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期刊四大名旦,文學期刊四大名刊
推薦文章
中國四大名旦
中國“四大名旦”是指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
梅蘭芳,八歲學戲,九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后又求教于秦稚芳和胡二庚學花旦。排演了《宦海潮》等十幾出戲。先后赴日.美.蘇演出,并獲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尚小云,是現(xiàn)代中國京劇代表人物之一。初習武生,花臉,后改旦角,被評為"第一童伶"。表演上強調一種力度,大開大合,大起大落,棱角分明。唱腔高亢剛健,氣力充沛,一氣呵成。
程硯秋,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勇于革新創(chuàng)造。舞臺表演唱腔講究音韻,注重四聲。并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創(chuàng)造了一種幽咽婉轉.若斷若續(xù)的唱腔風格,形成獨有的特點。
荀慧生,他的唱腔委婉動聽,俏麗多姿聲情并茂,感人至深。創(chuàng)造新腔,廣采博收,吸取其他劇種唱腔的長處,設計新腔,堅持三條原則.讓人喜悅,讓人聽懂,讓人動情。
京劇四大名旦的評價:
梅蘭芳的表演以莊重深邃,氣勢非凡,簡潔凝練而藝壓群芳,他不以奇特取巧,而在平淡中見神采,成為京劇旦角的楷模,被譽為一代宗師。
尚小云的表演以神完氣足,明快俏麗,美媚柔脆和文戲武唱為特點,不但有深厚的、文武全能的功力,而且都有標新立異之處,給人耳目清明之感。
程硯秋的表演以文武昆亂無不精湛的藝術造詣而贏得觀眾。他變聲后,嗓音所限,為露巧藏拙,在唱腔上獨辟蹊徑,終以低回委婉、俏麗華美的"程腔"為旦角的唱腔開辟了新天地。
荀慧生的表演,無論唱、念、做、打,均在細微之處見神韻,見精巧。很注意從情感投入到唱、念、做、打中去刻畫人物形象。使人物的神態(tài)深入人心。
跪求四大名旦代表作
1、梅蘭芳代表作——《貴妃醉酒》
該劇描寫的是楊玉環(huán)深受唐明皇的榮寵,本是約唐明皇百花亭赴筵,但久候不至,隨后知道他早已轉駕西宮,于是羞怒交加,萬端愁緒無以排遣,遂命高力士、裴力士添杯奉盞,飲致大醉,后來悵然返宮的一段情節(jié)。
《貴妃醉酒》通過動作和唱詞、曲調,表達楊貴妃由期盼到失望,再到怨恨的復雜心情。
2、荀慧生代表作——《紅娘》
故事說的是唐貞元年間,西洛書生張珙進京應試,在河中府普救寺邂逅崔相國的女兒崔鶯鶯,二人一見傾心,紅娘從中搓合,最終結成眷屬。此劇主人公是紅娘,為荀派代表劇目。
3、尚小云代表作——《昭君出塞》
京劇《昭君出塞》由京劇名家尚小云首演,屬尚派代表劇目。講述的是漢漢元帝時,匈奴時常犯邊,抵御無人,乃用和番之策,將宮女嫁與單于。王昭君以絕世之姿,因不肯賄賂畫工毛延壽,致所畫王昭君之像,極為丑陋。
臨行時,元帝召見,始大驚訝,然已挽回乏術矣。劇中情節(jié),全系描寫昭君出塞時情形,凄涼悲憤,感慨俱深。
4、程硯秋代表作——《鎖麟囊》
鎖麟囊是“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先生的代表作。由著名劇作家翁偶虹在1937年編劇,內容取自《劇說》中一個小故事,講述了一個善良的富家小姐,在富貴無常的人世中,如何因當年的仗義助人而得報恩和救助的感人故事。
1940年5月首演于上海黃金戲院,直到今天,該劇常演不衰,可謂是京劇舞臺上的一棵常青樹。該劇在聲腔藝術、唱詞安排上的成就在程派劇目中獨居魁首,甚至在整個京劇界的地位亦是舉足輕重。
5、程硯秋代表作——《荒山淚》
京劇《荒山淚》是在1929年編寫的,程硯秋于1930年開始上演。主要講述了明朝末年,崇禎帝昏庸,不斷抽取苛捐雜稅,更加深了人民的痛苦。農民高良敏因付不出捐稅,父子倆被抓入獄,兒媳張慧珠日夜織絹才將父子贖回。
