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典型名詞解釋文學概論,文學典型 名詞解釋
推薦文章
什么是文學典型?
文學典型是個別與一般相統(tǒng)一的藝術形象,是通過個別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生活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必要的文學手段。
文學典型作為符合人類審美理想的一種范型模式、文學形象的一種高級形態(tài),它是指寫實型作品語言系統(tǒng)中呈現(xiàn)的、顯出特征的、富于審美魅力的、含有豐富歷史內蘊的性格。又稱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文學典型名詞解釋是什么?
文學典型作為寫實性文學形象的高級形態(tài),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藝術至境的基本形態(tài)之一,也是中西文論共同發(fā)現(xiàn)和闡釋的符合審美理想的范型模式之一,不過西方文論對它研究得更充分,理論更成熟而已。
文學典型不同于一般的藝術形象,首先是她比一般的藝術形象具有更高的藝術成就,更能滿足讀者的審美要求;其此是她能把現(xiàn)實生活中的某些方面的本質和規(guī)律集中地概括到藝術形象中去,從而能夠啟發(fā)讀者更深刻地認識生活中的真理。
文學典型的基本特征
(一)廣泛深刻的概括性
與形象的概括性相比,典型的概括性具有更突出、廣泛、深刻的特點。
突出的代表性:集中概括了生活中某一類人或社會現(xiàn)象的共同特征。
巨大的普遍性:對社會現(xiàn)象的概括廣泛。
深刻的思想性:對社會現(xiàn)象的概括深刻。它能夠揭示社會生活的某些本質,反映歷史發(fā)展的某些必然規(guī)律。
注意辨別典型性與階級性的差異。
(二)鮮明獨特的個別性
典型具有十分鮮明、生動、獨特的個別性,獨特而鮮明的個性是典型具體形態(tài)的標志,是典型的不朽藝術生命的魅力所在。
獨特的個性:外部形態(tài)表象的鮮明獨特、內在精神與性格本質的獨特、現(xiàn)象形態(tài)的不可重復、個性的豐滿。個性越豐富就越獨特,就越具有藝術生命力,就越能反映個性所存在的世界的情狀。個性的豐富是“一”與“多”的統(tǒng)一。
自學考試《文學概論基礎》知識點:名詞解釋
自學考試《文學概論基礎》知識點:名詞解釋1
1、感物說:強調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中主體心靈與客觀景物之間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2、養(yǎng)氣說:認為氣(道德精神)是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中最主要的環(huán)節(jié),只重“氣”,不全面。
3、鏡子說:強調文學創(chuàng)作必須反映客觀生活。對主觀能動認識不夠,不全面。
4、深層心理說:文學創(chuàng)作不是人的意識所決定的,而是個人或集體的深層心理(無意識)決定。
5、距離說:布洛觀點,主張審美主體不能有過多的功利考慮,在一定的距離外欣賞審美對象的美。
6、表現(xiàn)說:文藝歸結為作家心靈或本能的表現(xiàn),主張創(chuàng)作從主觀自我出發(fā)。忽視客觀社會生活,不全面。
7、藝術直覺:主體從對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內在蘊意的思維方式或心理能力。
8、藝術知覺:主體用藝術的眼光審視對象時產生的知覺形象。
9、藝術靈感:在藝術活動中主體情緒激動、思路暢通、創(chuàng)造力極強的思維狀態(tài)。突發(fā)性、迷狂性、創(chuàng)造性。
10、藝術情感:主體在文學藝術活動中產生并促使這一活動進一步展開的心理體驗。
11、自然情感: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現(xiàn)的心理體驗,主體對他與客體之間利害關系的功利性評價的心理反應。自然情感是藝術情感的基礎,藝術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華。
12、政治情感:建立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觀念基礎上,有強烈功利性,是某個社會集團與現(xiàn)實之間利害關系的心理反應。
13、道德情感:具有普遍性、強制性的,長期深入人心的,對道德規(guī)范、道德觀念的心理反應。給人壓迫感、緊張感。
14、宗教情感:以信仰為依托,將人的心靈引向虛無縹緲的彼岸世界的情感。
15、藝術想象:主體調動過去積累的記憶表象,經(jīng)過藝術加工創(chuàng)造藝術形象的心理過程。
16、科學想象:主體指向客觀事物某種內在規(guī)律,通過創(chuàng)造性心理活動認識客體,得到正確結論的心理過程。
17、再造性想象:主體對他過去積累的記憶表象進行回憶的過程。藝術想象的一種。
18、創(chuàng)造性想象:在再現(xiàn)記憶表象的基礎上,對對象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鑄,從而創(chuàng)造不同原型的藝術形象的過程。
19、相似性想象:由一物的觸發(fā)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過程。
20、藝術理解:在創(chuàng)作活動中所進行的分析、判斷、識別、比較的理性思維活動。
自學考試《文學概論基礎》知識點:名詞解釋2
1、符號矩陣:是一種由四個符號學要素組成的顯示人物行動意義的矩形圖式。這是格雷馬斯提出的一種研究行動邏輯的模式。
