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職制度文學常識,古代官職制度文學常識總結
推薦文章
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是什么?
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具體如下:
1、世卿世祿制
世卿世祿制盛行于夏、商、周時代。它通過家族血緣關系來確定政府各級官員的任命,依血緣親疏定等級尊卑和官爵高下。擔任官員的大小貴族必須經國學教育,學習相關禮儀知識方可上任。凡定爵位與官職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2、察舉制
察舉制是漢朝建立的選官制度,是一種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察舉制,初期以“鄉(xiāng)舉里選” 為依據,注重鄉(xiāng)里輿論對某位士人德才評判的權威性。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權,選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現“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的腐朽局面。
3、征辟制
征辟制是兩漢選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徑之一,是一種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與公府、州郡辟除兩種方式?;实壅髌甘遣扇√卣髋c聘召的方式,選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學兼優(yōu)的人士,或備顧問,或委任政事。
4、九品中正制
中正官的設置,既保留了漢代鄉(xiāng)閭評議的傳統(tǒng),又改變了漢末名士請議左右鄉(xiāng)議和地方大族操縱選舉的局面,把品評與選官的權力收歸中央。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護士族世襲政治特權的官僚選拔制度,因此當士族沒落以后,九品中正制也被徹底廢除了。
5、科舉制
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形成;唐朝繼承和完善科舉制度:貞觀年間,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武則天時,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chuàng)武舉和殿試;開元年間,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科舉考試地位,后成定制;北宋的科舉制比唐朝有了進一步發(fā)展。
擴展資料
科舉制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
1、積極作用:開放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有益于擴大和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政治基礎,改變了封建前期世族門閥把持朝政的局面;廣大庶族地主通過科舉入士做官,給封建政權注入了生機和活力;選拔官吏從此有了文化知識水平的客觀依據,有利于形成高素質的文官隊伍。
讀書、考試、做官三者聯(lián)系,把權、位與學識結合起來,營造了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刻苦勤奮讀書的氛圍;促進了文學的繁榮,如唐以詩賦取士,促進唐詩繁榮。
2、消極作用: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應考者,使許多知識分子不講實際學問或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帶來的脫離實際的學風,對學術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清末科舉制度嚴重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fā)展,是導致近代中國自然科學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科舉制度不利于知識創(chuàng)新,更不利于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明清八股取士為封建統(tǒng)治者培養(yǎng)的忠實奴仆,嚴重桎梏了人才的成長,是統(tǒng)治者加強專制主義皇權統(tǒng)治的重要手段。
古代文化常識官職
1.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是1961年王力教授受教育部委托主編的《古代漢語》教材中的一部分(第八、九單元的通論部分)?!豆糯鷿h語》書稿的原始基礎是 1959年北京大學中文系《古代漢語講義》。講義分為文選、常用詞和通論三個部分,由北京大學中文系王力、林燾、唐作藩、郭錫良、曹先擢、吉常宏、趙克勤、陳紹鵬等先生編寫?!豆糯鷿h語》在這部講義的基礎上,進行了大幅度的增刪改寫,凡四易其稿,但是講義的體例和基礎內容都被繼承下來。根據教育部當時的委托,對講義進行修訂的編寫組同樣分為文選、常用詞和通論三個部分。通論部分的執(zhí)筆人是馬漢麟(南開大學)、郭錫良(北京大學)和祝敏徹(蘭州大學)諸先生。當時每一篇稿子都經過集體編寫組內討論,組外(即北京師范大學的蕭璋、許嘉璐,人民大學的劉益之,北京大學的趙克勤、吉常宏諸先生)傳觀并簽注意見,最后由主編王力教授定稿。這個定稿比起《古代漢語》最初的兩稿已經是有了根本性的變化。定稿后,丁聲樹、朱文叔、洪誠、殷孟倫、陸宗達、張清常、馮至、魏建功、姜亮夫、葉圣陶諸先生都曾審閱并提出書面修改意見,其中尤以姜亮夫和葉圣陶先生的修正內容為多。1980年和2004年,這部書稿分別在王力教授和郭錫良教授主持下進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大的修訂。2008年,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在原稿的基礎上,請美國漢學專家劉樂園(Lewis Eden)以近世考古學、史學新發(fā)現為依據,對這部書稿做出了全面的第四次修訂。
2.中國古代官員升降的文化常識
三省六部”制出現以后,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
官職的任免升遷常用以下詞語:(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
(2)除。拜官授職,提升官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而“左除”則是降級受職。(3)遷。
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4)謫。
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qū)。(5)黜。
“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6)去。
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于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7)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
(8)舉:提升官職,對無官人士的提拔。(9)陟:升遷。
指官吏的提升和進用。
3.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關東】古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qū),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qū)。曹操《蒿里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指潼關以東地區(qū)。
【關西】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qū)?!冻啾谥畱?zhàn)》:“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
【關中】所指范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qū)稱為關中?!而欓T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
【西域】古代稱我國新疆及其以西地區(qū)?!堆闶幧健罚骸鞍次饔驎?,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
【嶺嶠】五嶺的別稱,指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等五嶺?!恫刹菟帯罚骸皫X嶠微草,凌冬不雕。”(這里特指兩廣一帶)。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單稱“朔”,泛指北方?!恫刹菟帯罚骸八纺畡t桃李夏榮?!薄赌咎m詩》:“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彼窔庵副狈降娘L?!读纸填^風雪山神廟》“仍舊迎著朔風回來”,指北風。
【百越】又作百粵、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 *** 粵各地,統(tǒng)稱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qū)?!哆^秦論》“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藥》“諸越則桃李冬實”。
【五岳】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秹粲翁炖岩髁魟e》:“勢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qū)?!蹲笾乙愎菔隆罚骸班l(xiāng)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
【三輔】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qū)的三位官員,后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區(qū)?!稄埡鈧鳌罚骸昂馍偕茖傥?,游于三輔?!薄队浲踔颐C公翱事》:“公一女,嫁為畿輔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簡稱“輔”。
