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隨筆文學作品,著名的隨筆文學作品摘抄
推薦文章
著名的散文有哪些?
1、《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于1926年寫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憶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調不同,情韻各異的兩大景片: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作者以“樂”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簡約生動的文字,描繪了一個奇趣無窮的兒童樂園。
2、《落花生》——許地山
這篇敘事散文,全文圍繞“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來寫,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小時候的一次家庭活動和所受到的教育。
散文描述了一家人收獲花生的情景,通過談論花生的好處,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說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表達了作者不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會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
3、《小橘燈》——冰心
文章從小處著手,選取了小姑娘打電話、照看媽媽、與“我”攀談、做小橘燈送“我”這幾件平凡的事情。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層層推進,將一個早熟、堅強、勇敢、樂觀、善良、富于內在美的鄉(xiāng)村貧苦少女的形象描繪得有血有肉、
作者在敘事之后所寫的一段抒情文字,是全篇的點睛之筆,它深化了主題,揭示了小橘燈的象征意義——象征著蘊藏在人民心中的希望和火種,象征著光明。
4、《白楊禮贊》——茅盾
作者以西北黃土高原上“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的白楊樹,來象征堅韌、勤勞的北方農民,歌頌他們在民族解放斗爭中的樸實、堅強和力求上進的精神,同時對于那些“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們”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諷。
5、《北戴河海濱的幻想》——徐志摩
《北戴河海濱的幻想》是一篇能讓讀者得到無窮的心理和藝術上的享受的美文,但在很多“徐志摩作品集”之類的書籍中,他的散文卻大都被歸于旅游散文之列。
悠閑閱讀03 《培根隨筆集》
《培根隨筆》是世界經典的三部散文作品之一。《培根隨筆》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
真理是什么?彼拉多曾經略帶玩笑地問道,然而他并沒指望得到任何答案。無疑,世人喜歡輕率隨意的人很多,他們認為堅守信念就是一種枷鎖,所以要去追求思想和行動上地自由自在。
世人喜歡謊言,不是因為發(fā)現(xiàn)真理的過程艱辛,也同樣不是因為一旦掌握真理,人的思想就會受到約束,而是因為人對謊言自身腐蝕性的天性的癡情。
上帝之光在創(chuàng)造萬物時,把感覺之光排在了第一位,而把理智之光放在了最后。
面對死亡,大人們的恐懼猶似小孩子害怕獨自在黑暗中行走。
