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xué)唐詩三百首賞析
推薦文章
俗話說,“熟讀唐詩詞三百首,不會作詩詞也會吟”,《唐詩詞三百首》的影響力可見一斑,是普通大眾接觸中國古典詩詞詞最好的入門書籍。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小學(xué)《唐詩詞三百首》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唐詩三百首賞析
袁震的《行宮》是一首抒發(fā)沉浮的詩歌。這五部短小精悍的劇作,其意境博大精深。它傾訴了宮中女性無盡的哀愁,表達了詩人深厚的榮辱感。
從這首詩的內(nèi)容來看,理解這首詩的關(guān)鍵在于最后一句話“閑坐談玄宗”。說話者在前面的句子中曾指出,它是一位“白頭宮女”,而時間和地點都在荒涼寂寞的老宮中,那里紅花盛開,是春天的好季節(jié)。大約半個世紀后的天寶鎮(zhèn),古老的杭宮因風雨侵蝕而變得荒涼。當紅女孩進入皇宮,她也遭受了幾十年的孤獨和寂寞,現(xiàn)在她的頭發(fā)是蒼白的。他們的青春就埋在這里。他們悲傷的淚水在這里流淌。他們嘆了又嘆,看著盛開的紅花。通過簡單的話語,我們清楚地聽到了他們內(nèi)心的痛苦。白居易在《商鞅白》中寫道:“商鞅為人,紅臉皮黑發(fā)新。綠衣監(jiān)工把守著宮門,關(guān)上了許多春日的陽光。玄宗是在他生命的末期和開端,從十六歲到六十歲,被選中的。與此同時,有100多人在晚年被選為殘疾人。白詩直接表達了老婦人的不滿,而元詩則觸及了稀缺的生存環(huán)境。本文通過對《紅樓花》和《白頭宮女》的筆觸對比,揭示了宮女的悲劇人生和心理活動。比較這兩首詩,一個是具體的,一個是將軍,一個是抒情,一個是抒情的,一個是抒情的,一個是抒情的,一個是抒情的,一個是抒情的,一個是抒情的,一個是抒情的,一個是抒情的,一個是抒情的,一個是抒情的,一個是抒情的,一個是抒情的,一個是抒情的,一個是抒情的,一個是抒情的,一個是抒情的。
唐詩三百首賞析
在這里,興功古白頭工奴至今仍是唐玄宗時期歷史的見證。唐玄宗末年,寵壞了楊公主,終日賣淫、酗酒。他把一切政府事務(wù)都托付給漢奸李林甫和楊國忠。王朝觀念的混亂和后妃的奉承最終導(dǎo)致了安史之亂。混亂之后,唐玄宗被迫退位,強大的唐朝走向衰落。白居易曾在《長恨歌》中深情地說:“慢歌慢舞,多吃竹子少吃竹子,皇帝在陽光下吃不飽。”雨乳頭不安地來了,打破了霓虹衣服的羽毛之歌。這四首詩生動地總結(jié)了唐玄宗倒臺后頭暈、的歷史原因,具有深刻的反諷和討論。當然,元稹的短詩不能像白詩那樣夸張。他只能采用對比、暗示、點染的方法,高度濃縮和代表這段繁盛的歷史,讓人們欣賞。那些古老的宮殿,那些隨著歲月的變遷而在孤獨中生長凋謝的宮花,從紅頭發(fā)的少女到白發(fā)蒼蒼的老人,都有著深刻的時代興衰的痕跡。白頭公女經(jīng)歷了開元和天寶的一生。他們自己就是歷史的見證人。當他們閑坐著談?wù)撔跁r,玄宗的統(tǒng)治一片混亂。這是這首詩的主旨,也是詩人認為應(yīng)該慎重對待的地方,但它的表達卻顯得悠然而深沉,少言多義,魅力無窮。
從表現(xiàn)手法的角度看,詩人主要運用兩種表現(xiàn)手法來塑造自己的意境。首先,越來越少。這首詩具有以身作則、言簡意賅的特點。四首詩,第一句就指明了地點,是一座空寂而寒冷的古宮;第二句暗示了當時的環(huán)境和時間,皇宮里的紅花正在盛開,就在春天;第三句是指人物,幾位滿頭白發(fā)的宮女,而最后一句則與猜測有關(guān)。據(jù)了解,玄宗天寶去年進入故宮并幸存下來。最后一句話描述了這個動作。宮中的姑娘們正閑坐在回憶中,談?wù)撝鞂毜倪z物。20個字,地點,時間,人物,動作都出現(xiàn)了,構(gòu)成了一幅非常生動的畫面。這幅畫激發(fā)了讀者的想象力:當他們年輕的時候,他們是美麗的。這些漂亮的女仆被鎖在房子里。
望月有感
唐代:白居易
自河南經(jīng)亂,關(guān)內(nèi)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于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時難年荒世業(yè)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yīng)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
詩詞詞《望月有感》詩詞詞譯文及注釋:
詩詞詞譯文
自從河南地區(qū)經(jīng)歷戰(zhàn)亂,關(guān)內(nèi)一帶漕運受阻致使饑荒四起,我們兄弟也因此流離失散,各自在一處。因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觸,便隨性寫成詩詞一首來記錄感想,寄給在浮梁的大哥、在于潛的七哥,在烏江的十五哥和在符離、下邽的弟弟妹妹們看。
家業(yè)在災(zāi)年中蕩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東。
戰(zhàn)亂過后田園荒蕪寥落,骨肉逃散在異鄉(xiāng)道路中。
吊影傷情好像離群孤雁,漂泊無蹤如斷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該傷心落淚,一夜思鄉(xiāng)心情五地相同。
注釋
?、藕幽?唐時河南道,轄今河南省大部和山東、江蘇、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區(qū)。
