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中文在线观看,永久939w78w78w乳液,色5月婷婷 亚洲,2021精品国产自在观看

  • <small id="wqkfw"></small>

    <address id="wqkfw"></address>
  • 教案模板

    5U文學網(wǎng) > 實用文 > 教學資料 > 教案模板 > 高中高一語文教案

    高中高一語文教案

    | 梓茵

    編寫教案要依據(jù)教學大綱和教科書。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fā),精心設計,恰當?shù)剡x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面向大多數(shù)學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高中高一語文教案,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高中高一語文教案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培養(yǎng)學生自讀注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自主學習探究,了解作者的觀點,學習文章對比論證、引用論證等說理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文章對比論證的說理方法。

    【教學難點】品位語言運用上的特點。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自主探究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語有云:“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到今日,也有“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贊譽。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古往今來,代代相傳。引導學生談談“尊師重道”的例子呢?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齊讀。

    2.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并思考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者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圍繞這個中心,文章首先從正面立論,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接著,慨嘆師道不傳已久,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實際,以眾人的“恥學于師”反襯從師學習的重要。在第三段中,又運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進一步說明從師的必要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最后一段,說明寫本文的緣由,這本屬于附記性質,但作者贊揚李蟠“不拘于時學于余”?!澳苄泄诺?行從師之道)”,又一次強調(diào)了他的觀點。

    3.試摘錄作者關于老師的職能、從師學習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明確:關于老師的職能:“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薄呀處煹穆氊煆摹笆谥畷暺渚渥x”,擴大到“傳道受業(yè)解惑”,這在當時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并意味著不僅“童子”要從師學習,所有志于學問的成年人都要從師學習。

    關于從師學習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感也,終不解矣?!薄穸ā吧保鞔_“學而后知”,嚴正批駁了上層“士大夫之族”宣揚的血統(tǒng)論和先驗論,具有積極意義。

    關于擇師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贬橅玖水敃r上層社會只看門弟高低,不重真才實學的惡劣風氣,提出了全新的擇師觀念。

    (三)深入研讀

    1.找出你認為最精彩的段落,并說明原因。

    明確:本文第二段寫得最為精彩,這和恰當?shù)剡\用了對比的論證方法有直接的關系。這段所用的三組對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經(jīng)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語意上形成了一個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從師學習;“今之眾人”才智低,反而“恥學于師”。通過對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從師學習的違背常理,則作者主張從師學習的觀點不言自明。

    2.閱讀“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其可怪也歟!”一段文字,討論下列問題:

    (1)本段有哪幾個對比?每個對比中,正確的態(tài)度與錯誤的態(tài)度各是什么?由于采取錯誤態(tài)度,帶來什么嚴重后果?

    明確:本段有三個對比,第一個是古之圣人“從師而問”與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的對比,致使“圣益圣,愚益愚”;第二個是“愛其子,擇師而教之”與“于其身,則恥師焉”的對比,致使“小學而大遺”,“未見其明”;第三個是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對從師者“群聚而笑之”的對比,致使“其智乃反不能及”。

    (2)幾個對比相互之間有什么關系?它們在段落中的先后順序能否調(diào)換?為什么?

    明確:幾個對比之間有縱比、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實相比、橫比的關系,先后順序不能調(diào)換,因為本段段首句是“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三個對比的順序與之相應。

    (3)每個對比之后,作者都抒發(fā)了自己的感慨,有關句子的語調(diào)相同嗎?有什么意義?

    明確:語調(diào)不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這是疑問語調(diào):“……小學而大疑,吾未見其明也?!边@是陳述語調(diào):“……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這是感嘆語調(diào),語調(diào)富于變化,不僅文氣很順,而且也增強了文章論辯的邏輯力量

    (四)拓展延伸

    文中提到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可由學生討論)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diào)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yè)”,是“六藝經(jīng)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yè)”的內(nèi)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偏見。

    (五)小結作業(yè)

    清代鄭板橋曾提出:學問二字,須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請結合自身,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高中高一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了解《荀子》及相關文學知識,掌握并積累文中重要的實詞和虛詞,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背誦全文。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理解并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體味文中蘊涵的“學習之道”,通過研讀文本,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

