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中文在线观看,永久939w78w78w乳液,色5月婷婷 亚洲,2021精品国产自在观看

  • <small id="wqkfw"></small>

    <address id="wqkfw"></address>
  • 教案模板

    5U文學網(wǎng) > 實用文 > 教學資料 > 教案模板 >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

    | 國渝

    有人感到學習語文很吃力,主要是由于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沒有擁有一把打開語文之門的金鑰匙。為幫助大家學習方便,小編收集整理了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5篇,希望可以幫助您,歡迎借鑒學習!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1

    一、設計思想

    《逍遙游》是《莊子》的首篇,也是莊子的代表作,它比較集中地表現(xiàn)了莊子的人生觀——“無待”之境,這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對后世文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莊子的散文,主要表現(xiàn)手法是寓言?!跺羞b游》大量地運用寓言,把“無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動的想象中。因此學習本文應以此為突破口。同時,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聯(lián)想之豐富,意象之變幻,文字之跳躍,這也是學習的一個重點。

    閱讀《逍遙游》時,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礙,所以課前安排預習,讓學生能借助工具書和相關資料,讀通課文。并讓學習小組有選擇地制作課件,以便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具備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學習文言文時,多數(shù)學生懂得借助工具書去疏通文字。但總的來說學生的文言文翻譯能力及對古代文化的學習能力還有待提高。

    三、教學目標

    1.了解莊子其人及《逍遙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豐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設喻來說明道理的方法。

    3.整體感知文言文,并積累常見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四、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培養(yǎng)學生對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問答法。對文中較容易的問題,采用問答法,簡捷明快。

    3.討論法。對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如:對“逍遙游”的理解),必須廣泛地討論。

    五、教學重點

    1.鑒賞本文運用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借用寓言說理的寫作技巧。

    2、莊子思想、藝術手法對后世的影響。

    六、教學難點

    1、對莊子“逍遙游”主旨的理解。

    2、鑒賞本文想象豐富、意境開闊的藝術特色。

    七、教學用時:兩課時

    八、教學內容與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詩仙”李白《上李邕》詩曰:“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使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痹娙嗽谧杂傻男膽B(tài)中獲得了滿足,明顯地烙上了戰(zhàn)國時期一派名家莊子的印跡。今天,我們就來共同欣賞莊子的一篇奇文——《逍遙游》。

    (二)檢查預習情況。

    1、字音識記

    鯤(kūn)鵬摶(tuán)齊諧(xié)坳(ào)堂

    遷徙(xǐ)北冥(mínɡ)夭閼(è)沮(jǔ)喪

    榆枋(fānɡ)斥鴳(yàn)舂(chōnɡ)米晦朔(shuò)

    泠(línɡ)然蓬蒿(hāo)翱(áo)翔惡(wū)乎待哉

    窮發(fā)(fà)之北知(zhì)效一官決(xuè)起而飛

    數(shù)數(shù)(shuò)然飡(cān)蟪(huì)蜩(tiáo)

    2、通假現(xiàn)象

    (1)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辯也(辯通“辨”)

    (5)而征一國者(而通“能”)(6)而御六氣之辯(辯通“變”)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3、虛詞、實詞

    怒而飛(怒:奮發(fā))志怪者也(志:記載)

    以六月息者也(去:離開;以:憑借)

    則風斯在下矣(斯:則,就)莫之夭閼者(夭閼:阻塞)

    之九萬里(之:到……去)之二蟲(之:這)

    眾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適(奚:哪里)

    是鳥也(是:這)摶扶搖(摶:環(huán)旋著往上飛)

    置杯焉則膠(置:安放;膠:粘著地)而后乃今陪風(陪:憑)

    而后乃今將圖南(圖:計劃,打算)適百里(適:往)

    以久特聞(特:獨)窮發(fā)之北(發(fā):毛,指草木)

    惡乎待哉(惡:何;待:憑借)

    4、詞類活用

    (1)水擊三千里(水:名詞作狀語,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將圖南(南:名詞作動詞,南飛)

    (3)舉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非)

    5、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斷句)(2)《齊諧》者,志怪者也。(判斷句)

    (3)莫之夭閼者。(賓語前置)(4)之二蟲又何知!(賓語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賓語前置)(6)彼且奚適也?(賓語前置)

    (7)彼且惡乎待哉?(賓語前置)

    6、古今異義詞

    果然:古義:充實之狀,文中為食飽之狀;今義:表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

    雖然:古義:雖然這樣;今義:轉折連詞

    7、固定句式

    (1)奚以……為?(表示反問,譯為“哪里用得著……呢?”)

    (2)其……?其……?(表示選擇,譯為“是……呢?還是……呢?”)

    8、文化常識(關于紀日法)

    晦:農歷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農歷每月的十五;十六為既望。

    朔:農歷每月的第一天。

    (三)理解文章內容。

    1、小組討論:文中寫了幾次“笑”?各笑什么?

    2、學生找出并回答。

    明確:寫了三次“笑”:蜩與學鳩笑之、斥鴳笑之、宋榮子猶然笑之。

    3、理解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明確:前兩個“之”所指對象,都是鯤鵬。第三個“之”所指的對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

    4、朗讀第四、六、七自然段,思考并討論:

    (1)蜩與學鳩為什么要笑鯤鵬?

    (2)蜩與學鳩笑鯤鵬,作者贊成還是反對呢?為什么?

    (3)斥鴳為什么笑鯤鵬呢?作者對斥鴳的“笑”是什么態(tài)度?

    (4)宋榮子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呢?作者對宋榮子的態(tài)度又怎樣?

    5、老師小結:蜩與學鳩嘲笑鯤鵬是因為它們不理解鯤鵬的遠大志向。對蜩與學鳩、斥鴳、宋榮子作者都持否定態(tài)度,對被“笑”的一方鯤鵬和“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對文中提及的野馬、塵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靈、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這種全盤否定的態(tài)度,如果我們借用本文中的一個形象的詞語,可以說是:笑!本文可以說是:莊子“笑”萬物!

    6、問:莊子為什么要“笑”萬物呢?

    明確:因為它(他)們都“有所待”,都沒有做到“逍遙游”。

    7、問:哪種人才能達到這種境界?為什么?

