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識教案,古代文化常識教案模板
推薦文章
文言文閱讀文化常識教案
1. 在文言文中有哪些古文化常識
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識 文章來源:網(wǎng)友提供 點擊數(shù):441 更新時間:2008-7-6 16:14:29 一、科舉制度 鄉(xiāng)試-----------會試---------------殿試 舉人-----------貢士---------------進士 解元-----------會元---------------狀元(榜眼、探花) 二、地理 1、中國:九州、華夏、四海、神州 2、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3、陰陽:古時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4、南京:建康、金陵 5、揚州:廣陵 6、蘇州:姑蘇 7、成都:錦官城 三、官職任免 拜:授給官職;除:免除舊職任新職;授:授給官職;擢:提撥;遷:調職,一般指升官;左遷:降職調動;罷:免職停職;免:免除官職;黜:廢黜,貶退;謫:降職并調動 四、時間 旦:早晨(夙) 中午:(日中、亭午、晌午) 傍晚:暝 朔:農(nóng)歷初一 望:農(nóng)歷十五 既望:農(nóng)歷十六 晦:農(nóng)歷每月最后一天 五、并稱 1、王孟: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孟浩然 2、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3、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轍、蘇軾、王安石、曾鞏、歐陽修 4、韓柳:韓愈、柳宗元 5、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林、駱賓王 6、蘇辛:蘇軾、辛棄疾 7、孔孟:孔子、孟子 8、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莫泊桑、契訶夫、歐.亨利 9、四大文化名人:屈原、哥白尼、但丁、莎士比亞 10、三曹 :曹操、曹植、曹丕 11、三蘇:蘇軾、蘇轍、蘇洵 12、蘇黃:蘇軾、黃庭堅 13、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馬致遠 14、四大文學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西游記》 15、四書:《大學》《中庸》《孟子》《論語》 16、歲寒三友:松竹梅 17、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 18、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19、 *** :《詩經(jīng)》中的《國風》和《楚辭》中的《離騷》 20、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木蘭詩》 21、三吏三別: 六、代稱 1、學生:桃李 2、婦女:巾幗 3、弟兄:手足 4、詩人:騷人 5、菊花:黃花 6、杜鵑:子規(guī) 7、家鄉(xiāng):桑梓 8、國家:社稷 9、史冊:汗青 10、平民:布衣 11、戰(zhàn)爭:烽煙 12、音樂:絲竹 13、文學才華: *** 14、自己的作品:拙作 七、人物別稱 李白:詩仙 青蓮居士 白居易:香山居士 蘇軾:東坡居士 蒲松林:柳泉居士 世稱聊齋先生 杜甫:詩圣 詩史 陶淵明:靖節(jié)先生 歐陽修:醉翁 六一居士 李清照:易安居士 陸游:放翁 辛棄疾:稼軒 孟子:亞圣 名、字、號 古人幼年時取名,成年時取字。
名字均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
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長輩稱字表禮貌和尊敬。
號,又叫別號、表號,由自己取號,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fā)某種情感。 八、年齡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 成年加冠 九、計時 年號記年 天干地支紀年 十、集本命名方式 籍貫:《柳河東集》 書室:《聊齋志異》 表字:《李太白全集》 別號:《稼軒長短句》 謚號:《歐陽文忠公文集》 官職:《杜工部集》 年號:《白氏長慶集》 十一、名著人物與事件 盤古開天辟地、女媧煉石補天、精衛(wèi)銜石填海、伏羲發(fā)明八卦、夸父追日 十二、專著 《詩經(jīng)》:第一部詩歌總集 《水經(jīng)》:第一部記述河道水系的專書 《史記》: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論語》 《孟子》 《左傳》: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水滸》:第一部反映農(nóng)民起義的長篇小說 《紅樓夢》:我國古代小說中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 《儒林外史》: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 《三國演義》: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體小說。
2. 第八屆中學生古詩文閱讀大賽文化常識
1. 魯人徙越 【文化常識】說“其”: “其”作為代詞,相當于“他”、“他的”或“那”、“那個”,這里容易理解的。
上文“其可得乎”中的“其”,作副詞用,相當于“難道”。它又指“大概”。
如“水淹千里,民其無望焉”,意為大水淹沒千里土地,百姓大概沒希望了。又指“一定”。
如“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意為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期望。 2. 農(nóng)夫毆宦 【文化常識】話說“宦者”: “宦者”俗稱“太監(jiān)”,又稱“寺人”或“宦寺”,就是宮中侍奉皇帝及其家屬的人。
他們依仗皇帝的權勢,常在外橫行不法,欺壓百姓。 3. 教學相長 【文化常識】說“至”:上文有“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p>
其中“至”解釋為“極”,“至道”指極好的道理。成語有“至高無上”。
它又指“周到”。如“雖非親戚,然助之至”,意為雖然不是親屬親戚,然而幫助的周到。
它還指“到達”。 4. 樊重樹木 【文化常識】《齊民要術》:《齊民要術》是中國北魏的賈思勰(xié)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nóng)書,也是世界農(nóng)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
是中國現(xiàn)存的最早最完整的農(nóng)書。它系統(tǒng)的總結了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qū)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經(jīng)驗、食品的加工與儲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對中國古代農(nóng)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
5. 顏回好學 【文化常識】顏回(前521~前481),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淵,亦稱顏淵,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論語·雍也》說他“一簞(dān)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改其樂?!睘槿酥t遜好學,“不遷怒,不貳(èr)過”以德行著稱,孔子贊賞他“賢栽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為仁”(《論語·雍也》)。
不幸早死。 6. 王充博覽 【文化常識】話說“太學”:周朝設在王宮里的最高學府叫“辟雍”,諸侯各國的最高學府叫“太學”,平民也可入學,王充即是。
魏晉北朝時改為“國子學”、“國字寺”。隋朝改為“國字監(jiān)”,這個名稱一直用到清末。
7. 不記人過 說“窮”:“窮”指“盡”。如《登鸛(guàn)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p>
又,“帝欲使其言窮”,意為皇帝想讓他把話說盡。由“盡”,引申為“徹底”。
上文“悔不窮問”中的“窮”,指“徹底”,意為懊悔沒徹底追問。又指“走到盡頭”。
如《桃花源記》:“復前行,欲窮其林?!彼€解釋為“困窘”、“貧困”等。
8. 欲食半餅喻 【文化常識】說“是”:“是”在文言中多作“這”解釋。上文“而作是言”,意為卻發(fā)出這樣的話。
又,“是日天晴”,意為這天天氣晴好。又,“是人也無禮”,意為這個人沒禮貌。
又,“是人也無禮”,意為這個人沒禮貌。又,“是犬為他人所棄”,意為這狗被別人拋棄了。
9. 反裘負當 【文化常識】說“臣”:“臣”本指男 *** 隸?!对娊?jīng)》上說,普天之下“莫非王臣”,意為天下百姓都是周王的奴隸。
后用作君主時代官吏和庶人的統(tǒng)稱?!按蟪肌敝腹賳T,“小臣”指百姓。
“群臣拜見皇帝”,這“臣”便指官員。又用作對話時謙卑的自稱。
上文“臣愛其毛”中的“臣”,相當于“我”,是“負芻(chú)”者的自稱,句意為我憐惜它的毛。 10. 管莊子刺虎 【文化常識】說“舉”:“舉”是個多義項的動詞。
其常用義有(1)抬起。(2)推舉,推薦。
(3)發(fā)動。(4)推行。
(5)舉動,行動。 11. 齊人有好獵者 【文化常識】話說“得無”:“得無”作為副詞性結構,表示推測或反問,常跟疑問語氣詞相呼應,可譯為“該不會”、“怎能不”、“莫非,恐怕,是不是”等。
如“天晦,得無雨乎”,意為天色昏暗,莫非要下雨了。又,“久無音信,得無有恙乎”,意為產(chǎn)就沒音信,該不會有病害吧! 12. 何梅谷之妻 【文化常識】話說“儒學”:儒學,儒家學說。
儒家是先秦時期的一個思想流派,以孔子為代表,主張禮治,強調傳統(tǒng)的倫常關系等。 13. 邴原泣學 【文言知識】說“孤”:現(xiàn)代漢語中的“孤”,多指失去父母的孩子,成為“孤兒”。
但文言中的“孤”,往往指失去父親的孩子。上文“邴原少孤”,意為邴原小時候失去了父親。
又,“歐陽修少孤,其母教其識字”,這“孤”顯然指失去父親,因為他的母親還在。 14. 晉人好利 【文言知識】說“何……之有”:“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裝句式,一般用于反問。
如《公輸》“宋有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又如上文中“何哂(shěn)之有”,即“有何哂”,可譯為“有什么好笑的”。
15. 范仲淹罷宴 【文化常識】話說“謚(shì)號”上文說的“范文正公”,即范仲淹,“文正”是他的謚號。謚號是古代帝王或貴族、名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跡評定褒貶的稱號。
范仲淹因為生前文學成就較高,行為正直,故謚為“文正”,后世稱“范文正”。他生前是沒有這個稱謂的。
唐朝的韓愈謚“文”,后世稱韓文公。這都是褒稱。
隋煬(yàng)帝楊廣因生前陰險殘酷、窮兵黷武,故死后得惡謚“煬”。 16. 一知半解 【文言知識】說“者”:“者”有多種用法,其基本用法是作助詞和語氣詞。
上文“宋人有學者”、“吾所賢者”等中的“者”,用在動詞或所字結構后面,是助詞,可譯為“……的人(事、物)”?!罢摺边€有另外兩種助詞的用法:一是嵌在數(shù)詞后組成“。
3. 初中語文文化常識練習
2 甲子是60年 !3水之南、山之北稱之為陰,山之南,水之北,為陽!河陽就是黃河 北岸!漢陰就是在漢水南岸!江陰就是長江南岸!4 蘇,豫,晉,皖,魯,浙,滬,中國別稱應該是華夏,九州也行!北岳恒山(位于山西)、西岳華山(位于陜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東岳泰山(位于山東)和南岳衡山(位于湖南)!5,布衣只百姓,肉食者是指吃肉的人,,只有權有錢的人!白丁就是平民了!鴻儒就是有學問的讀書人!南冠就是俘虜!鴻雁傳書。
就是書信的意思!星漢應該就是銀河了!“瀚?!痹跐h魏六朝時,指的就是“浩瀚的大?!保〖亦l(xiāng)別稱是桑梓!月亮應該可以叫玉兔!古語有玉兔東升!閭左指主要由雇農(nóng)、佃農(nóng)等構成的貧苦人民!6 宋、齊、梁、陳 都城是建康!現(xiàn)在算是南京了!北宋都城是汴京,就是開封了!7硬山、懸山、歇山、廡殿、攢尖五種形式8 ,前中后三軍,前鋒,中軍,后合!主將處于中軍,擊鼓代表前進,鳴金代表后退9民間四大傳說:《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哭萬喜良)、《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前面幾問樓上就回答了??!10六書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
4. 高中語文古代文化常識要怎么積累
文化常識對應的大方向是傳統(tǒng)文化的積累與掌握。2017版新課標中也多次提及“傳統(tǒng)文化”“文化常識”,要求“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tǒng)文化積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藝術的營養(yǎng),培養(yǎng)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豐富、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
