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小故事范文400字左右
推薦文章
從沒路的地方走出的路,才是新路。敢于向荊棘叢生處邁出第一步的人,才是值得敬佩的人,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管理小故事。
管理小故事(1):
扁鵲三兄弟
魏文王問名醫(yī)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于醫(yī)術(shù),到底哪一位醫(yī)術(shù)最好呢?”
扁鵲回答說:“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那么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鵲答說:“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發(fā)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明白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只有我們家里的人才明白。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剛剛發(fā)作之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只在我們的村子里才小有名氣。而我扁鵲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望見的都是我在經(jīng)脈上穿針管來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shù),所以他們以為我的醫(yī)術(shù)最高明,因此名氣響遍全國。”
文王連連點頭稱道:“你說得好極了。”
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數(shù)的事業(yè)經(jīng)營者均未能體會到這一點,等到錯誤的決策造成了重大的損失才尋求彌補。彌補得好,當然是聲名鵲起,但更多的時候是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對企業(yè)高級領(lǐng)導來說,最重要的才能莫過于能作出正確的決定,而這種特殊才能將是電腦永久無法代替的。
管理小故事(2):
留個缺口給別人
一位著名企業(yè)家在作報告,一位聽眾問:“你在事業(yè)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請問,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是什么?”
企業(yè)家沒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圈,只是并沒有畫圓滿,留下一個缺口。他反問道:“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業(yè)”/“成功”,臺下的聽眾七嘴八舌地答道。
他對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實,這只是一個未畫完整的句號。你們問我為什么會取得輝煌的業(yè)績,道理很簡單:我不會把事情做得很圓滿,就像畫個句號,必須要留個缺口,讓我的下屬去填滿它。”
留個缺口給他人,并不說明自己的潛力不強。實際上,這是一種管理的智慧,是一種更高層次上帶有全局性的圓滿。
給猴子一棵樹,讓它不停地攀登;給老虎一座山,讓它自由縱橫。也許,這就是企業(yè)管理用人的最高境界。
管理小故事(3):
會議成本分析制
日本太陽公司為提高開會效率,實行開會分析成本制度。
每次開會時,總是把一個醒目的會議成本分配表貼在黑板上。
成本的算法是:會議成本=每小時平均工資的3倍×2×開會人數(shù)會議時間(小時)。公式中平均工資所以乘3,是因為勞動產(chǎn)值高于平均工資;乘2是因為參加會議要中斷經(jīng)常性工作,損失要以2保來計算。因此,參加會議的人越多,成本越高。有了成本分析,大家開會態(tài)度就會慎重,會議效果也十分明顯。
如何節(jié)約時間,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企業(yè)工作效率并節(jié)約成本是擺在各企業(yè)管理者面前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很多企業(yè),個性是國企,時常會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無休止、無好處的會議上。
我們那里倒不是說企業(yè)不開會更好。會議是一個企業(yè)統(tǒng)一思想,整頓形象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可如果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喊口號上,職工們還有時間去做自己的工作嗎?
會是要開的,一周開一次例會就差不多了。而且在開會時,要落實到具體的問題上。如果開一次會只是為了在會議室打一陣子瞌睡,喝兩杯茶,這只能說明這次會議只是走了一下形式而己。
聰明的老板是不愿看到這一群走馬觀光的下屬的。這就要求公司培養(yǎng)高素質(zhì)的員工,讓他們設(shè)身處地地為公司著想,珍惜每一分鐘,哪怕是開會的那幾十分鐘。即使沒有人發(fā)言,只要他在認真地聽,已說明他是個認真干事的人了。
公司有了這樣的人,還愁打不下一片好江山嗎?
