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學常識積累及解釋,高中文學常識積累大全
推薦文章
高中文言文課本注解的文化常識
1. 高中文言文文學常識
1、從中國上古到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公元前221年)期間的文學,叫先秦文學。
2、神話產(chǎn)生在文字發(fā)明以前。神話中充滿了豐富的想象,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
3、在中國流傳最廣的神話是“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精衛(wèi)填?!薄ⅰ版隙鸨荚隆钡?。
4、《尚書》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總集,相傳曾經(jīng)由孔子編選。
5、《詩經(jīng)》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廟樂章共305首。
6、《楚辭》為西漢劉向所輯,收有屈原、宋玉寫的賦,因具楚地方聲,故稱《楚辭》,對后代文學創(chuàng)作有深遠影響。
7、屈原是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屈原《離騷》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為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兩類?!蹲髠鳌泛汀稇?zhàn)國策》是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墩撜Z》、《孟子》、《墨子》、《莊子》是先秦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歷史著作,在歷史、文學和語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學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學生寫成。這部儒家經(jīng)典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1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朋友從遠方來是值得高興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應該讓別人去做),這是孔子《論語》里的名言。
詳情見:/link?url=vFBR9KHGRycr1U382f_ckEyjBhohjhNCQmz34kpUtLTw_5ZU3pTtfa6DekQpTTszjmOvF3mjCHctcgHaV9WAfiR9Lia7VHuL2WoJHgWD3V_
2. 在文言文中有哪些古文化常識
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識 文章來源:網(wǎng)友提供 點擊數(shù):441 更新時間:2008-7-6 16:14:29 一、科舉制度 鄉(xiāng)試-----------會試---------------殿試 舉人-----------貢士---------------進士 解元-----------會元---------------狀元(榜眼、探花) 二、地理 1、中國:九州、華夏、四海、神州 2、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3、陰陽:古時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4、南京:建康、金陵 5、揚州:廣陵 6、蘇州:姑蘇 7、成都:錦官城 三、官職任免 拜:授給官職;除:免除舊職任新職;授:授給官職;擢:提撥;遷:調(diào)職,一般指升官;左遷:降職調(diào)動;罷:免職停職;免:免除官職;黜:廢黜,貶退;謫:降職并調(diào)動 四、時間 旦:早晨(夙) 中午:(日中、亭午、晌午) 傍晚:暝 朔:農(nóng)歷初一 望:農(nóng)歷十五 既望:農(nóng)歷十六 晦:農(nóng)歷每月最后一天 五、并稱 1、王孟: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孟浩然 2、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3、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轍、蘇軾、王安石、曾鞏、歐陽修 4、韓柳:韓愈、柳宗元 5、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林、駱賓王 6、蘇辛:蘇軾、辛棄疾 7、孔孟:孔子、孟子 8、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莫泊桑、契訶夫、歐.亨利 9、四大文化名人:屈原、哥白尼、但丁、莎士比亞 10、三曹 :曹操、曹植、曹丕 11、三蘇:蘇軾、蘇轍、蘇洵 12、蘇黃:蘇軾、黃庭堅 13、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馬致遠 14、四大文學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西游記》 15、四書:《大學》《中庸》《孟子》《論語》 16、歲寒三友:松竹梅 17、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 18、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19、 *** :《詩經(jīng)》中的《國風》和《楚辭》中的《離騷》 20、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木蘭詩》 21、三吏三別: 六、代稱 1、學生:桃李 2、婦女:巾幗 3、弟兄:手足 4、詩人:騷人 5、菊花:黃花 6、杜鵑:子規(guī) 7、家鄉(xiāng):桑梓 8、國家:社稷 9、史冊:汗青 10、平民:布衣 11、戰(zhàn)爭:烽煙 12、音樂:絲竹 13、文學才華: *** 14、自己的作品:拙作 七、人物別稱 李白:詩仙 青蓮居士 白居易:香山居士 蘇軾:東坡居士 蒲松林:柳泉居士 世稱聊齋先生 杜甫:詩圣 詩史 陶淵明:靖節(jié)先生 歐陽修:醉翁 六一居士 李清照:易安居士 陸游:放翁 辛棄疾:稼軒 孟子:亞圣 名、字、號 古人幼年時取名,成年時取字。
名字均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
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長輩稱字表禮貌和尊敬。
