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s版語文教案
推薦文章
語文課不僅僅是一門工具性學科,而是學生成熟的精神境界的塑造過程。為了大家學習方便,小編特地準備了四年級s版語文教案5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歡迎借鑒學習!
四年級s版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21個生字,學會其中19個,能正確讀寫“持續(xù)、黎明、槍彈、憤怒、任務、艱巨、犧
牲、頑強、規(guī)定、胸膛、驚天動地、報仇”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8—11自然段。
3、能讀懂課文內容,了解黃繼光在戰(zhàn)斗中的英勇表現(xiàn),感悟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受到愛國主義、國際主義教育。
4、掌握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逐步提高閱讀能力。
思想教育:
感悟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受到愛國主義、國際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在讀懂每個自然段的基礎上,學習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用歸并自然段的方法,給課文分段。
教學難點:
理解黃繼光頑強戰(zhàn)斗、壯烈犧牲的段落,學習他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革命精神。
教學準備:
查找有關抗美援朝、上甘嶺戰(zhàn)役的有關情況,電影片斷、教學課件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向學生介紹時代背景。
1、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在語文課本上曾經(jīng)學過了很多的英雄人物的事跡,最佩服哪位英雄人物?”
讓學生列舉一些英雄的人物和他們英雄的事跡;然后讓學生歸納這些英雄人物的相同點;最后老師給予肯定:黃繼光也是這些英雄人物中的一個,他們都為祖國、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都具有崇高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精神,以及純潔、善良的美好心靈。
2、向學生介紹黃繼光
黃繼光1930年出生在四川省中江縣一個貧農(nóng)的家庭里,小時候給地主當長工,受盡了地主的殘酷剝削和壓迫。1950年黃繼光加入民兵,第二年參加了中國人民志愿軍。1952年10月在上甘嶺戰(zhàn)役中光榮犧牲。向學生介紹黃繼光的家庭和他小時候所受的剝削和壓迫,有助于學生理解。正因為黃繼光滿懷對新中國的熱愛,才可能在戰(zhàn)斗中火力點久攻不下的關鍵時刻,主動請戰(zhàn),然后頑強戰(zhàn)斗、用胸口堵住敵人槍口的壯烈行動。
3、介紹上甘嶺戰(zhàn)役
上甘嶺戰(zhàn)役是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的一次重要戰(zhàn)役。1952年10月14日,侵略朝鮮的美軍向上甘嶺陣地發(fā)起進攻。中國人民志愿軍給予堅決的回擊,陣地多次失而復得,戰(zhàn)斗異常激烈。經(jīng)過反復爭奪,我軍收復了已失的陣地,于11月25日勝利地結束了戰(zhàn)斗。這次戰(zhàn)役歷時43天,殲滅敵人二萬五千余人。黃繼光就是這次戰(zhàn)役中涌現(xiàn)的特級英雄。
二、學生自己初讀課文,畫出課文中的生字詞。
三、教師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檢查學生初讀課文的情況,并注意糾正讀音。
1、指名讀生字詞
2、指導學生分析字形結構,識記重點字的方法。
3、理解詞語。
(1)讓學生從文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質疑。
(2)引導學生通過查字典、聯(lián)系生活實際和上下文理解詞語。
首先以“戰(zhàn)役”為例:讓學生把這個詞與課文中的“戰(zhàn)爭”、“戰(zhàn)斗”進行辨析。首先請同學講出字典中“戰(zhàn)役”一詞的解釋,強調“由一系列戰(zhàn)斗組成”;然后用集合圈的方法講解“戰(zhàn)爭、戰(zhàn)役、戰(zhàn)斗”三個詞的范圍是一個比一個大,用這種直觀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詞的范圍大小。
最后設計了一道填空作業(yè)以進行鞏固
“上甘嶺( )是抗美援朝( )中最激烈的( ),其中奪取敵人占領的597.9高地的( )是最關鍵的一仗?!?/p>
四、初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
帶著問題讀課文:課文講的是什么事?事情是怎樣發(fā)生的,又是怎樣發(fā)展的?結果如何?
