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知識是什么意思?,文言文知識怎么說
推薦文章
文言文常見知識點歸納
1. 高中文言文知識點
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文言文知識點是高中學習語文時期的主要知識點之一,主要包括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篩選文言文中的信息、歸納文言文的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古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等,以下是各具體知識點總結的理解和分析。
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實詞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虛詞 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特殊句式 詞類活用 通假字 古今異義字 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文言文翻譯 篩選文言文中的信息:篩選信息 歸納文言文的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歸納概括 典故 分析概括作者在古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觀點態(tài)度。
2. 求高考文言文常識總結
文學常識不得記混記雜,要時刻注意辨析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識,如記清一些不同流派的文學主張和代表人物等等;名句名篇的背誦最終要通過默寫落實在卷面上,在復習中,一定要背默結合,默寫時還要細心,不要出現(xiàn)錯字、漏字、前后顛倒等錯誤,此外,還應注意標點和語氣。
【考點達標】⒈."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這副對聯(lián),說的是( ) A.賈誼 B.諸葛亮 C.屈原 D.文天祥 答案:C(對聯(lián)中嵌有屈原詩歌《招魂》《九歌》名,屈原的詩中以芳草自喻品質的高潔。屈原被放逐在湘江、沅江。
從內容上看,與屈原事相合;從感情上看,表達了惋惜、同情的心意。)⒉下列作品、作家、國別(或朝代)對應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西游記》-吳承恩-明代 《神曲》-但丁-德國 B.《鏡花緣》-李汝珍-明代 《湯姆?索亞歷險記》-馬克?吐溫-美國 C.《西廂記》-王實甫-元代 《唐璜》-拜倫-英國 D.《桃花扇》-孔尚任-清代 《紅與黑》-莫泊桑-法國 答案:C(A.《神曲》的作者但丁是意大利人,不是德國人;B.《鏡花緣》的作者李汝珍是清代人,不是明代人;D.《紅與黑》的作者是法國的司湯達,不是莫泊桑。
) ⒊"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這首詩中的"三父子"的是( ) A.曹操、曹丕、曹植 B.蘇洵、蘇軾、蘇轍 C.班彪、班固、班超 D.杜甫、杜牧、杜荀鶴 答案:B(題干中的一首詩是朱德同志為四川三蘇祠而題的,正確答案應該是B項。
A項中,曹操、曹丕、曹植雖是三父子,也都是大文豪,而且也都有詩賦流傳于今,但他們不符合詩中“峨眉共比高”這一內容。C項中,班彪、班固、班超雖為三父子,其中班彪、班固均以史學著稱,而班超有是名將,所以與詩中“都是大文豪”內容不符。
D項中杜甫、杜牧、杜荀鶴不是父子關系,因此更不符合詩意了。)。
3. 初中語文常見文言文基礎知識總結 (有實例)
1、昂首觀之,向為之強。 強,通“僵”,僵硬的意思。《童趣》
2、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說,通“悅”,愉快,高興?!墩撜Z十則》
3、誨女知之乎? 女,通“汝”,人稱代詞,你?!墩撜Z十則》
4、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 烏,通“無”,沒有。《山市》
5、客問元方:“尊君在不?” 不,通“否”,表疑問?!蛾愄鹋c期》
2.走 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跑 走
3 再 一股作氣,再而衰 第二次 又
4 池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護城河 水池
5 次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從祠中 停駐 質量差;次數(shù)
6 戾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至 暴戾
7 令 何患令名不彰耶 美好的 命令
8 尋 未裹,尋病終 不久 尋找
9 獄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 案件 監(jiān)獄
10 坐 停車坐愛楓林晚 因為 坐下
11 渠 問渠哪得清如許 它(他) 水渠
12 微 微斯人,吾誰與歸 沒有 微小
13 遷 遷客騷人,多會于此 官吏調職 遷移
14 形 無案牘之勞形 身體 形狀
15 鄙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目光短淺 卑鄙
16 卑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 地位低下 品質低下
17 犧牲 犧牲玉帛,弗敢專也 祭祀用的物品 為正義事業(yè)而奉獻
18 親戚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父母兄弟等 姻緣親屬
