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別號是什么世稱什么什么代文學家,蒲松齡別號是什么居士
推薦文章
蒲松齡的別號是什么?
蒲松齡的別號是柳泉居士。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xiàn)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洪山鎮(zhèn)蒲家莊人。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后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
代表作品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共有短篇小說431篇。其內(nèi)容大致有四部分:
一、懷著對現(xiàn)實社會的憤懣情緒,揭露、嘲諷貪官污吏、惡霸豪紳貪婪狠毒的嘴臉,筆鋒刺向封建政治制度。這類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以《促織》、《席方平》、《商三官》、《向杲》等篇最有代表性。
二、蒲松齡對腐朽的科舉制度有切身的體會,通過《司文郎》、《考弊司》、《書癡》等篇,作者無情地揭開了科舉制度的黑幕,勾畫出考官們昏庸貪婪的面目。
三、對人間堅貞、純潔的愛情及為了這種愛情而努力抗爭的底層婦女、窮書生予以衷心的贊美。有代表性的篇章有《鴉頭》、《細侯》等。
四、有些短篇是闡釋倫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具有教育意義,如《畫皮》、《勞山道士》等。
蒲松齡世稱什么先生?
蒲松齡世稱聊齋先生。
蒲松齡(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濟南府淄川(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洪山鎮(zhèn)蒲家莊)人。清代杰出文學家,優(yōu)秀短篇小說家。
中國清初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的作者。除《聊齋志異》外,蒲松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nóng)業(yè)、醫(yī)藥方面的著述存世,總近200萬言。蒲松齡生前,《聊齋志異》已引起周邊人們的興趣。
文學成就:
蒲松齡一生的文學生涯,搖擺于傳統(tǒng)的雅文學和民間的俗文學之間。他生長于農(nóng)村,幼年受過鄉(xiāng)村農(nóng)民文化的熏陶,會唱俗曲,也曾自撰新詞,只是近世傳抄的“聊齋小曲”已不辨真?zhèn)?。他身為文士,以能文為鄉(xiāng)里稱道。
所寫文章多是駢散結合,文采斐然,惜乎多是代人歌哭的應酬文字,只有幾篇賦事狀物的四六文,才是屬于他自己的文學作品,被辭賦史家推為清初辭賦之能手。他也曾染指于詞,作品較少,顯然是一時之興致或交往之所需,方才偶爾操筆。
詩作甚豐。他進學伊始,意氣風發(fā),曾與學友張篤慶等人結為“郢中社”,“以宴集之馀晷,作寄興之生涯”。
蒲松齡別號叫什么?
蒲松齡別號柳泉居士。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人。出生于地主兼小商人家庭。自幼聰敏好學,喜歡詩文,聞名鄉(xiāng)里。少年時代,家道中落,生活貧困。他自小熱衷于功名,然屢試不第,19歲考取秀才,直到71歲時方為貢生。中年時曾任幕客,以后以教書為業(yè),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
文學創(chuàng)作
蒲松齡一生的創(chuàng)作十分豐富,除小說外,還有詩、文、詞、賦、戲曲、俚曲等。他的成就主要表現(xiàn)在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上。他從20歲左右開始寫,40歲前后寫成,后經(jīng)多次修改、增補,直到50多歲時才定稿,歷時30余年。
該書運用浪漫主義手法,通過精靈神鬼、花妖狐魅的神話傳說,揭露和抨擊封建禮教的束縛、科舉制度的腐朽和封建社會的黑暗,歌頌了敢于反抗叛逆、爭取自由的斗爭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的現(xiàn)實生活,表現(xiàn)了作者理想的人物和生活境界。
蒲松齡別號是什么?
蒲松齡別號是柳泉居士。
蒲松齡(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濟南府淄川(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洪山鎮(zhèn)蒲家莊)人。清代杰出文學家,優(yōu)秀短篇小說家。
蒲松齡遠祖蒲魯渾與蒲居仁在元代官居三品,蒲魯渾和蒲居仁是女真人,女真人從金代就開始漢化,在元代被劃歸為“漢人”。蒲氏自明代初年,世居淄川城東滿井莊,后以族姓日蕃,別姓絕少,改名蒲家莊。蒲氏雖非名門望族,但多讀書,獲科舉功名者代不乏人。
蒲松齡的父親名蒲槃,幼習舉子業(yè),鄉(xiāng)里稱博學洽聞,科舉不利,棄儒經(jīng)商,饒有贏馀,“稱素封”,待經(jīng)過明清之際的戰(zhàn)亂,加以子女較多,食指日繁,家道遂衰落。
文學成就:
蒲松齡一生的文學生涯,搖擺于傳統(tǒng)的雅文學和民間的俗文學之間。他生長于農(nóng)村,幼年受過鄉(xiāng)村農(nóng)民文化的熏陶,會唱俗曲,也曾自撰新詞,只是近世傳抄的“聊齋小曲”已不辨真?zhèn)?。他身為文士,以能文為鄉(xiāng)里稱道。
蒲松齡所寫文章多是駢散結合,文采斐然,惜乎多是代人歌哭的應酬文字,只有幾篇賦事狀物的四六文,才是屬于他自己的文學作品,被辭賦史家推為清初辭賦之能手。
蒲松齡也曾染指于詞,作品較少,顯然是一時之興致或交往之所需,方才偶爾操筆。詩作甚豐。他進學伊始,意氣風發(fā),曾與學友張篤慶等人結為“郢中社”,“以宴集之馀晷,作寄興之生涯”。
蒲松齡世稱是什么?
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
蒲松齡(1640年-1715年,明崇禎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中國清代志怪小說作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縣(今淄博市淄川區(qū))人,世稱“聊齋先生”。
蒲松齡平時喜好收集怪異的民間故事,死后以短篇故事集《聊齋志異》聞名于世,塑造了諸如聶小倩、青鳳、嬰寧和蓮香(聊齋志異)等不少有代表性的狐仙和女鬼藝術形象。
蒲松齡熱衷于求取功名,但科舉成績并不如意,創(chuàng)作《聊齋志異》除了滿足獵奇趣味,也成為他寄托個人思想的方式。
從20歲起,蒲松齡開始收集素材。在揚州的游幕經(jīng)歷,也為蒲松齡的創(chuàng)作積累了諸多素材。
有說只要說出一些神鬼傳說供蒲松齡者就可領取一碗小米綠豆粥,魯迅以為未必可信。蒲松齡40歲時完成志怪小說《聊齋志異》,該書共有十二卷,四百九十余篇。每成篇章,便請同鄉(xiāng)好友王士禎指正。蒲松齡在世時,因家貧并未刊刻,僅在同儕間傳鈔,并幾度改易原稿,直至死前仍有增添。
作品影響
蒲松齡生前,《聊齋志異》已引起周邊人們的興趣,競相傳抄?!读凝S志異》刊行后,遂風行天下。在其后一個時期里,仿效之作叢出,造成了志怪傳奇類小說的再度繁榮。20世紀以后,不僅《聊齋志異》仍為人愛讀,而且其中許多篇章不斷被改編為戲曲、電影、電視劇,影響是深遠的。
《聊齋志異》還很早便走向了世界,現(xiàn)在已有日、美、法、德、意、俄、越南、捷克、羅馬尼亞、波蘭、西班牙等近20余種語言的譯本,流傳于世界各地。蒲松齡為中國、為世界創(chuàng)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