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中文在线观看,永久939w78w78w乳液,色5月婷婷 亚洲,2021精品国产自在观看

  • <small id="wqkfw"></small>

    <address id="wqkfw"></address>
  • 詩歌鑒賞

    5U文學(xué)網(wǎng) > 詩詞 > 詩歌鑒賞 > 經(jīng)典古詩詞鑒賞5篇

    經(jīng)典古詩詞鑒賞5篇

    | 敏清

      《送陳章甫》原文及賞析·唐·李頎【賞析】這是一首送友人罷官歸鄉(xiāng)的詩。主人公陳章甫是江陵人。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墓旁娫~鑒賞,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送梁六自洞庭山》原文及賞析·唐·張說1

      送梁六自洞庭山

      作者:張說

      巴陵一望洞庭秋,

      日見孤峰水上浮。

      聞道神仙不可接,

      心隨湖水共悠悠。

      【賞析】

      這是詩人謫居岳州(即巴陵,今岳陽)的送別之作。梁六為詩人友人潭州(今湖南長沙)刺史梁知微,途經(jīng)岳州入朝。洞庭山(君山)靠巴陵很近,所以題云“自洞庭山”相送。詩中送別之意,若不從興象風(fēng)神求之,那真是“無跡可求”的。

      謫居送客,看征帆遠(yuǎn)去,該是何等凄婉的懷抱《唐才子傳》謂張說“晚謫岳陽,詩益凄婉”)?但開篇詩人只說到“巴陵一望”,本當(dāng)續(xù)寫望后的悵惘卻成了“洞庭秋”,純粹描寫即目所見之景了。這寫景不渲染、不著色,只是簡淡。然而它能令人聯(lián)想到“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楚辭·湘夫人》)的情景,如見湖上秋色,從而體味到“巴陵一望”中“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懷。這不是景中具意么,只是“不可湊泊”,難以尋繹罷了。

      氣蒸云夢、波撼岳陽的洞庭湖上,有座美麗的君山,天天與它見面,感覺也許不那么新鮮。但在送別的今天看來,是異樣的。說穿了就是愈覺其“孤”。否則何以不說“日見‘青山’水上浮”呢。如果說這“孤峰”就是詩人在自譬,倒未見得。由峰之孤足見送人者心情之孤?!霸娪刑鞕C(jī),待時而發(fā),觸物而成,雖幽尋苦索,不易得也”(《四溟詩話》),卻于有意無意得之。

      關(guān)于君山傳說很多,或說它是湘君姊妹游息之所(“疑是水仙梳洗處”),或說“其下有金堂數(shù)百間,玉女居之”(《拾遺記》),這些神仙傳說,使本來實(shí)在的君山染上幾分縹緲?!八细 钡摹案 弊郑缺憩F(xiàn)湖水動蕩給人的實(shí)感,也微妙傳達(dá)這樣一種迷離撲朔之感。

      詩人目睹君山,心接傳說,不禁神馳。三句由實(shí)寫轉(zhuǎn)虛寫,由寫景轉(zhuǎn)入抒情。從字面上看似離送別題意益遠(yuǎn),然而,“聞道神仙——不可接”所流露的一種難以追攀的莫名惆悵,不與別情有微妙的關(guān)系么?

      人送人入朝原不免觸動謫宦之感,而去九重帝居的人,在某種意義上也算“登仙”。說“夢見長安陌”是實(shí)寫,說“神仙不可接”則頗涉曲幻。這也就是所謂盛唐興象風(fēng)神的表現(xiàn)。

      神仙之說是那樣虛無縹緲,洞庭湖水是如此廣闊無際,詩人不禁心事浩茫,與湖波俱遠(yuǎn)。豈止“神仙不可接”而已,眼前,友人的征帆已“隨湖水”而去,變得“不可接”了,自己的心緒恰如湖水一樣悠悠不息呢?“心隨湖水共悠悠”,這個“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結(jié)尾,令人聯(lián)想到“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而用意更為隱然;叫人聯(lián)想到“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王維),比義卻不那么明顯。

      濃郁的別情渾融在詩境中,“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死扣不著,妙悟得出。借葉夢得的話來說,此詩之妙“正在無所用意,猝然與景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繩削,故非常情能到”(《石林詩話》)。

