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六年級語文教案
推薦文章
語文課程應(yīng)激發(fā)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為了大家學習方便,小編特地準備了鄂教版六年級語文教案5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歡迎借鑒學習!
鄂教版六年級語文教案1
教學要求:
1、理解句子里的關(guān)鍵詞語,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每個句子的意思,了解這首詞所描寫的情景。
2、借助圖畫,想象這首詞所描寫的情景。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課文。
3、感受詞中所表現(xiàn)的自然美,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關(guān)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詩句的內(nèi)容,借助圖畫,想象這首詞所描寫的情景。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我聽說咱們一小的經(jīng)典誦讀搞的很好,我們就來聊一聊“經(jīng)典誦讀”吧。在經(jīng)典誦讀活動中你背誦了多少首唐詩?哇噻!太了不起了,古人云:背會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謅。你已經(jīng)可以成為一個詩人了。除了古詩還背誦的有什么?(當學生提到宋詞的時候)說到詞以宋代的最為有名,所以我們常說唐詩宋詞。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南宋詞人辛棄疾。(介紹辛棄疾)
2、現(xiàn)在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辛棄疾在江西上饒閑居時寫的一首詞《西江月》,板書課題,這個題目和以前學的詞的題目有什么不一樣?
(比較《憶江南》《長相思》 副板書:詞牌、題目。橫排中間加點)
3、“夜行黃沙道中”說明這首詞寫晚上詞人在黃沙嶺的所見、所聞、所感。
二、初讀課文,感知畫面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西江月》,(課件出示全詞)
1、老師相信大家的自學能力,自己來讀一讀,不僅讀得正確,而且讀得字正腔圓。
2、指名讀,正音
(讀得好的就夸--最后一句“見”我們應(yīng)該感謝他,沒有他的提醒,我們可能還發(fā)現(xiàn)不了呢。――再讀最后一句,其他同學聽他的字音。你怎么就知道讀xiàn呢?(風吹草低見牛羊)。太了不起了,你真會聯(lián)系舊知識學習新知識”)
(讀得不對就質(zhì)疑:你讀得有板有眼,還有感情,但有一點老師給你提個建議?!耙姟边@個字我們以前學的哪首詩句里也有?!帮L吹草低見牛羊”。在古代“見”和“現(xiàn)”意思相同,比較一下讀哪個音更合適。(我們要學會聯(lián)系舊知識來學習新知識。)
3、再讀文本,注意停頓
請你把這句再讀給我們聽聽,好嗎?(師指點學生這樣“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讀。體會如何停頓。)
4、師配樂范讀課文。生閉目想像畫面
(謝謝你們的掌聲,老師讀得好,那是因為老師邊讀邊想像畫面,把自己融入到了詩境中,你們也像老師這樣老讀好嗎?)
5、生像老師這樣讀詞。邊讀邊想像畫面。
6、不知不覺中我們就讀了這么多遍,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生:讀著“……”我仿佛看到了……)
三、細讀課文,進入詩境
1、好一個“明月別枝驚鵲”不由得讓我們想起了張繼《楓橋夜泊》中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深秋的明月無情的落下,留給詩人的只是一片孤寂。而這里的“明月別枝驚鵲”是怎樣的一種境界呀!“明月、樹枝、烏鵲”組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詩中有景啊,板書“景”。“驚鵲”“鵲”即被驚醒會怎樣呢?(離開樹枝,鳴叫)這真是“此地無聲勝有聲”啊!(板書“聲”)不寫啼而啼自現(xiàn)。烏鵲對月光十分依戀,月食時烏鵲會驚叫不安?!皠e”這是怎樣的一種別呢?(依依惜別、戀戀不舍)明月的離別有著多少的不舍呀!好一個“明月別枝驚鵲”這里面有景、有聲、更有情啊(板書)
(帶著這樣的感情朗讀前兩句)(從你的讀中老師已經(jīng)感受到了非常恬靜優(yōu)美的山間夜景。)
2、炎熱的夏夜,行走在綠樹環(huán)繞的山路上,聽著蟬鳴蟲叫,感受著迎面的徐徐涼風,多么的愜意,深深地呼吸這清新的空氣。啊,我仿佛聞到了稻花的香味?正如作者所說的“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3、說豐年?都有誰在說豐年?他們又對誰說豐年?