剛到家,公差又來抽取新稅,高良敏父子連夜去采藥被老虎吃了,慧珠的獨子寶蓮又被抓去,年老婆婆一氣之下暈倒身亡。索稅公差仍向她要稅,慧珠一人逃進深山荒野,公差跟蹤而至,慧珠自刎而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四大名旦
中國十大著名文學雜志
中國十大著名文學雜志有:
1、人民文學
《人民文學》創(chuàng)刊于1949年10月25日,是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中國作家出版集團主辦的國家一級文學期刊,也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份文學期刊,主要刊登散文、詩歌、小說和報告文學等純文學作品。
作為中國最好的文學刊物,《人民文學》堪稱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關鍵的文藝陣地,是文學發(fā)展的風向標,同時為中國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作出了突出貢獻。
2、收獲
《收獲》由著名作家巴金和靳以在1957年創(chuàng)刊,是1949年后新中國第一本大型的文學雙月刊,也是中國當代文學的代表性雜志,更是全國純文學期刊中久負盛名的“四大名旦”之一。
當代文學史上有影響的作家?guī)缀醵几妒斋@》有關系,例如老舍《茶館》、王蒙《活動變人形》等,都是在上面發(fā)表的。余華幾乎所有重要的作品都是在《收獲》上發(fā)表的,蘇童、王安憶也是。
3、十月
《十月》與《收獲》《花城》《當代》,被聯(lián)合贊譽為:全國純文學期刊的“四大名旦”?!妒隆穭?chuàng)刊于1978年,是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創(chuàng)辦的第一家大型文學期刊,2004年起從雙月刊改為月刊,以刊登中篇小說為主,兼顧其他文學體裁作品。
其發(fā)行量和影響力一直位居國內文學期刊前列,如果將幾十年來的《十月》雜志的目錄累積起來,幾乎堪稱中國新時期文學的簡史。
4、詩刊
《詩刊》不僅是國家級權威刊物,也是全國唯一的中央級詩歌刊物,1957年1月在北京創(chuàng)立?!对娍吠瞥隽艘淮袊敶娙?,名篇佳作如林,為新中國詩歌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獨特貢獻。
2002年起,《詩刊》由月刊改為半月刊。上半月刊重點發(fā)表詩壇名家和成熟詩人的精品力作,下半月刊則發(fā)表青年詩人的作品。該刊為中國文學雜志排名前十。
5、花城
《花城》是1979年創(chuàng)辦的文學類刊物,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也是全國純文學期刊的“四大名旦”之一,發(fā)表了莫言、余華、王蒙等名家的重要代表作品。
有媒體評價說:多年來,《花城》始終以博大的胸襟和銳利的目光,兼收并蓄,采擷名篇佳作,準確及時地展現(xiàn)了中國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和最新風貌;《花城》是引領新中國文壇流變的當之無愧的旗幟之一。
6、山花
《山花》是1950年創(chuàng)辦的文學類刊物,全國中文核心期刊,曾被譽為純文學月刊中的“四小名旦”。該雜志從1994年改版以來,堅持“融文學精品與前衛(wèi)藝術于一爐”,給中國文學界提供了獨具個性的“文學精神與視覺人文”并重的雙重文本。
雜志主要欄目有散文隨筆、詩歌高地、文學自由談、文學評論、山花論壇、精短篇、中篇精選、新面孔等。
7、長江文藝
這是創(chuàng)刊于1949年6月的“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類核心期刊”,主要發(fā)表散文、小說、詩歌、文學評論,報告文學等作品。其主管單位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辦單位為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該雜志務實與創(chuàng)新并舉,現(xiàn)實主義與先鋒精神兼容;奉行好作品主義,是日常休閑的理想讀物。
