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外國的文學(xué)作品躺著公園的長椅上,幾片樹落在了身上的信息
推薦文章
“如果有來生,我要做一棵樹”是誰寫的?
“如果有來生,我要做一棵樹”是三毛寫的,是三毛《寫給自己》中的詩。
一、作者簡介:
三毛,原名陳懋平,中國現(xiàn)代作家,代表作有《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駱駝》、《雨季不再來》、《溫柔的夜》、《夢里花落知多少》、《背影》、《我的寶貝》等。其之所以在中國知名,一半在文字,一半在她獨特壯闊的生活方式。白先勇曾評價:“三毛創(chuàng)造了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瑰麗的浪漫世界;里面有大起大落生死相許的愛情故事,引人入勝不可思議的異國情調(diào),非洲沙漠的馳騁,拉丁美洲原始森林的探幽——這些常人所不能及的人生經(jīng)驗造就了海峽兩岸的青春偶像?!?/p>
二、《如果有來生》原文:
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
站成永恒。沒有悲歡的姿勢,
一半在塵土里安詳,
一半在風(fēng)里飛揚;
一半灑落蔭涼,
一半沐浴陽光。
非常沉默、非常驕傲。
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如果有來生,要化成一陣風(fēng),
一瞬間也能成為永恒。
沒有善感的情懷,
沒有多情的眼睛。
一半在雨里灑脫,
一半在春光里旅行;
寂寞了,孤自去遠行,
把淡淡的思念統(tǒng)帶走,
從不思念、從不愛戀;
如果有來生,要做一只鳥,
飛越永恒,沒有迷途的苦惱。
東方有火紅的希望,南方有溫暖的巢床,
向西逐退殘陽,向北喚醒芬芳。
如果有來生,
希望每次相遇,
都能化為永恒。
三、主要作品:
文集:《傾城》、《溫柔的夜》、《哭泣的駱駝》、《雨季不再來》、《撒哈拉的故事》、《送你一匹馬》等。
劇本:《三毛全集:滾滾紅塵》共出版發(fā)行作品23部有聲作品:《三毛說書》《閱讀大地》《流星雨》
譯作:《剎那時光》《蘭嶼之歌》《清泉故事》《娃娃看天下》(共兩本)
詩:《朋友》
四、人物評價:
如果生命是一朵云,它的絢麗,它的光燦,它的變幻和飄流,都是很自然的,只因為它是一朵云。三毛就是這樣,用她云一般的生命,舒展成隨心所欲的形象,無論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或是悲凄,她都無意矯飾,行間字里,處處是無聲的歌吟,我們用心靈可以聽見那種歌聲,美如天籟。被文明捆綁著的人,多慣于世俗的繁瑣,迷失而不自知。讀三毛的作品,發(fā)現(xiàn)一個由生命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像開在荒漠里的繁花,她把生命高高舉在塵俗之上,這是需要靈明的智慧和極大的勇氣的。
《愛麗絲漫游奇境記》的作者是哪國人?
《愛麗絲漫游奇境記》的作者是英國人。《愛麗絲漫游奇境記》的作者是路易斯·卡羅爾。
劉易斯?卡羅爾,原名查爾斯?路特維奇?道奇森,他不僅僅是一名小說家、童話作家,還是一名數(shù)學(xué)家、邏輯學(xué)家、牧師以及攝影師,他生性靦腆,患有嚴(yán)重的口吃,但興趣廣泛,對小說、詩歌、邏輯、兒童攝影等頗有造詣,畢業(yè)于牛津大學(xué),長期在牛津大學(xué)任基督堂學(xué)院數(shù)學(xué)講師。
所作童話《愛麗絲漫游奇境》(1865)與《愛麗絲鏡中世界奇遇記》(1871)為其代表作品,通過虛幻荒誕的情節(jié)描繪了童趣橫生的世界,亦揶揄19世紀(jì)后期英國社會的世道人情,含有大量邏輯與文字游戲及仿擬的詩歌,流傳與影響甚廣。
擴展資料
愛麗絲的原型是一位7歲小女孩:
1856年,牛津大學(xué)教會學(xué)院新任校長李道爾到任,劉易斯·卡羅爾和李道爾一家很快建立了友誼。他和李道爾的妻子洛里娜、三個女兒洛麗娜、埃迪絲和愛麗絲經(jīng)常在一起玩。
1862年7月4日,30歲的卡羅爾和李道爾一家去郊游劃船。在野餐會上愛麗絲求卡羅爾講個故事??_爾就臨時想了一個“小姑娘掉進兔子洞”的故事給她聽。
愛麗絲求卡羅爾把這個故事寫下來。兩年之后,卡羅爾終于在1864年11月把一本手寫,帶自配插畫的,題為《愛麗絲地下世界歷險記》的書交到了愛麗絲手上。
在此之前,卡羅爾的朋友邁克唐納看過這份手稿,非常贊賞,并幫助聯(lián)系出版社。在否定了“地下世界歷險記”、“愛麗絲和仙人們”、“愛麗絲的金色時光”等幾個題目后,這份手稿最終以《愛麗絲漫游奇境記》的書名于1865年出版。泰尼爾為其繪制的第一版插畫也成為美術(shù)經(jīng)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愛麗絲夢游仙境 (劉易斯·卡羅爾創(chuàng)作兒童文學(xué))
三毛在寫給自己中說:如果有來生我要做一棵樹…求全部原話
如果有來生,我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恒,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塵土里安詳,一半在風(fēng)里飛揚;一半灑落蔭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如果有來生,我要化成一陣風(fēng),一瞬間也能成為永恒。沒有善感的情懷,沒有多情的眼睛。一半在雨里灑脫,一半在春光里旅行;寂寞了,孤自去遠行,把淡淡的思念統(tǒng)帶走,從不思念、從不愛戀;
擴展內(nèi)容
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原名陳懋平(mào),后改名為陳平,1943年出生于重慶,1948年,隨父母遷居臺灣,中國當(dāng)代著名作家。1967年赴西班牙留學(xué),后去德國、美國等。1973年定居西屬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結(jié)婚。1981年回臺后,曾在文化大學(xué)任教,1984年辭去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醫(yī)院去世,享年四十八歲。三毛的作品也在全球的華人社會廣為流傳,生平著作和譯作十分豐富,共有二十四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