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中文在线观看,永久939w78w78w乳液,色5月婷婷 亚洲,2021精品国产自在观看

  • <small id="wqkfw"></small>

    <address id="wqkfw"></address>
  • 初中作文

    5U文學網(wǎng) > 作文 > 初中作文 > 高一語文文言文常識總結,高一語文文言文常識總結人教版

    高一語文文言文常識總結,高一語文文言文常識總結人教版

    | admin

    高一語文必修二文言文重點知識點總結

    文言文一直是我們語文的重點知識。下面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高一語文必修二文言文重點知識點,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高一語文必修二文言文重點知識點(一 )

    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1)固一世之雄也 /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2)此非曹孟德之詩乎(用“非”表否定判斷)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否定判斷)

    (二)倒裝句

    1.狀語后置句

    游于赤壁之下 / 漁樵于江渚之上 / 寄蜉蝣于天地 / 托遺響于悲風 / 月出于東山之上

    2.賓語前置句

    何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羨乎!

    3.定語后置句

    凌萬頃之茫然 / 客有吹洞簫者

    (三)被動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動)

    (四)疑問句

    (1)何為其然也(“何”與“也”表疑問語氣)

    (2)而今安在哉(語氣詞“哉”,表疑問語氣)

    (3)客亦知夫水與月乎(語氣詞“乎”,表疑問語氣)

    (4)此非曹孟德之詩乎(“乎”表反問語氣)

    高一語文必修二文言文重點知識點(二)

    一詞多義

    1 之

    ⑴所之既卷(動詞,意為“往,到達”)

    ⑵ 以之興懷(代詞,指“向之所欣……已為陳跡”)

    ⑶夫人之相與(取消句子獨立性)

    ⑷極視聽之娛(結構助詞,的)

    ⑸向之所欣(音節(jié)助詞,不譯)

    2 修

    ⑴茂林修竹(意為“高”)

    ⑵況修短隨化(長,修短指壽命長短)

    ⑶ 乃重修岳陽樓(意為“修建”)

    ⑷修守戰(zhàn)之具(意為“整治治辦)

    3 雖

    ⑴雖趣舍萬殊(雖然,連詞)

    ⑵雖世殊事異(即使,連詞)

    4 于

    ⑴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意為“在,介詞”)

    ⑵欣于所遇(意為“對,介詞”)

    ⑶終期于盡(意為“到,介詞”)

    5 以

    ⑴引以為流觴曲水(意為“把,介詞”)

    ⑵亦足以暢敘幽情(意為“用來,介詞”)

    ⑶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意為“因,介詞”)

    6一

    ⑴ 若合一契(一起)

    ⑵ 其致一也(一樣)

    ⑶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動詞,看作一樣)

    ⑷ 一觴一詠(有的,表示分指,一邊……一邊……)

    ⑸ 悟言一室之內(數(shù)詞,一)

    高一語文必修二文言文重點知識點 (三)

    文言實詞

    1.通假字

    ⑴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通“憑”,乘)

    ⑵山川相繆(通“繚”,環(huán)繞)

    ⑶ 舉酒屬客(通“囑”,勸人飲酒)

    ⑷ 舉匏樽以相屬(通“囑”,勸人飲酒)

    2.古今異義

    (1) 徘徊于斗牛之間

    A古義:明月停留 今義:人在一個地方來回走動

    B古義: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義:一種競技方式

    (2) 白露橫江

    古義:白茫茫的水汽 今義: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

    (3) 凌萬頃之茫然

    古義:曠遠的樣子 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義:內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義:美貌的人

    3.一詞多義

    (1)東 順流而東(動詞,向東進軍)

    東望武昌(名詞作狀語,向東)

    (2) 望 七月既望(名詞,農(nóng)歷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遠看)

    (3) 下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動詞,攻占)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詞,下面)

    (4)如 縱一葦之所如(動詞,往)

    如訴如泣(副詞,像)

    (5)白 白露橫江(白色的,形容詞)

    不知東方之既白(亮,形容詞)

    (6)歌 歌窈窕之章(唱,動詞)

    歌曰:“……”(歌詞,名詞)

    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調或節(jié)拍,名詞)

    4.詞類活用

    (1) 名詞用作狀語。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向南)/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向西,向東)

    (2) 名詞用作動詞。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打魚砍柴)/ 下江陵(攻占)/ 順流而東(向東進軍)

    (3)名詞的意動用法。

    侶魚蝦而友麋鹿(以……為侶,以……為友)

    (4) 動詞的使動用法。

    舞幽壑之潛蛟(使……起舞)/泣孤舟之嫠婦(使……哭泣)

    (5)形容詞用作動詞。

    正襟危坐(整理)/ 渺滄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 不知東方之既白(顯出白色)

    高一語文文言文知識總結歸納

    文言文是 語文學習 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考試中必出的題目。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有關文言文知識網(wǎng)絡,歡迎大家閱讀。

    高一語文 文言文知識一. 通假字

    1.《燭之武退秦師》 夫晉,何厭之有 厭,通“饜”,滿足。 若不闕秦皇島 闕,通“缺”,損害。 秦伯說 說,通“悅”,高興。 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明智。 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給。 2.《勾踐滅吳(節(jié)選)》 南至于句無 句,通“勾”。 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 帥,通“率”。 將免者以告 免,通“娩”。 三月釋其政 政,通“征”。 令壯者無取老婦 取,通“娶”。 億有三千 有,通“又”。 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厲之于義魔厲,摩厲,通“磨礪”,切磋,磨煉。 國之孺子之游者,無不歠也鋪,通“哺”,給人食物吃。歠,通“啜”,給人水喝。 3.《鄒忌諷齊王納諫》 孰視之 孰,通“熟”,仔細。 4.《觸龍說趙太后》 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愛。 必勿使反 反,通“返”。 5.《寡人之于國也》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頒,通“斑”。 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不過。 涂有餓莩 涂,通“途”,道路。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無,通“毋”,不要。 6.《勸學》 雖有槁暴 有,通“又”。 君子生非異也 生,通“性”,資質,稟賦。