對應在考試中,主要就是文言文閱讀的一道3分選擇題。文化常識的記憶功夫應當在平時,不建議拿文化常識清單去背誦,當然這也是一種辦法。個人在教學中提倡的是在文言文閱讀練習中積累,每題4個,碰到即列入應當掌握的范圍,同時,每個文化常識都是可以輻射其他知識點的,這方面強烈推薦王力先生的一本書——《古代文化常識》,學習空余翻看,權威準確,內(nèi)容涵蓋廣,可以積累很多,了解一些傳統(tǒng)文化的來歷本身也很有趣。
5. 古詩文閱讀的技巧和方法有哪些
課改五年來,許多問題層出不窮地浮出水面,逼迫人們?nèi)シ此肌⑷ヌ剿?、去解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遺憾地看到批評者多建設者少、被動觀望等待者多主動探究實踐者少.我國從單獨設立語文科以來,尤其是解放后半個世紀以來,由于受到前蘇聯(lián)教育家的影響,課堂教學建立了一些模式(如“五個環(huán)節(jié)”“三個步驟”等).由于這些模式在當時具有相當?shù)臋嗤?、一定的合理性,所以影響甚廣;但是,隨著時代的前進和教育的改革,傳統(tǒng)模式的不科學之處愈來愈明顯,成了教育發(fā)展的桎梏.正如某些行業(yè)的管理“一抓就死,一放就亂”,中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似乎也出現(xiàn)了這種現(xiàn)象.課改前,廣大教師都不同程度地意識到“語文課不能這樣上”,都懷著強烈的改革愿望;但是,舊的不行,新的語文課應當怎么上?頭腦里又是茫茫然.雖然,教師們參加了課改培訓,學習了課改理論,然而,理論到實踐還須跨越一座“橋梁”,需要一個吸收、消化、運用的過程,而且,其中還可能產(chǎn)生誤解、步入歧途.課改后,舊的模式被廢棄了,新的模式又還沒有建立起來.在這個痛苦摸索的轉型時期,出現(xiàn)了一些異常的語文課:或者喪失自我,異化為生物課、歷史課、物理課、文化課、思維課、班會課等;或者忽視語言文字,重在人物形象、主題思想、寫作技巧的分析,高唱人文主義,教學內(nèi)容虛泛、空洞;或者教師急于向課外延伸、拓展,學生獨立閱讀、感悟課文的時間得不到基本的保證;或者為問而問,為討論而討論,課堂場面虛假繁榮,徒有形式而缺乏實質意義、價值;或者幾個學生掌握著話語霸權,其他大多數(shù)同學充當冷靜的看客,面向全體變異為面向個別:或者教師動輒表揚,對學生的發(fā)言缺乏恰如其分的判斷、評價,讓學生感到一頭霧水;或者濫用多媒體,直觀形象的畫面抑制了學生對漢語言的感受和想象.——這種種語文課實在發(fā)人深思!批評容易,建設困難.然而,時不我待,課改下的課堂閱讀教學亟待建立新的模式.“模式”這個詞,當今不大時興,因為它仿佛帶有貶義色彩.某種課堂教學結構或樣式一旦成為模式,就具有唯一性、排他性,容易被人們固定化、程式化,以致僵化;這不符合新世紀開放、多元的價值取向與時代潮流,不符合課程改革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理念.所以,筆者以為,不宜在課改中用“模式”來匡正、束縛正在改革、探索的課堂教學;但是,針對上面列舉的現(xiàn)象,又確實需要進一步明確課堂閱讀教學中應該重視的幾個問題,或者說幾個基本的、必要的環(huán)節(jié).一、學生讀課文讀課文,學生在課堂里有齊讀、默讀、散讀、朗讀之分.公開課上常見的齊讀,書聲瑯瑯,洪亮整齊,悅耳中聽;其實這是表演給人看、給人聽的讀,對學生而言價值極低.它不適合于在學習一篇課文的起始階段運用,因為學生照顧了讀的整齊,卻無法用心去感悟、體味課文,只能是“和尚念經(jīng),有口無心”.它可以用在課文學習的結尾階段,或者檢查全班學生的古詩文背誦情況.默讀,教室里一片靜悄悄,而學生的大腦正處于亢奮狀態(tài),是一種學生真正進入文本、感悟文本、沉浸于文本的讀.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年級的升高,它越來越重要;教師要抓緊培養(yǎng)他們默讀的良好習慣、方法,不斷提高其默讀的速度、效果.散讀,學生讀出聲來,但又不大聲整齊地讀,而是低聲地各讀各的,表面上七嘴八舌、混亂嘈雜,實際上學生能夠口耳心相通,能更真切地感受課文的語言魅力,從而受到感染、熏陶.它一般適用于文學作品,但還沒有得到廣大教師的足夠重視;當然,學生也需要一個散讀的習慣養(yǎng)成和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新課標十分重視朗讀,并在四個學段一以貫之,要求學生朗讀“用普通話”,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讀”中大有學問,大有講究;遺憾的是,不少教師對朗讀意義的認識還不夠到位,對朗讀技巧的掌握還有待提高,對學生朗讀的指導還比較欠缺.課堂閱讀教學首先要保證學生讀課文的時間,保證學生獨立感受、體驗、理解的時間,要且慢開講,且慢啟發(fā).那種學生連課文都還未讀完一遍,還來不及“想想”,教師就急于發(fā)問的教學,表面上趕了進度,好像提高了教學效率,實質上還是以教師為中心,把課堂教學當成“教案劇”的演出.語文的學習是一個體味、浸染的過程,不能急躁,不能快節(jié)奏;必須讓學生保持寧靜、平和的心境,獨立閱讀、思考.“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閱讀是前提,倘若學生個人對課文缺乏感知、體會,那么,就談不上與其他同學交流、合作,更談不上探究.以往,不少教師先布置思考題,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這樣,學生讀的方向、思考的重點明確,緊跟著教師既定的問題亦步亦趨,教師教案里的教學目標好像順利達到了,教學進度按時完成了;然而,不足的是教師的問題在學生頭腦里先入為主,造成思維定勢,嚴重干擾了他們獨立、自主地閱讀,無形中剝奪了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可想而知,如此閱讀,學生怎么可能獲得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二、字詞句教學.語文知識教學近幾年來,一些觀摩課上,由于字詞句教學不夠“熱鬧”,難以“出彩”,因此,執(zhí)教者常常采取回避或者輕描淡寫的做。
古代文化常識之風俗禮儀
1. 古代文化常識風俗禮儀教案
古代文化常識風俗禮儀教案 1.古代文化習俗
古代禮儀制度
古代所謂禮儀,包括的范圍非常廣泛,諸如政治體制、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災害祈禳、學校科舉、軍隊征戰(zhàn)、行政區(qū)域劃分、房舍陵墓營造,乃至衣食住行、婚喪嫁娶、言談舉止,無不與禮儀有關。真正比較完備、系統(tǒng)的是西周的禮制“三禮”:《周禮》、《儀禮》、《禮記》。
吉禮:吉禮是五禮之冠,主要是對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禮。主要內(nèi)容有:(1)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師。(2)祭地祗: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澤;祭四方百物,即諸小神。(3)祭人鬼:祭先王、先祖;杜祭先王、先祖;春祠、秋嘗、享祭先王、先祖。
嘉禮:嘉禮是和合人際關系、溝通、聯(lián)絡感情的禮儀。嘉禮主要內(nèi)容有:飲食之禮;婚、冠之禮;賓射之禮;饗燕之禮;之禮;賀慶之禮。
賓禮:賓禮是接待賓客之禮。
軍禮:軍禮是師旅操演、征伐之禮。
兇禮:兇禮是哀憫吊唁憂患之禮。兇禮的內(nèi)容有: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兇札;以吊禮哀禍災;以禮哀圍??;以恤禮哀寇亂。
饗燕禮:饗禮規(guī)模宏大,重點在禮儀往來而不在飲食。燕禮有一定的禮儀規(guī)范,但重點是吃喝。明代宴會分大宴、中宴、常宴、小宴。大祀天地后之次日、正旦、冬至及萬壽節(jié)為大宴。大宴行酒九爵,中宴七爵,常宴三、五爵。
冠禮:冠禮是成人禮,是給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禮儀。
笄禮: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女子在15歲許嫁之時舉行笄禮,結發(fā)加笄,也要取“字”。結發(fā)是將頭發(fā)梳成發(fā)髻,盤在頭頂,以區(qū)別童年時代的發(fā)式。笄禮始加冠笄,笄禮在宮中殿庭舉行,皇帝親臨。祝辭及取字之辭也都套用男子冠禮。禮畢,公主拜見君父,聆聽訓辭。
出師祭祀:軍隊出征,有天子親征與命將出征之不同,軍隊出征前有許多祭祀活動,主要是祭天、祭地、告廟和祭軍神。出征前祭天叫類祭;出征前祭地叫宜社。
誓師:祭祀禮畢,出征的軍隊有誓師典禮,一般是將出征的目的與意義告知將士,揭露敵人的罪惡,強調紀律與作風。
凱旋:軍隊獲勝而歸,謂之“凱旋”,皇帝會親率百官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慰勞;有時則派遣大臣出城迎接,這稱為“郊勞”。軍隊凱旋后要在太廟、太社告奠天地祖先,并有獻捷獻俘之禮,即報告勝利,獻上鹵獲的戰(zhàn)利品。
射禮有四種。一是大射,是天子、諸侯祭祀前選擇參加祭祀人而舉行的射祀;二是賓射,是諸侯朝見天子或諸侯相會時舉行的射禮;三是燕射,是平時燕息之日舉行的射禮;四是鄉(xiāng)射,是地方官為薦賢舉士而舉行的射禮;射禮前后,常有燕飲,鄉(xiāng)射禮也常與鄉(xiāng)飲酒禮同時舉行。
鄉(xiāng)飲酒禮是敬賢尊老之禮。鄉(xiāng)飲酒禮的意義有四項:一是選拔賢能;二是敬老尊長;三是鄉(xiāng)射,即州長習射飲酒;四是卿大夫款待國中賢者。
2.中國古代的風俗禮儀
禮儀即禮節(jié)與儀式。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
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圣、尊師鄉(xiāng)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
生活類禮儀的起源,按荀子的說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在禮儀中,喪禮的產(chǎn)生最早。
喪禮于死者是安撫其鬼魂,于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在禮儀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孕育出了中國的宗法制(見中國宗法)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履行禮儀即是向鬼神討好求福。因此,禮儀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種特殊體現(xiàn)形式。
“三禮”(《儀禮》、《禮記》、《周禮》)的出現(xiàn)標志著禮儀發(fā)展的成熟階段。宋代時,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為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行禮為勸德服務,繁文縟節(jié)極盡其能。直到現(xiàn)代,禮儀才得到真正的改革,無論是國家政治生活的禮儀還是人民生活禮儀都改變成無鬼神論的新內(nèi)容,從而成為現(xiàn)代文明禮儀。
古代政治禮儀 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
古人首先重視的是實體崇拜,對天的崇拜還體現(xiàn)在對月亮的崇拜及對星星的崇拜。所有這些具體崇拜,在達到一定數(shù)量之后,才抽象為對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從殷代出現(xiàn)“帝”崇拜發(fā)展而來的,最高統(tǒng)治者為天子,君權神授,祭天是為最高統(tǒng)治者服務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結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漢代稱地神為地母,說她是賜福人類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漢代以后,不宜動土的風水信仰盛行。
祭地禮儀還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廟之祭。
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chǎn)物。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
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
宗廟的位置,天子、諸侯設于門中左側,大夫則廟左而右寢。庶民則是寢室中灶堂旁設祖宗神位。
祭祀時還要卜筮選尸。尸一般由孫輩小兒充當。
廟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長方體,祭祀時才擺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時行九拜禮:“稽首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
宗廟祭祀還有對先代帝王的祭祀,據(jù)《禮記·曲禮》記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嚳、堯、舜、禹、黃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漢代起始修陵園立祠祭祀先代帝王。
明太祖則始創(chuàng)在京都總立歷代帝王廟。嘉靖時在北京阜成門內(nèi)建立歷代帝王廟,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對先師先圣的祭祀。漢魏以后,以周公為先圣,孔子為先師;唐代尊孔子為先圣,顏回為先師。