    明確:“至人、神人、圣人”,因為他們“無己、無功、無名”。

    (四)鑒賞本文的寫作技巧及藝術特色

    1、學生課前準備:提示學生從選材、修辭等方面分析,以免學生無從下手)

    2、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看法并匯報成果。

    3、師生共同歸納文章的藝術特色。

    (1)看奇特的描寫

    文中的描寫奇妙莫測,運用了生動的寓言故事。如“大鵬徙南冥”的寓言,對大鵬“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的夸張描寫,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雄奇深邃的境界,調動讀者的聯(lián)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種為一般人難于理解和想象的高遠哲學境界,變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與學鳩、斥鴳的兩則寓言故事,莊子則以擬人手法,寥寥數(shù)語,將其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這幾則寓言故事,善于發(fā)揮驚人的想象力,虛構出了神奇莫測、嘆為觀止的故事,創(chuàng)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結舌的藝術形象。

    (2)探大膽的想象

    文中的想象不僅體現(xiàn)在具體形象的描寫上,更主要的表現(xiàn)在整個文章的構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幾千里也”的鳥的雄偉,那“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的大椿的長壽,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卻是莊子用來說明觀點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他極寫鵬之大、椿之壽,一則造成一種聲勢,一種氛圍,引人入勝;二則形成一種對比,一種暗示——以鵬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長壽暗示人生之短暫。大鵬乘風而飛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重負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還有什么意義,爭名奪利根本沒有價值,而出路只有一條,就是“無己”“無功”“無名”。

    (3)析隱蔽的情感

    莊子看透了人間的沉濁骯臟,沉溺于純潔無瑕的幻想王國中,否定了爭名奪利、爾虞我詐的世人,醉心于動物、植物與神仙的世界里。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寫虛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無己”,但是,在虛幻的背后隱藏著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悶,對人世間的絕望,追求逍遙卻無法擺脫人生的羈絆。他把“至人”的境界寫得那樣不可企及,其實不正隱約露出他追求逍遙而不可得的苦惱、失望嗎?他雖然提出“無己”,物我不分,卻發(fā)自內心地認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見他對智慧的重視,對生命的熱愛。

    (五)總結

    《逍遙游》是《莊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說理于寓言和生動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難怪魯迅先生會說:“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薄板羞b游”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那怎樣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遙?莊子的“逍遙”其內涵指的又是什么?這種思想對后世又有什么影響?下一節(jié)課我們再來探討。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作品“以文為賦”,駢散結合的形式特點,鑒賞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

    2.了解作者運用的主客問答這一賦體的傳統(tǒng)手法,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3.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了解其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yǎng)學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鑒賞優(yōu)美、形象語言的能力。

    2.培養(yǎng)對精晶詩文的整體把握能力,能知人論世領悟文旨,理通思路,賞析表現(xiàn)手法,辨別高下優(yōu)劣。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勇于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對象特征

    高一的學生,經過多年的文言文學習,積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礎知識,能夠基本閱讀淺顯的文言文,初步掌握了鑒賞古代散文的一般方法。但以往強調文言基礎知識的內容較多,對文言文整體閱讀和感悟的較少,學生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語言知識的積累,缺乏對文言文,尤其是優(yōu)秀的古代散文的美感認知和情感體悟,因而對文言文的學習,顯得興趣不濃或學習效果不佳。

    教學重難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虛詞及句式的知識。

    2、把握文中蘇軾情感變化的過程,清行文思路。

    3、感受蘇軾樂觀曠達的情懷以及在曠達的風貌之下寄寓的悲憤苦悶的復雜情感;理解作者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

    4、培養(yǎng)學生勇于面對人生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整體感知:

    1.學生思考:蘇軾在游赤壁時心情是如何變化的?(請學生快速瀏覽全文,找出表現(xiàn)情感變化的相關詞語。)

    板書:飲酒樂甚→愀然→喜而笑

    (樂 )—→(悲)—→(樂)

    2.理清思路,請同學試概括本文行文內容。(投影)

    1段:寫赤壁夜游之樂。

    2段:寫飲酒放歌之樂引出客人悲涼的簫聲。

    3段:主客回答引出人生短暫之感。

    4段:蘇子超然于世的情懷。

    5段:客轉悲為喜,主客暢飲。

    二、指導誦讀:

    1、這篇課文體裁為文賦,既保留了傳統(tǒng)賦體的特質與情韻,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宜于誦讀,極富聲韻之美。誦讀時,要特別注意文章中的押韻和形式中的對偶句。

    先請同學們聽示范朗讀,對照以下押韻字和換韻情況,自己跟著低聲吟誦。

    第一段 間,天,然,仙

    第二段 槳,光,方;   慕,訴,縷,婦

    第三段 稀,飛,詩;昌,蒼,郎;東,空,雄;鹿,屬,栗;窮,終,風

    第四段 往,長; 瞬,盡; 主,取;月,色,竭,適

    第五段 酌,藉,白

    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些字聽起來并不押韻,這是由于語音隨著語言的發(fā)展演變而發(fā)生變化的緣故,在蘇軾創(chuàng)作的北宋時期,它們都是押韻的。

    (說明:通過聽示范誦讀,自己自由誦讀,初步疏通字詞,掃清字詞障礙;同時通過用韻情況的了解,初步了解了文賦的一般特點;在了解文賦的特點基礎上,有助于把握誦讀過程中的快慢停頓等節(jié)奏,有助于進一步體會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通過幾次誦讀,學生基本被文本體現(xiàn)的美妙情境所吸引,進入文本營造的特定語境。進入文本,才能進一步賞析和感悟文本。)

    2、初步明確朗讀的情感基調

    “樂”的部分要讀得輕松愉悅;

    “悲”的部分要讀得悲涼激昂;

    “喜”的部分要讀得曠達灑脫。

    3、聽錄音朗讀或教師范讀。生齊讀。

    三、賞析評價

    1.學生齊讀第一段,教師提問,學生思考。

    (1)本段蘇子的心情怎么樣?

    明確:樂甚

    (2)為何而樂呢?

    明確:美景、暢飲、友情……

    (3)本段景物描寫勝似仙境,請同學們試描述一下月夜秋景圖,并思考有何作用?

    學生描述……

    總結:月夜秋景圖:蘇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輪皓月,下面是萬頃碧水,月光如煙霧般籠罩著江面,清風徐徐吹拂著,一葉扁舟如一片葦葉,輕浮在水面,任意左右東西。景象澄沏,又似朦朧,如夢境一般。

    作用:蘇軾這寥寥幾筆,描述出了秋夜赤壁的美麗、靜謐以及與客人夜游的逸興。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風”、“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悅的心緒,又為后文對“水”、“月 ”的變與不變的議論作了鋪墊。

    (4)詩人在欣賞月夜美景中情不自已,朗誦起詩詞來。為什么蘇軾在船中朗誦“明月之詩”里的“窈窕之章”?