“人們總是期望獲得順境帶來的好運,但是更應該懂得如何品味逆境的益處?!边@句話是塞涅卡的一句至理名言。的確,如果說奇跡是不同尋常的,它往往是在對逆境的征服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的。另外,塞涅卡還說過一句更為深刻的格言:“所謂真正的偉大,就在于表面脆弱如凡人的軀體但實際上卻具有不可戰(zhàn)勝的神性。”
面對幸運的時候我們需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而面對逆境我們所需要的美德則是堅守自己的志向。就道德而言,后者比前者更難能可貴。
同時,順境也絕非沒有恐懼和磨難,而逆境也并非不存在慰藉和希望。
不可否認,美德就像天生麗質的香料,只有在燃燒的時候才會散發(fā)出濃郁的芬芳,所以,順境最能夠顯現(xiàn)出邪惡,但逆境最能夠彰顯出高貴的德行。
人們所說的掩飾只不過是一種讓他們懦弱的策略。因為,要想把握講真話和干實事的機會,就一定要保持頭腦清晰,心態(tài)堅強,無須掩飾。
毫無疑問,歷來都是杰出人士享有行為坦白直率,誠信不欺的美名。但另一方面,他們就像是接受過良好訓練的馬匹一樣,因為他們十分清楚應當什么時候停止,什么時候轉彎,并且,就在他們認為某事真的到了需要加以掩飾的地步,甚至付之行動的時候,也不會讓別人有所察覺,因為他們以往信守承諾的好名聲早已流傳在外。
自我掩飾的手段有三種:第一種是隱秘不宣,不讓別人觀察到或是有機會推測出自己的真實為人。第二種是消極地掩飾,故意流露出種種跡象和征兆,好讓別人將他虛偽的一面誤認作是他的真實品性。第三種是積極地偽裝,就是一個人竭力并且堂而皇之地偽裝出一副虛假的面目示人,并且樂此不疲。
說起第一種,隱秘不宣,這確實是聽人懺悔的牧師的美德。善于替人保密的人的確能聽到很多人的坦白,因為有誰會愿意向一個喋喋不休、愛嘮叨又受不住秘密的人袒露心跡呢?但是,如果一個人被認為是善于保密的,那么就會招致很多人來向其傾訴,就好像密閉的空間能吸收進外界更多的空氣一樣。此外,懺悔中的坦白并沒有任何世俗的功用,而只是為了緩解心中的郁悶情緒,減輕心靈的負重感。人們大多熱衷于向人傾訴心事而不是分擔別人的心事。
簡而言之,隱秘之事總是屬于守秘者。除此以外(說實話),暴露總是不太得體的,無論是袒露精神還是裸露肉體,一個人的行為舉止如果適度矜持,往往會贏得更多的贊譽。至于那些多嘴多舌的瑣碎小人,他們大多虛榮狂妄并且容易輕信于人。因為,知道一點事情就侃侃而談的人,對他們不知道的事情也同樣會信口開河。
因此,隱秘的習慣可以說既是一種策略,也是一種美德。從這個角度說,一個人的情緒最好不要流露于臉色,而要靠語言來表露。如果一個人由于臉色或表情而暴露了自我,泄露了秘密,那這一弱點真應當予以改正。因為,相比一個人的語言來說,他的神色或表情要更為可信的多。
說到第二種,掩飾,它往往必然是與隱秘密不可分的。所以如果一個人要做到保守秘密,那么他就必須在一定程度上善于掩飾偽裝。因為人們都太過精明,不能容忍一個人既不坦白也不偽裝,還以中立而兩不偏袒的態(tài)度保守秘密。對于這樣的人,人們一定會用各種問題包圍他,設法引誘他,刺探他的口風。因此,如果他不想一味保持緘默而顯得怪異,就得表現(xiàn)出一點傾向和喜好,否則,即使他不表露,人們也能夠從他的沉默中推測出同樣的東西,就好像他親口所言的一樣。至于含糊其辭、模棱兩可的話,是不能長久的。所以,除非一個人能給自己留一點掩飾的空間,否則秘密是無法保守的,可以說這種掩飾不過是秘密的遮羞布。
但是說到第三種,掩飾或者冒充,我認為除非是遇到重大事宜或是偶爾為之,都是不恰當或是不明智之舉。因此,偽裝的習慣(就是這最后一等)是一種惡習,它通常源于與生俱來的虛偽或畏懼,或是源于存在著重大缺陷的心智。因為一個人如果設法掩飾某一方面的缺陷,就不得不在別的方面作假,否則就白費了他這方面的才能。
虛偽和掩飾有三大好處。第一,使敵人放松警惕,然后攻其不備。因為,一個人的意圖一旦大白于天下,就會變成引起別人警覺的警報。第二,為自己留一條安全的退路。因為一個人若是明確的宣稱要如何作為,就等于牢牢地束縛了自己,他要么堅持這樣做下去,要么就只能被人打倒了。第三,可以更好地揣摩別人的心思。因為對一個坦白直率的人,別人幾乎不會公然地反對他們,而是會鼓勵他們繼續(xù)說下去,相比享受言論上的自由,他們更愿意在心里打主意。因此,西班牙流傳著一句精妙的諺語:“說一句謊言,發(fā)現(xiàn)一個真理?!边@話似乎在說,除了偽裝,再沒有其他什么發(fā)現(xiàn)真實情況的方法了。
