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語言的韻律美,中國文學聲樂韻律之美
推薦文章
怎么解釋唐詩宋詞的“韻律美”
略說韻律美
詩詞創(chuàng)作要重視藝術性,并重幾個方面,其中之一就是“韻律”,要講究字詞的搭配、音調(diào)的和諧,在這些方面,古人有許多精辟的論述,這里就不引經(jīng)據(jù)典了(有《詩品》、《詞品》、《曲品》等一套叢書,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一閱).
談到詩詞的韻律,大致包括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時期的沈約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詩中得到廣泛應用,主要是講究平聲和仄聲的協(xié)調(diào).二是對偶,在韻文特別是格律詩中,對對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較嚴的,詩詞中一般是句對,在賦和八股文中還有多句對和段對.三是押韻,指同韻的字在適當?shù)牡胤剑ㄒ话闶峭nD的地方),有規(guī)律地重復出現(xiàn).這三個方面都來自于漢語語音的特點,就是單音節(jié)語素占優(yōu)勢,有聲調(diào).在詩詞寫作特別是格律詩寫作時平仄、對偶和押韻運用的好,運用的自然,可以使詩作增強音樂感,呈現(xiàn)韻律美;運用的不好,用得過多過濫,就會給人以生拼硬湊之感,甚至以文害義,六朝到初唐的駢體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這是每一個詩詞愛好者必須掌握的基本功.
這里主要談談對押韻的看法.
在散體的語言中,押韻比較少見,但也不是沒有.常用押韻的是韻文(包括賦、詩、詞、曲等),韻文的意思就是用韻之文.押韻的格式一是逐句用韻,也就是一韻到底,這在有些唱詞、美文中能夠見到;二是隔句押韻,詩絕大多數(shù)是隔句押韻,只有開頭兩句可以都用韻,詞的情況比較復雜,既有逐句押韻,又有隔句押韻,還有隔多句押韻的.韻文用韻,多數(shù)是全篇一韻,較長的作品也有中間換韻的.
韻的情況,古今有很多不同.隋唐時代如《切韻》、《唐韻》等都分得很細,宋朝《廣韻》定為206韻,但由于有些韻可以“同用”,唐代實際用112韻,宋代用108韻,金元時合并為106韻.清朝的《佩文詩韻》集韻之大成,分為平、上、去、入四部分.平聲包括上平聲一東、二冬等15韻和下平聲一先、二蕭等15韻,上聲包括一董、二腫等29韻,去聲包括一送、二宋等30韻,入聲包括一屋、二沃等17韻,共106韻.學作古體詩,用韻上應首選《佩文詩韻》.
押韻以格律詩的要求最為嚴格,許多字如一東中的“終”、“風”、“公”和二冬的“鐘”、“峰”、“恭”,我們現(xiàn)在讀音一樣,律詩卻不能通押,如果通押,就犯了出韻的錯誤,就要遭人恥笑,考試就要落第.中唐以后,才逐漸出現(xiàn)鄰韻通押,如杜牧的《清明》詩用的十三元韻,但首句卻用了鄰韻十二文.詞押韻不那么嚴格,像平聲,詞就合并到了14韻.
押韻還有選韻和次韻的難易問題.作詩,主動地選韻或被動地限韻,會碰到難易問題.像平聲中的四支、十一真等,包含的字多,選用就容易,稱為寬韻;而像五微、十二文等韻,包含的字較少,選用就難,稱為窄韻;還有些韻,如三江、十五咸等,包含的字更少,選用很難,稱為險韻;而像有些朋友“限韻”,則跡近于文字游戲了.詩友寫詩填詞時一定要注意韻部的選擇.
宋代以后,和別人詩習慣要次韻或稱為步韻,也可以看作是“限韻”的一種,不少文人喜歡玩這種押韻雜技,于高難動作中見功夫.蘇東坡有一首次韻詩,就寫得精煉自然:“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以上說了這么多,是不是說要大家作詩都要用韻,不用韻就不是好詩呢?恰恰相反,我們是提倡推陳出新的,“處處拘泥格律,反而損害了詞的意境,同時也降低了詞的藝術性.詞律是為人服務的,我們不能反成為其奴隸而讓思想內(nèi)容去遷就格律.”
