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識積累稱謂,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稱謂
推薦文章
古代文化常識之古代人稱稱謂
1. 古代文化常識特殊稱謂
古代文化常識特殊稱謂 1.古代特定的稱謂
中國古代稱謂大全(一)直接用敬稱常用的有:“汝、爾、子、而、公、君”等。
(二)用名詞做尊稱的有:“先生、吾子”;用對方所在的處所或手下的人來代表對方,有“足下、陛下、閣下、執(zhí)事、左右”等;用官職身份尊稱對方的,如“大王、大夫、將軍、公子”等。(三)用形容詞來稱呼的有: 尊府、尊兄、尊駕、尊夫人;賢弟、賢妻;仁兄、仁弟;貴體、貴姓、貴庚;高朋、高親、高鄰、高見;大禮、大作、大駕。
二、謙稱:謙稱是謙虛的自稱,分兩種:一是:“我”,分四類::一類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謙下用姓、用名。二類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稱,表示歉下。
三類是婦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四類是君主常用“寡人、不轂、孤”表示謙下。
二是稱呼與自己有關的人物,分三種:一是用形容詞來修飾,以示謙下,常見的有: 愚兄、愚弟、愚見、愚意;敝國、敝邑;賤體、賤軀、賤息(在皇帝面前稱自己的兒子)、賤內;小女、小兒、小號。微臣;卑職。
二 是用動詞來修飾表示謙下,常見的有: 竊思、竊念、竊聞;伏惟(趴在地上想,在下對上或晚輩對長輩陳述想法時用)、伏聞。三 是用名詞示謙下。
在別人面前謙稱自己的兄長用“家”,“家父、家君、家尊、家嚴”都可用于稱自己的父親;“家母、家慈”稱自己的母親;“家兄”是稱自己的哥哥。在別人面前稱呼比自己年紀小或輩分低的親屬用“舍”,“舍弟”就是自己的弟弟,“舍侄”就是自己的侄輩。
“家”、“舍”都可譯成“我的”。三、其它稱謂 自稱是在別人面前稱呼自己。
帝王自稱“寡人”,老人自稱“老朽”,年幼者在年長者面前自稱“小弟”,和尚自稱“貧道、貧僧”,一般人自稱“鄙人”。謙稱都屬于自稱。
他稱是稱呼別人。如稱陪伴新娘的女子為“伴娘”,稱貴族婦女為“仕女”,“夫人”在古代稱諸侯的妻子,后來用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稱年老男子為“老丈”,稱年輕男子為“郎君”。
尊稱都屬于他稱。鄙稱是用輕蔑的口吻稱呼別人,如“豎子、小子、女流?!?/p>
專稱是某些約定俗成的稱謂。如稱砍柴的為“樵夫”,稱船夫為“舟子”,稱國家的杰出人物為“國士”。
代稱是借用別的稱謂代替本來的稱謂.如用“巾幗”代稱女子,用“梨園”代稱戲班,用“俳優(yōu)”代稱滑稽演員。代稱屬于修辭上的借代手法。
慣稱是用約定俗成的習慣稱謂稱呼某人。如“老莊”是指老子(李耳)和莊子(莊周)及其學說,“郊寒島瘦”是指孟郊和賈島。
不同年齡人的稱謂: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20歲稱桃李年華。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標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80至90歲稱耄耄之年。
100歲樂期頤。 另外,還有稱童年為總角或垂髫,稱青少年為束發(fā),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稱長壽老人為黃發(fā)等等。
社交用語和交友稱謂:初次見面說“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對方來信叫“惠書”;請人幫忙說“勞駕”;托人辦事用“拜托”;請人指點用“賜教”;贊人見解用“高見”;求人原諒說“包涵”;老人年齡問“高壽”;客人來到用“光臨”;與人分別用“告辭”;看望別人用“拜訪”;請人勿送用“留步”;麻煩別人說“打擾”;求給方便說“借光”;請人指教說“請教”;歡迎購買叫“光顧”;好久不見說“久違”;中途先走用“失賠”;贈送作品用“斧正”。 親友間禮貌稱呼 父母同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
父母單稱家父、家嚴;家母、家慈。父去世稱:先父、先嚴、先考。
母去世稱:先母、先慈、先妣。兄弟姐妹稱家兄、家弟、舍姐、舍妹。
兄弟代稱昆仲、手足。夫妻稱伉儷、配偶、伴侶。
同輩去世稱:亡兄、亡弟、亡妹、亡妻。別人父母稱:令尊、令堂。
雖人兄妹稱:令兄、令妹。雖人兒女稱:令郎、令媛。