公平地說,虛偽和掩飾也有三種缺點:第一,虛偽與掩飾平時總是伴隨著畏懼的神色,這種態(tài)度在任何事務中都不免會使鳥兒折翼,使其無法翱翔藍天,直擊目標。第二,虛偽和掩飾使得許多原本可以成為朋友的人心生迷茫,困惑不解;使得人們?yōu)榱诉_到自己的目的而獨自前行。第三,同時也是最大的害處,就是虛偽和掩飾剝奪了一個人處世之道的根本原則之一——那就是信任與信用。最美好的性格和修養(yǎng),莫過于集坦白直率的聲名和保守秘密的習慣于一身;既能夠適時地掩飾,又能夠在別無選擇的時候偽裝,這也是一種杰出的能力。
為人父母的各種快樂、悲哀與憂慮都是隱秘不見的,他們的快樂是不可言傳的,只能獨自品味;而悲哀與憂懼則不愿向旁人訴說,只能自己默默忍受。子女使父母對勞苦甘之如飴,但同時也使他們的不幸雪上加霜。子女增加了父母對人生的牽掛,卻也減輕了他們對于死亡的憂慮。
父母在零用錢上對子女過于苛刻,是一種有害無益的錯誤。這會使子女變得卑賤懦弱,學會取巧的詭計,并且結識不端的朋友,以致他們日后一旦致富,便會揮霍無度。因此,做為父母,應該憑借威信來管教孩子,而非依靠約束他們錢包的手段,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父母們應該及早為孩子規(guī)劃和選擇今后從事的職業(yè)和人生道路,因為在那個年紀,孩子的可塑性往往最強。但是同時,父母也不能過分地遷就孩子的意愿,認為他們年幼時熱衷的事情,就是將來樂于全心全意從事的職業(yè)。
一個建立了家庭、擁有妻子兒女的人,也就等于給命運女神送去了人質,因為妻子和兒女是事業(yè)走向輝煌的障礙,不管那是大的善舉還是大的惡行。
一種好的風俗,能教化出情感堅貞嚴肅的男子漢,就像尤利西斯那樣,他曾經抵制美麗女神的誘惑,而保持了對妻子的忠貞。
? ? 一個獨身的女人常常是驕橫無忌的,因為她需要顯示,她的貞節(jié)似乎是自愿保持的。
? ? 如果一個女人為自己丈夫的聰明和優(yōu)秀而感到自豪,那么這將是使她忠貞不渝的最好保證。但如果一個女人發(fā)現(xiàn)她的丈夫是嫉妒多疑的,那么她將絕對不會認為他是聰明的。
? ? 在人的一生中,妻子是青年時代的情人,中年時代的伴侶,暮年時代的守護。所以在人的一生中,只要有合適的對象可以選擇,那么任何時候結婚都是有理由的。?
在人類的各種情欲中,有兩樣東西最能夠使人的心智被迷惑,這就是愛情與嫉妒。這兩種感情都能激發(fā)出強烈的欲望,創(chuàng)造出虛幻的意象,并且足以蠱惑人的心靈--如果真有巫蠱這種事的話。?
沒有道德的人必定會嫉妒有道德的人。因為人的心靈如果不能從自身的優(yōu)點中汲取養(yǎng)料,就注定要從別人那里尋找缺點來作為養(yǎng)料。而嫉妒別人的人往往是自己沒有優(yōu)點,又看不到別人的優(yōu)點的人,因此他只能用破壞別人幸福的辦法來使自己得到一絲安慰。當一個人自身缺乏某種美好的品德的時候,他就一定要貶低別人的這種美好品德,以尋求在心理上實現(xiàn)兩者的平衡。
? ? 愛管閑事且又愛探聽別人隱私的人,通常是愛嫉妒別人的人。因為之所以想知道別人的大量的事情,不可能是因為那些瑣事全都會與他本人的榮辱有關,因而,其中的原因一定是,他在觀察別人時運好壞的時候,獲得了觀看戲劇演出時才會有的那種歡樂。只管自己的事情的人,也不可能找到許多值得別人嫉妒的事情。
有德行的人步入老年后很少會遭到別人的嫉妒,因為他們的幸運已經讓別人覺得不過是他們應該得的報償,而應該得到的報償是誰也不會嫉妒的,世人只會嫉妒過于慷慨的獎賞和施舍。
出身高貴的人在晉升的時候,不會受到別人過多的嫉妒,因為那似乎是由于他們的出身而應該得到的。
那些經歷過勞苦、憂患或冒險才得到榮譽的人,是極少受到別人嫉妒的。人們認定他們贏得的榮譽是來之不易的,是他們努力拼搏奮斗的結果,也是他們應該得到的報償。
舞臺比人生更多地受惠于愛情。因為在舞臺上,愛情總是喜劇的素材,偶爾還是悲劇的素材,而在生活中,愛情卻總是招惹是非,有時簡直就像一個妖婦,有時則像一位復仇女神。?