      胡應(yīng)麟說:“唐初五言絕,子安(王勃)諸作已入妙境。七言初變梁陳,音律未諧,韻度尚乏”,“至張說《巴陵》之什(按即此詩),王翰《出塞》之吟,句格成就,漸入盛唐矣?!?《詩藪》)七絕的“初唐標(biāo)格”結(jié)句“多為對偶所累,成半律詩”(《升庵詩話》),這首詩則通體散行,風(fēng)致天然,“惟在興趣”,全是盛唐氣象了。詩人張說不僅是開元名相,也是促成文風(fēng)轉(zhuǎn)變的關(guān)鍵人物。其律詩“變沈宋典整前則,開高岑后矯清規(guī)”,亦繼往而開來。而此詩則又是七絕由初入盛里程碑式的作品。

      《鏡聽詞》全文及賞析·唐·王建2

      鏡聽詞

      作者:王建

      重重摩挲嫁時鏡,

      夫婿遠(yuǎn)行憑鏡聽。

      回身不遣別人知,

      人意叮嚀鏡神圣。

      懷中收拾雙錦帶,

      恐畏街頭見驚怪。

      嗟嗟??下堂階,

      獨(dú)自灶前來跪拜。

      出門愿不聞悲哀,

      郎在任郎回不回。

      月明地上人過盡,

      好語多同皆道來。

      卷帷上床喜不定,

      與郎裁衣失翻正。

      可中三日得相見,

      重繡錦囊磨鏡面。

      【賞析】

      鏡聽,又名“耳卜”,是民間預(yù)測吉兇的傳統(tǒng)習(xí)俗。相傳在正月十三夜,(或說正月初一夜)灑掃廚房,灶門前供上香燭,在鍋中盛滿水,將杓子放入水中,然后虔誠拜祝所求之事。撥動杓子后,根據(jù)杓柄停止時所指方向,抱鏡走出門外,舉鏡在耳邊密聽人言,以所聞的第一句為卜兆?;蛘寄隁q順逆、或求行旅吉兇,禍福休咎,各隨所聽。歷代流傳不歇。

      詩一開頭,以“重重摩挲嫁時鏡,夫婿遠(yuǎn)行憑鏡聽”突兀出之,略去夫婿何事遠(yuǎn)行、何處遠(yuǎn)行、出行幾時,直切詩題,突出妻子的盼望,開端情感濃郁,真切動人?!爸刂啬﹃彼淖?,著眼于女主人公的舉止,從反復(fù)的動作中表現(xiàn)出離別之苦、寂寞之久、思念之切、企盼之誠,含不盡之意于言外。“回身不遣別人知,人意叮嚀鏡神圣?!眰髡f鏡聽不可告人,告人則不驗(yàn)。人們再三叮囑女主人公,鏡有神圣,所以思婦隱秘其事,不敢怠慢。詩歌著力刻畫思婦的虔敬心理,再次表現(xiàn)出她的急切思念?!皯阎惺帐半p錦帶,恐畏街頭見驚怪。嗟嗟口祭口祭下堂階,獨(dú)自灶前來跪拜。”嗟嗟口祭口祭急走時衣服摩擦所生聲響。由于害怕街上行人見鏡驚怪,導(dǎo)致鏡聽失效,所以密藏懷中。詩歌以思婦的謹(jǐn)慎心理、急遽舉動再次強(qiáng)化了思婦的思念之深。“出門愿不聞悲哀,郎在任郎回不回?!边@是女主人公的禱祝之詞。夫婿遠(yuǎn)行,妻子總希望行人早日歸來,何以祝告任其歸來與否?貌似反常。其實(shí)她所祝告的一是行人平安、二是早日歸來這雙重愿望。出門竊聽人語,是吉是兇,全然不知,心情忐忑不安,所以只敢祈求行人平安這較低層次,而不敢要求早日歸來這較高層次。舍高就低,措詞深婉。語短情長,心緒微妙,從中體現(xiàn)出女主人公溫柔的性格?!霸旅鞯叵氯诉^盡,好語多同皆道來?!辩R聽本來只須聽第一句,即知好壞,思婦卻一而再,再而三,聽到夜深人盡。為何不守規(guī)范,則下文已作出答復(fù)。初聽是好語,心中猶惴惴不安,再聽以堅定信心。聽來又是好音,心中歡喜,更求證實(shí)。如是反復(fù),以致行人有盡而聽興無窮。詩歌側(cè)影取神,刻畫出思婦的喜悅心情。