號,又叫別號、表號,由自己取號,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fā)某種情感。 八、年齡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 成年加冠 九、計時 年號記年 天干地支紀年 十、集本命名方式 籍貫:《柳河東集》 書室:《聊齋志異》 表字:《李太白全集》 別號:《稼軒長短句》 謚號:《歐陽文忠公文集》 官職:《杜工部集》 年號:《白氏長慶集》 十一、名著人物與事件 盤古開天辟地、女媧煉石補天、精衛(wèi)銜石填海、伏羲發(fā)明八卦、夸父追日 十二、專著 《詩經(jīng)》:第一部詩歌總集 《水經(jīng)》:第一部記述河道水系的專書 《史記》: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論語》 《孟子》 《左傳》: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水滸》:第一部反映農(nóng)民起義的長篇小說 《紅樓夢》:我國古代小說中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 《儒林外史》: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 《三國演義》: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體小說。
3. 所有高中的必修文言文
蘭亭集序 王羲之
赤壁賦 蘇 軾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王 維
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
詩經(jīng)》兩首
氓
采薇
離騷 屈 原
孔雀東南飛 并序
詩三首
涉江采芙蓉
短歌行 曹 操
歸國田居(其一)陶淵明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荊軻刺秦王 《戰(zhàn)國策》
鴻門宴 司馬遷
召公諫厲王弭謗《國語》
林黛玉進賈府 曹雪芹
蜀道難 李 白
杜甫詩三首
秋興八首(其一)
詠懷古跡(其三)
登高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李商隱詩兩首
錦瑟
馬嵬(其二)
寡人之于國也《孟子》
勸學 《荀子》
過秦論 賈 誼
師說 韓 愈
竇娥冤 關漢卿
長亭送別 王實甫
柳永詞兩首
望海潮(東南形勝)
雨霖鈴(寒蟬凄切
蘇軾詞兩首
念奴嬌 赤壁懷古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辛棄疾詞兩首
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李清照詞兩首
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
聲聲慢(尋尋覓覓)
廉頗藺相如列傳 司馬遷
蘇武傳 班 固
張衡傳 范 曄
李賀小傳 李商隱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施耐庵
歸去來兮辭 并序 陶淵明
滕王閣序 王 勃
逍遙游 莊 周
陳情表 李 密
對著找吧
4. 高中的文言文常識有哪些
1. 表被任以官職的:征、辟、察、舉、召、薦、進、稱、補、作、表、為、就
2. 表官職變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遷
3)表調(diào)動的:調(diào)、徙、轉(zhuǎn)、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職的:左遷、遷謫、謫、逐、貶、詘(黜)
5)表罷免的:奪、黜、罷、免、去、廢、蠲
6)表恢復的:復、還
7)表辭去的:辭、致政、告退、退、歸故里
3. 跟俸祿有關的:俸、祿、秩、餉
4. 表主管的:知、典、主
5. .表社會狀態(tài)的:治、亂、興、盛、衰
6. 表少數(shù)民族的:蠻、夷、戎、狄
7. 表人物地位:貴、賤、卑、官紳、豪
8. 表人物個性的:
梗、鯁、耿、耿介、剛耿、骨鯁、梗直、正直、剛毅、
(仁)厚、(仁)矜、愷悌、寬厚、靜愨、慎微、雅正、雅度
剴切、周密、謹厚、謹肅、恭恪、聰、慧、敏、木訥、
奸、佞、詐、譎、狡猾、狡(佼)黠、危坐(儼然)、阿諛、獻媚、諂、讒
9. 表人物品行的:行、行檢、行業(yè)、德、操、節(jié)、清(廉)、淫(靡)、貪(濁)
10. 跟科舉考試有關的:貢舉、第、登第、中第、狀元、解元、鄉(xiāng)試
11. 表受到誣陷的:中、譖、誣
12. .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13. .表贊揚的:多、嘉、稱、譽、與、許、嘆
14. .表內(nèi)心嫉恨的:惡、厭、憎、貶、銜、怨、患、疾、恨、怒、詛
15. 表責備的:過、責、咎、誅、讓、譴、尤、折
16. 表寬容的:容、貸、恕、寬
17. 表喜樂的:樂、欣(然)、悅(說)、歡、蹈舞
18. 表哀怒的:怒、憤、惱、忿恚、涕泣、切厲、罵、責、罹、戾、詬、謾
19. 表刑罰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仗、流、赭衣、械、
20. 表監(jiān)獄的:囹圄、獄
21. 表學校有關的:庠、序、太學、博士、太傅
22. 表布匹的:布、麻、匹、絲、絹、錦、練、綾、綃、縑、綢、羅、緞、綺、紗、絳、縑、繒、蠶、桑、
23. .表桌床的:案、幾、床、塌
24. 表走的:步、趨、走、遁、亡、逃、徙、匿
25. 表違背的:牾、忤、逆、倍(背)
26. 表說話的:曰、云、謂、詔、誥、告、敕、白、陳、對、語、諭、喻、渝、曉、辯、問、謝、折、詰、訴、咨(諮)
27. 表勸說的:說、勸、規(guī)、諷、譏、謗、諫、
28. 跟馬有關的:馬、駒、廄、策、羈、縻、轡、逸、馭、御、駕、轅、轍
29. 表害怕的:畏、懼、憚、駭、患、遽
30. 表揭發(fā)的:劾、訐、揭
31. 跟皇帝有關的:上、帝、祚、踐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詔、召、誥、(駕)幸、膳、對策、輪對、奏、表、疏、
32. 表朝見的:朝、覲
33. 表死亡的:(駕)崩、山陵崩、薨、卒、不祿、死、沒(歿)、終、圓寂
34. 跟京城有關的:禁、闕、畿、京、京畿、
35. 表到往某地的:如、過、詣、幸、往、經(jīng)
36. 表離開某地的:去、遷、徙
37. 表拜訪的:造、過、訪、謁(見)、顧
38. 表告別的:辭、別、謝
39. 表暗中的:陰、間、密
40. 表穿戴的:紈绔、布衣、結(jié)、履、印、綬、冠、冕、巾、弁、弱冠、笄禮、免冠、帶
41. 表房舍的:宇、舍、館、宅、第、邸、廡、屋
42. .跟水利有關的:堤、決、潰、溢、漲、灌溉、澇、旱、堰、蕪穢
43. 跟糧食有關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穡、耕耘、稔、熟、刈、糴、糶、廩、稟、府、荒、欠收、
44. 表糧食豐收的:豐、饒、贍、足、給、佚、
45. 表食物的:糗、饌、肴、膳、羞(饈)、蔬、果、脂膏
46. 表飽饑的:飽、饑、餓、餒、饉
47. 表容器的:石、斛、觴、樽
5. 必修三文言文重點知識整理和古代文化常識
高中語文必修3文言知識歸納 《寡人之于國也》文言知識歸納 一、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過。)
2.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無,通“毋”,不要。) 3.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也(頒,通“斑”,斑白。)
4.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異義詞 ①寡人之于國也(寡人,古代國君稱自己的謙詞。
今用于形影孤單的人。) ②河內(nèi)兇(河,黃河,今泛指河流。