許多人做事,通常會因為中途的插曲而忘記最原始的目的。
管理小故事(4):
習慣與自然
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細細的鏈子,拴得住一頭千斤重的大象,這不荒謬嗎?可這荒謬的場景在印度和秦國隨處可見。那些馴象人,在大象還是小象的時候,就用一條鐵鏈將它綁在水泥柱或鋼柱上,無論小象怎樣掙扎都無法掙脫。小象漸漸地習慣了不掙扎,直到長成了大象,能夠輕而易舉地掙脫鏈子時,也不掙扎。
馴虎人本來也像馴象人一樣成功,他讓小虎從小吃素,直到小虎長大。老虎不知肉味,自然不會傷人。馴虎人的致命錯誤在于他摔了交之后讓老虎舔凈他流在地上的血,老虎一舔不可收,最后將馴虎人吃了。
小象是被鏈子綁住,而大象則是被習慣綁住。
虎以前被習慣綁住,而馴虎人則死于習慣(他已經(jīng)習慣于他的老虎不吃人)。
習慣幾乎能夠綁住一切,只是不能綁住偶然。比如那只偶然嘗了鮮血的老虎。
管理小故事(5):
置身事外
兩個人爭論、吵架,如有第三者在場,雙方都會請他幫忙,或是請他評理。第三者在對峙的雙方眼里,既是仲裁者,又盼望成為共同對敵的友軍。這種現(xiàn)象,古今相同。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韓、趙兩國發(fā)生戰(zhàn)爭,雙方都派使者到魏國借兵,但魏文侯一口拒絕了。
兩國使者沒有完成任務(wù),怏怏而歸。當他們回國后,才明白魏文侯己分別派使者前來調(diào)停,勸告雙方平息戰(zhàn)火。韓、趙兩國國君感激魏文侯化干戈為玉帛的情誼,都來向魏文侯致謝。韓、趙兩國力量相仿,都不可能單獨打敗對方,因此都想借助強國魏國的力量。在這種情形下,魏國的行動直接關(guān)系到韓趙之戰(zhàn)的勝負。魏文侯沒有去介入兩國之爭,以第三者公平的立場加以調(diào)停,戰(zhàn)爭轉(zhuǎn)成了和平,從而使魏國取得了三國關(guān)系中的主導地位。
由此可見,當雙方相爭時,第三者越是不介入,其地位越是重要,當他以置身事外的態(tài)度進行仲裁時,更能顯示其權(quán)威性。
一個高層的管理者很多時候也需要一種置身事外的藝術(shù)。如果你手下的兩個部門主任為了工作發(fā)生了爭執(zhí),你已經(jīng)明顯感到其中一個是對的,而另一個錯的,此刻他們就在你的對面,要求你判定誰對誰錯,你該怎樣辦?其實一個精明的頭兒在這時候他不會直接說任何一個下屬的不是。因為他們是為了工作發(fā)生的爭執(zhí),而影響他們作出決定的因素有很多,不管對錯,他們都是十分出色的人才。當面說一個手下的不是,不但會極大地挫傷他的用心性,讓他在競爭對手面前抬不起頭,甚至很可能你會因此失去一個得力助手,而得到表揚的那個下屬會更加趾高氣昂,也不利于你的管理。
學會了置身事外,你的管理水平當然就上升到了一個更高的檔次。
涉入某件事比從該事脫身容易得多。
管理小故事(6):
窗
有個太太多年來不斷抱怨對面的太太很懶惰,“那個女人的衣服永久洗不干凈,看,她晾在外院子里的衣服,總是有斑點,我真的不明白,她怎樣連洗衣服都洗成那個樣貌......”
直到有一天,有個明察秋毫的朋友到她家,才發(fā)現(xiàn)不是對面的太太衣服洗不干凈。細心的朋友拿了一塊抹布,把這個太太的窗戶上的灰漬抹掉,說:“看,這不就干凈了嗎?”
原先,是自己家的窗戶臟了。
管理小故事(7):
決堤必須修堤嗎?
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孫叔敖在茍陂縣一帶修建了一條南北水渠。這條水渠又寬又長,足以灌溉沿渠的萬頃農(nóng)田,但是一到天旱的時侯,沿堤的農(nóng)民就在渠水退去的堤岸邊種植莊稼,有的甚至還把農(nóng)作物種到了堤中央。等到雨水一多,渠水上進,這些農(nóng)民為了保住莊稼和渠田,便偷偷地在堤壩上挖開口子放水。這樣的狀況越來越嚴重,一條辛苦挖成的水渠,被弄得遍體鱗傷,面目全非,因決口而經(jīng)常發(fā)生水災,變水利為水害了。
應(yīng)對這種情形,歷代茍陂縣的行政官員都無可奈何。每當渠水暴漲成災時,便調(diào)動軍隊去修筑堤壩,堵塞滑洞。之后宋代李若谷出任知縣時,也碰到了決堤修堤這個頭疼的問題,他便貼出告示說,“今后凡是水渠決口,不再調(diào)動軍隊修堤,只抽調(diào)沿渠的百姓,讓他們自己把決口的堤壩修好。”這布告貼出以后,再也沒有人偷偷地去決堤放水了。
這是一個搞笑的故事,但是故事背后的寓意卻值得我們做管理者的深思。如果在執(zhí)行一項政策之前就把這當中的利害關(guān)系對執(zhí)行者講清楚,他們也許就不會了為自己的私利而做出損害團隊利益的事情了,當然這只是對素質(zhì)高的團隊來說。
