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中文在线观看,永久939w78w78w乳液,色5月婷婷 亚洲,2021精品国产自在观看

  • <small id="wqkfw"></small>

    <address id="wqkfw"></address>
  • 觀后感

    5U文學(xué)網(wǎng) > 作文 > 觀后感 > 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diǎn)總結(jié),高一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diǎn)歸納

    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diǎn)總結(jié),高一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diǎn)歸納

    | admin

    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diǎn)

    高考語文文言文19分的總分,這部分內(nèi)容拉分特別厲害,得分高的能得到滿分,但是得分率低的,也該也就6-8分。學(xué)習(xí)和備考中,文言文知識點(diǎn)需要梳理積累,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1

    《鴻門宴》知識點(diǎn)

    1通假字

    1.距①關(guān),毋②內(nèi)③諸侯。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無”,不要。

    ③內(nèi),通“納”,接納,進(jìn)入。

    2.張良出,要項(xiàng)伯。要,通“邀”,邀請。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違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xiàng)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不,通“否”。

    6.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nèi)(內(nèi)通“納”)

    7.項(xiàng)王則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8.令將軍與臣有卻。卻,通“隙”,隔閡,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氣……成五采。采,通“彩”,顏色。

    11.私見張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項(xiàng)王則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擊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參,通“驂”,古時乘車。

    2虛詞實(shí)詞

    (一)實(shí)詞

    饗土卒(饗;犒勞)

    夜馳之(之:到,往)

    無所取(所?。核纸Y(jié)構(gòu),掠奪的東西)

    從沛公(從:跟從)

    亡去不義(亡:逃跑;義:符合道義)

    料大王土卒足以當(dāng)項(xiàng)王乎(料:估量:當(dāng):抵擋)

    與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記)

    他盜之出入(出入:偏義夏詞,進(jìn)入)

    具言(具:詳細(xì),完備)

    若入前為壽(若:你;為壽:祝健康)

    殺人如不能舉(舉;盡)

    竊為大王不敗也(竊;私下里)

    坐須臾(須臾:片刻)

    相去(去,距離)置車騎(置;放棄)

    督過之(督過:責(zé)備)

    留謝(謝:辭謝)

    (二)虛詞

    固不如也(固:當(dāng)然)

    君安與項(xiàng)伯有故(安:怎么)

    孰與君少長(孰與:與……相比,哪一個更……)

    人有大功而擊之(而:卻)

    因言曰(因:趁機(jī))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詞,不譯)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這樣)

    因留沛公與飲(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擊沛公于坐(因,趁機(jī))

    若屬皆且為所虜(若屬:你們這些人)

    3詞類活用

    1.沛公軍霸上。軍,名詞作動詞,駐扎。

    2.王,名詞作動詞,稱王。

    ①沛公欲王關(guān)中。

    ②秦地可盡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張良。善,形容詞作動詞,友善、交好。

    4.夜,名詞作狀語,在夜晚。

    ①項(xiàng)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②于是項(xiàng)伯復(fù)夜去。

    5.義,名詞作動詞,恪守信義。

    ①亡去不義。

    ②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6.項(xiàng)伯殺人,臣活之。活,使動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兄,名詞作狀語,像兄長一樣。

    8.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xiàng)王。從,使動用法,使……跟從,率領(lǐng)。

    9.范增數(shù)目項(xiàng)王。目,名詞作動詞,使眼色。

    10.若入前為壽。前,名詞作動詞,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詞作狀語,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12.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nèi)。止,使動用法,使……停止。

    13.頭發(fā)上指。上,名詞作狀語,向上。

    14.刑人如恐不勝。刑,名詞作動詞,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①下,名詞作動詞,下來。②道,名詞作動詞,取道。

    ③間,動詞作狀語,小道,表示動作的處所。

    16.沛公已去,間至軍中。間,動詞作狀語,從小路。

    17.拔劍撞而破之。破,使動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庫。籍,名詞作動詞,登記。

    19.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詞作名詞,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續(xù)耳。續(xù),動詞作名詞,后續(xù)者。

    21.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詞用如名詞,小的方面

    22.項(xiàng)王、項(xiàng)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東、南,名詞作狀語,向東、向南

    4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1.此天子氣也

    2.楚左尹項(xiàng)伯者,項(xiàng)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續(xù)耳

    (二)被動句

    1.若屑皆且為所虜

    2.晉屬今為之虜矣

    (三)賓語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關(guān)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為者

    4.大王來何操

    5.沛公安在

    6.今日之事何如?

    7.何辭為?

    (四)介賓 短語 后置句/狀語后置句

    1.曹無傷使人言于項(xiàng)羽曰。

    2.沛公欲王于關(guān)中。

    3.具告之以事。

    4.良曰:“長于臣?!?/p>

    5.得復(fù)見將軍于此。

    5古今異義

    1.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古義:婚姻,古義兒女親家,女方之父為婚,男方之父為姻。

    今義:結(jié)婚的事,因結(jié)婚而產(chǎn)生的夫妻關(guān)系。

    2.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古義:意外的變故。

    今義:副詞,很。

    3.今人有大功而擊之。

    古義:現(xiàn)在別人(指沛公)