    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教學重點:掌握本課有關君子學習的智慧,明確君子學習的態(tài)度以及具體的做法。

    教學難點:了解荀子思想;深入淺出,明確現(xiàn)實中學習的意義,能學以致用。

    教學時數(shù):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1.齊讀顏真卿《勸學》詩。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這首詩勸導人們在年輕的時候,抓緊時間,勤奮學習,不要錯過讀書的好時光。

    2.荀子(約公元前313一前238)名況,字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指出先秦儒家三個時期的三位代表人物),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diào)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diào)“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可以改變?nèi)说谋拘浴?/p>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對話體,發(fā)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指出先秦議論文發(fā)展的三個階段),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秳駥W》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jié)錄。

    3.本文標題“勸學”,如何理解?“勸”字是”六書”構字法的哪一種?

    明確:勸,從力雚聲,形聲字。形旁“力”,象古時耕地的農(nóng)具耒之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表示執(zhí)耒耕作需要花費力氣,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有勉勵之義,如“勵、努、勉、勖。勸學意思是勉勵人們努力學習。

    二、朗讀感知

    1.放錄音,正音正字。(見課件)

    2.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出句讀。

    3.本文一共4段,各段是圍繞哪句話展開的?每段的內(nèi)容各是什么?

    第1段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第2段闡明學習的重要意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第3段闡明學習的重要作用:“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p>

    第4段闡明學習應持的方法和態(tài)度:“積”“不舍”“用心一”。

    三、文本探究

    (一)學習課文第一、二段

    1.掌握基礎知識。

    (1)重要詞義。(見課件)

    (2)通假字。

    輮以為輪;雖有槁暴;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3)詞類活用。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其曲中規(guī);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2.思考探究

    (1)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提出中心論點——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2)第二段中哪一句話回答了“學不可以已”?(用原話回答)其余五組比喻句與這一句有什么聯(lián)系?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闡明學習的重要意義。分三層連用比喻,證明學習的重要意義。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薄f明學習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薄f明學習可以改變?nèi)说牧曅?,使之向好的方面發(fā)展變化。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說明學習可以使人增長智慧,提高品德修養(yǎng)。)

    3.試一試,背一背。

    (二)學習課文第三段

    1.掌握基礎知識。

    (1)重要詞義。(見課件)

    (2)通假字:君子生非異也。

    (3)詞類活用:非利足也;非能水也;登高而招。

    (4)古今異義(古/今):聲非加疾也;假輿馬者;絕江河。

    (5)特殊句式:善假于物也。

    2.思考探究。

    (1)、第三段中哪一句話回答了“學不可以已”?(用原話回答)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p>

    (2)這一段使用了五個比喻句,談到了與學習相關的哪幾個方面的問題?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學、思對比,強調(diào)了學習的作用;跂望與登高對比,登高的收獲大。兩例證明利用學習、利用外物的作用。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薄獌衫C明利用自然條件的作用。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薄獌衫C明利用工具的作用。

    “君子生(性)非異也,善假(利用)于(對)物(外物)也?!薄B用比喻,得出結論: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來本性與普通人沒有什么兩樣(生非異也),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學得的知識和本領,善于利用處界條件彌補自身的不足,不斷提高自己,所以才成為君子的。

    3.試一試,背一背。

    (三)學習課文第4段

    1.掌握基礎知識。

    (1)重要詞義。(見課件)

    (2)詞類活用: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積善成德。

    (3)古今異義(古/今):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爪牙之利。

    (4)特殊句式: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思考探究。

    (1)本段是從那個角度說“學不可以已”的?此段闡明學習應持的方法和態(tài)度。

    (2)在本段中作者運用了十個比喻句來說理,這十個比喻句從意思上看,可以分為幾層?