妻父稱:丈人、岳父、泰山。別人家庭稱: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稱:寒舍、舍下、草堂。男女統(tǒng)稱:男稱須眉、女稱巾幗。
夫妻一方去世稱:喪偶。老師稱:恩師、夫子。
學生稱:門生、業(yè)。學校稱:寒窗、雞窗。
同學稱:同窗。古代年齡稱謂小集: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金釵之年:女孩12歲。
豆蔻年華:女子13歲。志學:15歲。
及笄:女子15歲。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16。
弱冠:20歲。桃李年華:女子20歲。
花信年華:女子24歲。而立:30歲。
不惑:40歲。天命:50歲。
知非之年:50歲。耳順、花甲之年:60歲。
古?。?0歲。耄耋:80、90歲。
期頤:百歲之人。
2.姓名字號的古代文化常識
1、古人的名不能和自己的親人取相同的名字,特別是長輩,如果有相同的字眼就一定要避諱,將這個字給改掉,不然就是對長輩的不尊敬。直系的祖先其實也算在這個范疇里面,如果名字里面有相同的字也要避諱改掉。
尊者值得是尊貴的人,一般是指自己的上級和皇帝,名字當中不得帶他們名字中的字,如果有就要避諱,將自己的名字改掉,不然容易被穿小鞋,甚至有殺身之禍。
2、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義的名字。古代男子20歲女子十五歲,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稱其表德之字。后稱字為表字。
3、號,是指中國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稱。如蘇軾字子瞻,別號東坡居士。號多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與名、字無聯(lián)系。中國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稱。簡稱號。在古人稱謂中,別號亦常作為稱呼之用。
擴展資料:
在古代,由于特別重視禮儀,所以名、字的稱呼上是十分講究的。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平輩之間,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直呼其名,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
平輩之間,相互稱字,則認為是有禮貌的表現。下對上,卑對尊寫信或呼喚時,可以稱字,但絕對不能稱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長輩的名,更是連提都不能提,否則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產生了“避諱”制度。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表字
百度百科-號
3.古代文化常識知多少
、人的稱謂 二、古代職官 三、天文歷法 四、古代地理 五、科舉制度 六、風俗禮儀 七、飲食器用 八、音樂文娛 九、文史典籍 十、目錄辭書 十一、古代軍制 1、人的稱謂 古代時人的稱謂 ·常見稱謂 ·特殊稱謂 ·中國古代姓氏 2、古代職官 古代職官一覽,以及解說 ·古代官職的一覽, 詳細解說 ·官職的任免升降 ·古代授官稱謂 ·古代兼代官職的稱謂 3、天文歷法 天文歷法 ·星宿名稱 ·歷法 ·二十八星宿 4、古代地理 古代地理,稱謂 ·古代地理,稱謂 5、科舉制度 古代科舉的詳細解說 ·科舉制度一覽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發(fā)展 6、風俗禮儀 我國傳統(tǒng)習俗 ·風俗禮儀,傳統(tǒng)節(jié)日,稱謂等 7、飲食器用 古代飲食器用 ·古代的飲食與器用 8、音樂文娛 【五聲】也稱“五音”,即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zhi)、羽五個音級。
五聲與古代的所謂陰陽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樸素的理論形式一樣,是我國早期整體化的美學觀,被西方人看作是整個東方音樂的基本形態(tài)。