      “卷帷上床喜不定,與郎裁衣失翻正?!狈?,即反正。聽得好音,卜來喜訊,上床后無法入睡,又下床為郎裁衣。然而連衣片正反都搞錯了。針指女紅是婦人份內(nèi)之事。操持久熟而驀然失手,錯在意外,則女子之欣喜若狂、迫不及待盡在眼前。詩人選材精審,片語傳神,如選女子生疏之事,則舛誤失手在意料之中,無須深怪,也就難以突出人物神情了。“可中三日得相見,重繡錦囊磨鏡面?!笨芍校慈绻?。

      這是女子的許愿。把一腔熱望寄托于銅鏡之上,寓盼人之深于愛鏡之誠,心理刻畫細(xì)致入微,詩意更為搖曳多姿。

      在現(xiàn)存唐詩五萬余首中,以鏡聽為題成篇,只有兩篇。詩人從平凡生活中擷取詩材,新穎獨(dú)到,為后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唐代風(fēng)俗資料。

      此詩為敘事體,以鏡發(fā)端,以鏡結(jié)篇,圍繞詩題,結(jié)構(gòu)緊密完整??坍嬋宋镄蜗髸r,注重人物舉止、心理。心情由出門前的謹(jǐn)慎急切、到臨出門的惴惴不安,再到歸來后的狂喜過望,過渡自然,層次清晰,刻畫細(xì)微逼真,塑造出一個溫柔、熱情的婦女形象。清人沈德潛評之曰:“摹寫兒女子聲口,可云惟肖”,不為溢美之辭。

      《歸燕詩》原文及賞析·唐·張九齡3

      歸燕詩

      作者:張九齡

      海燕雖微眇,

      乘春亦暫來。

      豈知泥滓賤,

      只見玉堂開。

      繡戶時雙入,

      華堂日幾回。

      無心與物競,

      鷹隼莫相猜。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所詠的是將要?dú)w去的燕子。但詩人并沒有工細(xì)地描繪燕子的體態(tài)和風(fēng)神,而是敘述與議論多于精工細(xì)雕的刻畫。

      阮閱《詩話總龜》卷十七引《明皇雜尋》,稱張九齡在相,有謇諤匪躬之誠。明皇怠于政事,李林甫陰中傷之。方秋,明皇令高力士持白羽扇賜焉。九齡作《歸燕詩》貽林甫。從上面所記本事推知,這首詩應(yīng)作于張九齡被罷相的前夕。詩人是唐玄宗開元年間的名相,以直言敢諫著稱。由于李林甫等毀謗,玄宗漸漸疏遠(yuǎn)張九齡。開元二十四年,張被罷相,《歸燕詩》大約寫于這年秋天。

      詩從海燕“微眇”寫起,隱寓詩人自己出身微賤,不象李林甫那樣出身華貴。“乘春亦暫來”句,是寫自己在圣明的時代暫時來朝廷做官,如燕子春來秋去,不會久留的。中間四句,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賤,只見“玉堂”開著,就一日數(shù)次出入其間,銜泥作窠,來隱寓自己在朝廷為相,日夜辛勞,慘淡經(jīng)營?!袄C戶”、“華堂”和“玉堂”,都是隱喻朝廷。末句是告誡李林甫:我無心與你爭權(quán)奪利,你不必猜忌、中傷我,我要退隱了。此時大權(quán)已經(jīng)落在李林甫手中,張九齡自知不可能有所作為,不得不退讓,但心中不無牢騷和感慨。劉禹錫《吊張曲江序》稱張被貶之后,“有拘囚之思,托諷禽鳥,寄詞草樹,郁郁然與騷人同風(fēng)?!边@是知人之言。從這段話來評《歸燕詩》同樣是適合的,《歸燕詩》就是“托諷禽鳥”之作。

      這首律詩對仗工整,語言樸素,風(fēng)格清淡,如“輕縑素練”(張說評張九齡語)。它名為詠物,實(shí)乃抒懷,既寫燕,又寫人,句句不離燕子,卻又是張九齡的自我寫照。詩人的藝術(shù)匠心,主要就表現(xiàn)在他選擇了最能摹寫自己的形象的外物——燕子。

      《幽州夜飲》原文及賞析·唐·張說4

      幽州夜飲

      作者:張說

      涼風(fēng)吹夜雨,

      蕭瑟動寒林。

      正有高堂宴,

      能忘遲暮心?