人好像一生下來就應該注視著天空和一切高尚的東西,并且開始進入沉思,然而人們往往只會跪在一個小小的偶像面前,使自己成為一個懦弱的臣服者,盡管不是受制于嘴,卻也是受制于眼睛的,而之所以給他眼睛,本來是為了更為高貴的目的。
? ? 一個值得注意的奇怪的事情就是,這種激情是過分的,它向事物的性質和價值發(fā)起挑戰(zhàn),而這又是因為,總是以夸張的口氣來說話,只有在愛情中才是最適當?shù)摹?/p>
古代的賢人說得好:“既想戀愛又想明智是不可能的。”這個弱點也并非僅僅是別人看得出來而被愛的人看不出來的,除非那個愛是相互的,否則被愛的人尤其應該看得出來。?
人的心靈在最軟弱的時候,愛情是最容易入侵的,那就是當人們在春風得意、忘乎所以和處境窘困、孤苦凄零的時候,雖然在后一種情境中不容易得到愛情,但是,人在這樣的時候卻是最急于跳入愛情的火焰中的。由此可見,“愛情”確實是“愚蠢”的兒子。但有一些人即使心中有了愛,卻仍能夠約束它,使它不妨礙重大的事業(yè)。因為愛情一旦干擾了事業(yè)的發(fā)展,它就會阻礙人堅定地奔向既定的目標。?
在普通人的眼里,身居高位的人是權力的主宰,是尊貴的象征,但是,他又是擔負三重責任的奴仆。首先他是君主或者國家的奴仆,其次他是名聲的奴仆,最后他還是事業(yè)的奴仆,因而他們是沒有自由的,他們既沒有個人的自由,在行動和時間上也沒有自由。他們?yōu)榱俗非髾嗔s因此而失去了自由,或者說是他們得到了凌駕于他人的權力但卻失去了支配自己的權力,這是一種奇怪的欲望。?
所有的事情在進行商討的時候最好應該考慮到可能會面臨的風險,而在行動時則最好是不計風險,只要這些風險不是太大的話,不至于造成巨大損失甚至毀滅。
在所有的美德和高尚的精神當中,善良是最偉大的,因為它是上帝的屬性,如果沒有它,人就是一個焦躁不安的、有害的、可憐的東西,簡直就是一種害蟲。
意大利人有一句粗俗的諺語:“人真是太好了,好得都沒有什么味道了?!边€有一位意大利的著名學者,名叫馬基雅弗利,他曾經大膽而直率地寫道:“信仰把善良的人們作為犧牲品,奉獻給那些殘暴無道的人。”
對于年輕人來說,旅行是一種學習知識的過程和方式。而對于成年人,旅行則是豐富人生經驗的最佳途徑。
在進行航海旅行的時候,陪伴人們的只有遼闊的天空和大海,這時人們就會用寫日記的方式來充實這些富余的時間。而在陸地旅行的時候,人們可以觀察到的東西多得多了,可是人們反而不記日記了,好像偶爾見到的東西要比仔細觀察到的東西更適于記錄下來似的,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所以日記還是應該記的。
在對人的選擇任用上,如果是以階級為標準的話,那將是不明智的做法?!白詈玫倪M言人就是死人”,正是這個意思。當顧問們阿諛諂媚的時候,書籍往往會說得明明白白。因此閱讀大量的書籍是十分有益的,尤其是那些政治舞臺上的“演員”所寫的書。?
正如西塞羅在評論龐培時所說的那樣:“只知道愛自己卻不知愛別人的人最終必將會引火燒身?!闭驗樗麄儠r時刻刻都在謀算怎樣為了自己而犧牲別人。那么到頭來命運之神就會讓他們成為自我的祭品。要知道,即使是再精于為自己謀算的人,也不可能捆縛住命運之神的翅膀!