·古代音樂文娛 9、文史典籍 【四書】 【五經】 【六經】 【十三經】 【三字經】 【千字文】 【千家詩】 【唐詩三百首】 【文。、人的稱謂 二、古代職官 三、天文歷法 四、古代地理 五、科舉制度 六、風俗禮儀 七、飲食器用 八、音樂文娛 九、文史典籍 十、目錄辭書 十一、古代軍制 1、人的稱謂 古代時人的稱謂 ·常見稱謂 ·特殊稱謂 ·中國古代姓氏 2、古代職官 古代職官一覽,以及解說 ·古代官職的一覽, 詳細解說 ·官職的任免升降 ·古代授官稱謂 ·古代兼代官職的稱謂 3、天文歷法 天文歷法 ·星宿名稱 ·歷法 ·二十八星宿 4、古代地理 古代地理,稱謂 ·古代地理,稱謂 5、科舉制度 古代科舉的詳細解說 ·科舉制度一覽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發(fā)展 6、風俗禮儀 我國傳統(tǒng)習俗 ·風俗禮儀,傳統(tǒng)節(jié)日,稱謂等 7、飲食器用 古代飲食器用 ·古代的飲食與器用 8、音樂文娛 【五聲】也稱“五音”,即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zhi)、羽五個音級。
五聲與古代的所謂陰陽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樸素的理論形式一樣,是我國早期整體化的美學觀,被西方人看作是整個東方音樂的基本形態(tài)。
·古代音樂文娛 9、文史典籍 【四書】 【五經】 【六經】 【十三經】 【三字經】 【千字文】 【千家詩】 【唐詩三百首】 【文選】 【古文觀止】 【古文辭類纂】 【二十四史】 【史記】 【資治通鑒】 【太平廣記】 【詩文集的命名方式】 【史書編寫方式】 ·文史典籍。
4.關于古代文化常識
3、謙辭和敬辭
竊: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請:請允許我、請讓我。
枉駕:有勞大駕。
惠賜:指對方給以了好處。
科舉職官
鄉(xiāng)試(錄取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錄取者稱為“貢生”,第一名稱為“會元”)
殿試(錄取者稱為“進士”,第一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拜:授給官職。
除:免去舊職任新職。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職。
遷:調動官職升官。
革:革除官職。
罷:罷免、停職。
免:免除官職。
黜:廢黜、貶退。
謫:降職遠調。
削:革職罷官。
廢:罷免或廢黜。
退:⑴撤銷或降低官職;⑵自己辭職。
斥:屏棄不用。
去:去職,被調離。
左遷:降低官職調動。
擢:提拔、選拔。
授:封給官職。
何謂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職名稱。據歷史記載,西周時期周王朝及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級。戰(zhàn)國時期,不少國家沿用。上卿是當時最高的官職。
九卿之說始于秦漢,指的是太常、光祿勛、衛(wèi)尉、廷尉、太仆、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九個官職。
具體一點來說,太常掌管宗廟祭祀與禮儀;光祿勛掌管宮廷的守衛(wèi)和護從;衛(wèi)尉負責宮門警衛(wèi)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車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獄、案件的審理等;大鴻臚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負責外交及民族事務;宗正負責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務;大司農又名治粟內史或大農令,掌管谷貨、租稅、賦役、財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以供養(yǎng)皇帝。到北魏時期,在正卿之下還設少卿,歷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廢止。
三公之說也起始很早,周時以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西漢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使大夫(大司空)為三公。到東漢時,名稱有所改變,指太尉、司徒、司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負責軍政事務。