兇,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腸狠。) ③請以戰(zhàn)喻(請,請允許我。
今常用于對方。例如:“請坐”,讓對方坐下;“請指導”,讓對方做指導。)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憑借。今常連用,表示同意,認可。)
⑤棄甲曳兵而走(走,跑,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詞。今常用于選擇復句中的選擇詞。
)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則,那么。
今常用于代詞,當“這”“此”講,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供養(yǎng)活著的人;今常用義是保養(yǎng)身體。)
⑨王無罪歲(無罪,不要歸咎;今常用義是沒有犯罪) 三、一詞多義 1.數(shù) ①愿令得補黑衣之數(shù)(《觸龍說趙太后》) (名詞,數(shù)目、數(shù)量) ②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寡人之于國也》)(數(shù)詞,幾、若干) ③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名詞,命運) ④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副詞,shuò,屢次) ⑤數(shù)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國也》)(形容詞,cù,密、細密) ⑥蒙沖斗艦乃以千數(shù)(《赤壁之戰(zhàn)》)(動詞,shǔ,計算) 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愛蓮說》)(形容詞,與“曲”相對,不彎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國也》)(副詞,僅、只) ③系向牛頭充炭直(《賣炭翁》)(名詞,通“值”,價值) ④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后序》)(副詞,徑直、直接) 3.發(fā) ①百發(fā)百中(成語)(動詞,發(fā)射) ②發(fā)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動詞,征發(fā)、派遣) 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寡人之于國也》)(動詞,打開糧倉,賑濟災民) ④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醉翁亭記》)(動詞,花開) ⑤主人忘歸客不發(fā)(《琵琶行》)(動詞,出發(fā)) ⑥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fā)(《五人墓碑記》)(動詞,實施)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記》)(動詞,發(fā)出、抒發(fā)) 4.兵 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國也》)(名詞,兵器) ②窮兵黷武(成語)(名詞,戰(zhàn)爭) ③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后》)(名詞,軍隊) ④草木皆兵(成語)(名詞,士兵) 5.勝 ①驢不勝怒,蹄之(《黔之驢》)(動詞,承受) ②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寡人之于國也》)(副詞,盡) ③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形容詞,勝利) ④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憶江南》)(動詞,超過) ⑤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岳陽樓記》)(形容詞,優(yōu)美的) 6.于 ①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介詞,比) ②寡人之于國也(介詞,對) ③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介詞,在) ④移其民于河東(介詞,到) ⑤移其粟于河內(nèi)(介詞,從) ⑥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介詞,與,和) 7.王 ①然而不王者(動詞,為王,讀“wàng”) ②梁惠王日(名詞,君王,讀“wáng”) 8.以 ①請以戰(zhàn)喻(介詞,用、拿) ②可以無饑矣(介詞,憑借,此處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義) ③以時入山林(介詞,按) ④申之以孝悌之義(介詞,把) 9.食 狗彘食(動詞,吃)人食(名詞,食物)而不知檢 10.之 ①填然鼓之(音節(jié)助詞,沒有意義的襯字) ②王道之始也(結(jié)構助詞,“的”) ③申之以孝悌之義(復指代詞,代“孝悌之義”?;驗榧嬖~“于之”,向他們) ④寡人之于國也(結(jié)構助詞,起舒緩語氣的作用) ⑤無如寡人之用心者(結(jié)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⑥雞豚狗彘之畜(結(jié)構助詞,提賓的標志。
或作復指代詞,指代“雞豚狗彘”) 四、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動詞 ①填然鼓之(鼓,名詞用作動詞,“敲起鼓”“擊鼓”。一說,非活用,用本意) ②樹之以桑(樹,名詞用作動詞,“種植”)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詞用作動詞,“穿上”) ④王無罪歲(罪,名詞用作動詞,“歸罪”) ⑤然而不王者(王,名詞用作動詞,“為王“稱王”“統(tǒng)一天下”) 2.名詞的為動用法 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喪,名詞的為動用法,“為……辦喪事”) (二)動詞的活用 1.動詞當名詞 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生:活著的人;死:死去的人) 2.動詞的使動用法 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nèi)(移,使……遷移,使動用法)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動詞 謹庠序之教(謹,形容詞作動詞,“認真從事”“認真辦好”) 五、古漢語句式 (一)判斷句 ① 非我也,歲也(……也,表判斷) 非我也,兵也。
(……也,表判斷) 是亦走也(……也,表判斷) 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也,表判斷) ② 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也,表。