聰明在自私者那里,是極其卑劣的。
迅速其實是一種寶貴的品質,因為時間是衡量工作的標準之一。
做任何一件事情,最重要的莫過于對各個部分作出合理的次序上的安排、分類和挑選,才是有效率的生命,只要那分類不是太精細就可以,因為不善于分配的人,也就永遠不能很好地開始工作,而分配過細的人,也就永遠不能利落地脫身出來。
年輕時體魄強健,任由自己放縱無度,那么這種透支所帶來的損害是一筆到了年老時必須償還的債務。?
經常保持坦然的心胸,愉快的精神,這是延年益壽的秘訣之一。人尤其應當克服嫉妒、暴躁以及焦慮、抑郁、怒氣、苦悶、煩躁等情緒。人的心中應當充盈著希望、信心、愉快,歡笑是人生的良藥,但也不要歡樂過度。要多欣賞美好的景物,研究和思考一些對身心有益的學問--如閱讀歷史、格言或是觀察自然。
猜疑的根源就在于對事物缺乏清醒的認識,所以多了解情況是解除疑心最有效的辦法。?
人們在談話中更欣賞那些能夠自圓其說的趣言妙語,而不會去注重那些能夠辨明真?zhèn)蔚呐袛嗄芰?,好像是他的語言應該比他的思想更值得贊賞。還有一些人熟諳一些老生常談,并且善于就此高談闊論而少有發(fā)揮,這種貧乏的言辭多半都是單調沉悶的,而且一旦被別人察覺會顯得荒唐可笑。而那些善于辭令的人,他們的可貴之處就在于能夠在任何場合都提起話題,緩和話鋒并適時地轉移話題,這種人其實就是談話的指揮。
一個人如果能夠不間斷地做一篇精彩的演說,但卻不善于應對,那表明他反應遲鈍,而如果善于應對或者附言,但卻不能夠進行長久的精彩演說,則說明他的思維淺薄而無力。?
野心就像體內的膽汁一樣,如果一旦被堵塞,而不能暢通的話,它就會被烤焦,并且會因而成為帶有毒性的體液。
一個人想在一群有非凡才干的人中間出人頭地,是一件極其艱難的事情,但是它對社會卻是有益的。然而,那種試圖把別人當作零,而把自己當作領頭的唯一數(shù)字的人,將會對整個時代造成極大的危害。?
人的性格可以影響人的思維,而人的言論又多取決于他的知識和思想,但行為卻多取決于他們長期養(yǎng)成的習慣。
年輕人也可能老成持重,只要他沒有虛度光陰,然而這種少年老成的人畢竟是很少見的。
天性往往會被掩蓋起來,有時可能會被壓倒,但很少會被消滅掉。壓抑天性,反而會使天性表現(xiàn)得更加強烈;教誨和交談,可以消除天性帶來的煩惱;但是習慣,卻可以改變和制伏天性。凡是希望戰(zhàn)勝自己天性的人,不要為自己定下過大或過小的任務,因為目標過大會使他因為經常失敗而沮喪,而過小的目標盡管可以使他經常獲得成功,但取得的進步卻很小。
讀書學習是為了獲得享受,培養(yǎng)斯文的氣質,培養(yǎng)發(fā)展的才干。它所獲得的享受,主要是表現(xiàn)在獨處的時候;斯文的氣質,主要是表現(xiàn)在談吐上;所發(fā)展的才干,主要表現(xiàn)在處理事情的決斷上。因為,經驗豐富的人固然能做事,也許還能洞察細枝末節(jié),但統(tǒng)領全局和運籌帷幄上的才干,則只是出自那些博學的人士。
