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是什么意思(啥叫文言文句式)
推薦文章
什么是文言句式
1.判斷句:對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梢苑譃閮蓚€系列:"……者,……也"系列和"乃、為"系列。
"……者,……也"系列:"……者,……也"是文言文判斷句最常見的格式,由此變化,就形成一個系列。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者,……也)
百戰(zhàn)百勝,非戰(zhàn)之善者也。(……,……者也)
栗者,民之所種。(……者,……)
虢,虞之表也。(……,……也)
忠義者圣賢家法。(……者……)
劉備天下梟雄。(……)
文言判斷句,又常用"乃"、"為"、"即"、"則"、"是"、"非"來表示,構(gòu)成又一個系列。
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
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zhàn)之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翩翩兩騎來是誰?
審諦之,頓非前物。
2.被動句:被動句可分為兩大類:有形式標(biāo)志的被動句和無形式標(biāo)志的被動句。
有形式標(biāo)志的被動句: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而君幸于趙王。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無形式標(biāo)志的被動句。沒有詞語標(biāo)志,但從上下文意看,謂語和主語之間是支配和被支配的關(guān)系。
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孝景七年,栗太子廢,竇嬰力爭不能得。
3.賓語前置:
文言文賓語前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⑴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哀南夷之莫余知兮,旦余濟(jì)乎江湘。
莫我知也乎?
⑵疑問句中疑問代詞賓語前置。
大王來何操?
沛公安在?
微斯人,吾誰與歸?
⑶用"之"、"是"將賓語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個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國有什么罪過?)
惟余馬首是瞻。
惟你是問。
⑷介詞"以"的賓語前置。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是以后世無傳矣。
若晉君朝以入,則婢女夕以死。
夜以繼日
4.成分省略句。古今漢語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這不同又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古漢語中省略的情況更多,二是現(xiàn)代漢語習(xí)慣上不能省的古漢語也可省。
⑴主語和謂語的省略。如:
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是蛇)黑質(zhì)而白章;(蛇)觸草木,草木盡死;(蛇)以嚙人,(人)無御之者。[承前省主語]
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氣)衰,……。[省謂語、主語]
⑵修飾語和中心詞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飾語的省略]
行一不義(事),殺一無罪(人),而得天下,不為也。[中心詞的省略]
⑶賓語與兼語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動詞賓語,也常省略兼語結(jié)構(gòu)中的兼語。如:
(趙括)嘗與其父言兵事,(趙)奢不能難(之),然不謂(之)善。
杞子自鄭使(人)告于秦。
鄭穆公使(人)視客館。
⑷介詞和介詞賓語的省略。如:
死馬且買之(以)五百金,況生馬乎?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于)河南,臣戰(zhàn)(于)河北。
試與他蟲斗,(他)蟲盡靡。又試之(以)雞,果如臣言。
⑸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亦可致遠(yuǎn)),功在不舍。
5.幾種習(xí)慣的固定句式
⑴"如……何"、"奈……何"、"若……何"。這是三個同義的說法。意思是"把……怎么樣"、"對……怎么辦"或"怎么對付(處置、安頓)……"。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處理太行、王屋這兩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屬何?(把你們一起連累了可怎么辦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辦呢?)
⑵"……孰與……"、"……何如……"。這兩種說法都是詢問比較的結(jié)果,用法相同。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你們看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更厲害?)
吾孰與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更美?)
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yuǎn)?(長安和太陽相比,哪一個離得更遠(yuǎn)?)
"孰與"、"何如"還可以用來詢問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擇取舍。
救趙孰與勿救?(救趙與不救趙哪個有利?)
惟坐待亡,孰與伐之?(與其坐而待斃,哪如起而進(jìn)攻他們?)
嶺南梅開早,何如北地春?
與"孰與"、"何如"這種用法相同的還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譯為:"不……嗎?","難道不……嗎?"
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樂乎?
有過不罪,無功受賞,雖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為""何以為""何……為"。這是三個同義的說法,可譯為"哪里用得著……呢?"、"還要……干什么呢?"
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
世方亂,安以富為?
上岸擊賊,洗足入船,何用塢為?
勝自磨劍,人問曰:"何以為?"(磨劍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吾英王,奚跪?yàn)椋?我是英王,為什么要給你下跪呢?)
⑸"何……之為"。這個格式的意思是"還算得上……"、"還談得上什么……"、"還說什么……"。
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還談得上什么恩惠呢?)
國仇未報,何以家為?
何以名為?臣夫桑下之餓人也?
⑹"得無"、"無乃"。"得無"又寫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該不會"、"莫不是"、"只怕是"、"豈不是"、"莫非"等。
得無教我獵蟲所耶?
日飲食得無衰乎?
得毋有病乎?
"無乃"又寫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豈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無乃爾是過歟?(恐怕要責(zé)備你吧?)
師勞力竭,遠(yuǎn)主備之,無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豈不是晚了點(diǎn)嗎?)
什么是文言句式類型?文言句式類型有哪些呢?
文言文特殊句式總結(jié)
第一部分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表達(dá)習(xí)慣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等.下邊我們根據(jù)所學(xué)文言文,舉例加以說明:
一、判斷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斷詞“是”(或“非”)來構(gòu)造判斷句的現(xiàn)象,比如: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國也》)
句中“是”“非”,和現(xiàn)代漢語判斷詞“是”“非”同義.但是,這種用法不大常見.文言文往往用別的詞或結(jié)構(gòu)方式來表示判斷.
