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語言的內指性名詞解釋,文學語言的內指性名詞解釋題
推薦文章
求“文學性”名詞解釋
文學性:
顯著但不是本質的特點。報告文學多種表達方式共用,敘述和描寫并重,在既不虛構又不夸張的前提下,對大量材料進行巧妙的概括和提煉,運用形象的語言、精巧的結構, 也可以適當運用曲折的情節(jié), 并采用各種文學藝術手法反映社會上的人物和事件。文學性首先體現(xiàn)在形象性上,報告文學既需要直接訴諸讀者,就是說寓報告于文學, 又吸收了不少文藝的表現(xiàn)手法和藝術技巧。為了更好地刻劃人物形像, 報告文學吸取小說的表現(xiàn)手法最為明顯,諸如性格刻劃、心理描寫、環(huán)境渲染、細節(jié)鋪陳等。然而,由于思想與哲理表露的強度, 由于外在觀察更多和寫作發(fā)表更快,報告文學仍不是文學作品, 在個體生命的內在體驗及藝術表現(xiàn)的執(zhí)著追求上還需提高,以贏得獨立的藝術生命和品格.
《文學概論基礎》知識點:名詞解釋
《文學概論基礎》知識點:名詞解釋1
1、文學思潮:在一定的時空范圍流行的文學觀念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潮流。
2、浪漫主義:有兩種含義。一是浪漫主義思潮,二是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所遵循的原則。
3、現(xiàn)實主義:有兩種含義。一是現(xiàn)實主義思潮,二是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所遵循的原則。
4、古典主義:擁護王權;崇尚理性;語言典雅;恪守“三一律”。
5、自然主義:排斥浪漫主義的想象與情感因素,片面發(fā)展現(xiàn)實主義再現(xiàn)生活的原則,追求純粹客觀。
6、后現(xiàn)代主義:現(xiàn)代西方文學流派的總稱。包括象征主義、意識流、表現(xiàn)主義、存在主義、荒誕派、新小說、黑色幽默。
7、象征主義:主張通過象征、暗示、對比和聯(lián)想表現(xiàn)作品主題,表達作者思想與哲理。
8、未來主義:否定傳統(tǒng),贊美運動與力,打破語言規(guī)律,任從直覺。
9、表現(xiàn)主義:反對再現(xiàn),主張純粹反映世界形象,強調主觀接受的絕對性。
10、超現(xiàn)實主義:反傳統(tǒng),反現(xiàn)性,主張遵從潛意識創(chuàng)作,進行所謂的“自動寫作”。
11、存在主義:關注荒謬、虛無的世界中的人生苦難,意識荒謬的存在性,強調自我選擇。
12、新小說:反對虛構,力求客觀化描寫,反傾向,構造新的小說結構。
13、文學流派: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中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文學觀念、創(chuàng)作傾向、藝術追求和美學風格的作家群體。
14、文學觀念:文學觀念就是對文學的看法,是對“文學是什么”的回答。文學觀念是發(fā)展變化的。
15、文學四要素:當代美國學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學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讀者。
16、再現(xiàn)說:在文學四要素中強調“世界”與“作品”的對應關系,即認為作品是對世界的摹仿或再現(xiàn)。
17、表現(xiàn)說:在文學四要素中強調“作品”與“作家”的關系,即認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現(xiàn)、傳達。
18、實用說:在文學四要素中強調作品被讀者所利用的關系,認為文學是一種工具,可以為某種社會目標服務。
19、客觀說:在文學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認為作品一旦從作家的筆下誕生之后,就獲得了完全客觀的性質,它既與原作家不相干,也與讀者無涉,它從外界的參照物中孤立出來,本身是一個“自足體”,出現(xiàn)了所謂的“客觀化走向”。
20、體驗說:在文學四要素中強調讀者對作品的意向性的體驗這種關系,強調讀者閱讀作品是體驗和現(xiàn)創(chuàng)造。
《文學概論基礎》知識點:名詞解釋2
1、符號矩陣:是一種由四個符號學要素組成的顯示人物行動意義的矩形圖式。這是格雷馬斯提出的一種研究行動邏輯的模式。
2、隱含的作者:當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者進入作品中的敘述活動時,便進入了一種與日?,F(xiàn)實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常被稱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體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識,這就是隱含的作者。
3、隱在敘述者:是指讀者在敘事文本中難以發(fā)現(xiàn)敘述者聲音的情形?!半[在敘述者”并不是不存在敘述者,“隱在”的敘述者實際上是隱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著人物,使他們說出敘述者需要敘述的東西。
4、隱含的接受者:敘述者講述故事是一種語言交流行為,敘述者在敘述時心目中存在著潛在的接受者。這種由敘述者所設定的,隱含在敘述動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隱含的接受者。