    教師補充(幻燈片投影)《詩經·陳風·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① 注釋:

    皎:皎潔光明。 佼(jiǎo):姣之借。 佼人:美人。 僚:美麗。

    舒:舒緩輕盈的樣子?!●杭m(jiǎo):形容女子的體態(tài)窈窕的樣子。

    勞心:思念。懰(liǔ):音劉,嫵媚。

    慅(sao):音騷,心神不安。

    燎:此形容女子光彩照人。

    夭紹:形容女子風姿綽絕。

    ② 譯文:

    多么皎潔的月光,照見你嬌美的臉龐,你嫻雅苗條的倩影,牽動我深情的愁腸!

    多么素凈的月光,照見你嫵媚的臉龐.你嫻雅婀娜的倩影,牽動我紛亂的愁腸!

    多么明朗的月光,照見你亮麗的臉龐,你嫻雅輕盈的倩影,牽動我焦盼的愁腸!

    ③內容賞析:《月出》是陳國的民歌,是一首情詩。詩人在月下遇到一個美麗的女子,因為愛她,于是就悄然心憂了。此詩共三章,每章第一句以月起興,第二、三句寫美人,末句寫詩人自己不寧靜的心情。

    “月出皎兮”,天上一輪圓月灑著皎潔的銀輝,這夜色顯得格外的美麗。這是寫景,也是寫情。因為自古以來,人們就把月光作為美好愿望的象征,無數(shù)次地贊美她,謳歌她,并給她編造了許多美好的神話故事,花嬋娟,月嬋娟,都是人們對所愛景物的美稱。這句交待了詩人活動的背景,是在一個月光明麗的夜晚,這本身就富有很大的魅力和誘惑力,容易使人對景生情,生發(fā)出許多美好的聯(lián)想。同時,結合下句,這句又有著比興的作用,以月光的美來比喻所愛人的美,是很恰貼的?!百肆刨狻保百?,猶姣,美好之意?!百恕保廊??!傲拧?,猶嫽,嬌美貌。這時,在詩人的眼前,出現(xiàn)了一個嬌美的女子,引起他無限的愛慕和情思。天上有著皎潔的月光,地上有著嬌美的女子,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花好月圓,天愜人意,怎能不令這多情的詩人蕩起春心呢?他不由得隨口贊道:真美啊,這月光下的女子?!笆骜杭m兮”,“舒”本作遲緩、徐徐解,此處則指女子舉止的舒緩安閑?!榜杭m”,與第二間的“憂受”,第三章的“夭紹”,都是形容女子行步時身材的曲線美,寫女子的舉止從容,體態(tài)苗條。這句寫詩人仔細端詳女子時的感覺。在月光下,她不但顯得容貌皎好,而且身材那么苗條、秀美,真讓人神顛魄蕩。這只是寫女子的外表美,而更吸引人的,是她還有一種氣質美,她舉止舒緩,雍容大方,性情安靜,而這氣比外表更富有魅力。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標準反映在外層,總是以曲線的細長為美,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楚王愛細腰,宮中多餓死”等,就足以說明這點。而在內質上,則注重靜穆和閑緩,所謂“淑女”,就包括她的舉止在內。這首詩刻劃的這位女子,說明了詩人也是以此為審美標準的?!皠谛那馁狻保皠谛摹奔磻n心。“悄”,與第二章的“慅”,第三章的“慘”,都是形容憂愁不安的樣子。此句是詩人自言其心情的煩悶。月光美,人更美,那窈窕的身姿象那雍容的舉止,使得詩人一見鐘情,而又無從表白,因而生發(fā)出無限的憂愁和感慨。愛美是人的天性,盡管那女子沒有絲毫的覺察和反應,但詩人已經為之傾倒了,而這正說明了詩人的癡情和愛的深沉。《關雎》里所寫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與此時此刻詩人心情是一樣的。

    這首詩的景色描寫很有特色,“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柔美的月光本身就有無限的情意,而讓它作為背景來襯托,則女子的倩影愈發(fā)顯得秀美。同時,月光朦朧下,一個線條優(yōu)美的女子在緩緩起步,更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有一種朦朧美的韻味。所以,這一景色很富有畫意,而畫意又滲透了無限的詩情,把寫景和抒情水乳交融在了一起。另外,人物形象只有兩個,詩人愈揚婦子,則愈抑自己。把女子寫得愈姣美,則自己愈覺得求之不得,難以攀比,可望而不可即,所以憂心愈重。這也是一種比照的手法。通過刻劃“佼人”的美比照出詩人自己的癡情心理,讓人覺得情之所發(fā),合乎自然之理。

    學生作答……

    明確:時間上:七月即望,正好是七月十六日,月圓之夜,吟明月之詩為了召喚月亮出現(xiàn),而月亮似乎聽到蘇子的呼喚聲:“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一輪明月冉冉升起了。 內容上:《月出》詩寫出了在明亮月光下美人的嬌好容貌和幽閑體態(tài),引起感情上愛慕和煩悶不安。這與下文的扣舷而歌的內容是有聯(lián)系的,所以吟此詩也有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的作用 。

    (5)作者緊接著描繪“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芭腔病币辉~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作用何在?請同學們談談。

    學生思考作答……

    明確:月亮從東山后面露出了臉,到斗宿和牛宿之間就徘徊不前了,一“出”,一“徘徊”,寫出月亮不易察覺的緩緩移動,以及對游人的依依眷戀和脈脈含情。也反映出作者看月亮時愉悅的感受。

    (6)在這個月光如水、氣候宜人的夜晚,作者泛舟于浩瀚無邊的江上,用了哪兩個字表現(xiàn)泛舟時的情景?品味這兩個字,作者的感受是怎樣的?

    學生分組討論……

    明確:“縱”、“凌”。作者丟掉了平日的顧慮重重,任由小船在江上漂泊,也是隨自己心靈壓力的一種釋放?!翱v”,把一葉扁舟在長江上順流而下,自由自在地隨江勢漂流的情景描繪得生動、逼真,同時也寫出了作者在船上隨江而行的激動和輕松的心情。 “凌”,既是客觀的描述,寫出了小船在萬頃無邊的水面上騰越前進,也寫出了作者當時激越壯美的心情。

    2.學生讀第二段并思考:

    (1)客由樂而悲,悲又從何而來呢?