2、隱含的作者:當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者進入作品中的敘述活動時,便進入了一種與日?,F(xiàn)實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常被稱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體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識,這就是隱含的作者。
3、隱在敘述者:是指讀者在敘事文本中難以發(fā)現(xiàn)敘述者聲音的情形?!半[在敘述者”并不是不存在敘述者,“隱在”的敘述者實際上是隱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著人物,使他們說出敘述者需要敘述的東西。
4、隱含的接受者:敘述者講述故事是一種語言交流行為,敘述者在敘述時心目中存在著潛在的接受者。這種由敘述者所設定的,隱含在敘述動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隱含的接受者。
5、抒情原則:在抒情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作者傳情達意,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總是遵循著一定的抒情原則。作者在抒發(fā)情感、創(chuàng)作抒情作品的過程中,在處理情感與理性、情感與現(xiàn)實、情感與語言等關系的問題上,有意無意間所遵循的原則,稱為抒情原則。
6、符號矩陣:是一種由四個符號學要素組成的顯示人物行動意義的矩形圖式。這是格雷馬斯提出的一種研究行動邏輯的模式。
7、隱含的作者:當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者進入作品中的`敘述活動時,便進入了一種與日?,F(xiàn)實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常被稱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體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識,這就是隱含的作者。
8、隱在敘述者:是指讀者在敘事文本中難以發(fā)現(xiàn)敘述者聲音的情形。“隱在敘述者”并不是不存在敘述者,“隱在”的敘述者實際上是隱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著人物,使他們說出敘述者需要敘述的東西。
9、隱含的接受者:敘述者講述故事是一種語言交流行為,敘述者在敘述時心目中存在著潛在的接受者。這種由敘述者所設定的,隱含在敘述動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隱含的接受者。
10、抒情原則:在抒情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作者傳情達意,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總是遵循著一定的抒情原則。作者在抒發(fā)情感、創(chuàng)作抒情作品的過程中,在處理情感與理性、情感與現(xiàn)實、情感與語言等關系的問題上,有意無意間所遵循的原則,稱為抒情原則。
11、抒情策略:在創(chuàng)作作品時,作者總是在語法或修辭上采取某種方法和手段以達到抒情的目的并強化抒情的效果,這樣的方法和手段謂之抒情策略。
12、抒情的語法策略:是指從語言的結構方式(包括詞語的構成和變化、詞組和句子的組織)這一角度強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成熟、杰出的抒情作家都深諳此道。比如,詩人有所謂的“詩家語”,它指的是與通常語言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詩家語常常打破既有的語言規(guī)范,追求某種特殊的語言效果。
13、抒情的修辭策略:是指運用各種修辭方式強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從文學史和修辭史的角度看,抒情的修辭策略有許多,意象、隱喻、典故、悖論是其中較為重要的四種。
14、隱喻:是在彼類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體驗、想象、理解、談論此類事物的心理行為、語言行為和文化行為。
15、典故:是一種歷史化的隱喻,是在神話或歷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體驗、想象、理解、談論當下事件、情狀或環(huán)境的心理行為、語言行為和文化行為。
16、抒情小品文:是一種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在中國,“小品”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世說新語》,意為篇幅短小之文;西方的小品文起源于法國的蒙田,英國的培根緊隨其后。西方抒情小品文具有這樣的特點:第一,它注重描寫個人的經(jīng)歷、境遇,抒發(fā)個人的情感、情緒;第二,它具有坦蕩開闊的心胸和閑適懇切的調格。
17、抒情作品:專門用來抒情達意,它是與敘事作品相對而言的另一類文學作品;具體地說,抒情作品指的是簡要地表現(xiàn)、傳達作者以情感為核心的內在心性的文學作品。
18、韻律:抒情作品中由字音的有序結合和變化而造成的和諧音調,謂之“韻律”。在西方,韻律是一個統(tǒng)稱,它可以分為韻與律兩個方面。把同一個音或類似的音予以有規(guī)則的反復排列,稱為韻。按照某種規(guī)律使語音的長短、高低、強弱予以重復變化,稱為律。
19、悖論:是指那種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實質上千真萬確的語句,即所謂“似非而是”的語句。
