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的九年級化學教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由小編給大家?guī)淼娜私贪娴木拍昙壔瘜W教案5篇,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人教版的九年級化學教案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說出離子鍵的概念;掌握離子鍵的形成過程和形成條件;能夠熟練地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過程與方法】
通過用原子結構示意圖分析氯化鈉的形成過程,學生的抽象思維得到發(fā)展,綜合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學會從宏觀到微觀,從現(xiàn)象到本質的研究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宏觀到微觀的研究過程,逐漸養(yǎng)成科學的探究態(tài)度。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離子鍵、離子化合物的概念。
【難點】
離子鍵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提出問題】通過學習元素的知識,思考氯化鈉是由哪幾種元素組成的?
【學生回答】鈉元素和氯元素。
【提出問題】鈉原子和氯原子是如何形成氯化鈉的?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1.氯化鈉的形成過程
【播放視頻】金屬鈉在氯氣中燃燒
【提出問題】觀察實驗現(xiàn)象,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
【學生觀察并回答】金屬鈉在氯氣中劇烈燃燒,產(chǎn)生很濃的白煙。
【提出問題】思考產(chǎn)生的白煙是什么,如何用化學方程式表示這一過程?
【學生回答】產(chǎn)生的白煙是氯化鈉固體,用化學方程式表示:2Na+Cl2=2NaCl。
【提出問題】如何從原子的角度分析氯化鈉的形成過程?
【學生回答+教師解釋】氯原子核外最外層電子有7個,鈉原子核外最外層電子有1個,要達到8電子穩(wěn)定結構,鈉原子會失去一個電子,氯原子會得到1個電子。由此可知鈉原子失去一個電子變成Na+,氯原子得到一個電子變成Cl-,Na+和Cl-共同構成氯化鈉晶體。(教師結合原子結構示意圖板書或者動畫的方式進行講解。)
【教師講述】利用電子式表示氯化鈉的形成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講解原子的電子式如何書寫。)
2.離子鍵
【提出問題】根據(jù)以上分析可知氯化鈉晶體的構成粒子是什么?
【學生回答】氯離子和鈉離子。
【提出問題】既然氯化鈉晶體由氯離子和鈉離子構成,說明陰、陽離子的電荷并沒有中和,這說明陰、陽離子之間存在哪些作用力?
【學生回答】陰陽離子結合在一起,彼此的電荷不會中和,說明陰陽離子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說明陰陽離子之間除了吸引力之外還存在排斥力。
【教師引導】這種帶相反電荷離子之間的靜電作用稱為離子鍵。
3.離子化合物
【教師提問】由離子鍵構成的化合物稱為離子化合物。觀察以下的化合物中哪些屬于離子化合物?
MgO、Na2S、NaCl、Na2SO4、NaNO3、NH4Cl、(NH4)2SO4
【學生回答】MgO、Na2S、NaCl、Na2SO4、NaNO3
【教師補充】NH4Cl、(NH4)2SO4也屬于離子化學物。
【教師總結】離子化合物存在于:
(1)活潑金屬(指第一和第二主族的金屬元素)與活潑的非金屬元素(指第六和第七主族的元素)間形成的化合物。
(2)金屬元素與酸根離子之間形成的化合物(酸根離子如硫酸根離子SO42-、硝酸根離子NO3-、碳酸根離子CO32-等等)。
(3)銨根離子(NH4+)和酸根離子之間,或銨根離子與非金屬元素之間,例如NH4Cl、NH4NO3。(4)NaH、KH等活潑金屬氫化物。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升
【提出問題】如何用電子式表示Na2S的形成過程。
解析:用電子式表示如下,教師要強調(diào)帶有相同電荷的離子分開來寫。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獲有哪些,可以回答學到了哪些知識,也可以回答學習的感受。
布置作業(yè):元素的原理除了可以通過離子鍵形成物質之外,還可以通過什么形成物質?預習下一節(jié)課的內(nèi)容。
人教版的九年級化學教案篇2
教學重點:
分子概念的建立及對分子行為的微觀想象的形成;從宏觀和微觀上區(qū)分混合物和純凈物。
教學難點:
對分子概念的理解;領悟混合物和純凈物的區(qū)別。
通過實驗、圖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導學生抽象思維的方法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教學過程參考:
一、布置復習內(nèi)容和家庭小實驗
1.復習內(nèi)容:初二物理有關分子運動論的初步知識。
2.家庭小試驗:將等體積的大米與小米混合后觀察總體積的變化。
二、課堂教學過程
1.復習檢測(投影)
判斷下列變化的類型,并說明理由。
(1)水受熱變?yōu)樗魵狻?/p>
(2)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
2.引入
同學們想過沒有,我們周圍形形色色、豐富多彩的各種物質,象清澈的流水,閃亮的金屬,雪白的食鹽,它們是由什么構成的呢?