五、再讀課文,了解寫作順序和主要內容。
1、課文有多少個自然段?
2、課文講述了什么時候的一件什么事?
3、這件事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學生聽后歸納出答案:
①全文有12個自然段。
②課文講述了黃繼光在上甘嶺戰(zhàn)役中為奪取戰(zhàn)斗的勝利而壯烈犧牲的英雄事跡。
③順序學生可能會說先發(fā)生的事先寫,后發(fā)生的事后寫。教師先給予肯定,然后歸納:按照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的順序寫的或按事情的發(fā)生、發(fā)展、____、結局寫的,這就叫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寫的。本文就是按事情發(fā)展順序寫的。
六、布置作業(yè)。
1、抄寫生字、新詞。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講讀課文。
1、學習第1段。
(1)指名讀第1、2自然段,說說這兩個自然段主要寫什么?
主要寫上甘嶺發(fā)生的時間和戰(zhàn)斗的激烈程度,以及上級下達的命令。
(2)帶著問題再讀這兩個自然段,邊讀邊思考:黃繼光所在的營在什么時候,接到上級的什么命令?
學生讀課文后,找出重點句回答上述問題。
電腦出示重點句:
“黃繼光所在的營已經(jīng)持續(xù)戰(zhàn)斗了四天四夜;第五天夜晚接到上級的命令,要在黎明之前奪下敵人的597.9高地?!?/p>
課堂討論:“黎明”是什么時間?通過討論知道黎明是天快亮或剛要亮的時候。
老師可以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思考體會:“第五天夜晚”接到任務,到“黎明”前完成任務大約是多長時間?
進一步讓學生理解如此短的時間要完成這項任務的難易程度怎么樣?從哪些詞看出。
“持續(xù)”一詞是延續(xù)不斷的意思。連續(xù)了“四天四夜”說明戰(zhàn)斗很激烈。時間很緊迫。
(3)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第2自然段,體會戰(zhàn)斗的激烈和時間的緊迫。
(4)總結第1、2自然段段意。
上甘嶺戰(zhàn)役在1952年10月打響了,戰(zhàn)斗非常激烈,時間十分緊迫。
(5)在如此緊張激烈的情況下奪取597.9高地并不是一件易事,黃繼光為什么要主動請求任務?導入下一段的學習。
2、學習第3~6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
黃繼光為什么要主動請求任務?小組討論后回答。
(2)抓詞語,理解重點句。
電腦出示重點句幫助理解
①戰(zhàn)士們屢次突擊,都被比雨點還密的槍彈壓了回來。
讓學生思考:在這句話中,“屢次”是什么意思?去掉這個詞行不行?為什么“屢次突擊”都沒有成功?
讓學生體會到“屢次”是多次的意思。去掉這個詞不行。如果去掉這個詞,就成了一次突擊。有這個詞是說明多次進攻都沒有成功?!氨扔挈c還密”、和“壓”字不僅有阻擋的意思,而且說明當時敵人的氣勢咄咄逼人,火力太猛,更說明為了戰(zhàn)斗的勝利,必須拿下這個火力點以及完成這個任務十分艱巨。這也是黃繼光請戰(zhàn)的原因,說明他有要按時奪下597.9高地的高度責任感。
②黃繼光憤怒地注視著敵人的火力點,他轉過身來堅定地對指導員說:“請把這個任務交給我吧!”
讓學生思考:“憤怒”和“堅定”寫出了什么?
讓學生體會到:這寫出了黃繼光請戰(zhàn)的決心來自對敵人的恨和完成任務的高度責任感。
③讓祖國人民聽我們勝利的消息吧!