【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qū)。項羽滅秦后曾將此地封給秦軍三位降將,故得名?!端投派俑问裰荨罚骸俺顷I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郡】古代的行政區(qū)域。秦統(tǒng)一天下設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稱,明清稱府?!哆^秦論》“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赤壁之戰(zhàn)》“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
【州】參見“郡”條?!堵≈袑Α罚骸白远恳褋?,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薄冻啾谥畱?zhàn)》:“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
【道】漢代在少數民族聚居區(qū)設道,這是一種行政特區(qū),與縣相當。唐代的道,先為監(jiān)察區(qū),后演變?yōu)樾姓^(qū),是州以上一級行政單位。明清在省內設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區(qū),而巡道只有監(jiān)察區(qū)性質?!蹲T嗣同》“旋升寧夏道”,這里的“道”,指道的長官。
【路】宋元時期行政區(qū)域,相當于現在的省?!秢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薄队烙鰳贰ぞ┛诒惫掏压拧罚骸巴歇q記,烽火揚州路?!?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愚公移山》:“指通豫南,達于漢陰?!薄皾h陰”指漢水南面?!兜翘┥接洝罚骸疤┥街枺胨髁?;其陰,濟水東流。”《游褒禪山記》:“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古稱別稱】如南京又稱建康、金陵、江寧、白下。《柳敬亭傳》:“嘗奉命至金陵?!薄恫∶佛^記》:“江寧之龍蟠……皆產梅?!薄睹坊◣X記》:“吳中孫公兆奎以起兵不克,執(zhí)至白下?!庇秩鐡P州稱廣陵、維揚,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姜夔《揚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再如杭州稱臨安、武林,蘇州稱姑蘇,福州稱三山,成都稱錦官城。《柳敬亭傳》:“余讀《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春夜喜雨》:“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薄叮恢改箱?;后序》:“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為一卷?!?
4.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大收集要注意什么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 (1)自稱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 (2)用于介紹或作傳。
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 (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
如“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
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司馬光為司馬君實,蘇軾為蘇子瞻,蘇轍為蘇子由等。
【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qū)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號,一般只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fā)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商隱號玉溪生,賀知章晚年自號四明狂客,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號半山,蘇軾號東坡居士,陸游號放翁,文天祥號文山,辛棄疾號稼軒,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楊萬里號誠齋,羅貫中號湖海散人,關漢卿號已齋叟,吳承恩號射陽山人,方苞號望溪,吳趼人號我佛山人,袁枚號隨園老人,劉鶚號洪都百煉生。
【稱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如稱陶淵明為靖節(jié)征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范仲淹為范文正公,王翱為王忠肅公,左光斗為左忠毅公,史可法為史忠烈公,林則徐為林文忠公。
而稱*臣秦檜為繆丑則是一種“惡謚”。 【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
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譚嗣同為譚壯飛(其齋名為壯飛樓)。
【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故而人稱柳河東;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被稱為湯臨川(江西臨川人);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昆山亭林鎮(zhèn)人,被稱為顧亭林;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被稱為袁項城(河南項城人)。 清末有一副飽含譏刺的名聯(lián):“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
上聯(lián)“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下聯(lián)“常熟”即指出生江蘇常熟的翁同解。 【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
再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時自己戲稱“趙郡蘇軾”、“蘇趙郡”,就因為蘇氏是趙郡的望族。 【稱官名】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
《梅花嶺記》有“經略從北來”、“謂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句,“經略”是洪承疇的官職,“太師”是顏真卿官職“太子太師”的省稱,“少?!眲t是文天祥的官職。 《與妻書》:“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p>
“司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馬。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如稱賈誼為賈太傅;“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至今人們還稱其王右軍;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遺,故而被稱為杜拾遺,又因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被稱為杜工部;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被稱為劉賓客;柳永曾任屯田員外郎,被稱為柳屯田;蘇軾曾任端明殿翰林學士,被稱為蘇學士。
【稱爵名】《訓儉示康》“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寇準的爵號是萊國公,萊公是省稱?!睹坊◣X記》“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鐸被封為豫親王。
《柳敬亭傳》“寧南南下,皖帥欲結歡寧南,致敬亭于幕府”,寧南是明末左良玉爵號寧南侯的省稱。再如諸葛亮曾封爵武鄉(xiāng)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稱;南北朝詩人謝靈運襲其祖謝玄的爵號康樂公,故世稱謝康樂;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鄭國公,故世稱魏鄭公;名將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因功封爵汾陽郡王,世稱郭汾陽;大書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稱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司馬光曾封爵溫國公,世稱司馬溫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劉基封爵誠意伯,人們以誠意伯相稱。
【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赤壁之戰(zhàn)》:“豫州今欲何至?”因劉備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稱之。
再如賈誼曾貶為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稱孔北海;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駱賓王曾任臨??h丞,世稱駱臨海;岑參曾任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韋應物曾任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賈島曾任長江縣主簿,世稱賈長江,他的詩集就叫《長江集》。 【兼稱】如《游褒禪山記》“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
5.古代文化常識
【古代天文】 【四象】古人把二十八宿分東、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為四種動物形象,叫作四象。