5.有關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測試題及答案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測試題
1.稱杜甫為杜工部, 稱左光斗為左忠毅公,稱陸游為陸放翁 ,分別是以 、、來稱呼人。
2."卑己尊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古人在稱別人的父親時,敬詞有令父、等;稱自己的母親時,謙詞有家母、等。
3.古代男子年20行" ",女子年15行" ",以示成年,這時才能取" "。
4."花甲重逢,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還多一度春秋。"這是一幅寫給 歲老人的壽聯(lián)。
5.古代兄弟之間用" "表示排行。" "表示最大," "表示最小。
6.我國古代對人的稱謂有一些特殊的標志,如"從"表示
關系,"先"表示 。
7.我國古代的紀年法有三種: 、、。"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 。
8.我國古代把農歷每月初一叫" ",十五叫" ",月末一天叫" "。
9.古人說"點卯"的"卯"相當于現在上午 時到
時。
10.農歷清明前的四個節(jié)氣依次為 、、、。
11.1998年是農歷戊寅年,按傳統(tǒng)說法是屬虎人的本命年;據此推算,2000年是農歷 年,是屬 人的本命年。
12.古人把從黃昏到第二天拂曉分為 更。其中"三更"大致相當于地支紀時法的 時,也就是現在的
時到 時。
13.我國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指的是 、、、、五種物質。
14.中國隋唐以后的官職實行 "三省六部制", "六部"是指: 部、部、部、部、部、部,各部的長官均為 。 "六部"中主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的是 。
15.古代授官叫 、,降官貶官叫 、。
16.漢代郡的長官稱 ,隋唐州的長官稱 ,宋代州的長官稱 ,明代府的長官稱 。
17.古代中國曾分置九州,居于九州之首的是 州," "是今河北省的簡稱。
18.按東、西、南、北、中的順序,寫出"五岳"的名稱: 、、、、。
19."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一句中的"白下"指的是: 。
20.河南省的洛陽位于洛河之 ,湖北省的漢陽位于漢水之 ,陜西省的華陰位于 之北。
21.成語"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 、、。
22.傳說中的開天辟地、煉石補天、銜石填海的神話人物依次是: 、、。
23.我國古代禮儀,宴席的四面座位,以 為最尊,其次是 ,再次是 ,最下位是 。
24.我國古代造字有"六書"之說,"六書"是指 、、、、、。
25.古代有"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的說法,句中的"四庫"指的是 、、、。
26.古代的節(jié)日大多伴有一些民俗活動,如元宵節(jié) ,清明節(jié) ,重陽節(jié) 。
27.舊時文人的四大雅趣是 、、、。
28."歲寒三友"指的是 、、。
29.我國古代五聲音階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 、、、、。
30."入則孝,出則悌。""孝"指善事 ,"悌"指善事 。
31.我國古代的十大古曲是: 、、、
、、、、、、
古代文化常識測驗題參考答案
1.官職 謚號 號 2.令尊 家慈 3.冠禮 笄禮 字 4.141 5.伯仲叔季
伯 季 6.堂房親屬 已去世 7.王公年次記年法 帝王年號記年法 干支記
年法 年號干支合用記年法 8.朔 望 晦 9.五 七 10.立春 雨水 驚蜇
春風 11.庚辰 龍 12.五 子 前天晚上11點 第二天凌晨1點 13.金 木
水 火 土 14.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尚書 吏部 15.拜 除 謫 左遷
16.太守 刺史 知州 知府 17.冀 冀 18.泰山 華山 衡山 恒山 嵩山
19.南京 20.北 北 華山 21.儒教 佛教 道教 22.盤古 女媧 精衛(wèi) 23.
坐西朝東 坐北朝南 坐南朝北 坐東朝西 24.象形 指事 會意 形聲 轉注
假借 25.經 史 子 集 26.觀燈 踏青掃墓 登高賞菊 27.琴棋書畫 28.松
竹梅 29.宮 商 角 徵 羽 30.父母 兄長 31.高山流水 廣陵散 平沙落雁 梅花三弄 十面埋伏 夕陽簫鼓 漁樵問答 胡茄十八拍 漢宮秋月 陽春白雪
中國古代稱謂語有哪些?