19 交通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交錯相通 交通運輸
20 妻子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妻子兒女 男性的配偶
21 絕境 同上 與世隔絕的地方 山窮水盡的地步
22 無論 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更不必說 條件關系連詞
23 幾何 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多少 數(shù)學學科之
忽啼求之(啼,哭著,動詞作狀語。)
②.父異焉(異,對。。。。。感到奇怪,形容詞作動詞。)
③.賓客其父(賓客,名詞作動詞。以賓客之禮相待。)
④.父利其然(作動詞。認為…….有利可圖)
⑤.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日,每天,作狀語;環(huán)謁,四處拜訪。)
⑸.重點詞語翻譯:
①.世隸耕(隸,屬于。) ②. 不至:沒有達到(要求)。
③.稱前時之聞(稱,相當。) ④.通悟:通達聰慧。
⑤.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系,;收,聚、團結。
⑥.彼其:他。 ⑦.泯然:完全。
⑧.賢于材人:勝過有才能的人;賢,超過;材人,有才能的人。
《木蘭詩》
詞語活用:
①.“何”疑問代詞作動詞,是什么。問女何所思。
②.“策”名詞作動詞,登記。策勛十二轉
③.“騎”動詞作名詞,戰(zhàn)馬。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口技》
詞語活用: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詞作動詞,擅長;京城中有個擅長口技藝術的人。)
②.不能名其一處(名,名詞作動詞,說出;不能夠說出其中的一個地方。)
②.
會賓客大宴(宴,名詞作動詞,舉行宴會;會,適逢;正碰上有家人大擺宴席請客。)
《短文兩篇》——《夸父逐日》、《兩小兒辯日》
詞語活用:
①.孔子東游(東,名詞作狀語,到東方。)
孔子到東方游歷。
②.而日中時遠也(遠,形容詞作動詞,離人遠的。)
正午時離人遠。
《狼》詞語活用:
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詞作狀語,像狗一樣);
②.一屠晚歸(屠,動詞作名詞,指屠戶,一個屠戶傍晚回家。)
③.一狼洞其中(洞,名詞作動詞,“打洞”的意思。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④.恐前后受其敵(敵,名詞做動詞,攻擊,脅迫的意思)
⑤.
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詞作動詞狀語,“鉆洞”的意思,企圖打穿柴草堆鉆過去…)
4. 文言文基礎知識點
文言文詞類活用詞類活用 分類 翻譯方法 例子名詞動用 前加動詞 一狼洞其中(打洞) 前加介詞后加動詞 驢不勝怒,蹄之(用蹄子踢) 另外動詞替換 舍于其址(蓋房子)名詞作狀語 表形狀 像…一樣 其一犬坐于前(像犬一樣) 表態(tài)度 像對待…一樣 吾得兄事之(像對待兄長一樣) 表方位 在…,從…,向… 孔子東游(向東) 表時間 每…,在… 歲賦其二(每年) 表工具 用…,乘… 輦來于秦(乘車) 表處所 在… 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形容詞作動詞 狀語對譯法 敵人遠我(遠離) 補語對譯法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 動詞替換法 私我也(偏愛)形容詞作名詞 形容詞+的+名詞 勞師以襲遠(遠方的國家)使動 名詞使動 使…成為什么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使…成為王) 動詞使動 讓…做什么 臣活之(使…活下來) 形容詞使動 使…變得怎樣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變得愚蠢)意動 名詞意動 把…當作…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 形容詞意動 認為…怎樣 成以其小,劣之(認為…不好)文言文翻譯技巧 將文言文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是對文言文閱讀能力的綜合考察。
其翻譯原則主要是:忠于原文,力求做到信、達、雅;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翻譯要注意以下幾點: 1.對某些詞該怎么解釋就怎么翻譯。
如“商君佐之”的“佐”就按其意義翻譯成“輔佐”即可。 2.解釋和翻譯有相當距離,不能簡單地把解釋當做翻譯。
這種情況,應按這一詞在句中所指的意思來譯。如:“焚百家之言”的“言”當釋為“言論”、“學說”,但這樣的解釋不能作“焚”的賓語,根據文意,這里應譯為“記載言論的著作”。
3.要恰當處理一些修辭格。是比喻的,要翻譯成“像……什么”,或直接譯出比喻的本體;是借代,只把所代的事物寫出就可以;是委婉說法的,按現(xiàn)代漢語表達習慣來譯就可以了。
4.各類專有名詞和各個領域中的習慣用語譯時要注意。凡屬專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謚號、廟號、年號、書名等,可不譯。
各種領域中有一系列的習慣用語,如官場中的“下車”、“視事”、“乞骸骨”等,可按現(xiàn)在的說法譯出。 5.句子一些省略的成分,有時需補出。
如“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不內”后省了賓語,可補出。 6.一些文言句子的語序,有時必須改變。
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等句式,翻譯時必須按現(xiàn)代漢語表達習慣譯出。 7.有些特殊的句子,譯時需要擴充或濃縮。