(小青蛙對大青蛙說:“爸爸媽媽,你們捉了那么多害蟲,使水稻長得好,豐收的果實里有你們的功勞?!贝笄嗤苷f:“孩子,多學本領(lǐng),多捉害蟲吧,我們可是這些莊稼的衛(wèi)士呀?!睅煟憾嗝幢M職盡責的父子呀!)
(辛棄疾自言自語地說:“聞著這稻花的清香,今年的水稻一定能夠豐收,百姓們就能過上好日子了?!睅煟汉靡粋€憂國憂民的辛棄疾!)
(白發(fā)蒼蒼的老翁對老伴說:“孩子他娘,聞著這稻花的香味,今年的收成一定不錯?!薄笆茄?,再也不為揭不開鍋而發(fā)愁了。”)
(天真的孩童對父親說:“好香的稻花呀,終于可以有白米飯吃了?!薄昂呛?,就你嘴饞?!?
4、小結(jié):人人展望著豐收,都透露出了抑制不住的喜悅。帶著這種喜悅我們再來讀一讀課文。(指導朗讀)
5、同學們,老師告訴大家一個小常識,在水稻揚花的時候來一場及時雨是再好不過了!真是天隨人意呀,瞧,天變了,怎么變了?(出示: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生:下雨了,
師:“兩三點雨”又是什么樣的雨?
(豆大的雨點,榆錢般的雨點,這預示著大雨即將來臨。)
師:這真是好雨知時節(jié)呀!有了這場及時雨,水稻一定能夠大豐收了?!弊髡卟坏珜懗隽藘扇c雨,也寫出了天氣變化的過程?!捌甙藗€星天外”“七八個星”說明什么?
生:說明星星很少,有烏云遮住了星星。
師:是呀,滾滾的烏云遮住了明月,擋住了星星,帶來了一場及時雨。
7、現(xiàn)在我們來回想一下,樹枝和烏鵲對明月那么依戀,明月依然告別,明月是無情的告別嗎?(不是,明月是主動地告別,心甘情愿地告別,她要把天空讓給烏云和大雨。)好一個善解人意的明月,她別出了一場及時雨,別出了一個豐收年。)
8、天要下雨,趕路的辛棄疾怎么辦?(找地方避雨)(出示: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路轉(zhuǎn)溪橋忽見”的是什么?“舊時茅店社林邊”。正在他要找地方避雨的時候,舊時的茅店出現(xiàn)在他的面前,這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還用擔心淋雨嗎?(唉,太美了!這真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處處和諧,皆大歡喜。)讓我們帶著這份喜悅再來讀詞。
9、再次感情誦讀全詞
此時此刻你就是辛棄疾,望著窗外的大雨,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悅,吟誦出這首詞。(看,同學們都陶醉在你的朗讀中了。)
(這首詞流傳很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讀法。我們來用不同的身份朗讀課文。)
四、課外拓展《破陣子》
在西江月中辛棄疾為農(nóng)民的豐收而喜,可詞人一生的夢想又有幾人知。(出示《破陣子》,聽朗讀,比較和西江月不同的畫面。)
可憐辛棄疾“男兒七尺軀,愿為祖國捐?!笨捎钟袔兹死斫馑男鄄糯笾狙剑筋^來只能白發(fā)生。
從詞中我們了解了一位詞人,洞察了一個時期。每一首宋詞仿佛是一幅絢麗多彩的畫,一曲委婉動聽的歌,希望同學們以后多讀唐詩宋詞,感受我國古代文學的藝術(shù)魅力。
板書設(shè)計: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 烏云 陣雨 景
喜 聲
豐年 情
鄂教版六年級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通過品讀重點詞句,理解作者筆下上海弄堂生活的特點及上海人的特點。
2.了解上海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觀念以及弄堂生活所代表的上海城市文化。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借助文中描寫弄堂的詞句品讀,理解弄堂生活的特點,歸納上海人特點。
2.難點:理解弄堂生活的所代表的上海城市文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創(chuàng)設(shè)情境。
1、闡述本課的教學內(nèi)容是了解上海的一個途徑。
2、通過欣賞一組圖片直觀了解上海的弄堂。
合作探究,理解課文。
1、分組合作:圈劃文中描寫弄堂生活的句子,概括弄堂生活的特點。
2、深入探究: 總結(jié)歸納弄堂里的上海人的特點。
總結(jié)全文,歸納主題。
弄堂文化就是上海城市文化的一種象征、一個縮影。
課外延伸,拓展主題。
1、說說你眼中的上海有什么樣的特點,你對上海人的想法。(針對外地學生)
2、談?wù)勀阏J為現(xiàn)今上海人的生活是否還是和作者筆下以前那些生活在弄堂中的上海人區(qū)別。(針對上海本地學生)