引導學生理解這句話表達的感情。這是黃繼光保證完成任務的誓言。表達了黃繼光完成任務的必勝的信心和革命戰(zhàn)士的自豪感,體現(xiàn)了他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熱愛。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幾個重點句,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4)引導學生歸納第3~6自然段的段意
黃繼光請求任務,指導員答應了他的請求。
(5)黃繼光和兩位戰(zhàn)士沖上去執(zhí)行任務,是怎樣完成任務的?引導學生繼續(xù)學習課文。
3、學習課文第7~11自然段。
(1)學生大聲讀課文,邊讀邊思考
①黃繼光和兩位戰(zhàn)士是怎樣沖上去的?
②黃繼光負傷后又是怎樣做的?劃出描寫黃繼光動作的詞句。
③是什么力量使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槍口?
先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自學,然后抓重點詞語和重點句子,讓學生體會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最后有感情地朗讀。
電腦出示重點句
“炮彈在他們周圍爆炸”。
“他們冒著濃煙,冒著烈火,匍匐前進?!?/p>
教師幫助學生體會出:黃繼光和兩位戰(zhàn)士在敵人的槍林彈雨中毫不退縮,勇敢地沖了上去,寫出了他們頑強不屈的精神。
引導學生歸納出黃繼光受傷后的動作是:用盡、爬、站起來、舉起、暈倒、站起來、張開、撲、堵等。這些動作表現(xiàn)了黃繼光頑強戰(zhàn)斗、寧愿犧牲自己,也要完成任務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2)出示句子,讓學生進行對比,理解課文要表達的感情。
①戰(zhàn)士們屢次突擊,都被比雨點還密的槍彈壓了回來。
②子彈像冰雹一樣射過來。
③在暴風雨一樣的子彈中站起來了!
全文前后三次出現(xiàn)把子彈比作雨點、冰雹。暴風雨的句子,說明敵人的火力越來越強烈,戰(zhàn)斗越來越激烈,但黃繼光絲毫沒有退卻,表現(xiàn)得英勇頑強。
(3)引導學生進一步挖掘人物思想感情。
電腦出示
他用盡全身的力氣,更加頑強地向前爬,還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
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句子中的數(shù)字和省略號的作用。
經(jīng)過學生討論,讓學生體會到:句子中用“20米”、“10米”這樣的數(shù)量詞及省略號,意在表現(xiàn)黃繼光的頑強意志?!?0米”、“10米”的距離是很短的,但對身負重傷的黃繼光來說,每移動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他要忍受傷痛。躲避敵人的槍彈,因此他爬得很慢。但他憑著堅強的毅力,一點一點地接近了敵人的火力點。
(4)再次指導學生朗讀重點句
①啊!黃繼光突然站起來了!在暴風雨一樣的子彈中站起來了!
②只見黃繼光又站起來了!
通過朗讀引導學生體會黃繼光兩次在敵人的槍林彈雨中站起來,體現(xiàn)了他對敵人的仇恨和他同敵人拼到底的決心。第一次站起來,“啊”僅一個詞,表達的內容卻很豐富,它既是對黃繼光頑強意志的贊嘆,又表達了戰(zhàn)友們的期待、驚喜之情。“突然站起來”,突出了黃繼光頂天立地的英雄形象。第二次站起來,是在黃繼光昏迷后醒來的情況下。這次站起來,說明黃繼光為了戰(zhàn)斗的勝利,決定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
通過指導學生看插圖和想象幫助學生理解黃繼光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5)在理解本段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配上《國際歌》的樂曲,充分體會黃繼光的這種大無畏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精神。
4、學習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
黃繼光犧牲了,奪取597.9高地的任務落在了戰(zhàn)友們的身上。引導學生學習最后一個自然段。
(1)齊讀第12自然段。
讓學生理解:“戰(zhàn)士們像海濤一樣向上沖?!边@句話的意思。
通過引導,使學生明白:在黃繼光精神的鼓舞下,戰(zhàn)士們以勢不可擋的力量奪取了勝利。