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釋奠”禮(設薦俎饌酌而祭,有音樂沒有尸),作為學禮,也作為祭孔禮。南北朝時,每年春秋兩次行釋奠禮,各地郡學也設孔、顏之廟。
明代稱孔子為“至圣先師”。清代,盛京(遼寧沈陽)設有孔廟,定都北京后,以京師國子監(jiān)為太學,立文廟,孔子稱“大成至圣文宣先師”。
曲阜的廟制、祭器、樂器及禮儀以北京太學為準式。鄉(xiāng)飲酒禮是祭祀先師先圣的產(chǎn)物。
⑤相見禮。下級向上級拜見時要行拜見禮,官員之間行揖拜禮,公、侯、駙馬相見行兩拜禮,下級居西先行拜禮,上級居東答拜。
平民相見,依長幼行禮,幼者施禮。外別行四拜禮,近別行揖禮。
⑥軍禮。包括征伐、征稅、狩獵、營建等。
古代生活禮儀 ①誕生禮。從婦女未孕時的求子到嬰兒周歲,一切禮儀都圍繞著長命的主題。
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禮儀。此時,設壇于南郊,后妃九嬪都參加。
漢魏時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時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禮儀,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東永安門北建木制方臺,臺下設高禖神位。清代無高禖之祭,卻有與之意義相同的“換索”儀式。
誕生禮自古就有重男輕女的傾向。誕生禮還包括“三朝”、“滿月”、“百日”、“周歲”等。
“三朝”是嬰兒降生三日時接受各方面的賀禮?!皾M月”在嬰兒滿一個月時剃胎發(fā)。
“百日”時行認舅禮,命名禮?!爸軞q”時行抓周禮,以預測小兒一生命運、事業(yè)吉兇。
②成年禮,也叫冠禮,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男女青年發(fā)育成熟時參加的成丁禮演變而來。
漢代沿襲周代冠禮制度。魏晉時,加冠開始用音樂伴奏。
唐宋元明都實行冠禮,清代廢止。中國少數(shù)民族不少地區(qū)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成年禮,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褲、盤發(fā)髻等儀式。
③饗燕飲食禮儀。饗在太廟舉行,烹太牢以飲賓客,重點在禮儀往來而不在飲食,燕即宴,燕禮在寢宮舉行,主賓可以開懷暢飲。
燕禮對中國飲食文化形成有深遠的影響。節(jié)日設宴在中國民間食俗上形成節(jié)日飲食禮儀。
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節(jié)吃冷飯寒食,五月端陽的粽子和雄黃酒,中秋月餅,臘八粥,辭歲餃子等都是節(jié)日儀禮的飲食。在特定的節(jié)日吃特定的食物,這也是一種飲食禮儀。
宴席上。
3.古代文化常識的禮俗
三從四德,三綱五常
封建社會強迫婦女遵守的道德標準為三從四德。三從:未嫁從父,即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三綱五常是我國封建時代所提倡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規(guī)范。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
封典、封禪
封典,封建時代帝王以爵位名號賜予臣下及其家屬的榮典。封禪是古代祭天地的典禮。一般由帝王親自到泰山上舉行,在泰山上筑土為壇祭天,報天子之功,稱封;在泰山腳下的梁父山辟場祭地,報地之功,稱禪。
避諱
指凡遇到君王、尊長的名字相同的字面,為避免直接說出,則改用同音字或缺筆的辦法來回避。帝王、孔子之名,眾人共諱,稱作公諱。避家人父祖稱家諱。
北面、南面、東向
古代朝堂,君主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拜,故君王稱南面,臣子稱北面。如“室坐則東向為尊,南向次之,北向為卑,西向最下”。
坐、跪、跽、箕
兩膝著地,臀部貼在腳跟上為坐;直身為跪,是有急事或表示謝罪、表示尊敬;跪起,準備起身,但雙膝尚未離地,是為跽,又叫長跪,是受驚而聳身欲起的樣子;臀部著地,兩腿伸直,形似畚箕,叫箕踞,表示傲慢的態(tài)度。
婚禮
女子出嫁叫“歸”,回家省親叫歸寧,而被夫家拋棄回歸母親家叫遣歸。古代婚姻要經(jīng)過六道手續(xù)叫“六禮”。舉行婚禮時,夫婦在青布帳篷里交拜,這帳篷叫青廬。
喪葬、祭禮
天子死叫“崩”,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祿”,庶人死叫“死”。古人喪葬有棺有?。ㄍ饷娴奶坠祝Qb尸之棺叫“柩”,死人入棺待葬叫“殮”,停棺叫“殯”,埋棺如穴叫"葬".在喪禮中,根據(jù)親疏關系穿一定規(guī)制的喪服,有“斬衰”“齊哀”等五服之說 ,喪服又統(tǒng)稱“缞绖”。古代天子供奉七代祖先,祭品用三個太牢;諸侯五廟,用一個太牢;大夫三廟,用少牢。為人餞行要祭路神,叫“祖”;要灑酒于地,稱“酹”。
拜
古人把拜分為九種。最重要的是“稽首”:跪于地,頭扣地多時,是臣事君之禮。頓首,以頭叩地,同時要面色失常、言語失聲,只在有急事求人時才用?!懊C拜”最輕,拱手而已,類似現(xiàn)在的作揖?!霸侔荨笔前輧纱?,表示禮節(jié)隆重,有時用作敬辭。
歃血、釁鐘
古人定盟,雙方口含牲血或以血涂口旁,表示信誓,叫歃血。重要的器物如鐘、鼓制成,殺牲或殺人以祭,將其血涂在器物上表示誠敬,稱為“釁”。
4.關于古代文化常識
3、謙辭和敬辭
竊: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請:請允許我、請讓我。
枉駕:有勞大駕。
惠賜:指對方給以了好處。
科舉職官
鄉(xiāng)試(錄取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錄取者稱為“貢生”,第一名稱為“會元”)
殿試(錄取者稱為“進士”,第一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拜:授給官職。
除:免去舊職任新職。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職。
遷:調動官職升官。
革:革除官職。
罷:罷免、停職。
免:免除官職。
黜:廢黜、貶退。
謫:降職遠調。
削:革職罷官。
廢:罷免或廢黜。
退:⑴撤銷或降低官職;⑵自己辭職。
斥:屏棄不用。
去:去職,被調離。
左遷:降低官職調動。
擢:提拔、選拔。
授:封給官職。
何謂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職名稱。據(jù)歷史記載,西周時期周王朝及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級。戰(zhàn)國時期,不少國家沿用。上卿是當時最高的官職。
九卿之說始于秦漢,指的是太常、光祿勛、衛(wèi)尉、廷尉、太仆、大鴻臚、宗正、大司農(nóng)、少府九個官職。
具體一點來說,太常掌管宗廟祭祀與禮儀;光祿勛掌管宮廷的守衛(wèi)和護從;衛(wèi)尉負責宮門警衛(wèi)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車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獄、案件的審理等;大鴻臚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負責外交及民族事務;宗正負責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務;大司農(nóng)又名治粟內(nèi)史或大農(nóng)令,掌管谷貨、租稅、賦役、財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以供養(yǎng)皇帝。到北魏時期,在正卿之下還設少卿,歷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廢止。
三公之說也起始很早,周時以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西漢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使大夫(大司空)為三公。到東漢時,名稱有所改變,指太尉、司徒、司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負責軍政事務。
5.古代文明禮儀
九拜: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
《周禮》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動,五日吉拜,六日兇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肅拜?!边@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guī)定禮儀。
1.稽首: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鄭玄注釋《周禮》:“稽首,拜頭至地也?!?/p>
賈公彥疏:“稽首,頭至地多時,……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
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頭也緩緩至于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后。
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后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禮。
2.頓首:“九拜”之一,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
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于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
也常用于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如丘遲《與陳伯之書》:“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丘遲頓首?!?/p>
3.空首:“九拜”之一,古代上答下的禮節(jié)形式,也稱為“拜手”。鄭玄注《周禮》:“空首,拜頭至手,所謂拜手也。”
賈公彥疏:“空首者,先以兩手拱至地,乃頭至手,是為空首也。以其頭不至地,故名空首?!?/p>
即身體呈跪姿,兩手拱到地,然后俯下頭至手而不接觸地面。所謂“空”就是兩手拱合,俯頭至手和心持平,頭在空中而不叩頭到地面,是尊長者對“稽首”的答禮。
上古時代在行“稽首”、“頓首”禮時也先行“空首”禮,如《尚書益稷》記載:“皋陶拜手稽首。”自隋唐凳椅普及后“空首”演變?yōu)楣硎径Y的形式。
以上三種禮節(jié)均屬“吉事之拜”。以下“振動”、“吉拜”、“兇拜”為“兇事之拜”。
4.振動:振動是喪禮相見中最隆重的跪拜禮節(jié)。鄭玄注《周禮》:“動,讀為董,書亦或為董。
振董,以兩手相擊也。……振動,戰(zhàn)栗變動之拜。”
這種禮節(jié)的形式不僅要“頓首”,還要雙手相擊,哭天喊地,渾身戰(zhàn)栗不已,表示對喪者悲痛哀悼。5.吉拜:古代有守喪三年的禮俗,三年期后和喪家相見行“吉拜”禮。
鄭玄注:“吉拜,拜而后稽顙?!本褪钦f先“空首”拜,然后“頓首”拜。
6.兇拜:兇拜是居喪期間答拜賓客的禮節(jié)。鄭玄注:“兇拜,稽顙而后拜,謂三年服者?!?/p>
《禮記·檀弓上》:“孔子曰:‘拜而后稽顙,頹乎其順也。稽顙而后拜,頎乎其至也。
三年之喪,吾從其至者?!?這一禮節(jié)形式是先“頓首”拜,然后“空首”拜。
喪家在三年居喪期內(nèi)以此禮答拜賓客,以表示悲痛和感謝之意。7.奇拜:奇為單數(shù),“奇拜”即拜一次。
8.褒拜:鄭玄注《周禮》記載的這一禮節(jié)說:“褒讀為報,報拜,再拜是也?!卑菁窗輧纱位騼纱我陨稀?/p>
奇拜和褒拜都是指拜的次數(shù),不是獨立的跪拜形式,體現(xiàn)跪拜的隆重或嚴肅程度。9.肅拜:肅拜是表示恭敬的見面禮節(jié)。
《左傳成公十六年》:“敢肅使者?!蔽鲿x時的杜預注:“肅,手至地,若再舉幾個古代禮儀:家祭:古人在家廟內(nèi)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
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相沿施行。宋代陸游《示兒》詩中有這么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朝儀:古代帝王臨朝的典禮。按規(guī)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東為上,孤面向東以北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為上,王族在路門右側,面向南以東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屬官在路門左側,面向南以西為上。
朝儀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禮,禮畢退朝。后世也稱人臣朝君之禮儀為“朝儀”。
朝聘:古代賓禮之一。為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禮制。
諸侯朝見天子有三種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見天子稱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見天子為“大聘”;每隔五年親自朝見天子為“朝”。朝覲:古代賓禮之一。