    高一語文文言文知識二.古今異義

    1.敢以煩執(zhí)事古義:文中是對秦穆公的敬稱,不敢直接稱對方時的婉轉說法。今義:掌管某些項事情(工作)(的人),可用作動詞或名詞。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古義: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義:請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來。古義:出使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義:那個人。今義:尊稱人的妻子。 5.然謀臣與爪牙之士。古義:像爪和牙一樣,指幫助者或得力助手。今義:比喻壞人的黨羽。 6.茍得聞子大夫之言。古義:古代官職,位于卿之下,士之上。今義:醫(yī)生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義:死在野外尸體不能收殮埋葬。今義:隱蔽的事物,缺陷,矛盾,問題等顯露出來。古義:原野。今義:指黃河中下游地區(qū)。 8.丈夫二十不齲古義:男子。今義:男女結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9.今地方千里古義:土地方圓。今義:田地或疆域。 10.河內兇古義: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義:兇惡。 11.是使民養(yǎng)生葬死無憾也古義:供養(yǎng)活著的人。今義:保養(yǎng)身體。 12.鄰國之民不加少古義:更。今義:增加。 1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古義:音cān,驗,檢查。今義:探究并領會 14.假輿馬者古義:借。今義:虛偽的,不真實的 15.蟹六跪而二螯古義:腿,蟹腳。今義:兩腿彎曲,使一個或兩個膝蓋著地。 16.金就礪則利古義:金屬,此代指金屬制的刀劍等。今義:一種貴重金屬

    高一語文文言文知識三.常見實詞歸類

    1.〈〈燭之武退秦師〉〉 則名微而眾寡(低微)微 微聞鼠有作作索索(隱隱地)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稍微,略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沒有)顧不如蜀鄙之僧哉(邊遠的地方)鄙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邊疆,以…….為邊疆)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淺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陳述)說 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雜說,一種文體)秦伯說,與鄭人盟(通“悅”,喜歡,高興) 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推辭)辭 停數(shù)日,辭去(告別)不辭勞苦(推托)

    2.〈〈勾踐滅吳(節(jié)選)〉〉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知 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主持) 孰為汝多知乎(通“智”)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繁復) 復 其有敢不盡力者乎?請復戰(zhàn)(再)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恢復)果行,國人皆勸(鼓勵)勸 勸君更盡一杯酒(勸說) 自殺未遂(實現(xiàn),成功)遂 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于是,就)遂使之行成于吳(最終)

    3.〈〈鄒忌諷齊王納諫〉〉 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方圓)方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地方)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剛、正)我孰與城北徐公美(誰)孰 孰視之,自以為不如(通“熟”,仔細)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若有作奸犯科及忠善者(善良,善事) 王曰:“善?!?好,表示同意的應答詞)善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長)心之不虛,由好學之不誠也(誠意,真心)誠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副詞,確實,實在)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果真,表假設)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朝拜)朝 于是入朝見威王(朝廷)朝濟而夕設版焉(早晨) 奉命于危難之間(期間) 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間或)間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參與)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夾雜)

    4.〈觸龍說趙太后〉 不若長安君之甚(厲害) 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嚴重)甚 目似瞑,意暇甚(很)好讀書不求甚解(仔細,深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到)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趁) 及 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以及)徐公何能及君也(趕得上)少時,一狼徑去(短時間)少 太后之色少解(稍微,略微)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年齡小,shòo)太后笑曰:婦人異甚(特別) 異 漁人甚異之(以`````為異,對```````感到詫異)曰“姑俟異日觀”云爾(另外的)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而白質(質地)質 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做抵押品,做人質)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詢問)

    5.〈寡人之于國也〉 非我也,兵也(兵器) 窮兵黷武(兵器,代指武力)兵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軍隊,部隊)草木皆兵(士兵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與“彎”相對)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直也(只,不過)理直氣壯(公正的,正義的)系向牛頭充炭直(通“值”,錢)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失去)奪 喧賓奪主(壓倒)

    6.〈勸學〉用心一也(因,由)又備經(jīng)年裹物之用(用途,用處)用 兵精足用,英雄樂業(yè)(物資財用)愿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采用)皇上欲大用康先生(任用) 雖有槁暴(pù,曬) 暴 暴殄(tiǎn)天物(bào,糟蹋) 性情暴躁(bào,急噪)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遠看) 望 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盼望) 先達德隆望尊(名望) 適冬之望日前后(農(nóng)歷每月十五)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借給) 假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借助)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假裝) 圣心備焉(具備) 備 有備無患(準備) 關懷備至(詳備,完全到位)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qiáng,強壯)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主強(qiáng,強壯,強大,健壯) 強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qiáng,有余,有多) 乃自強步,日三四里(qiǎng,勉強,強迫)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停止,消失) 絕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隔絕) 佛印絕類彌勒(極,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橫渡)。

    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知識點

    如果沒有系統(tǒng)的知識的幫助,先天的才能是無力的。直觀能解決很多事,但不是一切。天才和科學結合后才能得到最高的成功。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語文必修一文言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語文必修一文言知識1

    《鴻門宴》知識點

    1通假字

    1.距①關,毋②內③諸侯。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無”,不要。

    ③內,通“納”,接納,進入。

    2.張良出,要項伯。要,通“邀”,邀請。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違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不,通“否”。

    6.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內通“納”)

    7.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8.令將軍與臣有卻。卻,通“隙”,隔閡,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氣……成五采。采,通“彩”,顏色。

    11.私見張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擊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參,通“驂”,古時乘車。

    2虛詞實詞

    (一)實詞

    饗土卒(饗;犒勞)

    夜馳之(之:到,往)

    無所取(所?。核纸Y構,掠奪的東西)

    從沛公(從:跟從)

    亡去不義(亡:逃跑;義:符合道義)

    料大王土卒足以當項王乎(料:估量:當:抵擋)

    與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記)

    他盜之出入(出入:偏義夏詞,進入)

    具言(具:詳細,完備)

    若入前為壽(若:你;為壽:祝健康)

    殺人如不能舉(舉;盡)

    竊為大王不敗也(竊;私下里)

    坐須臾(須臾:片刻)

    相去(去,距離)置車騎(置;放棄)

    督過之(督過:責備)

    留謝(謝:辭謝)

    (二)虛詞

    固不如也(固:當然)

    君安與項伯有故(安:怎么)

    孰與君少長(孰與:與……相比,哪一個更……)

    人有大功而擊之(而:卻)

    因言曰(因:趁機)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詞,不譯)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這樣)

    因留沛公與飲(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擊沛公于坐(因,趁機)

    若屬皆且為所虜(若屬:你們這些人)