(2)歸納第12自然段的段意:戰(zhàn)士們在黃繼光精神的鼓舞下占領了高地。
三、總結全文。
課文是按事情發(fā)展順序寫的。由于上級下達新的戰(zhàn)斗任務,并且有個火力點久攻不下,才有后來的黃繼光主動請戰(zhàn);由于黃繼光的頑強戰(zhàn)斗、壯烈犧牲,鼓舞了戰(zhàn)士們,部隊才很快占領了597.9高地。
黃繼光雖然犧牲了,但是他的偉大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激勵一代又一代人,永遠繼承和發(fā)揚下去。
四、布置作業(yè)。
板書設計:
接受任務 奪下高地
請求任務 憤怒、堅定 英勇頑強
胸堵槍口 負傷、猛撲 不怕犧牲
占領高地 殲滅、敵人
四年級s版語文教案2
設計理念:
以竺可楨的“日記”貫穿整個教學,以小見大,以點帶面,從“日記”反映竺可楨的工作生活,反映竺可楨的人格精神。
課時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與“日記”有關的重點句段。
2、深讀課文,培養(yǎng)學生探究、交流的能力。
3、感受竺可楨堅持不懈的精神、治學嚴謹?shù)墓ぷ鲬B(tài)度。
教學過程:
一、 日記導入
1、課件出示
1974年2月6日,氣溫零下1℃,最低零下7℃,東風一至二級,晴轉多云。局報
2、指名讀。
同學們,這,不是一段普通的文字;這,是氣象學家竺可楨在生命的最后時刻用顫抖的筆寫下的最后一篇日記!(板書:日記)
3、教師讀(感情深沉,速度緩慢)
4、同學們,竺可楨的日記,不是普通的日記;竺可楨的日記,凝聚著他畢生的心血!這節(jié)課,咱們一塊走進竺可楨,走進他的日記。全體起立,請同學們帶著深深的崇敬之情自由地朗讀這篇課文。
二、 日記數(shù)量
1、同學們,(指著屏幕)像這樣的日記,課文中還有嗎?請大家快速用筆劃出來。指名讀。
課件出示
“3月12日,北海冰融。”
“3月29日,山桃始花。”
“4月4日,杏樹始花?!?/p>
“4月15日,紫丁香始見?!?/p>
“5月1日,柳絮飛?!?/p>
…………
2、兩個省略號劃進去了嗎?這兒為什么要用上兩個省略號?能用課文中的一句話解釋一下嗎?(課件出示)
從1936年到1974年的38年中,他的四十多本日記和筆記本加在一起有近千萬字!
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
3、同學們,竺可楨從1917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留學時開始,就養(yǎng)成了每天寫日記的習慣。天氣和大自然的變化是他每天必須記錄的內容。由于戰(zhàn)爭的原因,只保存了從1936年1月1日到1974年2月6日(逝世的前一天)的日記,共計38年又37天,這期間沒有一天的空白,而且,日記上的每一個字都是一筆不茍,令人嘆為觀止!
三、 讀懂日記
1、同學們,當四十多本日記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時,當我們一頁一頁地翻閱竺可幀的日記時,我們看到的僅僅是天氣嗎?僅僅是大自然的變化嗎?(不是)
從氣象學家竺可幀的日記中,我們還看到了什么?(課件出示)
從氣象學家竺可楨的日記中,我還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要求從課文的語句中找出“依據(jù)”。(彈性設計)
參考:
(1)從氣象學家竺可楨的日記中,我還看到了日記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2)從氣象學家竺可楨的日記中,我還看到了他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
(3)從氣象學家竺可楨的日記中,我還看到了他堅持不懈的精神。
(4)從氣象學家竺可楨的日記中,我還看到了他是大自然的保護神。
(5)從氣象學家竺可楨的日記中,我還看到了他認真細致的工作態(tài)度。
(6)從氣象學家竺可楨的日記中,我還看到了物候學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著的密切關系。
(7)從氣象學家竺可楨的日記中,我還看到了他科學的治學態(tài)度。
(8)從氣象學家竺可楨的日記中,我還看到了他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
(9)從氣象學家竺可楨的日記中,我還看到了他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了研究工作上。
(10)從氣象學家竺可楨的日記中,我還看到了他為科學終身奮斗的信念。
3、重點句段交流,并指導朗讀。
(1)常年如此,從不間斷。只有在他病得不能起床時,才根據(jù)天氣預報作記錄。
這里的“如此”指什么?