3.所要研究內(nèi)容的實施過程:
1)演示實驗
演示氨水與酚酞混合的試管實驗,學生觀察、匯報實驗現(xiàn)象(包括:混合前氨水、酚酞的顏色及混合后溶液的顏色;氨水的氣味)并判斷它們是否發(fā)生化學變化。
2)指導學生實驗
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兩人一組做書203頁氨分子擴散實驗。提出觀察要點:氨水與酚酞沒有直接接觸,能否使酚酞變紅?若有變化,變化的順序是什么?(學生觀察、記錄并匯報實驗現(xiàn)象)
3)提出問題
學生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氨水與酚酞沒有直接接觸,為什么酚酞點也會變紅?而且是由放氨水的地方由近及遠地變紅?老師補充問題:實驗時,氨水滴在棉花上,為什么你能聞到刺激性氣味?生活中白糖放在水里不一會兒就沒了,而水有了甜味?濕衣服能涼干?如何解釋這些現(xiàn)象,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物質是由什么構成的呢?
4)學生討論
學生大膽想象物質的構成,四人一組討論出現(xiàn)以上現(xiàn)象的原因。
5)匯報與交流:匯報交流討論結果。
6)解釋
結合學生的回答解釋:我們可以想象到物質是由許多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構成的。實驗中氨的小粒子跑到酚酞點處,酚酞就變紅。如果跑道我們的鼻孔里,接觸到嗅覺細胞,就能聞到氨的刺激性氣味。糖放在水中一會兒變沒了,而水有了甜味,是因為糖的小粒子擴散到水的粒子中間去了。濕衣服能涼干,是因為構成水的粒子在風吹日曬下擴散到了空氣中?,F(xiàn)在科學實驗已經(jīng)充分證明:物質都是由相應的粒子構成的,分子就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人教版的九年級化學教案篇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化學是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與變化規(guī)律的科學。
2.知道化學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fā)展關系密切。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具體的事例,體會化學與人類進步及社會發(fā)展的密切關系,認識學習化學的價值。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討論交流,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激發(fā)學生親近化學、熱愛化學并渴望了解化學的情感。
2.激發(fā)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教學重點
1.激發(fā)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
2.培養(yǎng)學生親近化學、熱愛化學并渴望了解化學的情感。
三、教學難點
知道化學是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與變化規(guī)律的科學。
四、教學準備
教學設備:投影儀,計算機,教學課件。
實驗用品:事先用酚酞溶液寫好“化學”字樣并晾干的濾紙,事先用酚酞溶液畫好“小笑臉”并晾干的濾紙,稀氫氧化鈉溶液,稀鹽酸,濃氨水。
人教版的九年級化學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感受化學在促進社會發(fā)展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學習的志向。
2.認識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激發(fā)對化學現(xiàn)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
3.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構成的,初步形成物質構成的微粒觀。
4.初步建立宏觀與微觀聯(lián)系的思維方式。
5.認識化學的兩面性,初步樹立綠色化學觀。
重點、難點:
1.認識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構成的,初步形成物質構成的微粒觀。
3.初步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學習的志向。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景]在我們正式學習化學課前,請同學們談談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與化學有關的知識和經(jīng)驗。
[學生活動]交流生活中對化學的感知。
一、化學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提出問題]化學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學生學習]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
[學生活動]設想來到與世隔絕的荒島,沒有了化學制品,你的生活會是什么樣子?
二、觀察化學變化
[閱讀分析]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定義。
[活動天地]觀察化學變化的現(xiàn)象。
引導觀察現(xiàn)象,認識儀器,準確地記錄并記憶實驗現(xiàn)象。部分環(huán)節(jié)由學生參與完成,活躍課堂氣氛。
總結以下幾點:
1.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
2.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區(qū)別。
3.開展化學研究的基本目的。
4.認識化學的兩面性,了解綠色化學觀。
三、化學變化的奧秘
閱讀想象水的構成,初步建立宏觀與微觀聯(lián)系的思維方式。明確以下幾點:
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構成的。
2.每個水分子由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構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4.化學變化的本質就是生成了與原來物質組成或結構不同的新物質。
5.通過原子種類、元素種類、物質種類的數(shù)量比較,體驗物質構成的豐富多彩。
[課堂小結]
本節(jié)重點是認識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構成的,初步形成物質構成的微粒觀;初步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學習的志向。
[課后作業(yè)]
1.記憶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定義。
2.完成P6交流共享。
3.記憶有關實驗現(xiàn)象。
人教版的九年級化學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主要物理性質和用途;
(3)初步認識純凈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區(qū)分—些常見的純凈物和混合物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測定空氣里氧氣含量”實驗的操作、觀察、分析,了解空氣的組成;