歸納: 一樣的土地,不一樣的人。時代在變,人也在變,如今的上海人早已不再只是生活在 弄堂里的那群人了。新上海人正在以一種全新的面貌迎接四方來客。他們銳意進取、開 拓創(chuàng)新、海納百川、兼容并蓄。在他們的努力下,相信上海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布置作業(yè)
1、談一談你心目中的上海人的形象,寫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2、探訪或查閱資料,寫一篇關(guān)于上海的弄堂的說明性文字,300字左右。
板書設(shè)計:
弄堂生活的特點;
安詳實用 弄堂人的特點;
既注重面子、又講究實惠
鄂教版六年級語文教案3
教學設(shè)想:
1、這是一篇詩化的散文,有著雄渾偉奇的畫面,對生命與力量的贊美傾瀉而出欲止不能。所以教學分為四個活動板塊:字詞擂臺賽;走進錄音棚;我是評論家;文化小使者。整個過程以“朗讀”一線貫穿讀、說、析、品、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2、在語文學習活動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采用小組合作,突出教師的點撥與小結(jié)。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文章基調(diào),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氣勢。
2、理解文中短句的運用及比喻、排比、反復修辭的作用。
3、通過學習感受生命與力量的美,深入體會作者所歌頌的生命力量。 激發(fā)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做優(yōu)秀的文化傳承者。
學習重點:
1、品味文章優(yōu)美的語言。
2、理解各種修辭的作用,熟讀成誦重點句。
學習難點:
引導學生深入領(lǐng)會作者所歌頌的生命力量。
教學方法:
誦讀法、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出示安塞腰鼓的圖片,)請同學們?nèi)タ匆环鶊D片,這是(腰鼓),它屬于哪個地區(qū)(陜北),這是靜態(tài)的安塞腰鼓,那么動起來的安塞腰鼓是何其壯觀、何其豪放啊!(放舞動的安塞腰鼓的視頻,放完后)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xiàn)著陜北高原民眾憨厚樸實、悍勇威猛的個性。(師說,然后學生讀“安塞腰鼓是一種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shù)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xiàn)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黑色字屏幕出現(xiàn))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劉成章的《安塞腰鼓》,去感受它的風采,它的魅力。 (板書課題)
二、字詞擂臺賽(會讀、會寫生字詞)
1、老師手中拿著本課的生字卡,如果你認識,你就勇敢地站起來讀,如果讀對了,其他同學 跟讀兩遍。(利用生字卡檢查字詞)
2、我們學習字詞要做到溫故而知新,請看屏幕,齊讀兩遍。(看屏幕齊讀兩遍)
三、走進錄音棚
1、談?wù)劙踩模嚎磥泶蠹翌A習的不錯,請用一個詞語或句子來形容你讀完本文的感受。 (根據(jù)本文學生的理解把幾個關(guān)鍵詞板書到黑板上,)文中的哪些句子或段落能體現(xiàn)這些感受?預設(shè);
(1)如果第一個學生讀的很好,其他同學進行評價好在哪里?點撥:他完全可以是一名播音員了,注意了讀音、節(jié)奏、重音情感。
(2)如果第一個同學讀的不好,例如情感不到位,(上面兩種情況不管出現(xiàn)哪一種,順勢而推)我們來感受一下名家對于安塞腰鼓的朗誦。(播放視頻)
2、我是小小播音員:預設(shè)幾個段落,指導學生朗讀;
(1)第7段,從一路高昂和先緩慢后高 昂兩個不同方面進行指導,來理解安塞腰鼓帶給我們的感受。
(2)文章反復出現(xiàn)的核心句子朗誦示范,不同的重音停頓,效果不同。
(3)29、30段 舒緩的語氣去讀,讀出靜中的動感想象。
四、我是小小評論家
過度:好一個奔放的動作、鏗鏘的節(jié)奏、壯闊場面的安塞腰鼓!正源于此,安塞腰鼓被選入16屆亞運會的開幕式,(第十一屆亞運會開幕式、香港回歸慶典、世博會、建國50年大慶等重大活動會演,知名度大增,紅遍神州,成為安塞對外宣傳的象征。)我們能不能說好一篇《安塞腰鼓》? 請用“這篇文章好在——”結(jié)合具體的句子談出自己的理解。(多媒體出示) 預設(shè):如果學生說的方面很多,教師此時可以出示幻燈片這篇文章好在;