;?????01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在稱謂方面很講究,主要有尊稱和謙稱,其它有自稱、他稱、鄙稱、 專稱、代稱、慣稱等。中國人的稱呼是宗法、習俗、等級、地位、聲望等的反映,尊長、后輩、上級、下屬各有各的一套稱呼,誰也不能逾越。
??????中國人的稱呼,實質上就是一部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史,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歷史的沉淀與變遷。中國人的稱呼是宗法、習俗、等級、地位、聲望等的反映,尊長、后輩、上級、下屬各有各的一套稱呼,誰也不能逾越。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在稱謂方面很講究,主要有尊稱和謙稱,其它有自稱、他稱、鄙稱、 專稱、代稱、慣稱等。古往今來,中國人的稱呼既反映出了人們對于成功的觀念,又透射著一種“自卑下之道”的“謙恭精神”,這種人生精神,必定要在人們的語言、稱呼中體現出來。
??????一、人的稱謂:
??????(一) 稱字:幼時命名由父親長輩命名,成年男20,女15,如取字沈德鴻字雁冰,魯迅字豫才。
??????(二) 稱號:一般只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fā)某種情感,年齡不限,如李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清照號易安居士。
??????(三) 稱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稱號,如范仲淹稱文正,歐陽修稱文忠。
??????(四) 稱籍貫: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稱孟襄陽,柳宗元又稱柳河東。
??????(五) 稱官名:以人的官名來命名,如杜甫稱杜工部。
??????(六) 稱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來命名。如岑參:岑嘉州 柳宗元稱柳柳州
??????(七)古代帝王對貴族功臣的封賜爵號(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二、謙稱:
??????1、 自稱:愚、敝、卑、臣、仆
??????2、 帝王自稱:孤、寡、朕
??????3、 古代官吏自稱:下官、末官、小吏
??????4、 讀書人自稱:小生、晚生、晚學、不才、不肖
??????5、 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6、 其他自謙詞:
??????尊長者自稱:在上
??????晚輩自稱:在下
??????老人自稱:老朽、老夫
??????女子自謙:妾
??????三、敬稱:
??????1、 對帝王:萬歲、圣上、天子、圣駕、陛下、大王
??????2、 對將軍:麾下
??????3、 對于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用令、尊、賢
??????令: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兄(對方哥哥)令郎(對方兒子)令愛(對方女兒)
??????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和物。
??????尊上(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對方父親)
??????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的親戚)尊命(對方的吩咐)尊意(對方的意思)
??????賢:稱平輩或晚輩。
??????賢家(指對方)賢郎(對方兒子)賢弟(對方弟弟)
??????仁:稱同輩友人中長于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
??????4、 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唐以后稱岳父為丈人,又稱泰山。妻母為丈母,又稱泰水。
??????5、 稱謂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
??????稱死去的父親:先考、先父。
??????稱死去的母親:先妣、先慈。
??????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賢。
??????死去的帝王:先帝。
??????6、 君對臣敬稱:卿、愛卿。
??????7、 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稱,“孔子”為“圣人”,“孟子”為“亞圣”“杜甫”為“詩圣”,后來“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駕”。
??????四、特殊稱謂:
??????1、 百姓的稱謂:布衣、黎民、庶民、蒼生、氓。
??????2、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 不同的朋友關系之間的稱謂:
??????貧賤之交:賤而地位低下的時結交的朋友。
??????金蘭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
??????刎頸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忘年之交:輩份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
??????竹馬之交:從小一塊長大的異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患難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
??????4、 年齡的稱謂:
??????垂髫:三四歲——八九歲。
??????總角:八九歲——十三四歲。
??????豆蔻:十三四歲——十五六歲(比喻人還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稱為“豆蔻年華”。)
??????弱冠:20歲。
??????而立:30歲。
??????不惑:40歲。
??????知天命:50歲。
??????花甲:60歲。
??????古稀:70歲。
??????耄耋:80歲、90歲。
??????期頤:100歲。
文化常識稱謂
1.稱呼中包含的文化常識
(1)庖丁、弈秋,以職業(yè)為名(這一類先秦常見)(2)魯莊公、隋煬帝,以謚號為名 (3)漢高祖、唐太宗,以廟號為名(4)貞觀、乾隆,以年號為名(以上三類只限于帝王,第二類亦可加之于嬪妃、皇族等) (5)劉豫州、杜拾遺,以官職位名 (6)留侯、王荊公,以封號為名(7)王臨川、柳河東,以家鄉(xiāng)為名(8)先君、先父,對人稱自己去世的父母,先,就是故去的意思(9)令尊、令郎,尊稱對方的父親、兒子,令是美好的意思(10)家嚴、家慈,對人稱自己的父母,嚴是嚴厲,指父親,慈是慈祥,指母親還有:以望郡(此郡內此姓最多,則為此姓之望郡)為名,如韓昌黎(昌黎在唐為韓姓之望郡)以號為名,如蘇東坡以地理為名,如王船山(王夫之居船山,人因稱之船山)以排行為名,如段十六(段成式,好像是他,記不清了)。
