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赤壁懷古教案優(yōu)秀范本
推薦文章
同學們,我們先來欣賞一首由我國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楊洪基的《滾滾長江東逝水》,同學們可以任自己的思想任意馳騁在古戰(zhàn)場。讓我們踏著這雄渾的男聲獨唱,走進三國,走進赤壁,走進《念奴嬌·赤壁懷古》。下面小編給你分享念奴嬌赤壁懷古教案,歡迎閱讀。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案
介紹課文,激發(fā)興趣
許多古人,當他們看到名山大川時,一定會有感慨。如孔子的《登泰山,天下小》、范仲淹的《洞庭之憂》、歐陽修的《楚州行》、《山河之醉》等。他們的心為山動,他們的感情為水,為錦,為文化,為中國篇章,噴涌而出,留下許多獨特的歌曲。宋代詩人蘇東坡來到紅崖古戰(zhàn)場。他也左右為難。他寫了一個新年除夕,讓全世界都來歡唱。今天我們要學習蘇軾的代表作《赤壁懷舊》。
對內(nèi)容的整體感知和理解
1. 學生自讀課文,完成:
(1)拿出預覽卡,熟悉作者及創(chuàng)作背景;
(2)自由閱讀,猜測作者的感受。
2. 利用多媒體播放視頻模型閱讀
3.學生一起讀
4. 小組討論和交換自學收入
你覺得這個詞怎么樣
(2)提出你不理解的單詞和句子
5. 老師的總結(jié)
這是一首關(guān)于蘇軾在赤壁古戰(zhàn)場上游歷的詩。因為現(xiàn)在的場景,他回憶過去,感受自己的處境,表達自己的感受。
欣賞的滋味
(一)閱讀和討論
1. 學生應動情地向老師朗讀,討論并完成以下問題:
用什么詞來形容赤壁的景色?使用什么修辭?從什么角度?什么調(diào)子?這首詩的意境是什么?
2. 讓學生嘗試用優(yōu)美的句子再現(xiàn)風景部分的句子,體會詩歌的意境。
東入長江洶涌澎湃,懸崖峭壁高聳入云,洶涌的波濤拍擊著江岸,滾滾的江河沖上千萬條雪波。
3.面對壯麗的赤壁風光,我們自然會想起曾經(jīng)在這里生活過的英雄們。請充分發(fā)揮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曾經(jīng)生活在這里的英雄們。
五關(guān)六將后,關(guān)云昌在長坂坡飲兇張飛。方天拿起舉世無雙的戟,抽出軍服。他的策略。諸葛亮在人世間是很難對付的。
(2)學生可以自由閱讀并思考以下問題
作者從什么角度來描寫周瑜?主題是什么?作者自己的情況如何?主題是什么?
(3)學生思考:追求周瑜是理想,被困是現(xiàn)實。情感基調(diào)的矛盾實際上反映了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如何解決這一矛盾:“人生如夢”。人生短暫而虛幻。我們?yōu)槭裁匆獔猿?