20、文學風格:指作家的創(chuàng)作個性在文學作品的有機整體和言語結構中所顯示出來的、能引起讀者持久的審美享受的藝術獨創(chuàng)性。
文學名詞解釋文學概論
文學概念"三義”——三種不同概念,廣義文學(一切口頭或書面語言行為和作品的總稱,包括今天所謂的文學和政治、哲學、歷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態(tài))狹義文學(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學,即包括情感、虛構和想象等綜合因素的語言藝術行為和作品,如詩、小說、散文等)折中義文學(介乎廣義文學和狹義文學之間而又難以歸類的口頭或書面語言作品)
話語蘊藉——是對文學活動的特殊的語言與意義狀況的概括,指文學作為社會性話語蘊含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
藝術構思——是作家在材料積累和藝術發(fā)現(xiàn)的基礎上,在某種創(chuàng)作動機的指導下,以心理活動和藝術概括方式,創(chuàng)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維過程。
藝術發(fā)現(xiàn)——是作家在社會生活中積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礎上,依據(jù)自己認識生活和評價生活的思想原則和審美趨向,對外在事物進行觀察和審視時所得到的一種獨特的感知。
大一文學概論的名詞解釋一般有哪些
1.文藝學:研究文學及其規(guī)律的學科。
2.文學活動:把文學理解為一種活動,由作品、作家、世界、讀者等要素組成,是人類的一種高級的特殊的精神活動。
3.文學理論:對文學的原理、文學的范疇和判斷標準等問題的研究。
4.文學批評:以文學理論所闡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疇和方法為指導,專門地去具體分析和評論一個個作家、作品。
5.文學史:是一門以研究主流文學為對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學演變過程,探討其發(fā)張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
6.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整體中的有機組成部分。
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德國古典哲學、美學、文藝學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的。
7.中國特色:必須以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和現(xiàn)實經(jīng)驗作為土壤去培植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
必須吸收中國傳統(tǒng)的文學理論遺產,尋求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學理論的結合點。
8.當代性:必須在研究中國當代文學發(fā)展情況的基礎上,概括當代社會主義文學實踐的新經(jīng)驗,回答當代社會主義文學運動提出的新問題。
必須面對20世紀西方文論的挑戰(zhàn)。
隨著科學的發(fā)展,20世紀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學科,諸如符號學、解釋學、現(xiàn)象學、價值學、信息論等。
9.生活活動:是以生產活動為基礎的,人類生存、繁衍和發(fā)展的活動系統(tǒng)的總稱。
10.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在生產勞動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變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時,人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豐富所改造。
11.文學活動的“四個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讀者
12.文學活動的對話性結構:指文學活動不同要素之間的互動關系。
圍繞作品這個中心,作者與世界、讀者之間建立起來的是一種話語伙伴關系。
其中,分別夠成了若干對主體間性關系,包括自我與自我、自我與現(xiàn)實他者、自我與超驗他者以及自我與潛在他者。
在文學活動中,主體和對象的關系始終處于發(fā)展與變化之中。
一方面是主體的對象化,另一方面是對象的主體化,正是在主體對象化和對象主體化的互動過程中,才生動地顯示出了文學所特有的社會的和審美的本質屬性。
13.文學本體論:英美新批評強調文學作品的本體地位提出這一觀點,代表人物是蘭塞姆,認為文學活動的本體在于文學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14.勞動說:文學原始發(fā)生的主要學說之一,把勞動作為文學的起點。
勞動提供了文學活動的前提條件,勞動產生了文學活動的需要,勞動構成了文學描寫的主要內容,勞動制約了早期文學的形式。
15.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不平衡關系”:指文學進程、發(fā)展與經(jīng)濟的發(fā)展并不總是同步的。
有時甚至是反方向的發(fā)展。
這種不平衡有兩種典型的體現(xiàn):一是某些文藝類型只能興盛在生產發(fā)展相對低級的階段隨生產力的發(fā)展,它的繁榮階段也就過去了。