    3詞類活用

    1.沛公軍霸上。軍,名詞作動詞,駐扎。

    2.王,名詞作動詞,稱王。

    ①沛公欲王關中。

    ②秦地可盡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張良。善,形容詞作動詞,友善、交好。

    4.夜,名詞作狀語,在夜晚。

    ①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②于是項伯復夜去。

    5.義,名詞作動詞,恪守信義。

    ①亡去不義。

    ②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6.項伯殺人,臣活之?;?,使動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兄,名詞作狀語,像兄長一樣。

    8.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從,使動用法,使……跟從,率領。

    9.范增數(shù)目項王。目,名詞作動詞,使眼色。

    10.若入前為壽。前,名詞作動詞,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詞作狀語,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12.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止,使動用法,使……停止。

    13.頭發(fā)上指。上,名詞作狀語,向上。

    14.刑人如恐不勝。刑,名詞作動詞,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①下,名詞作動詞,下來。②道,名詞作動詞,取道。

    ③間,動詞作狀語,小道,表示動作的處所。

    16.沛公已去,間至軍中。間,動詞作狀語,從小路。

    17.拔劍撞而破之。破,使動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庫。籍,名詞作動詞,登記。

    19.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詞作名詞,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續(xù)耳。續(xù),動詞作名詞,后續(xù)者。

    21.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詞用如名詞,小的方面

    22.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東、南,名詞作狀語,向東、向南

    4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1.此天子氣也

    2.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續(xù)耳

    (二)被動句

    1.若屑皆且為所虜

    2.晉屬今為之虜矣

    (三)賓語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關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為者

    4.大王來何操

    5.沛公安在

    6.今日之事何如?

    7.何辭為?

    (四)介賓 短語 后置句/狀語后置句

    1.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

    2.沛公欲王于關中。

    3.具告之以事。

    4.良曰:“長于臣?!?/p>

    5.得復見將軍于此。

    5古今異義

    1.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古義:婚姻,古義兒女親家,女方之父為婚,男方之父為姻。

    今義:結婚的事,因結婚而產(chǎn)生的夫妻關系。

    2.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古義:意外的變故。

    今義:副詞,很。

    3.今人有大功而擊之。

    古義:現(xiàn)在別人(指沛公)

    今義:現(xiàn)在的人,與古人相對。

    4.而聽細說。

    古義:小人的讒言。

    今義:詳細說來。

    5.沛公居山東時。

    古義:崤山以東。

    今義:山東省。

    6.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

    古義:黃河以北、以南。

    今義:分別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6一詞多義

    (一)為

    人為刀姐,我為魚肉動詞,是,

    使子嬰為相動詞,做,擔當,

    竊為大王不取也動詞,認為,

    誰為大王為此計動詞,出,制定,

    且為之奈何動詞,對付,

    何辭為句末語氣詞,呢,

    為擊破沛公軍介詞,替,給,

    (二)故

    故聽之連詞,所以)

    君安與項伯有故形容詞,舊時,此指交情)

    故遣將守關者副詞,特意)

    (三)辭

    卮酒安足辭(推辭,不接受)

    未辭也(告辭,辭別)

    大禮不辭小讓(講究,計較)

    (四)幸

    婦女無所幸(寵幸)

    故幸來告良(幸而)

    語文必修一文言知識2

    《荊軻刺秦王》知識點

    1通假字

    1.秦王必說見臣說,通“悅”,yuè,高興。

    2.日以盡矣以,通“已”,已經(jīng)。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5.荊軻奉樊於期頭函奉,通“捧”,捧著。

    6.圖窮而匕首見見,通“現(xiàn)”,出現(xiàn)。

    7.秦王還柱而走還,通“環(huán)”,繞。

    8.卒起不意卒惶急無以擊軻卒,通“猝”,倉促,突然。

    2古今異義

    1.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古義:走投無路,陷于困境。今義:生活貧困,經(jīng)濟困難。

    2.仰天太息流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古義: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將軍。今義:年長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古義:可以用它來……。今義:表可能、能夠、許可。

    5.持千金之幣物古義:禮物今義:錢幣。

    6.秦王方還柱走古義:跑今義:步行。

    7.諸郎中執(zhí)兵古義:宮廷侍衛(wèi)今義:指中醫(yī)。

    8.左右既前,斬荊軻古義:周圍侍從。今義:表方向或大約。

    3詞類活用

    名詞作狀語

    1.進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3.函封之

    4.發(fā)盡上指冠

    名詞作動詞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為歌曰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左右既前,斬荊軻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設九賓

    使動用法

    1.使使以聞大王

    2.使畢使于前

    3.自引而起,絕袖

    意動用法

    1.太子遲之

    2.群臣怪之

    4文言句式

    判斷句

    1.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購之(以)金千斤

    2.欲與(之)俱

    3.見燕使者(于)咸陽宮

    4.而(群臣)卒惶急無以擊軻

    被動句

    1.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2.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介賓短語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賓短語后置)

    2、嘉為先言于秦王(介賓短語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賓短語后置)

    4、使畢使于前(介賓短語后置)

    定語后置

    1.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5重點實虛詞

    1、發(fā)

    軻既取圖奉之,發(fā)圖打開

    頃之未發(fā),太子遲之出發(fā)

    發(fā)盡上指冠頭發(fā)

    2、顧

    顧計不知所出耳只是,不過

    荊軻顧笑武陽回頭

    3.為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被

    為之奈何對付,處理

    乃為裝遣荊軻準備

    乃令秦武陽為副做為

    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因為

    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發(fā)出

    4.而

    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并且,表遞進

    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卻,表轉折

    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就,或不譯,表承接

    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相當于“地”或不譯,表修飾

    6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報太子(“有以”,意為:有用來……的辦法)

    2.然則將軍之仇報(既然這樣,那么)

    3.荊軻有所待(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復音虛詞“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譯為:……的原因。)

    5.而卒惶急無以擊軻(“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6.以故荊軻逐秦王(因此)

    語文必修一文言知識3

    《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

    1一詞多義

    “之”

    ①公從之(代佚之狐的建議)

    ②許之(人稱代詞,鄭文公)

    ③將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詞)

    ④子犯請擊之(秦國,代詞)

    ⑤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用于主謂之間,取消 句子 獨立性)

    ⑥鄰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⑦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過也(連詞,表承接)