只是要大家對“陳”有所了解,然后出“新”.何況詩友們常常要做韻文,也有些朋友喜歡依舊格律做詩詞,這時候可以格律從舊,保留舊格律的合理部分,如粘、對、韻等,而在讀音上卻完全從今.實際上,我們在讀古代詩詞時已經(jīng)這樣做了.像“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中的“斜”,除了古文研究者外,還有誰念“xia”呢?
今韻中,現(xiàn)在成系統(tǒng)的有多種,推薦大家用《中華新韻》的新詩韻,包括一麻、二波、三歌等共18部,每一韻又分陰平、陽平、上、去四種聲調(diào),這是根據(jù)普通話的語音規(guī)定的,用它押韻,自然符合現(xiàn)代人的閱讀習慣.另外,戲曲中慣用的十三轍也是不錯的.熟悉今韻,活用格律,用今音作新體韻文,是一定會出佳作的.有些詩友認為寫古體詩特別是填詞不用古韻就不是“詞”,個人認為是不妥的.
古詩的韻律美。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很注重韻律的。韻律是詩歌中的節(jié)奏有規(guī)律變化、重復而產(chǎn)生的一種情調(diào),是一種富有情感的節(jié)奏。在詩歌中,韻律表現(xiàn)為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和節(jié)奏的和諧流動所傳達出來的詩的情感韻味。而韻律美卻是一種由細節(jié)到整體的節(jié)奏美。也就說,不但詩句富有節(jié)奏,而且詩句與整個詩歌中每個部分及其各自之間要和諧一致,共同構成整體的節(jié)奏美,形成和諧的韻律。而這種整體美,最終在詩歌的押韻上。所以,在詩歌理論中,有這樣的說法,韻律主要是指同韻的字在相同位置上有秩序地重復出現(xiàn)。押韻一般都在句尾,我們稱之為韻腳。在古代詩歌中,對于韻的運用要求是很嚴格的,譬如,近體詩要求兩句一韻,首句可入韻,也可以不入韻,其余各聯(lián)的上句必須是仄聲,對句一般是平聲,而且入韻,一首詩往往是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也不能和鄰韻相押,即使首句入韻的,也只限于首句用鄰韻。而古體詩就沒有這樣嚴格的要求,古體詩的韻部較寬,相鄰二韻可以通押,而且韻位較密,可以句句押,或者一二四押,或者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平仄互押。因而,近體詩,譬如一首律詩,共四聯(lián)八句,在嚴格的韻律要求下,詩句的較大停頓中配合韻律,又是同韻,自然就形成和諧的節(jié)奏。這種“節(jié)奏可以把渙散的東西(聲音)組成一個整體,使人讀前一句時預想到后一句;讀后一句時回味到前一句,造成一種回環(huán)往復的審美效果”,主音明確,主旋律鮮明,而且各聯(lián)韻腳的音相同,產(chǎn)生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共同形成整體上的和諧的音樂美,也加強了詩歌的感染力和表達效果。
這首詩首句入韻,韻腳字是“秋”、“流”、“舟”、“留”,押的是“尤”韻。在詩歌中,首聯(lián)的的第一句入韻,與后面的“秋”“流”、“舟”、“留”的聲音反復出現(xiàn),形成完整的圓形,詩人的情感就蘊含在這一意境之中。同時,由于古代詞語以單音節(jié)為主這一特點,一個漢字就是一個音節(jié),而都是音義相結合的,所以,音也就有表達意義的作用。詩中,第一聯(lián)的“秋”這個音,也就為詩歌氣氛定下了情感基調(diào),與后邊的幾個韻腳字一起,就如同樂曲中反復出現(xiàn)的一個主音一樣,這不但在音響上很突出,形成鮮明節(jié)奏,達到了和諧整齊的審美效果,而且又為詩歌情感營造了相應的氛圍,使詩歌富有情韻,激勵著讀者的情感,與之產(chǎn)生情感共鳴。