    明確:主要由客人的洞簫聲引發(fā)的。聯(lián)系二三段內容及創(chuàng)作背景體會,具體有以下幾方面:

    從歌聲中來 (政治失意)

    從簫聲中來 (簫聲幽怨)

    從歷史人物中來 (人生無常)

    從個人境遇中來 (生命短暫)

    (2)如何寫簫聲的?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明確:“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連用了四個比喻,形象地寫出了簫聲的幽怨悲涼。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流淚?!拔栌闹譂擈?,泣孤舟之嫠婦。”運用夸張性比喻,從側面寫出了簫聲攝人心魄的感染力,也為蘇子“愀然”發(fā)問創(chuàng)設了氣氛。

    (3)這種借音樂來抒寫一腔憂思哀緒的寫法,我們還在哪篇課文學過?

    明確: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就是借琵琶寫愁情。

    經過吟詩與吹簫的描寫,使“泛舟”的快樂氣氛向悲哀轉化,完成了兩段之間的過渡。這一過渡自然圓轉,使讀者不知不覺地為這種感情的抑揚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傾聽下面的對話。

    (4)文中“美人”指什么?作者遠隔千里,被貶黃州怎么還惦記仕途呢?大家交流一下。

    明確:①古人用美人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②說明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后,依然堅持對生活的執(zhí)著態(tài)度,堅持對朝廷政事的關心,而不甘心沉淪。受到儒家思想經世致用的影響,作者身在千里,心憂天下的一種責任感的體現(xiàn)。

    總結:簫聲起,悲意生。哀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新婦泣,六個比喻,渲染簫聲的悲涼,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為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布置作業(yè):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朗讀課文

    二、繼續(xù)賞析評價

    1、學生分組分角色朗讀第三段。

    (1)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那么,“客人”之悲來自哪幾方面?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學生討論作答)

    明確:對比。一是由歷的英雄人物(曹操、周瑜)的消逝想到自己的渺小,二是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三是要擺脫現(xiàn)實處境(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 卻“知不可乎驟得”。賦寫“客人”的生悲之因,實為下文寫蘇子的開導之詞蓄勢。

    總結:客的回答重復了一個前代人重復的永恒主題:感慨人生苦短。這就留給了我們一個悲觀者的形象。表現(xiàn)了一種消極的社會觀點以及虛無主義的思想。對封建文人士大夫而言,當政治上失意或生活上遭受挫折的時候,往往陷入迷茫與苦悶。這其實也是蘇軾貶謫黃州時思想感情的一個側面。

    2、學生齊讀第四段并思考。

    (1)針對“客”所發(fā)出的人生悲嘆,蘇子是如何說服“客”的? (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蘇軾關于水、月、人“變與不變”的詞句,并深入理解。)

    明確:從地面上的江水和天空上的月亮說起。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江水不舍晝夜地滔滔流去,作為一段江水,確乎從這里消失了,而作為整個江水,則始終綿延不絕,因此可以說“未嘗往也”。

    月亮有時圓滿,有時缺損,周而復始,始終無所增減。

    (2)由此得出什么道理?

    明確:變與不變,無論是宇宙還是人生,都是相對的。如果從變的角度來看,人生百年,天長地久,其實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保持常態(tài);如果從不變的角度來看,萬物無窮無盡,人生也一樣綿延不息。

    (3)這是一種怎樣的人生觀?如何評價?

    明確:這是一種辯證的觀點,有一定的道理。這種宇宙觀表現(xiàn)了詩人對政治迫害的的蔑視,對于所追求的理想的堅持;表現(xiàn)了他在身處逆境時候的一種豁達、開朗、樂觀、自信;也表現(xiàn)了隨緣自適、隨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包含了一種無可奈何的安慰。

    (4)那么詩人主張從什么地方尋求安慰呢?

    明確: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非但不必因為“吾生之須臾”而羨“長江之無窮”,而是要使“無窮”的萬事萬物為“吾生”所享有。

    3、分析第五段。

    (1)結尾段主客感情如何?請找出相關語句分析。

    明確:“喜而笑”、“相與枕藉”?!翱汀毙膼傉\服。主客心情分外欣慰和輕松。

    (2)本段寫酒后一片狼藉,主客相與枕藉乎舟中,有何作用?

    明確:呼應開頭,如“舟中”呼應“泛舟”,“東方之既白”呼應“月出東山”,結構渾然一體。

    用“杯盤狼藉”的雜亂形象來反襯內心世界的舒坦、寧靜。 這時候的喝酒已不是借酒消愁,而是精神達到“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輕松娛悅了。

    布置作業(yè):完成同步訓練

    第三課時

    一、字詞知識歸納

    1、通假字:

    ①舉酒屬客 屬——囑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馮——憑

    ③山川相繆 繆——繚

    ④舉匏樽以相屬 屬——囑

    2、活用詞:

    ①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動用法)

    ②順流而東也 東:東去(名作動)

    ③侶魚蝦而友麋鹿 侶、友:以……為伴侶,以……為朋友(意動用法)

    3、特殊句式:

    ①凌萬頃之茫然 (定語后置)

    ②何為其然也? (賓語前置)

    ③而今安在哉? (賓語前置)

    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滄海之一粟 (謂語省略,省略句)

    ⑤而又何羨乎! (賓語前置)

    ⑥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判斷句)

    4、成語:

    遺世獨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正襟危坐、

    月明星稀、橫槊賦詩、一世之雄、滄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盤狼藉

    二、檢查背誦

    三、寫作特色

    1、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合:

    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chuàng)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寓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歷史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與“不變”的哲理。

    2、“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tǒng)賦體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勃郁頓挫,如“萬斛泉源”,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整齊對偶不同,它的抒寫更為自由。如開頭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卻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雖都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義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極富聲韻之美,體現(xiàn)出韻文文學的長處。

    3、優(yōu)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語言特色:

    文中有許多描寫,生動形象。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情,寫得具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四、延伸閱讀

    江城子

    ——蘇軾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思考:本詩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簡析:這首詞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寧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詞的上闕敘事,下闕抒情,氣勢雄豪,淋淳酣暢。首三句直出會獵題意,次寫圍獵時的裝束和盛況,然后轉寫自己的感想:決心親自射殺猛虎,答謝全城軍民的深情厚意。過片以后,敘述獵后開懷暢飲,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夠承擔起衛(wèi)國守邊的重任。結尾直抒胸臆,抒發(fā)殺敵報國的豪情:總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滿月一樣,射掉那貪殘成性的“天狼星”,將西北邊境上的敵人統(tǒng)統(tǒng)一掃而光。

