯為“他”“它”。
③活用為第一人稱??捎米鞫ㄕZ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
④指示代詞,表遠(yuǎn)指??勺g為“那”“那個”“那些”“那里”。
⑤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
2、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
3、用作連詞。做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設(shè),可譯為“如果”;表選擇,可譯為“還是”
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爾,豈他人之過哉?(《送東陽馬生序》)
4、助詞,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可不譯。
路漫漫其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四、以
1.介詞,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
①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石鐘山記》)
2.介詞,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①以勇氣聞于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③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
3.介詞,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譯為:把。
①操當(dāng)以肅還付鄉(xiāng)黨。(《赤壁之戰(zhàn)》)
4.介詞,表示時間、處所。譯為:于,在,從。
①以八月十三斬于市。
②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③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5.介詞,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于。
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卒以吾郡這發(fā)憤一擊,不敢復(fù)有株治。(《五人墓碑記》)
③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6.介詞,表示依據(jù)。譯為:按照,依照,根據(jù)。
①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zhàn)》)
②余船以次俱進(jìn)。(《赤壁之戰(zhàn)》)
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
①以一當(dāng)十(成語)
②夜以繼日(成語)
③秋以為期(《詩經(jīng)?氓》)
7.連詞。表示并列或遞進(jìn)關(guān)系??勺g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②忽魂悸以魄動。(《夢游天姥吟留別》)
8.承接連詞。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勺g為"而"或省去。
①余與四人擁火以入。(《石鐘山記》)
②樊噲側(cè)其盾以撞。(《鴻門宴》)
③各各竦立以聽。(《促織》)
9.目的連詞,后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jié)果??勺g“而”“來”“用來”“以致”等。
①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當(dāng)求數(shù)頃之田,于伊、潁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與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六國論》)
10.連詞。表示因果關(guān)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①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③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11.連詞。表示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12.語氣助詞,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例:
①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出師表》)
②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方位)(《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圍)
13.語氣助詞,起調(diào)整音節(jié)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14.動詞,譯為:以為,認(rèn)為。
①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15.動詞,譯為: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16.名詞。譯為:緣由,原因。
①古人秉燭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五、于
“于”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jié)合,構(gòu)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guān)系。
1、引進(jìn)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于”“給”“由于”等。
例如: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dá)于諸侯。(《出師表》在……中)
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向)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于)
2、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
例如: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xué)》)
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zhì)和狀態(tài),可不譯。
3、放在動詞之后,引進(jìn)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yīng)。
例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
4、復(fù)音虛詞“于是”,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guān)系,與現(xiàn)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F(xiàn)代漢語也這樣用。
②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后,“于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筛鶕?jù)“于”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dāng)于“在這”“從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這職業(yè)上”《捕蛇者說》)
六、乃
(一)用作副詞。1.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①設(shè)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②悉使羸兵負(fù)草填之,騎乃得過。(《赤壁之戰(zhàn)》)③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2.強調(diào)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3.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①項王乃復(fù)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jì)》)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rèn)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濟(jì),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②贏乃夷門抱關(guān)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二)用作代詞。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①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3.還可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于”“如果”等?!緹o乃】表猜測,譯為“恐怕……”。①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滅吳》)②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乃爾】譯為“這樣”。①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七、焉
1.語氣助詞。
(一)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語氣助詞。
作詞尾,相當(dāng)于“然”“......的樣子”。
于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
(二)有時用于反詰語氣,可譯為"呢"。
萬鐘于我何加焉?。ā遏~我所欲也》)
(三)"焉"在句中,作形容詞、副詞詞尾,表示語氣上的停頓無義 。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鐘山記》)
2.代詞。相當(dāng)于"之"。如:
使皇武子辭焉。(《肴之戰(zhàn)》)
3.疑問代詞。譯為"什么"、"哪里"等。如:
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者。(《墨子》)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兼詞。相當(dāng)于"于是"、"于之"于此” 等。如:
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肴之戰(zhàn)》)
微波入焉。(《石鐘山記》)
八、則
1.用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guān)系。