    ②敢以煩執(zhí)事(介詞,拿)

    ③越國以鄙遠(連詞,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連詞,表轉折)

    ⑤以亂易整,不武(介詞,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何)

    ③朝濟而夕設版焉(兼詞,“于之”,在那里)

    ④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里)

    “其”

    ①以其無禮于晉(代詞,鄭國)

    ②君知其難也(代詞,這件事)

    ③吾其還也(表商量或希望語氣)

    注:思考練習三中“若、說、辭、鄙、微”自己整理到積累本上。

    2通假字

    ①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通“供”,供給)

    ③秦伯說(同“悅”)

    ④失其所與,不知(同“智”,明智)

    3詞類活用

    ①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扎)

    ②既東封鄭(封,疆界。這里用作動詞,使……成為疆界)

    ③若不闕秦(使動用法,使……削減)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

    ⑤越國以鄙遠(名詞的意動用法,把……當作邊邑)

    ⑥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動用法,使……滅亡)

    ⑦燭之武退秦師(使動用法,使……撤兵)

    4詞類活用

    ①夫人(古義為“那個人”,今義為“妻子”的尊稱)

    ②行李(古義為“出使的人”,今義為“出門時所帶包裹”)

    5詞類活用

    (1)狀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

    A.以其無禮于晉B.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鄭伯

    (2)省略句

    A.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B.(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省略主語)

    C.敢以(之)煩執(zhí)事(省略介詞賓語,以之)

    (3)賓語前置

    夫晉,何厭之有(“之”作賓語前置的標志)

    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知識點相關 文章 :

    ★ 高一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整理

    ★ 高中語文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 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 高中語文必修一重點字詞

    ★ 高一語文下冊期末文言文知識點歸納

    ★ 高一語文課本文言文古今異義詞語

    ★ 高一語文必修一必背文言文

    ★ 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總結2020

    ★ 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 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

    求語文高一文言文知識總結

    高一上學期文言文基礎知識總結《勸 學》 文學及文體常識: 《勸學》作者是荀子,名況,字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先秦儒家學派的最后代表。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學派,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荀子》二十卷,為荀子及其門人所著。寫出下列加點字詞的拼音:

    須臾 yú 舟楫 jí 跬步 kuǐ 駑馬nú 鍥而不舍 qiè 金石可鏤 lòu 騏驥 jì

    古今異義詞: 1.蚓無爪牙之利 古義:爪子和牙齒;今義:幫兇、走狗。

    2.金就礪則利 古義:金屬制品,此代指金屬制的刀劍等; 今義:黃金。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古義:檢查; 今義:探究并領會。

    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釋義:

    輮 以為輪 輮 通 “煣”, 以火烘木,使其彎曲。

    雖有槁暴 有 通 “又”。 暴 通 曝, 曬干。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 通 “智”, 智慧。 君子生非異也 生 通 “性”, 天賦,資質。 活用情況:木直中繩, 輮以為輪。 輮,使動用法,用煣的工藝。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日,名詞作狀語,每天。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上,向上;下,向下;名詞作狀語。

    非利足也----非能水也 足,名詞作動詞,用腳走。水,名詞作動詞,游泳。 一詞多義:

    于:青,取之于藍 ,而青于藍 :比。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比。

    善假于物也:對, 向。

    之:鍥而舍之:代詞。 筋骨之強: 定語后置的標志。

    青,取之于藍 :代詞。 蚓無爪牙之利:定語后置的標志。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的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的。

    使之然也 :代詞,木。 不如登高之博見也:主謂之間,取消獨立性。

    而:表轉折:而寒于水 而致千里 而絕江河 而青于藍 而聞者彰 而見者遠表修飾:順風而呼 登高而招 吾嘗跂而望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 。表并列: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蟹六跪而二螯表遞進: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

      表因果:而神明自得

    表承接:鍥而不舍 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者,代詞。組成名詞的“者字結構”,作“的人”講。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使之然也。 者,助詞,表停頓,并提示下文要說的原因。八、特殊句式

    判斷句 1、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也不再能再挺直,(這是由于)煣的工藝使它變成這樣的。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登上高處招手,手臂并沒有增長,但是遠處的人能看得見;

    3、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資同一般人沒有什么差別,(只是)他們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固定句式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無以…” “沒有用來…的辦法”。 (所以不積累小步,就不能遠達千里;不匯聚細流,就不能成為江海。)

    定語后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在上面吃泥土,在下面飲地下的泉水,這是因為用心專一的緣故。介詞結構后置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比水更冷。2、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冰,是水凝結成的,卻比水寒冷?!稁?說》 韓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 “說”是古文中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范圍,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罢f”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一般為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本文闡述的是作者對從師問題的看法。

    古今異義詞:(1)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義:求學的人。 今義:學問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古義:用來。 今義: 連詞,表因果關系。 (3)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古義:小的方面學習 今義:初等教育學校(4)吾從而師之 古義:從,跟從;而,連詞。 今義:連詞。(5)今之眾人 古義:一般人。 今義:很多人。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釋義:傳道受業(yè)解惑 :同 授,傳授。句讀之不知 : 同 逗,停頓。 或師焉,或不焉:同 否?;钣们闆r:吾從而師之:以……為師,意動用法。 而恥學于師:以------為恥,意動用法。其下圣人也亦遠矣:低于, 名詞作動詞。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 愚人 形容詞作名詞。一詞多義:之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代詞,他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些師道之不復:結構助詞,取消獨立性。 句讀之不知 :表示賓語前置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代詞,代“六藝經(jīng)傳” 古之學者:助詞,的 其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代詞,他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些其出人也遠矣:代詞,指圣人 其皆出于此乎:副詞,大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代詞,指“聞道先乎吾”的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前指士大夫,后為語氣詞。道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道理 吾師道也: 道理道相似也: 道德學問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風尚余嘉其能行古道: 風尚師 古之學者必有師:老師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專門技藝的人

    孔子師郯子……: 以---為師 吾師道也: 學習、效法

    或師焉,或不焉:從師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從師

    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 不恥相師:學習、效法無 無貴無賤:無論 圣人無常師:沒有特殊句式判斷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授予業(yè)務知識、解釋疑難問題的人。介詞結構后置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以他為師。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不知道句讀,不能解決疑難問題,有的從師學習,有的不從師學習。被動句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六藝經(jīng)傳都普遍的學習,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赤壁賦》