5、抒情原則:在抒情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作者傳情達意,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總是遵循著一定的抒情原則。作者在抒發(fā)情感、創(chuàng)作抒情作品的過程中,在處理情感與理性、情感與現(xiàn)實、情感與語言等關系的問題上,有意無意間所遵循的原則,稱為抒情原則。
6、符號矩陣:是一種由四個符號學要素組成的顯示人物行動意義的矩形圖式。這是格雷馬斯提出的一種研究行動邏輯的模式。
7、隱含的作者:當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者進入作品中的敘述活動時,便進入了一種與日?,F(xiàn)實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常被稱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體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識,這就是隱含的作者。
8、隱在敘述者:是指讀者在敘事文本中難以發(fā)現(xiàn)敘述者聲音的情形?!半[在敘述者”并不是不存在敘述者,“隱在”的敘述者實際上是隱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著人物,使他們說出敘述者需要敘述的東西。
9、隱含的接受者:敘述者講述故事是一種語言交流行為,敘述者在敘述時心目中存在著潛在的接受者。這種由敘述者所設定的,隱含在敘述動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隱含的接受者。
10、抒情原則:在抒情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作者傳情達意,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總是遵循著一定的抒情原則。作者在抒發(fā)情感、創(chuàng)作抒情作品的過程中,在處理情感與理性、情感與現(xiàn)實、情感與語言等關系的問題上,有意無意間所遵循的原則,稱為抒情原則。
11、抒情策略:在創(chuàng)作作品時,作者總是在語法或修辭上采取某種方法和手段以達到抒情的目的并強化抒情的效果,這樣的方法和手段謂之抒情策略。
12、抒情的語法策略:是指從語言的結構方式(包括詞語的構成和變化、詞組和句子的組織)這一角度強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成熟、杰出的抒情作家都深諳此道。比如,詩人有所謂的“詩家語”,它指的是與通常語言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詩家語常常打破既有的語言規(guī)范,追求某種特殊的語言效果。
13、抒情的修辭策略:是指運用各種修辭方式強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從文學史和修辭史的角度看,抒情的修辭策略有許多,意象、隱喻、典故、悖論是其中較為重要的四種。
14、隱喻:是在彼類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體驗、想象、理解、談論此類事物的心理行為、語言行為和文化行為。
15、典故:是一種歷史化的隱喻,是在神話或歷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體驗、想象、理解、談論當下事件、情狀或環(huán)境的心理行為、語言行為和文化行為。
16、抒情小品文:是一種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在中國,“小品”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世說新語》,意為篇幅短小之文;西方的小品文起源于法國的蒙田,英國的培根緊隨其后。西方抒情小品文具有這樣的特點:第一,它注重描寫個人的經歷、境遇,抒發(fā)個人的情感、情緒;第二,它具有坦蕩開闊的心胸和閑適懇切的調格。
17、抒情作品:專門用來抒情達意,它是與敘事作品相對而言的另一類文學作品;具體地說,抒情作品指的是簡要地表現(xiàn)、傳達作者以情感為核心的內在心性的文學作品。
18、韻律:抒情作品中由字音的有序結合和變化而造成的和諧音調,謂之“韻律”。在西方,韻律是一個統(tǒng)稱,它可以分為韻與律兩個方面。把同一個音或類似的音予以有規(guī)則的反復排列,稱為韻。按照某種規(guī)律使語音的長短、高低、強弱予以重復變化,稱為律。
19、悖論:是指那種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實質上千真萬確的語句,即所謂“似非而是”的語句。
20、文學風格:指作家的創(chuàng)作個性在文學作品的有機整體和言語結構中所顯示出來的'、能引起讀者持久的審美享受的藝術獨創(chuàng)性。
《文學概論基礎》知識點:名詞解釋3
1、篇法:又稱章法,是文法層面的類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體語言構成法則。
2、辭格層面:是文學語言組織的基本層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現(xiàn)力并帶有一定規(guī)律性的表現(xiàn)程式的運用狀況。
3、文學形象的概括性:文學形象能夠傳達豐富的內在意蘊的功能稱為文學形象的概括性。