    今義:現(xiàn)在的人,與古人相對。

    4.而聽細(xì)說。

    古義:小人的讒言。

    今義:詳細(xì)說來。

    5.沛公居山東時。

    古義:崤山以東。

    今義:山東省。

    6.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

    古義:黃河以北、以南。

    今義:分別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6一詞多義

    (一)為

    人為刀姐,我為魚肉動詞,是,

    使子?jì)霝橄鄤釉~,做,擔(dān)當(dāng),

    竊為大王不取也動詞,認(rèn)為,

    誰為大王為此計(jì)動詞,出,制定,

    且為之奈何動詞,對付,

    何辭為句末語氣詞,呢,

    為擊破沛公軍介詞,替,給,

    (二)故

    故聽之連詞,所以)

    君安與項(xiàng)伯有故形容詞,舊時,此指交情)

    故遣將守關(guān)者副詞,特意)

    (三)辭

    卮酒安足辭(推辭,不接受)

    未辭也(告辭,辭別)

    大禮不辭小讓(講究,計(jì)較)

    (四)幸

    婦女無所幸(寵幸)

    故幸來告良(幸而)

    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2

    《荊軻刺秦王》知識點(diǎn)

    1通假字

    1.秦王必說見臣說,通“悅”,yuè,高興。

    2.日以盡矣以,通“已”,已經(jīng)。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5.荊軻奉樊於期頭函奉,通“捧”,捧著。

    6.圖窮而匕首見見,通“現(xiàn)”,出現(xiàn)。

    7.秦王還柱而走還,通“環(huán)”,繞。

    8.卒起不意卒惶急無以擊軻卒,通“猝”,倉促,突然。

    2古今異義

    1.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古義:走投無路,陷于困境。今義:生活貧困,經(jīng)濟(jì)困難。

    2.仰天太息流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古義: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將軍。今義:年長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古義:可以用它來……。今義:表可能、能夠、許可。

    5.持千金之幣物古義:禮物今義:錢幣。

    6.秦王方還柱走古義:跑今義:步行。

    7.諸郎中執(zhí)兵古義:宮廷侍衛(wèi)今義:指中醫(yī)。

    8.左右既前,斬荊軻古義:周圍侍從。今義:表方向或大約。

    3詞類活用

    名詞作狀語

    1.進(jìn)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3.函封之

    4.發(fā)盡上指冠

    名詞作動詞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為歌曰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左右既前,斬荊軻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設(shè)九賓

    使動用法

    1.使使以聞大王

    2.使畢使于前

    3.自引而起,絕袖

    意動用法

    1.太子遲之

    2.群臣怪之

    4文言句式

    判斷句

    1.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購之(以)金千斤

    2.欲與(之)俱

    3.見燕使者(于)咸陽宮

    4.而(群臣)卒惶急無以擊軻

    被動句

    1.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2.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介賓短語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賓短語后置)

    2、嘉為先言于秦王(介賓短語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賓短語后置)

    4、使畢使于前(介賓短語后置)

    定語后置

    1.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5重點(diǎn)實(shí)虛詞

    1、發(fā)

    軻既取圖奉之,發(fā)圖打開

    頃之未發(fā),太子遲之出發(fā)

    發(fā)盡上指冠頭發(fā)

    2、顧

    顧計(jì)不知所出耳只是,不過

    荊軻顧笑武陽回頭

    3.為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被

    為之奈何對付,處理

    乃為裝遣荊軻準(zhǔn)備

    乃令秦武陽為副做為

    其人居遠(yuǎn)未來,而為留待因?yàn)?/p>

    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發(fā)出

    4.而

    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bào)將軍之仇者并且,表遞進(jìn)

    其人居遠(yuǎn)未來,而為留待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卻,表轉(zhuǎn)折

    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就,或不譯,表承接

    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相當(dāng)于“地”或不譯,表修飾

    6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報(bào)太子(“有以”,意為:有用來……的辦法)

    2.然則將軍之仇報(bào)(既然這樣,那么)

    3.荊軻有所待(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復(fù)音虛詞“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譯為:……的原因。)

    5.而卒惶急無以擊軻(“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6.以故荊軻逐秦王(因此)

    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3

    《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diǎn)

    1一詞多義

    “之”

    ①公從之(代佚之狐的建議)

    ②許之(人稱代詞,鄭文公)

    ③將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詞)

    ④子犯請擊之(秦國,代詞)

    ⑤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用于主謂之間,取消 句子 獨(dú)立性)

    ⑥鄰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dú)立性)

    ⑦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dú)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過也(連詞,表承接)

    ②敢以煩執(zhí)事(介詞,拿)

    ③越國以鄙遠(yuǎn)(連詞,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連詞,表轉(zhuǎn)折)

    ⑤以亂易整,不武(介詞,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何)

    ③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兼詞,“于之”,在那里)

    ④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里)

    “其”

    ①以其無禮于晉(代詞,鄭國)

    ②君知其難也(代詞,這件事)

    ③吾其還也(表商量或希望語氣)

    注:思考練習(xí)三中“若、說、辭、鄙、微”自己整理到積累本上。

    2通假字

    ①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通“供”,供給)

    ③秦伯說(同“悅”)

    ④失其所與,不知(同“智”,明智)

    3詞類活用

    ①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扎)

    ②既東封鄭(封,疆界。這里用作動詞,使……成為疆界)

    ③若不闕秦(使動用法,使……削減)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

    ⑤越國以鄙遠(yuǎn)(名詞的意動用法,把……當(dāng)作邊邑)

    ⑥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動用法,使……滅亡)

    ⑦燭之武退秦師(使動用法,使……撤兵)