將酒灑入河中,以酒祭月,是希望永恒的悲哀隨河而逝。情感和動作表現(xiàn)出一種超然和開放。
(四)總結(jié)
內(nèi)容:情感、風景、歷史、抒情
基調(diào):意氣風發(fā),感情豐富,豪邁而凄涼
整首詩是山水、懷舊、抒情的完美結(jié)合。
IV.擴展和改進
1. 比較豪放詞與婉約詞在閱讀中的文體差異
(1)投影顯示“雨鈴”
(3)老師總結(jié)了于文寶《吹劍》中的一句話。
委婉語:“十七八姑娘,紅牙盤,宋揚,劉安,小鳳,月虧”;
粗體字:“通西漢,銅琵琶,鐵翠板,歌江東。”
2. 有人說:“人生如夢,江上明月”。這個句子含有否定成分。試著結(jié)合作者的生活和寫作背景來談談作者的觀點。根據(jù)現(xiàn)實生活的現(xiàn)實,當代青年應該樹立什么樣的人生觀。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案
知識目標:了解蘇軾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詞的寫作背景。
能力目標:1、誦讀吟詠,感受詩詞恢宏開闊的意境。
2、學習品析,感受詞人壯志難酬的心懷。
情意目標:理解詞人復雜的心情,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
教學重點:1、情與景的自然結(jié)合
2、誦讀本詞誦讀吟詠,感受詩詞意境。了解蘇軾的創(chuàng)作風格。
教學難點:情與景的自然結(jié)合
教學方法:談話法 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由林語堂對蘇軾的評價引入新課,林語堂說:“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悲天憫人的道德家、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散文家、大書法家、一個創(chuàng)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diào)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一個生性愛開玩笑的人。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yōu)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這就是蘇軾,本文的作者。
二、解題:
(1)說說蘇軾:蘇軾,(1037—1101),字 子瞻,號 東坡居士,北宋杰出的詞人、詩人和散文家、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宦海沉浮。
(2)談談題目:《念奴嬌·赤壁懷古》,看看“念奴嬌”和“赤壁懷古”,哪個是題目?
解釋:《念奴嬌》是詞牌名,‘念奴’為唐天寶年間的著名歌伎,因其音調(diào)高亢,遂取為調(diào)名?!赌钆珛伞酚置栋僮至睢贰洞蠼瓥|去》《酹江月》《湘月》《壺中天》等。 上、下闋100字,有平韻、仄韻兩體?!冻啾趹压拧肥菢祟}。赤壁,即黃州,今湖北黃岡。赤壁、赤鼻磯,并非真正的三國赤壁古戰(zhàn)場。懷古:追懷古昔,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件。
(3)講講宋詞:宋詞是繼唐詩之后的又一種文學體裁,是古典文學繼唐詩之后的又一文學高峰?;痉譃椋和窦s派、豪放派兩大類。婉約派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秦觀等。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辛棄疾、蘇軾、岳飛、陳亮等。他們遠從《詩經(jīng)》、《楚辭》及《漢魏六朝詩歌》里汲取營養(yǎng),又為后來的明清戲劇小說輸送了養(yǎng)分。直到今天,宋詞仍在陶冶著人們的情操,給人們帶來很高的藝術(shù)享受。
(4) 聊聊背景:這首詩是蘇軾在什么境況下寫的?
解釋:宋神宗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往黃州作團練副史。這是個閑職,他在舊城營地辟畦耕種,游歷訪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長了他逃避現(xiàn)實和懷才不遇的思想情緒但由于他豁達的胸懷,在祖國雄偉的江山和歷史風云人物的激發(fā)下,他借景抒情寫下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名篇。而他于元豐五年寫下的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則堪稱其豪放詞的代表作。
三、讀文:
(1)自由朗讀;(2)集體朗讀;(3)個別朗讀;(4)聽讀課文。
四、探討:
1、大家思考一下,文中哪些句寫得比較有氣勢?可自由發(fā)言,說說你的理由。
——第一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寫得很好,其中的‘江’字,直接用一個“大”字來修飾,有一種橫空而來的磅礴氣勢,開篇就定下了這種高昂的氣勢。
——第三句“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這一句更有氣勢。三個短語分別從形、聲、視等角度結(jié)合起來寫,由岸邊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處,寫出了“赤壁”的雄偉壯麗,波瀾壯闊的畫面。請大家一齊讀一讀,要讀出氣勢。
2、讀了這首詞,你從中讀到了什么?你能否從中讀出一些問題?
五、欣賞:
(一)上片第一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1、這一句的意思是:滾滾的長江水一直向東流去,大浪淘洗盡了千百年來江水中的風流人物。 對嗎?
明確:“江水”比喻時光。如孔子曾經(jīng)說過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蘇軾只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蘇軾,我們就會想起這句“大江東去”。如此的磅礴氣勢,更讓我們聯(lián)想起李白的那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2、這句詞中江水有什么特點?此句在文中又有什么作用?