另一種情況是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的發(fā)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經(jīng)濟落后的國家或地區(qū)可能在文學藝術上反而領先。
16.文學的含義:簡言之,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籍中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
當然文學的含義是變化發(fā)展的。
17.話語:話語是一種具體的社會存在形態(tài),是指與社會權利關系相互纏繞的具體言語方式。
是特定社會語境中人與人之間從事溝通的具體言語行為,即一定的說話人與受話人之間在特定社會語境中通過文本而展開的溝通活動,
18.話語蘊籍:是指文學活動的蘊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長的語言與意義狀況,表明文學作為社會話語實踐蘊涵著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
19.審美意識形態(tài):是指與現(xiàn)實社會生活密切纏繞的審美表現(xiàn),其集中形態(tài)是文學、音樂、戲劇、繪畫、雕塑等藝術活動,不是審美與意識形態(tài)的簡單相加,而是指在審美表現(xiàn)過程中審美與社會生活狀況相互滲透,侵染的狀況。
20.文學: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籍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
21.主導性與多樣性:社會主義的文學活動在社會主義時期各種不同層次的文學活動中居于主導地位,社會主義文學活動的主導地位并不排斥其他有益無害的文學活動,不應是單調的,模式的化,概念化,公式化的,而應該是主導性、多樣性的。
22.社會主義新人形象:是體現(xiàn)時代精神和人民審美理想的具有新穎生動的個性和豐富多樣的性格內涵的社會主義革命者、創(chuàng)業(yè)者和建設者形象。
是有血有肉的,內心世界豐富的文學新人。
23.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著名的雙百方針。
是發(fā)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時期科學文化和文藝事業(yè)的一個根本性方針。
藝術上的不同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fā)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
24推陳出新: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加以整理區(qū)分、思考、分析、排除其糟粕,吸收其精華,在繼承優(yōu)秀文學傳統(tǒng)的基礎上,根據(jù)新時代的審美需要進行藝術的革新和改造。
25人民性:作家同人民保持血肉聯(lián)系,植根于人民生活,自覺從人民的生活中吸取題材、主題、情節(jié)。
用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的奮發(fā)精神豐富自己,服務于人民。
26.精神生產:指的是人類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資料進行的對于自然,社會的觀念活動。
27.藝術生產:馬克思從社會生產活動的角度,把藝術活動稱作“藝術生產”,將其與科學、哲學、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活動一起列入“精神生產”的范疇。
28.文學創(chuàng)造的客體:文學創(chuàng)造的課題主要有兩種解釋,一是客體即“自然說”,認為文學的課題是地利與人之外的自然。
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觀存在的自然界,后來泛指社會生活。
另一種是客體即“情感”說。
認為文學客體是人的心靈,是情感。
我們認為社會生活是文學創(chuàng)造的客體。
29.文學創(chuàng)造的主體:是存在于藝術生產活動中的藝術生產者,是美的體驗者,評價者和創(chuàng)造者,是具體的社會人。
30.文學創(chuàng)造的客體“主體化”:主體能動的審美地反映客體,即主體的選擇客體和加工處理客體的有關信息并通過情感體驗,把自我的意識,情感對象化,即將客體“主體化”,在觀念中創(chuàng)造出源于客體有超越客體的審美形象。
31.文學創(chuàng)造的主體“客體化”:主體從選擇客體開始的重塑整個過程,都要從生活出發(fā),以生活為依據(jù),受到客體的規(guī)定和制約,作家對客體的選擇要受到當時社會情勢的規(guī)定和制約,甚至在創(chuàng)造過程中客體還會改變主體原先的構思,從這個角度說,客體也是使主體“客體化”了。
32.材料:是文學創(chuàng)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學創(chuàng)造過程的第一起點。
文學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來從社會生活中有意接受或無意獲得,因而具有主體性的一切生動豐富但卻相對醋糟的 *** 和信息。
33.藝術發(fā)現(xiàn):是作家被內在積累的材料所引發(fā),并與主體當前由于某種“關注”而形成的心理趨向、優(yōu)勢興奮中心相聯(lián)系,突然間向外在事物、事件、現(xiàn)象的投射。
34.創(chuàng)作動機:驅使作家投入文學創(chuàng)造文學活動的一股內在動力。
