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語言名詞解釋,舞蹈語匯名詞解釋
推薦文章
舞蹈評價專用語有哪些?
以下這些舞蹈評價專用語:
1、基訓/基礎訓練:是指對舞蹈演員或學員基本能力的訓練。如發(fā)展身體各部分肌肉的能力,訓練關節(jié)的柔軟性,控制身體活動的能力,靈活性和穩(wěn)定性以及跳、轉、翻等各種技巧。
使學員身體運動更符合舞蹈規(guī)律的要求,以適應各種類型動作和高難技巧的需要;同時,為隨時扮演各種舞蹈人物形象做好準備,基本訓練,對演員,學員體力的保持也有益處。
2、動力腿:是指與主力腿相對而言,非重心支撐的一腿為動力腿,可做各種屈伸,擺動等動作。
3、主力腿:是指動作過程中,或者形成姿態(tài)時,支撐身體重心的一條腿,稱主力腿。它與動力腿配合,對身體平衡以及動作,姿態(tài)的優(yōu)美有著重要作用。
4、起泛兒:是舞蹈俗語,指動作前的準備姿勢。技巧前的準備動作,都稱作“起泛兒”也叫“起”。
5、法兒:指舞蹈時是否得法,即動作是否符合規(guī)律,是否有韻味。在品評舞蹈者的動作是否得法時,常用有“法兒”沒“法兒”來加以褒貶。
6、節(jié)奏:是指音響活動的輕重緩急形成節(jié)奏,其中節(jié)拍的強弱和長短交替出現(xiàn)而合乎一定的規(guī)律。節(jié)奏為音樂旋律的骨干,樂曲結構的基本因素。節(jié)奏也是舞蹈動作的基本要素之一,一切舞蹈動作均在一定的節(jié)奏下進行。
7、韻律:是指在舞蹈動作中,人體運動的自然規(guī)律造成欲左先右,欲縱先收,以及動與靜,上與下,高與低,長與短等辨證的規(guī)律,形成了舞蹈動作的韻律。韻律在舞蹈中享有重要地位,是較難掌握的一種動作因素。
8、身段:指演員在舞臺表演或訓練中,各種舞蹈的形體動作的統(tǒng)稱。從最簡單的比擬手勢到復雜的武打技巧,如:坐、臥、行、走、甩袖、亮相等都稱為身段。
9、形體:指演員的身體形態(tài)。通用在戲劇中,尤為話劇和電影所常用。話劇和電影演員的身體訓練和舞蹈訓練稱為“形體訓練”這種課程稱為“形體課”。
10、造型:是塑造人物外部形象的藝術手段之一。在舞蹈中人們將雕塑性強的動作姿態(tài)稱為“造型”。
11、亮相:源于中國古典舞蹈中獨具特色的一種技法。即在某舞蹈段落最后,以一個加強節(jié)奏感的動作塑造該舞姿“造型”。通過這個舞姿動作頓挫到位,或甩頭、凝視等使表達的神情更明朗、強烈。
此種造型即亮相。是指劇中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場有時也用于下場、或一段舞蹈,武打完畢之后,在一個短促的停頓中所做的姿態(tài)叫亮相。它也是戲曲表演中的一種程式動作。
12、舞蹈動作:是指經過提煉和美化,有節(jié)奏,有規(guī)律的人體動作,是舞蹈藝術的主要表現(xiàn)手段。它大多來自勞動生活,并同民族的斗爭生活,風俗習慣,自然條件,審美觀念和傳統(tǒng)藝術等有聯(lián)系。
13、舞蹈語言:舞蹈語言主要是通過舞蹈動作來表現(xiàn)主題,抒發(fā)情感的。舞蹈語言也是舞蹈動作的別名,它由單一或幾個舞蹈動作組合而成具有一定含義。舞蹈語言即包含有一定意義的簡單舞蹈動作,又包含較長的動作組合。
