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語文文學(xué)常識歸納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文學(xué)常識總結(jié)
推薦文章
八年級下冊語文知識點部編版內(nèi)容
經(jīng)營你的才能,既要多學(xué)習(xí),多積累知識,更要學(xué)會調(diào)控你的情緒。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guān)于 八年級 下冊 語文知識 點部編版內(nèi)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下冊語文知識點部編版1
第21課《〈莊子〉二則》
一、作者簡介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人,戰(zhàn)國時期哲學(xué)家。他繼承并發(fā)揚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莊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莊子》一書中?!肚f子》中的 文章 以獨特的藝術(shù)造詣絕響于先秦諸子作品之中,魯迅先生說:“其文則汪-洋辟螞拆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p>
二、課文翻譯
北冥有魚
原文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注釋
冥:同“溟”,海。下文的“南冥”指南海。
鯤:大魚名。
鵬:大鳥名。
怒:振奮,這里指用力鼓動翅膀。
垂:懸掛。
譯文
北海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作鯤。鯤的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叫作鵬。鵬的脊背,不知道幾千里;當(dāng)它振翅而飛時,它的翅膀像懸掛在天空的云。
原文: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洱R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p>
注釋
海運:海水運動。
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志:記載。
水擊:擊水,拍打水面。
摶:盤旋飛翔。
扶搖:旋風(fēng)。
去:離開。
息:氣息,這里指風(fēng)。
譯文
這只鳥,在海動風(fēng)起時就遷往南海仔答。南海,是天然形成的水池?!洱R諧》是一本記載怪異的事物的書?!洱R諧》中說:“當(dāng)鵬鳥遷往南海時,拍打水面,激起的浪花就達(dá)三千里,乘著旋風(fēng)盤旋飛至九萬里的高空,憑借著六月的大風(fēng)離開?!?/p>
原文: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yuǎn)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注釋
野馬:山野中的霧氣,奔騰如野馬。
是:這樣。
譯文
山野中的霧氣,空氣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吹拂的結(jié)果。天色湛藍(lán),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yuǎn)而看不到盡頭呢?大鵬從天空往下看,也不過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樣罷了。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原文: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被葑釉唬骸白臃囚~,安知魚之樂?”
注釋
濠梁:濠水上的橋。濠,水名,在今安徽鳳陽。
鯈魚:一種白色小魚。
是:這。
譯文
莊子與惠子在濠水上的橋上游玩。莊子說:“鯈魚在河水中游得悠然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
原文: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注釋
全:完全,肯定(是這樣)。
譯文
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肯定(是這樣)!”
原文: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 ‘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念物慧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p>
注釋
循其本:追溯語題本原。
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你說“你哪里知道魚是快樂的”等等。云者,助詞,用于句末,表提頓,以引起下文。
譯文
莊子說:“請追溯話題本原。你說‘你哪里知道魚是快樂的’等等,說明你已經(jīng)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問我,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p>
三、問題歸納
北冥有魚
1.作者為什么要將鯤鵬所居之地定為“北冥”?
“北冥”是特別之詞,為莊子創(chuàng)造,含義新穎,其中透露出曠遠(yuǎn)神秘的意味,暗示著北冥是非世人所能見,亦非人智所能測的,這種意味與鯤鵬神秘的形象融為一體。
2.本文開頭描述鯤鵬的形象及奮飛時的壯美氣勢與論述 “逍遙游”有什么聯(lián)系?
鯤鵬展翅高飛,必須憑借六月的大風(fēng)。說明世間萬物都要憑借外力才能活動,從而回答了“逍遙”要有所依憑。
3.作者把鯤鵬的居住地定為“南冥”,目的何在?
把鯤鵬的目的地“南冥”與出發(fā)地“北冥”對舉,表明鯤鵬從渺遠(yuǎn)幽深的極北之地遷徙至極南之地,可見其志向極遠(yuǎn)。
4.作者假借齊諧之言,有什么目的?
作者假借齊諧之言,讓人們相信鯤鵬的真實性。運用豐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張,描寫了鯤鵬振翼拍水,盤旋飛向九萬里高空的形象,這一形象能激發(fā)人的豪情壯志,具有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
5. “野馬”“塵?!钡倪\動依靠什么?寫它們有什么作用?
“野馬”“塵?!钡倪\動也必須依靠氣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這里和鵬相比,說明萬物均“有所待”(有所待,須憑借,要依靠),世上的萬物無論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處在不同的束縛之中。因此,大鵬也好,“野馬”“塵?!币埠?狀似逍遙,其實并沒有達(dá)到真正的逍遙。
6.鯤鵬的形象是怎樣的?作者是怎樣描寫這一形象的?
鯤鵬形體碩大無比,變化神奇莫測,怒而飛時氣勢壯美。從體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動范圍大(長度:從北海到南海;高度:九萬里)四個方面極寫鯤鵬形象磅礴壯觀。用夸張的手法描述鯤鵬,“不知其幾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萬里”言其活動天地,極言鯤鵬形體之大、變化之神奇、飛騰時氣勢之壯觀,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
7.你敬佩鯤鵬嗎?談?wù)勀愕睦碛伞?/p>
示例一:我敬佩鯤鵬,因為鯤鵬入深海,翔九天,胸懷遠(yuǎn)大的理想和抱負(fù),搏擊長空,縱橫大海,就像范仲淹、諸葛亮等歷史人物,他們以天下蒼生為己任,推動歷史向前發(fā)展。
示例二:我不敬佩,因為我喜歡知足常樂,淡泊名利,就像普通的勞動者,他們 愛崗敬業(yè) ,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貢獻(xiàn)。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莊子堅持認(rèn)為“出游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心境?
