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是什么朝代的著名文學家,蒲松齡是哪一個朝代的文學家
推薦文章
蒲松齡是哪個朝代的
蒲松齡是我國古代最為著名的小說家,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的小說《聊齋志異》現(xiàn)在還有很大的影響。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蒲松齡是哪個朝代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蒲松齡是哪個朝代的
對蒲松齡的朝代,沒有明確的界定蒲松齡是屬于明朝人,還是清朝人。因為蒲松齡從出生到逝世橫跨了兩個朝代,蒲松齡生于明崇禎十三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屬于明末清初時期的詩人。
蒲松齡生活的朝代明末清初,正是科舉制度鼎盛的時期,明代統(tǒng)治者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所以在科舉制度鼎盛時期,蒲松齡始終沒有過早的熬出頭 自19歲童子應試之后名列第一,以后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對于蒲松齡是哪個朝代的這一問題的最明確的回答便是,蒲松林生活在科舉制度最嚴密的時期。取得生員資格的入學考試叫童試,也就是說蒲松齡在七十歲之前僅僅是獲得了這一入學考試的資格,并沒有真正的在仕途上有任何明顯的作為,這也是明朝的科舉制的的嚴密之處,層層篩選。蒲松齡知識經歷了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 ,并且通過了這三個階段的 考核 。
想要考取功名就必須按部就班的一步一步的參加考試,并且要通過考核之后,才能進入下一階段的篩選,蒲松齡在70歲時才考取了貢生,各府、州、縣學中的生員選拔出來為貢生,可以直接進入國子監(jiān)成為監(jiān)生??梢钥闯銎阉升g生活的朝代對于官員的選拔嚴謹公平。蒲松林是哪個朝代的也就不言而喻了,蒲松齡就是明末清初時期科舉制度的鼎盛時期。
蒲松齡的思想
實際上蒲松齡一生都在熱衷于科舉考試,但是因為當時科舉考試腐敗盛行,再加上蒲松齡本身五十幾年都未曾考取功名,所以在他的思想意識中,是腐敗對科舉造成了損害,使自己不能在科場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因此他對腐敗極為痛恨,這就是他小說中的重要思想。
蒲松齡的思想受到他的父親影響比較深,因為他的父親是一個不得志的秀才,一生多次參加科舉考試而不能中榜,所以在他教導自己兒子的時候,就將科舉才是正途的思想傳播給了自己的兒子蒲松齡,因此蒲松齡這一生都在為科舉奮斗。
但是蒲松齡注定是悲劇的,因為在他五十幾年的時間中,都沒有中榜。蒲松齡同時對于腐敗是非常痛恨的,因為這和他沒有在科舉考試中取得成績有很大的關系,所以他在思想中就有對腐敗深刻諷刺意味。
這主要在他的小說和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蒲松齡是偉大的文學家,他的作品最出名的是小說,實際上他還有很多其他的作品,比如詩和駢文等,他都是高手,同時在這些作品中他也表現(xiàn)出了對于腐敗的痛恨。
蒲松齡故居
蒲松齡故居也就是現(xiàn)在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城東約8華里,至今還保留著的一個小村落,蒲家莊,為什么世人對于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落會這般的留意,原因就是一部蒲松齡窮其一生所編著的這本《聊齋志異》享譽海內外而名聲大震。
蒲松齡故居蒲家莊,原名三槐莊。始建于宋代,這個村子的得名是因為村子里面有三棵古槐,所以又稱蒲家莊為三槐莊??滴跄甏兴岬降臐M井也與蒲松齡故居蒲家莊息息相關。這個村落可有著濃厚的神秘的色彩。
蒲松齡在文學方面的建樹是不可磨滅的,蒲松齡逝世后,在1980年建成了蒲松齡紀念館,蒲家莊也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小村落,對于蒲松齡故居的修整,設立了比較完成的部門,對于其規(guī)模也是進行了擴建,這樣精心的擴建和各個部分的完善,成為了著名的 旅游 景點。
現(xiàn)在的蒲松齡的故居,不再是華麗的紀念館似的建筑,而是映照蒲松齡早年的生活環(huán)境,修整成了是一座恬靜的院落。那幾顆古槐還是挺拔在門前,作為這個村落的地標。 大門上依舊是懸掛著郭沫若為蒲松齡故居題的那五個字。顯得是那樣的莊嚴肅穆。蒲松齡生前喜歡的花花草草也是盛開了滿滿的庭院,四周還是普通的民房住所,跟蒲松齡生前沒什么兩樣,多了些許生活的氣息。
蒲松齡什么朝代?