東方七宿如同飛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龍,故而稱為東蒼龍;北方七宿似蛇、龜出現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稱為北玄武;西方七宿猶猛虎躍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稱為西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飛翔的朱雀,出現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稱為南朱雀。 【月亮的別稱】 月亮是古詩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寫的對象。
它的別稱可分為:(1)因初月如鉤,故稱銀鉤、玉鉤。 (2)因弦月如弓,故稱玉弓、弓月。
(3)因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故稱金輪、玉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 (4)因傳說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稱銀兔、玉兔、金蟾、銀蟾、蟾宮。
(5)因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桂月、桂輪、桂宮、桂魄。 (6)因傳說月中有廣寒、清虛兩宮殿,故稱廣寒、清虛。
(7)因傳說為月亮駕車之神名望舒,故稱月亮為望舒。 (8)因傳說嫦娥住在月中,故稱月亮為嫦娥。
(9)因人們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稱月亮為嬋娟。 【古代地理 】 【江河】古代許多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
如《鴻門宴》:“將軍戰(zhàn)河南,臣戰(zhàn)河北。” 《過秦論》: “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p>
《祭妹文》“先塋在杭,江廣河深”,此處“江”即指長江,“河”則指運河。 【西河】又稱河西,黃河以西的地區(qū)。
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會于西河外澠池?!?《過秦論》:“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東】長江以東。 如李清照詩云:“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p>
《赤壁之戰(zhàn)》:“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江左】即江東。
古人以東為左,以西為右。 《群英會蔣干中計》:“即傳令悉召江左英杰與子翼相見?!?/p>
【江表】長江以南地區(qū)。 《赤壁之戰(zhàn)》:“江表英豪,咸歸附之?!?/p>
【江南】長江以南的總稱,所指區(qū)域因時而異。 白居易詞云:“江南好,風景舊曾諳?!?/p>
王安石詩云:“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 還?!?【淮左】淮水東面。
《揚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揚州在淮水東面。 【山東】顧名思義,在山的東面。
但需注意的是,因“山東”之“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數種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下面是以崤山為標準的“山東”。
如《漢書》曾提到“山東出相,山西出將”。 《鴻門宴》:“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p>
《過秦論》:“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關東】古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qū),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qū)。
曹操《蒿里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敝镐P以東地區(qū)。
【關西】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qū)。 《赤壁之戰(zhàn)》:“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
【關中】所指范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qū)稱為關中。 《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p>
《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 【紀年法】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四種:(1)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读A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
(2)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
此后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號紀年。如《琵琶行》“元和十年”。
(3)干支紀年法。如《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p>
(4)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后。
《核舟記》“天啟壬戌秋日” 【紀月法】我國古代紀月法主要有三種: 序數紀月法。如《采草藥》:“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p>
地支紀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
如杜甫《草堂即事》詩:“荒村建子月,獨樹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紀月法指農歷十一月。 時節(jié)紀月法。
如《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孟冬”代農歷十月。
【紀日法】我國古代紀日法主要有四種: 序數紀日法?!俄椉管幹尽罚骸叭逯?,明月半墻?!?/p>
“三五”指農歷十五日。 干支紀日法。
如《肴之戰(zhàn)》:“夏四月辛巳,敗秦軍于肴。”“四月辛巳”指農歷四月十三日 月相紀日法。
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
【紀時法】我國古代紀時法主要有兩種: 天色紀時法。古人最初是根據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它們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時、日入、黃昏、人定。
如《孔雀東南飛》:“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薄把傺冱S昏后,寂寂人定初?!?/p>
地支紀時法。以十二地支來表示一晝夜十二時辰的變化。
人的稱謂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 (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
(2)用于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
(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
。
古代升降官職文化常識
1. 中國古代官員升降的文化常識
三省六部”制出現以后,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
官職的任免升遷常用以下詞語:(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
(2)除。拜官授職,提升官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而“左除”則是降級受職。(3)遷。
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4)謫。
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qū)。(5)黜。
“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6)去。
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于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7)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
(8)舉:提升官職,對無官人士的提拔。(9)陟:升遷。
指官吏的提升和進用。
2. 古代官職升降用語
一、古代官職任免升降的術語
關于任職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贈(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薦、舉(多用于布衣作官)、點(用于口語)。
關于提升職務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級到譏級)、進(用于較高職務追加)、起復(恢復原職務)、超遷。
關于降級免職的:罷、免、解(因非嚴重過失而解除職務)、貶、謫(因過失而降級)、革、褫(撤職查辦)、開缺(奉命或自請解除職務)、致仕(帶職退休)、左遷(降級使用)。
關于調動職務的:移、調、徒、量移(調的比原職稍好)、補(由候補而正式上任)
關于 *** 的:領(以本官兼較低職)、攝(暫時兼任比本官高的職務)、權(臨時代職)、行(代行某職而尚無此官銜)、(代替無本官的職務)、護(原官短期離職,臨叮守護印信)
二、古代官職變動用詞
1、除,任命、授職,一般指免去舊職、授予新職。如文天祥《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如果是“左除”,則是降級授職之意。
2、賞,是由皇帝特旨頒布,賜予官職、官銜或爵位。如《譚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
3、擢,既由選拔而提升。課文《海瑞傳》:“是瑞已擢嘉興通判,坐謫興國州判官?!?