    4詞類活用

    ①夫人(古義為“那個人”,今義為“妻子”的尊稱)

    ②行李(古義為“出使的人”,今義為“出門時所帶包裹”)

    5詞類活用

    (1)狀語后置(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A.以其無禮于晉B.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鄭伯

    (2)省略句

    A.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B.(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省略主語)

    C.敢以(之)煩執(zhí)事(省略介詞賓語,以之)

    (3)賓語前置

    夫晉,何厭之有(“之”作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diǎn)相關(guān) 文章 :

    ★ 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diǎn)歸納

    ★ 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diǎn)總結(jié)

    ★ 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diǎn)梳理

    ★ 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diǎn)總結(jié)

    ★ 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diǎn)

    ★ 高一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diǎn)整理

    ★ 高一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diǎn)

    ★ 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識點(diǎn)梳理

    ★ 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diǎn)梳理(2)

    ★ 新版高中語文必修文言文知識點(diǎn)總結(jié)

    高一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diǎn)整理

    文言文是 高一語文 考試中重要的知識點(diǎn),也是高一語文考試中的必考考點(diǎn)之一。下面給大家?guī)硪恍╆P(guān)于高一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diǎn)整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diǎn)1

    文言實(shí)詞

    興文言翻譯xīng起;興起?!秳駥W(xué)》:“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

    就文言翻譯jiù接近;靠近;趨向?!秳駥W(xué)》:“木受繩則直,金~礪則利?!?/p>

    望文言翻譯wàng遠(yuǎn)望;遠(yuǎn)看?!秳駥W(xué)》:“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p>

    長文言翻譯cháng長,與“短”相對?!秳駥W(xué)》:“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yuǎn)?!?/p>

    文言虛詞

    而連詞

    1.表修飾關(guān)系。《勸學(xué)》:“吾嘗終日~思矣?!?/p>

    2.表示遞進(jìn)關(guān)系?!秳駥W(xué)》:“君子博學(xué)~日參省乎己?!?/p>

    3.表假設(shè)關(guān)系?!秳駥W(xué)》:“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1)兼詞,相當(dāng)于“于是”、“于之”?!秳駥W(xué)》:“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p>

    (1)介介紹比較的對象,可譯為“比”。《勸學(xué)》:“冰,水為之,而寒~水。”

    也助語氣助詞,用于句中

    1.表陳述或解釋?!秳駥W(xué)》:“君子生非異~,善假于物~。”

    乎介相當(dāng)于“于”

    1.連詞,表遞進(jìn)?!秳駥W(xué)》:“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己?!?/p>

    (1)助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秳駥W(xué)》:“蚓無爪牙~利?!?/p>

    通假字

    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彎曲)

    生非異(生,通“性”,資質(zhì)、天賦)

    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曬干。)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異義

    1.博學(xué)古義:廣博地學(xué)習(xí),廣泛地學(xué)習(xí)。例: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知識、學(xué)識的淵博。

    2.參古義:檢驗(yàn)。例: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加入。

    3.假古義:憑借,借助。例:假輿馬者。

    今義:與“真”相對。

    4.金古義:金屬制的刀劍。例:金就礪則利。

    今義:金子,黃金。

    5.爪牙古義:爪子和牙齒。例:蚓無爪牙之利。

    今義:壞人的黨羽、幫兇。

    6.用心古義:因?yàn)橛眯摹@纾河眯囊灰病?/p>

    今義:讀書用功或?qū)δ呈驴蟿幽X筋。

    7.繩古義:墨線。例:木受繩則直

    今義:繩子,繩索。

    8.跪古義:腿腳。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義:跪下

    9.疾古義:疾勁,強(qiáng),大,這里指聲音宏大。例:聲非加疾也

    今義:疾病

    10.致古義:達(dá)到(而致千里)

    今義:贈送,給予

    11.寄托古義:這里指藏身(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今義:大致指心靈、精神的某種依靠

    詞類活用

    ①名詞做狀語

    1.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日:名作狀,每天)

    2.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下:名作狀,向上、向下)

    ②名詞作動詞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詞用作動詞,游水)

    ③動詞的使動用法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輮: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彎曲)

    ④形容詞作名詞

    1.其曲中規(guī)(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高:形作名,高處)

    3.積善成德(善:形作名,善行)

    ⑤形容詞用作動詞

    故木受繩則直(直:變直,形容詞用作動詞)

    ⑥形容詞作使動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走得快)

    ⑦數(shù)詞作形容詞

    用心一也(一:數(shù)詞用作形容詞,專一)

    ⑧動詞作名詞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流:流水)

    一詞多義

    1.于:

    (1)寒于水(比)

    (2)善假于物也(介詞,不譯。引進(jìn)作用)

    (3)取之于藍(lán)(從)

    2.而:

    (1)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遞進(jìn)關(guān)系,并且)

    (2)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并列關(guān)系,而且)

    (3)終日而思矣(表修飾)

    (4)而見者遠(yuǎn)(表轉(zhuǎn)折)

    (5)鍥而舍之(表假設(shè)或承接)

    (6)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連詞,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卻)

    (8)鍥而不舍(表假設(shè),如果)

    (9)蟹六跪而二螯(連詞,表并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詞,指……的人)

    (2)不復(fù)挺者(……的原因)

    4.焉:

    (1)風(fēng)雨興焉(兼詞,“于之”,意為在這里)

    (2)圣心備焉(語氣詞)

    5.利:

    (1)金就礪則利(形容詞作動詞,變鋒利)

    (2)非利足也(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走得快)

    6.之

    (1)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音節(jié)助詞)

    (2)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代詞代青)

    7.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假裝)

    (3)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借)

    8.疾

    (1)順風(fēng)而呼,聲非加疾也(強(qiáng))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9.絕

    (1)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口技》)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與世隔絕

    (3)以為妙絕(《口技》)極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xué)》)橫渡

    (5)楚誠能絕齊,秦愿獻(xiàn)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傳》)斷絕關(guān)系

    10.強(qiáng)

    (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qiáng)(《勸學(xué)》)強(qiáng)壯

    (2)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qiáng)(《木蘭詩》)有余

    (3)乃自強(qiáng)步,日三四里(《觸龍說趙太后》)勉強(qiáng)

    特殊句式與固定格式

    1.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可譯為“……的原因”)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

    3.善假于物也(狀語后置)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qiáng)。(定語后置)

    5.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狀語后置介詞結(jié)構(gòu)“于水”,表示比較)

    6.輮以為輪【省略句:輮(之)以(之)為輪】

    7.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8.無以至千里(固定句式,“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9.金石可鏤(被動句)

    高一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diǎn)2

    一.一詞多義

    “之”

    ①公從之(代佚之狐的建議)

    ②許之(人稱代詞,鄭文公)

    ③將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詞)

    ④子犯請擊之(秦國,代詞)

    ⑤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用于主謂之間,取消 句子 獨(dú)立性)

    ⑥鄰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dú)立性)

    ⑦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dú)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過也(連詞,表承接)

    ②敢以煩執(zhí)事(介詞,拿)

    ③越國以鄙遠(yuǎn)(連詞,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連詞,表轉(zhuǎn)折)

    ⑤以亂易整,不武(介詞,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何)

    ③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兼詞,“于之”,在那里)

    ④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里)

    “其”

    ①以其無禮于晉(代詞,鄭國)

    ②君知其難也(代詞,這件事)

    ③吾其還也(表商量或希望語氣)

    注:思考練習(xí)三中“若、說、辭、鄙、微”自己整理到積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通“供”,供給)

    ③秦伯說(同“悅”)

    ④失其所與,不知(同“智”,明智)

    三.詞類活用

    ①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扎)

    ②既東封鄭(封,疆界。這里用作動詞,使……成為疆界)

    ③若不闕秦(使動用法,使……削減)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

    ⑤越國以鄙遠(yuǎn)(名詞的意動用法,把……當(dāng)作邊邑)

    ⑥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動用法,使……滅亡)

    ⑦燭之武退秦師(使動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異義

    ①夫人(古義為“那個人”,今義為“妻子”的尊稱)

    ②行李(古義為“出使的人”,今義為“出門時所帶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狀語后置(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A.以其無禮于晉B.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鄭伯

    (2)省略句

    A.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B.(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省略主語)

    C.敢以(之)煩執(zhí)事(省略介詞賓語,以之)

    (3)賓語前置

    夫晉,何厭之有(“之”作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高一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diǎn)3

    一、動詞的使動用法

    所謂動詞的使動用法,顧名思義,就是“主語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實(shí)行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而是賓語所代表的事物實(shí)行這個動作?!雹谠诠糯鷿h語中,不及物動詞常有使動用法。例:

    1、焉用亡鄭以陪鄰?(《燭之武退師》)亡,使……滅亡。

    2、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過秦論》)

    亡,使……滅亡。

    3、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滕王閣序》)屈,使……委屈;竄,使……逃竄。

    4、后秦?fù)糈w者再,李牧連卻之。(《六國論》)

    卻,使……退卻。

    5、近以鐘罄置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石鐘山記》)鳴,使……鳴叫。

    6、以五年為期,必復(fù)之,全之。

    (《病梅館記》)復(fù),使……恢復(fù);全,使……保全。

    7、寧許以負(fù)秦曲。(《廉頗藺相如傳》)負(fù),使……承擔(dān)。

    8、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廉頗藺相如傳》)

    歸,使……回去。

    9、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xiàng)王。(《鴻門宴》)

    從,使……跟從。

    10、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齊桓晉文之事》)朝,使……朝見。

    11、項(xiàng)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

    活,使……活下來。

    12、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伶官傳序》)

    興,使……興盛;亡,使……滅亡。

    二、名詞的使動用法

    所謂名詞的使動用法,就是③“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1、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滕王閣序》)

    下,使……放下來。

    2、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鴻門宴》)王,使……做大王。

    三、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所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就是④“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例:

    1、其達(dá)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磨厲之于義。

    (《勾踐滅吳》)潔,使……潔凈;美,使……美麗;飽,使……溫飽。

    2、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過秦論》)

    弱,使……削弱。

    3、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過秦論》)

    弱,使……變?nèi)酢?/p>

    4、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gòu)怨于諸侯。(《齊桓晉文之事》)危,使……危險(xiǎn)。

    5、臣請完璧歸趙。(《廉頗藺相如傳》)

    完,使……完整無缺。

    6、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觸龍說趙太后》)

    尊,使……尊貴。

    7、昔者夫差恥吾君于諸侯之國。(《勾踐滅吳》)

    恥,使……受恥辱。

    8、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

    (《報(bào)任安書》)辱,使……受辱。

    高一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diǎn)4

    一、名詞的意動用法

    名詞用作意動,⑥是把它后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課本中有這些句子: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師,以……為老師。