如“懷敵附遠,何招不至?”就應譯為“使敵人降順,讓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這類句子言簡意深,如翻譯時不擴充,就難于把意思表達清楚。有的句子為了某種需要,故意用繁筆,遇到這種情況,只譯出意思即可。
如“(秦)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譯時可凝縮為“秦有并吞天下,統(tǒng)一四海的雄心?!惫盼姆g八法 古文翻譯是對古漢語知識的綜合能力的訓練。
近年來,在高考語文試卷上,加大了文言文的主觀題,體現(xiàn)著新的《語文教學大綱》中“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的要求。如何做好文言文的翻譯呢?準確、明白、通順,符合現(xiàn)代漢語表述習慣,沒有語??;能體現(xiàn)原文的語言特色,力求做到文筆優(yōu)美、生動、富有表現(xiàn)力是文言文翻譯的標準。
筆者根據教學實踐,總結出以下八種方法。 一、加。
即加字法。在單音節(jié)詞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為雙音節(jié)詞或短語。
(一) 單音節(jié)變雙音節(jié)。如: 1、前辟四窗,垣墻。
(《項脊軒志》) 譯文:前面開辟了四個窗子,障壁圍著院子(或“繞著院子砌上圍墻”)。 2、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譯文:獨自一個人欣賞音樂快樂,同別人一起欣賞音樂也快樂,哪一種更快樂呢? (二) 同形異義詞取古義。
如:(1)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赤壁之戰(zhàn)》)(2)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桃花源記》)(3)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保ā读H藺相如列傳》)(4)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久已疲。
(《赤壁之戰(zhàn)》)上述四例中,(?。捌拮印?,今義指男子的配偶,即愛人(女方);古義為妻子和兒女。(2)“絕境”,今義指沒有出路的境地;古義為與外界隔絕的地方。
(3)“宣言”,今義是表示政見的公告或聲明;古義指公開揚言。(4)“不過”,今義為轉折連詞,古義是不超過的意思。
二、減。對于“偏義復詞”,就是一個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成,其中一個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語素不表示意義,只作陪襯。
翻譯時,要將“陪襯意”去掉。如: (1) 但欲求死,不復顧利害。
(《指南錄后序》) (2)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出師表》) (3) 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
(《孔雀東南飛》) (4) 備盜之出入也。(《鴻門宴》) (5) 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
(《論積貯疏》) (6) 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淺。(《石鐘山記》) (1)“利害”只有“害”的意思,沒有“罰”的意思;(2)“異同”只有“異”的意思;(3)“作息”只有“作”的意思;(4)“出入”在課文中只有“入”的意思;(5)“饑穰”只有“饑”的意。
5. 文言文知識點怎么復習
一、文言文復習方案1、夯實基礎,課本復習三遍分析歷年高考試題,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文言文的考查,無論是實詞虛詞、特殊句式、文句理解,還是翻譯語段、默寫名篇,無一不是源自于課內,幾乎歷年的考點設置,都可以從課本中找到相關聯(lián)的知識點(這里,我就不再舉例了),尤其是辨析虛詞意義和用法以及名篇默寫,其中例句和考查內容,全部都是課文原句。
可見,學好課本,鞏固基礎知識,是關鍵。針對這種情況,需要加強對課本的復習。
那么為什么要復習三遍呢?這是遵循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規(guī)律而確定的,為了真正做到“溫故而知新”。三遍復習法,采取由淺入深、由零散到集中、由個體到群體的方式。
第一步,從高一開始,每學完一冊書,利用寒暑假,要求學生將所有要求背誦的篇目(這里也有老師要求的),在假日里,復習背誦并且默寫在作業(yè)本上,三年一貫,“學而時習之”。這是疏通重點的一步,旨在熟記要點,形成口筆交互效果,增強記憶。
第二步,在高三上半年,利用晨讀,將1---6冊課本所有文言篇目(這時,最好不包括古詩與戲劇,這兩部分單獨復習,效果會更好),采取5、4、3、2、1、6的先后順序,每周三節(jié)晨讀,一周一個單元,十一周可以復習完。要求學生每篇必讀兩遍,第一遍連注釋一起讀,重點讀注釋,解義;第二遍,通讀全篇,如有背誦,復習背誦。
之所以照前面順序安排,是為了提高復習的效率(一般高三先講第五冊,大約兩個月后能講到第六冊,如此安排這兩冊就可以及時復習)。這一步,是以學生個體的活動為主,教師僅指導而已,目的在于熟悉課文內容,在淺表意義上,力圖增強語感和熟悉程度。
第三步,在高三上學期末,利用一個月的課上時間,師生共同逐篇復習課文。這一步,是最關鍵的一步,尤其是對于第二步的深化與提高。
要求教師必須認真?zhèn)湔n,形式上,好象是在串講文言文,而實質上,教師一定要對全套教材每篇文言文的知識要點爛熟于胸,在課上復習時,要拎出要領,觸類旁通,注意知識前后聯(lián)系,總結規(guī)律,授之以漁。所以,這一復習過程中,一定要突出重點,做到每課有得,充分體現(xiàn)知識體系的連續(xù)性相關性和取法于課內、應用于課外的精神。