(2)竺可楨就像一位在大自然中巡邏的哨兵,時刻都在細心地觀察著大自然的每一個變化。他的筆記本,是一本大自然的日記。
從“巡邏”這個詞你讀懂了什么?哨兵的任務僅僅是巡邏嗎?
竺可楨還是一位大自然的保護者。
(3)他從街道兩旁許許多多大樹上發(fā)現(xiàn)第一片綠葉,在喧鬧嘈雜聲中辨別出第一聲蛙鳴,在車水馬龍的街上看到第一只南來的燕子……
哪些詞語你覺得特別重要?說說理由。
背誦這一段話。
末尾的省略號表示什么?
在夏天、在秋天、在冬天,竺可楨還觀察到什么?請你仿照這段話,選擇一個季節(jié),也寫一段帶有省略號的話。(直接寫在課本上,作為讀書心得)
(4)竺可楨幾十年如一日精心觀測,積累了許多重要數(shù)據(jù),每一個數(shù)據(jù)都凝聚著他的心血。
“幾十年如一日”,你是如何理解的?
他71歲時,還參加了南水北調考察隊,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阿壩高原,下到險峻的雅礱江峽谷。
四、日記情懷
1、同學們,氣象學家竺可楨留下的日記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他的日記我們永遠也看不完!他逝世后,人民出版社、科學出版社相繼出版了他的日記,書名就是《竺可楨日記》,這在我國的科學家中是第一次。
2、最后,咱們用《竺可楨日記》中的一段話作為我們這節(jié)課的結尾
(課件出示)
“我們應達觀為懷,有生必有死,這是科學規(guī)律,我們生活在這一偉大時代,我們生逢其時,一生可以勝過古代千載,我們是多么幸福啊!”
(課件出示竺可楨的黑白照片)同學們,竺可楨先生為人民的科學事業(yè)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我們將永遠懷念這位治學嚴謹、鍥而不舍,充滿愛國熱情的人民科學家。
四年級s版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1.學會10個字,會認4個字,正確理解“沉靜、目不轉睛、活蹦亂跳”等詞。
2.能用普通話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正確流利地背誦文中的古詩。
3.對照1、2自然段中的古詩,想象詩中描繪的畫面。
4.懂得面對突發(fā)情況,要善于觀察,勤于思考,隨機應變,靈活應對。
【教學重難點】
1.想象“秋江獨釣圖”的情景。
2.體會紀嘵嵐的機智。
【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課文,收集紀嘵嵐的資料和詩句。
教師:字、詞卡片,掛圖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學生匯報收集的資料,介紹你了解的紀嘵嵐。
2.板書課題,讀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
1.認讀生字,生詞。
2.指導難寫、易錯的漢字。
3.讀通課文。
三、感知課文
1.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讀讀給你印象最深的地方?
四、詩文對照,想象獨釣圖。
1.請學生自由朗讀古詩,讀中想想:一人獨占一江秋
2.請學生自由朗讀第1、2自然段,聯(lián)系文中古詩想想,古詩的哪些詩句就是文中哪些句子描寫的情景。
3.同桌分工,對照著讀詩和文對應的句子,想象詩文描繪的畫面。
4.學生背誦古詩一次,然后閉者眼睛默默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
5.齊讀古詩后,指名說說“一人獨占一江秋”的語意。
6.評議補充,深化感悟。
五、指導讀悟第5自然段。
1.學生按要求自瀆自悟,自主探究第5自然段,仔細體會本段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同桌讀讀議議,交流讀懂了什么,討論不懂的問題。
3.班級交流,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1) 朗讀訓練(先指名后齊讀)
(2) 討論
乾隆皇帝說的話,前兩個“好”字怎么理解,后兩個“好”字各應怎么理解?
