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中文在线观看,永久939w78w78w乳液,色5月婷婷 亚洲,2021精品国产自在观看

  • <small id="wqkfw"></small>

    <address id="wqkfw"></address>
  • 詩歌鑒賞

    5U文學網(wǎng) > 詩詞 > 詩歌鑒賞 > 古詩詞鑒賞5篇

    古詩詞鑒賞5篇

    | 敏清

      《渡湘江》原文及賞析·唐·杜審言【賞析】這首詩是杜審言七言絕句的代表作。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墓旁娫~鑒賞,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釣魚灣》全文及賞析·唐·儲光羲1

      釣魚灣

      作者:儲光羲

      垂釣綠灣春,

      春深杏花亂。

      潭清疑水淺,

      荷動知魚散。

      日暮待情人,

      維舟綠楊岸。

      【鑒賞】

      這首詩是儲光羲《雜詠五首》的第四詩。詩人以清新流麗的語言,描繪釣魚灣春意盎然的風光。

      首句,表明詩中的人物是一位垂釣者,在這大好的春光里,他悠閑自得地在河灣里釣魚。一個“綠”字,描繪出釣魚灣草木蔥蘢、翠色欲流的迷人春色。

      次句,描繪杏花紛紛飄落。雪白、粉紅的杏花,與青綠的草木相映照,色彩鮮艷多姿。一個“亂”字,表現(xiàn)出杏花的繁盛、紛亂,渲染春意的深濃,真是著一字而境界全出?!疤肚逡伤疁\,荷動知魚散”二句,由寫岸上風光轉(zhuǎn)到寫水上景物。這兩句細膩地表現(xiàn)了自然景物之間微妙的關(guān)系,詩意曲折而豐富。因為河道彎曲而形成了一個深潭,潭水非常清澈,使垂釣者以為潭水很淺。淺水里是不會有魚的。但垂釣者驀然看到水面上荷葉在搖晃,才恍然這清潭里有魚兒在游動,只不過密密的荷葉覆蓋著水面,看不見魚兒罷了。

      既然水中魚兒很多,可見潭水并不淺,垂釣者只是“疑水淺”罷了。十個字,意思緊密勾連而回環(huán)曲折,從表現(xiàn)清潭、綠荷、魚兒的關(guān)系之中,傳達出動人的詩意;同時,還抒寫了垂釣者對于大自然的濃烈興味。

      在儲光羲之前,南朝梁代詩人謝朓的《游東田》詩中有“魚戲新荷動,鳥散余花落”二句,就描寫了魚和荷的關(guān)系,寫得生動活潑。儲光羲的“荷動知魚散”或許受了謝朓“魚戲新荷動”的啟發(fā)。但比較起來,謝朓寫魚戲引起荷動,未免太過直露,儲光羲寫得含蓄婉曲,情趣更濃。以上四句詩,詩人先后通過描繪“綠灣”、“杏花亂”、“潭清”、“荷動”、“魚散”,渲染了釣魚灣清幽的環(huán)境和濃郁的春光。

      “日暮待情人,維舟綠楊岸”這兩句出人意料地告訴人們:垂釣者,意不在釣魚,又不在賞春,而是在等待知心的朋友。這真是憑空出奇,將詩引向新的境界,使詩更有情趣和韻味。詩的結(jié)構(gòu)也顯現(xiàn)出峰回路轉(zhuǎn)、柳暗花明、曲折變化之妙。

      在語言上,首句“垂釣綠灣春”造語有奇趣。五言詩每句限制五個字,所以詩人在這句詩中省略了狀語副詞,以使詩句富于彈性。我們也就可以按照字面的排列,把這句詩中的“綠灣春”,看作是“垂釣”的賓語,這就是說,他垂釣的不是魚,而是一灣濃綠的春色。這樣解釋,這句詩的詩意就更濃了。