? ? 讀書速度慢會讓人變得懶散,為裝門面而讀書是自欺欺人,做事照搬書本則是書呆子。求知可以改進人性,而經驗卻又可以改進知識本身。人的天性就像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就好比修剪移栽。學問雖然能夠指引方向,但卻往往會流于淺泛,必須依靠經驗才能打下堅實的基礎。
? ? 自以為是的人蔑視知識,淳樸善良的人崇拜知識,而聰明機智的人則使用知識,這是因為,知識并不能教人怎樣使用知識,對知識的使用,其實是一種來自知識而又高于知識的智慧,是一種通過觀察而獲得的智慧。
? ? 讀書的目的,并不只是為了提出相反意見和進行駁斥,也不是要完全相信書中的內容,將其視為真理,也不是為了尋找談資,而是為了在心中進行衡量和斟酌。
? ? 讀書既不能吹毛求疵,也不能輕信盡信,更不能為了獵取談話資料而斷章取義,而應該是為了省察和思想。對于書應該有選擇地閱讀,有些書應該粗略地讀,少量的書是應該細讀和精讀的。也就是說,有些書只要閱讀其中的一部分就可以,有些書是需要通讀的,但也不必過于用心,對少量書是需要精讀的,而且是認真細致地讀。有些書也可以請人代讀,再由人做出摘要來讀就可以了,但這種閱讀方法只限于閱讀那些次要的和二流的書籍,否則,讀摘要就和喝蒸餾的水一樣索然無味。
? ? 讀書使人變得充實,討論使人變得機敏,寫作則能夠使人變得精確。
? ? 因此,如果有人不讀書又想冒充博學多才,那么他就必須是很狡黠的,那樣才能掩人耳目。如果一個人懶于動筆,他的記憶力就必須非常強而且可靠。如果一個人喜歡在孤獨中探索,那么他的頭腦就必須格外敏銳。
? ? 閱讀歷史可以使人變得明智,閱讀詩歌使人變得聰慧,學習數(shù)學使人學會精密,物理學則會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高尚,邏輯修辭則又使人善辯??傊?,“知識能夠塑造人的性格”。
? ? 不僅如此,精神上的種種缺陷,也可以通過求知來得到改善--正如身體上的缺陷,可以通過適當?shù)倪\動來改善一樣。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背,射箭可以擴胸利肺,散步則有助于消化,騎術使人反應敏捷,等等。
? ? 同樣的道理,一個思維不能夠集中的人,他可以研習數(shù)學,因為數(shù)學稍不仔細就會出錯。缺乏分析判斷能力的人,他可以研習形而上學,因為這門學問最講究細瑣的辯證。不善于推理的人,則可以研習法律案例。如此等等,這種種心靈上的缺陷,都可以通過學習來得到改善。
只有那些內在品格很高的人,才可以不計較小節(jié)。就像沒有襯托背景的寶石,必須自身珍貴才會受到珍愛一樣。?
贊揚是對美德的反映,但又好像是由玻璃或者其他物體反射出來的影像一樣。
喜歡自吹自擂的人是聰明人輕蔑的對象,是愚蠢人的羨慕對象,是食客的偶像,也是他們自己大話的奴隸。
有些人的所作所為就是為了追逐名譽,雖然他們常常被公眾掛在嘴邊,但卻很少贏得人們的發(fā)自內心崇敬。而另一方面,有些人在展示他的美德時總是會有所遮掩,所以輿論往往都低估了他們的價值。?
你們如果發(fā)脾氣,那么不要因為這脾氣而犯罪,也不可生一整天的氣。
憤怒在程度上和時間上必須都有個限度和受到必要的限制。
世界著名散文有哪些?