明確:不僅寫出了長江奔流浩浩蕩蕩、氣勢磅礴,而且將寫景與寫人融合為一體。在這里,長江已不僅僅是一條流水的名字,更是滔滔歷史江水的代名詞。作者面對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蕩,懷想往昔無數(shù)的風流人物。為下闋英雄出場作了很好的鋪墊。 這一句似乎很熟悉,(唱),“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這兩句,跟蘇軾這兩句幾乎完全一樣,“滾滾長江東逝水”就是“大江東去”,“浪花淘盡英雄”就是“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樣不一樣?(把“風流人物”換成“英雄人物”,大家覺得可以不可以?)
——你認為,什么樣的人是“英雄人物”,什么樣的人稱得上是“風流人物”?
3、背誦第一句。
(在蘇軾的心中“風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樣不同,提醒接著往下看)
(二)上片第二句:“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1、你讀出了什么意味?
明確:這里已經(jīng)把前三個小句子具體化了,怎么具體化的?分別看看。
(1)“大江”這里具體化為“故壘”;
(2)“千古”這里具體化為“三國”;
(3)“風流人物”這里具體化為“周郎”。
——如果說,前面是大場景、遠景,而這里就是小場景、近景了,如同鏡頭拉近了。
——蘇軾知道他所游覽的不是真正的赤壁,“人道是”三個字就特意說明,“是人們說”。
2、大家再考慮,這個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明確:不能,“周郎”給人一種年輕的感覺。 “郎”字,顯得特別年輕瀟灑。
3、大家再想想,人名與地名相提并論,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別意義嗎?
明確:赤壁是因為周瑜才聞名的。反過來說,周瑜因為在赤壁指揮了赤壁大戰(zhàn),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讓周瑜留名的。 齊背第二句。
4、那么,“赤壁”是一種什么景觀呢?接下來就進行具體描寫了。我們一起來讀、背。
(三)上片第三句:“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1、大家考慮,這三個短語分別是從什么角度來寫的?
——“亂石穿空”是從形的角度寫的,寫出了石頭那種奇形怪狀,那種參差交錯。只有這樣來寫石頭,才能寫出戰(zhàn)場的景觀特點。
——“驚濤拍岸”是從聲的角度寫的。“驚”的繁體字怎么寫?只有知道繁體字才知道這個“驚”的意義,這里是“驚馬”的意思,如驚馬一樣的波濤,拍擊著岸邊,非常兇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這是一江怒濤。
——“卷起千堆雪”則是從視的角度來寫的,寫出了“赤壁”的雄偉壯麗和波瀾壯闊。
2、用散文化的語言描繪這幅畫面,你覺得哪些字詞用得好,為什么?
明確:實寫赤壁之險峻雄奇,動心駭目。巨濤拍岸,怒濤洶涌,浪花千疊,如雪堆積不斷。
v “穿”——寫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氣勢;
v “拍”——寫出江水與岸拍擊的力度;
v “卷”——寫出波濤的巨大力量。
有動有靜、有聲有色,寥寥數(shù)筆便勾畫出一幅雄奇壯麗的雪浪圖。令人想到當年赤壁鏖戰(zhàn)的壯闊場面,為下片追懷英雄渲染氣氛。
(四)上片第四句:“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1、這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確:“江山如畫”是對前三句的概括,“一時多少豪杰”是對下闋寫人的開啟。
“如畫的江山”是一個舞臺,是風流人物活動的一個舞臺,在某種程度上,是如畫的江山蘊育、塑造了風流人物。“一時”,指的當然是三國這段時期,而下片就集中筆墨描繪周瑜。
——上片描繪了一種雄奇壯麗的景觀,而下片主要塑造了周瑜這個人。
2、我們還是把上片一起來誦讀一下。要讀出豪情,讀出氣勢。
(1)男女生分句輪流讀。(2)齊背。
(五)“公瑾”再議(下片第一句)“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
1、試著修改一下原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我們能否把“公瑾”換成“周郎”,能否把“初嫁”換成“出嫁”。
明確:不能換。
——公瑾是字,這里帶著尊敬的態(tài)度去寫。
——再用“周郎”就與前面重復了。
——初嫁,是剛剛出嫁,而“出嫁”則沒有這種剛出嫁的意思。
——如果用“出嫁”,那就體現(xiàn)不出是小喬,而是老喬了。
——可是,我要告訴大家,這里,蘇軾是真的“錯”了,在指揮赤壁之戰(zhàn)的時候,小喬并不是剛剛嫁給周瑜,而是已經(jīng)嫁給周瑜十年了。赤壁之戰(zhàn)是建安十三年發(fā)生,而小喬嫁給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經(jīng)真的不是小喬,的確是老喬了。那么大家是不是要考慮一下,此處,蘇軾難道真的不知道小喬已經(jīng)嫁給周瑜十年了嗎?那么蘇軾為什么又非得那樣寫不可呢?
