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例說明文學語言的間接性,語言是文學文本的間接現(xiàn)實
推薦文章
如何理解文學形象間接性特征
所謂文學形象的感知的間接性,是指作為語言的藝術,文學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現(xiàn)實性,它只能通過接受者的想象和聯(lián)想才有可能間接地被感知.換言之,讀者只有了解了某種語言文字的意義,在自己生活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通過藝術的想象和思索,才能再現(xiàn)作品中的藝術形象,理解形象蘊涵的思想意義.(文學語言→讀者想象→文學形象)
歌德說:“造型藝術對眼睛提出形象,詩對想象力提出形象.”
文學形象的間接性與語言文字的抽象性、符號性密切相關.文學作品是用“文字”,即“語言的替代性符號”來描繪形象的.語言符號雖然也有聲音或書面的載體,能為人們的知覺所把握,但不能直接再現(xiàn)事物本身的形象,直接作用于讀者的視覺或聽覺.讀者必須懂得符號的意義,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特別是外語文學),通過對文字的閱讀,語義的理解,根據(jù)語言符號的提示與刺激,產(chǎn)生想象和聯(lián)想,喚起以往類似的經(jīng)驗和體驗,才能感受到作品中的形象.以此言之,讀者至少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
(1)懂得并熟練掌握、理解該作品所用的語言;
(2)要有豐富的想象力;
(3)要有豐富的生活閱歷、經(jīng)驗和感受.
因此,文學形象缺乏直觀性,是非物質(zhì)的,是一種必須訴諸想象才能被感知和領悟的間接性形象.
薩特說:“小說給人的不是物,而是物的符號.光憑這些符號,即指示虛空的文字,怎么能建立一個站得住腳的世界呢?”(《論文學》)……召喚讀者自由想象.
參考:文學理論課程講義《文學理論的性質(zhì)和功能》.
文學語言的間接性特征
孔子說,“直而無禮則絞”。絞,尖刻。意思是,說話很直接、直爽卻不符合禮儀要求,很可能顯得尖刻。間接地表達,往往可以顯示修養(yǎng)。 兩者關系 直接是不經(jīng)過中間事物,直接與既定對象而進行關聯(lián)的。 間接是在與既定對象發(fā)生關聯(lián)的時候,必須借助一個中間媒介才能產(chǎn)生關聯(lián)的,沒有中間媒介就不會產(chǎn)生關聯(lián)。
語言藝術的間接性是指什么?
語言藝術的間接性是指:由于文學運用語言來塑造藝術形象,傳達審美情感,而文學語言必須通過讀者的想像才能感受到藝術形象,因此,文學形象具有間接性。這種間接性既是語言藝術的局限,也是語言藝術的特長和優(yōu)勢,因為它使得文學形象具有了其他藝術無法與之相比的廣闊性。文學形象的間接性,可以說是文學區(qū)別于其他一切藝術的重要特征之一。比較而言,無論是建筑、實用工藝等實用藝術,還是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以及音樂、舞蹈等表情藝術和戲劇、影視等綜合藝術,都通過塑造出的藝術形象來直接作用于人們的感官,這些藝術形象不僅可以看到或聽到,甚至有些還可以觸摸到。唯有文學這門語言藝術所描繪的形象例外。文學形象是人的視覺、聽覺和觸覺不能直接感受的,它需要憑借讀者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和文化修養(yǎng),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通過積極活躍的聯(lián)想和想像,在自己的頭腦中呈現(xiàn)出活生生的形象畫面。這就構成了語言藝術形象的間接性,因而人們把文學又稱作“想像的藝術”。奇妙的是,文學形象雖然不能通過讀者的感受器官來直接把握,但它通過語言的中介,激發(fā)讀者的想像,同樣可以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產(chǎn)生如臨其境的審美效果,使文學形象活靈活現(xiàn)地、栩栩如生地呈現(xiàn)于讀者的心靈。例如《水滸傳》塑造了梁山一百零八個英雄形象,人人性格不同,個個有血有肉,尤其是火燒草料場、雪夜上梁山的林沖,拳打鎮(zhèn)關西、大鬧野豬林的魯智深,景陽岡打虎、怒殺西門慶的武松,以及手持板斧、魯莽憨直的李逵,都是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讀者通過閱讀,不僅可以從內(nèi)心仿佛看到他們的形狀相貌、言行舉止,而且可以感受到他們鮮明的性格特征和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由于語言藝術的形象具有間接性的特點,也對文學作品的語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是必須通過逼真、生動、細膩、傳神的語言描繪,將人物和事物具體呈示在讀者面前,使讀者如見其人或如歷其事。此外,也是由于語言藝術的形象具有間接性的特點,文學作品常常通過暗示性的語言來激發(fā)讀者的想像,有意識地給讀者留下更多的藝術空白,催促欣賞者發(fā)揮想像力來加以填充,這就是中國古典詩歌中常講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等。這些方法無非都是將文學作為語言藝術的局限性轉化為優(yōu)勢和特長,從而使文學獲得更加廣闊的表現(xiàn)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