      《古意》原文及賞析·唐·沈佺期2

      古意

      作者:沈佺期

      盧家少婦郁金堂,

      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

      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

      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為含愁獨不見,

      更教明月照流黃。

      【鑒賞】

      古意:托古以詠今的擬古之作。詩題一作《古意呈喬補闕知之》;又作《獨不見》,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稑犯忸}》說:“傷思而不得見也?!眱?nèi)容多寫離別及閨情怨思。

      這首七言律詩《古意》,為沈佺期的代表作之一,被歷代詩評家認為是溫麗、高古之佳篇。詩寫的是一位少婦思念久戍邊塞未歸的丈夫,主題傳絕,但沈佺期這首詩卻寫得情致婉轉(zhuǎn),色彩富麗,音韻和諧,具有不朽的藝術(shù)魅力。

      首聯(lián)“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敘述簡練,比興自然。盧家少婦,名莫愁,是南朝民歌《河中之水歌》里的人物,后用作少婦的代稱。起句借用《河中之水歌》的意境,言簡意賅、精妙入微地介紹了思婦的身世和處境。她的家庭環(huán)境華麗溫馨,她的生活卻冷落凄清?!昂Q嚯p棲玳瑁梁”,一句反襯,興起了全篇無限綿綿的愁思。她寂然獨居空閨,哪里比得上相親相愛雙棲于梁上的燕子呢?

      頷聯(lián)“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戰(zhàn)憶遼陽”繪景抒情,情景相生。深秋九月正是趕制征衣的季節(jié),這此起彼伏之搗衣的秋聲,聲聲撩人心緒。那陣陣飄落的樹葉,更使人觸目傷懷,平添蕭瑟之感。詩沒有直說砧聲“催人淚下”,卻說“催木葉”,于無理處見妙,于曲折中見奇。樹木無心而為之“催”,人何以堪?意在言外,含蓄婉轉(zhuǎn),砧聲本也無所謂寒暖的,加以“寒”字,就增強了詩句的感情色彩,鮮明地表現(xiàn)了思婦的心境。她由趕制征衣的杵聲聯(lián)想到征人——自己的丈夫,“十年征戍憶遼陽”,自然地揭示出全詩的旨意。

      頸聯(lián)“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分承上句,進一步闡發(fā)題旨。正如吳喬在《圍爐詩話》中所說的:“‘白狼河北音書斷’,足上文征戍之意,‘丹鳳城南秋夜長’足上文‘憶遼陽’之意”。十年征戍,時間夠長了,再加之音訊斷絕,生死難以預(yù)料。

      俗話說:“能隔千里遠,不隔一層板?!敝灰蟹鈺艁恚勒煞蛏谢钪?,她就還有盼頭??墒恰耙魰鴶唷保瑥纳畛恋膰@息中所表露的就不止是一般的懷遠盼歸的愁思了。她為丈夫的安危焦慮,甚至夾雜有不祥的猜想。音信斷絕,又置于這漫漫秋夜、陣陣砧聲之中,正可謂“憶遼陽”愁斷腸了。

      尾聯(lián)“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吳喬分析說是“完上文寄衣之意”。這似乎有點“怨天尤人”的意味。她苦苦地思念著丈夫,非但見不到丈夫的面,而且連個信也沒有?!罢l為”二字用得十分貼切,表明思婦好象有點“嗔怪”自己“多情”的意味。她企圖自寬,卻愈益加深思念之切。在這漫漫長夜,老天又偏讓那團欒明月來照這預(yù)制征衣的“流黃”。征人無消息,征衣何處寄?詩句怨而不怒,意境清幽柔和。因而前人評說:“‘盧家少婦’首尾溫麗。”

      這首《古意》雖是一首完整的七律,但受樂府影響很深?!蹲x雪山房唐詩序例》說:“七言律詩出于樂府,故以沈云卿《龍池》《古意》冠篇?!焙鷳?yīng)麟更是認為:“‘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同樂府語也?!庇址Q贊說“起句千古驪珠”,但也批評說“結(jié)語幾成蛇足”。

      為什么說它近樂府呢?大概是有寬對、流水對,正如《圍爐詩話》所指出的:“八句鉤鏁連環(huán),不用起承轉(zhuǎn)合一定之法者也?!?/p>

      《西施》原文及賞析·唐·羅隱3

      西施

      作者:羅隱

      家國興亡自有時,

      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

      越國亡來又是誰?