⑵關(guān)內(nèi):關(guān)內(nèi)道,轄今陜西大部及甘肅、寧夏、內(nèi)蒙的部分地區(qū)。
?、亲桊?遭受饑荒等困難。
⑷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長兄白幼文,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間任饒州浮梁(今屬江西景德鎮(zhèn))主簿。
⑸于潛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長子,時為于潛(今浙江臨安縣)縣尉。
⑹烏江十五兄:白居易的從兄白逸,時任烏江(今安徽和縣)主簿。
?、朔x:在今安徽宿縣內(nèi)。白居易的父親在彭城(今江蘇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離。
⑻下邽:縣名,治所在今陜西省渭南縣。白氏祖居曾在此。
?、蜁r難年荒:指遭受戰(zhàn)亂和災(zāi)荒?;?,一作“饑”。
⑽世業(yè):祖?zhèn)鞯漠a(chǎn)業(yè)。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業(yè)田”,人死后,子孫可以繼承“世業(yè)田”。
?、狭b旅:漂泊流浪。
?、辛嚷?荒蕪零落。
?、迅筛?古代兩種兵器,此代指戰(zhàn)爭。
?、业跤?一個人孤身獨處,形影相伴,沒有伴侶。
?、忧Ю镅?比喻兄弟們相隔千里,皆如孤雁離群。
?、赞o根:草木離開根部,比喻兄弟們各自背井離鄉(xiāng)。
⒄九秋蓬:深秋時節(jié)隨風飄轉(zhuǎn)的蓬草,古人用來比喻游子在異鄉(xiāng)漂泊。九秋,秋天。
?、粥l(xiāng)心:思親戀鄉(xiāng)之心。
⒆五處:即詩詞題所言五處。
詩詞詞賞析《望月有感》
這是一首感情濃郁的抒情詩詞。全詩詞意在寫經(jīng)亂之后,懷念諸位兄弟姊妹。
此詩詞讀來如聽詩詞人傾訴自己身受的離亂之苦。在這戰(zhàn)亂饑饉災(zāi)難深重的年代里,祖?zhèn)鞯募覙I(yè)蕩然一空,兄弟姊妹拋家失業(yè),羈旅行役,天各一方?;厥妆藓蟮墓枢l(xiāng)田園,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園舍雖在,可是流離失散的同胞骨肉,卻各自奔波在異鄉(xiāng)的道路之中。詩詞的前兩聯(lián)就是從“時難年荒”這一時代的災(zāi)難起筆,以親身經(jīng)歷概括出戰(zhàn)亂頻年、家園荒殘、手足離散這一具有典型意義的苦難的現(xiàn)實生活。接著詩詞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一方,猶如那分飛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憐;辭別故鄉(xiāng)流離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隨著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zhuǎn)無定。“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一向為人們所傳誦。詩詞人不僅以千里孤雁、九秋斷蓬作了形象貼切的比擬,而且以吊影分飛與辭根離散這樣傳神的描述,賦予它們孤苦凄惶的情態(tài),深刻揭示了飽經(jīng)戰(zhàn)亂的零落之苦。孤單的詩詞人凄惶中夜深難寐,舉首遙望孤懸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聯(lián)想到飄散在各地的兄長弟妹們。他想:如果此時大家都在舉目遙望這輪勾引無限鄉(xiāng)思的明月,也會和自己一樣潸潸淚垂吧!恐怕這一夜之中,流散五處深切思念家園的心,也都會是相同的。詩詞人在這里以綿邈真摯的詩詞思,構(gòu)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鄉(xiāng)愁的圖景,從而收結(jié)全詩詞,創(chuàng)造出渾樸真淳、引人共鳴的藝術(shù)境界。
全詩詞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話語,抒寫人們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實情感。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詞之初關(guān)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詞之重關(guān)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這首詩詞不用典故,不事藻繪,語言淺白平實而又意蘊精深,情韻動人,堪稱“用常得奇”的佳作。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解注
1、烏衣巷:南京,晉朝王導(dǎo)、謝安兩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烏衣,因此得名。
2、朱雀橋:今江蘇省江寧縣,橫跨淮河。
詩詞詞譯文
朱雀橋邊冷落荒涼長滿野草野花,
烏衣巷口斷壁殘垣正是夕陽西斜。
晉代時王導(dǎo)謝安兩家的堂前紫燕,
而今筑巢卻飛入尋常老百姓之家。
深度賞析
這是組詩詞《金陵五題》中的一篇。這首詩詞曾博得白居易的“掉頭苦吟,嘆賞良久”,是劉禹錫最得意的懷古名篇之一。