只有如此,才能從量的積累達到質的飛躍,才能從淺表的熟識達到深層的理解進而從容的運用。2、加強針對訓練,復習穩(wěn)扎穩(wěn)打 前面的三步復習,如果缺乏有力的督導措施,極容易半途而廢或者事倍功半。
第一步,檢查作業(yè)即可。而對于二、三兩步,則必須加強針對訓練。
以考核來促進復習,以成績來檢驗效果。第二步,一單元一測,命題側重課本中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以及詞類活用和文學文化常識,加上課文重點句子的翻譯、名句名篇的默寫。
測試時間以一課時為宜。第三步,一冊一測,時間以兩課時為宜。
除了以上內容以外,再加入課外考查,翻譯和閱讀一律選自課外(最好選用最近六年來的高考文言文閱讀,翻譯也從中命題,這樣可以一舉兩得,節(jié)約復習時間),考查要點要與本冊知識點銜接,體現(xiàn)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轉化。這種檢測題,必須教師自己命題,針對課本,針對學生,針對自己的教學。
備課組里,幾個老師最好分工合作,根據具體情況,各分一部分命題任務,便于集體備課腦力資源共享,也避免重復考查無效勞作。3、演練高考,學以致用復習課本的目的,是為了得到得心應手遷移知識的運用能力。
這種能力具備與否,或者說,能不能有效的發(fā)揮出來,最終體現(xiàn)在對試題的解答上。所以,面對高考,夯實基礎之后,就需要解決學以致用的問題。
高三下學期前兩周,在這方面做一下集中訓練,以便使學生能夠有效的把課本知識運用起來,游刃有余的去解決問題。歷年的高考題已經通過復習課本時的檢測訓練全部練過了,這時還不要急于做文言文大閱讀與翻譯的模擬題,先用四課時,將實詞、虛詞、活用與句式分別集中匯總一下,聯(lián)系課文與高考,總結特點,抓住規(guī)律,使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分析,達到透徹理解。
然后,采取集中強化訓練的方式,選擇優(yōu)秀的模擬試題,做十個文言文大閱讀。最后,在高考前一個月里,應當要求學生每天做一個文言文閱讀(包括翻譯),其目的,就是為了保持良好的語感,最好選擇附有答案的習題,如果需要講解,教師只需在課前用八到十分鐘就足夠了。
二、高考文言文閱讀試題分析縱觀近十幾年的文言文試題,除了在選材方面注重史傳類,文質兼美,命題點多,適合高中生閱讀外,還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1.從考試內容看,文言文測試是“言”“文”并重。
這里的“言”,即文言知識,如實詞虛詞理解、古今詞辨析等;“文”主要指對文意的理解。近三年(1999年)以來的文言文試題,題量一般是6道,6道題的測試內容分工明確,基本上是前三題注重測試“言”,后三題注重測試“文”,分數(shù)“平分秋色”,各占9分。
文言文測試“言文”并重的特點,改變了過去重“言”不重文,實質上僅僅是古漢語測試的不良傾向,對中學文言文教學起到了積極的導向作用,受到了廣大中學語文教師的好評。故這一命題特點一直在文言文命題中保留著。
2002年雖然有調。
6. 逍遙游文言知識歸納并附例句
一、掌握下列重點詞語1、怒而飛 怒:奮發(fā).2、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摶:環(huán)旋著往上飛.扶搖:旋風.3、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 夭閼(è):阻塞.4、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奚以……為:表反問,哪里用得著……呢?5、朝菌不知晦朔 晦:陰歷每月最后一日.朔:陰歷每月的第一日.6、絕云氣,負青天 絕:超越.二、通假字1、北冥有魚(通“溟”,大海)2、三餐而反(通“返”,返回)3、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4、此小大之辯也(通“辨”,區(qū)別)5、而征一國者(通“能”,能耐)6、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返”)7、而御六氣之辯(通“變”,變化)三、一詞多義1、之:①鵬之徙于南冥也(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②之二蟲又何知?。ù~,這)③窮發(fā)之北(助詞,的)2、息:①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詞,氣息,這里指風)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詞,氣息)3、其:①則其負大翼也無力(代詞,代鵬)②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連詞,表選擇)③其自視也,亦若此矣(代詞,他們)4、以:①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詞,憑借)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詞,用)③以八千歲為春(介詞,把)④奚以知其然也(介詞,憑)⑤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介詞,因為)四、詞類活用1、怪:《齊諧》者,志怪者也(形作名,怪異之事物)2、南: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名作動,南行)3、致:彼于致福者(使動,使……到來)五、古今異義的詞1、雖然,猶有未樹也 雖然:①古義:雖然這樣.②今義:表轉折的連詞.2、腹猶果然 果然:①古義:充實之狀,此處為食飽之狀.②今義:副詞,表示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3、眾人匹之 眾人:①古義:一般人.②今義:多數(shù)人.