    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詩風豪邁清新,尤長于比喻,與黃庭堅并稱“蘇黃”。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在散文領域也有很高成就,與歐陽修并稱“歐蘇”,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

    賦 :著力于鋪陳事物,較多地采用散文化的句式。賦體經(jīng)歷了長期演變的過程,發(fā)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影響下,賦又出現(xiàn)了散文化的趨勢,不講究駢偶、音律,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

    讀準下列加點的字。

    窈窕(yǎo)(tiǎo) 棹(zhào) 扣舷(xián) 裊裊(niǎo)釃(shī)酒橫槊(shuò) 匏(páo)尊 相與枕藉(jiè) 嫠(lí)婦 愀(qiǎo)然山川相繆(liáo) 舳艫(zhú)(lú) 蜉蝣(fú)(yóu)

    通假字 舉酒屬客:通“囑”,勸酒。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通“憑”

    山川相繆 :通“繚” 連結,盤繞。

    詞類活用

    (1)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名作狀) (2)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名作動)

    (3)侶魚蝦而友麋鹿 (意動) (4)舞幽壑之潛蛟, 泣孤舟之嫠婦。(使動)

    (5)烏鵲南飛(名作狀)

    一詞多義:

    如 縱一葦之所如 (往)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像)

    屬 舉酒屬客(通“囑”,勸酒)舉匏樽以相屬 (通“囑”,勸酒)屬予作文以記之(囑咐)

    之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的) 縱一葦之所如 (往) 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標志)

    倚歌而和之(代詞,歌) 哀吾生之須臾(主謂之間)不知東方之既白(主謂之間)

    特殊句式 定語后置

    縱一葦之所如, 凌萬頃之茫然。 任憑小船兒自由漂流,浮動在那茫茫無邊的江面上。

    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 有個吹洞簫的客人,按著節(jié)奏為歌聲伴奏。

    介詞結構后置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譯: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在斗宿、牛宿之間徘徊。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

    譯:何況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魚打柴,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

    賓語前置 何為其然也? 譯: 為什么奏出這樣悲涼的聲音呢?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譯:他本是一時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譯:如果從沒有變化的一方面去看,那么事物和我們都是無窮無盡的,還羨慕什么呢?

    被動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譯:這不是曹操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

    《始得西山宴游記》

    一、文學常識柳宗元:字子厚,世稱“柳河東”,也稱“柳柳州”。提倡“古文”創(chuàng)作。其散文以山水游記和寓言成就最大。在他的山水游記中常把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個人情懷融于自然風景的描繪中,代表作是《永州八記》。記 :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并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 讀準下列加點的字。

    衽(rèn)席 攢蹙累積(cuán)(cù) 斫榛莽(zhuó) 箕踞而遨(jī)(jù) 引觴(shāng)滿酌三、古今異義

    攢蹙累積:古義 重疊、積壓 今義 積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義 這樣以后 今義 轉折連詞

    游于是乎始 :古義 從此,從這時 今義 遞進連詞

    四、一詞多義

    異 A 始指異之 (以---為異,稱奇) B 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tài)者(獨特)

    特 A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特別) B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超出一般)

    為 A 余自為僇人 (成為) B 故為之文以志為(寫)

    而 A 覺而起,起而歸 (表順承,譯為“就”、“然后”)

    B 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表修飾,譯為“地”、“著”)

    C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表因果,譯為“因而”、“所以”)被動句: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tài)者,皆我有也。

    譯:我以為永州的山,凡具有特別形態(tài)的,都有我的足跡。 《晚游六橋待月記》《湖心亭看雪》一、翻譯句子(注意要點:實詞++通假字++詞類活用++虛詞++古今異義++特殊句式)1、 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判斷句,標志詞“為”)譯:一天最美的景觀,是早上的煙云,是傍晚的山霧。2、 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被動句標志詞“為、、、所”)譯:我此時被桃花迷戀,竟然不忍心離開湖邊。3、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艷冶極矣。(狀語后置句,標志詞“多于”)譯:歌吹的聲音,如風陣陣傳來;仕女的粉汗,如雨紛紛落下;羅衫紈绔的游客之多,比堤畔的草多,真是艷麗盛美極了。 4、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極其濃艷。譯:湖光點染翠綠之工巧,山嵐點燃顏色之精妙,都在朝日剛升,夕陽未下時,才最濃艷。

    5、此樂留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譯:這樂趣留給山上的僧人享用,怎么向平俗的人說呢?6、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譯:我劃著一只小船,穿著皮袍,帶著火爐,一個人去湖心亭欣賞雪景。 7、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譯:湖上能見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長堤一道淡淡的痕跡,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點,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葉,船上的人像兩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8、 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譯:不要說先生癡,還有像你一樣癡的人。文學常識填空1《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起傳說中黃帝,下到 漢武帝 太初四年共約3000年的歷史,包括12 本紀 、10 表 8 書 30 世家 70 列傳 全書共 130 篇。魯迅譽之為“ 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 ”作者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人,西漢史學家。2、《資治通鑒》是我國最大的編年體通史,記載1362年歷史,花19年編撰而成,作者 司馬光認為此書編寫的目的是“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宋神宗認為“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3、袁宏道,湖廣公安人,明代文學家,與兄宗道、弟中道并稱“三袁”,是“公安派”的創(chuàng)始人和領袖人物。我們學過他的作品《晚游六橋待月記》。本文寫六橋朝煙、夕嵐之美,為待月作層層的心理鋪墊。4、張岱,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清之際文學家,散文《湖心亭看雪》選自《陶庵夢憶》,本文運用白描的寫景方法,景淡情脫俗?!读鶉摗?蘇洵一、重點詞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攻破)(兵器) 2、六國互喪,率賂秦耶(都,皆)3、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它實際上)4、此言得之(適宜得當)5、與贏而不助五國也。(結交) 6、燕趙之君,始有遠略(開始)7、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才招致)8、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命運)9、后秦趙者再,李牧連卻之(兩次)(擊退) 10、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禮遇)11.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依附) 看看吧。蠻好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

    高考語文文言文19分的總分,這部分內容拉分特別厲害,得分高的能得到滿分,但是得分率低的,也該也就6-8分。學習和備考中,文言文知識點需要梳理積累,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1