8、鐘山
國內知名文學刊物,1978年創(chuàng)辦,是新中國改革開放后創(chuàng)刊最早的大型文學刊物之一。其首發(fā)的作品曾獲得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等近百項文學大獎,在文學界贏得廣泛好評。
作為中國十大文學期刊之一,《鐘山》被譽為:引領漢語文學創(chuàng)作潮流的重要陣地,和世界了解中國當代文學發(fā)展的重要窗口。
9、讀者
《讀者》是國內頗具影響力的期刊品牌,被譽為“國民讀物”,隸屬于讀者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擁有各個年齡段和不同階層的讀者。
《讀者》創(chuàng)刊三十周年之際,央視網評價說:《讀者》對人生的影響是潤物細無聲的,它在創(chuàng)刊時,就站在了精神的“高海拔”上,在無數人身上找到了心靈契合點,它的外面是“西裝”,但它里面中國的儒學思想。
10、萌芽
中國著名文學雜志,新中國第一本青年文學刊物,1956年創(chuàng)刊,1999年起與13所著名高校合辦“新概念作文大賽”,挖掘出了韓寒、郭敬明等一批80后文化偶像。2015年7月起,雜志下半月刊休刊,由半月刊調整為月刊。
作為中國最好的文學刊物之一,《萌芽》曾連續(xù)獲評上海市著名商標,被國家新聞出版署評為年度全國少年兒童喜愛的百種優(yōu)秀報刊之一。
被譽為“四大名旦”的都是誰?各自屬于什么流派?
說到戲曲國粹,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京劇。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被譽為京劇"四大名旦"。
一、梅蘭芳,名瀾,又名鶴鳴,字畹華、浣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江蘇泰州人,京劇“四大名旦”之首。1894年生于北京,京劇世家,祖父梅巧玲,伯父梅雨田,父梅竹芬。幼年學戲,啟蒙老師為吳菱仙,攻青衣、花旦。
他嗓音甜潤,扮相秀美,以實際行動發(fā)展和完善了花衫行當,其表演特色為雍容華貴、典雅端莊唱腔醇厚流麗,身段舞姿美俏,處處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中和之美,形成獨具一格的“梅派”藝術梅蘭芳先生在中國戲曲對外交流方面也作出了巨大貢獻。
二、程硯秋,原名承麟,后改“承”為“程”。初藝名為程菊儂,后改艷秋,字玉箱。1932年后更名硯秋,改字御雙。自幼學戲,演青衣,受師于王瑤卿、陳德霖等,正式拜師梅蘭芳。他在藝術上勇于革新創(chuàng)造,講究音韻,注重四聲,并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創(chuàng)造出一種幽咽婉轉、起伏跌宕、若斷若續(xù)、節(jié)奏多變的唱腔,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程派”。
三、尚小云,原名德泉,字綺霞,河北南宮人。幼入科班學藝,初習武生、老生,后改青衣、刀馬旦。師從孫怡云、張芷荃,改名小云。16歲出科,先后與孫菊仙、楊小樓、譚鑫培、王瑤卿、余叔巖等合作演出。他功底深厚,嗓音寬亮,唱腔以剛勁著稱,世稱“尚派”。
四、荀慧生,字慧聲,曾用藝名白牡丹,又號“留香館主”,河北東光縣人。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學藝,19歲改演京劇,扮演花旦、刀馬旦。他功底深厚,將河北梆子的唱腔、唱法、表演的精華融入京劇的演唱之中,是他的藝術特色之一。拜王瑤卿為師,又曾受業(yè)于吳菱仙、陳德霖、路三寶在繼承王派陳派藝術的基礎上,進行了較大的創(chuàng)新,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荀派”。
梅、程、尚、荀四人在藝術上各樹一幟,雄踞舞臺,表演唱腔精益求精,并各有獨自的劇目、師承及傳人,四大名旦也成為京劇界的一個傳奇
“四大名旦”的具體資料?