      軍中宜劍舞,

      塞上重笳音。

      不作邊城將,

      誰知恩遇深!

      【賞析】

      據(jù)《新唐書·張說傳》:開元初,張說為中書令,因與姚元崇不和,罷為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坐累徙岳州。后以右羽林將軍檢校幽州都督。都督府設(shè)在幽州范陽郡,即今河北薊縣。此詩就是他在幽州都督府所作。詩中描寫了邊城夜宴的情景,頗具凄婉悲壯之情,也委婉地流露出詩人對遣赴邊地的不滿。

      全詩以“夜飲”二字為中心緊扣題目。開始二句描寫“夜飲”環(huán)境,渲染氣氛。“涼風(fēng)吹夜雨,蕭瑟動寒林”。正值秋深風(fēng)涼之時,在幽州邊城的夜晚,風(fēng)雨交加,吹動樹林,只聽見一片凄涼動人的蕭瑟之聲。這一切,形象地描繪出了邊地之夜的荒寒景象。

      第二句還暗用了宋玉《九辯》中的詩意:“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益發(fā)渲染了詩句中悲傷的色彩。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詩人悲愁的心緒,已經(jīng)見于言外。而這“夜飲”,顯然就是為了要驅(qū)走這惡劣環(huán)境帶來的悲苦,宴會還沒有開始,從著力渲染、暗示中,已經(jīng)給“夜飲”罩上了一層愁苦的陰影。

      第二聯(lián)緊接一、二句,進(jìn)入“夜飲”,抒發(fā)詩人的感嘆:“正有高堂宴,能忘遲暮心?”“正”字接轉(zhuǎn)巧妙,緊承首聯(lián)對環(huán)境的描寫,同時也自然地轉(zhuǎn)入到宴會。詩人說,正是在這風(fēng)雨寒冷的夜晚,我們在高敞的廳堂中擺開了夜飲的筵宴,但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我又豈能忘卻自己的衰老和內(nèi)心的悲傷呢?“能忘”句以問句出之,將詩人內(nèi)心的郁勃之氣曲折地表露了出來。這種遲暮衰老之感,在邊地竟是那樣強(qiáng)烈,揮之不去,即使是面對這樣的“夜飲”,也排遣不開啊!

      詩中化用了屈原《離騷》句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睂⒃娙诵囊獗磉_(dá)得更加婉曲、深沉。

      第三聯(lián),隨著宴會開始,并逐漸進(jìn)入高潮的時候,詩人的情緒也隨之興奮起來,詩情也有了亮色:“軍中宜劍舞,塞上重笳音?!痹诙级礁难鐣g,軍士們舞起劍來,那矯健剛勁的舞姿,慷慨雄偉的氣魄,令詩人為之感奮?!妒酚洝ろ?xiàng)羽本紀(jì)》中項(xiàng)莊說:“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蔽鑴κ菫榱酥d,增加席間的歡樂氣氛。一個“宜”字,傳出詩人對劍舞的欣賞。但接著吹奏起胡笳時,那嗚嗚的聲音,使席間短暫的歡樂頓然消失,而充溢著一片悲涼的情調(diào),詩人的心情也隨之沉重起來。塞上本來就多悲涼之意,與詩人的遠(yuǎn)戍之苦、遲暮之感,融合在一起,成為心靈上的沉重的負(fù)擔(dān),詩情在稍稍有了亮色之后,又忽然黯淡起來。這一聯(lián)在豪壯中寓悲涼,在跌宕起伏中展現(xiàn)出詩人難以平息的滾滾思潮,直至引出最后一聯(lián)。

      “不作邊城將,誰知恩遇深!”這十個字鏗鏘有聲,似乎將愁苦一掃而光,轉(zhuǎn)而感激皇上派遣的深恩,以在邊城作將為樂、為榮。實(shí)際上這最后一聯(lián)完全是由上面逼出來的憤激之語,他將對朝廷的滿腹牢騷,隱藏在這看似感激而實(shí)含怨望的十字之中,象河水決堤似地噴涌而出,表現(xiàn)了思想上的強(qiáng)烈憤慨和深沉的痛苦。清人姚范評論說:“托意深婉?!?《唐宋詩舉要》引)這一聯(lián)的確托意遙深、措語婉曲,可謂“得騷人之緒”,寄寓著詩人悲憤的感慨,它與首聯(lián)的悲苦的邊塞荒寒之景,恰成對照,相得益彰。全詩以景起,以情結(jié),首尾照應(yīng),耐人回味。