35.藝術構思:作家在材料積累和藝術發(fā)現(xiàn)的基礎上,在某種創(chuàng)作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回憶、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動,以各種藝術構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藝術思維過程,是創(chuàng)造過程中最實際、最緊張、最重要的階段。
36.靈感:創(chuàng)造性思維過程中認識發(fā)生飛躍的心理現(xiàn)象。
它的外在形態(tài)是圍繞某一主題線索在思考中突如其來的頓悟。
她來臨時的突出特征是非預期性和轉瞬即逝性,不及時捕捉就難以再現(xiàn)。
37.直覺:本意指視線、外形。
就是省略了推理過程而對事物的底蘊或本質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38.綜合:圍繞某種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許多舊材料,使之糅合成一個能夠體現(xiàn)自己意圖的完整的有機的藝術形象的構思過程。
39.突出:作家在構思時從紛繁蕪雜的思緒中抓住一個形象,調動各種材料加工手段為其服務,使之明確、清晰、與眾不同的構思方式。
40.簡化:是指作家故意少說幾句,略去具體細節(jié)而抓住主干,形神兼?zhèn)涞膫鬟_出形象的大致輪廓與內在精髓的構思方式。
41.變形:是指作家在構思中極大的調動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以違反常規(guī)實力創(chuàng)造形象的方式。
42.陌生化:詩意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見過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實地描寫它以消解“套版反應”進而使讀者產生某種新奇感的構思方式。
43.即性: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 *** 或內在沖動的作用興會來臨,在文字操作過程迅速地創(chuàng)造出某作品的狀況、特點是趁熱打鐵。
44.推敲:是指作家在語言文字操作過程中反復選擇單詞、調動語序,以求準確、妥貼的把形象或意念具體化的操作手段。
45.藝術真實: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觀性感知與詩意性創(chuàng)造,達到對社會生活的內蘊,特別是那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的把握,體現(xiàn)著作家的認識和感悟。
46.藝術概括:就是作家依據(jù)自己的體驗和認識,以主體的審美價值追求能動介入方式,對富有特征的事物給予獨特藝術處理,從而在主體與客體相統(tǒng)一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既具有鮮明的獨特個性又具有相當普遍意義,體現(xiàn)著一定審美價值取向的藝術形象之方法。
47.情感評價:是文學的本質屬性和文學創(chuàng)造的必然要求,它作為一定的價值取向,內隱著人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倫理、宗教和審美等社會性需要與態(tài)度,以及由此諸多因素形成的對社會生活的心理體驗和判斷。
48.人文關懷:是一種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嚴、價值、情感、自由的精神。
它與關注人的全面發(fā)展,生存狀態(tài)及其命運、幸福相聯(lián)系。
49.藝術形式:語言材料及各種藝術手段的有機結合,使藝術內容的組織,生成與呈示,使藝術文本的存在形態(tài),是文學審美價值的實現(xiàn)方式。
以上是根據(jù)童慶炳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文學理論教程》第一編第二編第三編課后基本概念
以下是老師講的重點,當然,是目前為止學的課程
1、文學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
文學也是一種活動,由作品、作家、世界、讀者等要素組成,是人類的一種高級的特殊的精神活動。
當然,文學的含義是變化發(fā)展著的。
2、文藝學
文藝學是一門以文學為對象,以解釋文學基本規(guī)律,介紹相關知識為目的的學科,包括五個分支:文學理論、文學理論史 文學批評、文學批評史、文學史。
兩種分類:
一、文學理論、文學理論史是對一般規(guī)律的探討;文學批評、文學批評史、文學史是對個別具體的作品、作家和文學現(xiàn)象的解釋、分析和評價特殊規(guī)律的探討。
二、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又是對文學的“共時”研究一種橫向審視;而文學理論史、文學批評史、文學史是 “歷時”研究一種縱向追溯。
3、話語
話語是特定社會語境中人與人之間從事溝通的具體言語行為,即一定的說話人與受話人之間在社會語境中通過文本而展開的溝通活動,包括說話人、受話人、文本、溝通、語境等要素。
4、話語蘊藉
話語蘊藉是指文學活動的蘊藉深厚(語言文字是含蓄不露的,而意義又是深厚的)而又余味深長(有限中蘊蓄著無限;單一外衍生出多解)的語言與意義狀況,表明文學作為社會化與實踐,蘊含著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
進一步看,文學作為話語蘊籍,有兩層含義:
第一,整個文學活動帶著話語蘊籍屬性。
第二,在更具體的層次上,被創(chuàng)造出來以供閱讀的特定文本帶有話語蘊籍屬性。
話語蘊藉的典范形態(tài)(兩種典范的文本修辭形態(tài))