1、《培根人生論》
《培根人生論》是英國17世紀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培根的散文集,《培根人生論》又稱《培根隨筆》,在英國首版后,即以文筆優(yōu)美、語句簡潔、趣味雋永、格言精妙而大受歡迎,多次再版重印,歷四百多年而未衰,被譯為世界上幾乎所有文字。
2000年還被美國公眾評選為最受喜愛的十本著作之一。它與《蒙田隨筆》、《帕斯卡爾思想錄》一起,被人們譽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經典。
2、《蒙田隨筆》
《蒙田隨筆》是法國人文主義作家米歇爾·蒙田創(chuàng)作的隨筆散文集,于1580-1587年分三卷在法國先后出版。
該作內容包羅萬象,融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于一體,是16世紀各種知識的總匯,有“生活的哲學”之稱。
蒙田以智者的眼光,在作品中考察大千世界的眾生相,反思探索人與人生,肯定人的價值和欲望,批判教會和封建制度,主張打破古典權威,充滿了人性自由、科學知識的人文思想。
3、《思想錄》
《思想錄》是17世紀法國數(shù)理科學家、思想家布萊茲·帕斯卡爾創(chuàng)作的哲理散文集,首次出版于1670年。
全書集中反映了帕斯卡爾的神學和哲學思想。作家繼承了理性主義的傳統(tǒng),對于人性、人生、社會、哲學和宗教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作者在此書中以一種浪漫思維的方式來談問題,處處閃現(xiàn)思想的火花,更有許多提問和警句發(fā)人深省。
4、《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于1926年寫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憶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調不同,情韻各異的兩大景片:百草園和三味書屋。
作者寫百草園,以“樂”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簡約生動的文字,描繪了一個奇趣無窮的兒童樂園,其間穿插“美女蛇”的傳說和冬天雪地捕鳥的故事,動靜結合,詳略得當,趣味無窮。
三味書屋則是一個充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寫出了三味書屋的陳腐味,說它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兒童在那里受到規(guī)矩的束縛。
但作者并未將三味書屋寫得死氣沉沉,而是通過課間學生溜到后園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課堂上入神讀書學生乘機偷樂兩個小故事的敘述,使三味書屋充滿了諧趣,表現(xiàn)了兒童不可壓抑的快樂天性。該散文入選初中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下冊)。
5、《背影》
《背影》是現(xiàn)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這篇散文敘述的是作者離開南京到北京大學,父親送他到浦口火車站,照料他上車,并替他買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腦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親替他買橘子時在月臺爬上攀下時的背影。作者用樸素的文字,把父親對兒女的愛,表達得深刻細膩,真摯感動,從平凡的事件中,呈現(xiàn)出父親的關懷和愛護。
六本文學隨筆 你不應該錯過
1、皮囊
2、浮生六記
3、自在獨行:賈平凹的獨行世界
4、湘行散記
5、瓦爾登湖
6、活著
名人作品隨筆摘抄
名人名家平時都是怎么寫 隨筆 的?來看看我精心為你整理名人作品隨筆,希望你有所收獲。
名人作品隨筆篇一:張小嫻把煩惱留給自己