    分三層,論述學習必須不斷積累、堅持不懈、專心致志。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薄e土積水兩喻,從正面強調(diào)學習要靠積累,并引出結論:圣人是靠“積善成德’’培養(yǎng)了“圣心”。跬步、小流兩喻,又從反面強調(diào)了積累。正反對比,闡明學習必須不斷積累。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薄U驥與駑馬對比,朽木與金石對比,從反正兩面論證學習取決于后天努力,要靠堅持不懈。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薄拘穼Ρ龋瑥恼磧擅嬲撟C學習要專心致志。

    3.嘗試背誦。

    四、合作探究

    探究本文的論證方法。

    1.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指出這些比喻句分別是用來證明哪一種觀點的,以及設喻的特點。

    闡明學習的意義: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②冰,水為之,而寒于水;③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④故木受繩則直;⑤金就礪則利。

    闡明學習的作用: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③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④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闡明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①積土成山,風雨興焉(正);②積水成淵,蛟龍生焉(正);③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反);④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反);⑤騏驥一躍,不能十步(反);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正);⑦鍥而舍之,朽木不折(反);⑧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正);⑨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正);⑩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反)。

    本文是闡述學習道理的議論文,通篇設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說眼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設喻特點:

    ⑴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xiàn)象作為喻體。如說明“學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靛青色的提取,車輪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為喻加以說明,充分表達了“學不可以已”而必須有所造就的道理。這樣化深奧為淺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悅誠服。

    ⑵設喻方式多樣:①正面設喻.②正反設喻.③反復設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⑶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①有的是將道理隱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鍥而舍之”、“鍥而不舍”。②有的先設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連用五個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三段第一層,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水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2.除采用喻證法外,本文還運用了正反論證,對比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

    五、延伸拓展

    1.孔子《論語》中的“君子”觀: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論語》中為我們描述的君子必須是一個善良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很好相處的人?!熬印笔强追蜃有哪恐欣硐氲娜烁駱藴?一部短短的兩萬多字的論語,其中君子兩個字就出現(xiàn)了一百多次,即便是今天人們還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結合我們今天學的內(nèi)容,如果你是荀子,你會怎樣說?

    參考答案:荀子曰:學方能為君子。

    2.君子對待學習有“不可以已”的態(tài)度,學習的方法是不能停止學習,具體的做法有博學、參省、假物、積累、堅持、專一。這樣做了以后,可以改變自己,提高自己,彌補自己的不足。在你的知識儲備中有沒有通過后天的不斷學習讓我們刮目相看的人和事,不斷激勵著你前行。試著與大家分享。

    蘇秦刺股、孫敬懸梁、匡衡鑿壁、孫康映雪、車胤囊螢;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憤,讀書籍;

    勸學詩;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儒學家子思“五之法”);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孟馳北:生命的張力與炙熱;

    梁啟超:獻身甘作萬矢的,著論求為百世詩。一生勤奮,著述宏富。政治活動占據(jù)大量時間之外,每年平均寫作達39萬之多,各種著述1400多萬字,148卷的《飲冰室合集》;

    周汝昌:詩成掩卷去,脂齋余香沉。一卷《紅樓》觸百思,一生癡迷,終有所成;溘然長逝,無怨無悔……

    小結:“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一抹背影,悠悠水長,他們的求學精神、道德修養(yǎng)讓我們敬仰,我們可以通過后天不斷的學習提升自己的學問、修養(yǎng)。

    高中高一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人論世,結合背景理解詩文內(nèi)容。

    2、反復誦讀,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寫作特色。

    3、培養(yǎng)熱愛古典詩詞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養(yǎng)、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學重點及難點:

    分析《聲聲慢》抒情主人公形象和所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了解作者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責,念國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愛情之尊。無論對待政事、學業(yè)還是愛情、婚姻,她決不隨波,決不湊合,這就難免有了超越時空的孤獨和無法解脫的`悲哀。她背著沉重的十字架,集國難、家難、婚難和學業(yè)之難于一身,凡封建專 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沖突、磨難都折射在她那如黃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

    ——梁衡《亂世中的美神》

    這段文字寫的是宋代婉約派女詞人李清照,本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探討她的代表作《聲聲慢》,一起走進這位“亂世中的美神”。