1)含蓄:有限的話語中隱含或者蘊蓄仿佛無限的意味 → 小中蓄大
2)含混:看似單義而確定的話語蘊藉多重不確定的意義 → 一中生多
(含混又名歧義、復義、多義)
5、審美意識形態(tài)
審美意思形態(tài)是指與現(xiàn)實社會生活密切纏繞的審美表現(xiàn),其集中形態(tài)是文學、音樂、戲劇、繪畫、雕塑等藝術活動,不是審美與意識形態(tài)的簡單相加,而是指在審美表現(xiàn)過程中審美與社會生活狀況相互滲透,侵染的狀況。
文學作為審美意識形態(tài)的三大表現(xiàn):無功利與功利(目的)、形象與理性(手段)、情感與認識(態(tài)度)。
6、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過程(相互作用的過程)
人在與自然地交換過程中,人以自身的本質力量作用于自然,使自然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變;而自然又提供了一個場所,使人得到鍛煉,進一步充實了自身的本質力量。
所以,人與自然是一種自由的過程,人的生活屬于自然地同時,又有超越自然地一面。
7、精神生產
人類為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資料而進行的對與自然、社會的觀念活動。
8、物質生產
人類為取得生存所需要的物質資料而進行的對自然界的物質改造活動。
9、社會生活
社會生活是人在一定現(xiàn)實關系中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人所賴以生存的自然界的統(tǒng)一體。
社會生活是文學創(chuàng)造的惟一源泉。
三大限定條件(特點):
整體性的社會生活;具有審美價值或經(jīng)過審美提煉而具有審美價值的社會生活;作家體驗過的社會生活。
10、整體性的社會生活
整體性的社會生活指既不局限于某一方面,也不局限于某一層次,而是多方面生活的交融、滲透,是現(xiàn)象與本質、具體與一般相統(tǒng)一的社會生活。
1)是豐富多彩的,即使以某一方面的生活為中心,也一定是輻射其他的;
2)讀者看到的故事往往是表象的,但表象的背后一定蘊藏著符合規(guī)律、揭示規(guī)律、體現(xiàn)本質的深層力量。
11、內在的尺度(主體的尺度、主體的傾向):即根據(jù)作家對生活的認識和審美需要、審美
目的、審美理想來進行能動地選擇、加工客體。
種的尺度(客體的尺度):即主體從選擇具體客體開始到對具體客體的重塑整個過程,都要從生活出發(fā),以生活為依據(jù),也就是說,始終受到客體的規(guī)定和制約。
12、藝術概括:
藝術概括就是作家依據(jù)自己的體驗和認識,以主體的審美價值追求能動介入方式,對富有特征的事物給予獨特藝術處理,從而在主體與客體相統(tǒng)一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既具有鮮明的獨特個性又具有相當普遍意義、體現(xiàn)著一定審美價值取向的藝術形象之方法。
有兩點要求:(一)實現(xiàn)“個別”與“一般”的統(tǒng)一(從“特殊”中顯出“一般”)
(二)實現(xiàn)二者的統(tǒng)一需要通過藝術提煉。
13、詩意的裁判
文學創(chuàng)造就是一種評價活動,但這種評價和判斷不同于科學的盡量客觀,這種評價是主觀的、情感的評價。
因而,可以說,文學創(chuàng)造就是一種裁判活動。
但這種裁判是有標準的,不是任意的裁判。
這一標準就是善與美的統(tǒng)一。
《文學概論基礎》知識點:名詞解釋
《文學概論基礎》知識點:名詞解釋1
1、文學思潮:在一定的時空范圍流行的文學觀念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潮流。
2、浪漫主義:有兩種含義。一是浪漫主義思潮,二是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所遵循的原則。
3、現(xiàn)實主義:有兩種含義。一是現(xiàn)實主義思潮,二是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所遵循的原則。
4、古典主義:擁護王權;崇尚理性;語言典雅;恪守“三一律”。
5、自然主義:排斥浪漫主義的想象與情感因素,片面發(fā)展現(xiàn)實主義再現(xiàn)生活的原則,追求純粹客觀。
6、后現(xiàn)代主義:現(xiàn)代西方文學流派的總稱。包括象征主義、意識流、表現(xiàn)主義、存在主義、荒誕派、新小說、黑色幽默。
7、象征主義:主張通過象征、暗示、對比和聯(lián)想表現(xiàn)作品主題,表達作者思想與哲理。
8、未來主義:否定傳統(tǒng),贊美運動與力,打破語言規(guī)律,任從直覺。
9、表現(xiàn)主義:反對再現(xiàn),主張純粹反映世界形象,強調主觀接受的絕對性。
10、超現(xiàn)實主義:反傳統(tǒng),反現(xiàn)性,主張遵從潛意識創(chuàng)作,進行所謂的“自動寫作”。
11、存在主義:關注荒謬、虛無的世界中的人生苦難,意識荒謬的存在性,強調自我選擇。
12、新小說:反對虛構,力求客觀化描寫,反傾向,構造新的小說結構。
13、文學流派: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中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文學觀念、創(chuàng)作傾向、藝術追求和美學風格的作家群體。
14、文學觀念:文學觀念就是對文學的看法,是對“文學是什么”的回答。文學觀念是發(fā)展變化的。
15、文學四要素:當代美國學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學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讀者。
16、再現(xiàn)說:在文學四要素中強調“世界”與“作品”的對應關系,即認為作品是對世界的摹仿或再現(xiàn)。