高中語文文學常識
高中語文合集百度網(wǎng)盤下載
鏈接:
?pwd=1234
提取碼:1234
簡介:高中語文優(yōu)質(zhì)資料下載,包括:試題試卷、課件、教材、視頻、各大名師網(wǎng)校合集。
60個最??嫉奈膶W常識
60個最??嫉奈膶W常識如下:
1. 我國第一部文學理論和評論專著是劉勰(xié)的《文心雕龍》
2. “兩司馬”指:漢辭賦家司馬相如和史學家、散文家司馬遷
3. 書法史上的“二王”指:東晉時代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
4. 我國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指:唐代詩人李白和杜甫
5. “二程”指:北宋時期哲學家、教育家程顥和程頤兄弟
6. “二拍”指:明末凌濛初編著的話本集及擬話本集《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7. “三袁”指:明代后期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
8. “春秋三傳”簡稱“三傳”,指解釋《春秋》的《左傳》《公羊傳》《谷染傳》即《谷梁傳》
9. “三吏三別”指唐朝杜甫創(chuàng)作的組詩,包括《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六篇
10. “三言”指:明末馮夢龍篡輯的話本集及擬話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11. 《三國演義》中“三英戰(zhàn)呂布”的“三英”指:劉備、關羽、張飛
12. “連中三元”中的“三元”指:封建科舉考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解元、會元、狀元。
13. “江南三大名樓”指: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南岳陽的岳陽樓
14. “北宋文壇四大家”指:黃庭堅、歐陽修、蘇軾、王安石
15. 詩歌史上的“南宋四大家”,又稱中興四大詩人,指陸游、楊萬里、范成大、尤袤
16. “蘇門四學士”指:得到蘇軾培養(yǎng)、獎掖和薦拔的北宋文學家秦觀、黃庭堅、晁補之和張
17. “元曲四大家”指:元代雜劇作家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
18. “明四家”,亦稱為“吳門四家”指:中國畫史上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畫家
19. “四書”指:《大學》《中唐》《論語》《孟子》四種儒家的主要經(jīng)典
20. “四史”指: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范曄的《后漢書》和陳壽的《三國志》
21. 臨川四夢,又稱玉茗堂四夢,指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四劇的合稱
22. 中國四大古典名著指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施耐庵的《水滸傳》、吳承恩的《西游記》、曹雪芹的《紅樓夢》
23. 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指李寶嘉的《官場現(xiàn)形記》、吳沃堯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劉鶚的《老殘游記》、曾樸的《孽?;ā?。
24. 中國四大民間傳說故事指《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和《白蛇傳》
25. “四部”又稱“四庫”,指我國古代圖書分類中的經(jīng)、史、子、集四類
26. “四難”,又稱四美”,指: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件難以同時得到的事
27. “戰(zhàn)國四君子”指: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
28. 我國古代“祥瑞四靈”指:龍、鳳、麒麟、龜
29. 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指:紙、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
30. “春秋五霸”指: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莊王
31. “五倫”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倫理關系
2015高考語文文學常識
1.語文文化常識
一、名詞解釋:(一)文史典籍: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易記》、《春秋》 “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 “四庫”:經(jīng)、史、子、集《詩經(jīng)》六義:鳳、雅、頌、賦、比、興 六藝:也稱六經(jīng),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二)朝代傳說:“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傳說之一是“伏羲、女媧、神農(nóng)” “五帝”:據(jù)《史記》載為: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三)地理:“三山”:相傳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萊、方丈、瀛洲。
“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行政區(qū)劃,后成為中國的別稱。
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 海內(nèi):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huán)海,故稱國境之內(nèi)為海內(nèi)。
四海:指天下、全國。 “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江河:古代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 三國:指東漢后分裂成魏、蜀、吳。
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qū)。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陽。
古代別稱:南京(建康、金陵、江寧、白下) (四)其它: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2.五谷:上古對糧食作物的統(tǒng)稱。(即稷、黍、麥、菽、稻)3.五味:指酸、咸、甜、苦、辣4.六畜:六種家畜:馬、牛、羊、豬、狗、雞5.文房四寶:筆、墨、紙、硯6.文人四友:琴、棋、書畫7. 花中四 君子:梅、蘭、竹、菊8.歲寒三友:松、竹、梅9.六書:象形、會意、指事、形事、轉(zhuǎn)注、假借10.連中“三元”:凡在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中連續(xù)獲得第一名的即連中解元、會元、狀元。