有的企業(yè)可能因為行業(yè)的原因,員工的素質(zhì)都不太高,遇到這種狀況即使你說明了利害他還是會為了自己的利益偷偷地去做一些損公肥私的事情,怎樣辦?嚴格有效地監(jiān)督控制機制的建立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以人管理,總是有漏洞可循的,因為人都是有弱點,有感情的。動物之間哪怕是貓和老鼠相處久了也會有感情也會相安無事。而制度呢?卻能起到人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當制度都不能發(fā)揮作用的時候,就只有利用李若谷的辦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當他發(fā)現(xiàn)這樣做得到的好處還不如他損失的多的話,他自然也就不會再去做這樣的事情了。
所以說,不管具體用什么方法來執(zhí)行,制定一套安全有效的內(nèi)部控制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一個沒有制度的企業(yè)只是一個貨堆。
管理小故事(8):
提醒自我
有個老太太坐在馬路邊望著不遠處的一堵高墻,總覺得它立刻就會倒塌,見有人向媾走過去,她就善意地提醒道:“那堵墻要倒了,遠著點走吧。”被提醒的人不解地看著她大模大樣地順著墻根走過去了――那堵墻沒有倒。老太太很生氣:“怎樣不聽我的話呢?!”又有人走來,老太太又予以勸告。三天過去了,許多人在墻邊走過去,并沒有遇上危險。第四天,老太太感到有些奇怪,又有些失望,不由自主便走到墻根下仔細觀看,然而就在此時,墻綞倒了,老太太被掩埋在灰塵磚石中,氣絕身亡。
提醒別人時往往很容易,很清醒,但能做到時刻清醒地提醒自己卻很難。所以說,許多危險來源于自身,老太太的悲哀便因此而生。
管理小故事(9):
紀昌學箭
紀昌向飛衛(wèi)學射箭,飛衛(wèi)沒有傳授具體的射箭技巧,卻要求他務(wù)必學會盯住目標而眼睛不能眨動,紀昌花了兩年,練到即使椎子向眼角刺來也不眨一下眼睛的工夫。飛衛(wèi)又進一步要求紀昌練眼力,標準要到達將體積較小的東西能夠清晰地放大,就像在近處看到一樣。紀昌苦練三年,最后能將最小的虱子看成車輪一樣大,紀昌張開弓,輕而易舉地一箭便將虱子射穿。飛衛(wèi)得知結(jié)果后,對這個徒弟極為滿意。
學習射箭務(wù)必先練眼力,基礎(chǔ)的動作扎實了,應(yīng)用就能夠千變?nèi)f化;企業(yè)的經(jīng)營也是一樣,基本的人事、財務(wù)、技術(shù)、業(yè)務(wù)必須要好好掌握,那么后續(xù)就能夠鴻圖大展了。
辦企業(yè)有如修塔,如果只想往上砌磚,而忘記打牢基礎(chǔ),總有一天塔會倒塌。
39、拾雞者
曾有這樣一個人,每一天都要去偷鄰居的雞,有人告訴他說:“這樣的行為,不貼合君子之道。”那人回答說:“那就減少一點好了,以后每月偷一只雞,等到明年的時候,就完全不偷了。”
這也是一種循序漸進的理論?是不是很荒謬?但是我們有時候自己就做著這樣的事情。吸煙有害身體,怎樣辦呢?戒掉吧,每一天少抽點;企業(yè)的管理機制有問題,一步一步來解決。但是事情到了最后怎樣樣?煙依然還在抽,企業(yè)的問題還是沒有徹底解決,一步一步來嘛!
明智的管理者在制定一項政策的時候,總是會記得這樣一件事--制定一個日程安排表,不實現(xiàn)目標決不罷休。
計劃使我們的思想具體化而體現(xiàn)出我們期望做什么,什么時候做好,誰去做什么事,以及如何做。
管理小故事(10):
給予
有個老木匠準備退休,他告訴老板,說要離開建筑行業(yè),回家與妻子兒女享受天倫之樂。
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工人走,問他是否能幫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說能夠。但是大家之后都看得出來,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軟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時候,老板把大門的鑰匙遞給他。
“這是你的房子,”他說,“我送給你的禮物。”
他震驚得目瞪口呆,羞愧得無地自容。如果他早明白是在給自己建房子,他怎樣會這樣呢?此刻他得住在一幢粗制濫造的房子里!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我們漫不經(jīng)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不是用心行動,而是消極應(yīng)付,凡事不肯精益求精,在關(guān)鍵時刻不能盡最大努力。等我們驚覺自己的處境,早已深困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了。把你當成那個木匠吧,想想你的房子,每一天你敲進去一顆釘,加上去一塊板,或者豎起一面墻,用你的智慧好好建造吧!你的生活是你一生唯一的創(chuàng)造,不能抹平重建,即使只有一天可活,那一天也要活得優(yōu)美、高貴,墻上的銘牌上寫著:“生活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