分類: 文化/藝術 文學 戲劇
解析:
1927年,北京《順天時報》舉辦評選“首屆京劇旦角最佳演員”活動,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當選,被譽為京劇“四大名旦”。
梅蘭芳(1894—1961),出生于京劇世家,8歲學戲,11歲登臺,擅長青衣,兼演刀馬旦。在五十多年的舞臺實踐中,梅蘭芳對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化妝等各個方面都有創(chuàng)造發(fā)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梅派。他功底深厚,文武兼長;臺風優(yōu)美,扮相極佳;嗓音圓潤,唱腔婉轉嫵媚,創(chuàng)造了為數眾多、姿態(tài)各異的古代婦女的典型形象。梅派代表作有《宇宙鋒》、《貴妃醉酒》、《斷橋》、《奇雙會》、《霸王別姬》和《穆桂英掛帥》等。梅蘭芳曾率京劇團多次赴日本、美國、蘇聯(lián)演出,是把中國戲曲傳播到國外、享有國際聲譽的戲曲表演藝術家。
程硯秋(1904—1958),自幼學戲,演青衣,受師于梅蘭芳。他在藝術上勇于革新創(chuàng)造,講究音韻,注重四聲,追求“聲、情、美、水”的高度結合,并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創(chuàng)造出一種幽咽婉轉、起伏跌宕、若斷若續(xù)、節(jié)奏多變的唱腔,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程派”。程硯秋擅長演悲劇,編演過《鴛鴦冢》、《荒山淚》、《青霜劍》、《英臺抗婚》、《竇娥冤》等戲,大多表演封建社會婦女的悲慘命運。
尚小云(1900—1976),幼入科班學藝,14歲時被評為“第一童伶”。初習武生,后改正旦,兼演刀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寬亮,唱腔以剛勁著稱,世稱“尚派”。代表作有《二進宮》、《祭塔》、《昭君出塞》、《梁紅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幗英雄和俠女烈婦。
荀慧生(1900—1968),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學藝,19歲改演京劇,扮演花旦、刀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戲旦角藝術之長,熔京劇花旦的表演于一爐,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荀派”。擅長扮演天真、活潑、溫柔一類婦女角色,以演《紅娘》、《金玉奴》、《紅樓二尤》、《釵頭鳳》、《荀灌娘》等劇著名。
四大名旦起源和介紹
四大名旦的稱謂是由沙大風于1921年在天津《大風報》創(chuàng)刊號上首次提出,以區(qū)別曹錕內閣程克四大金剛。 1927年6月20日,聽花,即辻武雄,日本人,在北京《順天時報》舉辦評選"五大名伶魔力對決",劉喜奎奪魁,鮮靈芝次之;在"首屆京劇旦角最佳演員"活動中,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當選,被譽為京劇"四大名旦"。 《順天時報》還將梅蘭芳選為"伶界大王",又捧為"四大名旦"之首,才定下梅派的百年江山。梅蘭芳(1894年~1961年),名瀾,字畹華,乳名裙姊。漢族,生于北京,祖籍江蘇泰州。出身于梨園世家,8歲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0歲登臺。祖母無錫人,四歲喪父,十二歲喪母,伯父典于云和堂私寓。工青衣,兼演刀馬旦。擅長旦角,扮相端麗,唱腔圓潤,臺風雍容大方,被稱為旦行一代宗師。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旦。他刻苦學習昆曲、練武功,廣泛觀摩旦角本工戲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經過長期的舞臺實踐,對京劇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化妝等各方面都有所創(chuàng)造發(fā)展,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世稱“梅派”。 