    對于作者,梁衡用“亂世中的美神”來界定,那么何謂“亂世”?又何謂“美神”呢?“亂世”是指金兵入侵、國土淪喪、家破夫亡、人民流離失所、朝廷腐 敗無能?!懊郎瘛敝咐钋逭赵谠娫~、詞論、史學、金石學以及其人格方面的突出表現(xiàn)。郭沫若在濟南趵突泉公園中的李清照紀念堂中題有對聯(lián),可以顯示其藝術女神的風采:“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漱玉集中,金石錄里,文采有后主遺風。”“后主”指的是南唐后主李煜,詞風婉約,有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清照的《聲聲慢》,也是寫“愁”的經(jīng)典作品,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詞。

    二、閱讀詩文,把握感情基調(diào)

    1、學生結合注釋自讀,要求揣摩語調(diào),讀準字音。老師最后明確本詞的感情基調(diào)是悲苦愁絕的,朗讀時應用舒緩、低沉的語調(diào)。

    2、聽課文朗讀,并在心中默讀,把握節(jié)奏,感受詞作的音樂美。

    3、部分學生朗讀,請全班女同學齊讀課文,把對女詞人感情的體會融入到朗讀中去。

    三、研讀詩文,探究問題

    首先進行學情調(diào)查:同學們對本詞有哪些閱讀期待,想要學習哪些內(nèi)容,掌握哪些知識。隨后出示問題,讓學生采用研讀的方式分組合作學習,探究以下問題。

    1、本詞的主旨句是什么?在詞中是通過哪些方面表現(xiàn)的?

    學生回答后由老師明確:本詞的主旨句是“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在詩中有如下表現(xiàn):

    ①用“尋尋覓覓”這一動作行為表現(xiàn)愁情。這三句共十四個疊字,無一愁字,卻寫得字字含愁。在經(jīng)受了國破家亡、夫喪等打擊后,詩人內(nèi)心極為哀愁,再加一人孤處,更是百無聊賴,空虛郁悶,只有在漫無目的的尋覓中找回一些溫馨的回憶,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的冷清而內(nèi)心則充滿慘戚。開頭三句,由淺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寫出女主人公寂苦無告的凄涼心境。

    ②“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碧鞖獾暮雠隼洌兓喽?,亦暗示時局的紛亂,讓人難以適應,更讓詩人有說不出的苦悶和憂愁,進而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難以平靜的心情。

    ③用一些物象來表現(xiàn)“愁”之深之重:

    “淡酒/急風”:并非酒淡,而是愁濃,酒力壓不住心愁;借酒澆愁,而大風砭骨,又讓詩人意緒全無。只因作者愁太重,酒入愁腸愁更愁。一個“淡”字突出作者晚年的凄涼,心境的凄苦。

    “雁”:秋天大雁由北往南遷徙,李清照南下避難,故覺得大雁是舊相識,而自己卻漂流困頓,寄寓他鄉(xiāng)。以前尚可鴻雁傳書,現(xiàn)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是有千言萬語,也無人可托,無處可傳,從而抒發(fā)對家鄉(xiāng)的懷念。

    “黃花”:詩人任憑黃花盛開,此時也無心攀摘,甚至讓菊花在枝頭堆積,直至凋落。在往年,她定能和丈夫一起來賞花,而今誰又有這興趣呢?看到花的憔悴,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顏,凄涼的心境與殘秋敗花融為一體,更是愁上加愁。

    “梧桐/細雨”:這些是惹人愁思的意象。窗前的梧桐樹又飄下了幾片枯葉,好不容易到黃昏,偏巧這時又下起了淅瀝的小雨,滴滴答答的雨聲,對于傷心的詩人來說,不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葉上,也仿佛敲在那顆破碎的心上。

    2、概括本詞在表情達意時所運用的藝術手法。

    學生回答后由老師明確:

    ①運用疊詞,開頭連用了十四個疊字,用法大膽新奇,工整得體,寫出了由于尋而未得所引起的無限的凄苦憂傷之情。

    ②直抒胸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p>

    ③借景抒情:“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薄拔嗤└婕氂辏近S昏,點點滴滴。”“淡酒”“急風”“雁”“黃花”“梧桐”“細雨”等意像來委婉地表達詩人的愁情。

    3、結合詞句內(nèi)容,鑒賞詞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學生回答后由老師明確:一位孤獨、寂寞而又愁緒滿懷的漂泊者形象。

    四、深化閱讀,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

    根據(jù)學生學情的不同,讓學生再回讀詩文,鼓勵他們?nèi)グl(fā)現(xiàn)新的問題,提出后由大家分析、探究、解決。

    五、強化練習

    法國詩人克洛岱將李清照的《聲聲慢》作了改寫,標題也換成了《絕望》,閱讀這首詩,比較兩首詩在抒情的方式上的不同。

    呼喚!呼喚!