為周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春見曰朝,秋見曰覲”,此為定期朝見。
春秋兩季朝見天子,合稱為朝覲。揖讓:一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jié)。
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一為土揖,專用于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為時揖,專用于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于前;三為天揖,專用于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一指禪讓,即讓位于比自己更賢能的人。
6.小班書寫習慣禮儀教案怎么寫
幼兒園教案:稱呼歌 教師:屈老師 活動目標: 1、熟記長輩的稱呼并理解這些長輩和自己的關系。
2、和同伴分享自己關于稱呼的經(jīng)驗。 3、懂得見到長輩要禮貌稱呼并問好。
活動準備:教學掛圖60-6 活動過程: 一、生活經(jīng)驗談話,初步了解稱呼的含義。 1、小朋友的家里都有誰?他們怎么稱呼? 2、初步了解對長輩的不同稱呼,教師請個別幼兒與大家交流,分享自己對稱呼的經(jīng)驗; 小結:小朋友說的都是對家里長輩的稱呼,稱呼是人們對他人的一種有禮貌的稱謂 二、學習兒歌《稱呼歌》 1、幼兒傾聽兒歌。
教師:請小朋友仔細聽一聽,兒歌里說了哪些稱呼? 2、幼兒交流自己對兒歌中稱呼的理解 教師:這些稱呼你們都聽過嗎?知道是什么意思,稱呼誰的? 3、幼兒討論對稱呼的理解,知道這些稱呼與自己的關系。 4、學念兒歌 前兩遍幼兒可以看教師畫面提示 ,后兩遍幼兒嘗試獨立朗誦。
三、幼兒游戲:看誰說的對 1、教師與幼兒游戲,鞏固對稱呼的認識。 2、幼兒與同伴兩兩結伴,相互游戲 四、拓展幼兒有關稱呼的經(jīng)驗。
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那些稱呼?是稱呼誰的? 【更多優(yōu)秀教案盡在:屈老師教案網(wǎng)】。
7.古代風俗禮儀有哪些
古代風俗禮儀常識
1.春節(jié):此節(jié)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春節(jié)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另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nóng)事有關。
2.元宵節(jié):又稱正月半、上元節(jié)、燈節(jié)。元宵習俗有賞花燈、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
3.寒食: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
4.清明:其習俗有掃墓、踏青、蕩秋千、放風箏、插柳戴花等。
5.端午:又稱端陽、重午、重五。一般認為,該節(jié)與紀念屈原有關。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驅“五毒”等。
6.乞巧:又稱少女節(jié)或七夕。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天上的織女乞求織布繡花的技巧。
7.中秋:又稱團圓節(jié)。有賞月與祭月之俗。
8.重陽: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
9.除夕:農(nóng)歷十二月三十日晚,全家團聚吃“年飯”。此夜大家通宵不眠,謂之“守歲”。零點時,在庭前攏火燃燒,并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之時搶先放出三個“沖天炮”,以求首先發(fā)達,大吉大利。
10.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11.十二生肖:又稱屬相。古代術數(shù)家拿十二種動物來配十二地支,子為鼠,丑為牛,寅為虎,卯為兔,辰為龍,巳為蛇,午為馬,未為羊,申為猴,酉為雞,戌為狗,亥為豬。
12.生辰八字: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項兩個字,四項共八個字。根據(jù)這八個字,可推算出一個人的命運。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
13.頓首:古時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通常用于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
14.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
15.冠禮: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加冠的禮節(jié)。因為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所以后世將二十歲稱作“弱冠”。
16.秦晉之好:春秋時,秦、晉兩國國君幾代都互相通婚,后稱兩姓聯(lián)姻為“秦晉之好”。
17.諱稱:古人對“死”有許多諱稱,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稱:薨、崩、百歲、千秋、晏駕、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稱:見背、孤露、棄養(yǎng)等。
(3)佛道徒之死稱:涅槃、圓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跋墒拧爆F(xiàn)也用于稱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稱:亡故、長眠、長逝、過世、謝世、壽終、殞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終等。
陳情表第二段文化常識
1.陳情表 第二段哪些地方可以體現(xiàn)晉朝對蜀漢、舊臣李密的作用
第二段歷敘朝廷多次征召,優(yōu)禮有加,都由于“劉病日篤”而有著“報國恩”和“徇私情”的不可調和的矛盾,作者旨在消除晉武帝的疑慮,為下文請求“終養(yǎng)”埋下伏線。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其中有對晉武帝的最高頌詞;更有對作者深受其恩的最大感激,“沐浴”一詞隱喻作者猶如禾苗蒙受雨露滋潤因而茁壯成長。武帝擔心作者以事奉祖母為借口,實在是對新朝持反對或觀望的態(tài)度,作者更擔心如果措詞失當會引起武帝疑慮將有殺身之虞。
“奉圣朝”,臣仆稱君之詞,“沐浴清化”,臣仆無比感激新朝的話,稱呼和感激都能使晉武帝敏銳地感覺到這是一個寵臣對君主說話,因而心弦為之一弛?!按钍コ?,沐浴清化”,又作為一個過渡引導到“陳情”上來,以下具體地陳述“沐浴清化”的事實:一是太守推舉作者為“孝廉”,這是褒德;二是刺史薦拔作者為“秀才”,這是稱才,但是“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
“辭不赴命”乍一看來并非“沐浴清化”,其實是最好的“沐浴清化”,因為晉朝的地方官吏不但承認并且大力表彰了作者的孝順和與事有原則和有才干,而且體諒了作者的慘苦處境,通情達理,言到行成。由于是地方官吏,又由于是以前的事,只用“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簡單交代一下就行了。
“沐浴清化”的更重要的事實是“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武帝“特下”詔書,而且要作者做特別親信的宮廷侍衛(wèi)之長;不久又授予輔佐太子的官職。
面對最高統(tǒng)治者一再提拔,作為降臣的李密越發(fā)不能簡單從事了,于是“具以表聞”。在武帝看來,李密對這種厚愛竟然“辭不就職”,難免身在曹營心在漢。
但是作者巧妙地寫道:“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作者主動說出武帝心中想要說的,而且是這樣委婉,這樣誠懇,武帝當然會心平氣和了。
但這話畢竟是作者所說,從以前的情況看,并沒有獲得武帝的諒解,而是遭到強迫手段:“詔書切峻,責臣逋慢?!薄扒小保熬?,“責”,“逋”,“慢”,都準確鮮明地刻畫了武帝當時的惱怒情態(tài)。
郡縣風馳電掣地執(zhí)行王命,是“逼迫”,是“催”臣上道,州司具體貫徹王命,是“臨門”,是“急于星火”,先后六個四字句,非常精練形象地描繪了一幅雷厲風行無可阻遏的催命圖,這與上文所寫“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成為鮮明的對照?!俺加钤t奔馳”的“奔馳”用得絕妙,它有力地顯示了作者非常急切地希望立刻赴京為皇家奔走效勞的焦急心情,“劉病日篤”的“日”字又準確地顯示了苦情日深而且是為時不久,它跟下文“茍循私情”的“茍(姑且)”相得益彰。
作者巧妙地應用了二難推理:“欲奉命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循私情,則告訴不許”。二難推理是假言推理和選言推理聯(lián)合起來的推理,它的前提既然有兩個,結論就是或此或彼,因此說,“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這個結論含蘊精警,表面看來它有對武帝的忠敬之心,又有對祖母的孝順之情,使武帝意識到作者的真情實感一一出自肺腑,句句有理,處處合情,部分地消除了對作者的某些疑慮。其實呢,辯證地看,這里的根本觀點是“先徇私情,后報國恩”。
如果是先直截了當?shù)靥岢觥霸钙蚪K養(yǎng)”,很可能激怒武帝遂致罹難,這里形式上提出兩難,正是作者與事為文的高超所在。怎樣進一步說服武帝呢?作者留下了一個懸念,而把讀者引向下面的關鍵的即是 *** 的一段。
2.陳情表教案
教學步驟:一、以蘇軾的評論導入 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 二、預習檢測1、下列紅色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 ) A、臣以險釁(xìn) 夙遭閔(mǐn)兇 終鮮(xiǎn)兄弟 常在床蓐(rù) B、猥(wěi)以微賤 責臣逋(bǔ)慢 猶蒙衿(jīn)育 寵命優(yōu)渥(wò) C、豈敢盤桓(huán) 有所希冀(yì) 日?。╞ó)西山 除臣洗(xiǎn)馬 D、逮(dǎi)奉圣朝 過蒙拔擢(zhuó) 門衰祚(zuò)薄 更(gēng)相為命 分析:B責臣逋(bū)慢, C有所希冀(jì),D逮(dài)奉圣朝。
聽課文讀音,注意字詞讀音2、下列說法,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表是一種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陳請謝賀。如:諸葛亮的《出師表》等。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職之意,而“除”則是免去官職之意?!皷|宮”指代太子,因為太子居于東宮,故稱。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從漢武帝開始,令郡縣每年經(jīng)考察而推舉孝、廉各一人,晉時仍保留。
D、“期功”是古代服喪的名稱。期,服喪一年。
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喪九個月,小功服喪五個月。
服喪的長短可表明親屬關系的遠近。分析:“除”也指授予官職之意,或稱“到…當…官職”。
幼年喪父,母改嫁,由祖母劉氏親自撫養(yǎng),長大后博學善辯。公元263年,司馬昭子司馬炎(晉武帝)廢魏帝曹奐,建立了西晉王朝。
當時東吳尚踞江左。晉武帝為了安撫蜀漢舊臣,同時也為使東吳士臣傾心相就,以減少滅吳的阻力,對蜀漢舊臣采取了懷柔政策授予官職,以示恩寵。
以文學見稱,曾多次出使東吳,歷職郎署的李密當然被列為籠絡的對象。然而,李密對蜀漢則是念念于懷,更何況司馬氏是以屠殺篡奪取得天下,內(nèi)部矛盾重重。
李密以一亡國之臣,對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顧慮,而暫存觀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這種想法,被晉武帝多少察覺到了,因此“詔書切峻,責臣逋慢”。
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聞”時,發(fā)生了困難。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卻又不從大道理講起,而是委婉陳辭,動之以情,恰到好處地解決了“不從皇命”的難題。
無怪乎晉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終于準如所請。四、梳理課文 (一)第一段:1、先讀課文,注意不同顏色的字的解釋: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yǎng)。
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2、問題串講:學生自由朗讀第一段 (1)哪句話是作者陳述的總提?下面哪些內(nèi)容都屬于“閔兇”?學生討論,明確:夙遭閔兇 父喪母嫁、多病零丁、門衰祚薄、夙嬰疾病,正是基于這四個原因,故不能“廢遠”。(為下文伏筆) (2)圍繞“閔兇”,作者的敘述角度、層次是怎樣的?語言特點及作用是什么?縱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六月:慈父見背 四歲:舅奪母志 少:多疾病 九歲:不行 橫的方面:(外、內(nèi)) 既無——伯叔 終鮮——兄弟 晚有——兒息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 內(nèi)無——應門五尺之僮3、翻譯下列紅色詞語和句子:臣以險釁 夙遭閔兇 舅奪母志 憫臣孤弱 九歲不行 零丁孤苦 至于 成立 終鮮兄弟 門衰祚薄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而劉夙嬰疾病 (二)第二段:1、朗讀課文,注意不同顏色字體的解釋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2、自由誦讀第2段 A、本段分幾個層次?各自的重點是什么?明確:二層:敘朝廷征召之殷;寫自己進退兩難的境地。