    后赤壁

    ——蘇軾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wǎng)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p>

    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云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皢韬羿嫖?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林西仲所說:“若無前篇,不見后篇之妙;若無后篇,不見前篇之佳?!鼻昂蟆冻啾谫x》被認為是蘇軾散文中的“雙璧”。

    請同學們閱讀比較前后《赤壁賦》在內容、體裁、情感和寫作特點等方面比較有何不同。

    五、作業(yè)布置

    1.據(jù)你對蘇軾的了解,對“蘇東坡穿越千年的時空,向我走來”一句話加以擴展。(不少于30字)

    (1)(在句首擴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句尾擴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身系眉州父老的期望,心系海南百姓的囑托,帶著文章太守的英氣,蘇東坡穿越千年的時空,向我走來。

    (2)蘇東坡穿越千年的時空,向我走來,向你走來,向無數(shù)熱愛他的讀者走來,讓我們感受到什么是胸襟,什么是氣度,什么是才華。

    2.校要舉辦一場詩歌朗誦會,請你結合詩歌內容、風格為主持人寫兩段串聯(lián)詞,將下面三首詩詞串聯(lián)起來。要求銜接自然,簡明得體,每段不超過50字。

    第一首詩歌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朗誦結束,串聯(lián)詞(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聽詩人徐志摩的深情告白《再別康橋》。朗誦結束后,串聯(lián)詞(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下來,請欣賞配樂詩朗誦戴望舒《雨巷》。

    答案:(1)離開“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赤壁古戰(zhàn)場,穿越歷史的煙云,我們來到了充滿異域風情的康河河畔。

    (2)揮一揮手,告別柔美、靜謐的康橋。讓我們走進江南煙雨中的石巷,去邂逅一位結著丁香般愁怨的姑娘。

    3.蘇東坡是中國文化史甚至是世界文化的偉人,而他的人生際遇也許正是他成為偉人的催化劑。生活在今天,真的應該慶幸!我們不必再遭受流放、戰(zhàn)亂之苦,不必再過顛沛流離的生活,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也不必再受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貧寒。但是面對生活中的挫折打擊,面對失意苦難,我們該如何做?我們又該如何實現(xiàn)自己作為一個普通人的的人生價值?這是值得我們每個人思考的問題。請以“挫折”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3

    【教學目的】

    1、學習運用歷史資料提煉觀點的方法。

    2、了解本文的語言特色:排偶句的運用。

    3、認識賈誼對秦代_的批判──“仁義不施”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文是一篇史論,而大半篇幅用于敘述秦王朝興亡的歷史過程,實際上是以史實作論據(jù),論證秦的迅速滅亡是由于“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因此,教學重點應是最后一段。

    史論敘史不同于史傳,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帶有主觀色彩;本文又是用駢體寫的,這種色彩就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要講清這一點就很難。此外,還要考慮到本文的背誦量較大,要使學生既能背得順暢,又不增加他們的負擔。

    2、教學方法:

    課文練習只要求背誦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學生負擔的考慮,但從教學的需要來看,背誦全文是大有好處的。為此,擬采用誦讀教法。

    背誦應有嚴格要求,但個別地方可以放寬。如第2段列出九國的順序是“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而第5段則是,“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據(jù)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東六大國置前,三小國置后,至于六大國中孰前孰后并無一定的準則。背誦時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順序不可。其次,第2段還列出20個人名,是舉例性的,不過是作此隨手拈出(例如樂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類),背誦時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順序??傊?,要從總體著眼,只要不違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計較個別字眼,當然,關鍵的字眼決不容許出現(xiàn)錯誤,這是背誦長文(千字以上)的原則。

    3、課時安排:

    本文擬用3課時誦讀。

    第一課時:簡介作者及《過秦論》寫作意圖,分析全文布局,誦讀第1、2兩段。

    第二課時:誦讀第3、4段。

    第三課時:誦讀第5段。

    【預習安排】

    1、朗讀課文2~3遍,要求字音準確:

    補充注音如下:

    因利乘便(chéng)殽函(xiào)合從(zòng)翟景(zhái)將數(shù)百之眾(jiàng)鏃(zú)笞(chī)膏腴(yú)萬乘勢之(shèng)召滑(shào)

    2、思考下列問題:

    ⑴本文是一篇史論,為什么大半篇幅是敘事?作者這樣敘事有什么目的?

    ⑵文章將秦統(tǒng)一全國的過程劃分為幾個階段?為什么這樣劃分?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作者和《過秦論》寫作意圖

    賈誼的《過秦論》共有上、中、下三篇。我們學的是上篇,文中概括敘述了秦王朝的興亡過程,揭露了秦始皇的_,最后指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它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這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了中篇,作者對這個觀點作了分析,并進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顧“天下之嗷嗷”,繼續(xù)實行_,“重之以無道”,然后從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則:“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边@是作者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責秦王朝第三個也是最后一個君主──子嬰的過失。

    《過秦論》鮮明地表現(xiàn)了賈誼的政治立場。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政論家、文學家。洛陽人。18歲時以能讀詩書、善屬文,為郡人所稱譽,廷尉吳公薦于漢文帝,被任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貶為長沙王太傅。后為梁懷王太傅。32歲時郁郁而死。

    賈誼生活在西漢初期,由于此前經過500多年的戰(zhàn)爭破壞,社會經濟凋敝,人口減少,所以他極力主張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評時政。《過秦論》就是為宣傳這種主張寫的。論“古”是為了說“今”,這是讀本文時首先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

    二、粗略分析全文布局

    1、先按表達方式將全文分為兩部分:

    ⑴記敘部分:寫秦王朝的興亡過程(前四段)。

    ⑵議論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2、再分析記敘部分的層次,可分兩大層。

    ⑴興起的過程(前三段)。

    ⑵滅亡的過程(第四段)。

    三、誦讀第1段

    在誦讀練習中以提問方式明確本段的內容要點:

    1、秦的地理優(yōu)勢;

    2、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統(tǒng)一天下;

    3、基本國策(耕戰(zhàn)、連衡)及成果。

    史實補充:

    1、“外連衡而斗諸侯”──這是跟上文“內立法度……修守戰(zhàn)之具”相對應而言,其實這是后來的政策。有些“教參”上甚至把它跟連衡政策的創(chuàng)立人張儀聯(lián)在一起,這是不正確的,張儀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見,史論敘史不同于史傳,重在“會意”。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記·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將商君詐我將軍公子而襲奪其軍,破之。秦用商君,東地至河?!薄皷|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這是秦以“詐力”奪取諸侯土地的一個突出的例子。按:這是秦取河西地的開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獻河西地少梁(今陜西韓城南)。

    三、誦讀第2段

    提問:本段敘述了哪幾位秦國國君時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國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莊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間長達90年,作者是怎樣敘述這90年間的歷史的?