首句“朱雀橋邊野草花”,朱雀橋橫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烏衣巷的必經(jīng)之路。橋同河南岸的烏衣巷,不僅地點相鄰,歷史上也有瓜葛。東晉時,烏衣巷是高門土族的聚居區(qū),開國元勛王導(dǎo)和指揮淝水之戰(zhàn)的謝安都住在這里。舊日橋上裝飾著兩只銅雀的重樓,就是謝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橋又同烏衣巷偶對天成。用朱雀橋來勾畫烏衣巷的環(huán)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實,又能造成對仗的美感,還可以喚起有關(guān)的歷史聯(lián)想,是“一石三鳥”的選擇。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橋邊叢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長花開,表明時當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個“野”字,這就給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氣象。再加上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橋畔,這就使讀者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詩詞人在“萬戶千門成野草”(《臺城》)的詩詞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敗。在這首詩詞中,這樣突出“野草花”,正是表明,昔日車水馬龍的朱雀橋,已經(jīng)荒涼冷落了。
第二句“烏衣巷口夕陽斜”,表現(xiàn)出烏衣巷不僅是映襯在敗落凄涼的古橋的背景之下,而且還呈現(xiàn)在斜陽的殘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開花”解的“花”字相對應(yīng),全用作動詞,它們都寫出了景物的動態(tài)。“夕陽”,這西下的落日,再點上一個“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慘淡情景。本來,鼎盛時代的烏衣巷口,應(yīng)該是衣冠來往、車馬喧闐的。而現(xiàn)在,詩詞人卻用一抹斜暉,使烏衣巷完全籠罩在寂寥、慘淡的氛圍之中。
經(jīng)過環(huán)境的烘托、氣氛的渲染之后,按說,似乎該轉(zhuǎn)入正面描寫烏衣巷的變化,抒發(fā)詩詞人的感慨了。但詩詞人沒有采用過于淺露的寫法,諸如,“烏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憶謝家”(孫元宴《詠烏衣巷》)、“無處可尋王謝宅,落花啼鳥秣陵春”(無名氏)之類;而是繼續(xù)借助對景物的描繪,寫出了膾炙人口的名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筆觸轉(zhuǎn)向了烏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飛燕,讓人們沿著燕子飛行的去向去辨認,如今的烏衣巷里已經(jīng)居住著普通的百姓人家了。為了使讀者明白無誤地領(lǐng)會詩詞人的意圖,詩詞人特地指出,這些飛入百姓家的燕子,過去卻是棲息在王謝權(quán)門高大廳堂的檐檁之上的舊燕。“舊時”兩個字,賦予燕子以歷史見證人的身份。“尋常”兩個字,又特別強調(diào)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從中,讀者可以清晰地聽到詩詞人對這一變化發(fā)出的滄海桑田的無限感慨。
飛燕形象的設(shè)計,好像信手拈來,實際上凝聚著詩詞人的藝術(shù)匠心和豐富的想象力。晉傅咸《燕賦序》說:“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復(fù)來者。其將逝,剪爪識之。其后果至焉。”當然生活中,即使是壽命極長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謝堂前”的老燕。但是詩詞人抓住了燕子作為候鳥有棲息舊巢的特點,這就足以喚起讀者的想象,暗示出烏衣巷昔日的繁榮,起到了突出今昔對比的作用。《烏衣巷》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集中描繪烏衣巷的現(xiàn)況;對它的過去,僅僅巧妙地略加暗示。詩詞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因此它雖然景物尋常,語言淺顯,卻有一種蘊藉含蓄之美,使人讀起來余味無窮。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解注
1、漁火:漁船上的燈火。
2、姑蘇:今江蘇省蘇州市。
3、寒山寺:蘇州楓橋附近的寺院。
詩詞詞譯文
明月西落秋霜滿天,幾聲烏啼山前;
江上漁火映紅楓樹,愁緒攪我難眠。
呵,蘇州城外那聞名海內(nèi)的寒山寺;
夜半鐘聲,漫悠悠地飄到我的船邊。
深度賞析
這首七絕以一愁字統(tǒng)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后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江畔秋夜?jié)O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后世典范的藝術(shù)境界。