1、用詞。如:動詞、疊詞??
2、修辭。如:排比、比喻、反復??
3、句式。利用短句的形式
4、動靜映襯。
學生有自己的見解,然后多讀,通過讀體現(xiàn)自己的理解。
最后教師點撥:比喻使語言更形象,排比使語言更增強語勢,形象與氣勢并存。正是因為短句,才使文章的語言變得鏗鏘有力,抑揚頓挫。 文字多么值得玩味呀,趣從文生。文章最后為什么又歸于靜寂,這是符合我們學習的規(guī)律,由動到靜,讓我們在靜中去想,在靜中閃動,以靜襯動,動印痕于心!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補充適當點撥;
1、從用詞方面說;
(1)“緊貼在他們身體一側(cè)的腰鼓,呆呆地,似乎從來不曾響過”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擬人手法形象地寫出了安靜時安塞腰鼓的狀態(tài)。
(2)“茂騰騰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風”中的“茂騰騰”“咝溜溜”用得好,好在疊詞的運用使語言親切富有韻味。
2、從句式上說
“交織!旋轉(zhuǎn)!凝聚!奔突!輻射!翻飛!升華!”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們使文章語句鏗鏘,氣勢強勁,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從修辭上說
(1) “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寫得好,好在比喻使對象更加形象具體,從而鋪排出一系列異彩紛呈的畫面。
(2) 文中的反復用得好,好在使語言節(jié)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3) 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樣的排比增強了語勢,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氣勢。 排比,是把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一組句子或詞語排列起來,以增強語勢,加深感情。本文有句內(nèi)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排比。
(l)句內(nèi)部的排比:“一錘起來就發(fā)狠了,忘情了,沒命了!”
(2)句與句之間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p>
(3)段與段之間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
4、從寫法上說;
(1) 能使人產(chǎn)生了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內(nèi)涵。例如:“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后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
(2)動靜結(jié)合。例如文章的開頭和結(jié)尾的靜態(tài)描寫
5、文章的情感:本文通過一系列對安塞腰鼓贊美的語詞,來表現(xiàn)對安塞腰鼓的贊美,同時贊美安塞腰鼓給人的激情和力量,贊美黃土高原,贊美強健有力充滿希望的黃土地人民。
五、主題探究,做文化的小使者
文章僅僅是在寫安塞腰鼓嗎?他為什么要寫?讓我們走進劉成章,(劉成章,當代詩人、散文家、共產(chǎn)黨員,陜西省延安市人。他的第一篇散文《轉(zhuǎn)九曲》獲得了散文優(yōu)秀作品一等獎。散文集《羊想云彩》和散文《安塞腰鼓》獲魯迅文學獎。 “陜北生來陜北長,因為你魂牽這地方”——就“寫陜北”來說,怕誰也寫不過劉成章了。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風情”作者是陜北人,在他的生活中安塞腰鼓不陌生,我們從其字里行間看到的是他對黃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無限神往和傾心愛戀。唯有如此,他才寫的酣暢淋漓,曲盡其妙。老師寫了一首小詩,與大家分享。
好一個安塞腰鼓,這是生命和力量的渲泄;
好一個安塞腰鼓,這是人情和自由的揮灑;
好一個安塞腰鼓,這是文明和文化的傳承;
好一個安塞腰鼓,這是慷概激昂和氣壯山河的時代之歌;
好一個安塞腰鼓,這是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精神和魂魄!