    討論后,歸納如下:

    1、將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間的事情集中到一點上來寫:秦的領土日益擴大引起諸侯恐懼,以諸侯反襯秦。孝文、莊襄二朝則一筆帶過。這是從總體上看。

    2、寫秦擴大領土,按南、西、東、北四個方位說,顯出其軍事力量無比強大;寫諸侯,按“合從締交”“約從離衡”“從散約解”的順序說,并極力渲染其聲勢,以反襯秦人困諸侯之易(“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這是從局部來說的。

    3、統(tǒng)觀此段敘史,近乎藝術概括方式,本質是真實的,但客觀的歷史過程并非如此。

    史實補充:“合從締交,相與為一”──蘇秦說六國從親,約在前334~前332年之間,其時蘇秦任從約長,并佩六國相印?!扒乇桓腋Q函谷關十五年”。這是第一次合從。前318年,蘇秦再次約從六國共攻秦,楚懷王為從長。至函谷關,秦出兵擊六國,六國兵皆引而歸(《年表》中作“五國”)。這是第二次合從。此外,前298年,魏、齊、韓三國曾聯(lián)合攻齊。還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國兵敗秦于河外,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內了。從上述史實可以看出,所謂“九國之師”只是一種籠統(tǒng)的說法,這也說明史論敘史跟史傳的不同。

    背誦要求:

    1、可以從“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之眾”直接過渡到“嘗以十倍之地”;

    2、“于是六國之士……制其兵”這一段可略讀。

    四、留作業(yè)

    背誦第1、2段;準備誦讀第3、4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背誦第1、2段。

    用提問過渡:本文題目是“過秦”,這兩段說到秦的過錯沒有?(沒有,雖然也表現(xiàn)了秦的“詐力”政策,但在斗爭中使用“詐力”是每一方都會有的,只是看誰用得更好。)既然如此,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呢?(為下文作鋪墊,以統(tǒng)一過程中的強大跟后來的迅速滅亡做對比。)所以,下段就先說秦的過錯。

    二、誦讀第3段

    1、先默讀一遍,說說秦始皇的過錯是什么。

    2、找出寫過錯的那一層(“于是廢先王之道……陳利兵而誰何”)試用幾個字來概括秦始皇的對內政策。(愚民、弱民、以民為敵。)

    3、劃分全段層次并答問:

    ⑴首句寫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只有一個意思,卻連用四句來表達,為什么?

    這是中國空前的統(tǒng)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鋪排;極言秦王朝的無比強大。

    ⑵次寫擴大版圖,有什么作用?

    仍是極言秦王朝的強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彎弓而抱怨”一句,是用來烘托秦始皇的威勢,可算是虛寫。如要實解就會出現(xiàn)矛盾,前218年,張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誤中副車。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4

    教學目標:

    1、以《拿來主義》為例,感受魯迅先生雜文的特點。

    2、理解“拿來主義”的含義,樹立起正確對待中外文化遺產應有的理性態(tài)度和方法。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如何正確對待中外文化遺產。

    2、理解比喻論證、先破后立的論證方法。

    教學方法:

    討論探究為主,朗讀品味為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魯迅知道多少?你對學過的魯迅先生的課文印象比較深刻都是哪些課文?

    我們每學一篇魯迅的文章,總在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論是散文還是小說,不論是《故鄉(xiāng)》還是《孔乙己》不論是《祝?!愤€是《紀念劉和珍君》,都在我們的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魯迅先生還有一類文章也寫得非常好,那就是雜文。

    對于雜文寫作,魯迅懷著一種目的明確的自覺意識,其中蘊含著他的嚴肅、崇高而執(zhí)著的思想追求和精神追求。他說過,“我早就很希望中國的青年站出來,對于中國的社會,文明,都毫無忌憚地加以批評?!?《華蓋集·題記》)這種批評,正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是在對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是感應的神經,是攻守的手足,”雜文有著“時代的眉目”(《且介亭雜文·序言》)是“匕首和投槍”(《南腔北調集·小品文的危機》)。我們常常以“針砭時弊”四字來概括魯迅雜文的特點。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一篇課文《拿來主義》,看看什么是“拿來主義”,同時感受一下魯迅先生雜文的特點。

    二、感受課文“針砭時弊”的特點

    提問:根據(jù)課文內容,你能否找出當時哪些非常具體的事件觸發(fā)了魯迅先生寫作這篇文章的?

    明確:1、當時中國政府在巴黎舉辦中國古典藝術展;2、徐悲鴻、劉海粟在西歐舉辦中國繪畫展或個人美術作品展;3、新聞報道俄國擬邀梅蘭芳前往奏藝。

    提問:這三件事情應該不是什么壞事吧,但是魯迅先生對這三件事情似乎有這自己的態(tài)度,你能從他的字里行間感受到嗎?

    請大家朗讀課文第一段,感受作者對這三件事情的批判。

    提問:這些事件可以明確地說不是“時弊”,這三件事情都是中國與外國進行文化交流上做的事情,但是透過這三件事件,魯迅先生明顯的感受到了國人當時在對待這個問題上有著怎樣的傾向?

    明確:國人對待與外國的交流問題上明顯存在著“送去主義”的傾向。

    提問:魯迅先生認為一味地踐行“送去主義”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請用你自己的語言一句話概括。

    明確:(當佳節(jié)大典之際……)喪權辱國,仰人鼻息。

    提問:當時國人在對待與外國的交流問題上還存在著哪些錯誤做法?

    明確:閉關主義,送來主義。

    提問:魯迅先生認為踐行“閉關主義”會有什么后果?

    明確:(給槍炮打開大門,碰了一串釘子)落后,挨打。

    提問:“送來主義”的實質是什么?

    明確:遭受侵略。

    小結:魯迅先生根據(jù)當時社會幾件事件看透了國人面對與外國交流問題上存在著的三種錯誤做法,并對他們展開批判,這三種做法很有代表性,用魯迅先生自己的話來說:“論時事不留面子,砭錮弊常取類型”。(《偽自由書·前記》)這正是他開創(chuàng)了雜文典型化的特點。

    三、理解什么是拿來主義

    提問:在批判了社會上面對與外國交流問題上三種錯誤做法之后,魯迅先生提倡了“拿來主義”,那么什么是拿來主義?