莊子認(rèn)為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
2.莊子為什么不正面回答惠子的問題?
莊子不正面回答惠子的問題,而采用反問的方式回答,以“非我”者“不知我”,推論“不知我”者不知“我知魚”,足見莊子的機智。
3.莊子是如何擺脫惠子的追問的?
莊子返回爭論的起點,回轉(zhuǎn)話題,偷換概念,把惠子的“安知”解釋成“哪里知道”,機智而巧妙地化解了惠子的發(fā)難。莊子的機智靈活躍然紙上。
4.從文中可以看出兩人的思想和性格差異是什么?
惠子好辯,對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種尋根究底的認(rèn)知態(tài)度,缺乏美學(xué)意義上的欣賞與關(guān)照。而莊子偏于美學(xué)上的觀賞,能從自由活潑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輕松、閑適、愉悅,讓人 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詩意并為之深受感染。
5.《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莊子為什么堅持認(rèn)為魚是快樂的?
莊子的一些思想對我們理解他所說的“魚之樂”不無啟發(fā)。莊子追求“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認(rèn)為魚“樂”,其實也就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莊子還推崇“自然”,反對“人為”,魚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這是符合莊子的思想的,由此,他斷定魚“樂”是理所當(dāng)然的事。
四、課文主題
《北冥有魚》一文中莊子借鯤鵬的寓言說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條件的,它們的活動都是有所憑借的。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莊子與惠子關(guān)于人是否“知魚之樂”的論辯,表現(xiàn)了莊子機智、巧妙的論辯風(fēng)格,也表現(xiàn)了莊子“天人合一”的哲學(xué)觀點。
八年級下冊語文知識點部編版2
第22課《〈禮記〉二則》
大道之行也
一、課文翻譯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注釋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時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 句子 的獨立性。
為:是,表判斷。
與:同“舉”,推舉。
修:培養(yǎng)。
譯文: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公共的。選拔、推舉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氣氛)。
原文: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注釋
親其親:第一個“親”,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親;第二個“親”,父母。
子其子:第一個“子”,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子;第二個“子”,子女。
終:終老,終其天年。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同“鰥”,老而無妻;寡,老而無夫;孤,幼而無父;獨,老而無子的人;廢疾,有殘疾。
分:職分,指職業(yè),職守。
歸:歸宿。
于:在。
譯文:因此人們不只是敬愛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愛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壯年人能為社會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有殘疾的人都有人供養(yǎng),男子有職業(yè),女子有歸宿。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氣,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
原文: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注釋
是故:即“故是”,可譯為“因此”。
亂:指造反。
賊:指害人。
作:興起。
外戶:大門。
閉:關(guān)(門)。
謂:叫作、稱作。
大同:指理想社會。
譯文:因此奸詐之心閉塞而不會興起,盜竊、造反害人的事不會興起,所以(家家戶戶)大門不關(guān)。這叫作理想社會。
二、問題歸納
1.談?wù)勀銓Α疤煜聻楣薄斑x賢與能”“講信修睦”的理解。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三個分句是對治理社會的最高準(zhǔn)則“大道”的分述。“天下為公”是說政權(quán)屬于社會的全體成員,“選賢與能”是說社會的管理者應(yīng)由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干的人擔(dān)任,“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之間應(yīng)當(dāng)建立起良好的關(guān)系。
2.談?wù)勀銓Α安华氂H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理解。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養(yǎng)父母、撫育子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是對各年齡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 特別要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實行生活保障。這句話點出了大同社會一個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會的關(guān)愛。在形式上運用了排比的修辭,形成整齊劃一的句式,增強了表達(dá)效果。
3. “有分”“有歸”點出大同社會的什么特征?
“有分”就是有穩(wěn)定的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這是大同社會另一個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
4.寫人們對財物、勞動的態(tài)度,說明了什么?
通過人們在對待財物和勞動上毫無私心的表現(xiàn),點出大同社會又一方面的特征: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5.從“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當(dāng)時社會怎樣的狀況?
“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是大同社會安定、和諧的狀況的反映,其中折射出現(xiàn)實社會的黑暗、陰險,這正是人們迫切追求理想社會的原因。
6.“大同”社會和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世外桃源”顯然是根據(jù)“大同”社會的體制構(gòu)想出來的,是“大同”社會的生活風(fēng)貌的藝術(shù)再現(xiàn),二者都描繪了理想的社會藍(lán)圖,“大同”社會中人人都能受到關(guān)愛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有具體的體現(xiàn),如從“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為受到全社會的關(guān)愛,生活極其幸福,這就是“大同”社會中的“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的體現(xiàn)。
三、課文主題
《大道之行也》通過對理想社會的特征的描述,闡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表達(dá)了“天下為公”的思想。
雖有嘉肴
一、相關(guān)資料
《禮記》,儒家經(jīng)典之一,戰(zhàn)國至秦漢間儒家論著的匯編,相傳由西漢戴圣編纂而成,共49篇?!抖Y記》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xué)、宗教等方面,其中《大學(xué)》《中庸》《禮運》等篇有較豐富的哲學(xué)思想。
二、課文翻譯
原文: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xué),不知其善也。
注釋
雖: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至:到達(dá)了極點。
譯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xué),就不知道它的好處。
原文:是故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xué)相長也。《兌命》曰“學(xué)學(xué)半”,其此之謂乎!