超擢則是越級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譚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等同參預新政”。
4、遷,改官。用法較復雜,常見的有三種情況。一是升遷,如《海瑞傳》:“遷淳安知縣。”海瑞由原教諭官提升為知縣。二是改任,相當于轉調原職品級的官職,如《張衡傳》:“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毙侣毺妨钆c舊職郎中官職級別相同。三是降職,即“左遷”。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奔粗副唤禐榻菟抉R。
5、徙,改任官職,多指一般的調職?!稄埡鈧鳌罚骸八又佥m積年不徙。”即說張衡所居官職一直未得到改任。
6、謫,官吏降級,相當于貶。白居易《琵琶行》:“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當潯陽城?!?
7、拜,授予官職,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職?!读H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張衡傳》:“公車特征拜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稄埡鈧鳌罚骸坝篮统酰鰹楹娱g相”中的“出”,就是指張衡離京任河間王的相。
9、去,卸職?!稄埡鈧鳌罚骸白匀ナ仿殻遢d復還。”這里的“去”,就是卸職之意。
10、黜,廢免,革職免官?!肚袀鳌罚骸扒洒?,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
要注意,“黜”與“貶謫”相同,但有區(qū)別,貶謫是出自皇帝的詔令,黜有時則是上司對下屬官員的處分,《書博雞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臺臣”以對“臧使者”的處分。
11、放,放逐。如《史記·屈原列傳》“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中的“放”就是貶謫放逐的意思。
“放”有時也指京官調任外地,如《譚嗣同》“即放寧夏知府,旋升為寧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遷,指官吏的提升和進用。如諸葛亮《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薄摆臁奔粗柑嵘瓦M用。
“陟”常和“黜”連用表示人材的進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韓愈《送李盤谷序》:“理亂不知,黜陟不聞?!?
13、奪,罷官免職。如《書博雞者事》“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
14、罷,革除官職?!稌╇u者事》“又投間蔑污使君,使罷”中的罷是指被革去了官職。
15、復,恢復舊職?!稌╇u者事》中“為復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復”指重新任命,恢復舊職的意思。
3. 古代官職升降用語
一、表示任職的: 1、任:擔當,擔任。
2、征:由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 3、授:給予官職。
4、拜:授予官職,任命。 5、舉:推薦,推舉,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
6、起:重新啟用,任以官職。 7、簡:任命,選拔。
8、進:出來做官。 9、拔:提升沒有官職的人。
10、辟(音b):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薦舉,任以官職。 11、賜:賞賜有功之臣以爵位。
12、除:任命、授職,一般指免去舊職授予新職。 13、選:通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366303832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
14、復:恢復原職務。 15、仕:做官。
二、表示升職的: 1、升:升官。 2、陟:進用,升職。
3、擢:由選拔而提升。 4、遷:調動官職,一般是提升調用。
但左遷則是指降職、貶官。 5、徙:升職。
6、超遷:越級破格提升。 7、加:加封,即在原來官銜上增加某種榮銜,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權。
8、拔:提升沒有官職的人。 9、提:提拔。
10、晉、進:晉升官職,提高職位或級別。 三、表示降職、免職的: 1、貶:降職。
2、謫:被罰流放或降職。 3、出:離開京城外調,一般指貶官(與入相對,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為榮)。
4、左遷:降職(貶官)。 5、放:特指京官改任外官(地方官),也指貶官流放。
6、遷:流放,放逐。 7、奪:削除。
8、黜:官員因過失而解除職務。 9、竄:放逐、貶官。
10、免:罷免官職。 四、表示 *** 的: 1、領:本職之外兼較低它職。
2、假:暫時代理。 3、行:代理官職。
4、署:指代理無本官的職務。 5、兼:同時掌管,兼任。
6、權:暫代官職。 7、判:高位兼低職。
8、攝:暫代官職。 五、表示職位調動的: 1、調:調動官職。
2、轉:轉任,平調。 3、徙:調動官職。
4、改:改任官職。 5、補:補任空缺官職。
6、遷:調動改派,調職。 7、累遷:表示多次調動。
8、出:京官外放,與放意思相近。 六、表示辭官、退休的: 1、告老:官員年老辭職。
2、解官:辭去官職。 3、乞骸骨:古代官吏請求退職,意思是使骸骨歸葬故鄉(xiāng)。