B、前一層按什么順序來寫的?和時間詞相對應的表征召的詞有哪些?由這些詞可見什么?為何官職遞增卻“辭不就職(赴命)”?明確:表時間:逮、前、后、尋 表征召:察、舉、拜、除、當;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馬 (解釋、積累有關文化常識?!靶⒘薄靶悴拧笔撬]舉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辭不赴命”;“郎中”“洗馬”是官職,所以用“辭不就職”)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見征召級別越來越高,表達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辭理由:供養(yǎng)無主,劉病日篤(承上文“夙嬰疾病”,張下文“日薄西山”) C、第二層如何見事態(tài)的嚴重、緊迫和作者處境的狼狽?目的何在?。
3.陳情表教案
教學步驟:一、以蘇軾的評論導入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二、預習檢測1、下列紅色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 )A、臣以險釁(xìn) 夙遭閔(mǐn)兇 終鮮(xiǎn)兄弟 常在床蓐(rù)B、猥(wěi)以微賤 責臣逋(bǔ)慢 猶蒙衿(jīn)育 寵命優(yōu)渥(wò)C、豈敢盤桓(huán) 有所希冀(yì) 日?。╞ó)西山 除臣洗(xiǎn)馬D、逮(dǎi)奉圣朝 過蒙拔擢(zhuó) 門衰祚(zuò)薄 更(gēng)相為命分析:B責臣逋(bū)慢, C有所希冀(jì),D逮(dài)奉圣朝。
聽課文讀音,注意字詞讀音2、下列說法,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表是一種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陳請謝賀。如:諸葛亮的《出師表》等。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職之意,而“除”則是免去官職之意?!皷|宮”指代太子,因為太子居于東宮,故稱。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從漢武帝開始,令郡縣每年經(jīng)考察而推舉孝、廉各一人,晉時仍保留。
D、“期功”是古代服喪的名稱。期,服喪一年。
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喪九個月,小功服喪五個月。
服喪的長短可表明親屬關系的遠近。分析:“除”也指授予官職之意,或稱“到…當…官職”。
幼年喪父,母改嫁,由祖母劉氏親自撫養(yǎng),長大后博學善辯。公元263年,司馬昭子司馬炎(晉武帝)廢魏帝曹奐,建立了西晉王朝。
當時東吳尚踞江左。晉武帝為了安撫蜀漢舊臣,同時也為使東吳士臣傾心相就,以減少滅吳的阻力,對蜀漢舊臣采取了懷柔政策授予官職,以示恩寵。
以文學見稱,曾多次出使東吳,歷職郎署的李密當然被列為籠絡的對象。然而,李密對蜀漢則是念念于懷,更何況司馬氏是以屠殺篡奪取得天下,內(nèi)部矛盾重重。
李密以一亡國之臣,對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顧慮,而暫存觀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這種想法,被晉武帝多少察覺到了,因此“詔書切峻,責臣逋慢”。
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聞”時,發(fā)生了困難。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卻又不從大道理講起,而是委婉陳辭,動之以情,恰到好處地解決了“不從皇命”的難題。
無怪乎晉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終于準如所請。四、梳理課文(一)第一段:1、先讀課文,注意不同顏色的字的解釋: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yǎng)。
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2、問題串講:學生自由朗讀第一段(1)哪句話是作者陳述的總提?下面哪些內(nèi)容都屬于“閔兇”?學生討論,明確:夙遭閔兇父喪母嫁、多病零丁、門衰祚薄、夙嬰疾病,正是基于這四個原因,故不能“廢遠”。(為下文伏筆)(2)圍繞“閔兇”,作者的敘述角度、層次是怎樣的?語言特點及作用是什么?縱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六月:慈父見背 四歲:舅奪母志 少:多疾病 九歲:不行橫的方面:(外、內(nèi))既無——伯叔 終鮮——兄弟 晚有——兒息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 內(nèi)無——應門五尺之僮3、翻譯下列紅色詞語和句子:臣以險釁 夙遭閔兇舅奪母志 憫臣孤弱九歲不行 零丁孤苦至于 成立終鮮兄弟 門衰祚薄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而劉夙嬰疾病 (二)第二段:1、朗讀課文,注意不同顏色字體的解釋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2、自由誦讀第2段A、本段分幾個層次?各自的重點是什么?明確:二層:敘朝廷征召之殷;寫自己進退兩難的境地。
B、前一層按什么順序來寫的?和時間詞相對應的表征召的詞有哪些?由這些詞可見什么?為何官職遞增卻“辭不就職(赴命)”?明確:表時間:逮、前、后、尋表征召:察、舉、拜、除、當;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馬(解釋、積累有關文化常識?!靶⒘薄靶悴拧笔撬]舉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辭不赴命”;“郎中”“洗馬”是官職,所以用“辭不就職”)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見征召級別越來越高,表達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辭理由:供養(yǎng)無主,劉病日篤(承上文“夙嬰疾病”,張下文“日薄西山”)C、第二層如何見事態(tài)的嚴重、緊迫和作者處境的狼狽?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
高中語文必修一《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2.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
(二)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古文句讀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準確識別運用
(三)情感目標
1.正確認識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燭之武的人物形象;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難點: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解決辦法:
1.注意與已有知識聯(lián)系,初中已學過《曹劌論戰(zhàn)》,對《左傳》有了一些了解,要在此基礎上有所拓展。要使學生有意識地關注《左傳》在先秦文學史上的地位,并自己參看有關書籍。
2.引導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流程
學生朗讀預習→教師范讀(或聽錄音)→生朗讀梳理→師引導生朗讀賞析→生朗讀鞏固→師引導生朗讀背誦重點段落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左傳》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了解與本文內(nèi)容相關的歷史史實。
3.誦讀課文、整體感知,正音,借助注釋梳通文章。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導入
1995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边@個故事可謂是“一夫敵百萬之師”的現(xiàn)代版。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無數(shù)這樣的人物:張儀、蘇秦、諸葛亮。今天我們將去拜訪他們的“祖師”,請同學們翻到《燭之武退秦師》。
2.《左傳》其書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后為序,記敘了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歷史,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nèi)政外交等大小事實?!蹲髠鳌吠怀龅奶攸c就是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合宜,委曲簡潔;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為后世敘事散文樹立了典范?!皞鳌币鉃樽⑨?,《左傳》即是給儒家經(jīng)典《春秋》所作的注釋?!蹲髠鳌芬卜Q《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與《公羊傳》、《谷粱傳》合稱“春秋三傳”。
3.史書體例
①通史: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
②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歷史事件,如《左傳》。
③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如《戰(zhàn)國策》。
④斷代史: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
⑤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chuàng)于南宋的袁樞,如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
⑥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如《史記》。
4.時代背景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導致事情發(fā)生的原因有兩點。其一,鄭國曾兩次得罪過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跑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晉、楚之戰(zhàn)中,鄭國出兵助楚國,結果城濮之戰(zhàn)以楚國失敗告終。后鄭國雖然即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鄭伯甚至與晉侯“盈于衡雍”,但最終沒有感化晉國。其二,晉秦兩國聯(lián)合圍攻鄭國,是因為晉秦都要爭奪霸權,均需要向外擴張,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自然要尋找這樣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晉聯(lián)合也就必然了。
5.主要人物介紹
燭之武,是中心人物。雖然“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滿腹的委屈和牢騷,但在國難當頭,深明大義,以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使命感只身赴敵營,以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鄭國的危機。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說服了秦伯,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叭羰範T之武見秦軍,師必退”,說明佚之狐對燭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夠的了解,對鄭、秦、晉三國的形勢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預見性。
鄭伯,勇于自責者。當鄭國所處危險境地,需燭之武退秦師時,燭之武卻流露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的滿腹委屈與牢騷。面對此,鄭伯先是“是寡人之過也”以自責,從諫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揚先抑,設想假如鄭國滅亡的話,對燭之武也無好處,這種透徹的分析,誠意的表白,終于感動了燭之武,使之臨危受命,義無反顧赴敵營。
【知識鏈接】
燭之武是不是姓燭名之武?