      【賞析】

      歷來詠西施的詩篇多把亡吳的根由歸之于女色,客觀上為封建統(tǒng)治者開脫或減輕了罪責。羅隱這首小詩的特異之處,就是反對這種傳統(tǒng)觀念,破除了“女人是禍水”的論調(diào)。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一上來,詩人便鮮明地擺出自己的觀點,反對將亡國的責任強加在西施之類女人身上。這里的“時”,即時會,指促成家國興亡成敗的各種復(fù)雜因素。“自有時”表示吳國滅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應(yīng)歸咎于西施個人,這無疑是正確的看法。有人認為這里含有宿命論成分,其實是出于誤解?!昂慰唷保瑒窠獾目谖侵泻谐爸S意味:你們自己耽誤了國家大事,卻想要歸罪一個弱女子,這是何必呢!當然,挖苦的對象并非一般吳人,而是吳國統(tǒng)治者及其幫閑們。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后面這兩句巧妙地運用了一個事理上的推論:如果說,西施是顛覆吳國的罪魁禍首,那么,越王并不寵愛女色,后來越國的滅亡又能怪罪于誰呢?尖銳的批駁通過委婉的發(fā)問語氣表述出來,絲毫不顯得劍拔弩張,讀來鋒芒逼人。

      羅隱反對嫁罪婦女的態(tài)度是一貫的。僖宗廣明年間(880—881),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皇帝倉皇出逃四川,至光啟元年(885)才返回京城。詩人有《帝幸蜀》一首絕句記述這件事:“馬嵬山色翠依依,又見鑾輿幸蜀歸。泉下阿蠻應(yīng)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薄鞍⑿U”即“阿瞞”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亂入蜀,于馬嵬坡縊殺楊妃以杜塞天下人口。這一回僖宗再次釀成禍亂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詩人故意讓九泉之下的玄宗出來現(xiàn)身說法,勸誡后來的帝王不要諉過于人,諷刺是夠辛辣的。聯(lián)系《西施》作比照,一詠史,一感時,題材不同,而精神實質(zhì)并無二致。

      《春日五門西望》全文及賞析·唐·王建4

      春日五門西望

      作者:王建

      百官朝下五門西,

      塵起春風過御堤。

      黃帕蓋鞍呈了馬,

      紅羅系項斗回雞。

      館松枝重墻頭出,

      御柳條長水面齊。

      唯有教坊南草綠,

      古苔陰地冷凄凄。

      【賞析】

      玄宗時,斗雞、舞馬、歌舞、百戲等,成為宮廷不可或缺的享樂活動。唐玄宗晚年耽于享樂導致了“安史之亂”,唐王朝幾至滅亡。王建七律《春日五門西望》,即是一首諷刺玄宗荒婬誤國的篇章。

      “百官朝下五門西,塵起春風過御堤。”“五門”,又稱午門。唐代長安城大明宮南墻有丹鳳門、建福門、望仙門等五個門,故云?!拔鳌奔丛婎}所云“西望”。百官自大明宮下朝,步出五門,西望則是西內(nèi)之太極宮、掖庭宮和東宮。西內(nèi)是玄宗游戲的重要地點之一,歷史上著名的宜春院的梨園弟子就生活在西內(nèi)。百官退朝,側(cè)身西望,但見一陣陣春風,把一股股灰塵吹過御堤,使整個西內(nèi)顯得迷迷濛濛。