    《鴻門宴》知識點

    1通假字

    1.距①關,毋②內③諸侯。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無”,不要。

    ③內,通“納”,接納,進入。

    2.張良出,要項伯。要,通“邀”,邀請。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違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不,通“否”。

    6.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內通“納”)

    7.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8.令將軍與臣有卻。卻,通“隙”,隔閡,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氣……成五采。采,通“彩”,顏色。

    11.私見張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擊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參,通“驂”,古時乘車。

    2虛詞實詞

    (一)實詞

    饗土卒(饗;犒勞)

    夜馳之(之:到,往)

    無所取(所?。核纸Y構,掠奪的東西)

    從沛公(從:跟從)

    亡去不義(亡:逃跑;義:符合道義)

    料大王土卒足以當項王乎(料:估量:當:抵擋)

    與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記)

    他盜之出入(出入:偏義夏詞,進入)

    具言(具:詳細,完備)

    若入前為壽(若:你;為壽:祝健康)

    殺人如不能舉(舉;盡)

    竊為大王不敗也(竊;私下里)

    坐須臾(須臾:片刻)

    相去(去,距離)置車騎(置;放棄)

    督過之(督過:責備)

    留謝(謝:辭謝)

    (二)虛詞

    固不如也(固:當然)

    君安與項伯有故(安:怎么)

    孰與君少長(孰與:與……相比,哪一個更……)

    人有大功而擊之(而:卻)

    因言曰(因:趁機)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詞,不譯)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這樣)

    因留沛公與飲(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擊沛公于坐(因,趁機)

    若屬皆且為所虜(若屬:你們這些人)

    3詞類活用

    1.沛公軍霸上。軍,名詞作動詞,駐扎。

    2.王,名詞作動詞,稱王。

    ①沛公欲王關中。

    ②秦地可盡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張良。善,形容詞作動詞,友善、交好。

    4.夜,名詞作狀語,在夜晚。

    ①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②于是項伯復夜去。

    5.義,名詞作動詞,恪守信義。

    ①亡去不義。

    ②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6.項伯殺人,臣活之?;睿箘佑梅?,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兄,名詞作狀語,像兄長一樣。

    8.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從,使動用法,使……跟從,率領。

    9.范增數(shù)目項王。目,名詞作動詞,使眼色。

    10.若入前為壽。前,名詞作動詞,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詞作狀語,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12.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止,使動用法,使……停止。

    13.頭發(fā)上指。上,名詞作狀語,向上。

    14.刑人如恐不勝。刑,名詞作動詞,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①下,名詞作動詞,下來。②道,名詞作動詞,取道。

    ③間,動詞作狀語,小道,表示動作的處所。

    16.沛公已去,間至軍中。間,動詞作狀語,從小路。

    17.拔劍撞而破之。破,使動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庫。籍,名詞作動詞,登記。

    19.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詞作名詞,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續(xù)耳。續(xù),動詞作名詞,后續(xù)者。

    21.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詞用如名詞,小的方面

    22.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東、南,名詞作狀語,向東、向南

    4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1.此天子氣也

    2.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續(xù)耳

    (二)被動句

    1.若屑皆且為所虜

    2.晉屬今為之虜矣

    (三)賓語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關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為者

    4.大王來何操

    5.沛公安在

    6.今日之事何如?

    7.何辭為?

    (四)介賓 短語 后置句/狀語后置句

    1.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

    2.沛公欲王于關中。

    3.具告之以事。

    4.良曰:“長于臣。”

    5.得復見將軍于此。

    5古今異義

    1.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古義:婚姻,古義兒女親家,女方之父為婚,男方之父為姻。

    今義:結婚的事,因結婚而產(chǎn)生的夫妻關系。

    2.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古義:意外的變故。

    今義:副詞,很。

    3.今人有大功而擊之。

    古義:現(xiàn)在別人(指沛公)

    今義:現(xiàn)在的人,與古人相對。

    4.而聽細說。

    古義:小人的讒言。

    今義:詳細說來。

    5.沛公居山東時。

    古義:崤山以東。

    今義:山東省。

    6.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

    古義:黃河以北、以南。

    今義:分別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6一詞多義

    (一)為

    人為刀姐,我為魚肉動詞,是,

    使子嬰為相動詞,做,擔當,

    竊為大王不取也動詞,認為,

    誰為大王為此計動詞,出,制定,

    且為之奈何動詞,對付,

    何辭為句末語氣詞,呢,

    為擊破沛公軍介詞,替,給,

    (二)故

    故聽之連詞,所以)

    君安與項伯有故形容詞,舊時,此指交情)

    故遣將守關者副詞,特意)

    (三)辭

    卮酒安足辭(推辭,不接受)

    未辭也(告辭,辭別)

    大禮不辭小讓(講究,計較)

    (四)幸

    婦女無所幸(寵幸)

    故幸來告良(幸而)

    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2

    《荊軻刺秦王》知識點

    1通假字

    1.秦王必說見臣說,通“悅”,yuè,高興。

    2.日以盡矣以,通“已”,已經(jīng)。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5.荊軻奉樊於期頭函奉,通“捧”,捧著。

    6.圖窮而匕首見見,通“現(xiàn)”,出現(xiàn)。

    7.秦王還柱而走還,通“環(huán)”,繞。

    8.卒起不意卒惶急無以擊軻卒,通“猝”,倉促,突然。

    2古今異義

    1.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古義:走投無路,陷于困境。今義:生活貧困,經(jīng)濟困難。

    2.仰天太息流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古義: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將軍。今義:年長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古義:可以用它來……。今義:表可能、能夠、許可。

    5.持千金之幣物古義:禮物今義:錢幣。

    6.秦王方還柱走古義:跑今義:步行。

    7.諸郎中執(zhí)兵古義:宮廷侍衛(wèi)今義:指中醫(yī)。

    8.左右既前,斬荊軻古義:周圍侍從。今義:表方向或大約。

    3詞類活用

    名詞作狀語

    1.進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3.函封之

    4.發(fā)盡上指冠

    名詞作動詞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為歌曰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左右既前,斬荊軻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設九賓

    使動用法

    1.使使以聞大王

    2.使畢使于前

    3.自引而起,絕袖

    意動用法

    1.太子遲之

    2.群臣怪之

    4文言句式

    判斷句

    1.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購之(以)金千斤

    2.欲與(之)俱

    3.見燕使者(于)咸陽宮

    4.而(群臣)卒惶急無以擊軻

    被動句

    1.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2.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介賓短語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賓短語后置)

