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教案設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由小編給大家?guī)淼母叨锢斫贪冈O計5篇,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高二物理教案設計篇1
1.教學目標
1.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等溫變化;
(2)掌握玻意耳定律的內容和公式;知道定律的適用條件。
(3)理解等溫變化的P—V圖象與P—1/V圖象的含義,增強運用圖象表達物理規(guī)律的能力;
1.2過程與方法
帶領學生經(jīng)歷探究等溫變化規(guī)律的全過程,體驗控制變量法以及實驗中采集數(shù)據(jù)、處理數(shù)據(jù)的方法。
1.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切身感受物理現(xiàn)象,注重物理表象的形成;用心感悟科學探索的基本思路,形成求實創(chuàng)新的科學作風。
2.教學難點和重點
重點:讓學生經(jīng)歷一次探索未知規(guī)律的過程,掌握一定質量的氣體在等溫變化時壓強與體積的關系,理解p-V圖象的物理意義。
難點:學生實驗方案的設計;數(shù)據(jù)處理。
3.教具:
塑料管,乒乓球、熱水,氣球、透明玻璃缸、抽氣機,u型管,注射器,壓力計。
4.設計思路
學生在初中時就已經(jīng)有了固體、液體和氣體的概念,生活中也有熱脹冷縮的概念,但對于氣體的三個狀態(tài)參量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是不清楚的。新課程理念要求我們,課堂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和實證精神。這節(jié)課首先通過做簡單的演示實驗,讓學生明白氣體的質量、溫度、體積和壓強這幾個物理量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然后與學生一道討論實驗方案,確定實驗要點,接著師生一道實驗操作,數(shù)據(jù)的處理,得出實驗結論并深入討論,最后簡單應用等溫變化規(guī)律解決實際問題。
高二物理教案設計篇2
一、知識目標
1、知道三相交變電流是如何產(chǎn)生的.了解三相交變電流是三個相同的交流電組成的.
2、了解三相交變電流的圖象,知道在圖象中三個交變電流在時間上依次落后1/3周期.
3、知道產(chǎn)生三相交變電流的三個線圈中的電動勢的值和周期都相同,但它們不是同時達到值(或為零).
4、了解三相四線制中相線(火線)、中性線、零線、相電壓、線電壓等概念.
5、知道什么是星形連接、三角形連接、零線、火線、線電壓及相電壓.
二、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將知識進行類比、遷移的能力.
2、使學生理解如何用數(shù)學工具將物理規(guī)律建立成新模型
3、訓練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的演繹思維能力.
4、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目標
1、通過了解我國的電力事業(yè)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熱情
2、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三相交流電的對稱美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三相電流在生產(chǎn)和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學生應對它有一定的了解.但這里只對學生可能接觸較多的知識做些介紹,而不涉及太多實際應用中的具體問題,三相交變電流在生產(chǎn)生活實際中應用廣泛,所以其基本常識應讓每個學生了解.
教法建議
1、在介紹三相交變電流的產(chǎn)生時,除課本中提供的插圖外,教師可以再找一些圖片或模型,使學生明白,三個相同的線圈同時在同一磁場中轉動,產(chǎn)生三相交變電流,它們依次落后1/3周期.三相交變電流就是三個相同的交變電流,它們具有相同的值、周期、頻率.每一個交變電流是一個單相電.
2、要讓學生知道,三個線圈相互獨立,每一個都可以相當于一個獨立的電源單獨供電.由于三個線圈平面依次相差120o角.它們達到值(或零)的時間就依次相差1/3周期.用掛圖配合三相電機的模型演示,效果很好.
讓三個線圈通過星形連接或三角形連接后對外供電,一方面比用三個交變電流單獨供電大大節(jié)省了線路的材料,另一方面,可同時提供兩種不同電壓值的交變電流.教師應組織學生觀察生活實際中的交變電流的連接方式,理解課本中所介紹的三相電的連接.