14、舞蹈組合:是舞蹈的常用語。它是指兩個以上的舞蹈動作被組織聯(lián)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新的動作稱為組合。它包括最簡單的,性質單純的動作連接,也包括最復雜的各種不同性質的動作的組合。它是用來達到某種訓練目的,或是為了表現(xiàn)一段舞蹈思想內容的手段。
15、舞蹈語匯:是指把若干不同的舞蹈動作匯集起來,為表達舞蹈作品的主題內容服務,是一切舞蹈語言的總稱,如文學的詞匯。
16、主題動作:指一個舞蹈或一個舞蹈形象最重要的成為核心的動作,從“音樂主題”一語演移而來。音樂主題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被反復出現(xiàn),不斷重復加深聽者的印象;舞蹈的“主題動作”也采取不斷重復和再現(xiàn)等手法,加深觀者的印象。
它是為舞蹈的主題思想和塑造人物服務的。主題動作的重復使用,是舞蹈創(chuàng)作的一種手法。
17、舞蹈編導:是舞蹈藝術工作中一種重要職務。由于舞蹈的專業(yè)特征所定,編舞和導演常常由一個人或幾個人統(tǒng)一承擔,故統(tǒng)稱為編導,編導的職責是構思和編寫舞蹈臺本。
根據(jù)音樂進行具體編舞,組織和指導排練。通過與作曲家,指揮,舞臺美術設計以及演員合作,把舞蹈呈現(xiàn)在舞臺上,達到預定的目的。
18、舞蹈結構:舞蹈作品的組織方式和內部結構。編導根據(jù)對生活的認識和舞蹈素材的理解,按照塑造舞蹈形象和表現(xiàn)主題的需要。
用舞蹈及其各種藝術表現(xiàn)手法,把一系列生活材料,人物形象,事件情節(jié)分別輕重,主次合理而勻稱地加以安排和組織,使其即符合欣賞規(guī)律,又適應舞蹈舞劇、作品體裁形式的要求,達到舞蹈藝術上的完整和諧。
19、舞蹈構圖:是指編導為表現(xiàn)舞蹈作品的主題思想,交待環(huán)境情節(jié)和塑造舞蹈形象,按美感效果的要求,在舞臺空間安排和處理各種人物的關系及位置叫舞蹈構圖。
一般通過各種移動線和“對稱”,“對比”,“集中”,“分散”以及“平衡”等手法,把零散的個體形象納入到藝術整體中來,形成各種圖形圖案,如“方形”,“菱形”,“圓形”,“弧形”,“三角形”,“梯形”,“四邊形”等各種畫面。
我國民間舞在長期實踐和積累中,形成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圖形。如秧歌舞中的“二龍吐須”,“剪子股”,“四面斗”,“珍珠倒卷簾”,“卷白菜心”等,是研究舞蹈構圖的寶貴遺產。
20、舞臺場記:也稱舞蹈場記。是指舞蹈作品的圖畫,文字記錄。一般包括舞蹈臺本,舞蹈音樂,舞蹈動作及舞臺場面,服飾和道具的圖解等,供排練舞蹈用。
21、舞臺燈光:也叫“舞臺照明”簡稱“燈光”,舞臺美術造型手段之一。運用舞臺燈光設備如燈具,幻燈,控制系統(tǒng)、和技術手段隨著劇情的發(fā)展。
以光色及其變化顯示環(huán)境,渲染氣氛,突出中心人物,創(chuàng)造舞臺空間感,時間感,塑造舞臺演出的外部形象,并提供必要的燈光效果如風,雨,閃電、等。
22、舞臺美術:舞臺美術是戲劇和其它舞臺演出的一個組成部分。包括布景,燈光,化妝,服裝,效果,道具等。其任務是根據(jù)劇本內容和演出要求,在統(tǒng)一的藝術構思下,運用多種造型藝術手段,創(chuàng)造劇中環(huán)境和角色外部形象,渲染舞臺氣氛。