作者為什么連用四個“好”,表達出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是通過描寫什么來表達思想感情的?
4.思考乾隆皇帝所說的話該怎么朗讀,根據(jù)自己的設計練習朗讀。
5.組織賽讀、評讀活動,開展感情朗讀訓練。
四年級s版語文教案4
教學要求:
1、知道同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不同的樣子,從中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教育。
2、體會課文哪些地方寫得真實具體。
3、學會本課7個生字,理解詞句,會用“叮囑”“教誨”造句。
4、朗讀課文。背誦最后兩個自然段。
教學重點、難點:
聯(lián)系課文內容,理解老師通過畫楊桃這件事所說的道理。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揭題。
1、你們知道楊桃是什么樣子的嗎?
2、揭示課題。板書:畫楊桃。
二、預習課文。
1、提出預習要求:借助漢語拼音,輕聲自由試讀課文;畫出重點詞句,提出不懂的問題。
2、檢查預習:檢查生字讀音;指名讀課文;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
三、指導學生分段,說說各段段意。
1、學生邊默讀邊思考課文共分幾段,每段主要講了什么?
2、指名分段,說段意。
第一段(1)講父親教“我”學畫畫。
第二段(2—18)在圖畫課上,“我”將楊桃畫成像個五角星的樣子,同學們覺得很好笑,老師卻通過這件事啟發(fā)我們懂得了一個深刻的道理。
第三段(19)講老師和父親的教誨使我一生受用。
四、講讀第一段。
1、指名讀第一段。
2、提問:
(1)“我”是什么時候開始學畫畫的?
(2)怎樣理解父親叮囑“我”的話?(尊重客觀事實,準確地表現(xiàn)客觀事物,實事求是)
3、指名讀父親的話。
五、講讀第二段。
1、指名朗讀第二段。
2、“我”怎么會將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樣子的?
3、“我”把楊桃畫成五角星后同學們有什么反應?老師是怎么對待的?
4、老師講的話一共有幾句?老師這段話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四句。同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去看會有不同的樣子。)
5、自由朗讀第二段。
六、講讀第三段。
1、齊讀第三段。
2、提問:父親和老師的話有哪些相似的地方?為什么說“他們的教誨使我一生受用”?(尊重事實,實事求是)
七、作業(yè):練習背誦最后兩個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朗讀訓練。
1、聽課文錄音。
2、分段朗讀指導。
3、分角色朗讀第二段。
二、背誦最后兩個自然段。
自由背誦、指名背誦、集體背誦。
三、完成課后練習第二題。
1、學生通讀全文,思考:課文中哪些內容寫得真實、具體,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2、指名回答問題。(“我”是怎樣畫楊桃的及老師、同學們的反應寫得真實、具體。)
四、討論思考練習第三題。
1、指名讀句子。
2、說說表達方式有什么不同?
五、完成課后練習第四題。
1、指名讀詞語。
2、指導記憶字形。
3、抄寫詞語兩遍。
4、指名說“叮囑”“教誨”的意思。
5、學生口頭造句。注意糾正錯誤。
6、學生書面造句。
四年級s版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學習三種體會人物心理活動的方法:聯(lián)系上下文、抓重點詞句、標點符號。
2、根據(jù)自己對文中人物心理活動的體驗,個性感情朗讀課文,
3、明白在生活中,做人要誠實,不說謊話,同時體會父親為了教育孩子, 以身作則的良苦用心。
教學重點:
學習三種體會人物心理活動的方法,并根據(jù)自己的體驗,感情朗讀 課文。
教學難點:
父親步行18里的目的和課文揭示的道理。
課時分配:
二課時(本課為第二課時)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交代本課教學任務。
今天,我們一同學習《步行18里》(學生齊讀課題) 這篇課文很感人,回憶一下,主要講了什么?