4、請老:古代官吏請求退休養(yǎng)老。 5、乞身:古時認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軀體不再由自己支配,因此稱請求退職為乞身。
6、移病:上書稱病,為做官者請求退職的委婉語。 7、謝?。和胁∫嘶蛑x絕賓客。
4. 古代文化常識知多少
、人的稱謂 二、古代職官 三、天文歷法 四、古代地理 五、科舉制度 六、風俗禮儀 七、飲食器用 八、音樂文娛 九、文史典籍 十、目錄辭書 十一、古代軍制 1、人的稱謂 古代時人的稱謂 ·常見稱謂 ·特殊稱謂 ·中國古代姓氏 2、古代職官 古代職官一覽,以及解說 ·古代官職的一覽, 詳細解說 ·官職的任免升降 ·古代授官稱謂 ·古代兼代官職的稱謂 3、天文歷法 天文歷法 ·星宿名稱 ·歷法 ·二十八星宿 4、古代地理 古代地理,稱謂 ·古代地理,稱謂 5、科舉制度 古代科舉的詳細解說 ·科舉制度一覽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發(fā)展 6、風俗禮儀 我國傳統(tǒng)習俗 ·風俗禮儀,傳統(tǒng)節(jié)日,稱謂等 7、飲食器用 古代飲食器用 ·古代的飲食與器用 8、音樂文娛 【五聲】也稱“五音”,即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zhi)、羽五個音級。
五聲與古代的所謂陰陽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樸素的理論形式一樣,是我國早期整體化的美學觀,被西方人看作是整個東方音樂的基本形態(tài)。
·古代音樂文娛 9、文史典籍 【四書】 【五經】 【六經】 【十三經】 【三字經】 【千字文】 【千家詩】 【唐詩三百首】 【文。、人的稱謂 二、古代職官 三、天文歷法 四、古代地理 五、科舉制度 六、風俗禮儀 七、飲食器用 八、音樂文娛 九、文史典籍 十、目錄辭書 十一、古代軍制 1、人的稱謂 古代時人的稱謂 ·常見稱謂 ·特殊稱謂 ·中國古代姓氏 2、古代職官 古代職官一覽,以及解說 ·古代官職的一覽, 詳細解說 ·官職的任免升降 ·古代授官稱謂 ·古代兼代官職的稱謂 3、天文歷法 天文歷法 ·星宿名稱 ·歷法 ·二十八星宿 4、古代地理 古代地理,稱謂 ·古代地理,稱謂 5、科舉制度 古代科舉的詳細解說 ·科舉制度一覽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發(fā)展 6、風俗禮儀 我國傳統(tǒng)習俗 ·風俗禮儀,傳統(tǒng)節(jié)日,稱謂等 7、飲食器用 古代飲食器用 ·古代的飲食與器用 8、音樂文娛 【五聲】也稱“五音”,即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zhi)、羽五個音級。
五聲與古代的所謂陰陽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樸素的理論形式一樣,是我國早期整體化的美學觀,被西方人看作是整個東方音樂的基本形態(tài)。
·古代音樂文娛 9、文史典籍 【四書】 【五經】 【六經】 【十三經】 【三字經】 【千字文】 【千家詩】 【唐詩三百首】 【文選】 【古文觀止】 【古文辭類纂】 【二十四史】 【史記】 【資治通鑒】 【太平廣記】 【詩文集的命名方式】 【史書編寫方式】 ·文史典籍。
5. 關于古代文化常識
3、謙辭和敬辭
竊: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請:請允許我、請讓我。
枉駕:有勞大駕。
惠賜:指對方給以了好處。
科舉職官
鄉(xiāng)試(錄取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錄取者稱為“貢生”,第一名稱為“會元”)
殿試(錄取者稱為“進士”,第一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拜:授給官職。
除:免去舊職任新職。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職。
遷:調動官職升官。
革:革除官職。
罷:罷免、停職。
免:免除官職。
黜:廢黜、貶退。
謫:降職遠調。
削:革職罷官。
廢:罷免或廢黜。
退:⑴撤銷或降低官職;⑵自己辭職。
斥:屏棄不用。
去:去職,被調離。
左遷:降低官職調動。
擢:提拔、選拔。
授:封給官職。
何謂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職名稱。據歷史記載,西周時期周王朝及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級。戰(zhàn)國時期,不少國家沿用。上卿是當時最高的官職。
九卿之說始于秦漢,指的是太常、光祿勛、衛(wèi)尉、廷尉、太仆、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九個官職。
具體一點來說,太常掌管宗廟祭祀與禮儀;光祿勛掌管宮廷的守衛(wèi)和護從;衛(wèi)尉負責宮門警衛(wèi)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車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獄、案件的審理等;大鴻臚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負責外交及民族事務;宗正負責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務;大司農又名治粟內史或大農令,掌管谷貨、租稅、賦役、財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以供養(yǎng)皇帝。到北魏時期,在正卿之下還設少卿,歷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廢止。