    乞求!乞求!

    等待!等待!

    夢!夢!夢!

    哭!哭!哭!

    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滿痛苦!

    仍然!仍然!

    永遠!永遠!永遠!

    心!心!

    存在!存在!

    死!死!死!死!

    ——克洛岱《絕望》

    學生回答后由老師明確:

    《絕望》直抒胸臆,感情直露,也未選取任何意象。

    《聲聲慢》較為含蓄,多避免直接抒情,多借事借景抒情,講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旨,講究意象的選擇,含蓄蘊藉。

    高中高一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通過文本研習,使學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義和表達上的作用;

    2、進行誦讀,體味作者借古事抒發(fā)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壯志難酬的苦悶,以及對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昏聵無能的憤概;

    3、通過蘇辛豪放詞風的差異比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豪放詞的特點。

    【重點難點】

    1、探討用典的意義;

    2、指導誦讀,在誦讀中體會詞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詞風。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復習。

    1、預習課文,對照課文下 注釋通讀全詞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詞語。

    風流:這里指英雄遺風,即英雄人物在歷史舞臺上所創(chuàng)偉績帶來的意義上的影響,所謂流風余韻。

    氣吞萬里:豪氣簡直能吞沒萬里江山,形容氣概非凡。

    草草:本來是雜亂不齊的樣子,這里引申作草率馬虎。

    北顧:回頭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閱讀辛棄疾的有關生平資料以及創(chuàng)作這首詞的背景資料。(材料在課前一天下發(fā))

    3、檢查背誦《念奴嬌·赤壁懷古》。

    4、指名學生回答:作者在詞中描寫赤壁景象,有什么特點?有什么作用?

    (此設計不僅復習了舊知,還為導入新課作了很好的過渡)

    明確:赤壁之景,顯得雄偉驚駭,既烘托了當年古戰(zhàn)場戰(zhàn)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襯托了英雄人物。

    二、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登臨赤壁,赤壁的驚濤駭浪勾起了蘇軾無限遐想,與雄姿英發(fā),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東坡自然會生發(fā)無限的感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繼蘇軾后的另一位豪放詞派的代表辛棄疾的作品《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來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棄疾,又會作何感想呢?

    (設計說明:由剛學過的豪放詞派代表蘇軾的作品引入學習另一位豪放詞派代表辛棄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學生學習熱情,激發(fā)學習興趣,并能與復習舊知銜接起來。)

    三、作者與寫作背景。

    1、請同學說說有關辛棄疾及這首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結合課文下 注釋①和印發(fā)下的有關背景材料回答)

    2、課件投影,作者與寫作背景。

    辛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1161年,金國大舉南犯,21歲的辛棄疾率群眾2000多人在家鄉(xiāng)起義,加入以耿京為首的農(nóng)民抗金義軍。在起義軍的幾個月里,他表現(xiàn)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到了南方后,他繼續(xù)堅持主戰(zhàn),用飽含愛國主義激情的詞和文章,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tǒng)一全國的主張。但是,以趙構為首的趙家王朝偏安江南,在臨安過著游宴玩樂歌舞升平的生活,對金屈辱求和。他們對起義軍也一直害怕。辛棄疾被迫隱退,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他的許多詞就反映了這種悲憤。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懷古詞,是突出的一首。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棄疾64歲退隱江西鄉(xiāng)間已有十多年,被執(zhí)掌大權的韓侂胄所起用。當時蒙古已崛起,金則日益衰敗,并起了內(nèi)亂。韓要立一場伐金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第二年(1204)任他作鎮(zhèn)江知府,鎮(zhèn)江那時正處于抗戰(zhàn)前線。辛初到鎮(zhèn)江,積極作北伐準備,可他的意見不能被韓侂胄一伙采納,并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后來又把他調(diào)離鎮(zhèn)江。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為恢復大業(yè)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