      “塵起春風過御堤”一句雖為寫景,卻具有象征意義,象征著消逝的歲月無數(shù)史實已記憶不清,印象模糊。唯有玄宗的荒嬉尚歷歷在目。由此為下文張目。

      西內(nèi)留下了唐王朝歷代帝王的足跡,宮掖中秘聞逸事數(shù)不勝數(shù),但最能勾起詩人回憶的卻是唐玄宗。

      這不僅由于玄宗距詩人的時代最近,更重要的是因為玄宗是位因荒嬉?guī)字粮矅木?。因此,頷聯(lián)很自然地就從首聯(lián)的望西內(nèi)而過渡到對玄宗往事的追憶:

      “黃帕蓋鞍呈了馬,紅羅系項斗回雞。”馬,此指舞馬。舞馬以黃帕覆蓋其馬鞍以見其珍貴。玄宗時,教坊中百戲雜耍名目繁多,諸如山車、旱船、尋橦、走索、丸劍、角抵等應(yīng)有盡有。此外,斗雞、舞馬也特受玄宗喜愛。據(jù)載,玄宗曾馴練出舞馬一百匹。這些馬在表演時,站在巨榻之上,“衣以文繡,飾以珠玉”,隨著音樂的節(jié)拍俯仰跳動,曲盡其妙。玄宗又好斗雞戲,曾選六軍小兒五百人,專門訓練金毫鐵距、高冠昂尾的雄雞上千只。斗雞比賽時,則分成若干支斗雞隊,勝者則纏以錦段。杜詩云:“斗雞初賜錦,舞馬既登床?!币舱复?。舞馬和斗雞,玄宗后不再時髦。兩句詩,詩人別出心裁,只選取玄宗荒嬉最典型的事例,不露聲色地展示出來,而讓知道這段歷史故事的讀者,自己去充實眾多未寫入詩中的內(nèi)容。

      兩句是虛筆敘事,這是由“望”而產(chǎn)生的遐思。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則是實筆寫景,這是“望”的真實景物,但景中有情,是借景以寄慨。不過,在具體表現(xiàn)上卻又不同,互有差異。

      頸聯(lián)“館松枝重墻頭出,御柳條長水面齊”,作今昔縱向?qū)Ρ?,不過不是事與事對比,而是以今之物同昔之事對比?!梆^”,當指建于西內(nèi)之宏文館。在春風的拂動下,館松茂密,御柳堆煙,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館松御柳,曾作為玄宗享樂的見證者而存在,可現(xiàn)在,郁郁蔥蔥的館松御柳,同轉(zhuǎn)瞬即逝的玄宗的荒嬉生活,形成巨大的反差,這當然要激起詩人心中對今昔盛衰的強烈慨嘆。只不過這種慨嘆,并非是出自疾呼吶喊,而是寓之以景罷了。岑參《山房春事》詩云:“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fā)舊時花?!?/p>

      以“無情”“無知”的庭樹之花,來透露其對梁園蕭索的無限傷心之情?!拔ㄓ薪谭荒喜菥G,古苔陰地冷凄凄。”“教坊”,當指建于西內(nèi)之宜春院。宜春院已不再是歌舞繁華之地,其南,則荒草古苔,一派陰暗凄冷之象。詩中“陰”和“冷凄凄”數(shù)字,既是寫實的景語,又飽蘸著作者撫今追昔的傷痛之情,將實景和心境融合為一。

      該詩是對玄宗荒婬享樂誤國的諷刺,但全詩卻無一語直見諷意。寫玄宗的荒嬉,是正面直指其事,不著絲毫感情色彩,卻又通過側(cè)面景物的暗示,讓讀者味而得之。詩中,又以虛筆敘事同實筆寫景兩相結(jié)合,巧妙地構(gòu)成今昔對比,極見匠心。

      《登洛陽故城》全文及賞析·唐·許渾5

      登洛陽故城

      作者:許渾

      禾黍離離半野蒿,

      昔人城此豈知勞?