投影顯示:介紹古代文化常識——姓名
燭之武——燭表示地名,以邑名為氏?!盃T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為氏?!柏?,名叫狐的人”
資料:《鄭通志氏族略》:“鄭人燭之武不得氏,以其居于燭地故,言燭之者,尤言介之推,佚之狐”。
投影顯示:古代姓名的由來
1以祖先祖號或廟號為姓——唐堯 虞舜 夏 商 周 姬 姚 姜
2以國別地名為姓——國別:齊 魯 韓 趙 魏 秦 楚 宋 衛(wèi)
地名:東郭 南宮 西門 歐陽
3以官職或職務為姓——官職:司馬 司徒 帥 尉
職務:巫樂 陶 屠 卜 施 商
4以動植物為姓——牛 馬 龍 熊(可能是氏族圖騰) 楊柳
5以數(shù)字為姓——伍 陸 萬
6少數(shù)民族的姓——金 翦 薩 慕容
參考資料:姓氏由來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人數(shù)極大的大國,漢族占絕大多數(shù)。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漢民族。故漢民族的姓氏淵源即包含了客家的姓氏淵源。
姓氏是代表每個人及其家族的一種符號。在今天的社會里,它沒有什么意義了。但是,從它的形成、發(fā)展、演變的漫長歷史過程來看,它卻是構成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
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稱。在遙遠的古代,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姓氏起源于人類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
姓氏是怎樣產(chǎn)生、發(fā)展的?這是一門很有趣的學科,涉及到社會學、歷史學、語言學、文字學、地理學、民俗學、人口學、地名學等眾多社會科學,中國第一部解說方塊文字原始形體及字源的文字學專著是《說文解字》。此書作者許慎(約公元58—147年)解釋:“姓,人所生也。因生以為姓,從姓生?!边@就是說,人是母親生的,故姓字為女旁。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時期。姓是作為區(qū)分氏族的特定標志符號。中國的許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這說明我們祖先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母系氏族社會。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內(nèi)禁婚,子女歸母親一方,以母親為姓。姓的出現(xiàn)是原始人類逐步擺脫蒙昧狀態(tài)的一個標志。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為從父,氏反為女子家族之用。后來,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chǎn)生了。氏的出現(xiàn)是人類歷史的腳步在邁進階級社會。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chǎn)物。
后來,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姓與氏合一,不再區(qū)分,表明姓與氏都是姓,表明個人及其家族的符號。這就是我們今天理解的姓氏含義。
現(xiàn)在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有人統(tǒng)計,文獻記載和現(xiàn)存的共有5600多個。其特點是:源遠流長、內(nèi)容豐富、出處具體。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歷史過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如劉姓就有五處起源。異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古、吳兩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先祖的后裔。中國姓氏的來歷把姓和氏等同看待,據(jù)徐俊元等三位學者研究,大致有這十多種類別:一、以姓為氏。以遠古部落氏族的標志符號作為姓,有姬、姜、姚、任、伊等姓。二、以國名為氏。夏、商、周三代,有許多大小諸侯國,各國子孫后代便以國名為姓。有程、房、杜、雷、廖、刁、彭、韋等姓。三、以邑名為氏。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給同姓或異姓卿、大夫的封地叫邑、采邑。卿、大夫的后代或采邑的人,有的便將邑名作為氏。有蘇、上官等姓。四、以鄉(xiāng)、亭之名為氏。有裴、陸、歐陽等姓。五、以居住地名為氏。有東門、西門,東國大夫童刁的孫子以刁氏傳世。周平的庶子,字林開,其子孫以林為姓。七、以次第為氏。按兄弟排行取姓,如老大以伯、孟為姓,老二以仲為姓。老三、老四則分別姓叔、季。八、以官職為姓。有籍、監(jiān)、庫、倉、將軍等姓。九、以技藝為姓。從事巫術的人,后代便姓巫。從事冰凌的人,后代以凌為姓,還有卜、陶、匠等姓。十、以謚號為姓。十一、因賜姓、避諱而改姓。十二、爵位稱號及爵系為氏。有皇、王、公、侯、王叔、王子、王孫、公子、公孫等姓。十三、古代少數(shù)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图蚁热说男帐蟻須v,也在上述這十幾種范圍之內(nèi)。
6.相關資料(在課文賞析中涉及到時給學生做補充)
(1)秦立晉君
公元前651年,晉獻公卒,晉國陷入內(nèi)亂。晉國大夫里克殺了晉獻公的庶子夷齊、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獻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納大臣呂省、卻芮的意見,厚禮賄賂秦國,答應割讓晉河東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這就是課文中所言“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君”即秦穆公,“晉君”即晉惠公,“賜”則指“秦立晉君”之事。
(2)惠公背約
公元前650年,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后,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為由食言。這就是文中“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指秦穆公,“許君焦、瑕”則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應予秦河東之地一事。秦晉兩國之間的關系從此出現(xiàn)了裂痕。
(3)重耳過鄭
公元前637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后,離開齊國。經(jīng)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這就是課文中“以其無禮于晉”一事。
(4)鄭楚結盟
公元前632年4月,晉楚爭霸中原,戰(zhàn)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當時,鄭國處四戰(zhàn)之地,無險可據(jù),又自無禮于重耳之后,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楚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楚敗,鄭文公內(nèi)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于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之“貳”。
《燭之武退秦師》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與城濮之戰(zhàn)僅隔兩年。因此,秦、晉圍鄭可以說是城濮之戰(zhàn)的余波。
★二、課文學習
1.師范讀課文(或放錄音)。
2.生自由誦讀課文。(注意字音、停頓。)
3.生齊讀課文。(師點撥字音、停頓。)
4.生結合課文注釋初步梳理課文。(邊輕聲朗讀,邊梳理。)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在誦讀中理解賞析課文。(前2段)
2.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一、整體感知
1.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名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師引導大家概述)
2.學生分小組討論歸納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語概括)
每組選代表發(fā)言,師引導大家篩選歸納:
第1段:秦晉圍鄭。
第2段:臨危受命。
第3段:智退秦師。
第4段:晉師撤離。
★二、課文賞析
第1段
第一段講解:兩軍布陣“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要點:作者交代兩軍布陣的目的,為下文做鋪墊。同時也為描寫人物埋下伏筆,正是有了這樣的排兵布陣,說明秦、晉之間還是有一些不信任。才給燭之武說秦伯提供了機會,此處重點給學生點明佚之狐、燭之武兩人的觀察力。從而引出燭之武的形象之一“洞察全局,深入了解,精心準備”。此處順便可給學生講講燭之武在這之前在鄭國的職務,管馬官員。
(1)生齊讀第1段。
(2)師示范串講梳理第1段。(為后文的接龍串講做示范)
(3)留時間學生質疑問難。(讓學生在字詞上得到落實)
(4)師引導學生歸納本段知識點:(為后文學生的.討論歸納做示范)
貳:從屬二主; 軍:名詞活用作動詞,駐扎;
以其無禮于晉:介詞結構后置句,還原后的正常句式應為“以其于晉無禮”。
(5)師引導學生串析本段:
“晉候、秦伯圍鄭”闡明形勢:兵臨城下,形勢嚴峻。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闡明原因:兩事均與晉利害相關,與秦關系不大,秦可以爭取。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标U述兩軍駐扎位置:兩軍分兵駐扎,鄭有機會單獨與秦接觸,為燭說秦埋下伏筆。
(6)師引導學生即興背誦本段。
第2段
送東陽馬生序知識點
《送東陽馬生序》是明代文學家宋濂創(chuàng)作的一篇贈序。在這篇贈序里,作者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jīng)歷,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饑寒奔走之苦,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送東陽馬生序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送東陽馬生序知識
1、文學常識、作者 明朝著名文學家 宋濂
2、重點字詞解釋。益慕圣賢之道:仰慕 。媵人持湯沃灌,以衾以覆:熱水;蒙蓋。走送之,不敢稍逾約:跑;超過期限 。 四支僵勁不能動:通“肢”肢體。
同舍生皆被綺繡:通“披” 穿著。余幼時即嗜學:喜歡, 愛好 。致書:得到書。這里是買書的意思。致,取得、得到。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不)之怠:懈怠,不放松抄寫?!爸笔恰暗 钡馁e語,指“筆錄”這件事。既加冠:已經(jīng)加了冠,到了成年。(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患,憂慮。
碩師,才學淵博的老師。碩,大。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嘗,曾經(jīng)。趨:奔向。先達:學術界的前輩。執(zhí)經(jīng)叩問:拿著經(jīng)書請教。叩,請教。
德隆望尊:道德高,聲望重。門人弟子填其室:學生擠滿了他的屋子。門人,弟子。填,塞。這里的是擁擠的意思。稍降辭色: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
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援,引,提出。質,詢問。俯身傾耳以請:彎下身子,側著耳朵(表示專心而尊敬的)請教?;蛴銎溥尺停夯?,有時。
叱咄:訓斥,呵責。 (禮愈)至:周到。(不敢出一言以)復:這里指辯解。俟(其欣悅):等待,等。負篋曳屣: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表示鞋破)。
窮冬:隆冬。皸裂:皮膚因寒冷干燥而開裂。(至)舍:學舍,書館。僵勁:僵硬。(持)湯沃灌:熱水。沃灌,澆洗。 以衾(擁覆):以,用。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兩頓飯。再,兩次。食,提供伙食。(戴)朱纓(寶飾之帽):朱纓,紅色的帽。
腰(白玉之環(huán)):腰,腰佩。(右備)容臭:容臭,香袋。燁然(若神人):燁然,光彩照人的樣子。缊袍敝衣:破舊的衣服。缊,舊絮。敝,破。
略無慕艷意:毫無羨慕之心。慕、艷,羨慕。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因為內(nèi)心有足以快樂的事情(指讀書),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別人。
3、理解背誦。
(1)為什么作者在眾多富有的同學中能“略無羨艷意”: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4、思考、(1)從幾方面概括作者求學時的客觀條件?路途:遙遠艱難。衣著:破舊不能御寒。飲食:每日兩頓,毫無滋味。
(2)應怎樣看待學習條件與學習好壞之間的關系?答:學習條件不好,仍然能學習好,像宋濂那樣;學習條件好,卻不一定能學得好,像某些“太學生”那樣。學習條件好壞對學習能夠有所影響,但不是決定性的,學習成功關鍵是長期堅持“勤且艱”專心致志,這是宋濂起身體會,也是古今學有所成的人的共同體會。
(3)本文是寫給馬生的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寫自己求學的事?作者現(xiàn)身說法(以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馬生勤奮學習),增強作品感染力和 教育 作用。
(4)作者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刻苦學習精神對你有什么啟發(fā)?結合自己實際談一下。
5、課外積累。古人刻苦求學的 事跡 。
東周時代,蘇秦讀書欲睡錐刺骨。 西漢,孫敬晝夜苦讀,以繩系頭懸屋梁。西漢,匡衡勤學無燭鑿壁偷光讀書。晉朝,車胤(yìn)囊螢讀書。晉,孫康家貧,映雪讀書。(古人苦學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們刻苦學習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要從他們的事跡中獲取勤奮學習,立志上進的動力。)
6、翻譯下列文言 句子
①、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于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家里窮,沒有辦法買書來讀,常常向 收藏 書籍的人家借,親手抄錄,計算著日子按時歸還。
②、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 大雪 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在深山大溝中趕路。嚴冬刮著猛烈的風,大雪深積幾尺,腳上的皮膚凍裂了也不知道。
③、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
同宿舍的學生都穿著繡花綢緞衣服,戴著綴有紅纓帶和寶石裝飾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huán),左邊佩腰刀,右邊掛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樣。
④、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書借給我。
⑥、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 我站著陪侍在老師身邊,提出疑問,詢問道理。
⑦、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用被子(將全身)蒙蓋好,好久才暖和過來。
⑧、、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卻一點也沒有羨慕的心思,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也就不感覺吃的、穿的不知他人了。
⑨、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總之我求學時的辛勤與艱苦就是如此罷。
⑩、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所以我雖然愚笨,但終究獲得了學識。
⑾、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又苦于沒有大師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經(jīng)跑到百里外,捧著經(jīng)書向當?shù)赜忻那拜呎埥獭?/p>
7、閱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①、本文作者寫自己年輕時學習上的艱苦情景,主要寫了哪些內(nèi)容。 艱苦的學習過程和端正的 學習態(tài)度 。
②、作者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表現(xiàn)了什么? 勤奮學習的謙虛求學的態(tài)度。
③、用一句話概括第二段的內(nèi)容 敘述了作者奔走求學之苦。
④、作者在寫自己的清苦生活時,為什么要寫同舍生奢華的生活? 通過對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貴,專心學習的思想品質。
⑤、圍繞“嗜學”二字寫了哪兩件事? 借書之苦;求教之難。
⑥、“卒獲有所聞”這里的“聞”指什么? 得到知識,明白道理。
⑦、讀完全文;你覺得應該學習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質? 不畏艱苦,刻苦勤奮的求學精神和堅守信約,謙虛有禮的美好品質。
⑧、與作者當年的學習條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優(yōu)越的地方? 說說 現(xiàn)代中學生有怎樣的苦樂觀?