11.五聲:五個音級。也稱“五音”,即我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zhi)、羽。
12.四大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牛郎織女》、《白蛇傳》、《孟姜女》13.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鄉(xiāng)官。14.及第:指科舉考試中選,應試未中叫落第、下第。
15.童生試:也叫“童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
院試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16.科舉試:正式的科舉考試分三級:鄉(xiāng)試、會試、殿試。
鄉(xiāng)試:(稱秋闈或大比)每三年在省舉行一次,秀才才有資格參加考中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
會試:在鄉(xiāng)試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禮部舉行(稱春闈或禮闈)參加者必須是舉人,考中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由皇帝主持,貢士有資格參加,考中稱進士。第一是狀元,第二名是稱榜眼,第三名是稱探花。
合稱三甲鼎。 光緒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學校教育,科舉制度被廢止。
17.《爾雅》:我國最早的釋詞專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體系的詞典。18.“風雅”,指《詩經(jīng)》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常用作代指文學才華。
19.《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按音樂性質(zhì)分“鳳、雅、頌”三大類20.頓首:古代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
21.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大禮。
22.跪:古代兩膝著地,聳身挺腰、臀不沾腳跟。23.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次序。
24.五更:我國古代把夜晚分在為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也稱“五鼓”或稱五夜。一更19—21點,二更21—23點,三更23—1點,五更3點—5點。
25.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正、二、三月為春季分別稱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四、五、六為夏季分別稱作孟夏、仲夏、季夏(三夏)秋季、冬季以此類推。
26.星宿(xiu):古代把星座稱為星宿。27.玉常金馬:指翰林院。
28.《說文解字》:東漢許慎編的最有影響的一部古代辭書。29.“三教九流”:“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nóng)家。
舊指宗教或?qū)W術界的各種流派,也指社會上各行各噗的人?!叭叹帕鳌倍嗪H義。
30.無事不登三寶殿:俗話。即沒有重要的事不敢來麻煩的意思。
“三寶”,拂教名詞,指拂、法、僧。31.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
古代習慣把社稷作為國家的象征。32.溢號:是大臣死后朝廷按其生平事跡行為給他評定一個稱號,以示褒貶善惡。
如范仲淹謚號為文正公。33.“岳陽樓”四絕:滕子京修岳陽樓,范仲淹作記,蘇舜欽書寫,邵(sù)篆額(用篆字書寫的匾額)一時傳為四絕。
(五)古代別稱:1.桑梓:家鄉(xiāng) 2.巾幗:婦女 3.須眉:男子 4.鴻雁:書信 5.社稷:國家 6.汗青:史冊 7.軒轅:祖國 8.“三尺”:法律9.謙稱:①自稱:愚、鄙、敞、卑、竊、臣、仆 ②帝王自稱:孤、寡、不谷 ③讀書人自稱:小生、晚生、晚學 ④其它:在下、小可、老朽、妾、老納等10.敬稱:①稱帝王:萬歲、圣上、圣駕、天子、陛下等 ②稱天子:殿下 ③稱將軍:麾下 ④稱對方或?qū)Ψ接H屬:有令、尊、賢、仁。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稱呼對方的親屬。
如令尊(對方的父親),令堂(對方的母親),令閫(kǔn)(對方的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
2.語文文學常識和一些經(jīng)典名著的簡要介紹名著多一點我初三為了中考
六、作家作品并稱 1、文章西漢兩司馬:司馬相如、司馬遷。
2、史界兩司馬:司馬遷、司馬光。 3、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4、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5、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6、三蘇:蘇洵、蘇軾、蘇轍。 7、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
8、歐美三大短篇小說家:莫泊桑、契訶夫、歐·亨利。 9、 *** :《詩經(jīng)》和《楚辭》。
10、樂府雙璧:《木蘭詩》和《孔雀東南飛》。 11、三吏三別:《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和《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12、中國小說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 13、莎士比亞四大悲?。骸豆防滋亍?、《李爾王》、《麥克白》、《奧賽羅》。
14、六藝:六種經(jīng)書,即《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種技能: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 15、世界名著中四大吝嗇鬼:《歐也妮·葛朗臺》中的葛朗臺、《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死魂靈》中的潑留希金、《慳吝人》中的阿巴貢。
七、文學常識補充 1、[初唐四杰]唐代初年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并稱。均能詩善文,對改變齊梁以來的浮靡詩風起了很大的作用。
2、[山水田園詩派]唐開元、天寶年間形成的詩歌流派。 詩作以寄情山水、歌詠田園生活為特征,代表作家有王維、孟浩然等。