注釋
是故:因此。
困:困惑。
自反:自我 反思 。
自強:自己督促自己。
譯文:因此,學(xué)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了(自己的)欠缺,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自己督促自己。所以說:教與學(xué)是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的?!秲睹氛f“教別人,占自己學(xué)習(xí)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三、問題歸納
1.開頭寫嘉肴的作用是什么?
以嘉肴喻至道,運用比喻論證的 方法 ,說明“弗學(xué),不知其善”的道理,將抽象的道理具體化,通俗易懂。
2.“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這句話有什么作用?
寫出了“學(xué)”“教”之后的結(jié)果,為下面的觀點作鋪墊。
3.“教學(xué)相長”該如何理解?
教和學(xué)兩方面互相影響、互相促進,教使學(xué)有所增長,教人學(xué)習(xí)又反過來促進教人者知識的積累。
4.結(jié)尾引用《兌命》中的言論有什么作用?
引用《兌命》中的言論,證明教和學(xué)是相輔相成的,使論證更有權(quán)威性。
5.試分析《雖有嘉肴》一文的論證思路。
本文在論述時先以“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繼而引出“雖有至道,弗學(xué),不知其善也”,進而又從教與學(xué)兩個方面加以論證,最后得出“教學(xué)相長”這個結(jié)論。
四、課文主題
《雖有嘉肴》論述了教和學(xué)的關(guān)系,說明了教與學(xué)互相促進的道理。
八年級下冊語文知識點部編版3
第23課《馬說》
一、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xué)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孟縣)人??ね?,世稱“韓昌黎”,他的作品集為《昌黎先生集》。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著名領(lǐng)袖,主張“文以載道”,反對浮華文風(fēng),提出“唯陳言之務(wù)去”。韓愈推動了文學(xué)發(fā)展,被后世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 散文 句式靈活多變,文筆流暢而有氣勢,對后世的文風(fēng)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二、 故事 背景
這篇《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間。其時,韓愈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納。他在京城應(yīng)試覓官,奔走相告,一共待了10年之久,最后無限怨郁,離開長安。盡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后相繼依附于節(jié)度使董晉和張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當(dāng)時奸佞當(dāng)權(quán),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作《馬說》,發(fā)出“伯樂不常有”的感嘆。
三、課文翻譯
原文: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注釋
而:表示轉(zhuǎn)折,連詞,但是。
故:所以。
祗:同“祇”,只是。
雖:即使。
駢:兩馬并駕。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櫪:馬棚、馬廄。
以:用。
譯文: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可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馬,只是埋沒在那些做仆役的馬夫手里,(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人們當(dāng)然不會用“千里(馬)”的稱號稱呼(它)。
原文: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注釋
一食:吃一頓。
或:有時。
食:喂,現(xiàn)在寫作“飼”。
譯文: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的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jù)它日行千里的本領(lǐng)去喂養(yǎng)它。
原文: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注釋
能:才能,能力。
外見:表現(xiàn)在外面。
且:尚且,況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樣。
安:怎么。
得:能夠。
求:要求。
其:代詞,代指千里馬。
譯文: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領(lǐng),(但)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zhì))不能表現(xiàn)在外面,想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不能夠,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
千里呢?
原文: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注釋
策:馬鞭,這里是“鞭打”的意思。
以:按照。
道:規(guī)律,方法。
盡其材: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材,才華,現(xiàn)在寫作“才”。
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執(zhí):握著。
臨:面對。
譯文:鞭打它不按照駕馭千里馬的方法,喂養(yǎng)它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握著馬鞭面對著千里馬,說:“天下沒有千里馬!”
原文:嗚呼!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注釋
嗚呼:表示驚嘆的語氣詞,相當(dāng)于“唉”。
其:表示推測、反問的語氣。
譯文: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的不識千里馬呀。
四、問題歸納
1.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有什么深層含義?
這是全文的主旨句,提出論點,表明作者的見解,強調(diào)了伯樂能識馬,千里馬如果不被伯樂識別,就會被埋沒,從而說明了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作用。同時這句話也交代了世上眾多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2. 描繪千里馬悲慘遭遇的句子是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感情?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描繪了千里馬的悲慘遭遇,表現(xiàn)了作者對封建統(tǒng)治階級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不滿,字里行間充滿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 在作者看來,“伯樂”與“千里馬”哪個更重要?為什么?