交代任務:文中的父親是用步行十八里的方式教育兒子,下面,我們共同走進課文,抓住重點詞句揣摩人物的心理,讀好課文。
過渡:下面,把書翻到80頁,默讀課文,把文中描寫父親的語句畫下來并把自己的體會,在對應的文字旁做適當?shù)臉俗ⅰ?板書:揣摩人物心理)
二、抓描寫父親的語句,揣摩人物心理,朗讀重點句子。
第一處:我把車開到和父親約好的地方,看見父親很有耐性地..等候著。
1、學生匯報,引導學生抓“很有耐性地等候”。
2、請同學們再快速瀏覽一下課文,父親是在什么情況下“很有耐 性地等候”?請你聯(lián)系書中語句回答。
(1)聯(lián)系第一段“我已經(jīng)遲到兩個小時!”
小結:大家看這句的符號是感嘆號,看出在我的眼中,2個小時的時間真的很長。
(2)還可聯(lián)系5段。父親已經(jīng)知道我沒有去按時取車的情況下,“耐心地等待”。
3、這真是一位有耐心的父親。在這樣長的時間,在知道孩子已經(jīng)犯了錯誤的情況下,父親仍然在有耐性地等待,誰來讀一讀這一句,讀出父親的耐心。
4、在這一段中還有對父親的描寫嗎?
第二處:“我永遠也忘不了他當時看我的眼神..。”
1、父親是在什么情況下,看了我一眼?
2、學生可聯(lián)系前文回答。
3、這句話的后面用了一個省略號,省略了什么?
小結:父親在耐心地等待,但等來的結果卻是——孩子的謊言。 4、此時,父親的眼神里會包含著什么樣的情緒?(責怪、痛心、不理解、難過、氣憤)
5、誰愿意讀這一句,把此時父親復雜的心理,讀出來。
6、請同學們把書平放桌面,一同看大屏幕:下面把我們分析過的語句連起來讀讀,再一次感受一下父親的心理變化。 總結學習方法:從知道孩子犯錯誤,還在耐心地等待,到發(fā)現(xiàn)孩子說謊時,那復雜的眼神,我們共同捕捉到了父親心理的變化,回憶一下,我們是用什么方法感受到的?(板書:聯(lián)系上下文,抓重點詞句)接下來,我們也按著這樣的方法學習課文。
7、接著匯報描寫父親的語句。
第三處:”杰森,你覺得自己有必要向我說謊嗎?這讓我很失望” 板書(失望)
1、如果,你就是這位父親,你知道孩子沒有按時來接你的真正原因,但你還是耐心地等了2個小時,但你他等來的確是一個謊言,此時,你一定有很多話想對你的孩子說,你想,在你對孩子說的話里面用的最多的會是什么符號?
2、可是,請你再讀一讀父親的話,哪個符號和你想像的不同,你又能看出什么?(體會父親雖然生氣但還在壓抑心中的憤怒。)
3、父親此時的感受,你能讀出來嗎?自己先試一試。 指讀2人后,(指導“很失望”的讀法)全班讀。
小結:瞧,通過一個小小標點符號,我們也能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板書:標點)
4、接下來,接著匯報描寫父親的語句。
第四處:父親又看了我一眼,“你沒來的時候,我已經(jīng)打電話到保養(yǎng)廠,問他們車子有沒有問題,他們告訴我你還沒有去拿車?!?/p>
1、父親又看了我一眼?這又是在什么情況下看的我?