三公之說也起始很早,周時以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西漢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使大夫(大司空)為三公。到東漢時,名稱有所改變,指太尉、司徒、司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負責軍政事務。
6. 古代官職的知識
以?h、唐、宋、明、清?櫓? 大體分秦?h丞相制、隋唐三省制、明清?乳w制。
?h代官制 中央?嗔??,藩?匚壞吐??? 有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槿?徘渲啤5胤焦彩藎摯?、縣、鄉(xiāng)、亭、里。 丞相:輔佐皇帝,治理全??,丞相之下設九卿。
-?h朝初年,丞相有?r亦稱相???? -?|?h光武帝?r,一切政?眨撓繕???,尚?釹喈?於西?h初年的丞相。 太尉: -武帝?r,?⑻?靖?櫬笏抉R,由大?④?兼領。
-西?h晚年,大司馬大?④?成???際掌握政?嗟娜??? ?h朝的官制,除了在地方上設置王??、海盔之外??綴醵汲幸u秦制。 中央 *** 的最高官?T是丞相。
次于丞相的是御大夫,其??脹ǔJ槍倮艫謀O察?C關。而掌管全??事的是太尉。
這三種官吏通稱?欏溉?埂U乒莧??政的是治粟?仁豐岣拿?櫬筠r令,?h武帝?r又改名?櫬笏巨r,相?於現在的?政部長。掌管?宜痙?,??Q罪刑的是廷尉?h文帝?r代有名的廷尉???之,遵照律法推?誘睿輝試S天子?y?硎怯忻墓適隆? 魏?x官制 三省六官形成,天子親信,私?僬???? 三省(六官)尚?嚎?理庶政 中?涸t命?C要 門下:獻納諫正 -三省長官原?榛實塾H信,后演?成?櫓醒??際?陶普??? -北周依周禮設置六官,是隋唐以后六部之由?懟? 隋唐官制 三?。浚┲校盔??Q策?C?? 門下:??駁?C?? 尚??絳?C?? 就制度言,三省的長官,皆?樵紫?,有剩縯合議於政事堂,???嘣陟噸??、视懶?? 后?碇?u演?,尚??W射?有「?⒅?隆?、「同??T下三品」等?,才可入議政事。
地方官制?榭?、縣二?,后?櫚饋⒅蕁⒖h三?。 唐朝群相制發(fā)展?過五??階段,即:三省長官均?宰相;只有侍中、中?睢⑼?T下三品、同中?T下平章事才是宰相;非侍中、中?疃鵂?相者,需加“同平章事”方?宰相;中唐以后,“使相”出現;唐朝后期又出現了“?認唷薄H合嘀頻陌l(fā)展既與??r的行政體制和運行?C制的?遷息息相關,又與皇?嗯蠣?、相?嘞?p緊密相連。
宋遼金官制 中央文武分?啵?韌夤僦聘撓夢娜耍?啻?櫸窒鰲? 地方官制?槁貳⒅蕁⒖h三?,長官由朝臣兼任。 二府:宰相:掌政事(首相:用平章事,副相:?⒅?攏┲魑氖虜荒苓^???政,也?o?喔深A?政。
?忻蓯梗很?事 三司使(?舨克盡Ⅺ}鐵司、度支司):?政。 諫院及御史臺:監(jiān)察,諫院和御史臺?ο?嗟鬧坪忸H大。
宋朝的官制,分?榫牌罰科酚衷俜終c?模簿褪?木牌貳⒄牌貳?陌似貳⒄似罰源祟?推,共有十六?。 演?: 神宗?r:改用尚?笥?W射居相?,罷三司,?政納入尚??舨浚?娜?嚳至⒆?成文武分?嘀??? 南渡以后:?h去三省長官的?稱,?⒆笥?W射改稱?樽笥邑┫?,掌??。
螽?於唐制。 遼分北面官和南面官:北面官主番事,南面官治?h人。
金?t仿宋制,海陵王?r,施行尚?皇≈疲?槲?皇≈浦??? 元代官制 中?。赫評碚???忻茉海褐?? 主要承襲宋代的文武分?嘀?。?仿金的一省制,?U尚?c門下,留中?。
?K移六部於中?∠攏棺罡噠??C???畝嘣??橐輝?? 宰相仍?槎噯?K制,除中??槭組L外,左右丞相等均可??Q????。?明代官制 行君主?V啤? 六部:直接聽命於皇帝。 -明自?U除丞相后,逐?u形成?乳w制,由皇帝兼??相?啵芯?V?,是??沃貧壬系囊淮笞?革。
-明初六部地位原不高,?U丞相后,提升六部地位,直接聽命於皇帝,?成一種?裁的體制。 ?乳w: -仿宋制,置殿閣大?W士,?漕???。
-成祖?r,大?W士得??C?H,正式有?乳w之名。 -仁宗、宣宗以后,皇帝多不親政,閣??u重,超越六部,制度日?完?洹? -大?W士只有「票?M」??,一??Q定仍在皇帝,?嘞捱h較丞相小,所以?乳w大?W士究與丞相不同。
明朝的中央官制不設宰相,改設?乳w,以便皇帝???大??,達到君主?V頻哪康摹R??]設宰相,所以明朝初期便設立殿、閣大?W士,?榛噬喜?M文墨,提出意?供皇帝?⒖???明成祖?r,大?W士開始可以?⑴c?掖笫碌撓??,?K有了正式「?乳w」的名稱。 明仁宗之后,皇帝大多不再親自?理政事,?乳w的?嗔?u?u加重,甚至超越六部,制度也越?碓酵?洹km然是閣?嘣街?,胆鹤l?W士?是只有「票?M」的?嗔?,也就??⒁庖???在一??小??l上,再貼在奏章上,呈給皇帝看,一切的?Q定?是在皇帝,?嗔 h比以往的丞相小。
清代官制 清初:大致沿襲明代,雍正?r始設置??C?。 -六部:直接聽命於皇帝。
-?乳w:??噙h不及明代。 -議政王大臣:???鍘? 清初?乳w與明不同: -?⒋?W士的官秩提高?檎黃貳? -成?T?M?h各半,首揆由?M人出任。
-清代的?乳w大?W士雖然官秩提高,但??噙h不及明代。 ??C?: -初因議政王大臣不諳??眨?乳w又易??C密,故設此?C??。
-選王公、大臣?檐??C大臣,掌理?C密重?眨?u至取代閣??,??櫓醒胱罡?Q策?C??,與?乳w一?櫻?]有直接向六部及各省發(fā)布命令的?嗔Γ皂?秉命於皇帝。 清朝的中央官制,大致沿用明代的制度。
但?乳w大?W士的???s比不上。
7. 古代官吏的任免升降用語
1、表被任以官職的:征、辟、察、舉、召、薦、進、稱、補、作、表、為、就
2、表官職變化的:
1) 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 表提升的:擢、拔、陟、升、遷
3) 表調動的:調、徙、轉、改、放、出、出官
4) 表降職的:左遷、遷謫、謫、逐、貶、詘(黜)
5) 表罷免的:奪、黜、罷、免、去、廢、蠲
6) 表恢復的:復、還
7) 表辭去的:辭、致政、告退、退、歸故里
3、常見的官名、官司府名:
宰相:總攬政務的大官。宰,主持,相,輔佐
三司:太尉,司徒 司空
太尉:軍事首腦
知州:州一級行政長官。知,管理
尚書:六部最高行政長官
主簿:秘書
郎中:尚書屬下部員
左右拾遺:唐代諫官
巡撫:總攬一省行政軍事長官
總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長官
侍郎侍中:宮廷侍衛(wèi)
宦官:宮廷內侍,又稱太監(jiān)
太史:記史,管文收
太守:郡一級行政長官
六部:吏、戶、禮、兵、刑、工
知縣:縣一級行政長官
員外部:尚書下屬宦官
翰林學士:管文件,圖書,侍讀
御史大夫:其權力僅次丞相
校尉:漢代軍事長官
圍子監(jiān):中央教育機構
中書?。褐醒胄姓C要機關
丞相:相當于宰相
中國古代官爵制度
中國古代的官職制度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官本位”的社會。所以,了解古人的官場,就等于了解了半個古人的社會。
了解古人的官場,就要從了解古人的官職名稱開始。
?
秦始皇
從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開始,中國就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tǒng)國家。整個國家的政治結構分為兩塊,一塊是中央的政治,另一塊則是地方的政治。而官職制度相應地也分為兩套,一套是中央的官職制度,另一套則是地方的官職制度。
中央的皇帝及官員像火車頭一樣帶動著地方各級的官員,整個龐大的帝國,才能像一列高速火車一樣,有序且高效地向前奔跑。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中央的官職制度以及相應的官職名稱。至于地方的官職制度及相應的官職名稱,紙條君之后再給大家細說~
?
從“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
古代的官職制度萌芽于先秦時期,發(fā)展到秦漢的時候,官職制度就基本成熟了,紙條君來帶大家溫習下歷史課本~
秦漢時期,中央的官職制度主要是“三公九卿”制,“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負責輔佐皇帝處理全國事務,是皇帝的助手,大概相當于今天的“國務院總理”吧。而太尉則協(xié)助皇帝掌管全國的軍隊,是全國最高的軍事長官,大概相當于今天的“軍委主席”吧。御史大夫掌圖籍章奏,監(jiān)察百官,大概相當于今天的“中紀委”吧。至于“九卿”,則是虛指“列卿”或“眾卿”,并沒有確指“九位大卿”的意思。
這是秦漢時期中央官職制度的基本情況。我們所熟知的寫過《諫逐客書》的秦朝文人李斯,就曾官至丞相。
?
古代中央官職制度發(fā)展到魏晉南北朝時,“三公九卿”制便慢慢地過渡為“三省六部”制了?!叭×俊敝瞥鮿?chuàng)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
“三省”指的是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三省同為國家最高的政務機構,中書省負責決策,門下省負責審議,而尚書省則負責執(zhí)行。(可能有點類似于今天美國的“司法”、“立法”、“行政”的三權分立吧。)
?
所謂的“六部”就是尚書省下轄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吏部掌管官吏任命;戶部掌管戶口土地、錢糧收支;禮部掌管禮儀祭祀、科舉學校;兵部掌管武官選用、軍事行政;刑部掌管司法行政;工部掌管屯田水利、交通工程。六部之間組織完整,分工明確。各部長官稱尚書,副長官稱侍郎
古代升遷降職的有關文學常識
官職升降是常見的事情,但是官職在升降的時候都會采用一些專業(yè)的詞語。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古代官職升遷的詞語,希望對你有用。
古代官職升遷的常用詞語
除:即拜受官職。
拜:授予官職;任命。
陟(zhi,音治):指官吏的提升和進用。《出師表》:“陟罰臧否,不宜異同?!?/p>
擢:由選拔而提升。
賞:由皇帝特旨頒布,賜予臣子官職官銜或爵位。
遷:改官。有三種情況:一是平調,二是升遷,三是降職。古代常在遷的前后加字加以區(qū)別。如“遷受”“遷除”“遷進”表示升遷;“遷調”“遷官”“轉遷”說明調職;“遷謫”“遷削”“左遷”常指降職。
謫:降職,往往指因罪而被降職或流放。
放:即放逐。
黜:貶斥,廢除,降官的意思。
出:即“出任”可以由家居而出任官員,也可以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員。
徙、轉:一般調職。
征、辟:征召賢士為官。
古代官職任免升降的術語
關于任職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贈(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薦、舉(多用于布衣作官)、點(用于口語)。
關于提升職務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級到高級)、進(用于較高職務追加)、起復(恢復原職務)、超遷。
關于降級免職的:罷、免、解(因非嚴重過失而解除職務)、貶、謫(因過失而降級)、革、褫(撤職查辦)、開缺(奉命或自請解除職務)、致仕(帶職退休)、左遷(降級使用)。
關于調動職務的:移、調、徒、量移(調的比原職稍好)、補(由候補而正式上任)
關于兼職的:領(以本官兼較低職)、攝(暫時兼任比本官高的職務)、權(臨時代職)、行(代行某職而尚無此官銜)、(代替無本官的職務)、護(原官短期離職,臨叮守護印信
古代官職及解釋
近來古裝戲特別受大家的歡迎,但是里面的官職太過于多,像什么太守,刺史,太尉啊,一些不熟悉歷史的讀者可能就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下面就由我為你整理的古代官職及解釋,歡迎閱讀!!!