①表示承接關(guān)系。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復(fù)句中的前后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lián)系??勺g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jīng)是”。
例如: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xué)》)
②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shè)的情況,相當(dāng)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設(shè)或推斷的結(jié)果,相當(dāng)于“那么”“就”。例如: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③表示并列關(guān)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jié)構(gòu)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并列關(guān)系(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勺g為“就”,或不譯。
例如: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④表示轉(zhuǎn)折、讓步關(guān)系。表示意思有轉(zhuǎn)折時,“則”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卻”;表示姑且承認(rèn)一件事,預(yù)備下句轉(zhuǎn)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
例如: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2、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diào)和確認(rèn)作用,可譯作“是”“就是”。
例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九、何
(一)用作疑問代詞。1.單獨作謂語,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②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②大王來何操?(《鴻門宴》)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①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二)用作疑問副詞。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三)作語助詞,相當(dāng)于“啊”。①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四)何:通“呵”,喝問。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么樣”“怎么辦”“為什么”。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②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③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jù)“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dāng)于“拿什么”“憑什么”等。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①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促織》)【何乃】譯為“怎能”①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qū)區(qū)(《孔雀東南飛》)
十、且
1.用作連詞。 且表示遞進(jìn)關(guān)系。
例如: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赤壁之戰(zhàn)》)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zhàn)》)
表示并列關(guān)系。
河水清且漣猗……(《伐檀》)
有時相當(dāng)于“尚且”,先讓步,后推進(jìn)一層。
例如: 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2.用作副詞。 相當(dāng)于“將”“將要”,“暫且”“姑且”。 例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驢一鳴,虎大駭,遠(yuǎn)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驢》)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ā妒纠簟罚?/p>
十一、若
1、動詞,像,好像。例如: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促織》)
2、用作代詞。①表示第二人稱,相當(dāng)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例如:若入前為壽 ,壽畢 ,請以劍舞(《鴻門宴》)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若屬:你們這些)更若役,復(fù)若賦……(《捕蛇者說》你的)②表近指,相當(dāng)于“這”“這樣”“如此”。例如: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齊桓晉文之事》)3、用作連詞。①表假設(shè),相當(dāng)于“如果”“假如”等。例如:若據(jù)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赤壁之戰(zhàn)》)若備與彼協(xié)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jié)盟好。(《赤壁之戰(zhàn)》)②表選擇,相當(dāng)于“或”“或者”。例如: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jì)》)③至,至于。例如: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齊桓晉文之事》)【若夫】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近似“要說那”、“像那”的意思。①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岳陽樓記》)
【若定】心中有數(shù),從容不迫。①指揮若定。(《赤壁之戰(zhàn)》)
十二、所
1.用作助詞。 經(jīng)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jié)合,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八弊纸Y(jié)構(gòu)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例如: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所”和動詞結(jié)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jié)構(gòu),則所字結(jié)構(gòu)起定語的作用。
例如: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后序》)
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信陵君竊符救趙》)
2.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yīng),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例如: 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錄〉后序》)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3.復(fù)音虛詞“所以”。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例如: 親賢臣,遠(yuǎn)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yuǎn)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十三、為
“為”在文言中經(jīng)常用作動詞和介詞,也可以用作助詞。用作動詞,意思是“做”。還可作判斷詞“是”用。這些都屬于實詞范圍。下文介紹作虛詞用的幾種用法。
1.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
①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勺g為“向”“對”等。
例如: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保ā短一ㄔ从洝罚?/p>
②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勺g為“替”“給”等。
例如: 當(dāng)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zhàn)》)
公為我獻(xiàn)之。(《鴻門宴》) ③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勺g為“當(dāng)”“等到”等。例如: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④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勺g為“為著”、“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
⑤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勺g為“因為”“由于”。例如: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罚?/p>
⑥表示被動關(guān)系。讀陽平聲,可譯為“被”?!盀椤彼M(jìn)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xiàn)主動者;有時跟“所”結(jié)合,構(gòu)成“為所”或“為……所”。
例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ā而欓T宴》)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zhàn)》)
2.用作助詞。讀陽平聲,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面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yīng)。可譯為"呢"?