3、[邊塞詩派]唐開元、天寶年間形成的詩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等,因有邊塞生活經(jīng)歷,故詩作多寫邊塞奇異風光和將士征戍生活,風格豪放,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4、[李杜]唐代詩人李白和杜甫的并稱。李白號稱“詩仙”,其詩洋溢著積極浪漫主義精神;杜甫號稱“詩圣”,其詩充滿了強烈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
5、[唐宋八大家]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八位散文家的并稱(因明代茅坤編輯《唐宋八大家文鈔》收錄其作品而得名)。 6、[豪放派]宋詞一大流派。
由北宋蘇軾開創(chuàng),經(jīng)南宋辛棄疾而達到高峰。豪放派詞作題材廣泛,氣勢雄渾,境界開闊,豪邁奔放。
7、[婉約派]宋詞一大流派。代表作家有周邦彥、柳永、秦觀、李清照等。
婉約派詞作題材較狹窄,多為男女戀情和個人遭遇,情思曲折,含蓄蘊藉,語言婉轉(zhuǎn)綺麗。 8、[元曲四大家]元代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位著名劇作家的并稱。
9、《聊齋志異》我國古代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清代蒲松齡著。 全書491篇。
10、《三國演義》不僅是我國章回小說的開山作;而且也是我國最有成就的長篇歷史小說;它全稱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它是羅貫中根據(jù)陳壽的《三國志》和傳說資料編寫而成的。
它與《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被合稱為“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 羅貫中,號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杰出的小說家。
《三國演義》共24卷,240則。它描寫了東漢末年和整個三國時代封建政治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
情節(jié)如“關羽溫酒斬華雄,劉備“三顧茅廬”,“赤壁之戰(zhàn)”,“空城計”等,成功地塑造了以曹操、諸葛亮、關羽、張飛、劉備為代表的性格鮮明的典型形象。 11、《水滸傳》是我國小說史上第一部描寫農(nóng)民起義的長篇小說。
由元末明初人施耐庵加工整理、再創(chuàng)作而成。 水滸中的一百單八將傳說是三十六個天罡星和七十二個地煞星轉(zhuǎn)世。
其中有林沖、魯智深、李逵、武松、宋江、吳用、楊志、燕青、石秀等主要人物。 12、《西游記》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神怪小說,作者吳承恩是明代著名小說家。
《西游記》共一百回。主要情節(jié)有孫悟空的出世,遠游求道,闖龍宮,攪冥府,大鬧天宮等內(nèi)容,孫悟空被迫皈依佛門,保護唐僧取經(jīng),在八戒、沙僧協(xié)助下,一路斬妖除邪,經(jīng)歷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化險為夷,到西天取回了真經(jīng),成了修信的“正果”。
《西游記》以唐僧取經(jīng)故事為線索,主人公是神猴孫悟空,另有唐僧、八戒、沙僧等。 13、《紅樓夢》我國最優(yōu)秀的古典長篇章回小說。
全書共120回,前80回是清代曹雪芹作,后40回一般認為是高鶚續(xù)寫。 這部小說描寫了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以及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衰落過程,反映了封建社會殘酷的階級壓迫,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和腐朽,顯示了它必然崩潰的歷史趨勢。
它在批判封建社會的同時,對封建制度的叛逆者進行了熱情的歌頌。 賈寶玉和林黛玉是兩個具有叛逆精神的典型。
其中的主要人物如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等已成為不朽的藝術典型。全書以寶、黛愛情和賈府由盛而衰為線索。
10、《夢溪筆談》是我國第一部用筆記文體寫成的綜合性學術專著,作者是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 11、《聊齋志異》是我國第一部優(yōu)秀的文言短篇小說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
12、《儒林外史》是我國第一部優(yōu)秀的長篇諷刺小說,作者是清代偉大的小說家吳敬梓。 13、《紅樓夢》是我國藝術成就最高的早期白話小說,作者是清代偉大的小說家曹雪芹。
14、屈原是我國第一個偉大的詩人,作品收在《楚辭》里。 15、李清照是我國第一個女詞人,作品收在《。
3.2016年高考語文必背文學常識精簡版匯總,高考必考的文學常識有哪些
一、作者作品: - 1、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 2、并稱“韓柳”的是韓愈和柳宗元,他們是唐朝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 3、一門父子三詞客:蘇洵(老蘇)、蘇軾(大蘇)、蘇轍(小蘇)。 - 4、豪放派詞人:蘇軾、辛棄疾,并稱“蘇辛”; 婉約派詞人:李清照(女詞人) - 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 6、屈原:我國最早的偉大詩人,他創(chuàng)造了“楚辭”這一新詩體,開創(chuàng)了我國詩歌浪漫主義風格。
-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他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稱為“孔圣人”,孟子被稱為“亞圣”,兩人并稱為“孔孟”。 - 8、蘇軾稱贊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p>
- 9、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其詩廣泛深刻的反映社會現(xiàn)實,被稱為“詩史”,杜甫也因此被尊為“詩圣”,有著名的“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 10、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史記》(又稱《太史公書》),作者是漢朝的司馬遷,魯迅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12本紀、30世家、70列傳、10表、8書,共130篇。
- 11、“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 - 12、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
- 13、《聊齋志異》是我國第一部優(yōu)秀文言短篇小說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傲凝S”是他的書屋名,“志”是記敘,“異”是奇怪的事情。