4、典型環(huán)境:指充分體現(xiàn)現(xiàn)實關系真實風貌的人物的生活環(huán)境。它包括以具體獨特的個別性反映出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現(xiàn)實關系總情勢的大環(huán)境;又包括由這種歷史環(huán)境形成的個人生活的具體環(huán)境。
5、虛實相生:這是意境的結構特征。虛與實本是一對哲學范疇,應用于意境理論中,實境指逼真描寫的景、形、境,虛境指由實境誘發(fā)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的空間。虛境通過實境來實現(xiàn),實境要在虛境的統(tǒng)攝下來加工,虛實相生成為意境獨特的結構方式。
6、象征意象化:營構文學象征意象的原則和方法叫象征意象化。它是象征意象創(chuàng)造的必經之途,即在抽象思維的指導下追求意象應合,不惜以荒誕的幻象求得意念的真實。
7、荒誕性:這是文學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指藝術家有意創(chuàng)造出不合常理、不合常形的形象以達到揭示某種哲理或觀念的目的。
8、文學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現(xiàn)的具體的感性的、具有藝術概括性的,體現(xiàn)著作家審美理想的、能喚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圖畫。
9、典型:是指寫實型作品言語系統(tǒng)中呈現(xiàn)的顯出特征的富于審美魅力的含有豐厚歷史意蘊的性格。又稱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10、特征化:在寫實型作品中,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東西,加以藝術強化、生發(fā)的過程,叫做“特征化”,這是創(chuàng)造典型的基本方法。
11、意境:指抒情作品中呈現(xiàn)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
12、象征意象:文學象征意象是指以表達觀念或哲理為目的,以象征為基本表現(xiàn)手段的,具有荒誕性和審美求解性的藝術形象。
13、敘事:就是通過語言組織起人物的行動和事件,從而構成藝術世界的文學活動。
14、故事時間:故事時間是故事中事件接續(xù)的前后順序,也就是故事中所虛構的事件發(fā)生和發(fā)展的時間過程,這個時間的順序和長短是由所講述的故事內容給出的。
15、文本時間:是敘述文本中敘述語言排列的前后順序,或者說是讀者閱讀文本所依照的順序;這個時間實際上是敘述語言本身的前后順序和長短。
16、敘述視角:敘述視角是敘述語言中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解的特定角度。敘述視角的特征通常是由敘述人稱決定的,主要有四種:第一人稱敘述、第二人稱敘述和第三人稱敘述及人稱或視角變換敘述。
17、敘述標記:是文本中出現(xiàn)的對于理解故事來說具有標記作用的敘述手段。
18、故事:是敘述內容的基本成分。組成故事的要素包括社會生活中的事件、由這些事件組織成的因果線索完整的情節(jié),發(fā)生這些事件的具體場景這三個主要方面。
19、結構:是故事的各個部分組成的整體存在形態(tài)。敘事作品中結構可以分為兩層:一層是表層結構,即敘事文本自身的結構;另一層是深層結構,即超出敘事文本的文化結構。
20、敘述功能:是根據人物在情節(jié)過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規(guī)定的人物行為模式。對敘述功能的研究問題是俄國形式主義學派的普洛普在民間故事和童話的形態(tài)研究中提出的。
文學的名詞解釋
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借助各種修辭以及表現(xiàn)手法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xiàn)實的藝術,包括戲劇、詩歌、小說、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xiàn)內心情感和再現(xiàn)一定時期或者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大學基礎寫作知識點
一、文本的材料
[一]文本的含義與作用
(一)材料的含義
(二)材料的作用.1、在寫作之前,廣博的原始材料的積累是形成觀點\提煉思想的基礎.2、在寫作之中,有效地選擇和組織材料是準確表達思想的支柱
[二]材料的分析與綜合
材料的分析
1、分析為實現(xiàn)對材料的意義與價值的全面認識和深入把握奠定了基礎。
2、分析為實現(xiàn)對不同材料之間意義與價值關系的整合奠定了基礎
材料的綜合。所謂綜合,正好與分析相反是指把事物的各個部分,或不同的方在、不同的特征結合起來的思維過程。
[三]材料的選擇及要求
廣義材料的選擇及要求1、應當選擇感受深刻的材料科學2、應當選擇內涵豐富的材料3、應當選擇新穎生動的材料
狹義材料的選擇及要求1、材料要最具代表性2、材料要最有精神啟迪效果3、材料檢具有可讀性
二、文本的思想
[一]思想的含義與作用
[二]形成文本思想的方法。1、歸納概括法2、主客遇合法3、縱橫比較法
[三]思想的提煉及要求
(一)思想的提煉
1、在盡可能全面地掌握材料的基礎上提煉思想
2、在向事物內在縱深層面的開掘中提煉思想
3、在對多種結論的比較選擇中提煉思想
(二)思想的要求
1、文要思想要真實
2、文本思想要深刻
3、文本思想要新穎
《文學概論基礎》知識點之名詞解釋
1、篇法:又稱章法,是文法層面的類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體語言構成法則。