在藝術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國外人士的重視,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國、蘇聯(lián)演出,并榮獲美國波摩那學院和南加州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梅先生還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抗戰(zhàn)期間蓄須明志,拒絕演出,靠寫字賣畫為生。解放后歷任中國京劇院院長、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中國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并以65歲高齡,排演了最后一出新戲《穆桂英掛帥》。1961年8月8日因心臟病發(fā)作,在北京病逝。享年67歲。 尚小云是我國深具影響的京劇表演藝術大師,中國現(xiàn)代京劇代表人物之一,尚派藝術的創(chuàng)始人。名德泉,字綺霞;祖籍河北南宮縣。1900年1月7日,清光緒二十四年(戊戌)十二月初七日生于北京市安定門內法通寺草場大院。他在其近六十年的舞臺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了“文武并重,歌舞兼長,清新英爽,灑脫大方”的京劇尚派藝術,對后世影響極其深遠。三十年代末,他又在北平自創(chuàng)“榮春社”科班,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杰出京劇人才,為京劇事業(yè)的傳承做出了作了卓越貢獻。 尚小云是平南親王尚可喜十二世孫,屬漢軍鑲藍旗。祖父尚志銓曾任廣東清遠縣縣令,父尚元照為蒙古王爺那彥圖府中總管。他有姐弟六人,五弟尚富霞是著名京劇小生演員。1966年“文革”開始,尚小云受到迫害沖擊。于1976年4月19日,農歷丙辰年三月二十日逝世于西安市第一人民醫(yī)院,享年76歲。 程硯秋(1904-1958),男,京劇旦角,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藝術的創(chuàng)始人。程硯秋原名承麟,滿族。北京人,后改為漢姓程,初名程菊儂,后改艷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硯秋,改字御霜。 程硯秋出生在1904年1月1日,光緒二十九年(癸卯)十一月十四日,酉時;幼年家道中落,六歲投榮蝶仙門下,練武功,向榮春亮習武生。一年后向名武生教師丁永利學戲,后因扮相秀麗,改從陳桐云習花旦,后發(fā)現(xiàn)嗓音極佳,改學青衣,師從陳嘯云。程硯秋童年基本功訓練異常艱苦,他以驚人的毅力接受了這些訓練,熬過了他慘痛的童年。十一歲登臺演出,以其超凡的文武之功,唱、念、做、打嶄露頭角,行內外耳目一新。在北京丹桂茶園(原東安市場內),與趙桐珊、劉鴻聲、孫菊仙等合作演出《桑園寄子》、《轅門斬子》、《朱砂痣》等戲。先祖姓李,祖籍吉林通化、臨江一帶,壯年入伍,身入八旗漢軍旗,隸屬正黃旗,隨多爾袞入關,多有戰(zhàn)功,戰(zhàn)死疆場。據陳叔通考證,程家祖?zhèn)麟何娘@示,程的五世祖當過清朝中期的相國。父親榮壽,世襲將軍之爵,是地道的八旗子弟。母親托氏。 經梅蘭芳與其原配夫人王明華介紹,程硯秋娶果素瑛為妻。生有三子一女,長子程永光,次子程永源,幼子程永江,女兒程慧貞。均未入梨園行。 荀慧生(1900~1968)男,偉大的京劇旦角表演藝術家,荀派藝術的創(chuàng)始人。祖籍河北東光,初名秉超,后改名秉彝,又改名“詞”,字慧聲,1925年與余叔巖合演《打漁殺家》起改名為荀慧生,號留香,藝名白牡丹。 一生演出了三百多出戲,其中代表作為《元宵謎》、《玉堂春》、《棋盤山》等,與楊小樓、尚小云、譚小培一起稱為“三小一白”。1927年和1931年兩次當選“四大名旦”,有“無旦不荀”的美譽。誕辰:1900年1月5日,光緒二十四年(戊戌)十二月初五日;逝世:1968年12月26日,農歷戊申年十一月初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