問題一:蒲松齡 是哪個朝代的人? 蒲松齡生于明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明末清初人
問題二:蒲松齡是哪個朝代的? 清朝
蒲松齡生于明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憨先生,自稱異史氏,現(xiàn)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洪山鎮(zhèn)蒲家莊人,漢族。出生于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后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shù)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61歲時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創(chuàng)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問題三:蒲松齡是哪個朝代的人 蒲松齡是清朝人。
蒲松齡(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漢族,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 。自稱異史氏。淄川(今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城外蒲家莊人。清代著名的小說家、文學家。他出身沒落地主家庭,連續(xù)四次參加舉人考試而全部落榜。直到72歲赴青州補為歲貢生
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幫助
問題四:蒲松齡是哪個朝代的人 蒲松齡簡介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xiàn)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洪山鎮(zhèn)蒲家莊人,漢族。出生于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后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shù)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創(chuàng)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問題五:蒲松齡是哪個朝代的人?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清代杰出文學家,山東省淄川縣(現(xiàn)淄博市淄川區(qū)洪山鎮(zhèn))蒲家莊人。出身于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19歲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考皆第一而聞名籍里,補博士弟子員。但后來卻屢應省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shù)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幾近40年,直至71歲時方撤帳歸家。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 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畢一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卷、491篇,約40余萬字。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繼承和發(fā)展了我國文學中志怪傳奇文學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和表現(xiàn)手法,情節(jié)幻異曲折,跌宕多變,文筆簡練,敘次井然,被譽為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此書是“專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為蒲氏故居題聯(lián),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聊齋志異》書成后,蒲松齡因家貧無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后多家競相翻印,國內外各種版本達30余種,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鑄雪齋本等,近20個國家有譯本出版。全國《聊齋》出版物有100多種,以《聊齋》故事為內容編寫的戲劇、電影、電視劇達160多出(部)。 除《聊齋志異》外,蒲松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yè)、醫(yī)藥方面的著述存世。計有文集13卷,400余篇;詩集6卷,1000余首;詞1卷,100余闋;戲本3出(考詞九轉貨郎兒、鐘妹慶壽、鬧館);俚曲14種(墻頭記、姑婦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魘殃、琴瑟樂、蓬萊宴、俊夜叉、窮漢詞、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貴神仙復變磨難曲、增補幸云曲),以及《農桑經》、《日用俗字》、《省身語錄》、《藥崇書》、《傷寒藥性賦》、《草木傳》等多種雜著,總近200萬言。
問題六:蒲松齡是清朝哪個皇帝時期的人? 蒲松齡(1640― 1715), 明思宗朱由檢(1611-1644),康熙 (1661―172定),因此說蒲松齡生于明崇禎十三年死于清康熙五十四年
問題七: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的故事背景是哪些朝代的 朝代是當然有固定范圍的!我讀了《聊齋志異》的前四卷,從里面的書生考科舉中我發(fā)現(xiàn)是秦代以后的;從蒲松齡寫《聊齋志異》的朝代大家都知道是清朝以前的.但大部分都是明清的.