23、八個方位——1—8點:是用以規(guī)范舞蹈者面向,走向的專業(yè)術語。即:場地正前為第一方位——“1點”;右前、右旁、右后為第二、三、四方位——“2、3、4點”;正后為第五方位——“5點”;左后、左旁、左前為第六、七、八方位——“6、7、8點”
24、扶把訓練:即學員手扶把桿做舞蹈動作。分“單手扶把”和“雙手扶把”。
25、中間訓練:即站在訓練場地中間做練習。是相對“扶把訓練”而言。
26、對稱動作:指左、右相對的同一動作。如“右按手”的對稱動作即“左按手”。
27、動作的左與右:單一舞蹈動作一般都分左、右兩面,通常是以動作腿或動作臂、來區(qū)分。如右手做“盤手”即稱“右盤手”。舞蹈訓練中常稱“左虛步”、“右端腿”等,即表示用左或右肢做該動作。
28、動作的單與雙:有些動作以單臂或腿、做動作時多稱左或右見上條、;以雙臂或雙腿、做時即標以“雙”字,如“雙山膀”、“雙搖臂”、“雙起雙落”等。
29、面向、視向:身體正面所朝的方向稱面向;眼看幾點即視向,一般也包括臉的朝向,如“眼看8點”,即臉和視線均朝8點。
30、平圓、立圓:與地面平行的圓圈運動路線通稱“劃圓”、即“平圓”;與地面垂直的圓圈運動路線即“立圓”。
31、劃?。褐冈凇皠潏A”軌道上的某一段路線,如手臂劃“上弧線”,即手臂做立圓的上半圓。
32、留頭、甩頭:身體開始轉動而頭仍留向原方位不動,稱“留頭”。頭從一方位迅速轉向另一方位稱“甩頭”。例如“轉圈”、“翻身”動作,開始轉體時“留頭”,當身體轉動約180°時,再迅速甩頭360°,以控制旋轉方向、增強動力。甩頭也是亮相時的常用動作。
33、涮頭:以頸為軸,頭在肩上方做平圓動作。
34、環(huán)動:多指腿部以髖關節(jié)為軸的劃圓動作。有時也泛指其他關節(jié)為軸的劃圓動作。
35、控制:此處指舞蹈訓練課目的一種。即使舞姿靜止在一個動作上,訓練肢體的控制力量和能力。
有哪位高人幫我解釋一下這道題吧 名詞解釋 舞蹈語言
藝術名詞定義:以舞蹈形象的物質存在方式,用舞蹈的情感的信息傳遞載體。
附;舞蹈語言是由舞蹈動作,舞蹈組合,舞蹈語匯所組成的。
科技名詞定義;舞蹈語言,英文名稱;dance language
定義;蜜蜂的偵察蜂回巢后靠在蜂箱內走圓圈或走8字以傳遞其所找到的蜜源地的方位和距離的信息。
什么是舞蹈語言?
舞蹈語言就是舞蹈表演中對于語言的運用。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歌伴舞。歌伴舞是以演唱為主、舞蹈為輔的表演形式。特點是歌舞結合密切,舞蹈動作比較簡單,只是為了烘托演唱氣氛。
2.說唱舞。是指表演者一邊進行舞蹈表演一邊用快速多變的節(jié)奏和抑揚高低的音調配合著音樂喊說出較長的語言段落,然后再以邊唱邊跳的形式把同一語言段落表演出來。這種語言的運用多是為了表現(xiàn)其動聽的節(jié)奏效果。
3.簡短吆喝。一聲簡短的吆喝,可以讓觀眾知道表演的是哪個地區(qū),也可以告訴觀眾是什么節(jié)日或是什么樣的場面。吆喝對于烘托某些特別氣氛十分有效,頗為引人入勝。
舞蹈表演中除以上提到的創(chuàng)作和表演形式外,還有其它諸如朗誦、解說、對話等語言運用形式。
舞蹈表演中對于語言的運用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注重語言的簡潔通俗性,使觀眾易于理解和接受;
二是要選擇富有特色的語言,以體現(xiàn)其易懂性。演員無論是說還是唱,傳進觀眾耳朵的聲音定要清晰可辨。
少兒舞蹈基本功術語有哪些?
