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學(xué)家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范仲淹在他的岳陽樓記中寫道
推薦文章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是怎么抒情的?
岳陽樓記第三四段中,通過對景物的描寫來抒發(fā)自己悲喜的情感。是一種借景抒情的方式。
第三段描寫湖上久雨陰晦的凄涼景象,第四段寫湖上春光明麗的歡快景象。主要在于選擇景物和渲染氣氛,作者選擇的景物都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自然段為例:雨是"淫雨",風(fēng)是"陰風(fēng)",浪是"濁浪",時間是"薄暮",所聞是"虎嘯"和"猿啼",無不是帶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號""排空""冥冥"等詞語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風(fēng)高、恐怖凄慘的畫面就呈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來沒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檣""楫"等,但配以"隱曜""潛形""不行""傾""摧"等詞語,就帶上了濃重的愁苦色彩。
擴展資料
《岳陽樓記》是北宋文學(xué)家范仲淹于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應(yīng)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為重修岳陽樓而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
這篇文章通過寫岳陽樓的景色,以及陰雨和晴朗時帶給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達(dá)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愛民情懷。
文章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fēng)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jié)合起來寫,從而將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縱議政治理想方面,擴大了文章的境界。全文記敘、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動靜相生,明暗相襯,文詞簡約,音節(jié)和諧,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對比,成為雜記中的創(chuàng)新。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岳陽樓記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抒發(fā)了自己不論職位高低身處何處都要憂國憂民的志向的語句
1、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是進(jìn)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2、釋義
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在朝中做官就擔(dān)憂百姓。居廟堂之高:處在高高的廟堂上,意為在朝中做官。廟,宗廟。堂,殿堂。廟堂:指朝廷。下文的“進(jìn)”,即指“居廟堂之高”。
②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處在僻遠(yuǎn)的地方做官就為君主擔(dān)憂。處江湖之遠(yuǎn):處在偏遠(yuǎn)的江湖間,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之: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是,這樣。下文的“退”,即指“處江湖之遠(yuǎn)”。
③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在天下人擔(dān)憂之前先擔(dān)憂,在天下人享樂之后才享樂。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北宋時期名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xué)家。
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jìn)士及第, ?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yǎng),改回本名,歷遷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刀ㄔ辏?040年),與韓琦共任陜西經(jīng)略安撫招討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歷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fā)起“慶歷新政”。
新政受挫后,貶出京城,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扶疾上任,逝世于途中,時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一生政績卓著,曉暢軍事,文學(xué)成就突出。倡導(dǎo)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jié)操,對后世影響深遠(yuǎn) 。著作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于世。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表達(dá)自己憂國憂民情懷的句子是哪句?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出處:《岳陽樓記》是北宋文學(xué)家范仲淹于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應(yīng)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為重修岳陽樓而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
原文節(jié)選: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是進(jìn)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譯文:唉!我曾經(jīng)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們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心情,這是什么緣故呢?是因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為百姓憂慮;不在朝廷做官而處在僻遠(yuǎn)的江湖中間就為國君憂慮。
這樣他們進(jìn)入朝廷做官也憂慮,退處江湖也憂慮。雖然這樣,那么他們什么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以后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路呢?
擴展資料
本文表現(xiàn)作者雖身居江湖,心憂國事,雖遭迫害,仍不放棄理想的頑強意志,同時,也是對被貶戰(zhàn)友的鼓勵和安慰。
《岳陽樓記》的著名,是因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時的另一位文學(xué)家歐陽修在為他寫的碑文中說,他從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士當(dāng)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p>
可見《岳陽樓記》末尾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一生行為的準(zhǔn)則。孟子說:“達(dá)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已成為封建時代許多士大夫的信條。
范仲淹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貶官在外,“處江湖之遠(yuǎn)”,本來可以采取獨善其身的態(tài)度,落得清閑快樂,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應(yīng)立身行一的準(zhǔn)則,認(rèn)為個人的榮辱升遷應(yīng)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勉勵自己和朋友,這是難能可貴的。
這兩句話所體現(xiàn)的精神,那種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品質(zhì),無疑仍有教育意義。
宋代文學(xué)家范仲淹在膾炙人口的不朽名篇岳陽樓記中寫到:浩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壁”,從物理學(xué)的角度
A、“皓月”指的是月亮,月亮靠反射太陽光,本身不能發(fā)光,所以皓月不是光源,說法錯誤;
B、“浮光”是水面反射的光,是光的反射現(xiàn)象,不是浮力現(xiàn)象,說法錯誤;
C、“靜影”是靜靜的月影卻像沉在水中的碧玉,是人從水面看到的月亮的虛像,所以是月光通過水面反射而形成的,說法正確;
D、“沉璧”的意思是靜靜的月影卻像沉在水中的碧玉,是人從水面看到的月亮的虛像,與重力無關(guān),說法錯誤.
故選C.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中的“守”,襲用了前代的稱呼是什么意思?
守是“任太守”的意思。
《岳陽樓記》是北宋文學(xué)家范仲淹所作。
原文節(jié)選: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譯文: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職到巴陵郡做太守。隔了一年,政治清明通達(dá),人民安居和順,各種荒廢的事業(yè)都興辦起來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它原有的規(guī)模,把唐代名家和當(dāng)代人的詩賦刻在它上面。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情。
擴展資料
這篇文章通過寫岳陽樓的景色,以及陰雨和晴朗時帶給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達(dá)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愛民情懷。
文章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fēng)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jié)合起來寫,從而將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縱議政治理想方面,擴大了文章的境界。
全文記敘、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動靜相生,明暗相襯,文詞簡約,音節(jié)和諧,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對比,成為雜記中的創(chuàng)新。
這篇文章寫于慶歷六年(1046)。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內(nèi)憂外患的年代,對內(nèi)階級矛盾日益突出,對外契丹和西夏虎視眈眈。為了鞏固政權(quán),改善這一處境,以范仲淹為首的政治集團(tuán)開始進(jìn)行改革,后人稱之為“慶歷新政”。
但改革觸犯了封建大地主階級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強烈反對。而皇帝改革的決心也不堅定,在以太后為首的保守官僚集團(tuán)的壓迫下,改革以失敗告終?!皯c歷新政”失敗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呂夷簡,范仲淹貶放河南鄧州,這篇文章便是寫于鄧州,而非寫于岳陽樓。
作者簡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學(xué)家。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jìn)士及第。慶歷三年(1043),參與慶歷新政,提出了十項改革主張。慶歷五年(1045),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
皇祐四年(1052),溘然長逝,享年六十四歲,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學(xué)成就突出,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yuǎn)。有《范文正公文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岳陽樓記
宋代文學(xué)家范仲淹在膾炙人口的不朽名篇《岳陽樓記》中寫道:“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文中(
靜影沉璧的意思是靜靜的月影卻像沉在水中的碧玉,是人從水面看到的月亮的虛像,所以是月光通過水面反射而形成的.
皓月指的是月亮,月亮靠反射太陽光,本身不能發(fā)光,所以皓月不是光源.
故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