等等等等,一時想不起那么多來。
2.文化常識
【古代天文】 【四象】古人把二十八宿分東、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為四種動物形象,叫作四象。
東方七宿如同飛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龍,故而稱為東蒼龍;北方七宿似蛇、龜出現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稱為北玄武;西方七宿猶猛虎躍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稱為西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飛翔的朱雀,出現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稱為南朱雀。 【月亮的別稱】 月亮是古詩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寫的對象。
它的別稱可分為:(1)因初月如鉤,故稱銀鉤、玉鉤。 (2)因弦月如弓,故稱玉弓、弓月。
(3)因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故稱金輪、玉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 (4)因傳說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稱銀兔、玉兔、金蟾、銀蟾、蟾宮。
(5)因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桂月、桂輪、桂宮、桂魄。 (6)因傳說月中有廣寒、清虛兩宮殿,故稱廣寒、清虛。
(7)因傳說為月亮駕車之神名望舒,故稱月亮為望舒。 (8)因傳說嫦娥住在月中,故稱月亮為嫦娥。
(9)因人們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稱月亮為嬋娟。 【古代地理 】 【江河】古代許多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
如《鴻門宴》:“將軍戰(zhàn)河南,臣戰(zhàn)河北?!?《過秦論》: “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
《祭妹文》“先塋在杭,江廣河深”,此處“江”即指長江,“河”則指運河。 【西河】又稱河西,黃河以西的地區(qū)。
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會于西河外澠池。” 《過秦論》:“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東】長江以東。 如李清照詩云:“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p>
《赤壁之戰(zhàn)》:“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江左】即江東。
古人以東為左,以西為右。 《群英會蔣干中計》:“即傳令悉召江左英杰與子翼相見?!?/p>
【江表】長江以南地區(qū)。 《赤壁之戰(zhàn)》:“江表英豪,咸歸附之?!?/p>
【江南】長江以南的總稱,所指區(qū)域因時而異。 白居易詞云:“江南好,風景舊曾諳?!?/p>
王安石詩云:“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 還。” 【淮左】淮水東面。
《揚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揚州在淮水東面。 【山東】顧名思義,在山的東面。
但需注意的是,因“山東”之“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數種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下面是以崤山為標準的“山東”。
如《漢書》曾提到“山東出相,山西出將”。 《鴻門宴》:“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p>
《過秦論》:“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關東】古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qū),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qū)。
曹操《蒿里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敝镐P以東地區(qū)。
【關西】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qū)。 《赤壁之戰(zhàn)》:“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
【關中】所指范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qū)稱為關中。 《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p>
《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紀年法】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四種:(1)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廉藺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p>
(2)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
此后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號紀年。如《琵琶行》“元和十年”。
(3)干支紀年法。如《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p>
(4)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后。
《核舟記》“天啟壬戌秋日” 【紀月法】我國古代紀月法主要有三種: 序數紀月法。如《采草藥》:“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
地支紀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
如杜甫《草堂即事》詩:“荒村建子月,獨樹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紀月法指農歷十一月。 時節(jié)紀月法。
如《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孟冬”代農歷十月。
