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和劉景文到底是什么關系,為什么要寫贈劉景文,贈劉景文是蘇軾寫給誰的
推薦文章
蘇 軾《贈劉景文》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
贈劉景文
蘇 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蘇軾,本卷《春宵》、《上元侍宴》、《海棠》、《中秋月》、《飲湖上初晴后雨》等詩已介紹。蘇軾于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七月任杭州知州,主要忙于救災與興修水利,元祐六年(1091)三月被朝廷召還,此詩當作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初冬。
《贈劉景文》一作《冬景》。劉景文,《宋史》無傳,宋人章定撰《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卷三十對之作了比較詳細的介紹:“劉季孫,字景文,世家開封,父平,任環(huán)慶將,趙元昊寇延州,以孤軍來援,遂力戰(zhàn)而死。景文以恤典得官。少篤學,能詩文。東坡先生守錢塘,景文為左藏庫副使、兩浙兵馬都監(jiān)。先生喜其人,上章薦其練達武經,講習兵政,除知隰州?!边@首詩當是蘇軾在劉景文出任隰州刺史前寫的,當時劉景文已年近花甲,而蘇軾本人也有55歲了。
前兩句寫冬景。首句寫枯荷,荷花、荷葉全無,只剩下一些黑黢黢的殘莖,算是將冬天衰颯的景象寫透了。作者寫此句主要還是為了反襯殘菊與“橙黃橘綠”之可貴。次句寫殘菊,作者采用擬人的手法,一個“傲”字歌頌了那些不畏風吹霜凍猶在枝頭開放的殘菊的精神狀態(tài)。
后兩句借冬景發(fā)表了一通議論。“一年好景”不是百花齊放的春天,不是萬木爭榮的夏天,不是碩果累累的秋天,而是“橙黃橘綠”的初冬時節(jié),“最是”兩字強調了這一點。難道“橙黃橘綠時”就是一年當中的最好時節(jié)嗎?那倒不一定,各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每個人各個時期的感受也可能大不一樣。這是詩人在彼時彼地的一個突出感受。這兩句詩貴在詩人發(fā)現了各個時期不同的美,發(fā)現并展現了被別人忽略了的美。
如果我們聯(lián)系前面對作者與劉景文的情況介紹來看,劉景文與作者都到了人生的初冬時節(jié),因為“人生七十古來稀”嘛,蘇軾寫此詩的目的是要劉景文珍惜自然界和自己的初冬時節(jié)的美麗。
《贈劉景文》一首詩中充滿了蘇軾對劉景文的什么之情?
您好。 《贈劉景文》是宋代大文豪蘇軾的作品。 原文: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譯文:荷葉敗盡,像一把遮雨的傘似的葉子和根莖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樣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風中依然顯得生機勃勃。別以為一年的好景將盡,你必須記住,最美景色是在秋末冬初的時節(jié)??! 《贈劉景文》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于元祐五年(1090)在杭州任知州時送給好友劉景文(名季孫)的一首勉勵詩。詩雖為贈劉景文而作,所詠卻是初冬景物,了無一字涉及劉氏本人的道德文章。這似乎不是題中應有之義,但實際上,作者的高明之處正在于將對劉氏品格和節(jié)操的稱頌,不著痕跡地糅合在對初冬景物的描寫中。因為在作者看來,一年中最美好的風光,莫過于橙黃橘綠的初冬景色。而橘樹和松柏一樣,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堅貞的節(jié)操。 希望能夠幫到您,謝謝,望采納。
蘇軾曾寫詩,他們?yōu)槭裁匆謩e
說蘇軾《贈劉景文》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此詩是蘇軾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時所作。劉景文名季孫,原籍開封,是北宋名將劉平的小兒子。劉平駐守宋、夏邊境,力拒西夏,因孤軍無援戰(zhàn)死。身后蕭條,諸子早卒,只剩景文一人。蘇軾在杭州見劉時,劉已五十八歲。經蘇軾向朝廷竭力保舉,劉才得到小小升遷。不想只過了兩年,景文就死去了。蘇軾此詩雖似寫景,但每句都切合劉的身世,并用以勖勉對方。這在蘇詩中確屬精心之作。我們必須透過表面的景物描寫,才能領略詩中的積極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