又如,崔灝的《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從詩句來說,這是一首七言律詩,一聯(lián)中的兩句的平仄是相對的,形成二、二、一、二和二、二、二、一這樣的“頓”,上下兩句形成對立而又統(tǒng)一的和諧、整齊美,節(jié)奏搭配,產(chǎn)生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美。從押韻來說,這是一首首句不入韻的。其韻腳字是“樓”、“悠”、“洲”、“愁”。上一聯(lián)下句與下一聯(lián)出句相粘,環(huán)環(huán)相扣,表現(xiàn)出詩歌在音韻上的整體性。從意義上來說,這是一首懷古思鄉(xiāng)的詩歌。詩人的情感由古及今,思想由此及彼,流露出詩人的思想感情。詩歌從黃鶴樓輻射開去,既有對歷史的回顧,又有對鄉(xiāng)關的思念。詩歌所表現(xiàn)的是“云水悠悠,情思悠悠”,因而押的是“尤”韻。因為“不同的韻可以表達不同的意”,這往往與詩人的抒發(fā)的情感相聯(lián)系。在這首詩中,“尤”韻吟誦起來表現(xiàn)出舒緩而又悠長的特色,恰恰與詩人的對過去漫長的歷史的回顧,對家鄉(xiāng)和親人的不盡思念之情相融合。因而,讀者從音韻上就感覺到了詩歌中所包含的聲情并茂的特色。
但是,我們還要注意,詩歌的韻律需要吟誦才能獲得,這正如杜甫所說:“晚節(jié)漸于詩律細,新詩改罷自長吟?!蓖瑫r,從上面的分析來看,古代詩歌中的韻律,不但產(chǎn)生和諧的節(jié)奏,提高詩歌的音樂美,而且在某種意義上,提高詩歌的情感氛圍。
古詩詞的韻律美
詩詞中講究“隨律押韻”、“隨調(diào)則韻”,說明了詩詞中用韻與樂曲的“律”“調(diào)”密切相關。本文從音樂學的角度以各類詩詞為例,結合古典詩歌的漢語特點,了解中國古詩詞的韻律美。
古典詩歌漢語特點韻律美詩歌與音樂是姊妹藝術,二者在塑造形象,反映現(xiàn)實方面,既有相接近的一面,又各有一定的特殊性。前者為語言的藝術,主要通過語言和用以解釋概念的詞匯、言語以塑造形象,抒寫感情;后者為聲音藝術,主要依靠樂音的高下、長短、輕重、緩急以及音色等表現(xiàn)手段,依靠單音在單位時間中運動發(fā)展所造成的各種節(jié)奏、和聲,構成旋律,形成音響結構,進行樂音造型,以表達性情,描寫對象。在古詩詞中,二者有相互依賴,相互彰顯藝術魅力的關系。
一、古詩詞與音樂相得益彰的韻律之美
1.古詩詞的韻律
古詩詞的韻律“如樂之和,無所不諧”,這是由于古人做詩十分講究用韻。“聲韻協(xié)和,曲應金石”,即做詩要用韻,韻的作用不僅在于能使曲調(diào)和諧,且能夠配樂器演奏。作為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的句法和用韻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詩歌的韻律?!对娊?jīng)》虛實詞的運用巧妙和諧,吟唱起來朗朗上口、韻味無窮。講求用韻節(jié)奏變化,使詩歌優(yōu)美動聽、富于變化,詩詞的抑揚頓挫,也處處彰顯著音樂美。
2.以《陳風·月出》中“兮”字的用韻為例分析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倒兮。舒憂受兮。勞心饈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之,勞心慘之。”這首詩抒情色彩及其濃郁,韻味集中體現(xiàn)依托了尾部“兮”字的運用,其韻在“兮”的前一字上:皎、僚、糾、悄;皓、倒、受、饈;僚、紹、慘??追f達在《關雎》詩后疏中說:詩之大體,必須依韻。其有乖者,古人之韻不協(xié)耳。之兮矣也之類,取以為辭,雖在句中,不以為義,故處末者,皆字上為韻之首……此等皆字,上為韻,不為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