《聊齋志異》是一部具有獨特思想風貌和藝術風貌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多數(shù)小說是通過幻想的形式談狐說鬼,但內容卻深深地扎根于現(xiàn)實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齡所生活的時代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鑄進了作家對生活的獨特的感受和認識。蒲松齡在《聊齋自志》中說:“集腋為裘,妄續(xù)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這部小說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從現(xiàn)實生活中產生的深沉的孤憤的。因此我們不能只是看《聊齋志異》奇異有趣的故事,當作一本消愁解悶的書來讀,而應該深入地去體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愛和恨,悲憤和喜悅,以及產生這些思想感情的現(xiàn)實生活和深刻的歷史內容。由于《聊齋志異》是一部經歷了漫長時期才完成的短篇小說集,故事來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認識前后有發(fā)展變化,加上作者世界觀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書的思想內容良莠不齊,比較復雜。但從總體看來,優(yōu)秀之作占半數(shù)以上,主要傾向是進步的,真實地揭示了現(xiàn)實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要求。歌頌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假、惡、丑,是蒲松齡創(chuàng)作《聊齋志異》總的藝術追求,也是這部短篇小說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問題八:蒲松齡是哪個朝代的? 清朝
蒲松齡生于明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憨先生,自稱異史氏,現(xiàn)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洪山鎮(zhèn)蒲家莊人,漢族。出生于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后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shù)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61歲時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創(chuàng)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問題九:蒲松齡 是哪個朝代的人? 蒲松齡生于明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明末清初人
問題十:蒲松齡是哪個朝代的人 蒲松齡簡介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xiàn)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洪山鎮(zhèn)蒲家莊人,漢族。出生于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后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shù)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創(chuàng)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蒲松齡是哪個朝代的人
蒲松齡是哪個朝代的
對蒲松齡是哪個朝代的,沒有明確的界定蒲松齡是屬于明朝人,還是清朝人。因為蒲松齡從出生到逝世橫跨了兩個朝代,蒲松齡生于明崇禎十三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屬于明末清初時期的詩人。
蒲松齡畫像
蒲松齡生活的朝代明末清初,正是科舉制度鼎盛的時期,明代統(tǒng)治者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所以在科舉制度鼎盛時期,蒲松齡始終沒有過早的熬出頭 自19歲童子應試之后名列第一,以后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對于蒲松齡是哪個朝代的這一問題的最明確的回答便是,蒲松林生活在科舉制度最嚴密的時期。取得生員資格的入學考試叫童試,也就是說蒲松齡在七十歲之前僅僅是獲得了這一入學考試的資格,并沒有真正的在仕途上有任何明顯的作為,這也是明朝的科舉制的的嚴密之處,層層篩選。蒲松齡知識經歷了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并且通過了這三個階段的考核。