我們一起讀起來,希望每一個同學都做一名文明文化的傳播者和傳承者!
鄂教版六年級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細讀本文精彩的語段,品味準確精練而又生動有趣的語言。
2、學習本文通過幾個生活片斷,折射人世滄桑的寫作意圖和主旨。
3、理解本文反映的人生經(jīng)歷和世情變化。
正音正字:
見課文下方注音的字
詞語積累:
源遠流長 才疏學淺 歲月滄?!¢L盛不衰 價廉物美 并無二致 五臟六腑
千方百計 萬般無奈 五光十色 眼花繚亂 實實在在 無可依傍 五彩斑斕
別具風味 街頭巷尾 回味無窮 與世無爭 別無他求 大開眼界 五彩繽紛
黏黏乎乎 湯湯水水 偷工減料 鄭重其事 不同凡響 愛莫能助 無事生非
課文結(jié)構(gòu):
全文可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交代本文主要內(nèi)容,從自己喝粥的經(jīng)歷體察稀粥的魅力。
第二部分(第3-8段),少年時代,浙江家鄉(xiāng)的白米粥清爽可口,留下美好的回憶。
第三部分(第9-16段),“__”時期,北大荒的粥在冰天雪地里給人以溫暖,化作闖蕩世界的精氣。
第四部分(第17-23段),改革開放年代,廣州豐富絢麗的稀粥,使作者大開眼界,稀粥的功能邁向?qū)徝馈⑿蕾p以及精神享受的高度。
第五部分(第24-29段),作者對稀粥的思考:它是貧窮的產(chǎn)物,也是時間的產(chǎn)物;隨著生活的發(fā)展,或許終會漸漸淡去。
課文分析:
本文敘述了幾十年,作者在不同時期、不同地方吃稀粥的幾個生活片斷,反映了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和世情的巨大變化。
文章語言準確精練而又生動有趣,寫稀粥的制作、吃粥的感受,各不相同,各具特色。
寫各種粥的模樣,各種人吃粥的模樣,也是各各不同,窮形盡相,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思維訓練:
一、本文寫各種稀粥的制作有什么不相的特色?
寫江南“燒”泡飯,“把剩下的大米飯攪松,然后用水燒開了”;外婆“燒”白米粥,“熄火后的粥是不能馬上就喝的,微微地燜上一陣”;在北大荒“熬”豌豆糖粥,“熬上一鍋粥,待粥快熟時,把豌豆摻進去,又加上不知從哪弄來的一點白糖”;“急火煮開鍋了,便變?yōu)槲幕馉F,燜的時間越長越好”;廣州街頭“熬”魚生粥,“從鍋里舀起一勺滾滾的薄粥,對著碗里的生魚片澆下去……再加少許精鹽、胡椒粉和味精,用筷子翻動攪拌一會”;親戚家“煲”具有廣東特色的粥,“把淘好的米放在罐子里,加了適量的水,再把罐子放在封好底火的爐子上,……到早晨起床,只須將準備好的青菜碎丁、切碎的松花蛋、海米丁,還有少量肉末,一起放入罐內(nèi),加上些佐料”;還有湖南婁底“舂”出來的米粥。
二、本文寫吃稀粥的感覺有什么不相?