(2)通過對空氣、氧氣等幾種常見物質的比較,了解混合物和純凈物的概念;
(3)通過對空氣污染情況的調(diào)查,知道空氣污染的危害,學會一些簡單的防治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初步了解空氣污染給人類帶來的嚴重危害;
(2)知道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
(3)養(yǎng)成關注環(huán)境、熱愛自然的情感。
【內(nèi)容分析】
本單元是學生學習的第一大類物質。空氣是人人都離不開的物質,由于看不見,摸不著,學生只知其重要,卻又不十分清楚空氣到底是什么。
本單元選擇空氣和氧作為初中化學中接觸具體物質知識的開端,不僅因為小學自然課中對空氣和氧氣的知識已有過介紹,如空氣有體積、有質量、形成大氣壓、空氣流動就形成風等;更重要的是因為它們在自然界分布極廣、是自然界維持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條件、是化工生產(chǎn)的廉價資源;它與人類的生活關系最為密切,是人類須臾不可離開的天然物質;還因為氧氣是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元素,它能與多種金屬和非金屬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過對它們的認識和了解,可以比較順利地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秘。
選擇以空氣為題,開始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是符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科學教育”的原則的。學生對空氣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因此內(nèi)容的安排既不能與小學自然課中的知識重復,又應以此為基礎。本課題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
這三部分內(nèi)容相互密切聯(lián)系,并逐步深入??諝馐怯墒裁唇M成的(氮氣、氧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等)、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用途)、保護空氣(污染與保護)總的看來,本課題教學是很容易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可以說不存在什么教學難點。
本課題主要研究空氣的成分及空氣污染的有關知識。小學自然課中學過有關空氣的知識,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基礎?!皬氖煜さ氖挛锶胧帧庇欣谂囵B(yǎng)學生的興趣。把“空氣”作為較系統(tǒng)地學習和研究化學的開始,有利于引導學生進入化學殿堂。
【教學模式】
調(diào)查與討論,實驗探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chuàng)設情境:
引入課題:
利用電腦播放一段身邊美麗的自然環(huán)境,藍天、白云、溪水、綠樹、陽光,引出我們須臾離不開的空氣
請大家做個深呼吸,你能用一個簡單的實驗或實例來說明無色無味不易察覺的空氣確實存在嗎?
討論發(fā)言:
能夠說明空氣確實存在的實驗或實例。
學生互相評價。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學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
引導學生探究,激發(fā)探究欲望,激活學生的思維。
實驗導學探究原理
(過渡)出示拉瓦錫的照片以及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所用裝置的圖片,并講述拉瓦錫發(fā)現(xiàn)空氣組成的故事。
仿照這個著名實驗的原則,我們也來測定空氣里氧氣的含量。
[實驗2—1]所需的儀器,并組織學生搶答下列問題:
1、有關儀器的名稱;
2、集氣瓶中有物質嗎?
3、誰能說出空氣的成分有哪些?要求學生按教材中圖2—3連接裝置并實驗,適時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記錄實驗結果。
聽故事、思考問題:
拉瓦錫在實驗過程中是如何發(fā)現(xiàn)氣體減少了1/5的?
搶答有關問題。
連接裝置,進行實驗,觀察現(xiàn)象并及時記錄。
通過搶答,鞏固舊知,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同時活躍課堂氣氛,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
知道實驗是學習化學的基礎。通過學生自主的實驗探究過程,體驗實驗過程中的成功與失敗。
觀察記錄分析討論
你在實驗過程中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你能分析原因嗎?請把看到的現(xiàn)象及你的分析與同組的同學交流一下。
引導學生從兩方面來分析:
1、實驗成功,描述現(xiàn)象;
2、實驗失敗,尋找原因。
(小結)
由于紅磷燃燒消耗了瓶內(nèi)的氧氣,導致集氣瓶內(nèi)的氣壓減小,因而水倒流。
1、描述實驗現(xiàn)象;
2、小結并交流成功的經(jīng)驗;
3、尋找并分析失敗的原因。
讓學生在觀察與討論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中培養(yǎng)科學觀察、規(guī)范表達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樹立實事求是、嚴謹務實的科學態(tài)度。
分析討論
1、根據(jù)拉瓦錫的研究結果,氧氣約占1/5,而我們在實驗中,為什么氣體減少的體積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紅磷熄滅后瓶內(nèi)還有沒有殘余的氧氣?
分組討論、交流結果:
1、水面上升不滿1/5的原因有:①裝置漏氣或紅磷不足等;②當氧氣含量低時,紅磷不能繼續(xù)燃燒。
2、沒有對實驗現(xiàn)象作進一步的分析、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
形成歸納總結概念:
在上述探究活動的基礎上,師生共同歸納空氣的主要成分:由與紅磷反應的氣體(氧氣)和與紅磷不反應的氣體(氮氣)組成。
閱讀教材的有關內(nèi)容,歸納空氣的組成成分,形成反應的文字表達式、化學符號。
引導學生對所獲得的事實與證據(jù)進行歸納,得出結論。培養(yǎng)學生的規(guī)范表達能力。
觀看課件
播放課件空氣的成分測定
觀看思考
通過課件,加深學生對空氣成分的測定的認識
收:
分析討論
合:
得出結論
(比較)氮氣、二氧化碳、紅磷、空氣、河水、礦泉水等物質,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純凈物?(小結)
空氣是由多種成分組成的,這樣的物質叫混合物。而氧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它屬于純凈物。
比較各物質的異同,歸納混合物和純凈物的概念。
讓學生學會運用比較的方法,通過比較,可以清晰地掌握概念。
總結
回憶歸納總結本課題知道了哪些知識?
引導總結本課題內(nèi)容要求。
讓學生了解空氣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