六、句式1、《齊諧》者,志怪者也.(判斷句)2、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判斷句)3、翱翔(于)蓬蒿之間.(省略句)4、奚以知其然也?(賓語前置句,=以奚知其然也)5、莫之夭閼(è)者(賓語前置,=莫夭閼之)6、彼且奚適也(賓語前置,=彼且適奚也)7、之二蟲又何知(賓語前置,=之二蟲又知何)8、彼且惡(wū)乎待哉(賓語前置,=彼且待惡乎哉)9、覆杯水于坳(āo)堂之上(介詞結構后置,=于坳堂之上覆杯水)10、翱翔蓬蒿之間(介詞結構后置,=于蓬蒿之間翱翔)七、難句翻譯1、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譯:哪用高飛九萬里往南去呢?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譯:所以那些才智能勝任一官之職,善行能聯(lián)合一鄉(xiāng)的人,品德可使一國君主滿意,能力使一國的人信任的人,他們看待自己,也就像斥鴳(yàn)一樣所見甚小啊.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wū)乎待哉?譯:至于那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把握六氣的變化,而在無窮無盡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們還憑借什么呢?4、故曰:圣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譯:所以說:修養(yǎng)極高的人能忘掉自我,修養(yǎng)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神人無意于求功,修養(yǎng)最高的人無意于求取名聲.。
7. 高中文言文知識點
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文言文知識點是高中學習語文時期的主要知識點之一,主要包括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篩選文言文中的信息、歸納文言文的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古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等,以下是各具體知識點總結的理解和分析。
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實詞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虛詞
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特殊句式 詞類活用 通假字 古今異義字
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文言文翻譯
篩選文言文中的信息:
篩選信息
歸納文言文的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歸納概括 典故
分析概括作者在古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觀點態(tài)度
古文中 知識二字的意思
1.相識的人;朋友
《墨子·號令》:“其有知識兄弟欲見之,為召,勿令入里巷中?!?岑仲勉 注:“知識,友人也?!薄秴问洗呵铩び龊稀罚骸叭擞写蟪粽撸溆H戚兄弟妻妾知識無能與居者。” 漢 孔融 《論盛孝章書》:“海內知識,零落殆盡,惟有 會稽 盛孝章 尚存。” 唐 白居易 《感逝寄遠》詩:“昨日聞甲死,今朝聞乙死。知識三分中,二分化為鬼?!?明 羅貫中 《風云會》楔子:“近奉圣旨,招募智勇之士……兄弟,但有知識,當為國引進咱?!?/p>
結識;交游。
《南史·虞悰傳》:“ 悰 性敦實,與人知識,必相存訪,親疏皆有終始,世以此稱之?!?《水滸傳》第七九回:“原來這 聞煥章 是有名文士,朝廷大臣多有知識的,俱備酒食迎接?!?/p>
2.了解;辨識。
漢 劉向 《列女傳·齊管妾婧》:“人已語君矣,君不知識邪?” 《魏書·閹官傳·賈粲》:“ 世宗 末,漸被知識,得充內侍?!?唐 薛用弱 《集異記·汪鳳》:“每面各有朱記七窠,文若謬篆,而又屈曲勾連,不可知識?!?《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七:“院主大相敬重,又見他知識事體,凡院中大小事務,悉憑他主張?!?魯迅 《三閑集·現(xiàn)今的新文學的概觀》:“在文學界也一樣,我們知道得太不多,而幫助我們知識的材料也太少。”
3.指辨識事物的能力。
明 焦竑 《焦氏筆乘·讀孟子》:“孩提之童,則知識生,混沌鑿矣?!?/p>
什么是文學常識和文言現(xiàn)象
你好,親
文學常識廣義指涵蓋文化的各種問題。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學中的地理,歷史各種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們眾所周知的文學習慣。
文言文現(xiàn)象是指在文言文里面出現(xiàn)的特殊句式、實詞虛詞的用法、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現(xiàn)象。
文言文知識包括哪些
1. 文言文的文體知識有哪些
知識點總結
1.說 是古代的一種散文體裁。從內容上看,文體可以敘述事情,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發(fā)表議論;大多是一事一議,要求說出作者對某個問題的深刻見解。這種“說”,它的敘事及議論,都是為了表明作者對社會生活中的某個問題或某種現(xiàn)象的看法,從本質上說,它是屬于議論性的文體,與現(xiàn)代的雜文或雜感小品相似。初中階段所學的有《馬說》《愛蓮說》《黃生借書說》等。