明確:“風流人物”就是跟美女與英雄有關(guān),是用美女來陪襯英雄,說明周瑜是特別懂得情感的,是懂得愛情的。在蘇軾心目中,只會沖沖殺殺的人,不能算作“風流人物”,“風流人物”須得有兒女情長。“風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膽,還得要有柔腸。所以,蘇軾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戰(zhàn),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爾新婚放在一塊來寫,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風流人物”那“兒女情長”的一面。
2、關(guān)于“英雄人物”似乎只讓人們想到了英勇頑強、剛毅果斷、堅忍不拔,那樣一種豪氣,一種氣概。就如同詞中“雄姿英發(fā)”四字,表現(xiàn)的就是風流人物的另一面,即英雄氣概的一面。
3、那么“羽扇綸巾”說的又是“風流人物”的哪一面呢?
明確:“羽扇綸巾”實際不是武將的裝扮,而是文臣的裝扮。是說周瑜有文采的一面。這里表面上寫周瑜的外在裝扮,其實以此來寫周瑜智慧與聰明的一面。這樣,我們就把關(guān)于“風流人物”一詞解釋清楚了。蘇軾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樣的剛?cè)嵯酀?、文武雙全的“風流人物”!
4、大家再想想,毛澤東《沁園春·雪》里的“風流人物”,能不能也這樣理解呢?
明確:不能。毛澤東的詞中的“風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義,是指才能出眾、品格超群、對歷史發(fā)展有巨大影響的杰出人物。毛澤東在詞中也一一列舉:“唐宗宋祖,略輸文采”“成吉思漢,只識彎弓射大雕”。說他們夠不上“風流人物”,是說他們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韜。所以,毛澤東才說“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5、接下來,蘇軾仍然圍繞著周瑜進行細致描寫,“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如果說前面幾句屬于正面描寫的的話,那么,大家想一想這一句呢?
明確:側(cè)面描寫。用“檣櫓灰飛煙滅”來襯托他的指揮藝術(shù)。
“談笑間”與“檣櫓灰飛煙滅”就是對比。前面十分輕松,跟玩似地,后面就出現(xiàn)了那么強烈的效果。
6、“檣櫓灰飛煙滅”由于版本不同,“檣櫓”有的版本作“強虜”。這兩個詞,你覺得哪個更好?
明確:“強虜”好,強調(diào)了人的強大,恰好與“灰飛煙滅”形成一種強烈的效果,敵人非常強大,但是,在周瑜的鎮(zhèn)定自若的指揮下,強大的敵人“灰飛煙滅”,變成了煙云。
——“檣櫓”更巧妙,更含蓄。大家都知道,文章的用詞,直接好呢,還是含蓄好?當然還是含蓄更好。“檣櫓”,這里不應該只指艦船,更應當指曹操的所有八十萬水軍。“檣櫓”更能夠體現(xiàn)曹軍的“水軍”的特點,更可以讓我們想起曹操的武裝,就如同現(xiàn)在的什么驅(qū)逐艦、巡洋艦、魚雷艇之類的一樣。
(六)蘇軾何思:“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1、作者為什么思慕周瑜?蘇軾從幾個方面將周瑜與自己進行了比較?