伯樂更重要。因為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或者:因為沒有伯樂,千里馬也就被埋沒了。)
4. 作者認(rèn)為“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什么?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是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
5.文章第②段結(jié)尾句運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此題考查反問句表達(dá)效果分析法。運用了反問句式,揭示了“食馬者”的愚妄淺薄,傳達(dá)出作者的委屈和憤激之情,表達(dá)了作者對封建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不重視人才的不滿。
6. 最后兩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其真無馬邪”承上文“天下無馬”,表示作者對執(zhí)策者的反詰,同時為下句蓄勢;“其真不知馬也”收束全文,更有力地表達(dá)了作者的憤慨之情。
7.《本文有何現(xiàn)實 教育 意義?作為一個人才,你認(rèn)為應(yīng)該怎樣施展自己的才能?
讀了本文能認(rèn)識到舊社會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yīng)當(dāng)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煉自己,使自己成為建設(shè)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之才。
“不患人不知,只患己不能”。在保持自己人格和尊嚴(yán)的同時,多一些自知之明,少一些清高和自負(fù)埋沒了聰明才智。耽誤了寶貴的青春年華。
一個人、尤其是自認(rèn)為有才華和能力的人,就需要利用各種方式,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能夠施展才華的平臺和機會。
8.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有什么深層含義?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本文寓深刻的思想于具體形象之中?!扒Ю锺R”比喻人才;“伯樂”比喻慧眼識人才者;“食馬者”比喻愚妄無知的統(tǒng)治者。作者以千里馬為喻,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封建統(tǒng)治者不能識別人才、埋沒人才的行為作了深刻揭露,表達(dá)了作者強烈的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這種托物寓意的寫法,使文章不僅生動活潑,而且更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五、課文主題
本文借伯樂和千里馬為喻,對在位者的不能識別人才、埋沒和摧殘人才表達(dá)了強烈的憤慨之情。
八年級下冊語文知識點部編版內(nèi)容相關(guān)文章:
★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知識點歸納整理
★ 八年級下冊語文書知識點
★ 初二語文下冊知識點匯總
★ 8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知識點
★ 初二語文下冊古文知識點歸納
★ 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語文古詩文重點
★ 八年級語文下知識點人教版
★ 蘇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知識點
★ 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八課知識點整理
★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基礎(chǔ)知識清單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知識點歸納
實際上,語文學(xué)科同 其它 學(xué)科一指族物樣,有自身的知識系統(tǒng)和復(fù)習(xí)規(guī)律。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熟記這些知識系統(tǒng)和復(fù)習(xí)規(guī)律,然后熟練的運用。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一些 八年級 語文的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下冊 語文知識 點歸納
第一部分
二種語言類型:口語、書面語。
二種論證方式:立論、駁論。
二種說明語言:平實、生動。
二種 說明文 類型:事理說明文、事物說明文。
二種環(huán)境描寫:自然環(huán)境描寫--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氣氛。
社會環(huán)境描寫--交代時代背景。
二種論據(jù)形式:事實論據(jù)、道理論據(jù)。
第二部分
三種感.彩:褒義、貶義、中性。
小說三要素:人物(根據(jù)能否表現(xiàn)小說主題思想確定主要人物)情節(jié)(開端/發(fā)展/./結(jié)局)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
議論文 三要素:論點、論據(jù)、論證。
議論文結(jié)構(gòu)三部分: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jié)論)。
三種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語言運用三原則:簡明、連貫、得體。
第三部分
四種文唯液學(xué)體裁:小說、詩歌、戲劇、 散文 。
四種論證 方法 :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句子 的四種用途: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
小說情節(jié)四部分:開端、發(fā)展、.、結(jié)局。
記敘的四種順序:順敘、倒敘、插敘、補敘。
引號的四種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諷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稱謂④表強調(diào)或著重指出
第四部分
五種表達(dá)方式:記敘、描寫、說明、抒情、議論。
破折號的五種用法:①表注釋②表插說③表聲音中斷、延續(xù)④表話題轉(zhuǎn)換⑤表意思遞進
第五部分
六種說明方法: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列數(shù)字、分類別、下定義。
六種邏輯順序:①總←→分②現(xiàn)象←→本質(zhì)③原因←→結(jié)果④慨括←→具體⑤部分←→整體⑥主要←→次要
記敘文 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
六種人物的描寫方法: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細(xì)節(jié)描寫、神態(tài)描寫。
六種病句類型:①成分殘缺②搭配不當(dāng)③關(guān)聯(lián)詞語使用不恰當(dāng)④前后矛盾⑤語序不當(dāng)⑥誤用濫用虛詞(介詞)