2、在前面,父親已經(jīng)直接指出“你覺得有必要向我說謊嗎”?兒子為什么還這樣說?(覺得理虧,硬著頭皮堅持)
3、兒子的話,應該怎樣讀?(簡單指導)
4、這時,父親看我的這一眼,又包含了怎樣的情緒?(瞧不起、責備、埋怨)
5、帶著這樣的情緒,來讀父親的話。
6、3-5段是父子倆的對話部分,下面請男生讀父親的話,女生讀“我”的話,一同來體會一下兩個人的復雜心理。
7、接著匯報。
第五處:父親很專注地聽我解釋,卻壓抑不住內心的傷悲。
1、 這又是在什么情況下對父親的描寫。
2、 有一個詞最能表達兒子此時的心情,那就是——罪惡感。這種罪惡感到底指什么?看大屏幕。
3、 “我不該---”句子練習(聯(lián)系課文內容),理解罪惡感。
小結:這么多“不該”做的事而我卻都做了,所以說,“一陣罪惡感涌上了我的心頭”,這種罪惡感正是孩子對自己的行為深深的自責。于是我支支吾吾地承認了自己去了電__,告訴父親我遲到的真正原因。但即使這樣,父親仍然壓抑不住內心的傷悲。他在傷什么,悲什么呢?你在文中什么地方發(fā)現(xiàn)的?
第六處:父親的話。(第七段)
1、找一個同學讀課文的第七段,其他同學看它寫了幾層意思?
2、自己在下面再讀這段話,請你走進父親的內心世界,體會父親在說這段話的時候,會是怎樣的心理?
3、(痛心、絕望、內疚)每個匯報的同學都帶著自己的體會讀這段話。
4、同學們的理解有所不同,下面就帶著你自己的感受一齊讀這一段。
小結:父親此時的感受近乎于絕望,他不知道自己究竟做錯了什么讓16歲的兒子不肯跟自己說實話,他把兒子做錯的所有的責任都攬到了自己的身上,他要走回去,他要走多遠呢——18里路。18里對于你們來講是個抽象的數(shù)字,沒關系,老師幫你們把它換成你們熟悉的米,他要走9000米,如果再把它換成我們更加熟悉的操場的一圈200米跑道,他要走上45圈。如果把它按兒子每小時5里行車速度的話,他要走上近4個小時。
第七處:我一路不停地說好話,告訴他我有多抱歉,但他就是不理我,只是滿懷痛苦地沉思著,悶聲不語,頭也不抬地往前走------
1、在這近四個小時的時間里,父親一直是怎樣?
2、錯的本來是我,為什么遭受身心折磨的卻是父親啊!此時此刻,我會想到什么,我又會怎樣說?每人的書桌里都有一張小練筆單,請你把自己當成杰森,將你想到的,和要對父親說的話寫下來。 過渡:整整18里的路程,將近4個小時的時間,父親的身心遭受著折磨,那么我呢?
三、教學最后兩個自然段,揭示道理。
“父親身心遭受這種折磨,這是我有生以來碰到的最為沮喪與痛苦的事?!?/p>
1、從哪里看出來的。(沮喪、痛苦)
2、根據(jù)今天你所讀到的,你覺得令我沮喪和痛苦的究竟是什么? (既心疼父親,又對自己行為的自責,還有面對父親的這份執(zhí)著不知道用什么來制止。不知該怎樣彌補自己的過失)
3、此時,兒子的心情是多么的復雜,讓我們一同再讀這一句,把我的 感受讀出來。
小結:其實,父親這樣做,既是在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究竟什么地方出了問題,也在用自己的行動讓孩子在心靈上進行反省,這樣做比責罵更有說服力!
4、從此以后,我再遇到做錯的事,對父親,我還會說謊嗎?對親人呢? 對所有人呢?我會做一個什么樣的人?
5、課文也告訴了我們——從那以后,我再也沒有說過謊。
總結:
海涅說:“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花朵”。我希望每個同學都能真誠的對待每一個人,讓誠實、守信成為你的美德,伴你成長一生。
作業(yè):
寫一篇《步行18里》讀后感。
四年級s版語文教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