(1)詞中的周瑜年輕有為,風流倜儻,溫文爾雅卻又有雄才大略,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2)懷古是為了思今。詞人贊美周瑜意在抒發(fā)自己年將半百而功業(yè)無成的感慨(詞人47歲,周瑜24歲)。 他是多么渴望有如三國那樣的豪杰人物,來扭轉(zhuǎn)宋廷不景氣的現(xiàn)狀啊!最最渴望的就是自己能象周瑜那樣建功立業(yè),一展宏圖。這正是詞人緬懷周瑜的原因之所在。
周瑜 蘇軾
年齡:20幾歲 47歲
生活:幸福美滿 屢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華發(fā)
職位:東吳都督 團練副使
際遇:功成名就 功業(yè)未成
2、自由討論:
(1)“故國神游”,“神游者”是誰?周瑜還是蘇軾?
明確:“神游者”可能是蘇軾,蘇軾從上片的來到大江邊,描寫長江的景觀,然后又懷想英雄豪杰,懷想風流人物,也就是懷想周瑜,想做周瑜那樣的風流人物。這些都是蘇軾在“神游”,是蘇軾的精神在這個舊戰(zhàn)場上巡游。
然而這里的關(guān)鍵是“故國”二字怎么解釋,如果當成“曾經(jīng)的故土”講,那么這里顯然不是蘇軾的“曾經(jīng)的故土”,而只能是周瑜曾經(jīng)領兵打仗的故土。 而“神游”也就只能是周瑜在“神游”了。再者如果“神游人”是蘇軾的話,那么,他就不會寫成“故國”了,而應寫成“古國”,“古國”才能是“舊戰(zhàn)場”。而“故國”一般應解釋成“故土”、“故鄉(xiāng)”,或者引申解釋成“故地”,即曾經(jīng)到過的地方。而此地是周瑜的“故地”而非蘇軾的“故地”。
(2)“多情應笑我”,這句怎么理解?兩種理解:
一種理解是,“應笑我多情”,即蘇軾在人生失意、人生低潮、年華老大的時候,還懷想什么 “風流人物”,太多情了,也就是說,是蘇軾“多情”。
第二種理解是,“多情應笑”后面應當是逗號,“我”應當歸屬下面,形成“我早生華發(fā)”。“多情”實際是“多情人”,“多情人”指的是“周瑜”。
明確:第二種理解對。
——蘇軾是假設周瑜死后還有靈魂。蘇軾想:如果周瑜的神靈還在舊戰(zhàn)場上的話,知道我在懷想他,那么周瑜會笑我。并且“多情”二字正好扣合著前面“風流人物”,周瑜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
——“多情自古傷離別”,“多情”就是“多情人”,是名詞。如果理解成“應笑我多情”,那么,就是蘇軾“多情”,“多情”就是動詞了,明顯不對。
——蘇軾的“多情”二字與柳永的“多情”二字是一個意思,都是“多情人”的意思。
(3)如何理解“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這句,也有兩種解釋:
一種理解是此時蘇軾善于自我解脫,自解自慰,比較達觀。
一種理解是此時的蘇軾有些消沉,憤懣無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明確:第一種更好些。因為就全詩而言格調(diào)比較昂揚向上。
——大家想想,蘇軾此時已經(jīng)47歲了,他被貶謫到黃州,游覽赤壁美景,如畫江山,肯定深有感動,特別有一種深深的失落感。想想自己,年華老大,而功業(yè)少成??扇思抑荑?,僅三十歲,就已立下赫赫戰(zhàn)功,名垂青史。自己能與周瑜比嗎?想到這,肯定心境蒼涼,消沉之情是難免的。
但是,蘇軾畢竟是蘇軾,他并沒有真的消極,他又特別想得開,蘇軾可能在想,所有的風流人物都已經(jīng)隨著歷史的潮水而被滌蕩了,即使周瑜這樣的人物不也是“浪淘盡”了嗎?人生就如同夢境一般,何必過于執(zhí)著呢?不如意事十之有八九,所以他特別灑脫,把酒灑在地上祭奠江月。當然,兩方面都得顧及到才好,不能過分強調(diào)哪一方面。
六、拓展:
1.豪放和婉約也不是絕對的,豪放的蘇軾也有柔婉的作品。
如《江城子》,蘇軾最典型的婉約詩。
《江城子》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 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2.與課文有關(guān)的杜牧的《赤壁》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朗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思考: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一句用的表現(xiàn)手法是什么?