在外婆家喝白米粥,“天然地清爽可口,就像是白芍藥加百合再加蓮子熬出來的汁,滾燙地喝下去,似乎五臟六腑都被清洗了一遍”;在北大荒,“口感與大米粥很不相同,它的米粒飽滿又實沉,咬下去富有彈性和韌勁,嚼起來挺過癮”;喝米粥,“喝起來感覺要溫柔些細膩些……在掛滿白霜的土屋里,冰涼的手捧起一碗黃澄澄冒著熱氣的小米粥,我覺得自己還有足夠的力量活下去,熱粥一滴滴溫熱我的身體烤干我的眼淚暖透我的心;在廣州街頭喝魚生粥,其味鮮美無比……一碗粥喝下去,周身通達舒暢,與世無爭,別無它求”;在親戚家喝特色粥,“不但味道清香爽口,讓人喝了一碗還想喝……而且內(nèi)容豐富,色澤鮮艷”。
三、作者寫吃稀粥的感覺,僅僅是為了表達自己喜歡喝稀粥嗎?
不是?! ∽髡邔懖煌瑫r期、不同地方吃稀粥的不同感受,表現(xiàn)時代的變化,社會的變化,人的心態(tài)變化,反映了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和世情的巨大變化,表明“稀粥的功能也從一般聊以糊口、解決溫飽的實用性,開始邁向?qū)ο≈嗟膶徝?、欣賞,以及精神享受的‘高度’”。
四、本文寫了哪幾個生活片段的事?
少年時代,在浙江家鄉(xiāng)的白米粥清爽可口。
“__”時期,在北大荒的喝粥苦中作樂。
改革開放年代,在廣州大開眼界,喝粥提升到審美欣賞、精神享受的高度。
你了解哪些地方特色食品?它們含有什么地域文化?
本文用生動的詞語描寫粥的色香味。請你從文中各找出幾例。
色:白亮白亮、金光燦燦、色澤鮮艷、黃澄澄;
香:粥香四溢、清香爽口;
味:甜絲絲、清爽爽口、鮮美無比、回味無窮。
鄂教版六年級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體會水鄉(xiāng)茶居的諸多變化。
2、領(lǐng)會“草草杯盤共一歡,是水鄉(xiāng)人生活中的詩”這句話的豐富內(nèi)涵,理解作者從喝茶品茶這一中國古老的國粹中所尋覓到的社會變革的蹤影和水鄉(xiāng)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3、品讀文章的精彩語句,享受美文的藝術(shù)魅力。
教學重點:品讀關(guān)鍵語句理解作者從喝茶品茶這一中國古老的國粹中所尋覓到的社會變革的蹤影和水鄉(xiāng)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教學難點:理解“草草杯盤共一歡,是水鄉(xiāng)人生活中的詩”這句話的豐富內(nèi)涵。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二、作者簡介:楊羽儀(1940-2006) ,廣東寶安人,當代作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
三、沉浸文本、品讀賞析:
(一)思考:
1、作者在介紹水鄉(xiāng)茶居的生活時,引用了哪句詩作為線索貫穿全篇的?
2、“草草杯盤”在文中是怎樣體現(xiàn)的?
3、既然把水鄉(xiāng)茶居用“草草”一詞來形容,可見其小而簡,但是為何又綴以“共一歡”?此歡何來?
4、作者為什么把這種“草草杯盤共一歡”稱作是水鄉(xiāng)生活中的詩呢?
5、由此可見,作者在這喝茶品茶的國粹中尋覓到的是什么呢?
(二)討論:
(1)為什么說“嘆”茶不是品味著食物,而是品味著生活?
(2)“茶越?jīng)_越淡了,話卻越說越濃”一句中,“淡”和“濃”含義分別是什么?
(三)賞析:
1、散讀課文,選擇最讓你陶醉的語句。
2、點評你陶醉的理由。
3、齊讀語段,品味文章的藝術(shù)魅力。
四、拓展延伸:
請設(shè)想一下,如果你現(xiàn)在身處茶室,圍繞校園生活,和你的左鄰右舍聊一聊。
交流聊天內(nèi)容和感受。
五、總結(jié):
六、作業(yè):
1、閱讀散文《品茗》,完成練習。
2、雙休日閑暇時刻,泡壺茶,看一看,品一品,想一想,寫一寫。隨筆《茶的聯(lián)想》。
鄂教版六年級語文教案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