【紀日法】我國古代紀日法主要有四種: 序數紀日法?!俄椉管幹尽罚骸叭逯?,明月半墻?!?/p>
“三五”指農歷十五日。 干支紀日法。
如《肴之戰(zhàn)》:“夏四月辛巳,敗秦軍于肴?!薄八脑滦了取敝皋r歷四月十三日 月相紀日法。
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
【紀時法】我國古代紀時法主要有兩種: 天色紀時法。古人最初是根據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它們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時、日入、黃昏、人定。
如《孔雀東南飛》:“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薄把傺冱S昏后,寂寂人定初。”
地支紀時法。以十二地支來表示一晝夜十二時辰的變化。
人的稱謂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 (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
(2)用于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
(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
【稱字】古人幼。
3.文學常識分類
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常見借代詞語,如: 桑梓是指家鄉(xiāng);桃李是指學生;軒轅是指國家;嬋娟是指月亮;汗青是指史冊。
2、作者以及代表作品,如:唐宋八大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 3、中國文學之最,如: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最早的愛國詩人是屈原;最早的田園詩人是東晉的陶淵明;古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是唐代的李白。
4、文化常識,如:三國:魏、蜀、吳;“四大古典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西游記》;世界四大短篇小說巨匠:契訶夫、莫泊桑、馬克·吐溫、歐·亨利。 5、一句話評書,如:《三國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紅樓夢》: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曹雪芹語);《夢溪筆談》:中國科技史上的坐標。
6、人的稱謂,如: 稱字:幼時命名由父親長輩命名,成年取字,沈德鴻字雁冰,魯迅字豫才;古代帝王對貴族功臣的封賜爵號(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7、謙稱,如: 自稱:愚、敝、卑、臣、仆;帝王自稱:孤、寡、朕;古代官吏自稱:下官、末官、小吏;女子自謙:妾 8、敬稱,如:對帝王:萬歲、圣上、天子、圣駕、陛下、大王;對于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用令、尊、賢。 9、特殊稱謂,如:百姓的稱謂:布衣、黎民、庶民、蒼生、氓;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
10、古代官職任免升降,如:遷:調職、調動,一般指升官;左遷則為降職調動; 謫:降職并遠調; 擢:選拔,提拔。 11、地理部分,如:五岳:泰山(東)、衡山(南)、華山(西)、恒山(北)、嵩山(中); 佛教四大名山:五臺山、九華山、峨眉山、普陀山。
12、天文部分,如:二十四節(jié)氣, 北斗星,北極星。 注:文學常識廣義指涵蓋文化的各種問題。
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學中的地理,歷史各種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們眾所周知的文學習慣。 拓展資料: 酒圣杜康,即少康。
傳說為酒的發(fā)明者。 文圣孔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
史圣司馬遷,字子長,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的作者。 詩圣 杜甫,字子美,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著有《杜工部集》。
醫(yī)圣張仲景,東漢著名的醫(yī)學家,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兩書,對我國醫(yī)學發(fā)展影響很大。 武圣關羽,字云長,東漢末期蜀國大將,重義氣,精武藝,后人稱其為“關圣”、“關帝”。
書圣王羲之,字逸少,是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 草圣張旭,唐朝書法家,擅長草書,對舊隸的草體造詣很深。
畫圣吳道子,唐朝著名畫家。擅長人物畫,有“吳帶當風”之美譽。
茶圣 陸羽,唐朝人,以嗜茶著名,著有《茶經》三卷。 參考資料:文學常識-百度百科。
4.語文文化常識
一、名詞解釋:(一)文史典籍: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記》、《春秋》 “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 “四庫”:經、史、子、集《詩經》六義:鳳、雅、頌、賦、比、興 六藝:也稱六經,即禮、樂、射、御、書、數(二)朝代傳說:“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傳說之一是“伏羲、女媧、神農” “五帝”:據《史記》載為: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三)地理:“三山”:相傳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萊、方丈、瀛洲。
“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行政區(qū)劃,后成為中國的別稱。
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 海內: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huán)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四海:指天下、全國。 “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江河:古代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 三國:指東漢后分裂成魏、蜀、吳。
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qū)。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陽。