    (設計說明:課件投影作者和寫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中意蘊含蓄的典故,并能體會辛棄疾這位愛國詞人的思想抱負。)

    四、教師范讀或播放課件錄音朗誦,疏通文字。

    (此設計讓學生讀準確文中詞語的音,初步感受豪壯的感情基調(diào)。)

    五、研習課文,探討用典的意義和作用。

    (一)課件投影,明確用典。

    所謂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來比喻今事、今人以抒發(fā)情懷,是古代詩文中常見的一種寫作手法,統(tǒng)稱“用典”。恰當?shù)赜玫?,可使詩文文情雋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況,感慨身世;或借古諷今等等。言簡意賅,以一當十。

    (此設計讓學生明確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二)全詞用了哪幾個典故?你認為每一個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對照注釋、材料分組討論)

    明確:用了孫權、劉裕、劉義隆、佛貍祠、廉頗五個典故。(此設計是使學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義以及詞人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從而來完成教學目標,之所以分步研討,是考慮到這是本詞學習的一個難點,分步研討,層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1、分析研討用孫權、劉義隆典。

    ①說說這兩個人的共同點?(明確:都是能夠建功立業(yè)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們的業(yè)績都在京口起步。)

    ②找出最能表現(xiàn)詞人對孫權和劉裕充滿情感的詞語、句子,并說說詞人對他們充滿什么感情?(明確:“覓”、“英雄”、“風流”、“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等詞語、句子準確地表現(xiàn)了作者對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與向往,慨嘆英雄難覓,主觀情感色彩十分強烈。)

    ③追憶兩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豐功偉績的英雄人物,激發(fā)起詞人的抗擊金人,收復中原的愛國豪情,同樣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蘊含了什么意思?(明確:諷刺宋室昏聵。)

    2、分析研討用劉義隆典。

    ①請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說說這個典故。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明確:借古諷今,告誡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體現(xiàn)自己正確的抗金作戰(zhàn)思想。)

    3、分析研討用佛貍祠典。

    ①“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寫的是什么?(明確:追憶往事,回顧自己的抗金生活。)

    ②作者寫佛貍祠一幕景象,表達什么心情?(明確: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民俗就安于異族統(tǒng)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對南宋朝廷不圖恢復中原的憤懣。)

    4、分析研討用廉頗典。

    有人說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滿腔豪情,也有人說是悲情怨語,說說你的理解。(參考:詞人以廉頗自況,既有渴求他人來問,洋溢著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沒人來問,抒發(fā)空有滿腔愛國豪情,卻連遭貶斥,壯志難酬的悲憤。)

    5、小結。

    辛棄疾不愧為“用典”高手,用典來借古諷今,用典來抒發(fā)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復雜情感,表現(xiàn)出一吐胸中塊壘的英雄氣概。景、典、情融為一體,天衣無縫。

    六、把握詞人情感,指導誦讀。

    1、本首詞上下闕各四韻,依次是處、去、住、虎、顧、路、鼓、否八字,朗讀時韻腳要讀得響亮,其后又有稍長停頓。

    2、誦讀時必須保持豪壯的基調(diào),讀出對古代英雄的仰慕、慨嘆之情,讀出年老但壯心不已的豪情以及空有報國之志,卻無報國之門的憤懣。尤其是末句“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此句乃全文主旨所在。要讀出詞人一吐胸中塊壘的英雄氣概,不能把它看作是悲觀語或怨語。

    (此設計是讓學生掌握一些誦讀的要領,并能在誦讀中體味作者借古事抒發(fā)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壯志難酬的苦悶,以及對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昏聵無能的憤概,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七、《念奴嬌·赤壁懷古》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都是借詠懷歷史抒發(fā)感情,討論這兩首詞的異同。(此題設計,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兩首詞內(nèi)容的異同,還要領會蘇辛這兩位豪放派代表詞人風格上的異同)