- 14、書法四大家: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趙孟(fǔ) - 15、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主要流派及代表: -1儒家:孔子 孟子 -2法家:韓非子 -3道家:莊子、列子 -4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陸游、楊萬里、范成大、尤袤 - 17、邊塞詩人:高適、岑參、王昌齡 - 18、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19、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是東晉的陶淵明(陶潛), “不為五斗米折腰”。
- 20、世界文學作品中四大吝嗇鬼:葛朗臺、夏洛克、潑溜希金、阿巴貢。 - 21、中國吝嗇鬼的典型:嚴監(jiān)生。
- 二、中國文學之最: - 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jīng)》; - 最早的愛國詩人是屈原; - 最早的田園詩人是東晉的陶淵明; - 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邊塞詩人是盛唐的高適和岑參; - 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詞人是北宋的蘇軾; - 古代最杰出的女詞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 古代最著名的愛國詞人是南宋的辛棄疾; - 古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是唐代的李白; - 古代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是唐代的杜甫; - 古代寫詩最多的愛國詩人是南宋的陸游; - 古代最著名的長篇神話小說是明代吳承恩的《西游記》; - 古代最著名的長篇歷史小說是明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 古代最早寫農(nóng)民起義的長篇小說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滸傳》; - 古代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長篇小說是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 - 古代最杰出的長篇諷刺小說是清代吳敬梓的《儒林外史》; - 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是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 古代最早的語錄體散文是《論語》;- 古代最早的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是《左傳》; - 古代最早的紀傳體通史是《史記》; - 古代最杰出的銘文是唐代劉禹錫的《陋室銘》; - 現(xiàn)代最偉大的文學家是魯迅; - 現(xiàn)代最杰出的長篇小說是茅盾的《子夜》; - 現(xiàn)代最有影響的短篇小說集是魯迅的《吶喊》。 - 三、詩句與人: - ① 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諸葛亮 - ②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T葛亮 - ③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諸葛亮 - ④ 已知天下三分鼎,猶竭人謀就出師。——諸葛亮 - ⑤ 剛正不阿,留得正氣沖霄漢;幽愁發(fā)憤,著成信史照塵寰。
——司馬遷 - ⑥ 酌酒花間磨針石上,倚劍天弓扶桑?!畎?- ⑦ 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蓮居士謫仙人。
——李白 - ⑧ 翁去八百年,醉鄉(xiāng)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獨W陽修 - ⑨ 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辛棄疾 - ⑩ 世上蒼痍,詩中圣哲;人間疾苦,筆底波瀾?!鸥?- 猶留正氣參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文天祥 - 深思高舉潔白清忠,汩羅江上萬古悲風?!?- 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在心頭。
——范仲淹 - 大河百代,眾浪齊奔淘盡萬古英雄漢;詞苑千載,群芳競秀盛開一枝女兒花?!钋逭?- 譯著尚未成書,驚聞隕星,中國何人領吶喊?先生已經(jīng)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
——魯迅 - *** 稱朱自清:“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 - 列寧贊高爾基:“無產(chǎn)階級藝術的最杰出的代表?!?/p>
- 芭蕾舞的化身:烏蘭諾娃。 - 關漢卿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4.急
部(布)署已定 拼拼湊湊(揍) 奮(憤)發(fā)圖強 和藹(靄)可親 令人恐怖(布) 唉(哀)聲嘆氣 出類拔萃(粹) 破釜(斧)沉舟 慘(殘)無人道 鞠躬盡瘁(粹) 原子輻(幅)射 安(按)裝機器 殘(慘)酷無情 入不敷(付)出 黯(暗)然銷魂 披星戴(帶)月 認識膚(浮)淺 酒中摻(滲)水 以逸待(代)勞 感人肺腑(府) 揚長(常)而去 殫(憚)精竭慮 言簡意賅(該) 縱橫捭(俾)闔 稗(裨)官野史 天崩地坼(折) 稍事耽(擔)擱 清澈(徹)見底 卑躬(恭)屈膝 班(搬)門弄斧 投機倒(搗)把 貢(供)獻巨大 稱(趁)心如意 這倒(到)不錯 自暴(曝)自棄 灌(貫)輸知識 墨守成(陳)規(guī) 中流砥(抵)柱 羽扇綸(倫)巾 英雄輩(倍)出 馳騁(聘)疆場 并行不悖(背) 玷(沾)污清白 發(fā)揚光(廣)大 一張一弛(馳) 性格粗獷(曠) 民生凋敝(蔽) 橫渡(度)長江 一籌(愁)莫展 歡度(渡)春節(jié) 步人正軌(規(guī)) 大有裨(稗)益 相形見絀(拙) 墮(墜)落腐化 陰謀詭(鬼)計 剛愎(腹)自用 咄咄(拙)逼人 明辨(辯)是非 川(穿)流不息 辯(辨)證法 三番(翻)兩次 隨聲附和(合) 簽字蓋戳(戮) 反(翻)復無常 和(合)盤托出 脈搏(膊)微弱 戳(戮)穿陰謀 翻(反)云覆雨 曲高和(合)寡 赤膊(博)上陣 義不容辭(詞) 浪費(廢)金錢 萬事亨(享)通 飛揚跋(拔)扈 虎視眈眈(耽) 英雄氣概(慨) 寬宏(洪)大量 戮(戳)力同心 聲音洪(宏)亮 絕(決)對服從 哄(轟)堂大笑 庸庸碌碌(錄) 為國捐軀(驅(qū)) 卑躬屈(曲)膝 千鈞(釣)一發(fā) 侯(候)門如海 工程竣(峻)工 語無倫(侖)次 怙惡不悛(?。?