    明確: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占有,挑選?;蚴褂?,或存放,或毀滅。

    篩選信息需要找準關鍵詞語“所以”“總之”。

    提問:為了把這個主張講得更加通俗易懂,魯迅先生運用了什么論述方法?

    明確:舉例論證,窮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

    提問:在談論如何對外文化、如何與外國交流的問題上,魯迅先生舉了一個窮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的例子,你怎么理解呢?窮青年指誰?大宅子指什么?

    明確:窮青年指中國或中國人,大宅子指文化或遺產或傳統(tǒng)。所以這里是舉例論證更是比喻論證,是類比論證。魯迅先生以如何對待文化遺產的方式告訴我們如何對待外來文化,因為對待外來文化和對外文化遺產的態(tài)度和方法是一樣的。

    提問:錯誤地對待外來文化的人魯迅先生把他們稱為什么?孱頭、昏蛋和廢物們的做法讓你聯(lián)想到歷史或現(xiàn)實生活中的哪些行為?

    給出時間或結合本專題其他課文,讓學生暢談。

    從文中語句的表達來看,你感受出魯迅先生對他們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請大家發(fā)出聲音自讀課文第8段,感受魯迅先生對他們的態(tài)度。

    明確:魯迅先生對三種人是充滿了辛辣的諷刺的。魯迅先生指出,諷刺的生命是寫實,是對人們習見的然而又是可笑、可鄙的不合理現(xiàn)象,作精煉或夸張的描寫,從而獲得幽默的效果。

    請一位同學讀出這種感情來。點評,再讀。

    請大家發(fā)出聲音再讀第9段,思考那么拿來主義者是如何具體面對文化遺產或外來文化的呢?

    面對繼承文化遺產或與外來文化進行交流的時候,“魚翅”“鴉片”“煙槍煙燈”“姨太太”讓你聯(lián)想到歷史或現(xiàn)實生活中的哪些事物?

    給出時間或結合本專題其他課文,讓學生暢談。

    小結:看來正如魯迅先生所說,要真正做一個拿來主義者,沒有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的品質是不行的。

    四、理解倡導“拿來主義”的好處

    提問:看來要踐行拿來主義是不容易的,但是踐行了拿來主義之后會有什么結果呢?

    明確:人成為新主人,宅子成為新宅子,文藝成為新文藝,中國成為新中國,青年成為新青年。這正是魯迅先生寫這一篇“拿來主義”對青年的殷切期望,期望他們能成為新的主人,把我們的國家變成新的中國。

    五、感受雜文的超越時空性

    提問:站在今天這個時代你如何看待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

    小結:看來魯迅先生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面對當時人們對待外來文化的問題上提出的“拿來主義”對于今天的我們也有非常強的借鑒意義。這正如錢理群先生所說的,魯迅先生的雜文,既有具體的現(xiàn)實的針對性,又有超越具體對象的概括性,不僅有現(xiàn)實的意義,更有超越時空的意義。

    主板書:雜文

    閉關主義 落后挨打 針砭時弊

    送去主義 禍害子孫 典型化

    送來主義 遭受侵略 諷刺幽默

    拿來主義 新人新宅子 超越具體現(xiàn)實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5

    1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實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培養(yǎng)文言理解和翻譯的能力。

    2、學習課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情、神態(tài),在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表現(xiàn)人物性格。

    3、學習荊軻同情弱小和反抗_的義俠精神;通過合作交流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學習習慣。

    2學情分析

    我校地處郊區(qū),學生基礎較差,理解文意,掌握重點實詞、虛詞

    3重點難點

    1、理解文章內容并從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點。

    2、學習古代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4教學過程4.1第一學時評論(0)教學目標

    掌握文中實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培養(yǎng)文言理解和翻譯的能力。

    評論(0)學時重點

    理解文章內容并從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點。?文言理解和翻譯的能力。

    評論(0)學時難點

    學習課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情、神態(tài),在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表現(xiàn)人物性格。

    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荊軻刺秦王

    二、導入新課

    在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畫卷上,有一位人物,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北宋蘇詢稱其“始速禍焉”,朱熹認為他“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钡抉R遷卻為他立傳,并在《史記》結尾評價其“名垂后世”。還有其他人,如陶潛,稱其“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他是誰?為什么前人對他會做出各種評價?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荊軻刺秦王》,去一感荊軻的俠士形象。

    在正式進入課文之前,先讓我們了解下這篇文章的出處。

    1、簡介《戰(zhàn)國策》

    《戰(zhàn)國策》是戰(zhàn)國末年和秦漢間人編輯的一部重要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后經過漢代劉向整理編輯,始定名為《戰(zhàn)國策》。全書共三十三篇,分國別編輯,依次是:西周一篇,東周一篇,秦五篇,齊六篇,楚四篇,趙四篇,魏四篇,韓三篇,燕三篇,宋、衛(wèi)合一篇,中山一篇。其時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國,約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稇?zhàn)國策》的內容,主要記載戰(zhàn)國時期各國謀臣策士游說諸侯或進行謀議論辯時的政治主張和縱橫捭闔、爾虞我詐的故事,也記述了一些義士豪俠不畏_、勇于斗爭的行為?!稇?zhàn)國策》長于議論和敘事,文筆流暢,生動活潑,在我國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

    2.了解背景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發(fā)生在戰(zhàn)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tǒng)一中國之前的6年。當時,秦已于公元前230年滅韓,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趙(秦滅趙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統(tǒng)一六國的大勢已定。地處趙國東北方的燕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當初,燕王喜為了結好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為人質。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為了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了報“見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或者刺殺秦王嬴政,使秦“內有大亂”,“君臣相疑”,然后聯(lián)合諸侯共同破秦。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fā)生的。

    三、整體感知及字詞解析:

    (一)、解題并梳理文章脈絡

    1.《荊軻刺秦王》這個標題是編者加上去的,你們覺得關鍵詞是哪一個?(“刺”)

    2.本文圍繞著一個“刺”字,展開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jié),閱讀時抓住“刺”,即可把握文章的脈絡。

    (一)刺之由:(“秦將王翦破趙──愿足下更慮之”)——故事開端。

    (二)刺之備:(“荊軻知太子不忍──終已不顧”)——故事發(fā)展。

    (三)刺之時:(“既至秦──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故事_。

    (四)刺之果:(末段)——故事結局。

    (二)、刺之由

    1.字詞解析

    ①進兵北略地:向北

    ②則雖欲長侍足下:則,那么。雖,即使。足下,您,指荊軻,表對說話對象的尊稱。又如:《陳涉世家》中“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③微太子言:如果沒有。又如:《岳陽樓記》中“微斯人,吾誰與歸?”