    2、侶魚蝦而友麋鹿。(《前赤壁賦》)

    侶,以……為伴侶;友,以……為朋友。

    3、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師說》)

    師,以……為老師。

    二、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形容詞用作意動,⑦是主觀上認(rèn)為后面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例: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柬》)

    美,認(rèn)為……美麗。

    2、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秋水》)少,認(rèn)為……少;輕,認(rèn)為……輕。

    3、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yuǎn)矣,而恥學(xué)于師。(《師說》)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師說》)

    恥,以……為恥。

    5、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廉頗藺相如傳》)

    羞,以……為羞恥。

    使動用法是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意動用法則是認(rèn)為賓語怎么樣,是主觀的看法,客觀不一定必然如此。

    高一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diǎn)整理相關(guān) 文章 :

    ★ 高一語文必修一必背文言文

    ★ 高一語文必修一必背課文

    ★ 高一語文必修一必背古詩文

    ★ 高一語文個人教學(xué)計(jì)劃合集5篇

    ★ 高一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diǎn)

    ★ 高一下冊語文考的都是什么

    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知識點(diǎn)

    如果沒有系統(tǒng)的知識的幫助,先天的才能是無力的。直觀能解決很多事,但不是一切。天才和科學(xué)結(jié)合后才能得到最高的成功。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語文必修一文言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語文必修一文言知識1

    《鴻門宴》知識點(diǎn)

    1通假字

    1.距①關(guān),毋②內(nèi)③諸侯。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無”,不要。

    ③內(nèi),通“納”,接納,進(jìn)入。

    2.張良出,要項(xiàng)伯。要,通“邀”,邀請。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違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xiàng)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不,通“否”。

    6.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nèi)(內(nèi)通“納”)

    7.項(xiàng)王則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8.令將軍與臣有卻。卻,通“隙”,隔閡,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氣……成五采。采,通“彩”,顏色。

    11.私見張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項(xiàng)王則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擊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參,通“驂”,古時乘車。

    2虛詞實(shí)詞

    (一)實(shí)詞

    饗土卒(饗;犒勞)

    夜馳之(之:到,往)

    無所取(所?。核纸Y(jié)構(gòu),掠奪的東西)

    從沛公(從:跟從)

    亡去不義(亡:逃跑;義:符合道義)

    料大王土卒足以當(dāng)項(xiàng)王乎(料:估量:當(dāng):抵擋)

    與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記)

    他盜之出入(出入:偏義夏詞,進(jìn)入)

    具言(具:詳細(xì),完備)

    若入前為壽(若:你;為壽:祝健康)

    殺人如不能舉(舉;盡)

    竊為大王不敗也(竊;私下里)

    坐須臾(須臾:片刻)

    相去(去,距離)置車騎(置;放棄)

    督過之(督過:責(zé)備)

    留謝(謝:辭謝)

    (二)虛詞

    固不如也(固:當(dāng)然)

    君安與項(xiàng)伯有故(安:怎么)

    孰與君少長(孰與:與……相比,哪一個更……)

    人有大功而擊之(而:卻)

    因言曰(因:趁機(jī))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詞,不譯)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這樣)

    因留沛公與飲(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擊沛公于坐(因,趁機(jī))

    若屬皆且為所虜(若屬:你們這些人)

    3詞類活用

    1.沛公軍霸上。軍,名詞作動詞,駐扎。

    2.王,名詞作動詞,稱王。

    ①沛公欲王關(guān)中。

    ②秦地可盡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張良。善,形容詞作動詞,友善、交好。

    4.夜,名詞作狀語,在夜晚。

    ①項(xiàng)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②于是項(xiàng)伯復(fù)夜去。

    5.義,名詞作動詞,恪守信義。

    ①亡去不義。

    ②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6.項(xiàng)伯殺人,臣活之?;?,使動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兄,名詞作狀語,像兄長一樣。

    8.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xiàng)王。從,使動用法,使……跟從,率領(lǐng)。

    9.范增數(shù)目項(xiàng)王。目,名詞作動詞,使眼色。

    10.若入前為壽。前,名詞作動詞,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詞作狀語,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12.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nèi)。止,使動用法,使……停止。

    13.頭發(fā)上指。上,名詞作狀語,向上。

    14.刑人如恐不勝。刑,名詞作動詞,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①下,名詞作動詞,下來。②道,名詞作動詞,取道。

    ③間,動詞作狀語,小道,表示動作的處所。

    16.沛公已去,間至軍中。間,動詞作狀語,從小路。

    17.拔劍撞而破之。破,使動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庫。籍,名詞作動詞,登記。

    19.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詞作名詞,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續(xù)耳。續(xù),動詞作名詞,后續(xù)者。

    21.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詞用如名詞,小的方面

    22.項(xiàng)王、項(xiàng)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東、南,名詞作狀語,向東、向南

    4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1.此天子氣也

    2.楚左尹項(xiàng)伯者,項(xiàng)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續(xù)耳

    (二)被動句

    1.若屑皆且為所虜

    2.晉屬今為之虜矣

    (三)賓語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關(guān)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為者

    4.大王來何操

    5.沛公安在

    6.今日之事何如?

    7.何辭為?