      詩歌在語言上遒健質(zhì)樸,寫景之語,并無華麗之辭,與邊塞情調(diào)極為相稱。遣詞用字也十分精當(dāng),例如“吹”、“動”、“宜”、“重”這些字,看似一任自然,實(shí)際經(jīng)過認(rèn)真錘煉,用得恰到好處,對寫景、抒情起了很好的作用。

      《行見月》全文及賞析·唐·王建5

      行見月

      作者:王建

      月初生,

      居人見月一月行。

      行行一年十二月,

      強(qiáng)半馬上看圓缺。

      百年歡樂能幾何,

      在家見少行見多。

      不緣衣食相驅(qū)遣,

      此身誰愿長奔波?

      篋中有帛倉有粟,

      豈向天涯走碌碌?

      家人見月望我歸,

      正是道上思家時。

      【賞析】

      逆旅行途,客子思鄉(xiāng),不免臨風(fēng)懷想,望月興嘆。溫柔如水的月色,使多少詩人觸動鄉(xiāng)愁,吟詠成篇。王建《行見月》即是其中佳篇。

      “月初生,居人見月一月行?!毙略乱粡?,懸于天幕。家人見月,自己已經(jīng)行役一月。詩歌開端,詩人正在行途之中,卻能憑藉一彎新月,由此及彼,把時間回溯到一月之前,一個月來的旅途勞頓、思鄉(xiāng)情懷,盡在不言之中。又由己及人,懸想家人正在對月望遠(yuǎn),一輪初月綰合起兩地情思,空間又得以擴(kuò)大。寥寥數(shù)語,含蘊(yùn)深長。

      “行行一年十二月,強(qiáng)半馬上看圓缺?!痹娙穗x家,并非偶爾奔走,短暫別離,而是長年跋涉、四季感愴。上文之“一月行”折入此層,哀苦情感愈益濃烈,層次加深一層?!靶行小倍?,直承上文“一月行”,使用頂真手法。其作用一則過渡一氣貫注,加強(qiáng)前后內(nèi)容之間的聯(lián)系,二則音調(diào)諧和,增加語言樂感。“百年歡樂能幾何,在家見少行見多?!薄豆旁娛攀住吩唬骸吧瓴粷M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人生苦短,流年不再,短暫人生中能有幾多歡樂?長年奔走在外,行旅匆匆,又把原本寥寥的人生樂趣掐頭去尾、分剝肢解。若是感情麻木、無知無覺,也就罷了,偏又是感情豐富、神經(jīng)敏銳。對人生歡樂的強(qiáng)烈追求被現(xiàn)實(shí)擊得粉碎?;脺缰纯?,不堪回首。詩歌至此,發(fā)出三重慨嘆,盡管詩意脫胎古人,卻能自出機(jī)杼。

      “不緣衣食相驅(qū)遣,此身誰愿長奔波?篋中有帛倉有粟,豈向天涯走碌碌?”這幾句點(diǎn)出違心奔走的原因:衣食所迫。即陶淵明所說的“心為形役”。形體生存的需要迫使詩人扭曲靈魂。形體雖存,心靈長泣。前兩句直承題意,后兩句跳開一步,反接題意。

      正反結(jié)合,將長年奔走的痛苦心情一吐為快,而兩個反詰句式,則更加突出了詩人憤激卻又無奈的感情色調(diào)。

      “家人見月望我歸,正是道上思家時?!痹娙艘娫滤技?,卻懸想家人月下凝眸,心系行人,從側(cè)面渲染本身思鄉(xiāng)之情。然后再正面抒發(fā)思家心緒。若無這一側(cè)面烘托,結(jié)句就索然無味。有此烘托,則再次以明月將兩地親人綰合一處,與開端呼應(yīng)緊密,情思委婉,余韻不絕。

      此詩篇幅不長,布局卻轉(zhuǎn)折多變。由離家進(jìn)至長離家,再進(jìn)至違心離家,然后申足離家緣由,結(jié)以思家。結(jié)構(gòu)一路迭轉(zhuǎn),漸轉(zhuǎn)漸深。同是見月思家,李白的《靜夜思》含蓄蘊(yùn)藉,點(diǎn)到即止,王建詩卻刻露酣暢,淋漓盡致,這也體現(xiàn)出中唐詩對盛唐詩的不蹈故常,力求新變。


    1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