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傳文學敘事藝術,史傳文學的代表作
推薦文章
《史記》史傳文學在藝術表現(xiàn)上的特點有哪些
我國史傳文學產(chǎn)生的年代久遠,可以追溯到歷史文學的最初形態(tài).和世界上其它國家一樣,我國也存在著一個“傳說的時代”.那時還沒有產(chǎn)生文字,許多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故事,如黃帝擒蚩尤、鯀禹治洪水、姜嫄生后稷等,都是口頭方式流傳的.自從產(chǎn)生了文字,代代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史詩便被以書面的形式記錄下來,一部分還被經(jīng)過改造而成為史籍的材料.我國是一個十分重視歷史典籍編寫的國家,史籍豐富,起源很早,如《左傳》中所說的有《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及失傳的百國春秋,還有孔子修訂的我國第一部歷史典籍《春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史籍編寫空前發(fā)展,產(chǎn)生了《尚書》(書經(jīng))、《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等不朽之作.史官或史學家在編撰這些史籍時,受到口頭歷史文學的影響,也不乏豐富的藝術想象力.他們在敘述歷史事件時,注意了情節(jié)與細節(jié)的生動,在描寫人物時,突出了人物言行的個性特征,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這些史籍又稱之為先秦史傳文學.
繼承先秦史傳文學傳統(tǒng),并有重大創(chuàng)新的歷史文學,是《史記》.《史記》突破了先秦史傳以事為中心的編年體形式,找到了一種新的表述方式,以成熟的傳記文學開辟了我國歷史文學的新紀元,為中國后世文學提供了一系列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成功經(jīng)驗.繼《史記》之后,另一部傳記文學名著是東漢班固的《漢書》,這是一部“包舉一代”的紀傳體斷代史,以詳贍的資料展現(xiàn)了西漢廣闊的社會生活與各種人物的精神風貌.其文學性在總體上不及《史記》,但一些人物傳記中的歷史事件也描述得繪聲繪色,歷史人物刻畫得也栩栩如生,如晁錯、李陵、蘇武等人的傳記,人物形象鮮明而傳神,其藝術性并不比《史記》人物傳記遜色.從《漢書》開始,就出現(xiàn)了文學性減弱而史學性加強的傾向,這不僅因為班固的藝術才思不及司馬遷,而且還因為奉旨修史束縛了班固藝術才能的充分發(fā)揮.東漢后來又出現(xiàn)的《東觀漢記》,其文學性就越難與《史記》相比了.中國以后的史籍,大多數(shù)沿襲《漢書》的體例,但注重的是史料的收集與史實的考辨,而不是辭采的精美與感情的充沛,文學性逐漸降低,這也是歷史著作發(fā)展的必然結果.能重視并繼承史傳文學傳統(tǒng)的,首先是那些雜史雜傳,其作者寫作目的并不是為了修史,而是借史傳的形式,向讀者炫鬻奇聞異事,比起史傳來,它淡化了紀實性而增強了虛構夸飾.在《史記》之前,已有《穆天子傳》、《晏子春秋》等雜史雜傳.《史記》問世后,為雜史雜傳提供了更為成熟的藝術手段,于是魏晉南北朝出現(xiàn)了一大批富有文學色彩的雜史雜傳,如袁康、吳平的《越絕書》、趙曄的《吳越春秋》、劉向的《列女傳》、佚名的《漢武故事》、《蜀王本紀》等,其藝術特征已近乎小說.到了唐代,古文運動的兩位領袖韓愈、柳宗元的散傳《圬者王乘福傳》、《張中丞傳后敘》、《柳子厚墓志銘》和《種樹郭橐駝傳》、《梓人傳》、《段太尉逸事狀》等,從清新的文筆和鮮明的形象塑造,為傳記文學創(chuàng)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其他文學名家如白居易、劉禹錫、李翱、李商隱等亦有佳作.這影響了宋代各體傳記文學的普遍發(fā)展.如蘇軾撰述的《司馬溫公行狀》、朱熹的《張魏公行狀》等,開了個人傳記文學長篇之先河.明代市民傳記興起,自袁宏道的《徐文長傳》等,描寫更為細膩真切,更貼近生活.宋濂七十余篇小傳性質(zhì)的單篇傳記,在展現(xiàn)多種人格模式上有新突破.清代傳記以切中時弊,現(xiàn)實感強而獨具特色,如顧炎武的《吳同初行狀》、《書吳、潘二生事》是宣揚民族情緒的反抗性傳記文;邵長蘅的《閻典史傳》是反映民族情緒的傳統(tǒng)性傳記文.清代桐城派傳記文學呈現(xiàn)出精致,但傳記文學總的處于停滯狀態(tài),清中葉后戴名世《畫網(wǎng)巾先生傳》、方苞《左忠毅公逸事》等,均為流傳后世的人物傳記的名作.近現(xiàn)代中西方文化沖突交融背景下,傳記文學以現(xiàn)代性內(nèi)容和白話文形式有了質(zhì)的飛躍.如梁啟超改良派傳記文,胡適的《四十自述》,郁達夫的《日記九種》和《達夫自傳》,郭沫若的《沫若自傳》,沈從文的《從文自傳》等.
二十世紀初出現(xiàn)的報告文學,是現(xiàn)當代歷史文學中一種最接近《史記》傳記人物藝術的新形式.報告文學把新聞及時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要求注入史傳文學,為的是及時定義和回答人們在變革時代對層出不窮的新人物事件的經(jīng)驗和疑問.與時俱進的報告文學,如三十年代夏衍的《包身工》、四十年代埃德加·斯諾的《紅星照耀著中國》、蕭乾的《流民圖》和《血肉筑成的滇緬路》、五十年代劉冰雁的《在橋梁工地上》、六十年代末代皇帝溥儀的《我的前半生》、七十年代徐遲的《歌德巴赫猜想》、黃宗英的《大雁情》、九十年代安頓的《絕對隱私》、葉永烈的“紅色三部曲”等等,是中國史傳文學傳統(tǒng)在中國現(xiàn)當代歷史舞臺上的濫觴.
史記 左傳 藝術成就比較
從文學發(fā)展的角度來說,《史記》可視為《左傳》文學成就的直接“受益者”。在《史記》的“本紀”、“世家”、“列傳”幾種體例
中,司馬遷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記寫都吸取了《左傳》敘事、寫人方面的藝術成就,并有新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
史記敘事有何特點
史記敘事特點如下:
一、精妙的敘事藝術
1、五體會通。綜合前代史書中各種體例,創(chuàng)立了紀傳體的通史。八書、十表、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形成縱橫交錯的舒適結構。
2、人物編排名實兼顧,以類相從?!妒酚洝犯鲗哟稳宋飩饔浀呐帕惺且詴r間為序,但又兼顧各傳記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遵循著以類相從的原則。
3、追根求源,詳因略果。
4、條理清晰。
二、精彩的人物刻畫
1、平民入傳。
2、個性鮮明。
3、多維透視。
4、旁見側出。
旁見側出法,即在一篇傳記(傳主本傳)中著重表現(xiàn)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則放在別人的傳記中顯示。如《高祖本紀》中主要寫劉邦帶有奇異色彩的發(fā)跡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而他的缺點則散見于其他人物的傳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