詩詞的首句,寫了午夜時分三種有密切關(guān)連的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時便已沉落下去,整個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樹上的棲烏大約是因為月落前后光線明暗的變化,被驚醒后發(fā)出幾聲啼鳴。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靜謐的環(huán)境中,人對夜涼的感覺變得格外銳敏。“霜滿天”的描寫,并不符合自然景觀的實際(霜華在地而不在天),卻完全切合詩詞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詞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氣中正彌漫著滿天霜華。整個一句,月落寫所見,烏啼寫所聞,霜滿天寫所感,層次分明地體現(xiàn)出一個先后承接的時間過程和感覺過程。而這一切,又都和諧地統(tǒng)一于水鄉(xiāng)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圍和羈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從這里可以看出詩詞人運思的細密。
此外,也有人認為第一句詩詞描寫的是清晨時的景象:烏臼鳥叫了,月亮下山了,天亮了,到處都是白花花的霜。而后三句采用倒敘方法,寫詩詞人整個夜晚都處于失眠狀態(tài)。
詩詞的第二句接著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朧夜色中,江邊的樹只能看到一個模糊的輪廓,之所以徑稱“江楓”,也許是因楓橋這個地名引起的一種推想,或者是選用“江楓”這個意象給讀者以秋色秋意和離情羈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傷春心”,“青楓浦上不勝愁”,這些前人的詩詞句可以說明“江楓”這個詞語中所沉積的感情內(nèi)容和它給予人的聯(lián)想。透過霧氣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點點的幾處“漁火”,由于周圍昏暗迷蒙背景的襯托,顯得特別引人注目,動人遐想。“江楓”與“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一江邊,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組合頗見用心。寫到這里,才正面點出泊舟楓橋的旅人。“愁眠”,當指懷著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對愁眠”的“對”字包含了“伴”的意蘊,不過不象“伴”字外露。這里確有孤孑的旅人面對霜夜江楓漁火時縈繞的縷縷輕愁,但同時又隱含著對旅途幽美風物的新鮮感受。
詩詞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后幅卻特別疏朗,兩句詩詞只寫了一件事:臥聞山寺夜鐘。這是因為,詩詞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詞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從各方面顯示出楓橋夜泊的特征,但還不足以盡傳它的神韻。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靜夜鐘聲,給予人的印象又特別強烈。這樣,“夜半鐘聲”就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詞人臥聽疏鐘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蘇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楓橋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詩詞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楓橋的詩詞意美,有了這所古剎,便帶上了歷史文化的色澤,而顯得更加豐富,動人遐想。因此,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也就仿佛回蕩著歷史的回聲,滲透著宗教的情思,而給人以一種古雅莊嚴之感了。詩詞人之所以用一句詩詞來點明鐘聲的出處,看來不為無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這一筆,“楓橋夜泊”之神韻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現(xiàn),這首詩詞便不再停留在單純的楓橋秋夜景物畫的水平上,而是創(chuàng)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藝術(shù)意境。夜半鐘的風習,雖早在《南史》中即有記載,但把它寫進詩詞里,成為詩詞詞意境的點眼,卻是張繼的創(chuàng)造。在張繼同時或以后,雖也有不少詩詞人描寫過夜半鐘,卻再也沒有達到過張繼的水平,更不用說借以創(chuàng)造出完整的藝術(shù)意境了。