17、表現(xiàn)說:在文學四要素中強調“作品”與“作家”的關系,即認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現(xiàn)、傳達。
18、實用說:在文學四要素中強調作品被讀者所利用的關系,認為文學是一種工具,可以為某種社會目標服務。
19、客觀說:在文學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認為作品一旦從作家的筆下誕生之后,就獲得了完全客觀的性質,它既與原作家不相干,也與讀者無涉,它從外界的參照物中孤立出來,本身是一個“自足體”,出現(xiàn)了所謂的“客觀化走向”。
20、體驗說:在文學四要素中強調讀者對作品的意向性的體驗這種關系,強調讀者閱讀作品是體驗和現(xiàn)創(chuàng)造。
《文學概論基礎》知識點:名詞解釋2
1、符號矩陣:是一種由四個符號學要素組成的顯示人物行動意義的矩形圖式。這是格雷馬斯提出的一種研究行動邏輯的模式。
2、隱含的作者:當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者進入作品中的敘述活動時,便進入了一種與日?,F(xiàn)實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常被稱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體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識,這就是隱含的作者。
3、隱在敘述者:是指讀者在敘事文本中難以發(fā)現(xiàn)敘述者聲音的情形?!半[在敘述者”并不是不存在敘述者,“隱在”的敘述者實際上是隱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著人物,使他們說出敘述者需要敘述的東西。
4、隱含的接受者:敘述者講述故事是一種語言交流行為,敘述者在敘述時心目中存在著潛在的接受者。這種由敘述者所設定的,隱含在敘述動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隱含的接受者。
5、抒情原則:在抒情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作者傳情達意,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總是遵循著一定的抒情原則。作者在抒發(fā)情感、創(chuàng)作抒情作品的過程中,在處理情感與理性、情感與現(xiàn)實、情感與語言等關系的問題上,有意無意間所遵循的原則,稱為抒情原則。
6、符號矩陣:是一種由四個符號學要素組成的顯示人物行動意義的矩形圖式。這是格雷馬斯提出的一種研究行動邏輯的模式。
7、隱含的作者:當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者進入作品中的敘述活動時,便進入了一種與日?,F(xiàn)實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常被稱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體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識,這就是隱含的作者。
8、隱在敘述者:是指讀者在敘事文本中難以發(fā)現(xiàn)敘述者聲音的情形?!半[在敘述者”并不是不存在敘述者,“隱在”的敘述者實際上是隱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著人物,使他們說出敘述者需要敘述的東西。
9、隱含的接受者:敘述者講述故事是一種語言交流行為,敘述者在敘述時心目中存在著潛在的接受者。這種由敘述者所設定的,隱含在敘述動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隱含的接受者。
10、抒情原則:在抒情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作者傳情達意,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總是遵循著一定的抒情原則。作者在抒發(fā)情感、創(chuàng)作抒情作品的過程中,在處理情感與理性、情感與現(xiàn)實、情感與語言等關系的問題上,有意無意間所遵循的原則,稱為抒情原則。
11、抒情策略:在創(chuàng)作作品時,作者總是在語法或修辭上采取某種方法和手段以達到抒情的目的并強化抒情的效果,這樣的方法和手段謂之抒情策略。
12、抒情的語法策略:是指從語言的結構方式(包括詞語的構成和變化、詞組和句子的組織)這一角度強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成熟、杰出的抒情作家都深諳此道。比如,詩人有所謂的“詩家語”,它指的是與通常語言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詩家語常常打破既有的語言規(guī)范,追求某種特殊的語言效果。
13、抒情的修辭策略:是指運用各種修辭方式強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從文學史和修辭史的角度看,抒情的修辭策略有許多,意象、隱喻、典故、悖論是其中較為重要的四種。
14、隱喻:是在彼類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體驗、想象、理解、談論此類事物的心理行為、語言行為和文化行為。
15、典故:是一種歷史化的隱喻,是在神話或歷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體驗、想象、理解、談論當下事件、情狀或環(huán)境的心理行為、語言行為和文化行為。