    (四)介賓 短語 后置句/狀語后置句

    1.曹無傷使人言于項(xiàng)羽曰。

    2.沛公欲王于關(guān)中。

    3.具告之以事。

    4.良曰:“長于臣。”

    5.得復(fù)見將軍于此。

    5古今異義

    1.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古義:婚姻,古義兒女親家,女方之父為婚,男方之父為姻。

    今義:結(jié)婚的事,因結(jié)婚而產(chǎn)生的夫妻關(guān)系。

    2.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古義:意外的變故。

    今義:副詞,很。

    3.今人有大功而擊之。

    古義:現(xiàn)在別人(指沛公)

    今義:現(xiàn)在的人,與古人相對。

    4.而聽細(xì)說。

    古義:小人的讒言。

    今義:詳細(xì)說來。

    5.沛公居山東時。

    古義:崤山以東。

    今義:山東省。

    6.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

    古義:黃河以北、以南。

    今義:分別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6一詞多義

    (一)為

    人為刀姐,我為魚肉動詞,是,

    使子?jì)霝橄鄤釉~,做,擔(dān)當(dāng),

    竊為大王不取也動詞,認(rèn)為,

    誰為大王為此計(jì)動詞,出,制定,

    且為之奈何動詞,對付,

    何辭為句末語氣詞,呢,

    為擊破沛公軍介詞,替,給,

    (二)故

    故聽之連詞,所以)

    君安與項(xiàng)伯有故形容詞,舊時,此指交情)

    故遣將守關(guān)者副詞,特意)

    (三)辭

    卮酒安足辭(推辭,不接受)

    未辭也(告辭,辭別)

    大禮不辭小讓(講究,計(jì)較)

    (四)幸

    婦女無所幸(寵幸)

    故幸來告良(幸而)

    語文必修一文言知識2

    《荊軻刺秦王》知識點(diǎn)

    1通假字

    1.秦王必說見臣說,通“悅”,yuè,高興。

    2.日以盡矣以,通“已”,已經(jīng)。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5.荊軻奉樊於期頭函奉,通“捧”,捧著。

    6.圖窮而匕首見見,通“現(xiàn)”,出現(xiàn)。

    7.秦王還柱而走還,通“環(huán)”,繞。

    8.卒起不意卒惶急無以擊軻卒,通“猝”,倉促,突然。

    2古今異義

    1.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古義:走投無路,陷于困境。今義:生活貧困,經(jīng)濟(jì)困難。

    2.仰天太息流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古義: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將軍。今義:年長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古義:可以用它來……。今義:表可能、能夠、許可。

    5.持千金之幣物古義:禮物今義:錢幣。

    6.秦王方還柱走古義:跑今義:步行。

    7.諸郎中執(zhí)兵古義:宮廷侍衛(wèi)今義:指中醫(yī)。

    8.左右既前,斬荊軻古義:周圍侍從。今義:表方向或大約。

    3詞類活用

    名詞作狀語

    1.進(jìn)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3.函封之

    4.發(fā)盡上指冠

    名詞作動詞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為歌曰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左右既前,斬荊軻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設(shè)九賓

    使動用法

    1.使使以聞大王

    2.使畢使于前

    3.自引而起,絕袖

    意動用法

    1.太子遲之

    2.群臣怪之

    4文言句式

    判斷句

    1.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購之(以)金千斤

    2.欲與(之)俱

    3.見燕使者(于)咸陽宮

    4.而(群臣)卒惶急無以擊軻

    被動句

    1.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2.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介賓短語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賓短語后置)

    2、嘉為先言于秦王(介賓短語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賓短語后置)

    4、使畢使于前(介賓短語后置)

    定語后置

    1.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5重點(diǎn)實(shí)虛詞

    1、發(fā)

    軻既取圖奉之,發(fā)圖打開

    頃之未發(fā),太子遲之出發(fā)

    發(fā)盡上指冠頭發(fā)

    2、顧

    顧計(jì)不知所出耳只是,不過

    荊軻顧笑武陽回頭

    3.為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被

    為之奈何對付,處理

    乃為裝遣荊軻準(zhǔn)備

    乃令秦武陽為副做為

    其人居遠(yuǎn)未來,而為留待因?yàn)?/p>

    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發(fā)出

    4.而

    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bào)將軍之仇者并且,表遞進(jìn)

    其人居遠(yuǎn)未來,而為留待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卻,表轉(zhuǎn)折

    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就,或不譯,表承接

    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相當(dāng)于“地”或不譯,表修飾

    6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報(bào)太子(“有以”,意為:有用來……的辦法)

    2.然則將軍之仇報(bào)(既然這樣,那么)

    3.荊軻有所待(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復(fù)音虛詞“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譯為:……的原因。)

    5.而卒惶急無以擊軻(“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6.以故荊軻逐秦王(因此)

    語文必修一文言知識3

    《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diǎn)

    1一詞多義

    “之”

    ①公從之(代佚之狐的建議)

    ②許之(人稱代詞,鄭文公)

    ③將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詞)

    ④子犯請擊之(秦國,代詞)

    ⑤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用于主謂之間,取消 句子 獨(dú)立性)

    ⑥鄰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dú)立性)

    ⑦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dú)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過也(連詞,表承接)

    ②敢以煩執(zhí)事(介詞,拿)

    ③越國以鄙遠(yuǎn)(連詞,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連詞,表轉(zhuǎn)折)

    ⑤以亂易整,不武(介詞,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何)

    ③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兼詞,“于之”,在那里)

    ④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里)

    “其”

    ①以其無禮于晉(代詞,鄭國)

    ②君知其難也(代詞,這件事)