世事有時是這樣的:我們愛的是一個人;我們跟他無所不談的,又是另外一個人。我們沒有愛上那個無所不談的人,卻也不會和自己愛的人無所不談。 兩個人相愛的時候,你巴不得什么都對他說。后來,你發(fā)現(xiàn)有些事情可以說,有些不可以,因為他有時候會嫉妒,會擔心,有時候,又要向他解釋。有時候,大家的一件不一樣,甚至會吵起來。 跟他之間有什么小問題,不知道怎樣解決,當熱也只能向好朋友傾訴。告訴他,說不定又會吵架。 兩個人能夠成為情人是愛上了對方,也想和對方同床共寢。兩個人不必完全相像,對方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傾訴對象。 能夠和一個異性成為知己,因為對方是最好傾訴對象。你不用擔心他會嫉妒,也不會跟他因為意見不合而吵架。你欣賞他的分析能力,他也樂于聽你的意見。可是,你們不會有一種想和對方同床共寢的欲望。 知己和情人,就是有那一點點的分別。自私點說,就是我們會把問題和煩惱留給知己,把時間和溫暖留給情人。情人是用來疼我和陪我的,知己是用來鼓勵我和聽我訴苦的。情人是生活的伴侶,知己是遙遠一點的。有了那一點點的距離,反而能夠無所不談。
名人作品隨筆篇二:豐子愷行路易
古人有“行路難”這句老話。但在今日的新中國,這句話已經失卻時效。今日在中國是“行路易”的時代了。有事為證:我久不乘電車了。前幾天我出門買物,到站上等電車。我看見電車將要到站,無意識地全身緊張起來,這是解放前長年的習慣所使然:一則因為人都爭先恐后,攀登要敏捷,不然吃售票員或別人的罵;二則耽心著車中無座位,必須捷足先登,拼命爭齲然而我的無意識的緊張是徒勞的:車子一
停下,售票員先喊:“讓老先生先上車!”他就伸手拉著我的左臂。接著站臺上有一個乘客扶著我的右臂,一迎一送,我毫不費力地上了電車,猶如乘升降機一般。
車廂里不能說很擠,但也已經沒有座位,并且有四五個人站關。我一上車,同時有兩三個人站起來讓位,招呼我去坐。我正在猶豫的時候,離開我最近的一個青年乘客敏捷地站起身來,說“這里近便”,就硬拉我坐下了。接著有一個女青年乘客拿著一把摺疊扇默默地送交我。原來這是我的扇子,插在衣袋里,上車時掉落在站上,她拾了來送還我的。
過了幾站,下車的人多了,車廂里空起來。售票員拿出些連環(huán)畫小冊子來,向人推薦。我也接了一冊。坐在我旁邊的一個壯年男乘客笑著向他婉謝,說:“我有些頭暈,不想看書。”賣票員眉頭一皺,伸手向袋袋里摸出一匣萬金油來,說:“阿要塌點萬金油?”乘客感謝地接受了。這時候我發(fā)生一種感覺:覺得我好像不是在乘電車,而是在作客,或者坐在家里。
我下車后,走到國際書店去買了一大包書。我提了這包書走到第一百貨商店,上樓去買了兩瓶酒和兩瓶桔子露。我一只手挾了一大包洋裝書,一只手提了四瓶酒和露,從扶梯上走下去的時候,覺得負擔相當重;那根拐杖不能扶我,反而吊住我的手臂。要我負擔它了。忽然一個穿人民裝的青年走近我來,說:“老伯伯,我?guī)湍隳茫湍闵宪??!本蛽屃宋覂芍皇掷锏膬杉貣|西,和我并肩走下扶梯去。我想奪回一
件,但他一定不肯,說:“我們年青人不在乎?!蔽抑糁照群退煌叩搅松痰觊T口,想雇三輪車??墒情T口沒有車子,須得跑一段路,到橫路口的停車處去雇。我不好意思再讓他送,伸手想奪回兩件東西,說:“走平路我自己拿得動?!钡忠欢ú豢?,把東西藏在身后,不讓我奪。我只得由他護送,一直護送我上三輪車。到了家門口,三輪車的駕駛員又替我拿了這兩件重東西,送到我家里,放在桌子上。
我坐在三輪車里的時候,撫今思昔,覺得這真是“行路易”的時代了!我多么幸福!同時我又回想起了三十多年前的一件小事:那時我住在東京,有一個夏天的傍晚,和五六
個朋友出門去散步乘涼。正在迎著海風逍遙倘徉的時候,橫弄里走出一個老太婆來,她搬著一大塊棕棚之類的重東西,氣喘地走在我們后面。忽然她向我們的隊伍里喊:“你們哪一位替我搬一搬,好不好?”我們都是帶了輕松愉快的心情出來乘涼散步的,不愿意搬重東西,大家婉謝她,快步向前,避開了她?!敃r我曾經把這件事寫成一篇隨筆(見人民文學出版社版《緣緣堂隨筆》第5頁《東京某晚的事》)。這篇隨筆的末了說我每次回想起這件事,總覺得很有意味。我從來不曾從素不相識的路人受到這樣唐突的要求。那老太婆的話,似乎應該用在家庭里或學校里,決不是在路上可以聽到的。這是關系深切而親愛的小團體中的人們之間所有的話,不適用于“社會”或“世界”的大團體中的所謂“陌路人”之間。這老太婆誤把陌路當作家庭了。
這老太婆原是悖事的,唐突的。然而我卻在想像:假如真能像這老太婆所希望、有這樣的一個世界:天下如一家,人們如家族,互相親愛,互相幫助,共樂其生活,那時陌路就變成家庭,這親愛、互助,老太婆就并不悖事,并不唐突了。這是多么可憧憬的世界。
這篇隨筆是1925年寫的,即三十三年前寫的。我今天出門乘車買物所經歷的,正是當時我所憧憬的那個世界里的狀態(tài)。想不到我當時在外國所夢想的世界,會在三十三年后的新中國實現(xiàn)。這真是多么可慶喜而光榮的事啊!
1958年6月于上海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