省略號的六種用法:①表內(nèi)容省略②表語言斷續(xù)③表因搶白話未說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維跳躍⑥表思索正在進行
六種常用寫作手法:象征、對比、襯托(鋪墊)、照應(yīng)(呼應(yīng))、直接(間接)描寫、揚抑。
人教版初二上穗肆冊語文單元知識點
三峽
一、重點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闕quē曦xī襄xiāng陵湍tuān
yǎn漱shù屬zhǔ引凄異
2.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
(1)夏水襄陵。襄:上。
(2)沿溯阻絕。沿:順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3)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奔:飛奔的馬。疾:快。
(4)素湍綠潭。湍:急流的水。
(5)清榮峻茂,良多趣味。良:實在。
(6)屬引凄異。屬:連接。引:延長。
(7)哀轉(zhuǎn)久絕。絕;消失,停止。
(8)懸泉瀑布,飛漱其間。飛漱:急流沖蕩。
二、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1.用原文填空。
(1)寫三峽連綿、高聳的山勢的句子是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寫三峽夏季水勢之大的句子是流之速的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絕。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3)用以渲染三峽凄清悲涼氣氛的漁歌是:“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p>
點撥:“闕”“曦”“襄”等字易寫錯。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見到日月的。點撥:重點理解“自非”“亭午”“夜分”等詞語。
(2)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清波回旋,綠色的水潭倒映出各種景物的影子。
點撥:重點理解“素湍”“回清”等詞語。
(3)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是趣味無窮。點撥:重點理解“清”“榮”“峻”“茂”等詞語。
(4)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
常常聽到高處傳來猿猴的叫聲,凄厲異常,綿延不息。(那叫聲)在空谷中回蕩,哀婉凄切,久久不絕。
點撥:重點理解“屬”“引”“絕”等詞語。
三、段背記知識清單
默寫描寫三峽四季景色的內(nèi)容。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點撥:這三段分別描寫了三峽夏、春冬、秋等四季景色。
四、文學(xué)(文體)常識背記知識清單
《三峽》選自《水經(jīng)注》,作者酈道元(人名),北魏(朝代)地理學(xué)家(稱謂)。
初二語文 復(fù)習(xí)方法 技巧
一、初中語文基礎(chǔ)知識——信語感,多比較
這一塊包括語音、字形、詞語運用、標(biāo)點符號、病句辨析等。做這一塊題的基本原則是信語感,多比較。其次,一定要克服還沒有看完整道題就急于選出答案的習(xí)慣,因為語文題沒有絕對的正確和錯誤。
二、科技文閱讀——抓信息,會比照
科技文不是考察我們對這個知識的掌握,不是考察了解這個內(nèi)容多少。它考察的是我們的語文能力——篩選信息的能力。所以,我們要 快速閱讀 文章 ,了解文章大義和作者寫作思路,做題時把每一個選項返回文章,認(rèn)真比照原文就可以。
三、文言文閱讀理解——聯(lián)系課文,聯(lián)系上下文
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一定是在課本中出現(xiàn)過的,考察的意義和用法也一定是常用的。因此,平常復(fù)習(xí)要著重課本中的文言文的復(fù)習(xí),做題時也一定要聯(lián)系課本做判斷。其次,文言文一般考察的是人物傳記類的文章,這類文章 故事 性強,我們可以根據(jù)文章的上下文來推測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四、初中語文文言文翻譯——直譯句子,一字不漏
文言文翻譯的原則是“信、達(dá)、雅”,這里的“信”就是忠實原文,就是直譯;而“達(dá)”就是要通順,符合語法。所以,翻譯文言文的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字字有著落”,一字一字地翻譯,不能只管大意。
五、詩歌——套用術(shù)語,分析詩句
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很多有關(guān)詩歌的術(shù)語,知道了詩歌設(shè)題的基本模式及做題思路和方法,也多少明白了詩歌的基本分類及每類詩歌的情感與主旨,我們現(xiàn)在需要記住的是,在了解了詩歌的類別和題干的要求后,先套用術(shù)語,再結(jié)合詩句分析。
六、現(xiàn)代文閱讀——明確文章主旨,看好題干要求
做現(xiàn)代文閱讀最要不得的方法是,先看題目,然后拿題目往文章里套。拿到一篇文章,首先我們要快速閱讀一遍,明確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作者對他所寫的內(nèi)容的感情,然后再看題目。應(yīng)該說現(xiàn)代文閱讀的題目,基本都緊扣文章的主旨。所以答題的時候也要緊扣文章的主旨。
七、語言表達(dá)題——落實題干要求
第六大題的語言表達(dá)題是年年變化的題目,也是比較能考察學(xué)生語文素質(zhì)的題,當(dāng)然也是一道容易拉分的題。碰到新題,不要慌張,這類題總是給出了比較明確的要求,我們只要一一落實這些要求,并盡量讓語言美一些,符合情理就可以了。
八、 作文 ——緊扣話題,拒絕硬傷
無論寫什么文體,一定要開門見山點明文章的主旨,并在文章中時刻體現(xiàn)文章的主旨,不要含蓄,更不要故弄玄虛。另外,作文一定不能出現(xiàn)硬傷。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知識點歸納相關(guān)文章:
★ 八年級語文部編版單元知識點
★ 部編本八年級語文下冊知識點歸納大全
★ 八年級下冊語文知識點部編版內(nèi)容
★ 八年級下冊語文知識點部編版
★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知識點與學(xué)習(xí)方法技巧
★ 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八課知識點整理
★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文學(xué)常識與記憶方法
★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知識點與學(xué)習(xí)方法
★ 八年級語文學(xué)習(xí)方法指導(dǎo)
★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知識點
部編本八年級語文下冊知識點歸納大全
在生活中,到處有語文,比如在網(wǎng)上啦;生活中啊;學(xué)校里呀……都離不開語文,到哪里,哪里就有語文,不管是那里的地方話,還是標(biāo)準(zhǔn)的普通話。 部編本 八年級 語文下冊知識點歸納大全有哪些? 一起來看看部編本八年級語文下冊知識點歸納大全,歡迎查閱!