2.表 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特殊文體。在古代,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zhàn)國時期統(tǒng)稱為“書”,“書”是書信、意見書的總稱。到了漢代,這類文字被分成四個小類,即章、奏、表、議。劉勰在《文心雕龍。章表》里說:“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zhí)異。”可見,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動之以情”是這種文體的一個基本特征。此外,這種文體還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開頭要說“臣某言”,結尾常有“臣某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之類的話。我們初中課本所選諸葛亮的《出師表》即“表”中范例。
3.序 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種序是惜別贈言的文字,叫做“贈序”,內容多是對所贈親友的贊許、推重或勉勵之辭,如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即是作者寫給同鄉(xiāng)晚輩的贈序。還有一種是寫在詩歌前面的序,叫“詩序”,多交代所詠故事的有關內容或作詩的緣起,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前面有一段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這段小序即交代了作詞的緣起與過程。
4.銘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一般都用韻,形式短小,文字簡潔,內容多含頌揚、鑒戒之意。我們學過的如劉禹錫的《陋室銘》。
5.記 是古代的一種散文體裁。文言文標題中的“……記”,相當于現(xiàn)代文“記……”的形式。如“小石潭記”,就是“記小石潭”,即記述游小石潭的行蹤以及小石潭的景物。這類文章當中,大多數(shù)是游記,一種用來記敘旅途見聞和某地政治生活、社會面貌、風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勝古跡等的散文體裁。其次是些普通的敘事性散文或者“雜記”(包括如《桃
花源記》這樣的詩前序文)。除以上兩篇,我們學到的還有《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滿井游記》《核舟記》等。
6.傳 記述個人生平事跡的文章。一般來說多為記述那些在歷史上較有影響而事跡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跡。多采用敘述、描寫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風貌。這種文體,慣用于史書。一般為他人所寫,如《張衡傳》等,也有寫自己的傳記,如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
7.書 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尺牘文學功能多種多樣:可以抒情,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林覺民的《與妻書》;也可以寫景,如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可以寫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也可以進謁顯貴,勉勵后學,形成別具特色的書牘文傳統(tǒng)。尺牘講究謀篇布局,文質俱佳。
2. 文言文包括哪些
唐詩宋詞 不是文言文,用文言寫的文章才是文言文
告訴你個簡單的竅門,一般每句話字數(shù)不相同的,就是文言文,字是都相同的,就不是文言文。如孔雀東南飛就是長詩,不是文言文。滕王閣序就是文言文。但也有例外。因為唐代以前是不太流行律詩的,所以古體詩字數(shù)也是不相同的,如敕勒歌,還有李白的古體詩將進酒等,字數(shù)都不相同,但是屬詩歌,不是文言文。
要想看它是不是文言文,還要看看他是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一篇完整的文章,是要有中心思想,有敘事過程,有結尾,有抒情的。一般唐詩宋詞都是用來言志或抒情的,沒有文章的結構。
3. 【文言知識整理包括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師說.前赤壁
(1)古今異義. 而未始知西山這怪特 古義 未嘗 今義 沒開始 攢蹙累積 古義 重疊、積壓 今義 積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義 這樣以后 今義 轉折連詞 游于是乎始 古義 從此,從這時 今義 遞進連詞 醉則更相枕以臥 古義 更換交替 今義 更加 到則披草而坐 古義 撥 今義 覆蓋在肩背上. 頹然就醉 古義 接近 今義 就是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義 從前 今義 朝 故為之文以志 古義 記 今義 志氣、志向 是歲元和四年也 古義 代詞,這 今義 判斷動詞 (2)一詞多義 始指異之: 稱奇 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tài)者: 獨特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特別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超出一般 余自為像人: 成為 故為之文以志: 為(表目的) (3)通假字: 僇,通“戮”,這里是遭貶調的意思. 趣,通“趨”,往.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4. 學習文言文有哪些要點