高二物理教案設計篇3
教學預設
使用幻燈片時充分利用它的高效同時,盡量保留黑板的功能始終展示本節(jié)課的知識框架。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努力使實驗簡化,給學生傳遞這樣一個信息──善于從簡單中捕捉精彩瞬間,從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和體驗科學(閱讀材料)。
練習題設計力求有針對性、導向性、層次性。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知道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
知道三種使物體帶電的方法及帶電本質。
知道電荷守恒定律。
知道什么是元電荷、比荷、電荷量、靜電感應的概念。
(二)過程與方法
物理學螺旋式遞進的學習方法。
由現(xiàn)象到本質分析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本節(jié)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從微觀的角度認識物體帶電的本質—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
科學家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的滲透─—課后閱讀材料。
教學重、難點
重點:電荷守恒定律
難點:利用電荷守恒定律分析解決相關問題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的相關問題。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今天開始我們進入物理學另一個豐富多彩,更有趣的殿堂,電和磁的世界。高中的電學知識大致可分為電場的電路,本章將學習靜電學,將從物質的微觀的角度認識物體帶電的本質,電荷相互作用的基本規(guī)律,以及與靜止電荷相聯(lián)系的靜電場的基本性質。
板書第一章靜電場
板書:電荷(復習初中知識)
1.兩種電荷:正電荷和負電荷:把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荷稱為正電荷,用正數(shù)表示。把用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所帶的電荷稱為負電荷,用負數(shù)表示。
2.電荷及其相互作用: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3.使物體帶電的方法:
摩擦起電──學生自學P2后解釋摩擦起電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為電荷守恒定律做鋪墊。
演示摩擦起電,用驗電器檢驗是否帶電,讓學生分析使金屬箔片張開的原因過渡到接觸起電。
接觸起電──電荷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上仔細觀察從靠近到接觸過程中還有哪些現(xiàn)象?──靠近未接觸時箔片張開張開意味著箔片帶電?看來還有其他方式使物體帶電?其帶電本質是什么?──設置懸念。
自學P3第二段后,回答自由電子和離子的概念及各自的運動特點。解釋觀察到的現(xiàn)象。
再演示,靠近(不接觸)后再遠離,箔片又閉合,即不帶電,有沒有辦法遠離后箔片仍帶電?
提供器材,鼓勵學生到時講臺演示。得出靜電感應和感應起電。
靜電感應和感應起電──電荷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
通過對三種起電方式本質的分析,讓學生思考滿足共同的規(guī)律是什么?得出電荷守恒定律。
學生自學教材,掌握電荷守恒定律的內容,電荷量、元電荷、比荷的概念。
高二物理教案設計篇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
2、知道力的分解是合成的逆運算,并知道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3、學會按力的實際作用效果分解力。
4、學會用力的分解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的物理現(xiàn)象。
過程與方法:
通過生活情景的再現(xiàn)和實驗模擬體會物理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通過對力的實際作用效果的分析,理解按實際作用效果分解力的意義,并感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聯(lián)系生活實際情景,激發(fā)求知__和探究的興趣。
通過對力的分解實際應用的分析與討論,養(yǎng)成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自覺性,培養(yǎng)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利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按力的作用效果進行力的分解。
教學難點:力的實際作用效果的分析。
三、教學過程
(一)引入:
1、觀察一幅打夯的圖片,分析為什么需要那么多人一起打夯。
2、模擬打夯,指出用多個力的共同作用來代替一個力的作用的實際意義,突出等效替代的思想。
3、引出力的分解的概念:把一個力分解成幾個分力的方法叫力的分解。
(二)一個力可分解為幾個力?
由打夯的例子可以看出一個力的作用可以分解為任意幾個力,最簡單的情況就是把一個力分解為兩個力。
(三)一個力分解成兩個力遵循什么規(guī)則?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因此把一個力分解為兩個分力也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四)力的分解實例分析
以一個力為對角線作平行四邊形可以作出無數(shù)個平行四邊形,因此把一個力分解為兩個力有無數(shù)組解,但如果已知兩個分力的方向,那力的分解就只有解了。如何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呢?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要根據(jù)力的實際作用效果確定分力的方向。
高二物理教案設計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彈力產(chǎn)生的條件。
2.知道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在力的示意圖中畫出它們的方向。
3.知道彈性形變越大彈力越大,知道彈簧的彈力跟彈簧的形變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會用胡克定律解決有關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在實際問題中確定彈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動手進行設計實驗和操作實驗的能力。
3.知道實驗數(shù)據(jù)處理常用的方法,嘗試使用圖象法處理數(shù)據(jù)。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真實準確地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體會科學的精神和態(tài)度在科學探究過程的重要作用。
2. 在體驗用簡單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規(guī)律的過程中,感受學習物理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善于把物理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的習慣。
教學重點
1.彈力有無的判斷和彈力方向的判斷。
2.彈力大小的計算。
3.實驗設計與操作。
教學難點
彈力有無的判斷及彈力方向的判斷.
教學方法
探究、講授、討論、練習
教學手段
教具準備
彈簧、鉤碼、泡沫塑料塊、粉筆、燒瓶(內裝紅墨水瓶塞上面插細玻璃管)
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鐵架臺、刻度尺、彈簧、鉤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