    ④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這不僅是個省略句,還是個倒裝句,經過調整后的語序是“秦王(以)千斤金,萬家邑購之”

    ⑤誠能得樊將軍首:果真。又如《陳涉世家》中:“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也表示假設關系。

    ⑦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窮:走投無路;困,處境困窘。今義,貧窮。古今異義。

    (三)、刺之備

    1.為行刺做了哪些準備?

    “準備信物”、“準備利刃”、“配備助手”、“怒斥太子”和“易水送別”五個場面。

    2.字詞解析

    ①皆為戮沒:讀wèi,被。

    ②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③而燕見陵之恥除矣:被

    ④將軍豈有意乎:是否

    ⑤既已,無可奈何:事已至此

    ⑥太子遲之:以……為遲

    ⑦仆所以留者:……的原因

    4.2第二學時評論(0)教學目標

    學習荊軻同情弱小和反抗_的義俠精神;通過合作交流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學習習慣。

    評論(0)學時重點

    學習古代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人物性格。

    評論(0)學時難點

    學習荊軻同情弱小和反抗_的義俠精神;通過合作交流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學習習慣。

    教學活動活動1【講授】荊軻刺秦王

    一、整體感知及字詞解析

    (一)、易水送別

    1.朗讀文章第9段

    要求讀準字音,學生常常將“太子和而歌”中的“和”讀成hé,應讀hè,解釋應和。

    2.字詞解析

    ①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者”,定語后置的標志

    ②皆白衣冠以送之:來,表目的

    ③既祖:已經

    ④又前而為歌曰:前,上前。為,wéi,作。

    ⑤發(fā)盡上指冠:向上

    ⑥于是荊軻就車而去:接近,登上

    ⑦終已不顧:回頭

    3.概括這段文字所寫的內容。

    指名學生回答,教師明確:易水送別

    4.朗讀時應讀出怎樣的感情?并中文中找到依據(jù)。

    學生自由討論。

    明確:悲、壯

    “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白衣戴白帽意味著荊軻此去兇多吉少,可謂是生人做死別。形成一種凄驚悲愴的氛圍,使人預感到事有不測。我們的習作中常見的外貌描寫是“他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不十分漂亮,也不十分丑陋”,外貌描寫是為中心服務的,不是為了寫外貌而寫外貌。

    “為變徵之聲”“復為慷慨羽聲”“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其中音樂由悲涼變?yōu)楸瘔?,低沉變?yōu)楦甙?,渲染悲壯氣氛?/p>

    “士皆垂淚涕泣”“士皆瞋目,發(fā)盡上指冠”,生離死別變?yōu)橥饠硱?。這慷慨悲歌的場面,千百年來激勵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湯蹈火、義無反顧!所要表現(xiàn)的是荊軻,為什么要寫送行的賓客?

    正如《_》中的“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薄坝谑琴e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zhàn)戰(zhàn),幾欲先走?!睂懹^眾的表情是為了突出_人技藝高超。

    “就車而去,終已不顧”,只用一個動作就突出表現(xiàn)荊軻義無反顧的剛毅性格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5.有感情地誦讀第9段

    (二)、厚遺蒙嘉

    1.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第11-13段內容。

    厚遺蒙嘉

    2.字詞解析

    ①持千金之資幣物:幣,(古義)禮品,泛指用作禮物的玉帛等物;(今義)貨幣

    ②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確實

    ③燕王拜送于庭:“拜送于庭”,狀語后置,即“于庭拜送”。

    ④使使以聞大王:使,派。使,使者。

    ⑤乃朝服:穿上上朝的禮服。

    (三)、廷刺秦王

    1.字詞解析

    ①以次進:按照

    ②秦武陽色變振恐:臉色

    ③群臣怪之:感到奇怪

    ④前為謝曰:為,wèi,為之,替(秦武陽)。謝,謝罪。又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

    ⑤圖窮而匕首見:窮,盡、完。見,通“現(xiàn)”,露。又如“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p>

    ⑥秦王還柱而走:跑

    ⑦箕踞以罵:箕,兩腳張開,如同簸箕。踞,蹲或坐?;?,以示輕蔑對方。又如《醉翁亭記》中的:“有亭翼然臨于泉上”。“翼”解釋為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2.第13段哪些字音重讀?并簡析原因。

    學生稍作思考,點名回答。

    明確:“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中的加點字重讀,獻圖時年十二就_的秦武陽竟“色變振恐”,引起了眾人的猜疑,眼看事情就要敗露,形勢非常危急。

    “荊軻顧笑武陽”中的加點字重讀,在這猝然生變的節(jié)骨眼兒上,荊軻面不改色心不跳,幾句話,既遮掩了秦武陽失常的表情,又頌揚了秦王的威風,使秦君臣上下疑竇消除。再加上一“笑”一“顧”一“前”,沉著機智、鎮(zhèn)定自若,表明他的確具有超人的膽略和非凡的氣質,可謂神勇之人。

    3.第14-16段要用什么樣的語速讀?

    學生討論思考。

    明確:14、15段讀荊軻的動作語速快,“取──奉──發(fā)──把──持──揕”,雙方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搏斗。讀毫無精神準備的秦王語速也要快,“驚──起──絕──拔──操──急”,慌得連劍也“不可立拔”。讀群臣語速慢,個個呆若木雞。霎時間,莊嚴的秦廷上,荊軻“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盡失其度”,最后竟出現(xiàn)“乃以手共搏之”的戲劇性場面。

    16段眼看著秦王要成為荊軻的劍下之鬼,由于侍醫(yī)夏無且以藥囊投軻,荊軻反被秦王“斷其左股”,轉瞬之間由優(yōu)勢轉為劣勢,最后反“被八創(chuàng)”,完全失去戰(zhàn)斗力。這一部分語速急促,突出地渲染了千鈞一發(fā)的緊張形勢。

    4.第17段哪些字音重讀?并簡析原因。

    學生稍作思考,點名回答。

    明確:“笑”、“罵”,繪形傳神,突出了荊軻的視死如歸和英雄虎膽。

    (四)課后作業(yè):試總結荊軻這一人物形象。

    47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