想要考取功名就必須按部就班的一步一步的參加考試,并且要通過考核之后,才能進入下一階段的篩選,蒲松齡在70歲時才考取了貢生,各府、州、縣學中的生員選 *** 為貢生,可以直接進入國子監(jiān)成為監(jiān)生??梢钥闯銎阉升g生活的朝代對于官員的選拔嚴謹公平。蒲松林是哪個朝代的也就不言而喻了,蒲松齡就是明末清初時期科舉制度的鼎盛時期。
蒲松齡的故事
蒲松齡一生做過兩件大事,一是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二是為了追求功名利祿而多次奔赴科舉考場。而流傳于世的蒲松齡的故事也都和發(fā)生在蒲松齡身上的這兩件大事分不開。
蒲松齡畫照
蒲松齡的故事中最為出名的就是他曾經在通過秀才考試時拿到的連續(xù)三次的第一名。當時的蒲松齡正值19歲,為了通過秀才的科考已經參加了兩次考試,在之前的兩次考試中,蒲松齡都憑借自己的答卷拿下了第一名的好成績,當時的這場考試就是他能否考中秀才的最后一場。按照清朝科考的慣例,考生答卷時必須采用八股文的文體,這種文體其實是很難發(fā)揮出考生真正的學識的,湊巧的是,這次開始的主考官是一名詩人,出的考題也不同于一般考官而加入了一些文學色彩,于是蒲松齡就下決心不用八股文攥寫,在簡單構思之后,蒲松齡決定用一種文學的手法來寫一篇抨擊社會現(xiàn)象的文章,果然,這篇文章得到了當時主考官的大力贊賞,蒲松齡也又一次拿到的第一名并成為一名秀才。
另外一件比較出名的蒲松齡的故事就是他為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在街邊擺茶攤的事。當時蒲松齡回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謀求生機的他不得已在一個有錢人家里做了一名教書先生。盡管如此,蒲松齡平日里最喜歡做的事情還是寫故事。但是要滿足自己不斷擴大的創(chuàng)作需求,蒲松齡想盡辦法終于想出了在村口擺茶攤的方法。蒲松齡擺茶攤非常特別,過往的行人不論是抽煙還是喝茶都不收一文錢,蒲松齡唯一的要求就是有故事的客人能夠講出一些給自己聽。這件事的堅持也讓蒲松齡獲得不少的創(chuàng)作素材,感人的《促織》一作就是在擺茶攤搜集到的靈感。
蒲松齡婚姻
蒲松齡是我國著名的小說家和文學家,關于他的傳說有很多,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寫小說的人,所以他身上有諸多的傳說也不奇怪。蒲松齡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因為他熱衷于科場功名,但是終其一生也只是個秀才。
蒲松齡塑像照
而對于蒲松齡來說,幸運的是蒲松齡的婚姻是成功的。說蒲松齡婚姻成功不是說他借助妻子力量有什么作為,而是他的妻子劉氏是一個非常賢惠的人,作為一個秀才的女兒,劉氏接受了良好的女子教育,使她成為一個傳統(tǒng)的女性,最為不幸的是,她沒有文化。
蒲松齡的妻子是離蒲家莊二十多里的道口村一位秀才的女兒,蒲松齡家境貧寒,所以他要外出教書度日,而劉氏在家對公婆盡孝道,同時還要主顧孩子和蒲松齡的生活。她從年輕的時候就紡線、織布,由于這個因素導致她胳膊痛,胳膊疼成為伴隨一生的病。
蒲松齡家庭貧困,在這樣一個家庭之中,平時很難見到可口的飯菜,偶爾因為招待客人買一點肉,蒲松齡的妻子也不舍得吃,都要留給他。很多時候都是她留著留著就壞了,但即便是這樣她還是要留給蒲松齡。
所以我們說蒲松齡的婚姻是幸福的。但是人們認為這樣一個才子不可能和這樣一個女子生活五十六年,于是有人說蒲松齡還有一個夫人是陳淑卿,但是經過考證,這是假的,劉氏先于蒲松齡兩年去世,蒲松齡傷心不已。
蒲松齡曬書
蒲松齡是我國清代著名的小說家和文學家,他寫的小說《聊齋志異》是我國現(xiàn)存的古代成就最高的小說,現(xiàn)在已經翻譯成幾十種語言,流行海內外,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愛。
蒲松齡畫照
蒲松齡是一位才子,但凡這樣的才子都有一些有意思的故事流傳下來,關于蒲松齡有這樣一個故事,就是蒲松齡曬書。
蒲松齡曬書是這樣的,話說有一天蒲松齡在外邊散步,這一天的天氣很好,他走著走著就發(fā)現(xiàn)在不遠的打谷場上擺放了很多東西,走近一看原來是放了很多書,這令蒲松齡非常驚訝。
于是蒲松齡就過去問邊上的人,這是在做什么?這個人就是管這些書的,這個人說我家老爺說了,家里的書太多了,放那里怕壞了,就讓我拿出來曬曬,這么多數(shù)都擺在這里了,言語間甚是得意。
蒲松齡看到他這樣,就想我也不妨來曬曬書,于是蒲松齡也曬書,只不過他沒有回家去拿書,而是直接解開了上衣之后曬上了肚子。這個曬書的人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就問他,蒲松齡說我也曬曬書。
這個人一聽就不樂意了,讓他趕緊走,但是蒲松齡就是不肯走,堅持在這里曬書。這兩個人這樣一吵鬧,聚集在邊上看熱鬧的人越來越多,這位財主也過來了。問你說曬書,那你的書呢,蒲松齡說我的書都在肚子里呢。聽了他的話,這個財主灰溜溜的就走了。這就是蒲松齡曬書的故事。