1、[主力腿]
是舞蹈訓練中的專用術語。又稱“支撐腿”。顧名思義是指做舞蹈動作是支撐身體中心的那條腿。
2、[動力腿]
也是舞蹈訓練中的專用術語。又稱“動作腿”。是在舞蹈詩正在運動著的那條腿,一般不擔任支撐身體中心的任務。
3、[身向][面向]
身體正面所潮的方向呈“身向”。在中國舞的動作中,常常有身體朝一個方向,而面(臉)卻轉向另一個方向,即“面向”。例如:“身向”一點,“面向”8點。如果“面向”和“身向”是一致的,則只說“身向”。
4、[身韻]
(單屬中國古典舞專業(yè)術語)全稱為身法與韻律。“身法”屬于外部的技法范疇,“韻律”則屬于藝術的內涵,表里合一構成“身韻”,它是中國古典舞中具有強烈表現(xiàn)特色的一部分,也可以說是中國古典舞的藝術靈魂。
5、[視點]
(單屬中國古典舞專業(yè)術語)即眼睛的視線。它是中國舞以“手、眼、身、法、步”突出舞蹈神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舞蹈傳情達意的窗口。
6、[眼視]
(單屬中國古典舞專業(yè)術語)即眼睛所看的方向。在中國舞蹈的“身韻”中,往往眼視某個方向時,也略帶動頭(臉)專項或甩向眼所看的方向,一次加強動作的“精、氣、神”。
7、[亮相]
源于中國古典舞蹈表演中有特色的一種技法,即按情緒需要,是某舞蹈段落的最后一個動作,成為加強節(jié)奏感的一個“舞姿”造型,這個“舞姿”要通過剎那的動作頓挫、到位、甩頭、凝視等使所表達的神情更加突出、明朗。此類造型即稱“亮相”或“亮相動作”。又分“硬亮相”、“軟亮相”兩種。
8、[平圓]
與地面向平行的圓圈路線即“平圓”,如有受災頭上方順時針劃一“平圓”:即右手在頭上方經前往左,再向后至右劃一個圓圈。
9、[立圓]
與地面相垂直的圓圈運動路線即“立圓”,也稱“豎圓”。如右臂經右“旁平位”、“上位”左“旁平位”、“下位”劃一圓圈。
10、[留頭、甩頭]
在“轉體”或轉圈時,身體開始轉動兒頭仍留向原方向不動,稱“留頭”??焖俎D動頭從一方位到另一方為,稱“甩頭”。
11、[控制]
舞蹈中“控制”一次有兩種用意:
一、使動作停在某一“舞姿”上靜止不動,以訓練某部分肢體的力量和功能,即“控制動作”練習。
二、按動作路線、節(jié)奏、規(guī)格等要求支配肢體準確到位,以達到“舞姿”或“技巧”的完美,即舞蹈運行的“控制”能力。
12、[基訓]
是指對舞蹈演員或學員基本能力的訓練。如發(fā)展身體各部分肌肉的能力,訓練關節(jié)的柔軟性,控制身體活動的能力,靈活性和穩(wěn)定性以及跳、轉、翻等各種技巧。使學員身體運動更符合舞蹈規(guī)律的要求,以適應各種類型動作和高難技巧的需要;同時,為隨時扮演各種舞蹈人物形象做好準備,基本訓練,對演員,學員體力的保持也有益處。
13、[起泛兒]
是舞蹈俗語,指動作前的準備姿勢。技巧前的準備動作,都稱作“起泛兒”也叫“起”。
14、[法兒]
指舞蹈時是否得法,即動作是否符合規(guī)律,是否有韻味。在品評舞蹈者的動作是否得法時,常用有“法兒”沒“法兒”來加以褒貶。
15、[節(jié)奏]
是指音響活動的輕重緩急形成節(jié)奏,其中節(jié)拍的強弱和長短交替出現(xiàn)而合乎一定的規(guī)律。節(jié)奏為音樂旋律的骨干,樂曲結構的基本因素。節(jié)奏也是舞蹈動作的基本要素之一,一切舞蹈動作均在一定的節(jié)奏下進行。