古代官職及解釋
丞相:秦、漢時期定的制度。以丞相為輔佐皇帝的最重政務長官,與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漢代初期有時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一般只置一人,不分左右。明初亦說左右丞相,不久即廢,此后不再有丞相之名。
中書令:漢武帝時以宦官充任,職掌傳宣詔令。曹丕即位后設中書監(jiān)及中書令,監(jiān)令同等,其權任相當于宰相,習慣上監(jiān)在令前。隋、唐以后,中書監(jiān)廢止,只存中書令。
中書監(jiān):魏時曹丕即位后所設,與中書令同等權位。
中書省:魏晉以后,尚書令之權被中書監(jiān)、中書令所代,開始以中書省為中央總機構。至梁、陳時,中書省內部事務官中有中書舍人五人,領主事十人,書吏二百人。
中書舍人:唐、宋時中書舍人是相當尊貴的官職。明代設中書科中書舍人,僅掌書寫誥敕等事,官階從七品。開始名為中書省直省舍人,后固中書省廢而改稱中書科中書舍人。中書舍人不為人重視,僅作為外觀裝點而已。其中有以工書得名實際擔任繕寫者,清仍其制,一般稱中書科中書,是無是輕者之官。
秘書令:漢末曹操為魏王,初置秘書令,掌機要文書。曹丕即位后,改為中書監(jiān)和中書令。
主書:戰(zhàn)國時魏國為國君保各種文字資料的人員。
御史大夫:秦朝時負責監(jiān)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國家重要圖冊、典籍,代朝廷起草詔命文書等。西漢時,御史大夫與丞相、太尉合稱三公。丞相缺位時,往往由御史大夫遞補。晉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負責文書工作。
令史:漢代郎以下負責文書工作的官職。分:蘭臺令史、尚書令史。隋:唐以后,令史變?yōu)槿?、六部御史臺低級事務員的稱謂。
宰相:封建時代“宰相為君主之幕僚長。”相當于現在的秘書長。
諫議大夫:西漢時稱秘書工作人員的諫大夫。東漢時改稱諫議大夫。隋、唐時錄屬于門下省,職責是侍從和規(guī)諫。宋代設諫院,遼金沿置,明代廢除。
黃門侍郎:西漢時在宮內內服務的郎官。東漢時黃門侍郎為專職,職責是侍從皇帝,傳達詔命。南朝以后黃門侍郎負責掌管機密文件。
左右曹:漢代處理皇帝文書的官職。這種官職不是專職,而是加職。大臣能得到左右曹加官,就能處理皇帝的文書。
譯官令九譯令:漢代設置的翻譯官,負責翻譯異國來信之語言。相當于當代的外文秘書。
符寶郎:東漢時掌管天子印璽及符節(jié)的官。
御史中丞:漢代御史大夫的下屬官員,負責中央館、圖書館,處理直達君主的一切奏章,監(jiān)督在外行使巡察權的各部刺史等。漢以后御史中丞為御史的長官,與司隸校尉國為最有權威的督察官。
從事:漢代刺史的佐吏,如別駕、治中、主簿等都為從事。當時各郡國也有從事。
書佐:漢代主管文書的小吏。像功曹書佐、典郡書佐等,負責起草和繕寫文書。
尚書:尚書是主管文書的意思。漢代在宮廷中主管文書的官稱為尚書。
二千石曹尚書:漢代郡國守相的官傣為二千石,古習慣上稱地方行政長官為二千石。那時尚書是分曹辦事,分管郡國守相文書的尚書被稱為二千石曹尚書。
三公曹尚書:東漢時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那時尚書是分曹辦事,分管三公職掌的文書的尚書被稱為三公尚書。
尚書令:尚書的主管為尚書令。隋、唐時逐漸形成以尚書為尚書省長官的制度,這樣尚書令就不是主管文書的官,而是中央行政監(jiān)督各部門的最高首長。
登仕郎:文散官名。唐始置,為文官第二十七階,正九品下。宋正九品?;兆诔鐚幎?1103)用以代知錄事參軍、知縣令,政和六年(1116)改為修職郎,為文官第三十六階。金正九品上。元升為正八品,掌管宗卷、錢榖的屬吏。《元史·百官志一》:“照磨一員正八品,掌磨勘左右錢榖出納繕料例,凡數計文牘簿籍之事?!泵髡牌烦跏趯⑹肃O,升授登仕郞。清正九品概授登仕郞。
三省六部解釋
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zhí)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于現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于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于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xù)到清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