吃穿無憂,國家、學校、家長、老師的全力支持,設備先進,資源廣泛,信息靈通等。 珍惜時間,虛心善學,苦中作樂,以苦為樂。
《送東陽馬生序》 讀后感
明初的大文學家宋濂小時候酷愛讀書,但是由于家里貧窮,只能向人家借書來用手抄錄,他對待老師畢恭畢敬,他毫不畏懼求學路上的辛酸,生活環(huán)境的惡劣。他一心求知,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艱苦卓絕,看到了堅持不懈,我也明白了:學習是一件長久且辛苦的事情,需要的是我們的勤奮!
說道勤奮,我們就應該像宋濂一樣,將勤奮當成一種習慣,在生活中,處處落實,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俗話說: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勤奮就是將每一件事做好的基礎。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早早就古代,就已經(jīng)有人意識到這樣的道理。這也不禁使我聯(lián)想到自己的生活,我對待學習是不是一絲不茍?對待老師是不是恭恭敬敬?我是不是已經(jīng)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好了?想想,自己還是有許許多多的不足,有時也會犯懶病,也會想偷工減料,對待林林總總的事,我也不能說我已經(jīng)給進了我的極限。
保爾曾經(jīng)說過: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的,回憶往事,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也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我想,宋濂肯定是做到了這一點,做人不應該給自己留太多遺憾,也許我們自己的力量是微小的,但是只要努力去做就好?!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現(xiàn)在正值豆蔻年華的我們也應該好好 反思 ,雖然學習十分的艱辛,可是我們是否已能問心無愧?答案當然是“沒有”所以,在以后的時光里,我必定要培養(yǎng)自己堅韌,勤奮的性格。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未來的道路確實是漫長艱辛的,還有很多的風風雨雨,我們要的就是老老實實走好每一步,我們應該帶著一顆“”好之者不如樂者’的心和像宋濂一樣高貴的平直,去勇敢面對,勤奮,努力!讓我們在花季雨季,在似水流年的日子里,譜寫出無悔的青春樂曲,飄揚無憾的生命之旗!
送東陽馬生序主旨:
作者在這篇贈言里,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jīng)歷,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huán)境,專心治學。文中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饑寒奔走之苦。
送東陽馬生序知識點相關 文章 :
★ 初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 2020中考語文文言文必考知識點整理復習
★ 初中九年級語文下冊《送東陽馬生序》教案范文三篇
★ 中考文言文知識點歸納提綱
★ 勸學文言知識點
★ 語文基礎知識點古代文化常識
★ 高考文學常識匯總
★ 八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復習知識點
★ 初中語文學習方法
★ 初二文言文《核舟記》知識點整理
高二下冊《張衡傳》優(yōu)秀教案
【高二下冊《張衡傳》優(yōu)秀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 了解范曄及《后漢書》。
(2) 梳理掌握文言知識及相關文體文化知識,疏通文意,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
2、過程與方法
(1) 學習人物傳記寫人敘事的方法,說明事物的方法以及詳略得當?shù)募舨梅椒ā?/p>
(2) 采用質疑導讀法,讓學生在自讀實踐中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3、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 通過探究張衡成為世界史上罕見的才華橫溢、全面發(fā)展的偉大科學家的原因,引導學生學習張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鉆研、注重社會實踐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 了解張衡在文學、科學、政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從而了解傳記文學的寫作特點。
2、體會本文凝練簡潔的語言。
教學策略: 1、 設計藝術:郭沫若曾評價張衡“如此全面發(fā)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屬罕見?!弊寣W生課前搜集資料,聯(lián)系課文,以“我看張衡”為題,在班里做一次三分鐘演講。
2、 重難點突破方法:誦讀法、點撥法、質疑導讀法、聯(lián)系舊知歸納法。
教學計劃: 二課時
第 一 課 時
教學內(nèi)容:1、疑難詞句的處理。
2、 探究張衡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文章重點記敘了張衡的科學成就。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導入: 同學們,我們在小學二年級就學過一篇文章《數(shù)星星的孩子》,可見主人公從小就對天文感興趣,長大后刻苦鉆研天文,成了著名的天文學家。今天我們通過學習范曄《后漢書》中的《張衡傳》一文,進一步了解和認識這位被郭沫若稱為“如此全面發(fā)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屬罕見”的漢代科學家張衡。
? ? ? ? 二、 學案導學: (學案導學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倡導先學后教,當堂消化。提前印發(fā)給學生,讓學生依照導學學案預習。)
1、知人物:作家及張衡簡介(見注解①及教參142頁《張衡的生平及成就》。)
2、識常識:文體常識:人物傳記,包括傳記特點及種類等。
3、課前結合書下注釋梳理我國古代文化常識。
⑴三輔、太學、五經(jīng)、六藝。
⑵管職升降與人才選拔:孝廉、公府、公車、舉、辟、召、征、郎中、太史令、拜、遷、轉、出、視事、乞骸骨等。
4、正讀音:
請大家認真聽課文錄音朗讀,將生字詞注音注在原文上。
接下來請同學們齊聲朗讀課文,注意文言斷句。
提示學生讀全文,注意屬、璇、罔、蟾蜍等字的讀音。
5、釋詞義:
⑴重點詞、疑難詞,依據(jù)書下注釋理解詞義,進而理解句子含義。
⑵通假字:
①員徑八尺(員通“圓”)
②形似酒尊(尊通樽)
③一時收禽(禽通擒,擒拿)
⑶古今異義詞
①舉孝廉不行。(不行,古義:沒有去應薦。今義:不能走路。)
②衡下車(下車,古義:官吏初到任。今義:指從車上下來。)
⑷活用詞:
大將軍鄧騭奇其才(奇,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奇特)
⑸多義詞:
征:①公車特征拜郎中(征召)②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證據(jù))
③兵未戰(zhàn)先見拜征(預兆)④挾天子以征四方(征伐)
舉:①舉欣欣然而告之(全,都。)②舉孝廉不行(被舉薦)
③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介詞,拿,用)④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攻取)
⑤何不作以上,莫令事不舉(成功)
觀:①因入京師,觀太學(游學)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景象)
③大王見臣列觀,禮節(jié)甚倨(建筑物的一種)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看見)
⑤無嘗疑乎是,僅以蔣氏觀之,猶信(看)
施:①傍行八道,施關發(fā)機(設置)②靡計不施,迄無濟(施用施行)
致:①猶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用)②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到達) ③閑情逸致(情致,情趣)
6、知句式:
⑴判斷句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也”表判斷)
⑵被動句
舉孝廉不行(他被舉薦為孝廉不去應薦)
連辟公府不就(他多次被公府征召也不去就職。)
⑶賓語前置句
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自從有書典記錄以來,不曾有過這種儀器。)
⑷狀語后置句
驗之以事
猶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
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⑸省略句
(張衡)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
諷議(于)左右
果地震(于)隴西
三、 問題設置:
1、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張衡的?文章記敘的重點是什么?(采用明段意分段法,理清文章結構。)(學生歸納,教師板書)
明確:⑴文章從三個方面寫張衡:第一部分(第1段)記敘張衡的學業(yè)、品德以及在文學方面的才能和成就;第二部分(2——4段)介紹張衡在科學技術方面卓越的才能和貢獻;第三部分(5——6段)介紹張衡在政治上的突出作為。
⑵記敘的重點是張衡在科學上的才能和貢獻。
2、張衡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
(1) 張衡的高尚品德表現(xiàn)在:○1“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從容淡靜”、“不慕當世”:不行、不就、不應。○3憂國憂民,作《二京賦》,收拿奸黨。
(2) 其“才”高于世表現(xiàn)在○1善屬文○2善機巧○3善數(shù)學○4善政事。
3、張衡為什么有如此的文學才華?(讓學生聯(lián)系文章原句多角度探究問題原因。教師巧妙運用質疑導讀法,鼓勵學生將疑難問題分解成三個小問題,逐步啟發(fā)引導,讓學生學會聯(lián)系文句自己組織答案。)
師問(1)張衡博通經(jīng)典,才學非凡,在文章第一段找出相關語句,并概括說明其中原因。
生答:張衡“少善屬文”。
游三輔 觀太學 ○遂 通五經(jīng) 貫六藝
因———————————果
聯(lián)系上下句道出各種原因
概括:天資聰明,勤奮好學。(原因之一)
教師順勢引導啟發(fā):(2)張衡成為博學多才的偉人,除了上述原因外,還有哪些原因?
