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目錄,中國當代文學史
推薦文章
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
你是用哪個版本的啊 我這個是溫如敏 錢理群 吳福輝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 各版本內容應該有相似處吧 希望這個綱要能對你有點幫助
現(xiàn)代文學學習綱要:
識記部分:第一章:《文學改良芻議》、《文學革命論》文學研究會、創(chuàng)造社、周作人《人的文學》《平民文學》
第二章:魯迅的短篇小說集、散文詩集、散文集 ,“閑話風”、“讀語體”
第三章:鄉(xiāng)土小說的概念、代表作家、自傳抒情小說概念、“零余者”抒情主人公、《潘先生在難中》
第五章《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大我、小我)、“失事求似”的歷史劇創(chuàng)作原則
第六章:胡適“作詩如作文”的主張、郭沫若的詩歌觀、冰心宗白華的“小詩體”、聞一多的“新詩格律化”主張、純詩概念、李金發(fā)詩歌的“遠取喻”
第七章:周作人的“美文”概念、言志小品,冰心、朱自清散文的縝密、漂亮風格,“雨絲體”,春柳社、“文明新戲”概念、愛美劇、田漢戲劇的藝術特色(重象征、重哲理、重抒情)、丁西林戲劇結構模式(二元三人)、《壓迫》
第九章:“革命文學”的倡導、“民族主義文藝運動”、左聯(lián)概念、京派概念、林語堂與“性靈文學”、李健吾“印象的批評”、壯闊厚實的審美風格
第十章:《蝕》三部曲、民族資本家和時代新女性形象系列
第十一章:現(xiàn)代長篇小說藝術的三大高峰、《駱駝祥子》
第十二章:《激流三部曲》、《寒夜》、覺新
第十三章:湘西世界、城鄉(xiāng)對峙結構、《邊城》、“人性”、“神性”、“文體作家”、抒情小說
第十四章:“革命的羅曼蒂克”、《為奴隸的母親》、莎菲《莎菲女士的日記》、張?zhí)煲怼度A威先生》、葉紫《豐收》、艾蕪《南行記》、蕭紅《生死場》《呼蘭河傳》、“東北作家群”概念、盧焚《谷》、新感覺派小說代表作家
第十六章:中國詩歌會代表詩人、《現(xiàn)代》與現(xiàn)代詩人、暗示與象征、朦朧美 戴望舒《我的記憶》、卞之琳《斷章》
第十七章:“古今雜糅”的手法、莊嚴與荒誕的色彩
第十八章:林語堂的小品文主張、何其芳的《畫夢錄》、獨語的調式、夏衍的《包身工》(早期報告文學的代表)
第十九章:曹禺的“生命三部曲”
第二十章:夏衍的《上海屋檐下》、洪深《農村三部曲》
第二十一章:文學分割、文協(xié)、“文章下鄉(xiāng),文章入伍”口號、新歌劇《白毛女》、《講話》概念、“工農兵方向”、胡風的主觀戰(zhàn)斗精神說
第二十三章:沙汀的長篇“三記”、錢鐘書《圍城》、陸翎《財主的兒女們》、張愛玲《金鎖記》、“土改小說”的代表作
第二十五章:“吹蘆笛的詩人”、歷史的“綜合”“太陽”“土地”意象、“時代鼓手”、七月詩派的概念及其代表詩人詩作、“中國新詩派”、“知性與感性的融合”、現(xiàn)實、象征、玄學的綜合,詩的歌謠化、李季《王貴與李香香》、阮章競《漳河水》
第二十七章:報告文學的勃興、丘東平《第七連》、小品散文、馮至《山水》、梁實秋《雅舍小品》
第二十八章:新秧歌劇《兄妹開荒》、新歌劇《白毛女》、郭沫若《屈原》、夏衍《法西斯細菌》
理解部分:
第一章:文學革命的實績和意義
第二章:為什么《吶喊》《彷徨》是中國現(xiàn)代小說開端與成熟的標志。
魯迅小說的兩大情節(jié)模式及其意蘊
阿Q的接受史
第三章:郁達夫自敘傳抒情小說的特點
第五章:為什么說《女神》是開一代詩風之作
第六章:新詩內部的自我調整
第九章:第二個十年文學創(chuàng)作的共同趨勢
第十章:茅盾的小說成就
第十一章:老舍筆下的市民形象類型
老舍作品的京味
第十二章:茅盾《家》的杰出成就
第十四章:初期海派小說的特點
第十七章:魯迅雜文的思想藝術特色
第十九章:為什么說《雷雨》是現(xiàn)代話劇成熟的標志
第二十二章:趙樹理筆下的農民形象
趙樹理對評書小說形式的揚棄
第二十五章:艾青詩歌的主題、情調、藝術與形式
江蘇師范大學考研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參考書目有哪些
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參考書目有:《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1917-2000》(上下冊),朱棟霖、朱曉進、龍泉明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這兩本教材是在原《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1917-1997)》基礎上增訂而成,敘述更完整而富于特色,比如不再堅持解放區(qū)、國統(tǒng)區(qū)、淪陷區(qū)的分章敘述,臺港文學也不再作為整體附后而是采取了分期編入的方式,文學各個階段分期還附有詳盡的文學大事年表。
是最適合本科生全面了解現(xiàn)當代文學演進概況的一個本子,所以目前全國大專院校相關專業(yè)廣泛選用這部教材。
其他的參考書目:
(1)袁行霈《中國古代文學史》(全四冊,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2)北師大版《中國古代文學史》(全三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
(3)劉勇、鄒紅主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第三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
(4)張健主編《新中國文學史》(全兩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東北師范大學現(xiàn)當代文學考研書目有哪些
東北師范大學現(xiàn)當代文學考研書目有:
1,《文學理論教程》,王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中國當代文學史》,洪子誠,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3,《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錢理群等,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4,《外國文學史》,鄭克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5,《中國文學史》2000年修訂版,袁行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6,《文藝對話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
7,《詩學詩藝》,(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古羅馬)賀拉斯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8,《沉思錄》,(古羅馬)馬爾庫斯·奧勒利烏斯著,王煥生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0。
9,《歌德談話錄》,(德)歌德著,朱光潛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2010重印。
10,《十九世紀文學主流》(6冊),(丹)勃蘭兌斯著,張道真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1986。
11,《艾略特詩學文集》,(美)艾略特著,王恩衷編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
12,《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復調小說理論》,(蘇)巴赫金著,白春仁,顧亞鈴譯,三聯(lián)書店,1988,1992重印。
13,《悲劇的誕生:尼采美學文選》,(德)尼采著,周國平譯,三聯(lián)書店,1986。
14,《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tǒng)》,(美)M.H.艾布拉姆斯著,酈稚牛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東北師范大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高校,坐落在吉林省長春市。建校于1946年,原名東北大學,是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地區(qū)創(chuàng)建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1950年根據(jù)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易名東北師范大學。
東北師范大學是首批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教育部批準設置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111計劃"即高等學校學科創(chuàng)新引智計劃高校之一;教育部"援疆學科建設計劃"40所重點高校之一;教育部直屬的六所綜合性師范大學之一;國家?guī)煼渡赓M教育和卓越教師培養(yǎng)計劃試點高校。
截至2017年9月,學校有自由校區(qū)和凈月兩個校區(qū),23個教學單位,78個本科專業(yè),34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6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學科點覆蓋了除軍事學和醫(yī)學以外的11個學科門類,形成了綜合性學科格局,是全國重要的師資人才培養(yǎng)基地。
學校有各類全日制在校學生25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