蒲松齡曹雪芹
蒲松齡和曹雪芹是清代最為著名的兩大小說家,據研究,蒲松齡生活在康熙時期,而曹雪芹生活在乾隆時期,雖然兩個人生活的年代不一樣,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品。曹雪芹生活的年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已經刊行,并且很出名,相信曹雪芹這位大才子是看過的。
曹雪芹石像照
蒲松齡和曹雪芹有很多相似之處,首先是他們是北方人,曹雪芹活躍在北京,蒲松齡主要在山東臨淄活動,他們都生活在北方地區(qū),所以他們兩個人的作品都有極為濃厚的地方色彩,也就是反映當?shù)氐奶厣?/p>
其次曹雪芹和蒲松齡都是學者型的文豪,他們都擁有扎實的學問。蒲松齡從小就受到父親的教導,十幾歲的時候曾經連得三個第一,聲名鵲起,而曹雪芹也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在文學上的成就是非常高的。
再有就是他們都是才子,因為蒲松齡和曹雪芹兩個人的小說成就太高,所以其他方面人們都忽視了,實際上撇開小說成就我們不說,在當時文化的圈子里,這兩個人也都是公認的才子,他們的才華是被眾人認可的。
所以說一部作品的偉大成就并非僥幸,如果兩個人沒有很高的文學成就,沒有良好的文學功底,那么他們也不可能學出藝術水平如此之高的巨著,流傳后世。
這兩位文學大師一生都是清苦度日,沒有取得官職和功名,但是這些現(xiàn)在都已經不重要了,他們已經流芳百世,他們給我們留下的是無盡的精神財富。
蒲松齡是什么時期的作家?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劍臣,號柳泉居士、西周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人,清代最杰出的文言小說家。他幼年家貧而好學,19歲時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中秀才,蒲松齡像然而此后便屢試不中。31歲時在寶應縣作過一年幕賓,此后便一直在同邑名人畢際有家做家庭教師,直到70歲撤帳歸來,71歲時授例出貢。在窮困潦倒中,蒲松齡窮畢生的精力著成了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這部談狐說鬼的作品以高度成熟的文言,批判了封建科舉的弊端,透析了人情世態(tài),歌頌了超脫一切世俗的偉大愛情,并塑造了一大批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是我國文言小說里程碑式的作品,代表了文言小說的最高成就。除了《聊齋志異》,蒲松齡還著有應用雜著《日用俗字》、《農桑經》以及通俗說唱《聊齋俚曲》等,廣泛地反映了社會現(xiàn)實和百姓疾苦。
蒲松齡是哪個朝代的 蒲松齡介紹
1、蒲松齡是清代的。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亦稱柳泉居士,山東省淄川縣(1956年改設為淄博市淄川區(qū))人。清代杰出文學家,優(yōu)秀短篇小說家。
2、中國清初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的作者。除《聊齋志異》外,蒲松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yè)、醫(yī)藥方面的著述存世,總近200萬言。蒲松齡生前,《聊齋志異》刊行后,遂風行天下。在其后一個時期里,仿效之作叢出,造成了志怪傳奇類小說的再度繁榮。許多篇章不斷被改編為戲曲、電影、電視劇,影響是深遠的?!读凝S志異》還很早便走向了世界,蒲松齡為中國、為世界創(chuàng)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蒲松齡是哪朝的?
分類: 人文學科 中國文學
解析:
蒲松齡(164O——1715),清代杰出文學家,飲譽世界的優(yōu)秀短篇小說家。
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亦稱柳泉居士,山東省淄川縣(今淄博市淄川區(qū))人。
蒲氏自明代初年,世居淄川城東滿并莊,后以族姓日蕃,別姓絕少,改名蒲家莊。蒲氏雖非名門望族,但多讀書,獲科舉功名者代不乏人。蒲松齡的父親名(般+木),幼飛舉子業(yè),鄉(xiāng)里稱博學洽聞,科舉不利,棄儒經商,饒有贏馀“稱素村”,待經過明清之際的戰(zhàn)亂,加以子女較多,食指日繁,家道遂衰落。蒲(般+木)無力延師,躬自教子。蒲松齡天資聰慧,勤于攻讀,文思敏捷,深為父親鐘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試第一,考中秀才,受到山東學政、著名文學家施閏章的獎譽,“文名藉藉諸生間”。然此后屢應鄉(xiāng)試不中,他在科舉中上掙扎了大半生,直到年逾古稀,方才援例考得一個歲貢生的科名,不數(shù)年也就與世長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