生:“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
(學生查字典,疏通難點“從容淡靜”)不慌不忙,鎮(zhèn)靜,淡泊寧靜。
譯文注釋為:舉止穩(wěn)重,神態(tài)淡泊寧靜。
啟發(fā)(3)有哪些句子為“從容淡靜”作了注解?
生:“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累召不應”“衡不慕當世”
概括:謙遜持重,鄙視名利。(原因之二)
生:“精思博會,十年乃成” “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 “研核陰陽” “妙盡璇機之正”
“言甚詳明”。
概括:執(zhí)著專一,治學嚴謹。(原因之三)
4、引導學生自讀第四段,給“員、尊、飾、形、首、隱、際、所在”等詞作注,要求學生參照課下注釋逐字逐句翻譯,同學以個人思考為主,然后討論交流共性的疑難詞句,提出來師生共同解決。
本小節(jié)不足二百字,是如何介紹候風地動儀的?概括要點。(學生討論逐句概括) 同樣分解成兩個小問題:
⑴該段的語言有記敘有說明,分別指出。
生:從“陽嘉元年”到“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笔钦f明性語言,以下為記敘性語言。
⑵ 具體說出本文說明文字的說明順序。
明確:依據(jù)事物內(nèi)在聯(lián)系,簡明而具體地介紹了候風地動儀的制造和使用:
○1制作時間和儀器名稱。
○2儀器的材料、大小、形狀、裝飾。從外形介紹入手給人總體印象。
○3儀器的機關內(nèi)外構造。說明內(nèi)部主要部件和外面八龍的作用。
○4功能和作用。
○5儀器的效果。靈驗如神,由“怪”到“服”形象地反映出人們對這個新儀器的認識過程。
○6交代儀器正式投入使用。(這一小段文字像一篇小型說明文,說明詳而不雜,有條不紊,形象具體,以致可以根據(jù)這個說明來復制候風地動儀。)
5、為了表現(xiàn)張衡的政治才干,作者寫了那兩件事?突出人物怎樣的性格?
生:一件就是交代《思玄賦》的由來,突出了張衡心思細密,小心謹慎。另一件就是寫張衡出任河間相時和奸黨斗爭的事。
教師引導(1)“明知奸黨姓名,一時收禽”說明什么?
生:說明張衡很聰明,很有政治才干。
再引導(2)“上下肅然,稱為政理”又說明了什么呢?
生:說明張衡政績顯著,也反映了他為民除害,深得人心。
四、 深入探究
1、郭沫若曾評價張衡“如此全面發(fā)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屬罕見,?!弊寣W生課前可以上網(wǎng)搜集資料,聯(lián)系課文,以“我看張衡”為題,各寫一篇讀后感,在班里做一次三分鐘演講,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同學們先組內(nèi)初評,然后各推薦一人上臺演講,各組競爭。
這樣從文字表達的角度進一步幫助鞏固閱讀成果的遷移訓練。
五、 疑難探究
1、除課文中介紹的事跡外,同學們對張衡還有那些了解?
方法:將相關知識引入自學過程,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課前布置預習:我了解的張衡情況。培養(yǎng)學生搜集篩選有效資料,通過個人鉆研以及同學間的交流、切磋用自己的語言評價張衡是檢驗閱讀效果的較高層次的要求。討論交流是自學活動的主要方法。
六、課堂小結 :學習文言文必須在落實字詞句的基礎上把握課文內(nèi)容,了解課文內(nèi)容之后又反過來幫助我們識記文言詞句。這篇傳記僅以七百余字就概括了張衡一生中善屬文、善機巧、善術學、善理政等方面的成就,寫出了一個真實的人、偉大的人。課下熟讀課文并完成課后練習二翻譯練習。
七、作業(yè)
1、 完成課后練習二翻譯句子。
2、 梳理本文出現(xiàn)的通假字、多義詞、異義詞、活用詞、虛詞(乃、于)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并且稍作拓展。
八、板書設計
善屬文 無驕尚之情 不行
才高于世 善機巧 品德高尚 從容淡靜 不就
善術學 (不慕當世) 不應
善政事 憂國憂民
第 二 課 時
教學內(nèi)容:
(1) 人物傳記的寫作要領。
(2) 作者選材組材的方法。
(3) 品味本文凝練平時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本文是一篇典型而又精彩的人物傳記,以詳實的文筆全面記述了張衡一生。描述了他在文學、科學、政治等領域的諸多才能。而且詳略得當,重點介紹了他在科學上的貢獻,其間貫穿了作者對張衡品行的由衷景仰之情。接下來我們就來探究作者是如何將一位博學多才、從容淡泊的文人學者形象展示給讀者的。
二、問題設置
1、 從傳記中可以看出張衡經(jīng)歷了幾位皇帝?(學生總結,教師板書)
東漢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和帝——安帝——順帝(永和四年公元139年足
(由此看出人物傳記多按時間順序組材。本文在介紹人物時正是以時間為經(jīng)線,時間雖長,敘述的時間線索卻很清楚。)
2、 對于張衡的博學多才,傳記中是如何反映的?
生:突出科技成就,詳寫候風地動儀,文學成就及政治才干較略。
教師小結人物傳記寫法:○1以時間為序組材,概括人物一生?!?突出人物重點活動,詳略安排得當。
3、語言凝練平實是本文的突出特點。請同學在文中找出這樣的'句子或段落細細品味,然后與大家“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生:第四段,介紹地動儀的這段說明性文字就很精簡,不到兩百字,就詳盡介紹了地動儀的制造時間、材料、大小、形狀、內(nèi)外結構、裝飾、功用等。比如在介紹結構特點時用“中”、“傍”、“外”、“下”四個方位詞為序,便從里到外,從上到下簡要而清楚地寫出了地動儀的構造特點。
生,補充一點:在描寫地動儀的形狀時用了一個比喻:“似酒尊”很形象很具體,接著又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夸張描寫和“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的熱烈贊嘆著力描寫了地動儀的準確無誤。
師評:這兩位同學都著眼于介紹張衡的科學成就的文學,談了自己的感受和品味,評價有材料有觀點?;卮鹚悸非逦Z言上也做到了言簡意賅。
生:在第一段中,作者用“少善屬文”四個字就說明了張衡具有先天的文學稟賦,而“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說明它注重社會實踐。也正是他在青少年時代就打下了如此深厚扎實的基礎,并不斷自我提高,所以才能“通五經(jīng),貫六藝”而且還連用“不行”“不就”“不應”等詞語表現(xiàn)他不睦當時的高潔品德。作者只是寥寥幾句話就把一個德才兼?zhèn)涞膶W者形象勾勒出來,如在眼前。
師:這位同學的評述有的放矢,句句精彩(掌聲)
生:課文在介紹張衡的政治才干時也是惜墨如金,“陰知奸黨姓名,一時收禽”表現(xiàn)了張衡的政治智慧,“上下肅然、成為政理”說明張衡政績顯著,也反映了他為民除害,深得人心。簡短的幾句話卻寫出了一位真實可感,形神豐滿的廉吏。師:作者寫作時絕少用形容詞,盡量抓住史實,描繪是惜墨如金,沒有半句贅言。也唯其如此,才能將張衡一生中在諸多領域中的大師級交待得清楚詳明,有條不紊。
三、深入探究
1、 學習本文,你得到了哪些啟示?下列課題僅供參考。
(1) 罕見的科圣——張衡。
(2) 張衡的成才之路。
(3) 張衡若在今天。
(4) 張衡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四、疑難探究
1、 本文和《屈原列傳》相比,有哪些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
參考答案(見教參140頁)
五、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結合課文的寫法,總結了人物傳記的寫法,希望同學們仔細體會,以便在今后的人物傳記寫作中借鑒。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張衡曾經(jīng)這樣說過。我們青年一代又該作何感想呢? 六、作業(yè):
1、 結合課文,思考張衡一生取得如此輝煌成就的原因。
2、以“我能成為第二個張衡嗎?”為題,寫一篇讀后感。、
七、板書設計
人物傳記 以時間為經(jīng) 事跡為緯
表 達 以記敘為主 介紹候風地動儀 又以說明為主
詳略得宜 重點突出 人物形象特點鮮明
語 言 凝練平實
八、學科組長點評 :這份教學設計既體現(xiàn)新課程改革要求,又能切合學生實際。特別是質疑導讀法的運用,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法,只要認真落實、長期實踐一定能夠切實提高學生整體語文素養(yǎng)。
九、教學反思
《張衡傳》教學反思
李家深高中張景剛
在本文的教學實踐中,我主要采用質疑導讀法,用來指導學生在自瀆實踐中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主要從確定自讀目標、指點自讀門徑、授以自讀方法三個方面落實新課程改革要求。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不足之處在于:沒能真正找到語文學科文言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最佳結合點。
十、精彩片段(實錄)
正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張衡傳》精彩片段
語言凝練平實是本文的突出特點。請同學在文中找出這樣的句子或段落細細品味,然后與大家“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生:第四段,介紹地動儀的這段說明性文字就很精簡,不到兩百字,就詳盡介紹了地動儀的制造時間、材料、大小、形狀、內(nèi)外結構、裝飾、功用等。比如在介紹結構特點時用“中”、“傍”、“外”、“下”四個方位詞為序,便從里到外,從上到下簡要而清楚地寫出了地動儀的構造特點。
生,補充一點:在描寫地動儀的形狀時用了一個比喻:“似酒尊”很形象很具體,接著又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夸張描寫和“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的熱烈贊嘆著力描寫了地動儀的準確無誤。
師評:這兩位同學都著眼于介紹張衡的科學成就的文學,談了自己的感受和品味,評價有材料有觀點?;卮鹚悸非逦Z言上也做到了言簡意賅。
生:在第一段中,作者用“少善屬文”四個字就說明了張衡具有先天的文學稟賦,而“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說明它注重社會實踐。也正是他在青少年時代就打下了如此深厚扎實的基礎,并不斷自我提高,所以才能“通五經(jīng),貫六藝”而且還連用“不行”“不就”“不應”等詞語表現(xiàn)他不睦當時的高潔品德。作者只是寥寥幾句話就把一個德才兼?zhèn)涞膶W者形象勾勒出來,如在眼前。
師:這位同學的評述有的放矢,句句精彩(掌聲)
生:課文在介紹張衡的政治才干時也是惜墨如金,“陰知奸黨姓名,一時收禽”表現(xiàn)了張衡的政治智慧,“上下肅然、成為政理”說明張衡政績顯著,也反映了他為民除害,深得人心。簡短的幾句話卻寫出了一位真實可感,形神豐滿的廉吏。 師:作者寫作時絕少用形容詞,盡量抓住史實,描繪是惜墨如金,沒有半句贅言。也唯其如此,才能將張衡一生中在諸多領域中的大師級交待得清楚詳明,有條不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