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
十四、因
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依據(jù)、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于”,“趁著”“憑借”,“經(jīng)過”“通過”。
例如: 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后漢書·張衡傳》)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于是”“便”。
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zhàn)》)
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練習(xí):
1、因坐法華西亭
十五、與
作虛詞用。
解釋為:和、跟、同。例如: 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嘆。后寫作“歟”。2、 作實詞用,可解釋為“給予、給”,“結(jié)交、交好”。
十六、矣
語氣助詞
1.用于陳述句尾?;蛑隙ㄕZ氣,有的可譯為"了",有的可不譯;或助已然語氣,說明事情已實現(xiàn),可譯為"了";或助將然語氣,說明事情將要實現(xiàn),可譯為"了"。
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赤壁之戰(zhàn)》)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傳序》)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項脊軒志》)
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ā冻啾谥畱?zhàn)》)
2.用于感嘆句。助感慨、諷刺、贊頌語氣,可譯為"了""啊"。
甚矣,汝之不惠?。ā队薰粕健罚?/p>
嗚呼,烈矣?。ā蹲T嗣同》)
3.用于祈使句,助請求、勸勉、禁止語氣,可譯為"吧"。
愿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毛遂自薦》)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信陵君竊符救趙》)
4.用于疑問句末,助疑問語氣。
年幾何矣?(《觸龍說趙太后》)
十七·者
(1)指人、物、事、地點等,相當(dāng)于“......的”或“......的人(東西、事情、地方)?!?/p>
例: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shù)者。(者:指人)
若所市于人者,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
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者:指事。)
(2)與“若”之類字組成某種詞組,或單用,表示比擬,相當(dāng)于“......的樣子”、“......似的”。
例:
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
言之,貌若甚戚者。
(3)放在主語之后,表示提頓或判斷。
例: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陳勝者,陽城人也。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4)放在主語之后,引出原因。
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
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5)放在疑問句末,表示疑問。
例:
何者?上下之分也。
(6)放在假設(shè)復(fù)句中,表示假設(shè),相當(dāng)于“如果......”、“......的話”。
例:
入則無法家弗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7)放在“有”字的賓語之后,表示提頓。
例: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有郭四者,凡四殺人。
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8)放在數(shù)詞之后(翻譯時,要根據(jù)所列事物,在數(shù)詞詞后加上相應(yīng)的量詞和名詞)。
例:
或異于二者之為,何哉?(二者:兩種心情。)
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此數(shù)者:這幾點。)
(9)放在后置的定語這后,相當(dāng)于“的”。
例:
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定語是“可使報秦者”,中心詞是“人”。
于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
(10)放在時間詞之后,表示停頓,起調(diào)整音節(jié)作用。
例:
近者奉辭伐罪。
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
遠(yuǎn)者數(shù)世,近者及身。
(11)放在陳述句末,表示陳述結(jié)束。
例:
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十八、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勺g為"嗎""呢"。
①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②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罚?/p>
③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zhàn)》)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嗎"、"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鴻門宴》)
②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
③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zhàn)》)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
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⑤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4.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離騷》)
③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赤壁賦》)
④長鋏歸來乎!出無車(《馮諼客孟嘗君》)
5.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①于是乎書。
(二)用作介詞,相當(dāng)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岳陽樓記》)(乎:于)
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捕蛇者說》)(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前一個"乎":在;后一個"乎":比。)
④吾嘗疑乎是。(乎:對。)
⑤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論語》)(乎:對。)
⑥亦無怪乎其私之也。(乎:對于)
⑦蓋進(jìn)乎技矣。(《庖丁解?!罚ê酰罕龋?/p>
⑧以吾一日長乎爾。(爾:比。)
(三)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①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罚?/p>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