16、[韻律]
是指在舞蹈動作中,人體運動的自然規(guī)律造成欲左先右,欲縱先收,以及動與靜,上與下,高與低,長與短等辨證的規(guī)律,形成了舞蹈動作的韻律。韻律在舞蹈中享有重要地位,是較難掌握的一種動作因素。
17、[身段]
指演員在舞臺表演或訓練中,各種舞蹈的形體動作的統(tǒng)稱。從最簡單的比擬手勢到復雜的武打技巧,如:坐、臥、行、走、甩袖、亮相等都稱為身段。
18、[形體]
指演員的身體形態(tài)。通用在戲劇中,尤為話劇和電影所常用。話劇和電影演員的身體訓練和舞蹈訓練稱為“形體訓練”這種課程稱為“形體課”。
19、[造型]
是塑造人物外部形象的藝術手段之一。在舞蹈中人們將雕塑性強的動作姿態(tài)稱為“造型”。
20、[舞蹈動作]
是指經過提煉和美化,有節(jié)奏,有規(guī)律的人體動作,是舞蹈藝術的主要表現(xiàn)手段。它大多來自勞動生活,并同民族的斗爭生活,風俗習慣,自然條件,審美觀念和傳統(tǒng)藝術等有聯(lián)系。
21、[舞蹈語言]
舞蹈語言主要是通過舞蹈動作來表現(xiàn)主題,抒發(fā)情感的。舞蹈語言也是舞蹈動作的別名,它由單一或幾個舞蹈動作組合而成具有一定含義。舞蹈語言即包含有一定意義的簡單舞蹈動作,又包含較長的動作組合。
22、[舞蹈組合]
是舞蹈的常用語。它是指兩個以上的舞蹈動作被組織聯(lián)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新的動作稱為組合。它包括最簡單的,性質單純的動作連接,也包括最復雜的各種不同性質的動作的組合。它是用來達到某種訓練目的,或是為了表現(xiàn)一段舞蹈思想內容的手段。
擴展資料
相關舞蹈術語:
地功:勾繃腳、地面上的壓腿、壓垮、踢腿、下腰、橫豎叉。
把上練習:站姿、一位擦地、蹲、畫圈、五位擦地。
中間練習:手位、腳位、大踢腿(前旁)、一位二位五位上的小跳、中跳。
毯子功:前軟翻、后軟翻。
其中最重要的基本功是壓腿,下叉,下腰,腳背的訓練。
舞蹈是跳躍能力訓練,協(xié)調力的訓練,氣息的訓練,樂感的訓練。
參考鏈接??百度百科 ?少兒舞蹈
舞蹈的語言是怎樣表達的?
舞蹈語言主要由一系列能表現(xiàn)一定思想感情的舞蹈動作所組成。它是從社會生活、人的情緒狀態(tài)、自然現(xiàn)象中提煉加工,使之美化、節(jié)律化、造型化后形成的。
它是舞蹈作品中表情達意、敘事狀物的最基本手段,是構成舞蹈形象的基礎。舞蹈藝術有別于其他藝術形式主要在于藝術語言的不同;在舞蹈藝術領域中,各民族各地區(qū)之間的舞蹈之所以千差萬別,也在于構成舞蹈語言的舞蹈動作、姿態(tài)在形態(tài)、節(jié)奏、動律和組織結構方面的差異。舞蹈語言要求形象化、性格化、情感飽滿、富于美感,必須生動、鮮明、凝練、集中,有獨特的個性。
舞蹈語言主要可分抒情性的和敘事性的兩種。抒情性舞蹈語言的功能是抒發(fā)人物思想感情,表現(xiàn)人物性格特征。敘事性舞蹈語言的功能是描寫人物行為,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和揭示矛盾沖突。由于舞蹈藝術是以抒情性為其本質特征的表現(xiàn)性藝術,敘事性的舞蹈語言也應具有強烈的抒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