    1、相同點:結構上均為“地點懷古”;意境上均為雄渾壯闊;主旨上均為以古喻今。

    2、不同點:①《念奴嬌·赤壁懷古》上闋中,用“千古風流人物”、“三國周郎赤壁”和“一時多少豪杰”從景中逐層托出人物,為下闋的議論作好鋪墊;《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上闋寫景中就含有議論,下闋議論之中也有寫景的地方。②議論涉及的問題不同。蘇軾詞作縱橫決蕩,思索宇宙人生的終極意義;辛棄疾的詞作扣緊現(xiàn)實,借詠史談自己的戰(zhàn)略見解,表現(xiàn)自己的愛國情懷。③蘇詞多鋪敘顯得開闊明朗,曠達樂觀;辛詞用典多,層層轉折,顯得隱晦。

    高中高一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蘇軾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詞的寫作背景。

    能力目標:

    1、誦讀吟詠,感受詩詞恢宏開闊的意境。

    2、學習品析,感受詞人壯志難酬的心懷。

    情意目標:理解詞人復雜的心情,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

    教學重點:

    1、情與景的自然結合

    2、誦讀本詞誦讀吟詠,感受詩詞意境。了解蘇軾的創(chuàng)作風格。

    教學難點:情與景的自然結合

    教學方法:談話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林語堂對蘇軾的評價引入新課,林語堂說:“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悲天憫人的道德家、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散文家、大書法家、一個創(chuàng)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diào)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一個生性 愛開玩笑的人。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yōu)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這就是蘇軾,本文的作者。

    二、解題:

    (1)說說蘇軾: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杰出的詞人、詩人和散文家、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宦海沉浮。

    (2)談談題目:《念奴嬌·赤壁懷古》,看看“念奴嬌”和“赤壁懷古”,哪個是題目?

    解釋:《念奴嬌》是詞牌名,‘念奴’為唐天寶年間的歌伎,因其音調(diào)高亢,遂取為調(diào)名。《念奴嬌》又名《百字令》《大江東去》《酹江月》《湘月》《壺中天》等。上、下闋100字,有平韻、仄韻兩體?!冻啾趹压拧肥菢祟}。赤壁,即黃州,今湖北黃岡。?赤壁、赤鼻磯,并非真正的三國赤壁古戰(zhàn)場。懷古:追懷古昔,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件。

    (3)講講宋詞:宋詞是繼唐詩之后的又一種文學體裁,是古典文學繼唐詩之后的又一文學高峰。基本分為:婉約派、豪放派兩大類。婉約派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秦觀等。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辛棄疾、蘇軾、岳飛、陳亮等。他們遠從《詩經(jīng)》、《楚辭》及《漢魏六朝詩歌》里汲取營養(yǎng),又為后來的明清戲劇小說輸送了養(yǎng)分。直到今天,宋詞仍在陶冶著人們的情操,給人們帶來很高的藝術享受。

    (4)聊聊背景:這首詩是蘇軾在什么境況下寫的?

    解釋:宋神宗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往黃州作團練副史。這是個閑職,他在舊城營地辟畦耕種,游歷訪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長了他逃避現(xiàn)實和懷才不遇的思想情緒?但由于他豁達的胸懷,在祖國雄偉的江山和歷史風云人物的激發(fā)下,他借景抒情?寫下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名篇。而他于元豐五年寫下的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則堪稱其豪放詞的代表作。

    三、讀文:

    (1)自由朗讀;(2)集體朗讀;(3)個別朗讀;(4)聽讀課文。

    四、探討:

    1、大家思考一下,文中哪些句寫得比較有氣勢?可自由發(fā)言,說說你的理由。

    ——第一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寫得很好,其中的‘江’字,直接用一個“大”字來修飾,有一種橫空而來的磅礴氣勢,開篇就定下了這種高昂的氣勢。

    ——第三句“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這一句更有氣勢。三個短語分別從形、聲、視等角度結合起來寫,由岸邊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處,寫出了“赤壁”的雄偉壯麗,波瀾壯闊的畫面。請大家一齊讀一讀,要讀出氣勢。

    2、讀了這首詞,你從中讀到了什么?你能否從中讀出一些問題?

    五、欣賞:

    (一)上片第一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1、這一句的意思是:滾滾的長江水一直向東流去,大浪淘洗盡了千百年來江水中的風流人物。對嗎?