16、抒情小品文:是一種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在中國,“小品”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世說新語》,意為篇幅短小之文;西方的小品文起源于法國的蒙田,英國的培根緊隨其后。西方抒情小品文具有這樣的特點:第一,它注重描寫個人的經(jīng)歷、境遇,抒發(fā)個人的情感、情緒;第二,它具有坦蕩開闊的心胸和閑適懇切的調格。
17、抒情作品:專門用來抒情達意,它是與敘事作品相對而言的另一類文學作品;具體地說,抒情作品指的是簡要地表現(xiàn)、傳達作者以情感為核心的內在心性的文學作品。
18、韻律:抒情作品中由字音的有序結合和變化而造成的和諧音調,謂之“韻律”。在西方,韻律是一個統(tǒng)稱,它可以分為韻與律兩個方面。把同一個音或類似的音予以有規(guī)則的反復排列,稱為韻。按照某種規(guī)律使語音的長短、高低、強弱予以重復變化,稱為律。
19、悖論:是指那種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實質上千真萬確的語句,即所謂“似非而是”的語句。
20、文學風格:指作家的創(chuàng)作個性在文學作品的有機整體和言語結構中所顯示出來的'、能引起讀者持久的審美享受的藝術獨創(chuàng)性。
《文學概論基礎》知識點:名詞解釋3
1、篇法:又稱章法,是文法層面的類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體語言構成法則。
2、辭格層面:是文學語言組織的基本層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現(xiàn)力并帶有一定規(guī)律性的表現(xiàn)程式的運用狀況。
3、文學形象的概括性:文學形象能夠傳達豐富的內在意蘊的功能稱為文學形象的概括性。
4、典型環(huán)境:指充分體現(xiàn)現(xiàn)實關系真實風貌的人物的生活環(huán)境。它包括以具體獨特的個別性反映出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現(xiàn)實關系總情勢的大環(huán)境;又包括由這種歷史環(huán)境形成的個人生活的具體環(huán)境。
5、虛實相生:這是意境的結構特征。虛與實本是一對哲學范疇,應用于意境理論中,實境指逼真描寫的景、形、境,虛境指由實境誘發(fā)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的空間。虛境通過實境來實現(xiàn),實境要在虛境的統(tǒng)攝下來加工,虛實相生成為意境獨特的結構方式。
6、象征意象化:營構文學象征意象的原則和方法叫象征意象化。它是象征意象創(chuàng)造的必經(jīng)之途,即在抽象思維的指導下追求意象應合,不惜以荒誕的幻象求得意念的真實。
7、荒誕性:這是文學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指藝術家有意創(chuàng)造出不合常理、不合常形的形象以達到揭示某種哲理或觀念的目的。
8、文學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現(xiàn)的具體的感性的、具有藝術概括性的,體現(xiàn)著作家審美理想的、能喚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圖畫。
9、典型:是指寫實型作品言語系統(tǒng)中呈現(xiàn)的顯出特征的富于審美魅力的含有豐厚歷史意蘊的性格。又稱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10、特征化:在寫實型作品中,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東西,加以藝術強化、生發(fā)的過程,叫做“特征化”,這是創(chuàng)造典型的基本方法。
11、意境:指抒情作品中呈現(xiàn)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
12、象征意象:文學象征意象是指以表達觀念或哲理為目的,以象征為基本表現(xiàn)手段的,具有荒誕性和審美求解性的藝術形象。
13、敘事:就是通過語言組織起人物的行動和事件,從而構成藝術世界的文學活動。
14、故事時間:故事時間是故事中事件接續(xù)的前后順序,也就是故事中所虛構的事件發(fā)生和發(fā)展的時間過程,這個時間的順序和長短是由所講述的故事內容給出的。
15、文本時間:是敘述文本中敘述語言排列的前后順序,或者說是讀者閱讀文本所依照的順序;這個時間實際上是敘述語言本身的前后順序和長短。
16、敘述視角:敘述視角是敘述語言中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解的特定角度。敘述視角的特征通常是由敘述人稱決定的,主要有四種:第一人稱敘述、第二人稱敘述和第三人稱敘述及人稱或視角變換敘述。
17、敘述標記:是文本中出現(xiàn)的對于理解故事來說具有標記作用的敘述手段。
18、故事:是敘述內容的基本成分。組成故事的要素包括社會生活中的事件、由這些事件組織成的因果線索完整的情節(jié),發(fā)生這些事件的具體場景這三個主要方面。
19、結構:是故事的各個部分組成的整體存在形態(tài)。敘事作品中結構可以分為兩層:一層是表層結構,即敘事文本自身的結構;另一層是深層結構,即超出敘事文本的文化結構。
20、敘述功能:是根據(jù)人物在情節(jié)過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規(guī)定的人物行為模式。對敘述功能的研究問題是俄國形式主義學派的普洛普在民間故事和童話的形態(tài)研究中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