入場券(卷) 精神渙(煥)散 熱炕(坑)頭 脈絡(胳)分明 慘絕人寰(環(huán)) 不卑不亢(抗) 尚待商榷(確) 漫(滿)山遍野 卻(缺)之不恭 病人膏肓(盲) 刻(克)苦耐勞 無禮謾(漫)罵 富麗堂皇(黃) 當仁(人)不讓 張皇(慌)失措 坑(吭)害好人 風靡(糜)一時 望風披靡(糜) 人參鹿茸(葺) 心灰(恢)意懶 空(恐)前絕后 言談詼(恢)諧 漠(莫)不關心 矯揉(柔)造作 風雨如晦(誨) 膾(燴)炙人口 墨(默)守成規(guī) 觀摩(磨)教學 孺(儒)子可教 心狠手辣(棘) 金甌(毆)無缺 渾(混)身是膽 功虧一簣(匱) 碑帖臨?。Γ?耳濡(儒)目染 含辛茹(如)苦 迫不及(急)待 臘(蠟)梅盛開 嘔(漚)心瀝血 既(即)然如此 味同嚼蠟(臘) 打架斗毆(歐) 歃(插)血為盟 杯盤狼藉(籍) 無獨有偶(隅) 贍(瞻)養(yǎng)父母 豐功偉績(跡) 陳詞濫(爛)調(diào) 模范事跡(績) *** 讕(濫)言 堅如磐(盤)石 禮尚(上)往來 不計(記)其數(shù) 可做藍(籃)本 籃(藍)球健將 如法炮(泡)制 喜上眉梢(捎) 嘉(佳)賓滿座 稍(少)縱即逝 書聲瑯瑯(朗) 蓬(篷)蓽生輝 緘(箴)口不言 身體羸(嬴)弱 挑撥是(事)非 艱(堅)難困苦 大多雷(類)同 披(批)沙揀金 草菅(管)人命 嗜酒成癖(僻) 首(手)屈一指 利(厲)害得失 紕(批)漏百出 授(受)與獎章 直截(接)了當 變本加厲(利) 再接再厲(勵) 艱苦樸(撲)素 軍事部署(暑) 情不自禁(盡) 厲(勵)行節(jié)約 前仆(撲)后繼 不辨菽(黍)麥 火中取栗(粟) 風塵仆仆(撲) 事過境(景)遷 肆(肄)無忌憚 兢兢(競)業(yè)業(yè) 勞動鍛煉(練) 星羅棋(旗)布 辰巳(己)午未 即(既)使如此 不脛(頸)而走 軍事訓練(煉) 修葺(茸)一新 到處傳誦(頌) 針灸(炙)療法 一枕黃粱(梁) 感情融洽(恰) 毛骨悚(聳)然 赳赳(糾)武夫 ?。ㄇⅲ┤缙浞?寥寥(廖)無兒 鬼鬼祟祟(崇) 前倨(踞)后恭 書寫潦(了)草 喬(巧)裝打扮 龍盤虎踞(據(jù)) 相距(矩)不遠 瀏(流)覽一遍 提綱挈(攜)領 ?(淌)水過去 規(guī)規(guī)矩矩(距) 手榴(溜)彈 狙(阻)擊敵人 頃(傾)刻之間 列出提(題)綱 面面俱(具)到 慘遭屠戮(戳) 罄(磐)竹難書 恬(括)不知恥 不屑(宵)一顧 大學肄(肆)業(yè) 改弦易張(章) 鋌(挺)而走險 睡眼惺(醒)松 綠樹成蔭(陰) 通貨膨脹(漲) 綠草如茵(蔭) 如火如荼(茶) 學識修(休)養(yǎng) 一望無垠(銀) 動輒(轍)得咎 深為惋(婉)惜 氣喘吁吁(噓) 化學反應(映) 計劃縝(慎)密 申酉戌(戍)亥 反映(應)意見 舉世震(振)驚 癡心妄(忘)想 一切就緒(序) 式樣新穎(潁) 枉(妄)費心機 栩栩(詡)如生 仗義執(zhí)(直)言 優(yōu)(憂)柔寡斷 出奇制(致)勝 互相推諉(委) 寒暄(喧)客套 良莠(秀)不齊 擲(拋)地有聲 冒天下之大不韙(諱) 喧(宣)賓奪主 記憶猶(尤)新 怨天尤(由)人 莫衷(中)一是 從中斡(干)旋 徇(殉)私舞弊 運籌帷幄(握) 循(尋)序漸進 手頭寬裕(余) 滿臉皺(縐)紋 濫竽(芋)充數(shù) 戊(戍)戌政變 揠(偃)苗助長 向隅(偶)而泣 招搖撞(裝)騙 定期會晤(悟) 始終不渝(遇) 梳妝(裝)打扮 偃(揠)旗息鼓 逾(渝)期作廢 雨聲淅(浙)瀝 舉行宴(晏)會 惴惴(揣)不安 月明星?。ㄏ#?湮(淹)沒不聞 元(原)氣大傷 綴(掇)句成文 條分縷析(拆) 此系贗(膺)品 世外桃源(園) 呱呱墜(墮)地 全家遷徙(徒) 敷衍(演)塞責 斷壁頹垣(桓) 緣(沿)木求。
5.語文文學問題
小說以外科醫(yī)生格列佛的四次出海航行冒險的經(jīng)歷為線索,一共由四部分組成。
第一卷:利立浦特(小人國)游記。敘述格列佛在小人國的游歷見聞。
這里的人,身長不滿六英寸,他置身其中,就象巍巍的大山一般。小朝廷里充斥陰謀詭計、傾軋紛爭。
穿高跟鞋的一派與穿低跟鞋的一派互相攻擊,勢不兩立。 第二卷:布羅卜丁奈格(大人國)游記。
格列佛在利立浦特人的心目中是個寵然大物,但一到布羅卜丁奈格,他就象田間的鼬鼠一般小了。格列佛被當作小玩藝裝入手提箱里,帶到各城鎮(zhèn)表演展覽。
后來,國王召見他,他慷慨陳辭,夸耀自己的祖國的偉大,政治的賢明,法律的公正,然而均一一遭到國王的抨擊與駁斥。 第三卷:勒皮他、巴爾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錐、日本游記。
主要描述格列佛在勒皮他(飛島)和格勒大錐(巫人島)的游歷。飛島上的人長得畸形怪狀,整天擔憂天體會發(fā)生突變,地球會被彗星撞擊得粉碎,因而惶惶不可終日。
在科學院里,設計家們正在從事研究如何從黃瓜中提取陽光取暖,把糞便還原為食物,繁殖無毛的綿羊,軟化大理石等課題。 在巫人島上,島主精通巫術,擅長招魂,他們博覽古今,發(fā)現(xiàn)歷史真相被權貴歪曲,娼妓般的作家在哄騙人世。
第四卷:慧?國游記。敘述格列佛在智馬國的游歷。
在這個國度里,居主宰地位的是有理性的公正而誠實的智馬,供智馬驅(qū)使的是一種類似人形的畜類耶胡,后者生性 *** 、貪婪、好斗。 。
高中語文課文下面的文學常識注釋整理
原文: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zhǐ)辱于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于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盡粟(sù)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譯文:世上有伯樂,這以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經(jīng)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沒,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不以千里馬著稱。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飼養(yǎng)馬的人不懂得根據(jù)千里馬日行千里的特點來喂養(yǎng)它。這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飽,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質(zhì)不能顯現(xiàn)出來,想要和一般的馬一樣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驅(qū)使它不按照驅(qū)使千里馬的方法,喂養(yǎng)它不能竭盡它的才能,馬鳴叫但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起馬鞭面對千里馬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能識別千里馬吧!這篇《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這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采納。后來又相繼依附于一些節(jié)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嘆。食馬者:食——飼,喂才美不外見:見——現(xiàn),表現(xiàn)食之不能盡其材:材——才,才能其真無馬邪:邪——耶,表疑問,相當于“嗎”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現(xiàn)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