2、辭格層面:是文學語言組織的基本層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現(xiàn)力并帶有一定規(guī)律性的表現(xiàn)程式的運用狀況。
3、文學形象的概括性:文學形象能夠傳達豐富的內在意蘊的功能稱為文學形象的概括性。
4、典型環(huán)境:指充分體現(xiàn)現(xiàn)實關系真實風貌的人物的生活環(huán)境。它包括以具體獨特的個別性反映出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現(xiàn)實關系總情勢的大環(huán)境;又包括由這種歷史環(huán)境形成的個人生活的具體環(huán)境。
5、虛實相生:這是意境的結構特征。虛與實本是一對哲學范疇,應用于意境理論中,實境指逼真描寫的景、形、境,虛境指由實境誘發(fā)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的空間。虛境通過實境來實現(xiàn),實境要在虛境的統(tǒng)攝下來加工,虛實相生成為意境獨特的結構方式。
6、象征意象化:營構文學象征意象的原則和方法叫象征意象化。它是象征意象創(chuàng)造的必經之途,即在抽象思維的指導下追求意象應合,不惜以荒誕的幻象求得意念的真實。
7、荒誕性:這是文學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指藝術家有意創(chuàng)造出不合常理、不合常形的形象以達到揭示某種哲理或觀念的目的。
8、文學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現(xiàn)的具體的感性的、具有藝術概括性的,體現(xiàn)著作家審美理想的、能喚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圖畫。
9、典型:是指寫實型作品言語系統(tǒng)中呈現(xiàn)的顯出特征的富于審美魅力的含有豐厚歷史意蘊的性格。又稱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10、特征化:在寫實型作品中,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東西,加以藝術強化、生發(fā)的過程,叫做“特征化”,這是創(chuàng)造典型的基本方法。
11、意境:指抒情作品中呈現(xiàn)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
12、象征意象:文學象征意象是指以表達觀念或哲理為目的,以象征為基本表現(xiàn)手段的,具有荒誕性和審美求解性的藝術形象。
13、敘事:就是通過語言組織起人物的行動和事件,從而構成藝術世界的文學活動。
14、故事時間:故事時間是故事中事件接續(xù)的前后順序,也就是故事中所虛構的事件發(fā)生和發(fā)展的時間過程,這個時間的順序和長短是由所講述的故事內容給出的。
15、文本時間:是敘述文本中敘述語言排列的前后順序,或者說是讀者閱讀文本所依照的順序;這個時間實際上是敘述語言本身的前后順序和長短。
16、敘述視角:敘述視角是敘述語言中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解的特定角度。敘述視角的特征通常是由敘述人稱決定的,主要有四種:第一人稱敘述、第二人稱敘述和第三人稱敘述及人稱或視角變換敘述。
17、敘述標記:是文本中出現(xiàn)的對于理解故事來說具有標記作用的敘述手段。
18、故事:是敘述內容的基本成分。組成故事的要素包括社會生活中的事件、由這些事件組織成的因果線索完整的情節(jié),發(fā)生這些事件的具體場景這三個主要方面。
19、結構:是故事的各個部分組成的整體存在形態(tài)。敘事作品中結構可以分為兩層:一層是表層結構,即敘事文本自身的結構;另一層是深層結構,即超出敘事文本的文化結構。
20、敘述功能:是根據人物在情節(jié)過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規(guī)定的人物行為模式。對敘述功能的研究問題是俄國形式主義學派的普洛普在民間故事和童話的形態(tài)研究中提出的。
文學名詞解釋文學概論
文學概念"三義”——三種不同概念,廣義文學(一切口頭或書面語言行為和作品的總稱,包括今天所謂的文學和政治、哲學、歷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態(tài))狹義文學(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學,即包括情感、虛構和想象等綜合因素的語言藝術行為和作品,如詩、小說、散文等)折中義文學(介乎廣義文學和狹義文學之間而又難以歸類的口頭或書面語言作品)
話語蘊藉——是對文學活動的特殊的語言與意義狀況的概括,指文學作為社會性話語蘊含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
藝術構思——是作家在材料積累和藝術發(fā)現(xiàn)的基礎上,在某種創(chuàng)作動機的指導下,以心理活動和藝術概括方式,創(chuàng)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維過程。
藝術發(fā)現(xiàn)——是作家在社會生活中積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礎上,依據自己認識生活和評價生活的思想原則和審美趨向,對外在事物進行觀察和審視時所得到的一種獨特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