?、?“東風”一詞的深層寓意是什么?
③這兩句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龠@一句表現(xiàn)手法是運用典故。
② “東風”一詞的深層寓意是建功立業(yè)的各種條件和因素。
?、矍鄣姆从沉嗽娙说囊钟舨黄胶秃浪亟???畤@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另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七、總結(jié):
用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的結(jié)尾總結(jié)全文
在《蘇東坡突圍》文末余秋雨寫道:“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fā)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jié)果—— 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jīng)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chǎn)生。”
八、作業(yè):
背誦全詩。
附:板書設計: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案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感知詞的內(nèi)容 。
2、了解豪放派的特色;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審美情趣,培養(yǎng)鑒賞能力 。
3、體會詞人壯志未酬的感慨,樹立自己的理想 。
教學重點:
1、體會情與景的自然結(jié)合 。
2、誦讀本詞 。
教學難點:體悟詞的意境和語言 。
教學方法:誦讀法、指導法、討論法 。
教學媒體:多媒體 。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先來欣賞一首由我國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楊洪基的《滾滾長江東逝水》,同學們可以任自己的思想任意馳騁在古戰(zhàn)場。讓我們踏著這雄渾的男聲獨唱,走進三國,走進赤壁,走進《念奴嬌·赤壁懷古》。
二、文體常識、作者和寫作背景
1、詞牌介紹
念奴嬌:念奴是唐代天寶年間著名的歌妓,調(diào)也因此得名。它有雙調(diào),有平韻、
仄韻兩體,仄體有100字,較為常用,平韻用者較少。
2、作者介紹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 畫家,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書法與黃庭堅、米市、蔡襄并稱“宋四家”。與其父蘇詢、其弟蘇轍并稱“三蘇”。
3、背景簡介
北宋元豐五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游赤鼻磯,作詞抒懷?!赌钆湣肥翘K軾貶官黃州后的作品。43歲(元豐二年)時因作詩諷刺新法,被捕下獄,出獄后貶官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個閑職,他在舊城營地辟畦耕種,游歷訪古,政治上失意,滋長了他逃避現(xiàn)實和懷才不遇的思想情緒,但由于他豁達的胸懷,在祖國雄偉的江山和歷史風云人物的激發(fā)下,借景抒情,寫下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名篇,此詞為其代表作。
三、整體感知課文,結(jié)合注釋串講詞意。
1、找同學朗讀此詞,糾正字音。
2、聽示范朗讀,注意讀音及節(jié)奏。
3、找同學結(jié)合注釋翻譯,及時點撥。
4、老師講解翻譯。
課文譯文
滾滾的長江水向東奔流而去,波浪滾滾,千古的英雄人物都(隨著長江水)逝去。那舊時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就是三國時候周瑜(作戰(zhàn)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直刺天空,大浪拍擊著江岸,激起一堆堆雪白的浪花。江山像一幅奇麗的圖畫,那個時代匯集了多少英雄豪杰。
遙想當年的周瑜,小喬剛嫁給他,他正年經(jīng)有為,威武的儀表,英姿奮發(fā)。(他)手握羽扇,頭戴綸巾,談笑之間,(就把)強敵的戰(zhàn)船燒得灰飛煙滅。(此時此刻),(我)懷想三國舊事,憑吊古人,應該笑我自己多情善感,頭發(fā)早早地都變白了。人生在世就象一場夢一樣,我還是倒一杯酒來祭奠江上的明月吧!