第一,要有相關的歷史知識。常言說,文史不分家。每個人都是生活在一個時代里的,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必定會對他產生影響。所以,我們只有了解了這個人所處的時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內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國強大,但楚王“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先疏遠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羅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實現(xiàn),投江而死。了解了這段歷史,我們在理解《離騷》時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備相關的文化常識。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并且有許多內容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不斷地演變。如姓名和稱謂,官職和科舉,地理常識,宗法禮俗,服飾和器物,歷法和刑法,古籍注釋體例等八個方面所涉及的內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別。這些內容雖然不需要學生全部掌握,但平時學習中遇到的也應積累下來作為自己的知識儲備,以便在文言文學習和考試中隨時調用。
第三,學會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們生活在當今社會,面對災難,會團結一心,眾志成城;面對丑惡,會抨擊、鞭撻;我們會同心抵御外辱。其實這種思想感情是一脈相承的。面對外辱,文天祥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對百姓的困苦,杜甫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所以我們在學習古文時,應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對比聯(lián)想,從而揣摩古人的思想,準確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實質。
第四,把握課本,扎實文言文基礎。平時的文言文學習,一定要熟練掌握課本中所出現(xiàn)的知識點: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異讀字。②詞義,包括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復句。
第五,在學習一篇文言文中應做到如下幾點:首先,整體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其次,在整體把握課文上落實對段的理解;再次,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聯(lián)系上下文進一步理解詞句;最后,在前三個條件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傊?,平時的學習能做到以上幾點就會為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5. 語文基礎知識都包括哪些
漢字的識記與書寫
1常用字的讀音和形體
2形近義異字的識記
3音同異體字的識記
4多音多議字的識記
5音序和偏旁檢字法
6正楷字的書寫
詞語的理解與運用
7詞的本文,引申義,比喻義
8辨析同義詞,反義詞
9詞語的感 *** 彩
10成語知識(出處,識記,意義)
句子選用與仿寫
11句子的續(xù)補,選擇,概括
12句子的仿寫
名句的積累與領悟
13現(xiàn)代名人名句識記(比喻句,寫景句,哲理句)
14現(xiàn)代生活格言,俗語,諺語,歇后語,對聯(lián)
15古詩文名句(比喻句,對偶句,駢句,哲理句)
16用名句概括現(xiàn)代生活的現(xiàn)象
口語交際
17語言的連貫,得體,簡明(修改)
18介紹,廣告,交際語(擬寫)
綜合探究性學習實踐
19根據材料疏理信息
20根據材料寫出探究思考結果
21根據材料提出觀點
22根據材料要求補充材料
23根據材料提出問題并解答
古詩詞曲鑒賞
24了解與作品關聯(lián)的背景
25了解詩體與作家及其風格
26概括詩詞曲大意
27體味詩詞曲的意境及作者情感,態(tài)度
28古詩詞、現(xiàn)代優(yōu)秀文章的段落語句填空。
6. 文言文知識
文言文是中國的一種書面語言,是以先秦兩漢的漢語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以及模仿這種書面語而寫作的語法形式。但是到了六朝、唐和宋的中古時期,漢語中的口語已經有了較大的變化,這時則有兩種書面語。一種書面語是模仿上古漢語書面文獻的書面語,比如六朝作家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即“文言”;另一種是在當時口語的基礎上所形成的書面語,此則稱為“古白話”,比如南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唐代的變文、宋代的話本等。到了元、明、清的近代時期,情況與中古時期類似,既有模仿上古的書面語,如桐城派的散文;又有在當時口語的基礎上形成的古白話,比如《水滸傳》、《西游記》等。由于文言文并不是一時一地的一種語言,因此不同時代或地區(qū)的文獻,在語法和詞匯上會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在20世紀之前,以漢字書寫的文言文,于中國以及朝鮮半島、日本、越南,使用在幾乎所有正式的文書上。在朝鮮半島、日本和越南,這種書面語被稱為“漢文”。20世紀之后,在中國,文言文的地位逐漸被白話文取代,而其他國家則開始采用當?shù)卣Z言的書面語。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離、行文簡練。
文言的特點,是和白話(包括口語和書面語)比較而來的,主要表現(xiàn)在語法與詞匯兩方面:
(以下所述各項特點皆為舉例而未完備。)
語法特點
7. 文言文常識有些什么
官職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詞語: (1)拜。
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如《(指南錄后序》中的“于是辭相印不拜”,就是沒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職。
(2)除。拜官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職,如《戰(zhàn)國策·燕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
為易于區(qū)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后調復原職叫遷復。 (5)謫。
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qū)。《岳陽樓記》“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中的“謫”就是貶官。
(6)黜?!镑怼迸c“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
如《國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 (7)去。
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于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如《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p>
古代職官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后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
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
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薄?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后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后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后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并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后任皇子長沙王、梁 【少?!恐竷煞N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后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后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后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
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后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
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
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
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wèi)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后漸成虛銜而無實職。
明清兩代于戰(zhàn)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zhàn)后即廢除?!稄埡鈧鳌贰按髮④娻囼s奇其才”,鄧騭當時為漢安帝的大將軍。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zhí)”。
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队杻€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
《譚嗣同》“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
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
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蹲T嗣同》“時軍機大臣剛毅監(jiān)斬”。
【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
《譚嗣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