八年級下冊 語文知識
《與朱元思書》
1.文學(xué)常識
吳均,南朝梁文學(xué)家。吳均長于描寫山水景物,風(fēng)格峻拔清新,時人紛紛效仿,稱為“吳均體”。
2. 文章 思想內(nèi)容
本文作者從行船游江的實見實感出發(fā),由遠(yuǎn)及近地著力描繪了富春江的水光山色,抒發(fā)了作者對官場的厭倦、對功名利祿的鄙視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
3.重點字詞
【字音】
縹碧(piǎo)急湍(tuān)
軒邈(xuān miǎo)泠泠(líng)
嚶嚶(yīng)鳶飛(yuān)
戾天(lì)經(jīng)綸(lún)窺谷(kuī)
【通假字】
(1)蟬則千轉(zhuǎn)不窮(通“囀”,鳥鳴,文中指蟬鳴)
(2)窺谷忘反(通“返”,返回)
【古今異義】
(1)一百許里
古義:附在整衫吵數(shù)詞之后,表示約搭差數(shù)。
今義:應(yīng)允,或者,可能。
(2)鳶飛戾天者
古義:至,到達(dá)。
今義:罪過,乖張。
(3)經(jīng)綸世務(wù)者
古義:籌劃,治理。
今義:比喻規(guī)劃、管理政治的才能。
【一詞多義】
(1)絕
猿則百叫無絕(動詞,窮盡、斷絕)
天下獨絕(形容詞,絕妙)
(2)上
負(fù)勢競上(動詞,向上生長)
橫柯上蔽(名詞做狀語,在上面)
(3)直
直視無礙(形容詞,一直)
爭高直指(形容詞,筆直)
(4)百
一百許里(數(shù)詞,指十個十)
猿則百叫無絕(數(shù)詞,極言其多。這里指不停地,相當(dāng)于副詞。)
(5)無
直視無礙(副詞,沒有)
猿則百叫無絕(副詞,不)
【詞類活用】
(1)負(fù)勢競上
名詞做動詞,向上生長
(2)互相軒邈
形容詞做動詞,爭著往高處和遠(yuǎn)處伸展
(3)任意東西
名詞做動詞,向東或向西
(4)風(fēng)煙俱凈
形容詞做動詞,消凈,散凈知塌皮
(5)橫柯上蔽
方位名詞做狀語,在上面
(6)猛浪若奔
動詞做名詞,飛奔的馬
(7)望峰息心
動詞使動用法,使……平息
【特殊句式】
省略句
(1)從流飄蕩,任意東西(省略主語“小船”)
(2)急湍甚箭(省略介詞“于”,應(yīng)為“急湍甚于箭”)
倒裝句
鳶飛戾天者(后置定語,應(yīng)為“飛戾天之鳶者”)
4.重點問題
(1)“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wù)者,窺谷忘反”這句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觸景生情、以情明志,既從側(cè)面表現(xiàn)了富春江山水的魅力,又表達(dá)了作者對富春江奇山異水的贊美、留戀以及鄙棄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2)作者在文中描寫了山中的各種聲音,有什么作用。
作者描寫了山中的各種聲音,表面上看來熱鬧異常,其實卻是以鬧寫靜,顯示出山深無人的幽靜。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會,表達(dá)了對大自然的向往。為后文的“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wù)者,窺谷忘反”埋下伏筆,強調(diào)大自然對人潛移默化的作用,也表現(xiàn)了大自然的美麗。
八年級下冊語文知識點 總結(jié)
1、《小石潭記》
石潭記,唐朝詩人柳宗元作品?!缎∈队洝啡列∏鹞餍∈队?。《小石潭記》記敘了作者游玩的整個過程,以優(yōu)美的語言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發(fā)了作者被貶后無法排遣的憂傷凄苦的感情。本文抒情上偏向于濃墨重彩,情感強烈,或撫今追昔,或傷時感懷,或心憂家國,或思親念舊,以極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打動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1) 一詞多義:
①可:大約,潭中魚可百許頭;可以,能夠,不可久居。
②從:自,由,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隨,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③清:清澈,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冷清,以其境過清。
④差:長短不一,參差披拂;交錯,動詞,其岸勢犬牙差互。
⑤以:因為,以其境過清;表示前一行為是后一行為的的 方法 或手段,“一”前面的成分是后面動詞的狀語,可以不譯,近岸卷石底以出。
⑥樂:以…為樂,心樂之;逗樂,嬉戲,似與游者相樂。
⑦見:動詞,通“現(xiàn)”,出現(xiàn),下見小潭;動詞,明滅可見。
(2)古今異義:
①小生:古義青年,后生,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今指戲曲藝術(shù)中的一種角色。
②去:離開,乃記之而去(于是記下這番景致便離開了。);今常用義為“往”。
(3)詞語活用:
①西,向西,名詞作狀語。例句: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樂:a.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例句:心樂之;b.形容詞作動詞,嬉樂,逗樂,似與游著相樂。
③下,a.名詞作狀語,向下。例句:日光下澈;b.名詞作狀語,在下面,下見小潭。
2、《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是一篇為重修岳陽樓寫的記。由北宋文學(xué)家范仲淹應(yīng)好友巴陵郡守滕子京之請,于北宋慶歷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其中的詩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較為出名和引用較多的 句子 。《岳陽樓記》能夠成為傳世名篇并非因為其對岳陽樓風(fēng)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陽樓記》一文抒發(fā)先憂后樂、憂國憂民的情懷。
(1)通假字:
“具”通“俱”,全,皆。
“屬”通“囑”,囑咐。
(2)古今異義:
①微:沒有,微斯人;今義細(xì)小。
②氣象:景象,氣象萬千;今指大氣的狀態(tài)和現(xiàn)象。
(3)一詞多義:
①以:來,屬予 作文 以記之;因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②觀:看,予觀夫巴陵勝狀;景色,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③一:一,一碧萬頃;全,長煙一空。
④開:放晴,連月不開;打開,開我東閣門;開設(shè),設(shè)置,旁開小窗。
⑤則:那么,然則何時而樂耶;就是,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就,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⑥極:極點,感極而悲者矣;盡,此樂何極。
⑦或:有時候,而或長煙一空;或許,也許,或異二者之為。
⑧空:天空,濁浪排空;消散,長煙一空。
⑨通:順利,政通人和;通向,北通巫峽。
⑩和:和樂,政通人和;和煦,至若春和景明。
a、夫:那,予觀夫巴陵盛狀;發(fā)語詞,不譯,夫環(huán)而攻之;丈夫,女子的`配偶,夫鼾聲起。
b、去:離開,去國還鄉(xiāng);距離,西蜀之去南海;逃離,逃跑,委而去之。
c、為:行為,活動,或異二者之為;做,為,全石以為底。
(4)詞語活用:
①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形容詞作狀語,“先”“后”是形容詞,在這里意思是“在…之前”和“在…之后”,作狀語。 句意: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樂。