四、深入探究,語句分析。
1、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把傾注不盡的長江與名高累世的歷史人物聯(lián)系起來,布置了一個極為廣闊而悠久的空間和時間背景。它既使人們看到大江的洶涌奔騰,又使人想見風流人物的氣概,更可體味到作者兀立江岸憑吊勝地、才人所誘發(fā)的起伏激蕩的心潮,氣魄極大,筆力非凡。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在長江這里,自古出現(xiàn)過許多威武雄壯的戰(zhàn)爭故事。在開始尋找英雄們遺跡的時候,詞人終于找到了他心中最景仰的英雄--“周郎”。但他在這里卻先埋下一筆,暫時不展開寫,引起懸念。
2、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作者寫赤壁時,為了巖石的陡峭,就夸張為“穿空”;為了寫江濤洶涌、浪花怒卷,就夸張為“千堆雪”,寥寥數(shù)筆便勾勒出赤壁的壯麗景色。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用此句感嘆語輕輕結(jié)住,將江山之勝和懷古之情融合為一體。這樣的景物描寫,讀罷使人止不住內(nèi)心的激蕩,頗有“天風海雨迫人”之感。
3、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
(1)、周瑜指揮赤壁之戰(zhàn)時,年紀很輕。
(2)、以美女襯托英雄,更表明他當時春風得意。
(3)、小喬的姐姐大喬是孫權(quán)的嫂子,所以周瑜和孫權(quán)外看是君臣之別,內(nèi)觀則是連襟之親。周瑜能夠取得孫權(quán)的絕對信任,這是他能夠建功立業(yè)的一個重要條件。
4、羽扇綸巾,談笑間,墻櫓灰飛煙滅。
赤壁之戰(zhàn)對吳軍來說,是一場以弱勝強的戰(zhàn)斗,而作為吳軍統(tǒng)帥的周瑜不僅沒有絲毫的膽怯,反而從容閑雅,談笑之間,就把敵方的戰(zhàn)船燒成灰燼。這種指揮鎮(zhèn)定的風度何等令人生敬!作者這樣稱頌周瑜,表明他也渴望能像周瑜一樣為自己的國家建立豐功偉業(yè)。
5、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
作者的情緒不斷變化,由欣賞山河之美到贊賞追慕英雄豪杰,作者渴望建功立業(yè),的理想很明顯地透露出來,詞意至此,已經(jīng)達到高潮。但這些都是 “神游”,眼前現(xiàn)實卻是“我”的“多情”,“早生華發(fā)”。
6、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蘇軾我國文學史上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從36歲起,就開始過貶謫的生活。 因反對王安石變法,他第一次出判杭州,44歲時再貶黃州。1085年宋憲宗時,司馬光為相,一度奉召回朝。章敦為相時,蘇軾因堅持他的見解,被貶廣東惠州。北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年)再次被貶海南島昌化軍(貶所在今儋州市中和鎮(zhèn))。 “人生如夢”是作者在遭受壓抑情況下的自我安慰之語,但他并沒有想到要及時行樂。他的“一尊還酹江月”不過是要向“江月”傾訴壯志難酬的苦悶。 縱觀全詞,可以說豪放中略見蒼涼,而蒼涼只是豪放的補充,二者并不矛盾。
五、小結(jié):
借詠史抒發(fā)了作者壯志難酬的郁悶心情。這首詞歷來被視為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作。其豪放詞風一方面表現(xiàn)在對赤壁景物的描寫上。詞的開篇“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不僅寫出了長江的非凡氣象,意境開闊,氣象恢弘,而且江山、歷史、人物逐一收入眼底。另外一處景物描寫則是對古戰(zhàn)場險要地勢的勾畫:“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豪放詞風的另一方面還表現(xiàn)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周瑜的雄姿英發(fā)與出眾的才華都寄予著詞人的贊美之情。稱贊周瑜,表明了詞人渴望為國建功立業(yè)的心志。
這首詞,氣象磅礴,格調(diào)雄渾,高唱入云,其境界宏大,是前所未有的。
六、比較閱讀: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砂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七、課外賞析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軾《定風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語,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