(一)用其他判斷詞表示判斷
例如:
此則寡人之罪也.(《勾踐滅吳》)
翻譯:這是我的罪過啊.
句中“則”譯為“是”,即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判斷詞.
此外還有:“即”“乃”“皆”“本”“誠”“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將即楚將項(xiàng)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賤人.
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構(gòu)造判斷句
例如: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為:廉頗,是趙國的優(yōu)秀的將領(lǐng).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譯為:妻子認(rèn)為我美的原因,是私愛我.
句中判斷詞“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結(jié)構(gòu)表示出來的.當(dāng)然,這個結(jié)構(gòu)不是固定不變的,具體言語中,其結(jié)構(gòu)變化十分靈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斷
蓮,花之君子者也.(《愛蓮說》)
2.用“……者,……”表判斷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游褒禪山記》)
3.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譯為: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結(jié)構(gòu)助詞.)
項(xiàng)脊軒,舊南閣子也.(《項(xiàng)脊軒志》)
4.用“……,……”表判斷
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zhàn)》)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guān)系是被動關(guān)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實(shí)施者.這樣的句子,稱為被動句.
現(xiàn)代漢語中常用“被”表示被動關(guān)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譯為: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在文言文中,被動句往往用“……為……所”和“……見……于”及其相應(yīng)的變式結(jié)構(gòu)來表示.例如:
(一)“……為……所”
1.“……為……所”
(巨)偏在遠(yuǎn)郡,行將為人所并.(《赤壁之戰(zhàn)》)
2.“……為……”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過秦論》)
3.“……為所……”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二)“……見……于”
1.“……見……于”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見……”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3.“……于……”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
(三)省略被動標(biāo)志的被動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為:大王您被蒙蔽,很嚴(yán)重啊.
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赤壁之戰(zhàn)》)
譯為:荊州的百姓歸附于曹操,是被兵勢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語的省略
旦日,客從外來,(鄒忌)與坐談,(鄒忌)問之客曰……(《鄒忌諷齊王納諫》)
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蛇)黑質(zhì)而白章……(《捕蛇者說》)
(2)謂語的省略
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zhàn)》)
(3)動詞賓語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4)介詞賓語的省略
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5)介詞的省略
將軍戰(zhàn)(于)河北,臣戰(zhàn)(于)河南.(《鴻門宴》)
四、倒裝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語序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我們稱之為倒裝句.其倒裝現(xiàn)象主要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等.
(一)主謂倒裝
為了強(qiáng)調(diào)謂語,有時將謂語置于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yàn)檎Z言表達(dá)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晏子春秋》)
(二)賓語前置
在現(xiàn)代漢語中,賓語往往位于謂語后邊,作為謂語的施動對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條件下,賓語往往提到謂語之前,呈現(xiàn)賓語前置現(xiàn)象.這樣的特殊情況一般有兩種:
1.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現(xiàn)象
否定句中,當(dāng)謂語部分被否定副詞修飾時,該謂語所帶賓語一般會前置.例如: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莫我肯顧”應(yīng)理解成“莫肯顧我”.
這樣的否定副詞一般有:“不”、“未”“毋”、“無”、“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蘇軾《石鐘山記》).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現(xiàn)象
文言文疑問句中,當(dāng)使用疑問代詞做謂語動詞(或介詞)的賓語時,該賓語往往要放在謂語動詞(或介詞)的前面.例如: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何操”應(yīng)理解為“操何”,意為“帶了什么東西”.
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介詞后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jié)構(gòu),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xiàn)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誰與歸”應(yīng)理解為“與誰歸”,意為“和誰同道”.
這樣的疑問代詞一般有:“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鴻門宴》)
此外,還有一些比較固定的“賓語前置”的表達(dá)結(jié)構(gòu).比如:
唯余馬首是瞻(《馮婉貞》)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削幣說》)
(三)定語后置
定語在句中一般起修飾限定名詞性中心詞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語經(jīng)常會后置到中心詞后邊,成為定語后置現(xiàn)象.例如: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
譯為:鏗然有聲的石頭,到處都這樣啊.“鏗然有聲”本做“石”之定語,后置到了中心詞“石”之后.
再如: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qiáng).(《勸學(xué)》)
(四)狀語后置
現(xiàn)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若置于謂語之后便是補(bǔ)語.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補(bǔ)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因此,出現(xiàn)后置狀語的現(xiàn)象.例如:
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鴻門宴》)
譯為:將軍在河北作戰(zhàn),我在河南作戰(zhàn).“戰(zhàn)河南”應(yīng)理解為“于河南戰(zhàn)”,介賓短語“于河南”作狀語,后置到了動詞中心語“戰(zhàn)”的后邊.
再如:
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荀子《勸學(xué)》)
此所謂戰(zhàn)用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什么是文言句式?
文言文句式總分兩大類: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其特殊句式又可分為:倒裝句、被動句、省略句、判斷句四大類,
而倒裝句又分為:賓語前置句、狀語后置句(介賓短語后置句)、定語后置句、主謂倒裝句(謂語前置句)四類.
文言文句式
文言文句式類型分為四大句式分別是: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以及省略句。詳細(xì)介紹如下:
1、判斷句,是根據(jù)謂語的性質(zhì)給句子分類得出的一種句型,一般是用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作謂語,對事物的屬性作出判斷,即說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diǎn)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dāng)。
2、所謂被動句,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guān)系是被動關(guān)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說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shí)施者。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說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實(shí)施者。
3、常見的文言文省略句是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