      水聲東去市朝變,

      山勢北來宮殿高。

      鴉噪暮云歸古堞,

      雁迷寒雨下空壕。

      可憐緱嶺登仙子,

      猶自吹笙醉碧桃。

      【鑒賞】

      洛陽,是有名的古城,東漢、曹魏、西晉、北魏曾建都于此。隋煬帝時,在舊城以西十八里營建新城,武則天時又加擴展,成為唐代的東都,而舊城由此蕪廢。許渾這首詩是吊故城感懷。

      登臨送目,一片荒涼衰退的圖景展現(xiàn)在眼前:禾黍成行,蒿草遍野,再也不見舊時城市的風貌?!昂淌螂x離”,是從《詩經(jīng)·黍離》篇開首的“彼黍離離”一句脫化而來。原詩按傳統(tǒng)解說,寫周王室東遷后故都的傾覆,藉以寄托亡國的衰思。這里加以化用,也暗含對過去王朝興滅更替的追念。

      由城市的衰敗,詩人轉(zhuǎn)念及當年興建時的情景?!俺谴恕钡摹俺恰?,這里作動詞用,筑城的意思。“豈知勞”的“知”,這里有管得上的意思。人民世世代代不辭艱辛,用雙手修建起這座城市,任其棄置廢壞,豈不令人痛惜?

      詩人的聯(lián)想活動接著向更廣闊的方面展開?!八晼|去”,既是寫的實景(故洛城緊靠洛水北岸),又有雙關(guān)寓意。《論語》記載孔子有一次經(jīng)過河邊,望著滔滔不息的河水嘆息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詩人也是由腳下奔流向東的洛水,生發(fā)出光陰流逝、人世滄桑之感:昔日繁華的街市、隆盛的朝會、熙來攘往的人群、多少悲歡離合的情事,都在這喧嘩不停的水聲中變幻隱現(xiàn),而終歸煙消云散。想到這一切,真叫人思潮洶涌,起伏不平!

      如果說,“水聲”是動景,“山勢”就是靜景,動靜搭配,以滄桑之感暗中聯(lián)系。洛陽城北有芒山,一作邙山,綿亙四百余里,成為古都的天然屏障,居高臨下,可以俯瞰全城。東漢梁鴻《五噫歌》云:“陟彼北芒兮,噫!顧瞻帝京兮,噫!宮闕崔巍兮,噫!民之劬勞兮,噫!遼遼未央兮,噫!”而今,城市雖已不復(fù)當年繁盛景象,而那殘存的宮殿卻還高聳著,仿佛在給歷史作明證。用靜物這么一襯托,人事變幻之迅速就感受得格外強烈。這一聯(lián)表面看來是寫景,實際上概括了上下千年社會歷史的巨大變化,蘊含著詩人內(nèi)心無窮的悲慨,歷來為人傳誦。

      第三聯(lián)由奔馳的想象折回現(xiàn)實,就眼前景物進一步點染氣氛。暮云、寒雨、古堞(城上的矮墻)、空壕,合組成一幅凄涼的畫面??占胖?,幾聲鴉噪,數(shù)點雁影,更增添了蕭瑟的情味。

      結(jié)末又從世事無常推想到神仙的永存。緱(gu勾)嶺,即緱氏山,在今河南偃師東南,距洛陽約百里。傳說東周靈王的太子晉修仙得道,在緱氏山頭騎鶴升天而去。后人紛紛擾擾,可有誰能像王子晉那樣逍遙自在地超脫于塵世之外呢?詩人無法解決這個矛盾,只能用一聲嘆息來收束全篇。

      許渾生活在唐王朝走向衰落的晚唐時代。他追撫山河舊跡,俯仰今古興廢,蒼莽歷落,感嘆深沉,其中隱約寄寓著一層現(xiàn)實幻滅的悲哀。本篇起得蒼涼,接得開闊,對偶齊整,句法靈活,在其懷古詩中亦稱名作。可惜的是后半篇比較單薄。頸聯(lián)雖然刻畫工細,但未能翻出新意,缺少轉(zhuǎn)折波瀾之勢。結(jié)尾則落入俗套。


    1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