古代別稱:南京(建康、金陵、江寧、白下) (四)其它: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2.五谷:上古對糧食作物的統(tǒng)稱。(即稷、黍、麥、菽、稻)3.五味:指酸、咸、甜、苦、辣4.六畜:六種家畜:馬、牛、羊、豬、狗、雞5.文房四寶:筆、墨、紙、硯6.文人四友:琴、棋、書畫7. 花中四 君子:梅、蘭、竹、菊8.歲寒三友:松、竹、梅9.六書:象形、會意、指事、形事、轉注、假借10.連中“三元”:凡在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中連續(xù)獲得第一名的即連中解元、會元、狀元。
11.五聲:五個音級。也稱“五音”,即我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zhi)、羽。
12.四大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牛郎織女》、《白蛇傳》、《孟姜女》13.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鄉(xiāng)官。14.及第:指科舉考試中選,應試未中叫落第、下第。
15.童生試:也叫“童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
院試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16.科舉試:正式的科舉考試分三級:鄉(xiāng)試、會試、殿試。
鄉(xiāng)試:(稱秋闈或大比)每三年在省舉行一次,秀才才有資格參加考中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
會試:在鄉(xiāng)試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禮部舉行(稱春闈或禮闈)參加者必須是舉人,考中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由皇帝主持,貢士有資格參加,考中稱進士。第一是狀元,第二名是稱榜眼,第三名是稱探花。
合稱三甲鼎。 光緒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學校教育,科舉制度被廢止。
17.《爾雅》:我國最早的釋詞專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體系的詞典。18.“風雅”,指《詩經》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常用作代指文學才華。
19.《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按音樂性質分“鳳、雅、頌”三大類20.頓首:古代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
21.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大禮。
22.跪:古代兩膝著地,聳身挺腰、臀不沾腳跟。23.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次序。
24.五更:我國古代把夜晚分在為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也稱“五鼓”或稱五夜。一更19—21點,二更21—23點,三更23—1點,五更3點—5點。
25.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正、二、三月為春季分別稱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四、五、六為夏季分別稱作孟夏、仲夏、季夏(三夏)秋季、冬季以此類推。
26.星宿(xiu):古代把星座稱為星宿。27.玉常金馬:指翰林院。
28.《說文解字》:東漢許慎編的最有影響的一部古代辭書。29.“三教九流”:“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舊指宗教或學術界的各種流派,也指社會上各行各噗的人?!叭叹帕鳌倍嗪H義。
30.無事不登三寶殿:俗話。即沒有重要的事不敢來麻煩的意思。
“三寶”,拂教名詞,指拂、法、僧。31.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
古代習慣把社稷作為國家的象征。32.溢號:是大臣死后朝廷按其生平事跡行為給他評定一個稱號,以示褒貶善惡。
如范仲淹謚號為文正公。33.“岳陽樓”四絕:滕子京修岳陽樓,范仲淹作記,蘇舜欽書寫,邵(sù)篆額(用篆字書寫的匾額)一時傳為四絕。
(五)古代別稱:1.桑梓:家鄉(xiāng) 2.巾幗:婦女 3.須眉:男子 4.鴻雁:書信 5.社稷:國家 6.汗青:史冊 7.軒轅:祖國 8.“三尺”:法律9.謙稱:①自稱:愚、鄙、敞、卑、竊、臣、仆 ②帝王自稱:孤、寡、不谷 ③讀書人自稱:小生、晚生、晚學 ④其它:在下、小可、老朽、妾、老納等10.敬稱:①稱帝王:萬歲、圣上、圣駕、天子、陛下等 ②稱天子:殿下 ③稱將軍:麾下 ④稱對方或對方親屬:有令、尊、賢、仁。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稱呼對方的親屬。
如令尊(對方的父親),令堂(對方的母親),令閫(kǔn)(對方的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
5.姓名字號的古代文化常識
1、古人的名不能和自己的親人取相同的名字,特別是長輩,如果有相同的字眼就一定要避諱,將這個字給改掉,不然就是對長輩的不尊敬。
直系的祖先其實也算在這個范疇里面,如果名字里面有相同的字也要避諱改掉。 尊者值得是尊貴的人,一般是指自己的上級和皇帝,名字當中不得帶他們名字中的字,如果有就要避諱,將自己的名字改掉,不然容易被穿小鞋,甚至有殺身之禍。
2、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義的名字。古代男子20歲女子十五歲,不便直呼其名。
故另取一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稱其表德之字。
后稱字為表字。 3、號,是指中國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稱。
如蘇軾字子瞻,別號東坡居士。號多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
與名、字無聯(lián)系。中國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稱。
簡稱號。在古人稱謂中,別號亦常作為稱呼之用。
擴展資料: 在古代,由于特別重視禮儀,所以名、字的稱呼上是十分講究的。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
平輩之間,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直呼其名,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 平輩之間,相互稱字,則認為是有禮貌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