    明確:“江水”比喻時光。如孔子曾經(jīng)說過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蘇軾只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蘇軾,我們就會想起這句“大江東去”。如此的磅礴氣勢,更讓我們聯(lián)想起李白的那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2、這句詞中江水有什么特點?此句在文中又有什么作用?

    明確:不僅寫出了長江奔流浩浩蕩蕩、氣勢磅礴,而且將寫景與寫人融合為一體。在這里,長江已不僅僅是一條流水的名字,更是滔滔歷史江水的代名詞。作者面對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蕩,懷想往昔無數(shù)的風流人物。為下闋英雄出場作了很好的鋪墊。這一句似乎很熟悉,(唱),“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這兩句,跟蘇軾這兩句幾乎完全一樣,“滾滾長江東逝水”就是“大江東去”,“浪花淘盡英雄”就是“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樣不一樣?(把“風流人物”換成“英雄人物”,大家覺得可以不可以?)

    ——你認為,什么樣的人是“英雄人物”,什么樣的人稱得上是“風流人物”?

    3、背誦第一句。

    (在蘇軾的心中“風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樣不同,提醒接著往下看)

    (二)上片第二句:“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1、你讀出了什么意味?

    明確:這里已經(jīng)把前三個小句子具體化了,怎么具體化的?分別看看。

    (1)“大江”這里具體化為“故壘”;

    (2)“千古”這里具體化為“三國”;

    (3)“風流人物”這里具體化為“周郎”。

    ——如果說,前面是大場景、遠景,而這里就是小場景、近景了,如同鏡頭拉近了。

    ——蘇軾知道他所游覽的不是真正的赤壁,“人道是”三個字就特意說明,“是人們說”。

    2、大家再考慮,這個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明確:不能,“周郎”給人一種年輕的感覺?!袄伞弊郑@得特別年輕瀟灑。

    3、大家再想想,人名與地名相提并論,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別意義嗎?

    明確:赤壁是因為周瑜才聞名的。反過來說,周瑜因為在赤壁指揮了赤壁大戰(zhàn),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讓周瑜留名的。齊背第二句。

    4、那么,“赤壁”是一種什么景觀呢?接下來就進行具體描寫了。我們一起來讀、背。

    (三)上片第三句:“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1、大家考慮,這三個短語分別是從什么角度來寫的?

    ——“亂石穿空”是從形的角度寫的,寫出了石頭那種奇形怪狀,那種參差交錯。只有這樣來寫石頭,才能寫出戰(zhàn)場的景觀特點。

    ——“驚濤拍岸”是從聲的角度寫的。“驚”的繁體字怎么寫?只有知道繁體字才知道這個“驚”的意義,這里是“驚馬”的意思,如驚馬一樣的波濤,拍擊著岸邊,非常兇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這是一江怒濤。

    ——“卷起千堆雪”則是從視的角度來寫的,寫出了“赤壁”的雄偉壯麗和波瀾壯闊。

    2、用散文化的語言描繪這幅畫面,你覺得哪些字詞用得好,為什么?

    明確:實寫赤壁之險峻雄奇,動心駭目。巨濤拍岸,怒濤洶涌,浪花千疊,如雪堆積不斷。

    v“穿”——寫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氣勢;

    v“拍”——寫出江水與岸拍擊的力度;

    v“卷”——寫出波濤的巨大力量。

    有動有靜、有聲有色,寥寥數(shù)筆便勾畫出一幅雄奇壯麗的雪浪圖。令人想到當年赤壁鏖戰(zhàn)的壯闊場面,為下片追懷英雄渲染氣氛。

    (四)上片第四句:“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1、這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確:“江山如畫”是對前三句的概括,“一時多少豪杰”是對下闋寫人的開啟。

    “如畫的江山”是一個舞臺,是風流人物活動的一個舞臺,在某種程度上,是如畫的江山蘊育、塑造了風流人物?!耙粫r”,指的當然是三國這段時期,而下片就集中筆墨描繪周瑜。

    ——上片描繪了一種雄奇壯麗的景觀,而下片主要塑造了周瑜這個人。

    2、我們還是把上片一起來誦讀一下。要讀出豪情,讀出氣勢。

    (1)男女生分句輪流讀。(2)齊背。

    93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