    ③吾其還也(表商量或希望語氣)

    注:思考練習(xí)三中“若、說、辭、鄙、微”自己整理到積累本上。

    2通假字

    ①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通“供”,供給)

    ③秦伯說(同“悅”)

    ④失其所與,不知(同“智”,明智)

    3詞類活用

    ①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扎)

    ②既東封鄭(封,疆界。這里用作動詞,使……成為疆界)

    ③若不闕秦(使動用法,使……削減)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

    ⑤越國以鄙遠(yuǎn)(名詞的意動用法,把……當(dāng)作邊邑)

    ⑥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動用法,使……滅亡)

    ⑦燭之武退秦師(使動用法,使……撤兵)

    4詞類活用

    ①夫人(古義為“那個人”,今義為“妻子”的尊稱)

    ②行李(古義為“出使的人”,今義為“出門時所帶包裹”)

    5詞類活用

    (1)狀語后置(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A.以其無禮于晉B.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鄭伯

    (2)省略句

    A.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B.(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省略主語)

    C.敢以(之)煩執(zhí)事(省略介詞賓語,以之)

    (3)賓語前置

    夫晉,何厭之有(“之”作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知識點(diǎn)相關(guān) 文章 :

    ★ 高一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diǎn)整理

    ★ 高中語文必修一知識點(diǎn)總結(jié)

    ★ 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diǎn)歸納

    ★ 高中語文必修一重點(diǎn)字詞

    ★ 高一語文下冊期末文言文知識點(diǎn)歸納

    ★ 高一語文課本文言文古今異義詞語

    ★ 高一語文必修一必背文言文

    ★ 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diǎn)總結(jié)2020

    ★ 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diǎn)總結(jié)

    ★ 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diǎn)

    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diǎn)總結(jié)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chǔ)而形成的書面語。文言文知識是高考語文考察的重點(diǎn)。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diǎn),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diǎn) 總結(jié) 1:文學(xué)常識

    1、《左傳》的作者,相傳是魯國的史官左丘明?!蹲髠鳌肥俏覈谝徊吭敿?xì)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為“十三經(jīng)”之一。因?yàn)椤蹲髠鳌泛汀豆騻鳌贰豆攘簜鳌范际菫榻庹f《春秋》而作,所以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蹲髠鳌芬浴洞呵铩返挠浭聻榫V,以時間先后為序,詳細(xì)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nèi)政外交等大小事實(shí)(起于魯隱公元年,終于魯哀公二十七年)。記事比《春秋》詳細(xì)而具體(字?jǐn)?shù)近二十萬,超過《春秋》本文十倍)。

    2、《戰(zhàn)國策》是戰(zhàn)國末年和秦漢間人編輯的一部重要的國別體歷史著作,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經(jīng)過漢代劉向整理編輯,始定名為《戰(zhàn)國策》。全書共三十三篇?!稇?zhàn)國策》長于議論和敘事,文筆流暢,生動活潑,在我國 散文 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3、《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作者是西漢著名史學(xué)家司馬遷。全書由十二“本紀(jì)”、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部分組成,計(jì)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余字。它不僅是一部相當(dāng)完備的古代史書,同時又是我國古代史傳文學(xué)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魯迅先生曾譽(yù)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正說明了《史記》在史學(xué)和文學(xué)上的偉大成就。

    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diǎn)總結(jié)2:通假字

    1.《燭之武退秦師》

    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同“矣”)

    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給、供應(yīng)。)

    夫晉,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

    秦伯說(“說”通“悅”,高興)

    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

    2.《荊軻刺秦王》

    秦王必說見臣 “說”,通“悅”,高興,喜歡。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來。

    請辭決矣 “決”,通“訣”,告別,辭別。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奉”,同“捧”。奉,兩手捧著。

    秦武陽色變振恐 “振”,通“震”,害怕。

    圖窮而匕見“見”,通“現(xiàn)”,出現(xiàn),顯露出來。

    秦王還柱走 “還”,通“環(huán)”,繞。

    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卒”,通“猝”,突然。

    3.《鴻門宴》

    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距”通“拒”,內(nèi)通納)

    張良出,要項(xiàng)伯(“要”通“邀”)

    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來謝項(xiàng)王(“蚤”通“早”)

    今者有小人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

    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坐”通“座”)

    置之坐上。(“坐”通“座”)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不”通“否”,如果不這樣)

    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diǎn)總結(jié)3:古今異義詞

    1.《燭之武退秦師》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古義: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今義:請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來。 古義:出使的人。 今義:出門時所帶的包裹等。

    共其乏困 古義:缺少的東西。今義:疲勞。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義:那人。 今義:對已婚女子的尊稱。

    2.《荊軻刺秦王》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古義:走投無路。今義:貧窮。

    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義:眼淚。 今義:鼻涕。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jìn)曰 古義:袒露一只臂膀。 今義:袒護(hù)雙方中的某一方。

    持千金之資幣物 古義:禮品。 今義:貨幣。

    諸郎中執(zhí)兵,皆陣殿下 古義:宮廷的侍衛(wèi)。 今義:中醫(yī)醫(yī)生

    3.《鴻門宴》

    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cái)貨,好美姬。古義:指崤山以東地區(qū)。今義:指山東省。