    2、嘉為先言于秦王(介賓短語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賓短語后置)

    4、使畢使于前(介賓短語后置)

    定語后置

    1.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5重點實虛詞

    1、發(fā)

    軻既取圖奉之,發(fā)圖打開

    頃之未發(fā),太子遲之出發(fā)

    發(fā)盡上指冠頭發(fā)

    2、顧

    顧計不知所出耳只是,不過

    荊軻顧笑武陽回頭

    3.為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被

    為之奈何對付,處理

    乃為裝遣荊軻準備

    乃令秦武陽為副做為

    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因為

    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發(fā)出

    4.而

    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并且,表遞進

    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卻,表轉折

    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就,或不譯,表承接

    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相當于“地”或不譯,表修飾

    6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報太子(“有以”,意為:有用來……的辦法)

    2.然則將軍之仇報(既然這樣,那么)

    3.荊軻有所待(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復音虛詞“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譯為:……的原因。)

    5.而卒惶急無以擊軻(“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6.以故荊軻逐秦王(因此)

    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3

    《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

    1一詞多義

    “之”

    ①公從之(代佚之狐的建議)

    ②許之(人稱代詞,鄭文公)

    ③將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詞)

    ④子犯請擊之(秦國,代詞)

    ⑤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用于主謂之間,取消 句子 獨立性)

    ⑥鄰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⑦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過也(連詞,表承接)

    ②敢以煩執(zhí)事(介詞,拿)

    ③越國以鄙遠(連詞,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連詞,表轉折)

    ⑤以亂易整,不武(介詞,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何)

    ③朝濟而夕設版焉(兼詞,“于之”,在那里)

    ④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里)

    “其”

    ①以其無禮于晉(代詞,鄭國)

    ②君知其難也(代詞,這件事)

    ③吾其還也(表商量或希望語氣)

    注:思考練習三中“若、說、辭、鄙、微”自己整理到積累本上。

    2通假字

    ①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通“供”,供給)

    ③秦伯說(同“悅”)

    ④失其所與,不知(同“智”,明智)

    3詞類活用

    ①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扎)

    ②既東封鄭(封,疆界。這里用作動詞,使……成為疆界)

    ③若不闕秦(使動用法,使……削減)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

    ⑤越國以鄙遠(名詞的意動用法,把……當作邊邑)

    ⑥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動用法,使……滅亡)

    ⑦燭之武退秦師(使動用法,使……撤兵)

    4詞類活用

    ①夫人(古義為“那個人”,今義為“妻子”的尊稱)

    ②行李(古義為“出使的人”,今義為“出門時所帶包裹”)

    5詞類活用

    (1)狀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

    A.以其無禮于晉B.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鄭伯

    (2)省略句

    A.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B.(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省略主語)

    C.敢以(之)煩執(zhí)事(省略介詞賓語,以之)

    (3)賓語前置

    夫晉,何厭之有(“之”作賓語前置的標志)

    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相關 文章 :

    ★ 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歸納

    ★ 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 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梳理

    ★ 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 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

    ★ 高一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整理

    ★ 高一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

    ★ 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識點梳理

    ★ 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梳理(2)

    ★ 新版高中語文必修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高一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整理

    文言文是 高一語文 考試中重要的知識點,也是高一語文考試中的必考考點之一。下面給大家?guī)硪恍╆P于高一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整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1

    文言實詞

    興文言翻譯xīng起;興起?!秳駥W》:“積土成山,風雨興焉?!?/p>

    就文言翻譯jiù接近;靠近;趨向?!秳駥W》:“木受繩則直,金~礪則利?!?/p>

    望文言翻譯wàng遠望;遠看。《勸學》:“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p>

    長文言翻譯cháng長,與“短”相對?!秳駥W》:“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p>

    文言虛詞

    而連詞

    1.表修飾關系?!秳駥W》:“吾嘗終日~思矣?!?/p>

    2.表示遞進關系。《勸學》:“君子博學~日參省乎己。”

    3.表假設關系?!秳駥W》:“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鍥而舍之,朽木不折?!?/p>

    (1)兼詞,相當于“于是”、“于之”。《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p>

    (1)介介紹比較的對象,可譯為“比”?!秳駥W》:“冰,水為之,而寒~水?!?/p>

    也助語氣助詞,用于句中

    1.表陳述或解釋。《勸學》:“君子生非異~,善假于物~?!?/p>

    乎介相當于“于”

    1.連詞,表遞進。《勸學》:“君子博學而日參~己。”

    (1)助定語后置的標志。《勸學》:“蚓無爪牙~利?!?/p>

    通假字

    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彎曲)

    生非異(生,通“性”,資質、天賦)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曬干。)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異義

    1.博學古義:廣博地學習,廣泛地學習。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知識、學識的淵博。

    2.參古義:檢驗。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加入。

    3.假古義:憑借,借助。例:假輿馬者。

    今義:與“真”相對。

    4.金古義:金屬制的刀劍。例:金就礪則利。

    今義:金子,黃金。

    5.爪牙古義:爪子和牙齒。例:蚓無爪牙之利。

    今義:壞人的黨羽、幫兇。

    6.用心古義:因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義:讀書用功或對某事肯動腦筋。

    7.繩古義:墨線。例:木受繩則直

    今義:繩子,繩索。

    8.跪古義:腿腳。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義:跪下

    9.疾古義:疾勁,強,大,這里指聲音宏大。例:聲非加疾也

    今義:疾病

    10.致古義:達到(而致千里)

    今義:贈送,給予

    11.寄托古義:這里指藏身(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今義:大致指心靈、精神的某種依靠

    詞類活用

    ①名詞做狀語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作狀,每天)

    2.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下:名作狀,向上、向下)

    ②名詞作動詞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詞用作動詞,游水)

    ③動詞的使動用法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輮: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彎曲)

    ④形容詞作名詞

    1.其曲中規(guī)(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高:形作名,高處)

    3.積善成德(善:形作名,善行)

    ⑤形容詞用作動詞

    故木受繩則直(直:變直,形容詞用作動詞)

    ⑥形容詞作使動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走得快)

    ⑦數(shù)詞作形容詞

    用心一也(一:數(shù)詞用作形容詞,專一)

    ⑧動詞作名詞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流:流水)

    一詞多義

    1.于:

    (1)寒于水(比)

    (2)善假于物也(介詞,不譯。引進作用)

    (3)取之于藍(從)

    2.而: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遞進關系,并且)

    (2)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并列關系,而且)

    (3)終日而思矣(表修飾)

    (4)而見者遠(表轉折)

    (5)鍥而舍之(表假設或承接)

    (6)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連詞,表轉折關系,卻)

    (8)鍥而不舍(表假設,如果)

    (9)蟹六跪而二螯(連詞,表并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詞,指……的人)

    (2)不復挺者(……的原因)

    4.焉:

    (1)風雨興焉(兼詞,“于之”,意為在這里)

    (2)圣心備焉(語氣詞)

    5.利:

    (1)金就礪則利(形容詞作動詞,變鋒利)

    (2)非利足也(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走得快)

    6.之

    (1)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音節(jié)助詞)

    (2)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代詞代青)

    7.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假裝)

    (3)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借)

    8.疾

    (1)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強)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9.絕

    (1)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口技》)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與世隔絕

    (3)以為妙絕(《口技》)極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橫渡

    (5)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傳》)斷絕關系

    10.強

    (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強壯

    (2)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木蘭詩》)有余

    (3)乃自強步,日三四里(《觸龍說趙太后》)勉強

    特殊句式與固定格式

    1.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可譯為“……的原因”)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

    3.善假于物也(狀語后置)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

    5.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狀語后置介詞結構“于水”,表示比較)

    6.輮以為輪【省略句:輮(之)以(之)為輪】

    7.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8.無以至千里(固定句式,“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9.金石可鏤(被動句)

    高一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2

    一.一詞多義

    “之”

    ①公從之(代佚之狐的建議)

    ②許之(人稱代詞,鄭文公)

    ③將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詞)

    ④子犯請擊之(秦國,代詞)

    ⑤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用于主謂之間,取消 句子 獨立性)

    ⑥鄰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⑦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過也(連詞,表承接)

    ②敢以煩執(zhí)事(介詞,拿)

    ③越國以鄙遠(連詞,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連詞,表轉折)

    ⑤以亂易整,不武(介詞,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何)

    ③朝濟而夕設版焉(兼詞,“于之”,在那里)

    ④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里)

    “其”

    ①以其無禮于晉(代詞,鄭國)

    ②君知其難也(代詞,這件事)

    ③吾其還也(表商量或希望語氣)

    注:思考練習三中“若、說、辭、鄙、微”自己整理到積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通“供”,供給)

    ③秦伯說(同“悅”)

    ④失其所與,不知(同“智”,明智)

    三.詞類活用

    ①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扎)

    ②既東封鄭(封,疆界。這里用作動詞,使……成為疆界)

    ③若不闕秦(使動用法,使……削減)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

    ⑤越國以鄙遠(名詞的意動用法,把……當作邊邑)

    ⑥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動用法,使……滅亡)

    ⑦燭之武退秦師(使動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異義

    ①夫人(古義為“那個人”,今義為“妻子”的尊稱)

    ②行李(古義為“出使的人”,今義為“出門時所帶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狀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

    A.以其無禮于晉B.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鄭伯

    (2)省略句

    A.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B.(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省略主語)

    C.敢以(之)煩執(zhí)事(省略介詞賓語,以之)

    (3)賓語前置

    夫晉,何厭之有(“之”作賓語前置的標志)

    高一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3

    一、動詞的使動用法

    所謂動詞的使動用法,顧名思義,就是“主語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實行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而是賓語所代表的事物實行這個動作。”②在古代漢語中,不及物動詞常有使動用法。例:

    1、焉用亡鄭以陪鄰?(《燭之武退師》)亡,使……滅亡。

    2、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過秦論》)

    亡,使……滅亡。

    3、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滕王閣序》)屈,使……委屈;竄,使……逃竄。

    4、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六國論》)

    卻,使……退卻。

    5、近以鐘罄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石鐘山記》)鳴,使……鳴叫。

    6、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

    (《病梅館記》)復,使……恢復;全,使……保全。

    7、寧許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傳》)負,使……承擔。

    8、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廉頗藺相如傳》)

    歸,使……回去。

    9、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鴻門宴》)

    從,使……跟從。

    10、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齊桓晉文之事》)朝,使……朝見。

    11、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

    活,使……活下來。

    12、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伶官傳序》)

    興,使……興盛;亡,使……滅亡。

    二、名詞的使動用法

    所謂名詞的使動用法,就是③“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崩?/p>

    1、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滕王閣序》)

    下,使……放下來。

    2、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鴻門宴》)王,使……做大王。

    三、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所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就是④“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或狀態(tài)”。例:

    1、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磨厲之于義。

    (《勾踐滅吳》)潔,使……潔凈;美,使……美麗;飽,使……溫飽。

    2、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過秦論》)

    弱,使……削弱。

    3、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過秦論》)

    弱,使……變弱。

    4、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齊桓晉文之事》)危,使……危險。

    5、臣請完璧歸趙。(《廉頗藺相如傳》)

    完,使……完整無缺。

    6、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觸龍說趙太后》)

    尊,使……尊貴。

    7、昔者夫差恥吾君于諸侯之國。(《勾踐滅吳》)

    恥,使……受恥辱。

    8、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

    (《報任安書》)辱,使……受辱。

    高一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4

    一、名詞的意動用法

    名詞用作意動,⑥是把它后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課本中有這些句子: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師,以……為老師。

    2、侶魚蝦而友麋鹿。(《前赤壁賦》)

    侶,以……為伴侶;友,以……為朋友。

    3、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師說》)

    師,以……為老師。

    二、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形容詞用作意動,⑦是主觀上認為后面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或狀態(tài)。例: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柬》)

    美,認為……美麗。

    2、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秋水》)少,認為……少;輕,認為……輕。

    3、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師說》)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師說》)

    恥,以……為恥。

    5、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廉頗藺相如傳》)

    羞,以……為羞恥。

    使動用法是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意動用法則是認為賓語怎么樣,是主觀的看法,客觀不一定必然如此。

    高一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整理相關 文章 :

    ★ 高一語文必修一必背文言文

    ★ 高一語文必修一必背課文

    ★ 高一語文必修一必背古詩文

    ★ 高一語文個人教學計劃合集5篇

    ★ 高一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點

    ★ 高一下冊語文考的都是什么

    218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