②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守,名詞作動詞,做……太守。
(5) 成語 積累:
氣象萬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種多樣,非常壯觀。
心曠神怡:心情舒暢,精神愉快。
政通人和:政事通遂,人們和樂。信任國泰民安。
(6)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A:判斷句: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也”表判斷)
這些就上岳陽樓的壯麗的景色。
B:倒裝句:
①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狀語后置,“于其上”介賓 短語 作“刻”的狀語,后置。正常的語序應(yīng)為“于其上刻唐賢今人詩賦”。譯:在岳陽樓上 雕刻 了唐代名家和近人的試賦。)
②多會于此(狀語后置,“于此”介賓短語作“會”的狀語,后置。正常的語序因為應(yīng)為“多于此會”。譯:大多在這里聚會。)
③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定語后置,“高”是“廟堂”的定語,“遠(yuǎn)”是江湖的定語,后置。正常語序應(yīng)為“居高高之廟堂”,“處僻遠(yuǎn)之江湖”;譯:在朝廷上做官就為拚命百姓憂慮;不再朝廷上做官就替君主擔(dān)憂。)
④吾誰與歸?(賓語前置,“誰”是介詞“與”的賓語,疑問句中常前置。正常語序應(yīng)為“吾與誰歸”。譯:我和誰一道呢?)
微斯人,吾誰與歸?
要不是這種人,我又同誰在一起呢?
C:省略句:
(其)銜遠(yuǎn)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其”即洞庭湖。
譯:(它)連著遠(yuǎn)方的山脈,吞噬著長江的流水,浩浩蕩蕩,寬闊無邊;或早或晚(一天里)陰晴變化,景物的變化無窮無盡。
(藤子京)屬予作文以記之。
(藤子京)囑咐我寫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D:翻譯: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譯:是因為他們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悲或喜。
②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譯: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快樂之后才快樂。
八年級下冊語文知識歸納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1.文章思想內(nèi)容
本文通過歷史上六個著名人物從卑微到顯貴的事例和有關(guān)道理,論證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中心論點。
2.重點字詞
舜(shùn)畎(quǎn)畝 膠鬲(gé)
曾益(zēng)拂士(bì)
【通假字】
(1)所以動心忍性
忍,通“韌”,堅韌
(2)入則無法家拂士
拂,通“弼”,輔佐
(3)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4)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衡,通“橫”,梗塞,不順
【古今異義詞】
(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義:這;
今義:判斷動詞
(2)富貴不能淫
古義;使……惑亂、迷惑;
今義:淫亂
(3)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古義,搗土用的杵;
今義,建筑,修建
(4)管夷吾舉于士
古義:獄官;
今義:軍人
(5)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古義:征驗,表現(xiàn);
今義:走遠(yuǎn)路(多指軍隊);討伐
(6)征于色,發(fā)于聲,面后喻
古義:了解,明白;
今義:比方
【詞類活用】
(1)使動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勞其筋骨(勞:使……勞累)
餓其體膚(餓:使……饑餓)
空乏其身(空乏:使……經(jīng)受貧困之苦)
動心忍性(忍:使……堅韌)
行拂亂其所為(亂:使……受到阻擾)
(2)動作狀:
入則無法家拂士(入:在國內(nèi))
出則無股國外患者(出:在國外)
(3)名作動:
人恒過(過:犯錯誤)
【一詞多義】
(1)發(fā)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發(fā),被起用)
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發(fā),顯露)
(2)于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于:介詞,從)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于:介詞,給)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于:介詞,在)
(3)拂
行拂亂其所為(fú,違背)
入則無法家拂士(bì,同“弼”,輔佐)
(4)士
管夷吾舉于士(名詞,獄官)
入則無法家拂士(名詞,賢士)
【其他重點詞語解釋】
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責(zé)任,擔(dān)子
2.行拂亂其所為
拂:違背,逆,不順
3.而后作
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4.征于色
征:征驗
5.而后喻
喻:明白,了解
6.入則無法家拂士
入:在里面,指國內(nèi)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輔佐君主的賢士
7.國恒亡
恒:常
【重點語句翻譯】
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翻譯:所以,上天要下達(dá)重大使命給這個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nèi)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的體膚受饑餓,使他身受貧困之苦,使他做事情不順。
2.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翻譯:內(nèi)心困擾,思慮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憔悴枯槁,表現(xiàn)在臉色上,并在聲音上顯露出來,然后人們才了解他。
3.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翻譯:在國內(nèi)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來的憂患,國家常常都有滅亡的危險。
4.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翻譯: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fā)展,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
5.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譯:(用這些來)使他內(nèi)心驚動,性情堅忍起來,增加他原來所沒有的才干。
【重點內(nèi)容】
一、整體把握:
文章采用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相結(jié)合的方法,層層深入地論證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全文共兩部分。第一部分:用排比句式,列舉了歷史上六個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論證人才要在憂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從正反兩方面論證經(jīng)受艱苦磨煉的必要性,說明人才在困難中造就,安逸享樂能使人(國家)死亡。
二、具體問題:
1.文章講的是逆境中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文中第一段所舉歷史人物的共同特點:都是在經(jīng)歷了艱難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yè)。
第一段運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地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huán)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二段承上啟下的句子: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與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講客觀條件對造就人才的作用,闡述的道理是:成就大業(yè),必須先經(jīng)受苦難磨練。
其中闡述在思想上磨練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動上受磨練的句子是: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行為。在生活上經(jīng)受磨練的句子是: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其結(jié)果才能動心忍性,(受磨練的益處)增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講人的主觀因素對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發(fā)人的斗志。
寫人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寫人面部表情的變化: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6.第三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述經(jīng)受磨練的好處,從正面講磨練激發(fā)人斗志(個人):人恒過,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從反面揭示國家滅亡的原因(國家):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7.孟子對治理國家提出的論斷是: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孟子認(rèn)為國家要長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敵國外患。
冀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知識
《富貴不能淫》
1.文學(xué)常識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人,著名思想家、 教育 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著)。孟子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宋朝朱熹把《孟子》《論語》《大學(xué)》《中庸》合稱為“四書”。
2.文章思想內(nèi)容
本文針對景春所謂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導(dǎo)儒家的仁義禮智。
3.重點字詞
衍(yǎn)丈夫之冠(guàn)淫(yín)
【通假字】
往之女家?!芭蓖叭辍保?。
【古今異義】
(1)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古義:真正,確實
今義:誠實
(2)父命之
古義:教導(dǎo),訓(xùn)誨
今義:命令
(3)丈夫之冠也
古義:成年男子;
今義:女子的配偶
【一詞多義】
(1)戒
戒之曰(告誡)
必敬必戒(謹(jǐn)慎)
(2)之
往之女家(動詞,到)
妾婦之道(助詞,的)
與民由之(代詞,指正道)
【詞類活用】
(1)威武不能屈
使動用法,使……屈服。
(2)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形容詞使動用法;苦:使……痛苦;勞:使……勞累;餓:使……饑餓;空乏:使……受到貧困之苦。
4.重點內(nèi)容
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處世態(tài)度):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你怎樣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貧,威”這一大丈夫的標(biāo)準(zhǔn)?
富貴的時候不能被其迷惑,貧賤不能使其改變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威逼利誘不能使其屈服。這樣才叫大丈夫。無論境遇如何,都不能改變個人的操守,一個人要有自己的處世態(tài)度與原則,在物質(zhì)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更應(yīng)時刻注意。
2.對于孟子提出的“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這一主張你有怎樣的認(rèn)識?
得志時與百姓同行,不得志時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即得志時要心懷百姓為民做主,做一個好官。不得志則要加強自我修養(yǎng),決不能在道德修養(yǎng)上放低要求,力爭做個好人。
3.請對比分析孟子所說的“妾婦之道”與“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前者為無原則的順從(幼從父,嫁從夫,夫死從子),如張儀等人,無原則的順從秦王的意思。而大丈夫則表示為“富,貧,威”是對仁義禮的堅守,正如儒家倡導(dǎo)的那樣“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濟天下”。
部編本八年級語文下冊知識點歸納大全相關(guān)文章:
★ 八年級下冊語文知識點部編版內(nèi)容
★ 八年級下冊語文知識點部編版
★ 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語文古詩文重點
★ 語文八年級下冊部編版知識點
★ 初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賣油翁
★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課本下冊所有古詩詞(附練習(xí)題))
★ 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全冊知識點歸納
★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知識點
★ 部編三年級語文下冊全冊知識點歸納
★ 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下冊復(fù)習(xí)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