    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古義:意外的變故。今義:程度副詞,很不一般。

    將軍戰(zhàn)河北 古義:黃河以北地區(qū)。 今義:黃河北部的一個省。

    臣戰(zhàn)河南 古義:黃河以南地區(qū)。 今義:黃河南部的一個省。

    莊則入為壽 古義:敬酒。 今義:長壽。

    而聽細(xì)說,欲誅有功之人 古義:小人的讒言。 今義:詳細(xì)地講述。

    約為婚姻 古義:兒女親家 今義:結(jié)婚的事或者說因結(jié)婚而主生的夫妻親眷關(guān)系。

    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diǎn)總結(jié)4:詞類活用

    1.《燭之武退秦師》

    燭之武退秦師(退,使動用法,使……撤兵。)

    晉軍函陵,秦軍汜南(軍,名詞作動詞,駐軍。)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亡,使動用法,使……滅亡。)

    越國以鄙遠(yuǎn)(鄙,名詞意動,把……當(dāng)作邊邑;遠(yuǎn),形容詞作名詞,遠(yuǎn)地。)

    鄰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詞作動詞,變雄厚、變薄弱。)

    既東封鄭(東,名詞作狀語,向東;封,名詞意動用法,以……為疆界。)

    若不闕秦(闕,動詞使動用法,使……削弱。)

    闕秦以利晉(利,名詞使動用法,使……獲利。)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詞用作動詞,損害。)

    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詞作名詞,缺少的東西。)

    2.《荊軻刺秦王》

    樊於期乃前曰 前:名詞活用為動詞,上前。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函:名詞作狀語,用匣子。

    頃之未發(fā),太子遲之 遲:形容詞用作意動詞,以……為遲,即認(rèn)為遲。

    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詞活用為動詞,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祖:名詞活用為動詞。出行前舉行祭路神的儀式。

    使使以聞大王 使:動詞活用為名詞,使者。

    乃朝服,設(shè)九賓 朝服:名詞活用為動詞,穿上上朝的禮服。

    群臣怪之 怪:意動用法,以……為怪。

    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 前:名詞活用為動詞,走上前。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 使:動詞活用為名詞,使命。

    3.《鴻門宴》

    沛公軍霸上。 (名詞用如動詞,駐軍,動詞)

    沛公欲王關(guān)中。 (名詞用如動詞,為王、稱王,動詞)

    吾得兄事之。 (名詞用如動詞,做事、侍奉,動詞)

    籍吏民。 (名詞用如動詞,登記,動詞)

    范增數(shù)目項(xiàng)王。 (名詞用如動詞,使眼色,動詞)

    刑人如恐不勝。 (名詞用如動詞,施加肉刑,動詞)

    道芷陽。 (名詞用如動詞,取道,動詞)

    素善留侯張良。 (形容詞作動詞,友善、交好,動詞)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以之為王,稱王,意動)

    項(xiàng)伯殺人,臣活之。 (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動)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xiàng)王。 (使……跟從,使動)

    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nèi)。 (使之止,制止,使動)

    樊噲側(cè)其盾以撞 (使……斜側(cè)著,使動)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名詞作狀語,用對侍兄長的禮節(jié))

    項(xiàng)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名詞作狀語,像鳥用翅膀)

    項(xiàng)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名詞作狀語,在夜里)

    頭發(fā)上指。 (名詞作狀語,向上)

    道芷陽間行、間至軍中。 (名詞作狀語,抄小路)

    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diǎn)總結(jié)5:文言句式

    1《燭之武退秦師》

    是寡人之過也(“……也”表示判斷)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斷)

    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省略主語“燭之武”)

    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省略介詞“以”的賓語“之”)

    夫晉,何厭之有?(“有”的賓語“何厭”前置,“之”作為標(biāo)志。翻譯時要調(diào)整為“有何厭”)

    以其無禮于晉(介賓 短語 “于晉”作狀語,后置,翻譯時要調(diào)整為“于晉無禮”)

    2.《荊軻刺秦王》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bào)太子也。(“……者……也”表判斷。譯文: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強(qiáng)迫你簽訂條約來回報(bào)太子。)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為”表被動。譯文:將軍的父母以及宗族,全被殺死或收入官府做奴婢。)

    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見”表被動。譯文:而且燕國被欺侮的恥辱也除掉了。)

    燕王拜送于庭(“于”表示狀語后置。譯文:燕王親自在朝堂上行了禮送出來。)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定語后置。用“者”字煞尾,構(gòu)成“中心詞+定語+者”的格式?!罢摺?,相當(dāng)于結(jié)構(gòu)助詞“的”。譯文:太子及知道這件事的門客。)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語后置。譯文: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們,不能攜帶任何兵器。)

    嘉為先言于秦王曰(介詞“為”后省去了代詞賓語“之”。譯文:蒙嘉就替荊軻先對秦王說。)

    使畢使于前(第一個“使”后省去了賓語“之”。譯文:讓他在大王面前完成自己的使命。)

    客何為者?(何為─為何)

    3.《鴻門宴》

    倒裝句:

    大王來何操?(何操─操何)

    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

    具告以事

    判斷句:

    此天子氣也。

    楚左尹項(xiàng)伯者,項(xiàng)羽季父也。

    亞父者,范增也。

    奪項(xiàng)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欲呼張良與(省略“之”)俱去。

    毋從(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為(省略“之”)壽。

    旦日(省略主語“沛公”)不可不蚤自來謝項(xiàng)王。

    將軍戰(zhàn)(省略“于”)河北,臣戰(zhàn)(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被動句:

    珍寶盡有之(被占有)

    若屬皆且為所虜

    220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